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体思维和中国政道思维
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完全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断对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西方政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大类,但具体的组织方式又因国家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
中西民主政治对比
中西民主政治对比我国及西方的许多国家都采用民主的政治制度,但很明显这两种民主政治有许多不同点。
本文将讨论着两种制度的优缺点并试图从教科书以外的解释为何我国的民主政治相比与西方国家具有先进性。
首先,我们将中西的民主政治进行一个粗浅的横向对比。
先来看看西方人是怎么搞民主政治的。
依照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西方大致是把立法、行政、执法的权利分别授予议会、政府、法院。
其中最能体现“民主”这个词的机构当然就是议会了。
“议会”,从名字上来看就是“一起讨论的会议”,会议的参与人各抒己见,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所谓的“民主”给人最直观的感觉不就是这样的么?实际上,不少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都有不止一个议会,而是两个。
在一些地方(如英国),这是为了分开贵族和平民。
而在另一些地方(像是美国),这是为了妥协两种矛盾的要求:各种议席数相等和按洲人口分配的议席。
而我们又知道,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少国家,政党间通过各种竞选获得议席,得到议席最多的政党便是执政党,第二的是在野党。
剩下的?反正不管也没问题。
然后执政党的领导人自动成为了政府首脑。
当然,也有像美国这样子哪个政党的人当总统哪个党执政的国家存在。
从上面这些冗长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西方民主政治体系把人分到各个群体里,让他们争吵以求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不同的势力相互斗争以取得平衡。
因此他们认为:不同的政党虽然在吵架。
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使国家变得更好,“吵架”只是面对问题寻找最好的出路的方式。
这种政治制度附带的好处是:执政党因为面临着下台的危险,所以必须表现得让人满意,腐败因此变少了。
至少从直观感觉上讲,这样的制度因为利益群体相互制约儿防止了权力被集中和滥用。
也许因为感性上易于理解这一点,不少人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我国的要民主。
请注意,直到这里我们都只是在说这种制度在理论上的效果,并未涉及实践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但是西方政治在制度上是否真的比我国民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看看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怎么样的。
对比中西方政治体制,我们的制度有哪些显着优势?
对比中西方政治体制,我们的制度有哪些显着优势?中国政治体制与西方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显着的区别。
通过对比这些体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度相对于西方政治体制的一些显著优势。
1. 高效执行力中国政治体制以高效的执行力而闻名。
在中国,政策决策过程相对较为迅速,由于权力集中,政府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并实施。
这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体制中的决策过程可能更为缓慢,并且在多方利益的平衡中更难以达成共识。
2. 长期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强调长期稳定性,以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执政党的长期执政能够为政策实施提供一种相对持续的框架。
这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可能会面临周期性的政权交替,导致政策的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
3. 均衡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注重均衡发展,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通过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使得中国能够有效应对贫困、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诸多社会挑战。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体制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常常受到更大的争议和挑战。
4. 灵活应变能力中国政治体制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突发情况。
由于权力集中,政府可以迅速采取行动,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种灵活性在应对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体制中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过程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制约和挑战。
5. 效率和成本控制中国政治体制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
通过强调规划和集中管理,中国能够迅速实施重大项目和公共政策。
这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推动国家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体制中的政策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制约和监管。
结论尽管中国政治体制与西方政治体制存在一些差异,但中国的政治体制在高效执行力、长期稳定性、均衡发展、灵活应变能力以及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式政道思维还是西式政体思维
中式政道思维还是西式政体思维作者:王绍光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2期中国式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可能要打阵地战,也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现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人们都非常重视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或简称政体。
在不少人眼里,一切问题都与政体相关,诸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腐败、幸福等等,不一而足。
政体好,其它都会好;政体不好,其它都好不了。
这个看法,可以叫政体决定论。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
大量证据表明,这种政体与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幸福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
