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上)(转载)

合集下载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外国语学院A0921班张晓露02号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中美交流为模板,交流双方不仅要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还要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例如,一个中国人即使对美国文化了如指掌,但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那么有时仍然会发生文化冲突。

因此,了解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思维特点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于减少较集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冲突中美跨文化交际一、思维方式的概念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从深层角度来说,思维方式更多地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具体来说,它受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习惯或思维顺序上的差异,所以做出的理解和反应也会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人写日期时,其顺序是年份、月份、日期;而美国人写日期的顺序则是日期、月份、年份。

在姓与名的排列顺序上,中国先是姓、辈、最后是名;而美国人则是名、父命、姓氏。

还有中国学生写论文爱选择大题目,美国学生写论文的题目一般比较具体。

又例如,在做自我介绍时,中国人习惯说:“我来自中国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村。

”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顺序来介绍。

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思考问题常常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而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思考问题。

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或行为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学着以对方的思考习惯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可能会让彼此间的交流更顺利一些。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既是个历史起源问题,也是宗教信仰问题。

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影响,制约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接触和融合。

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它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本文所指的西方人泛指所有信奉基督教的欧美人,本文所指的东方人特指任何信仰的中国人。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

要明白这种差异,首先必须搞清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

本文拟以最简洁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的差异如下:东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西方文化的三大基础:1.希腊文化:城邦体制,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精神,平等观念与民主政治。

2.罗马文化:典型的强式文化,多样、开放。

质朴务实,热爱祖国,崇尚意志,虔诚敬神,遵纪守法。

3.基督教+圣经:不弃不离,爱人如己,生命至上,主仆永恒,博爱无疆。

结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平等,进取,博爱。

崇尚英雄,光明,喜悦,正义,伟大。

唾弃黑暗,邪恶,腐朽,虚伪,沉沦。

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体现在:正确的永远是正确的,错误的永远是错误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们的关系不会随着时间,空间,人或其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1.易经: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天人合一,天下同归,殊途一致,亲和包容,变易变通2. 孔孟之道,诸子百家:注重个人道德,推崇忠, 孝,礼、义、仁、善,智、信,计,道。

结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排斥鹤立鸡群,独立特行,中庸至上,主张万物万事都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上与下,正与反,黑与白,既辩证思维。

这种辩证关系,辩证思维贯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而也让人们对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更加关注。

然而,文化的差异并非仅仅体现在表面现象上,而更多地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

本文将以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 文化背景及其影响中国和西方文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中国在亚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文化自信是由于其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始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期,强调个人行为所引起的全集体行为和一种不切实际的荣耀感,并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西方文化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其基本哲学思想是个人主义和人类优先,尤其是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在欧洲文化中,个人的观点和个体的价值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2. 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逻辑思维方面,中国和西方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采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进行思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强调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

在中国,隐喻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比喻的视角来理解问题。

因此,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更喜欢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

相反,西方人倾向于理性思考,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并尽力理解并检查逻辑关系。

3. 决策模式的差异在决策方面,东西方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往往采用团队决策方式,相互商讨后达成共识。

这种决策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对群体利益的重视。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个人决策,尊重个人的意愿和自由。

这种决策模式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个体的价值。

4. 时间观念的差异在时间观念方面,东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时间是一个循环的概念,天地间的气运怎样轮换相似,年复一年重复展开。

因此,中国人喜欢谈论未来和过去,见缝插针,不重视时间的短暂性质。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实,每秒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究其根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都是值得思考和深究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吧区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1,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不发达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而未较好的发展到概念。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3,造成差别的原因造成中国人形象思维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象形的汉字,对大脑的思维过程发生了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影响。

由于汉字是左右脑均势,促进了右脑的发展,右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所以,使用汉字的人形象思维发达,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

拼音文字的人逻辑思维发达,应该说也是符合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就包涵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

形象思维亦有其长处,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利用形象思维予以说明,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学习和掌握。

(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对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英美人偏好分析。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医、京剧、国画的特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述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的差异。

下面以中医和西医为代表例证。

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

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

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2014-8-20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从宏观到微观,决定了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会不断出现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政治家,象姜子牙、商鞅、秦如皇、李世民等,毛主席自不必说。

从微观到宏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则会不断出现战术家,很少能出现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象拿破仑、巴顿等,战术家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败给伟大的战略家也是必然。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看看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因学习西方,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顾眼前,那管身后的环境污染、洪水滔天。

