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议论文(文言文)上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夯实基础抓住重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韩旺辰《大学语文》从2007年4月换新教材,到今年10月份已经考过6次。

从六次试卷情况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主要从四方面来考察学生。

1,考课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15分左右。

2,考提示(包括每课文后的提示、教材后面的考试大纲上的提示):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35分左右。

3,考语文知识: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20分左右。

4,考作文。

占30分。

当然,这四方面内容划分,不是绝对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定交叉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依据这几年新版《大学语文》试卷情况,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供考生参考。

1、考课文的内容。

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上面所讲授的内容,是学习的根本,这是毫无疑义的。

并且提高一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有途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分析经典文章,精品文章这一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学语文》所选择的都是精品文章,这门课考核内容之一就是看看考生对于这些课文是否真正认真阅读,真正学习了。

考核考生对于课文的阅读情况,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属于浅层次的考核。

例题1.《长恨歌》的诗句中,描绘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情态的是()A.回眸一笑百媚生B.梨花一枝春带雨C.雪肤花貌参差是D.芙蓉如面柳如眉例题2.从《我的世界观》一文来看,爱因斯坦人生观的核心是( )A.为别人而活着B.为占有别人劳动而难受C.崇尚简朴生活D.对人对己都要宽容大度例题3.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的经验教训谈起,坦诚进行自我反思的是( )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B.胡适《容忍与自由》C.朱光潜《咬文嚼字》D.钱钟书《吃饭》例题4,下列《断魂枪》的语句中,属于孙老者肖像描写的有()A.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B.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C.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D.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E.嘴上几根细黄胡。

大学语文文言文

大学语文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秋水(节选)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大学语文议论文练习题附答案

大学语文议论文练习题附答案

议论文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2.《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B.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中反映文章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成语出自()A.《秋水》B.《论毅力》C.《寡人之于国也》D.《五代史伶官传序》5.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左传》D.《庄子》6.《秋水》开头有一段河伯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7.“贻笑大方”这个成语出自()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论毅力》D.《五代史伶官传序》8.集中体现本文中心意旨的一组反义词是()A.天命与人事B.盛与衰C.忧劳与逸豫D.满与谦9.《秋水》中“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是用来说明()A.人的认识要受到性格的限制B.人的认识要受到个人习俗的限制C.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D.人的认识要受到环境的限制10.庄子《秋水》的中心论点是()A.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无限C.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有限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2.从整体上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13.《论毅力》的核心观点是()A.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B.小逆之后必有小顺C.人生历程顺境亦居十三四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14.“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第⼀篇 《赵威后问齐使》 第⼀项:作家、作品 本⽂选⾃《战国策。

齐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部史料汇编,《战国策》分国记事,是属于国别体杂史,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策⼠游说各国或辩难的⾔论和⾏动。

第⼆项:⽂体知识 《战国策》也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书》、《修书》、《长书》诸名,本⽂是⼀篇对话体议论⽂。

第三项:主旨 本⽂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严厉批驳了齐使君,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

反映了赵威后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项:学习要点 要点之⼀: 本⽂的议论⽅式,本⽂以问答⽅式展开议论。

通过赵威后对齐使的⼀连串反驳,阐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段针对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

赵威后接连反击“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也?”前两个反诘句阐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个反诘句把“民⽐作树根,把君⽐作树稍”形象地说明了“民贵君轻”的道理,语调急促,且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量。

第⼆段中⽤“何以⾄今不业也?胡为⾄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万民乎?”等反诘句,据事实阐明赵威后的解见。

这些反诘句的作⽤不仅即有逻辑⼒量,⽽且绘声绘⾊的描绘出赵威后的声情语⽓,使本⽂具有了⽂学⾊彩。

学习要点之⼆: ⽂中的铺陈排⽐句。

1.“岁亦⽆恙耶?民亦⽆恙耶?王亦⽆恙耶?”。

2.“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

3.“有粮者亦⾷,⽆粮者亦⾷;有⾐者亦⾐,⽆⾐者亦⾐”。

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

5.“上不⾂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第五项:赵威后问齐使的层次段落 第五项:层次段落 全⽂分两段: 第⼀段(1⾃然段):记叙赵威后“先岁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段(2⾃然段):记叙赵威后对齐国如何选⽤⼈才治理国政的议论。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秋水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议论文部分议论文:基本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4、驳论的着眼点: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二)《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四)重点字句:1、樊迟未达2、举直错诸枉3、富哉言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五)往年考题:(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A、《墨子》B、《论语》C、《庄子》D、《孟子》E、《老子》(六)练习: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论语》C、《孔子》D、《墨子》2、单选题:《论语》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A、艰涩深刻B、微言大义C、言辞犀利D、逻辑严密《老子》二章(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

(三)老子文章的特点:1、语言朴素流畅;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四)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诗经- 黍离1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2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3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短歌行曹操1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2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4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5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6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7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8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3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4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5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大学语文之议论文

大学语文之议论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1《国语》《国语》简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历来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有的现代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鲁、齐、晋、郑、吴、越)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日:“民不堪命矣”。

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3。

以告4,则杀之。

国人莫敢音,道路以目5。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日:“是障之也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7,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矇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20,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22。

是以事行而不悖23。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4。

犹其原隰衍沃也25,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6。

行善而备败27,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8。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9,故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0?”王弗听。