政体未必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讨论任何问题,一定要跳出别人圈出来的框框,包括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
尤其是政治问题,在这个领域里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隐形预设的结论。
“政体决定论”的反思政体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体制和政府的形式。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罗多德已经开始谈政体分类,后来德漠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亨廷顿等都把政体分类作为政治研究的基础。
当然,他们这样分析也有一个客观原因,比如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的基础是他对古希腊170多个城邦宪制的观察。
这170多个城邦,大概相当于170多个村庄和集镇,几千到几万人。
所以,他看到很多政体可以进行分类。
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欧洲,在欧洲大陆还有500多个政体,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启蒙时代很多政治家也习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在过去30多年学术生涯里面,有25年以上我自己对“政体决定论”也是深信不疑。
但是,后来用“政体决定论”来分析中国以及国外问题的时候,碰到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我开始对政体进行反思。
实际上,今天回头看政体分析,问题非常之多。
其实,即使在西方,从政体的角度去分析政治现象也是问题重重。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分类后,对其中任何一类都不甚满意,混合政体于是成为了一种选择。
中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三个根本差异8600字
中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三个根本差异8600字中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三个根本差异一、抽象之人vs道德生命体从人性着手构筑论文联盟理想的政治制度体系是中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视域。
究竟如何看待人性,以及从人性着手寻求现实政治的合法性与设计完美的政治制度,西方社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已开始,柏拉图率先先验地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从而提出了由完全理性的哲学王统治激情的护国者与满怀欲望的生产者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理想国的构想。
亚里士多德也遵循这一路线,指出“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的感觉”。
但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加干涉或规范,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为了弃恶扬善、消除人的淫欲和贪婪,必然需要建立以法律与道德为主的有着规范与制约机制的理想的政治共同体秩序。
力图正确地揭示人性更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政治哲学家的努力方向。
特别是近代以来,各种人性的观点纷纷出炉,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政治哲学家在人性观上的深层共识在于人是一种超验的抽象的个人,是拥有物质需求(在各个哲学家那里其内容不同)、富有经济思维(为了自由、财产而与他人交往)并善于利用理性(这是政治组织形成的前提)参与政治事务的个人,从而必定是要么属于“经济人”,要么属于“政治人”。
与西方政治哲学家相似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同样看到了从人性出发探视政治问题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充分认识到了“‘人’是世界问题的总根源,任何改造世界、完善社会、增进文明的诉求,都必须从‘人’本身下手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政体思维太僵化,解释不了中国
政体思维太僵化,解释不了中国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14期王绍光政体思维者的逻辑定式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谈论政治问题时使用的思维方式是政体思维。
一个刚刚发生的例子是,3月初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即将崩溃。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笔者认为,是政体思维导致他得出这个结论。
政体思维在西方是有传统的。
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及启蒙时代的很多思想家,西方思想家两千多年一直试图探求理想政体。
现代西方政治学也一脉相承,聚焦民主能不能带来经济发展、能不能遏制腐败等议题。
很多人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的希腊文书名就是《政体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写的《政治学》也是一种政体论。
从这套思路谈论问题的时候,会首先说这个国家的政体是什么,要么叫君主制,要么叫专制,抑或其他,然后对不同的政体进行价值判断。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按照统治者是一个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将国家分成不同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也是这么划分的。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说某种政体比较好,某种政体不太好。
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不会说民主制是好的,但他们会说民主制不是最坏的。
之后的西方思想家大概也延续了这种思路。
在他们的思维里,有一条就是“形式决定实质”,政权的形式决定这个政权治理的实质。
而且形式还决定结果。
也就是说,好的政体不管碰到多大挫折最终都会胜出,不好的政体不管现时表现如何亮丽迟早要灭亡。
沈大伟也好,章家敦也罢,或者其他说中国要崩溃的人,就是这种政体思维在作祟。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有一种政体叫做民主,中国的政体叫做不民主。
民主带来的都是好的东西,不民主带来的都是不好的东西;哪怕存在问题,民主也会维持下去;但不民主的政体,哪怕你现在做得还不错,失败却是必然的,垮掉只是迟早的问题。
政体思维解释不了复杂的政治我曾在美国学政治学、教政治学,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是政体思维,慢慢就发现了问题。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究其根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都是值得思考和深究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吧区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一、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点: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主,并且呈现出君主不断集权的趋势。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君主专即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著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权利。
