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服务,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道德准则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能应用Internet获取信息,能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职业相关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步养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使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及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机文化内涵,为今后的职业活动、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两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为50~60学时。

(2)实践业模块是为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为40~60学时。

本模块是学生完成基础模块内容学习后,为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如下:(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述和辨认。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yìngyòng)基础》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一、课程(kèchéng)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xué sheng)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要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信息的社会,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因此计算机的应用水平(shuǐpíng)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也处于一个核心基础的地位,本课程也一直都是各院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扩展上,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人们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应当将计算机作为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在21世纪这个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已和语言一样,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辅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扩展到其专业应用领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学生还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文件的管理,以及系统的设置,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主要操作(能通过Word来完成对文字的处理,能通过Excel来完成对电子表格的处理,能通过Powerpoint来实现演示文稿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a.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组成部分;b.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d.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

2.实践目标:a.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操作、管理和维护;c.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d.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本知识a.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c.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分类和功能2.计算机操作系统a.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b.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和比较c.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管理d.常见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a. 常见办公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套件)c.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d.幻灯片的制作和演示4.计算机网络a.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互联网的概念和构成c.常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d.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理论知识,配合多媒体和演示工具进行讲解;b.提供案例和实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和理解;c.进行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操作:a.提供实际的操作环境和软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c.布置作业或实验任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互动:a.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b.通过小组合作或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c.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互动教学。

五、教学评价1.笔试:a.设计课堂小测或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b.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类型,覆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

2.实践操作和应用:a.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任务,进行实践成果的评价;c.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水平,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水平。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使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实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选修内容。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112~12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实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理解。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理解,能用准确的语言实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使用所学的技能实行独立操作,并能准确完成指定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常用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a.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b. 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网络应用等操作。

e.具备基本的网页制作知识,能够使用HTML和CSS进行简单网页的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a.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b.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c. 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d. 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e. PowerPoint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f.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g. CorelDRAW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h.HTML和CSS的基本知识与网页制作方法。

2.教学方法:a.讲授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进行实际操作演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计划与评估1.教学计划:全年授课时间:72学时每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4学时)-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8学时)- 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16学时)- 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16学时)- PowerPoint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8学时)-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12学时)- CorelDRAW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8学时)-HTML和CSS的基本知识与网页制作方法(4学时)2.评估方法:a.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会计专业(中职),参考学时:44学时)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一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要求1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

具有PC 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

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

2)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高度重视上机操作这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3) 要养成热爱计算机的意识,并树立运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思想。

4) 根据计算机更新快的特点,教材内容也应不断地修改与提高,要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意识。

四、教学方法(五号宋体,加黑)本门课程拟采用多媒体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五号宋体,加黑)(一)理论教学部分(五号宋体)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本章理论教学2 学时,实验2 学时,共4学时。

基本内容: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中信息表示、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多媒体技术教学重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键盘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计算机中信息表示基本要求: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分类和应用领域,能说出计算机的几种分类、用途、应用领域。

2. 知道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系统的组成,熟悉二、八、十六、十进制间相互换算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熟练掌握数据存储的基本单位,了解数据的编码。

3. 了解微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微机的配置。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附件4: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计算机的主要应用,为学习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组成部件的基本功能、主要特点及相关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2)掌握计算机中西文键盘录入方法,了解非键盘输入方法。

(3)了解操作系统概念,掌握当前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主要使用方法。

(4)掌握当前计算机主要应用软件worol,Excel和数据库管理软件Visual FO)Pro的使用方法。

二、课时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应用。

2.掌握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形式。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组成部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1概述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特点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2计算机信息表示.一、进位计数制二、非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1—3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一、硬件系统二、软件系统三、计算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第二章计算机文字录入教学要求1.掌握西文键盘录入方法。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应用。

2.掌握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形式。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组成部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1概述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特点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2计算机信息表示一、进位计数制二、非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1—3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一、硬件系统二、软件系统三、计算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第二章计算机文字录入教学要求1.掌握西文键盘录入方法。

2.掌握区位、拼音类和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图文稿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图文稿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郝俊丽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数据管理、网络使用和程序设计等基本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3.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制作;4.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和网络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5.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与使用2.办公软件应用1.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3.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3.互联网与网络工具应用1.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2.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4.程序设计基础1.程序设计思维和方法2.常见编程语言的介绍与初步学习(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巧。

三、教学进度与评估方式(一)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周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进度如下:第1-2周: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与使用第3-6周:办公软件应用1.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3.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第7-10周:互联网与网络工具应用1.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2.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第11-16周:程序设计基础1.程序设计思维和方法2.常见编程语言的介绍与初步学习(二)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2.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2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解计算机的基础原理,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二、教学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a)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原理
b)计算机操作系统
c)计算机网络基础
2. Windows操作系统
a)桌面环境和常用操作
b)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c)软件安装和卸载
3.办公软件使用
a) 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
ii) 格式设置和排版
iii) 表格和图表制作
b) 表格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Excel)
ii) 公式和函数使用
iii) 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
c) 演示文稿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
i)幻灯片设计和布局
ii) 文字和图像插入
iii) 动画和转场效果
4.互联网应用
a)网页浏览器使用
b)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
c)在线办公工具使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估:
1.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包括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3.期中小测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续表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的使用
续表
第三单元因特网(Internet)应用
续表
第四单元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续表
第五单元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续表
第六单元多媒体软件应用
第七单元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续表
2. 职业模块
续表
续表
五、教学实施
1. 教学建议
(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学时安排建议
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2)教学方法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3)基本教学设施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配备能满足教学
需要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2.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

教师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