从宏观到微观,表现出来的则是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从微观到宏观,表现出的来的则是强调个体、强调局部,甚至以局部代替整体,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所以就有了狗屁说法,人权大于主权、性自由等等。

用英文写信,地址是从门牌号、县、市、国家,是从小到大,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中国人是从大到小,这能说明什么呢?也能告诉我们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

中国人的宏观思维决定了考虑问题是从整体入手,比如研究一棵树的生长,中国人主要研究土壤、气候、阳光、周边环境等与整体树相关的等条件等,而西方人的微观思维则是从树的内部构成入手,研究年轮、树根、树叶和树的几个内部构成等等(只是举例说明问题,未必如此)。

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医学上,就是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没有内科、外科之分,疾病与天气、情志、饮食等密切相关。

而西医则把人体拆成一个个局部,分成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等,强调什么病菌导致什么疾病,这个病毒那个病毒的,胆固醇、白血球等等,病毒则导出不穷,发现了基因,然后基因下面是什么呢?一直研究其几个内部构成。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两大文明的极化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两大文明的极化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两大文明的极化
先贤有云:智者求同,愚者存异。

有智慧的人是寻找根本规律,以简御繁提纲挈领,万变不出其宗而知变守常;蠢人却不厌其繁地追逐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外在表象,只会迷失在变化的海洋中。

西方文明特征就是尽量搜集大量数据来提炼规律。

要知道宇宙最简单但是也可以变得最复杂,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怎么从根本把握宇宙变化的各种幻象,不能从数字上去定义而要归纳现象的属性,如果追逐支末那么你将无法懂得宇宙真理,比如西医出现一个病症就定义一个病名,结果是症状越来越多,病越来越难治。

而中医从阴阳之象上把万病都归纳成三阴三阳病,然后辨病开方。

不过现在中医学者提出“辩证治病”就落入了“以数推”的愚者境地了。

这个视频的话题有那么多评论,就因为人人都有发言的资格,但九层多不是跑题就是只看到了现象,没几条分析到本质的。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社会、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特点差异
中西方传统社会的不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民族文化基因组合的源头。经长时期的潜意识运作和深层积淀,默默地控制着两者集体中个体思维的过程,综合成一股顽强的文化定势,在其民族传统文化模式的建构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对两者社会发展起着隐蔽不见但又是绝对重要的影响。
然而中国文字的象形性质,始终保持着或多或少的感性特征,与具体事物若即若离,不追求高度的抽象性,也不讲究概念的纯粹性。在思维极不重视形式逻辑的状况下,以意象和隐喻为工具,也不要求概念的明确性和确定性,而总显得模糊和游移,或还有无穷的多义性。如有关宇宙自然的“天”、“道”、“气”、 “阴阳”、“太极”、“五行”之类概念,都是模糊思维范畴,就是在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时也常常如此。中国人思维中使用概念有模糊性、笼统性、随机性等特征,像西方人那种经过严密定义的概念及其系统,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形成。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上)
杨师群
内容提要:由于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存在差别,中西方社会的人们在认知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角度、线路等方面出现相当的不同,形成迥异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思路。在这一民族精神基因基础上修筑起的文化素质,对两者的社会发展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字的拼音性质,决定其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逐渐远离感性、远离形象,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并随着形式逻辑发展的需要,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日益确定。 “在西方人那里,概念是对于对象事物的直接抽象和概括,因此,反过来它成为对象世界的直接表征,直接地蕴涵有对象世界的意义。只要概念清楚明白,那么对象世界的意义也就清楚明白。只要掌握了概念的确切意义,也就把握了对象世界本身的意义。西方人致力于对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决不允许有丝毫含糊,其道理或许正由于此。”[1]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概念体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类和大自然组成的,西方人只注重研究自然,而忽视人类。

在文艺复兴前人是依附于神权的,没有自主性(这就是西方人提出人权的原因)。

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是分开的;强调征服自然,注重对抗和斗争、征服。

中国人不仅研究自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争斗中求和谐,逐步发展到无神论。

“四根说”,认为世界史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经过概括、抽象思维等过程,只独立研究具体事物的内部构成,而不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还原论。

“五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逐步从具体事物中经过概括、抽象思维,把具有同类作用、功能等事物分类,形成“五行说”,并且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步形成整体论、系统论。

形成以概念、推理、判断为主的形式逻辑,并一直沿续下来,而中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发现形式逻辑有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了形式逻辑,形成阴阳为主的辩证逻辑。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以概念、推理等逻辑思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形式逻辑,逐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的阴阳论,因为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义和判断,甚至还可能被表面形象所迷惑。