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尤其体现出了权力的专断,如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军事大事,最终均由皇帝裁决。
称谓专用。
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就确定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称呼。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发展到了顶峰地步。
与此同时,古代西方虽然多数时期是属于分裂的时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统一广阔地区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都存在着专制制度。
就连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称的雅典,同样也存在着贵族专制制度。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虽然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终也出现了苏拉的独裁统治。
尤其发展到了后期的查理曼帝国时期,君主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膨胀,就连教皇都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权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质而言,任何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中西方古代社会法律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一个本质特性。
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现了有《汤刑》,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并且最终夺的了政权。
这是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韩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刚好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随之在各国出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
如魏国的《李悝之法》,楚国的《吴起之法》。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下面用思维导图分析中西方比较突出的四点思维差异:
中外思维差异思维导图
人际关系
中国人喜欢人道主义,邻里间有事没事就喜欢拉拉家常,坐在一起聊天、打牌。
中国人似乎天生都喜欢热闹,有种欣欣向荣繁华太平的感觉。
人前人后
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每个人都会受到批判和评价,每个人也都要去评价和批判别人。
无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都难免会受到一些评价。
但是在国外,他们有一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
国内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被扯上道德,也就有了很多的道德绑架。
意见
每当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总是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可是人无完人,总会有反对的意见,大部分人会因为有人不同意而感到苦
恼。
而在国外对一些个人观点大部分会保持中立或者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很太在乎别人的感受,直接否决别人的意见。
规则
在国内,破坏规则这件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渐渐的也选择了默认。
但是在国外,这就不行了,而且还会受到很大的谴责。
浅谈中西方政治制度
浅谈中西方政治制度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绪论 (3)1、政治与政治体制 (3)1.1政治的含义 (3)1.2政治体制的含义 (3)2、不同时期常见的政治体制 (4)3、中西方政治体制的发展之路分析 (4)4、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分析 (5)5、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比较 (6)5.1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6)5.2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总统共和制 (6)5.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7)5.4比较美国的共和制与法国的共和制 (7)6、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8)7、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8、结束语 (10)谢辞 (10)参考文献中西方政治体制比较摘要:为了研究中国的政治体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政治体制发展之路、中西方政体差异,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了解中国政治结构及背景框架。
关键词:政体政体发展政体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绪论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与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关,也同时受到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的制约。
在当代世界,随着各国竞争压力的增大,一些国家开始对政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以完善和坚持本国的政治体制,为国家政治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人类社会选择政治制度的经验表明,如果对不同政治制度比较越充分,越全面,选择一个合理性的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不同制度的比较越少,越欠缺,那么,选择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
1、政治与政治体制1.1政治的含义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具体外延形态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
1.2政治体制的含义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这也叫做国家结构形式;它还包括了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通常称作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大陆,政体往往等同于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与互动
