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200 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 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 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
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海拔500 米以下,相对高差200 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 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 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 分。
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 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 米的海底。
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 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 度7 分平均宽度约75 公里,深约60 米,下界深度约为130 米。
)。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
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 米的狭长形凹地。
宽约几-几十公里。
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岩浆:指在地球深部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态的炽热熔体。
(P37)2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硬度为7)、长石(硬度为6)和少量云母(硬度为2---4)等暗色矿物组成。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指又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4岩浆作用:指上地幔高温高压熔融体向地表或近地表附近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熔融体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
5 火山作用:又称“岩浆喷出作用”,指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P40)6 斑状结构:岩浆中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而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则为斑状结构。
(P46)7 气孔构造:指喷出岩或浅成脉状岩体边缘常见朵状、浑圆状、倒水滴状、管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
(P47)8 杏仁构造:指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填充时,其填充物宛如杏仁。
(P47)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和合成,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而形成松散的碎屑物质的作用。
10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外动力地质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12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产物绝大多数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动力地质营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13沉积作用:是指由于搬运营力的减弱(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融化等)及其他因素影响,被搬运物质在适宜场所沉积下来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作用。
1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被埋葬于地下深处环境,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15层理:是指由岩石的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颜色等在垂向上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性质变化造成的。
16 吹扬:(吹蚀)是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7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和清晰边棱,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作者: ————————————————————————————————日期:ﻩ名词解释绪论-1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也IL'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l o C o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叫做地温梯度。
3.重力异常:实际上各地测量的重力值不等于理论值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异常。
实测值大于理论值叫做正异常,反之负异常。
4.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5.地质作用:把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岩石圈:地球圈层构造的表层由固体的岩石组成,又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及部分上地幔)。
7.软流圈:地震波波速突然降低的地带。
8.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9.岩石: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并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10.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o2 co2 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的作用或过程称为风化作用(物理分化化学分化生物化学分化)。
11.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称为风化壳。
12.条痕: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条痕板)上划擦后留下的矿物粉末和颜色称条痕。
13.解理:矿物晶体受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
14.岩层: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或接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15.鲍文反应序列: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序列,被称为鲍文反应序列。
16.地层: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17.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地质学
㈠名词解释①零点边界线:矿体厚度或有用组分含量趋近于零的各点的连线。
②矿石自然倾角:指矿石堆成圆锥体时,圆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③可采边界线:按最小可采厚度、或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等矿产工业指标所圈定的矿体界线。
④矿石回采率:采出的工业矿石量与该采场(或采区)原拥有矿石储量的百分比称⑤矿床: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⑥断层:是地壳表层中岩层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⑦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⑧地层层序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后沉积在上,地层的这种新老覆盖关系即地层层序律。
⑨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⑩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㈡问答题①.矿石质量均衡的原则②.•贫矿石的加入量,必须保证高质量矿石品位降低后仍能达到利用的规定标准;③.•矿石品位及特性相差悬殊时,不能搭配,否则会给选冶部门造成技术上的困难;④.•不同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的矿石,因加工利用方式、方法不同,不能搭配;⑤.•两种颗粒规格相差过大的矿石不能搭配,因质量不同、用途不同,价值也不同;⑥.•耐火材料及某些利用其特殊物理性质的矿产,一般不能搭配。
⑦.⑧.断层的识别⑨.1.地质体不连续⑩.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⑪. 3.地貌上的标志⑫. 4.水文上的标志⑬. 5.断层泥和断层角砾⑭. 6.断层擦痕和断层擦光面⑮.7.牵引现象⑯.8.硅化和矿化现象⑰.9.顶板压力增大⑱.10.岩层产状要素发生了剧烈变化⑲.11.塑性较大的岩层或矿层突然变厚或变薄⑳.21.活断层的鉴别22.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标志;23.据历史记载、考古方法;24.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标志;25.地震台网观测。
26.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1.承压水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小,动态变化稳定;潜水则受大气圈和地表的各种现象、水文条件的变化的直接影响。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
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
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
猛犸象生活的时代: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
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