如春秋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墨家《墨辩》成了绝响,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以阴阳辩证逻辑取代了有缺陷的形式逻辑。

唐代玄奘接触到了印度逻辑学,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形式逻辑学带到中国,都曾经时髦一时,但最后在中国逐步淘汰。

还原论、机械论的形成整体论、系统论、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的形成还原论主要研究事物的内部构成,认为只要把事物内部构成的因素搞清楚了,就能认识到事物整体的作用,也就是局部之和等于整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了原子(最小单位)的各项功能,那整体功能就完全搞明白了,意思就是局部各项相加等于整体(即分开后再相加)。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文明。

连绵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工业革命前中国不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而以希腊文明为主要发源的西方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以工业革命、宪政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文明体系。

两个世界文明代表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其中以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尤为显著。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多为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纲举目张。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多由单个个体开始到整体,以基本单元的个体堆叠到整个体系。

这一点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地址书写上,中国是按行政区域从大到小依次书写为省、市到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码,而西方则是按行政区域从小到大进行书写为门牌号码到区、州。

中国人的名字是家族名称也就是姓在前、个人的名字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则是个人的名字在前、家族的名字在后。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中西方的哲学体系都是开始于几千年前,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多是直觉性的,就像《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是怎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西方哲学则会是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推演过来的,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对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述。

三、相对中庸与相对标准在对于事物的态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对事务的态度是以相对“中庸”为典型的,但是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中国人心中“性价比”最高的位置,得到结果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投入也是相对理想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差不多,河南人的“中”等都是直接的体现。

而西方思维则是相对标准化、清晰化的,凡事都要明确标准,对中国人来说相对刻板,不知“变通”。

四、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探析中国的整体地理特点主要是自西向东形成3级台阶,这就造就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地理、历史、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体现出许的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为: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整体优先与注重分析;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归纳与演绎。

本论文主要从文渊源来分析上述提到的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中的最后一点。

关键词:思维;差异;归纳与演绎。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归纳与演绎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推理方向正好相反。

作为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归纳和演绎都属于哲学思维方法的层次。

归纳和演绎作为思维形式化的方法,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1)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由归纳得出来的。

(2)归纳需要以演绎为指导,人的认识一般是从研究个别对象开始,这表明归纳推理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完全脱离演绎的归纳是盲目的,所以要克服盲目性,就必须以某种演绎作为归纳的指导。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归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总的来说归纳的思维方式受到《易经》的影响,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

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曾做出易经多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精彩发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时间:2010-04-13摘要: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如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

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在一个相对不变的宇宙观、政治制度、伦理信条、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

正是中西方人①不同的思维方式,导引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从而使中西方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特征。

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中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中西方人是按照各自的文化精神、宇宙观来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上)(转载)转者注:本文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有借鉴意义,但作者对儒家孔孟之道占中国统治思想二千余年而造成中华文明停滞不前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只有恢复道家思想(阴阳辩证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才能使中华文明继续强大和繁荣。

原题: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历史意义文章内容提要: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

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

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

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

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

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

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

要说清楚提出创建和谐世界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人类文明产生的本源--思维方式说起。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及历史形态我们给远在英国朋友写信,地址是这样写的:XX号XXXX街XXXXXX市XXXXX国家。

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这能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

(一)为什么语言的书写方式,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到这,也许很多朋友会对我的结论不屑一顾,认为我的说法缺少依据,其实我这样说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理由如下:1、人类表达自己的思维使用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最直观的工具。

2、语言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为最大多数人使用的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受偶然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小,最能反映人的群体潜意识的及群体性格。

(二)两种思维模式与运动状态:阳和阴(在这里分析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起点与科学的基点的截然不同)其实,发现这种差别的不只有我,每个学过英语的人恐怕都知道。

但他们没有进一步的引申发掘这背后深层次的内涵。

而我看到后就把它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周易》联系起来。

我们姑且不论老祖宗东西的对错,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说的。

老祖宗认为,东方属阳,西方属阴,阳的运动状态是顺时针旋转,越转越小;阴的运动状态是逆时针旋转越转越大。

中国人的运行状态就像是水的漩涡。

水的漩涡能把周围的漂浮的东西吸进漩涡之中,这就象征着我们中国人善于吸收。

西方的旋转模式象一个在地上飞速旋转的地老鼠(一种烟花),它的特点是发散,把自己的东西释放出来。

单纯的这样论述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两种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现在来对两种运动状态做一番引申。