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与互动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与互动2023年,全球政治格局依然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依然在相互异同和互动中不断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在历经改革和发展之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西方国家则依然坚持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种政治制度的异同和互动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本文就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和互动展开分析。
一、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制度,注重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主张言论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
而中国政治制度则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的是国家集权和利益平衡,追求实现公平、正义、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目标。
在国家治理中,中国政治制度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组合形式,将党和政府的领导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实行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和打击反对党派和异见者的表达,以此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中,政治权力分散、审查权有限、反对意见可自由表达,以达到保障民主和人权的目的。
对于全球经济和治理,中国和西方国家都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姿态,与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和政治联系。
然而,在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西方社会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道路等方面的不同。
二、互动的影响就全球政治格局和国家治理来说,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互动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趋势。
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和经济模式的差异,成为双方互相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除了社会主义制度外,还需要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市场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受到了挑战。
中国政府自身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增强民主与法治观念,以逐步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中国社会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发展。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是两个不同文化圈的政治理念和体系。
虽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
西方政治文化都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和融合,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
接下来,本文将
从政治哲学、政府运作、权力分配和公民意识四个方面对中西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分
析。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和理念。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个
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儒家
思想,强调社群的利益和和谐。
这种差异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中都有所体
现。
从政府运作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政府在权力运作和决策机制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
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政府的权威和稳定,强调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
而西方传统政治文化注
重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强调民主选举和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这种差异在政府的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公共政策中都有所体现。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政治哲学、政府运作、权力分配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在现代化的进
程中,中西方政治文化都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这
对于中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传统
政治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为推进政治体制和社会
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中西方行政文化对比
2.“道德制约权力”与“法律制约权力”
中国
道德制约权力
西方
法律制约权力
•统治者为了把统治维持在一定的稳定 秩序范围内,需要一种控制权力的方 式,道德的超现实性使之成为一种最 现实可行的方式。 •“敬德保民”、“明德配天” •儒家希望通过内心的修身养性达到控 制权力的目的。
•主权在民的权力观、法律至上的意 识导出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权力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法 律制度上有着切实的体现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 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单击添加副标题
行政文化— —
中西方行政 文化的对比
202X
陈建彬
概要:
东方行政文化讲究天道观 念、伦理道德、人治和集 权等;
西方行政文化则讲求实证、 法治、规范和民主。
一、中西行政文化范式比较
1、“权力至上”与“法律至上”
中国
西方
权力至上
法律至上
•依 靠 宗 法 血 缘 而 得 以 维 系 、 •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 夫” •“ 圣 人 之 立 法 ” • 老百姓缺乏政治自主意识和权 利, •君 权 大 于 法 的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使 民众从内心情感上排斥法律
西方: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