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
工程地质学_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2.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称为矿物。
3.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4.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有1.全晶质结构,2.半晶质结构,3.非晶质结构。
5.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
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3.气孔状构造,4.杏仁状构造6.绝对年代: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
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
7.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不能说明形成的年代。
地质工作中,一般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8.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行迹,称为地质构造。
9.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10.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1.残积土:是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那一部分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
12.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13.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14.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
15.软土:泛指淤泥及淤泥质土,是第四纪后期于沿海地区的滨海相,泻湖相,三角洲相和溺谷相,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湖相和冲积洪积沼泽相等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饱和软粘性土。
16.红粘土:是指在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碳酸盐类岩石及其间杂的其他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
地质学 名词解释合并,各章分开
名词解释:1.地热增温级:表示地热变化的一种方法,即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m/℃。
其值因地而异,平均值约33 m/℃。
2.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即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单位是0.01m/℃。
地热梯度的平均数值时0.03m/℃。
3.地磁反转:地球的磁场曾经发生多次磁北极和磁南极发生倒转的现象,称地磁反转。
4.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上部和地壳,即大致地表到60km范围内。
5.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6.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为若干自然阶段。
7.同位素年龄或绝对地质年龄: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物的含量,计算出来的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年龄。
8.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9.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岩石:组成地壳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11.晶面条纹:有些矿物晶面上具有一定形式的条纹,称晶面条纹。
12.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似的离子(即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是矿物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矿物中杂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包括等价类质同像、几种离子同时置换,置换的离子电价各异,但置换后的总电价必须相等(不完全类质同像、完全类质同像)13.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14.假化石:岩石中由氧化锰等溶液沿裂隙发育而成的酷似植物化石,但缺少植物应有结构的矿物集合体15.自色: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分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是坚定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16.他色:因矿物含有气泡、有色杂质等包裹,而使矿物呈色,这种颜色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无关。
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大于或小于理论值。
磁异常:实测磁场大于或小于理论值。
矿物:天然产出的矿物的单质或化合物。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如刻划、压入或研磨能力。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裂开的能力。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属大陆的一部分。
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软流圈: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
地热增温率:从常温层往下,每深度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层层序率: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康拉德面:上地壳与下地壳的分界面。
层理构造: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温度、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复杂的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坡积物:泥沙被坡面水流冲刷,一般在坡麓堆积下来。
冲击物:河流流水冲刷形成的沉积物。
河床: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河床两侧的砂、砾石滩。
牛轭湖: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曲流河段截弯曲直所形成。
侵蚀基准面: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存在于从地面到地下水面之间的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其上部聚集有重力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地质学名词解释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类质同象:指矿物晶体结构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
成岩作用:由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经过搬运、沉积而形成松散的沉积物再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以及其他的变化和改造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
地质学名词解释
11. 褶曲的要素:核(褶曲的中心部分)、翼(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象对称面)、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转折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
12. 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绪论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 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莫霍面,古登堡面)。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 地质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
5. (板块构造说)被称之为全球构造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
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
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
20. 火山喷发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1. SiO2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成分。
22.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面的岩石,遭受各种外力作用的侵蚀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在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3.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性
1. 大地水准体: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2.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地质学名词解释与填空
一、名词解释1、地壳;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其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公里到近80km,平均18km。
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的顶部(盖层);均为固态岩石组成,所以称之—岩石圈。