由于中国人的运动状态是由外而内,所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比较注重整体性,注重秩序,和谐,具有包容力;内敛含蓄,不善于表达;强调个人修养,进攻意识也比较弱。

西方的运行状态是由内往外,所以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个体,强调个性,竞争,注重表现,富有进攻性。

在解释完这两种运行状态的特征之后,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一番回顾,从历史文化形态的宏观角度来验证其理论的适用性。

(一)周易与牛顿既然我们在上面引用了周易的原理,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周易到底是什么?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周易有所批判,但是周易对中国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周易确切的起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为伏羲氏所作。

但是,直到孔子以前周易都是作为占卜出现的。

孔子时,其对经文所做的解释及学习《易经》的心得而写的《十翼》就成了后来的六经之首的《易经》。

《易经》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易经》是我们祖先根据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理解而创建的模拟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模型。

《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

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都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产物。

这是《易经》对于天地万物最核心的思想。

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思想之后,《易经》就派生出了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和谐,在《易经》里的表述就是阴阳平衡,既然万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那么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就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

当然这个平衡包括很多个层面,大的层面包括天地之间阴阳的平衡(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中间的层面包括万物之间阴阳的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小的层面包括个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人体内部的和谐,典型的应用就是中医学)。

《易经》在阐述其理论的时候,所有论述都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

周易的核心功能就是在总体和谐的状况下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周易始终是把整体性放在第一位,把个体放在了比较从属的位置。

说完了周易,我们再来说一下牛顿,牛顿作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小故事:有一天,牛顿睡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牛顿很奇怪,为什么苹果是落在地上,而不会落到天上呢?他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是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因为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促进了18世纪天文学的飞速发展。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是现代科学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现象出发,得出结果后,再应用于其他方面。

体现了一种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过程。

现代科学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成就就是由于无数个小的,基础的点的突破而构建起来的。

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明白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原来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杨振宁教授关于《易经》扼杀了近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论述。

因为《易经》只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一种总结,是中国人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真正扼杀近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人本主义)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恐怕就在于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的差别了。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都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产物。

因此人和周围的树木,动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尊卑问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都是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下进化而来的,是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

所以,人一定要保护环境,使其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至于有大的改变。

环境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地球臭氧层问题。

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导致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在逐渐的变薄,甚至在南极上空还出现了臭氧空洞。

臭氧的功能就是能过滤绝大部分的紫外线。

正是因为有了臭氧的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进化出抵御强紫外线长期辐射的功能。

如果因为人类的活动,致使臭氧层在短期内的大幅度改变或消失,恐怕地球上的人和其他动植物都要面临一次生存大考验了。

臭氧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的无比正确性。

它站在了整个地球的高度,从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作为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并在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就是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提出的天赋人权的思想。

所谓天赋人权,实际上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

如平等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发展得权力,言论自由等。

单看天赋人权的解释,它的确是非常美好、带有理想化的一种理念。

但是同样从这个名词的解释,我们还能看到其产生的基点是从人类自身为出发点,强调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某种权利,明显的带有西方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特征。

如果这种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相信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是产生于西方,是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下的产物,是在西方强调自我,个性,竞争的环境中运作发展的,因此,天赋人权在它产生之初就如影随形的附带了人本主义思想。

发展成了认为世界是以自我或者我这个群体为中心的,为了我或者我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我可以枉顾他人的利益,对周围的环境予取予求。

我们今天看到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源被污染,大量的动植物灭绝。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西方片面的强调人的权利,而忽略自然环境所致,事实上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对立。

美国枉顾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悍然于2004年拒签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京都议定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不可否认作为人类自身,人本主义,人权至上,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说服力。

因此直到今天虽然地球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虽然人类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人权问题仍然能够迷惑一部分人,仍然是西方推行其价值观和掠夺资源与利益的强有力工具。

(三)中医与西医(不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不同的科学体系)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炒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医是不是科学,要不要取消中医?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其根本就是一帮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制造话题,制造事端。

但是为了深入探讨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中医和西医做一番比较。

在深入探讨中医以前,我先强调一下,我对中西医比较的结论,就是,中西医都是科学,都是人类科技发展与文明发展的结晶。

今天只所以会出现,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的言论,其实和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教育,西方所建立的现代科学及西方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是分不开的,其实,很多叫嚣取消中医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点,只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下所创建起来的医学模型来衡量中医,这样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一个女人用女性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一个男人的行为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扁鹊的医术很高超,很多疑难杂症,扁鹊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鹊的名声大噪。

一天,曹操问扁鹊: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会行医,哪个水平最高啊?扁鹊说: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