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在这种关 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 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政府 中的行政人员就容易产生一种为公众而服务的观念,容易体现“公民 本位”这一思想原则。
单击添加副标题
谢谢!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国家制度、权力分配、人民参与等方面。
一、国家制度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国家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强调君主至上,以天命说为依托,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多为共和制度,以选举产生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相对分散,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权力分配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权力分配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重视权力集中,一言堂式的决策模式普遍存在。
而在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相对分散,采取议会制度,政府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制约。
三、人民参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人民参与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民众对政治的敬畏和服从,强调“天命”和“君权”,人民参与的方式相对有限。
而在西方国家,政治参与权被视为公民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选举、示威抗议等方式来参与政治。
四、行政管理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着重行政命令的执行和事务管理,注重官员的廉洁和忠诚。
而西方国家注重行政决策的透明和参与性,重视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五、价值观念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忠诚、孝道、仁义等价值观念,重视传统道德伦理。
而西方国家重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强调人权、法治等基本原则。
总结来看,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国家制度、权力分配、人民参与、行政管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为政治改革和治理提供借鉴和思考。
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互学互鉴的可能性,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决策思维差异)
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理性与逻辑, 而东方的哲学思想强调整体与统 一。
中西方决策思维的主要差异
决策目标
西方决策思维注重实现特定目标, 强调结果导向;东方决策思维注 重思维注重数据和事实的 收集与分析,强调实证研究;东 方决策思维注重经验和直觉的运 用,强调主观判断。
强调逻辑
西方决策思维强调逻辑和理性,认为逻辑和理性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在决策过程中,西方人通常会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来评估和比较不同 方案,寻求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决策。
逻辑性思维在西方决策思维中表现为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清晰的决策流程, 重视数据、分析和推理在决策中的作用。
着眼现实
西方决策思维着眼现实,认 为现实是决策的基础和出发
强调经验
中方决策思维注重经验和实践,认为 经验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决策过程 中,中方会参考过去的经验和案例, 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决策。
经验思维有助于避免犯错和降低风险 ,但也可能导致思维僵化和缺乏创新 。
着眼长远
中方决策思维注重长远规划和战略思 考,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在 决策过程中,中方会考虑长远目标和 未来发展趋势,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 计划。
中西方决策思维差异
目录
• 中西方决策思维概述 • 中方决策思维特点 • 西方决策思维特点 • 中西方决策思维差异的影响 • 如何理解和应对中西方决策思维差异
01
中西方决策思维概述
中西方决策思维定义
西方决策思维
以逻辑分析、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为 基础,强调理性和客观性,注重数据 和事实的决策思维方式。
点。
在决策过程中,西方人通常 会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 来制定方案和策略,寻求解
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现实主义思维在西方决策思 维中表现为务实的态度和行 动方式,重视实践和应用在 决策中的作用。
政体重要,还是政道重要
治 国的理念 、 国的方式 。在 《 语 ・ 渊 》 治 论 颜 里孔 子
说 : 政者 , “ 正也 。” 因此 , 关于 “ 政道 ” 的思考也就是
关于 “ 正道 ” 的思考 。
中国的先哲为什么不 重形式而重实质 ?道 理也 许很简单 , 从商 周开始, 国这个政治实体 的空间规 中
模与人 口规 模 已经相当大 ,远非希腊那 些小不点 的
清楚 , 哪怕政体相 同, 都是君主制 , 国的理念 、 国 治 治
几种 形式上 的安排 , 未必 能左右全盘 。
从“ 政体 ” 的视 角看 , 复杂 的政 治现实会被 化约
为几 个简单的标签 ,如 “ 民主政 体 ” “ 、 专制政体 ”
等, 仿佛它们决然不 同、 非此 即彼 。 从政道 的视角看 , 所有 的政 治体制都是混合体制 , 含 了各种成 分, 包 只 不过 成分的搭配各不相 同。所谓 “ 民主政体 ” 都或 ,
实政治问题 。
像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那样 以一两个简 单的标准对
政体进行分类 , 既无可能 , 也无必要 。 因此 , 我们看到
从先 秦诸子 ( 老子 、 子 、 子 、 子、 非子 、 子 、 孔 孟 苟 韩 庄
管子等) 一直到朱熹 、 顾炎武 、 黄宗 羲, 们谈的都是 他
政道 的问题 。
多或少夹杂着一些非 民主 的成分 ;所谓 “ 民主政 非
的方式可 以非常不一样 , 其后果 自然也会千差 万别 。 因此 ,对 中国的先哲来说 , 真正 重要的是政道 , 而不
是政体 。
体 ” 都 或多或少夹杂着一些 民主的成分 。 , 从政体 的视角 看,某些政体必 然优于另一些 政 体 。从政道 的视角看 , 不管是什么 政体 , 它们都面 临
政体思维已过时
位 观 察 复 杂 的 现 实化 约 为 只 看 一
两 个 简 单 的指 标 , 或 几 个 简单 的 标
签, 如“ 民主政体 ” “ 专 制政 体 ” ; 重
形式 , 轻 实质 , 认 为 政 权 的 形 式 决
定 政 权 的 实 质 。 因 为 只 关 注 一 两
Li l un Y u
观
占
搜 索
个指标 、 只关注形式 , 政 体 思 维 很
以及 节 本 降 耗 等技 术 的应 用 , 将 有
利 于 家庭 经 营 收 入 的 增 长 ; 另 一 方
容 易忽 略 政 治 体 制 其 他 方 方 面 面
政体思维已 过时
据4 月7 日的 中 国青 年 网报 道 :
近来, “ 中 国崩 溃 论 ” 再 度 甚 嚣 尘
的 变化 , 导致 用静 止 的 眼 光 看 变化
面, 随 着新 常 态 下 经济 增 速 回 落 到
