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谈

合集下载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摘要】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

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初中语文教学教研论文(3篇)

初中语文教学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2. 注重阅读,培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略读等;(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3. 强化写作,提升素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如构思、布局、表达等;(2)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水平;(3)开展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 互动交流,共同进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研论文(3篇)

初中语文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语文的魅力,降低了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评价方式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4.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1.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1)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掌握。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之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之浅谈

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 , 甘愿扮, 同学们一致公认 : 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 的平庸 国君 、 昏君 ,
而是一位明君 , 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 了。
三、 多种 形 式 , 成 结 果 形
初 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 , 思维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语 文研 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 定是“ 具体” 有形 的制作“ 成果” 它可 以是 自 ,
科技信息
基础 教 育
初【 语文教学研 夯胜学习之浅谈 l 】
秦 皇 岛市卢龙县 双望镇 应各 庄 中学 刘金凤
[ 摘 要] 究性 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 , 研 如何在基础 薄弱的农村学生 中开展研 究性 学习,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笔者尝试着 把“ 究性 学习” 研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 学习方式 引入到初中语 文教 学中, 收到 了较好 的效果 。 、 一 学生主体 , 开展 学习。 、 二 激疑激趣 ,
营造氛围。三、 多种 形 式 , 成 结 果 。 形 [ 关键词] 中 语 文 研究性学习 初
研究性学 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 。就是 以小课题研究为教学的 切入点 , 创设 一种类似研究 的情境 或途径 , 把方法 的获得 、 能力的提高 融入到获取知识 的过程 中, 通过教师 的引导 以及合理 的归纳与总结 , 将 支离破碎的知识 和隐含 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 习的研究 中有更多 的创造机会 , 让学生在创造 中感受成功 的体验 , 在成 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在教学中 , 笔者尝试着把“ 研究性 学习” 这一新 的教育理念和学 习方式引人到初 中语文教学中, 收到 了较好的效果 。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 主体 , 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 自己的思维空间 , 从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课程。

在初中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

本文就研究性学习肤浅的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注重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研究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研究方式,都要与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绝非一蹴而就。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实施研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实施研究性学习初探

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意识是融合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的,是结合于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的。

教师应该设法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时刻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浅谈授课中的几个关键点。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习体念成功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的亮点,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

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进行激发、诱导,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待的境界。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置环环相扣的“悬念”。

它将是贯穿整堂课程的线索,使学生学来井然有序。

如在上《越巫》这则寓言时,我在让学生熟悉课文的意思之后,抛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一个自称能驱鬼治病的巫师为什么反被装神弄鬼者吓死?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一片讨论声中,这几个悬念一个个被解开了,学生都明白了骗人者最终会害几。

此时我又抛下了一个诱饵:“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这时,班中部分活跃者马上兴趣高涨起来,赶紧将遇到的事告诉大家,我趁此对大家说:“同学们,老师也会表演巫师的骗人行径,不信?那现在我就表演给大家看。

”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我表演。

我先拿出了事先已用酚酞液写好“有灾”“有喜”的字的白纸(水渍干后是不留痕迹的),用喷洒器内的水(其实是NAOH)往白纸上一洒,几秒钟后,“喜”或“灾”立即以红色字迹显示出来了,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连声说“奇怪”。

因同学们当时未学到酸碱反应,于是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可是当时愚昧的、无化学知识的人们却相信了巫师的话,甘心上当受骗。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建构多元立体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远持久的重要意义。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呢?一、把“教本”变为“学本”,由“自学”走向“治学”。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

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

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

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

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

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

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材内容单一固定,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和足够的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

1.2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思考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与他人分享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积极参与学习,还能够实现知识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2. 正文2.1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动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扎实的学习基础。

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内容的表面层次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⒈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语文创新教育要重在发掘学生语文潜能,培养民族语文的素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励练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和点拨者,教学相长,共同塑造语文教学的新形象。