3、软流圈:岩石圈底界至220km左右,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为低速带,此带内的物质呈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圈(或称软流层)。
4、地温梯度;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5、克拉克值:根据大陆地壳中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后人为记念这个创举,将之命名为克拉克值6、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7、岩石: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存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8、岩浆岩:熔融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9、沉积岩:松散的喾物经过压实、胶结或重结晶形成的岩石10、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11、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移、冷凝的全部过程。
12、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13、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 ,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等变化的地质作用。
14、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15、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是指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
16、搬运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被流水、冰风等运动着的介质从原地转移到另一地点的迁移过程。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二、矿物1、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克拉克值美国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克拉克根据大陆地壳中的5千多个岩石样品分析数据,求出了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称为地壳元素丰度。
为表彰他卓越贡献,国际地质学会将其命名为克拉克值。
3、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可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
例如,石墨与金刚石。
4、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其他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5、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后能够沿着结晶方向成平面破裂的能力。
裂开的光滑平面叫解理面6、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又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7、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又分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胶质体(沉淀作用形成的)。
三、岩浆作用1、斑状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大小悬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小者称为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
若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
2、似斑状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大小悬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小者称为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
若基质为显晶质,称为似斑状结构。
3、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
4、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动水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潜蚀:在渗透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
横向环流:其中以纵轴副流的意义最大,其旋转轴于河流总方向一致。
展示图:它是将每一壁面的地质现象按划分的单元体和一定比例尺表示在一张平面图上。
新奥法:在岩质、土砂质介质中开挖隧道,以使围岩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结构为目的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土的变形模量是指土在无侧限压缩条件下,压应力与相应的压缩应变的比值。
淤泥类土是指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淀,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软弱的细粒土。
黄土的一般工程地质性质(黄土特点):密度小,孔隙率大;含水较少;塑性较弱;透水性较强;抗水性弱;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黄土的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称为湿陷性。
岩石的蠕变特性:岩石在大小和方向不变的外力作用下,变形量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增长的现象称之为岩石的蠕变。
岩体:通常把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和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应力状态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所谓软弱夹层是指岩体中那些性质软弱,有一定厚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
RQD值的定义是:大于10Cm的岩芯累计长度与岩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简答题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是:(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结论。
(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配置提出建议。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提出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5)根据所选定地点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施工和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改善和防止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1.影响斜坡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风化和水对岩土的软化作用等。
2.影响着斜坡的形状如河流的冲刷、地形和工人开挖、填土等。
3.影响斜坡内应力状态。
工程地质勘察的要点:1.初步了解场地的主要地层构造岩土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
情况。
2.对拟建场址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评价。
勘察工作主要搜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踏勘。
当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已有资料及踏勘尚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地基处理的措施:一、机械压实法利用机械将含水量在某一范围内的疏松地基土压实,使其透水性和压缩性减小,强度提高。
二、换土层是将基础地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换填强度较大、压缩性低的材料,并分层夯实或碾压使其密实。
三、堆载预压法是建筑施工前,在地基土上堆石、堆土、堆放混凝土进行预压。
四、砂桩挤密法它是将带有活动性管靴的钢管打入软弱或松散地基土中,在桩管中填粗砂、砾石等坚实土料,边击实边将钢管拔出,这样在地基中形成砂桩。
五、高压旋喷法及化学法。
土石防治渗透变形的措施:垂直截渗、水平铺盖、排水减压和反滤盖重
岩石与土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岩石矿物颗粒间具有牢固的连结,这既是岩石的重要结构特征,也是岩石区别于土并赋予岩石以优良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原因。
岩石颗粒间连结分结晶连结和胶结连结两种。
这两种连结都表现出很强的连结力,所以被称为“硬连结”。
而土则缺乏这种连结,土的颗粒间或毫无连结、或是连结力很弱的水胶连结和水连结,其连结力是无法与岩石颗粒间的连结相比拟的,因此土表现出松散、软弱的特征,连结力也不稳定。
其次,岩石虽然比起土来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以及整体性和抗水性好的优点,但作为建筑物地基或建筑物环境的岩体,也具有缺陷。
这就是岩体中存在着断层、节理等
结构面,使岩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掩体物理、力学性质变差和严重不均匀,岩体中的这种结构分割情况,在土中是见不到的,只有在某些裂隙粘土或老黄土中才有微弱的裂隙分布,因此,岩体的结构比土体复杂。
最后,岩体与土体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岩体中具有较高的地应力。
泥化夹层具有以下特性:(1)由原岩的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状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2)粘粒含量较原岩增多并达一定含量(3)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密度比原岩小(4)常具一定的膨胀性(5)力学结构比原岩大为降低,压缩性较大(6)由于结构松散,因而抗冲刷能力低,在渗透水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