中高速 增 长 区 间 , 农 产 品 市 场 需 求
走弱, 受成 本 “ 地板 ” 和价格 “ 天 花
的现 实。“ 此外 ,还有大量证据表
“ 中 国崩 溃 ” 。王 绍 光 指 出 , 如 果 仅
民 日报》 上撰文指 出, 当前 , 我 国经 济步入新 常态, 农业发展的外部环
境 、 内在 条件 发 生 了深 刻 变化 , 农 民增 收越 来 越 受 到 国 民 经 济 和 全 球 一体 化 发 展 的 深 刻 影 响 , 新 常 态 下农 民收入 问题 需引起 关 注 。一是
的标 志性 特 征 , 中 国发 生的 任 何 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政体思维和中国政道思维作者:王绍光来源:《经济导刊》2014年8月5日政体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很多人批评中国的体制,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体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他们说的体制其实只有一样,就是政治体制,即政体。
政体他们归结到哪呢?就是有没有自由的多党竞争式选举。
他们的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就是推翻现行的政治体制,建立一个多党竞争选举的体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西式思维方式,我称之为“政体思维”。
2012年我编的一本书,《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就讲这个问题。
政体思维在西方是有传统的,觉得政体是最重要的,英文叫form of government(政府的形式)。
几千年前古希腊人就这么看,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甚至比他们更早的人开始,一直到后来的西塞罗、马基雅维利,这一系列的人都强调政体。
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大量问题都是和政体相关的问题,比如民主能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能不能实现公平、能不能让人幸福,等等。
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政体决定论”,中国那些动辄讲体制的人实际上就是政体决定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眼里,一切问题都与政体相关,诸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腐败、幸福,不一而足。
政体好,其他什么都会好;政体不好,其他什么都好不了。
欧美、印度的政体好,因此那里不管存在什么问题,长远来讲都可以解决;中国的政体不好,因此不管取得了多大成就,长远来讲都是靠不住的,迟早必须转换轨道。
政体思维和政体决定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
比如,在一些人看来,民主政体的特征是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性选举,而这种政体是一个好东西。
我在《民主四讲》一书中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这种政体与经济增长、社会平等、人的幸福其实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换句话说,政体未必有传说中那种神乎其神的决定性作用。
经常有人说,如果有了自由竞争选举制度,国家就会变得多好多好。
他们只讲这种体制带来比较好的结果的例子,比如西欧、北美。
他们忘了,这些国家也正是当年的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国家,它们今日的富裕很可能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有关。
但是被西方政体思维方式忽悠,同样采取这种体制的国家,不成功的例子也是大量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大数据的、长时段的比较研究,得不出任何结论说,政体是决定性的。
不管是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还是对人民幸福感的影响,大量的统计,跨时段、跨国家的研究,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相关。
所以,政体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
西方政体思维与中国政道思维西方是政体思维方式,中国是什么思维方式?如同我在《理想政治秩序》中分析的,中国传统的分析政治的方式,从来不讲政体。
它完全不是政体思维,而是政道思维。
与西方哲人不同,中国历代的先哲考虑最多的不是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形式,而是政道,或政治体制运作的目标与途径。
所谓政道,是指为政之道,就是治理的“道”。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为政之道相关的词语随处可见,例如,“政不得其道”,“有道之君”、“无道之君”,“君有道”、“君无道”,“国有道”、“国无道”,等等。
庄子在《天道》篇中区分了“治之道”与“治之具”,前者指治世的原则,后者指治世的手段。
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而后者的着眼点是政治秩序的实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我们把西式政体的视角换为中式政道的视角,那么无论是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评判当代中国的政治,还是展望未来中国的政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最早注意到西方政体、把政体思维引入中国的是梁启超。
19世纪最后几年,梁启超读了一些西方的书,发现西方讲政体,非常兴奋,颂扬“自由民政者世界上最神圣荣贵之政体也”。
他很快把政体概念运用到政治分析中,说中国是个专制国家。
“吾国民以久困专制政体之故,虽有政治能力,不能发达”。
他“视专制政体为大众之公敌”,认为把专制推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梁启超也是中国最早放弃和批判政体思维的人。
1903年他去美国走访了8个月,那时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是问题最多的时候。
他很快就对这个自己曾经大加赞誉的“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大失所望,并得出结论:“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他认识到政体决定论是错误的,把视线转向政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开始强调,政治的好坏不能光看政体,更重要的是道德。
“政在一人者,遇尧舜则治,遇桀纣则乱。
政在民众者,遇好善之民则治,遇好暴之民则乱”。
就这样,他从政体思维转向政道思维。
辛亥革命后,政体换了,但善政不立。
经过亲身从政,梁启超对民国政治大失所望,也对政体决定论更加怀疑,认定政治之根本不在政体。
民国四年,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彼帝制也,共和也,单一也,联邦也,独裁也,多决也,此各种政制中任举其一,皆尝有国焉,行之而善其治者。
我国则此数年中此各种政制已一一经尝试而无所遗。
曷为善治终不可睹,则治本必有存乎政制之外者,从可推矣。
盖无论帝制共和单一联邦独裁多决,而运用之者皆此时代之中国人耳。
均是人也,谓运用甲制度不能致治者,易以乙制度即能致治,吾之愚顽,实不识其解。
”他的意思很清楚:改变政治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政体;政体并非政治之本。
共产党讲的民主是政道层面上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思想大家,当他们把问题想清楚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是集中在政体上,都是集中在政道上。