⒉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语文创新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要求真,不急功近利,怀真心,动真情,以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实,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系统。

语文教学要求活,语文的精髓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在透过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它忌讳追求标准答案,忌讳玩文字游戏,它特别欢迎创造性思维,张扬主体个性。

⒊要倡导少做题多阅读的创新阅读观念。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并要求九年制的学生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秀课文。

由此看来现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前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读物”。

⒋树立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观念。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人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课标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出现了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还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自己学习服务,只不过由被动地“听”变成了被动地“答”,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可以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育复归人文性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主阵地。

教学中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看,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使语文教育形成了在学生道德、审美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缺失。

而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产生引入,给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复归带来了福音。

因为(1)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学生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做为他们安排好的事。

这样就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摘要】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包括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后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正文部分对比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并着重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提出了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益处,包括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并展望了未来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现状、重要性、比较、应用、影响、开展、益处、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究性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他们缺乏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能力,缺乏对语言表达的自信和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探讨和改进,引入更多探究性学习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2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论。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在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借助工具书、互联网等去学习新的知识,无形中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这几个特征。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型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引路,兴趣激活教学实践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

专题性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发起运作的:从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

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它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的交互整合。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不同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例如:学完蒲松龄《狼》,学习时学生在了解狼的习惯,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狼属于什么动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样?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研讨。

如生物组,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组,了解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

从生活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的兴趣是广泛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让他关注不同的问题。

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可以让这些学生关注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让这些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经历,作品及风格等。

这一阶段虽然只是整个过程的发起阶段,但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浅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向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转化,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量、课程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各有差异。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载体,挖掘人文内涵,特别要结合教材,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适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词语。

如果研究性题目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这种精神与他的人格气质相符吗?”这样的研究题目,就能够深化主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成语是中文的“国粹”,具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意蕴。

教师应大力开发这笔宝贵资源。

学了课文《成语新编》后,可设计富有小论文特色的题目,让学生从脑海中、从成语词典的索引中,提取相关内容的成语,加以概括、归纳、分析,以求有所发现。

如《成语中的修辞》《寓言与成语》《小成语大道理》等。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题目是课文学习的延伸和深化。

学了课文《刘姥姥游赏大观园》,就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写出“环境与人物性格”等研究性文章。

二、注重多学科的结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要引进或隐含其他学科知识的信息。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语文角度解决问题。

浅谈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填鸭式”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研究性学习核心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倡导学生自主地以研究发现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笔者就此浅谈几点认识和实践。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为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1.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例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例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例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校的校本课题“寻找家乡的文化”的研究活动,在语文科组全体教师的合作开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我在课题研究中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

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

二是可行性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

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

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

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浅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摘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主体地位;主导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我们的教育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

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

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

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研究性学习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教师们的普遍关注。

在此,试把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思想的准备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学识水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研究性学习还不甚了解,需要老师的参与式的指导。

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评价的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等,这一阶段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自主、自动、自愿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二、课题的确立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可研究性。

这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而定,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识水平、兴趣爱好而定。

从内容上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课堂内容探究、课堂内容延伸探究和课外内容探究三大类,如我们在初中一年级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冰心作品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研究中学生对冰心作品风格、思想、特别是作者的拳拳之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感受到了文章的魅力所在。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我们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进行了研究。

在初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引导学生对《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研究。

初三时,我们组织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词进行了研究。

这样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确立了不同的研究课题,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也可根据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研究。

比如对作者的研究、背景的研究、课文相关的研究等等。

做到课前有布置,课上有交流,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学生研究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也就学会了学习。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确立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报告。

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是放在课外进行,于是出现了课堂上规规矩矩教(学)课本,课外(主要是假期)热热闹闹搞研究的情形,而事实上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可供研究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研究的能力参差不齐,很多“研究”便流于形式。

为此,要很重视课堂上的“研究”,方便学生及时获取老师更多有效的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益。