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31。

【课文注释】1.本文选白《国语·周语上》。

召公:一作“邵公“即召穆公,名虎,时为周厉王的卿士。

饵谤消饵民间对帝王的各种议论指责,即以政治高压手段压制思想言论自由。

2.民不堪命:意为老百姓无法忍受( 厉王)的暴政。

命:指厉王景虐的各种政令3.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发表意见的百姓。

4.以告:即“以之告“,省略介词宾语“之”字。

(卫巫)指议论者告知厉王。

大学语文(议论文)

大学语文(议论文)
自考《大学语文》教案
• •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 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 教育。 •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下。 • 1.2 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主张施仁 政,行王道,倡导”以民为本,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 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秋水》 庄周考核要点
• 3. 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 术特点: • 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这 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海若是 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而河伯所代表的正是庄子所要 批判的思想观点。这样,作者就把抽象的哲学观点寓 于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说道理,而让读者自 己从中去领悟,将深刻的哲理说得富有艺术趣味。 • 4. 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 • 文章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就以具体景物的对比 ,隐喻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 染了文章的主旨。
《秋水》 真题链接
4.在《秋水》中起到深化中心论点作用的分论点有(ACD) A人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C人的认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会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E儒家思想是有限的 5、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 的有( ) BC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 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 博 6、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ABD ) A.《秋水》B.《论毅力》C.《容忍与自由》 D.《吃饭》E.《我的世界观》
《秋水》 真题链接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文言文上善若水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文言文上善若水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文言文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同水一样。

(2)所恶:厌恶的地方。

指低洼之处。

(3)几于道:近于道。

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大学语文04729

大学语文04729

目录散文诗歌小说散文散文中的议论文[单选]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儒家学派代表。

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单选]孟子的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以比喻说理,运用丰富而有气势的排偶句。

[单选]《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学生共同编著,对后代文化思想及散文发展有深远影响。

[简析]《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简析]《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述结构。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简析]《寡人之于国也》的写作特点。

(1)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结构严谨。

(2)兼具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3)文章多用排比,善用比喻、类比说理。

[单选]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道家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一生清贫。

[单选、多选]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相传是庄周自著。

[单选]《秋水》属《庄子》中的“外篇”。

[单选、多选]《秋水》(节选)的中心论点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

[单选]《秋水》(节选)具有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论述的艺术特色。

[简析]《秋水》(节选)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手法。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 齐策》对话体议论文。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

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

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发:打开2.岁.亦恙耶?岁:年成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顾”,反而之意;通“胡”,哪有,难道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恙:忧患翻译句子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

凶:收成不好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名词作动词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涂:路途发:开仓放粮以救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解释句子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3.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着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在练习翻译时,我们都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 是要字字有着落,考生必须严格地按用原文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字句。
(四)关于常见的修辞手法
识记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 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并能具体说明其表 达作用。
知识要点总结
1*《季氏将伐颗臾》(重点课文)《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一、《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
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1.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 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
见《学习要点》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 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 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 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二)关于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解释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生得 分率比较低的题目之一。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 文言实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特别 应该重点掌握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一般说来,凡是有关地名、人名、典故、语法、考证 以及有歧义的注释是不会进入试题的,因此考生可以 将这部分内容剔除,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语义肯定、 注释简明的词语上来。
大学语文(二)
学习目标
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识记、翻译; 文言文的论证结构与层次 艺术手法、修辞手法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约束,制止;发:发放。)
四、《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 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的过失。
2.孔子反对伐颛臾的论据是什么?
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治国以礼。事实论据 有三:第一,从历史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即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伐先 王所封属臣,非礼;第二,从地理位置看,“且在邦 域之中矣”,即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构不成任何 威胁,没有理由伐;第三,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 “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伐之 非礼。
1.理解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
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 批判的思想观点; 2.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 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 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三、《疑难词句》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 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重点课文)《孟子》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 同属儒家学派。
1.概括孟子所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主要措施。从这里 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王道的主要措施有四点:一是划分宅基,二是发展家 畜,三是重视农耕,四是加强教育。可见孟子王道政 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保民而王。
2.这段论述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 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考试大纲特别要求,要“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 运用的文言词语。”现代作品中文字障碍比较少,因 此对词语的注释相对也比较少。对于现代作品中已有 的注释,考生固然应当重视,对于教材中没有注释的 文言词语,考生也不能放松。
(三)关于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规定,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 状语、名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要求能够将它们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 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一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讨伐颛 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 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 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玉在匣中被毁,都是看管 人的失职,而季氏动武,颛臾被攻,则是季氏家臣 冉有、季路的失职。
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疑难辞句》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4.直不百步耳。(直:只) 5.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
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谨:认真办好。庠序:学校)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
稷之臣,不当伐。
二、《学习要点》
2.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 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以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展开批驳,破 中有立。具体来说,第一段:第一轮师生对话,指出季氏行 为违背“礼”的原则(驳论;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反 诘句——何以伐为?)
3.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重点 难点 考点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 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 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 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 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让他当)
四、重点段落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 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而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1.在这段话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这是冉有
1.这段话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是“王道之始”,是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2.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连锁推理。本段运用连锁推理句式,使说理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先以“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 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再 以这一结论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 新结论,再以这个新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 的更新结论。
3.*《秋水》(节选)(重点课文)《庄子》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 同属道家学派。
一、《课文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
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 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 学习,不断进步。
二、《学习要点》
三、疑难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