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谈到政体问题,即“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他认同“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
但是他所说的“政体”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或孟德斯鸠意义上的政体,而是一种政道。
例如,他把“民主集中制”称作是理想的政体。
显然,西式的政体理论绝不会把民主集中制看作一种政体,它不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治国之道。
同样,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毛泽东讲的“民主”也不是一种政体,而是一种政道。
或者说,他讲的是政道的概念,不是政体的概念。
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历史]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讲的民主从来都是政道层面上的民主,因此才会有诸如“民主作风”、“这个人比较民主”、“这次会议开得比较民主”之类的说法。
如果从政体思维方式来理解,这些话几乎毫无意义,也没有道理,因为这些跟竞选、多党制没关系。
但是从政道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说法很有道理。
因为只要能让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在施政中得到体现,就是政道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民主”本来的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既可以从政体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政道的角度看。
从政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由竞争性的选举产生。
从政道的角度看,民主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人民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体制对人民的需求具有回应性,就是政道思维所理解的民主。
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竞争性选举重要还是政府政策具有回应性重要?当然两者都重要。
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政府制定政策能否反映他们的切实需求。
环视当今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政治体制从形式上看,因为采用竞争性选举,似乎具有“代表性”,但是回应性未必高;有些政治体制没有多党竞争,但对人民需求的回应性却比较高。
摒弃政体决定论思维方式把中国的一切问题归咎于体制的人,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这种政体思维方式本身有什么问题。
政体思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维方式,认识不到政治现实的复杂性,把复杂的政治现实简约为几个标签:民主、专制,非此即彼,截然对立。
网上最近有篇文章,说中国的问题是一党制,是政体的问题。
那么变成几个党好不好呢?很多人想搞两党制。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他想搞两党制,别人也想有两个党,最后可能出现几百个党、几千个党。
苏联解体后,出现了几百个政党。
1995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258个社会联合组织参加竞选。
俄罗斯只有1.4亿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按这个比例,中国如果实行多党制,将会出现上千个政党。
苏联1991年解体前就有争论,开放不开放?有人说,理想的改革方向是变成一个北欧式的国家,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改革以后更有可能跟非洲国家一样。
事实上,在过去20年中,俄罗斯走过的政治道路确实不像北欧,更像非洲,陷入混乱和贫困。
普京上台后才把残局收拾起来,人均GDP从谷底爬出来,现在也只是比1989年的水平略高一点点。
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大超强,遭遇让人不胜唏嘘。
以为政体一旦改变,好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逻辑思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所以,不能拿这种事做实验。
中国1912年就有过这种实验,当时一开放,从政体的角度来看,非常像西方——多党制,有几百个党,有宪法,有议会,有总统,有选举,也有言论自由,表面上看什么都有。
但是1912年到1916年那段时间,中国到底怎么样?尤其后来造成的结果——军阀混战、一盘散沙,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那个时候就有政体思维在作祟。
今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讲话中就谈到这个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
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政体思维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在一个小的政治体里也许可行。
但是要治理一个现代国家,仅仅强调政体的形式是绝对不行的。
其实按照真正的政体理论,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是标准的民主制,它们都是混合政体。
这种混合政体含有大量的非民主因素,这样才能解决它们的实际问题。
中国要是用非常简单的政体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把国家带到沟里去了。
就像习近平所言,“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中国人今天要汲取历史教训,否定政体决定论这种思维方式,采取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政道思维的方式。
应该多考虑考虑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有多少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可能会更好。
中式代表型民主Vs. 西式代议型民主我们不但要否定政体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要认识到,西式代议型民主只是一种金丝鸟笼式的民主,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唯一可取的民主形式。
不仅如此,我们要看到中国民主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树立和增强制度自信。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代表型民主的理论,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代表谁?由谁代表?代表什么?怎样代表?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中国正在实践中的代表型民主具有巨大的潜力,意味着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民主形式是完全可能的。
代表谁?中式代表型民主理论的回答是:人民。
所有中国人都熟悉毛泽东的名言,“为人民服务”。
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被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
为人民服务并不是说,人民被动地接受服务,其真实含义是与人民一道,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