具体做法是:1、要求学生读原著之前,先读“导读”、“解读”、赏析、评论等文章书籍,大体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内容,学生心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当学生读到相关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共鸣,体会到妙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原著。

如果学生读到相关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共鸣,体会到妙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原著。

如果学生读不懂或没有时间去读原著,那么可以去读自己能读得懂的普及本、简写本甚至连环画册。

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来阅读相应的作品。

2、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占用一课时。

提出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提的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也直接关系着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比如对于一篇名著,可以根据篇幅长短给学生限定时间独立阅读,学生在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质疑,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交流、评议、筛选、修正,最后由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点拨、提示、引导,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进行相关的资料准备和分析研究。

要求学生从研究文本入手根据所选的问题有重点的研究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因为这一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所以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处理,课内课外均可。

3、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我们把观点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课堂交流(两课时)。

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研究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交流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增加成就感,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到协作的魅力。

交流既可采用口头的形式,也可采用书面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要做好组织者即可,不能喧宾夺主。

总结归纳(一课时)。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探究,但决不是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讨之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共性的东西,肯定保留个性的东西,指出存在的缺陷,对不能达成共识的存疑供大家继续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他今后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这样操作:第一阶段,即用一句话来表达观点,这句话的格式是:通过(人物的相貌、语言、动作、行动、所做事件)可以看出他(她)具有的性格特点。

第二阶段,用一段话来表达观点,这是第一阶段的拓展,即先陈述理由、根据,然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阶段,形成文章。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拓展,一般是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来写。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有所创新。

对于创新,是这样理解的: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际联系起来,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认为他有所创新。

这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是不同的。

这三个阶段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进行的。

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而不感到困难。

四、成果展示诚然,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的过程,但研究结果展示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因此,要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开展。

首先把研究成果相似的学生合并成一个组,全班分成若干组。

然后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这个主题不宜过大,主题设置要巧、要小,小中能见大,通过有代表性的一点来理解整体性的内容。

注意各展示小组之间内在的联系,力争做到主题突出、鲜明。

在展示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活泼。

展示的形式有:电视连续剧节选、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相声、小品、舞蹈、三句半、辩论、双簧、给多媒体配音、用自己的乐器给展示内容配乐等等。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表演完毕,学生立即按照前述的三个步骤对所看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化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内容上和研究的主题一致,在形式上不搞过多的插科打诨,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寓教于乐,把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自身价值得以发挥和张扬,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探讨、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更生动、形象,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

五、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应当指出,初中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要经常对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适时给予激励、评价,发现困难、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消除他们为难情绪和应付心理。

评价方式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以正面鼓励为主,以督促检查为辅。

评价时注意保持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1、抓“双基”不动摇。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反相承的关系。

不能强调研究性学习方式,就忽视接受性学习方式。

事实上“双基”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不重视“双基”教学,研究性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

2、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务求实效。

不能脱离具体的研究内容去搞研究,如有的学生连原著都不读,直接去抄现成的研究材料,上课时照本宣科,以求得到轰动效应。

这种学风要不得。

3、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贪大求全,亦不能好高鹜远。

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务必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有办法,让学生有收获。

4、以鼓励为主。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避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偏差。

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发表观点,并不等于让他们放任自流。

这些偏差包括认识偏差、思想偏差、道德偏差、价值观偏差、情感偏差等。

如发现学生有这些偏差,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指导,不能让这些偏差左右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研究性学习对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课堂教学的改革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所反映的新课程观念亦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可,也为我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大胆地探索,使之更科学、更系统。

参考题目:《从韩寒、郭进明看少年作家的写作》《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究》《休闲与饮食——泉州的吃文化研究》《从唐诗的学习中明晰唐朝的历史》《正在消失的风景——泉州的老街关于中学语文兴趣的研究》《熟读古诗文,学写好文章》《从金庸看武侠作品的魅力》《关于中学生早恋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走进生活学语文》《历史中、身边的名人——泉州名人研究》《城市的形象与精神》《中学生常见语病及其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