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推荐文档
线段和角度的计算
线段和角度的计算线段和角度是几何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对于几何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线段和角度的计算方法,并且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线段的计算线段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图形,其长度的计算是几何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计算线段的长度需要知道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坐标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可。
假设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x1, y1)和B(x2, y2),则线段AB的长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AB = √[(x2-x1)^2 + (y2-y1)^2]其中√代表求平方根。
举例来说,如果线段的一个端点坐标为A(2, 3),另一个端点坐标为B(5, 7),则线段AB的长度可以计算如下:AB = √[(5-2)^2 + (7-3)^2]= √[3^2 + 4^2]= √[9 + 16]= √25= 5因此,线段AB的长度为5。
二、角度的计算角度是描述两条相交线之间关系的概念,它是几何学中重要的衡量单位。
计算角度需要知道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坐标,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角的度数。
假设角的顶点坐标为O(x0, y0),边OA的坐标为A(x1, y1),边OB 的坐标为B(x2, y2),则角AOB的度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θ = arccos[(OA·OB)/(|OA|·|OB|)]其中arccos代表反余弦函数,|OA|和|OB|代表OA和OB的长度,·表示点乘运算(坐标相乘后相加)。
举例来说,如果角AOB的顶点坐标为O(0, 0),边OA的坐标为A(1, 2),边OB的坐标为B(3, 4),则角AOB的度数可以计算如下:θ = arccos[((1-0)(3-0) + (2-0)(4-0))/((√[(1-0)^2 + (2-0)^2])*(√[(3-0)^2 + (4-0)^2]))]= arccos[(3+8)/(√(1+4) * √(9+16))]= arccos[11/(√5 * √25)]≈ arccos(0.9806)≈ 0.1944 radians因此,角AOB的度数约为0.1944弧度。
学习数学中的线段和角度计算
学习数学中的线段和角度计算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线段和角度计算是数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学好线段和角度的计算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线段和角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一、线段计算在数学中,线段是指由两个点A和B组成的线段AB。
对于线段的计算,常见的问题有计算线段的长度、线段的中点以及两个线段的关系等。
1. 计算线段的长度计算线段的长度是最常见的线段计算问题。
假设有线段AB,其中A的坐标为(x1, y1),B的坐标为(x2, y2),则根据勾股定理,线段AB的长度L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L = √((x2-x1)² + (y2-y1)²)其中(x2-x1)和(y2-y1)分别代表AB线段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2. 计算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中点是线段的重要属性,它的坐标可以通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坐标求得。
假设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M(x,y),A的坐标为(x1, y1),B的坐标为(x2, y2),则M的坐标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x = (x1+x2)/2y = (y1+y2)/23. 判断两个线段的关系当需要判断两个线段的关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首先,可以计算两个线段的长度。
如果两个线段的长度相等,则可以判断它们是相等的线段。
- 其次,可以计算两个线段的斜率。
如果两个线段的斜率相等,则可以判断它们是平行的线段。
- 最后,可以比较两个线段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
如果两个线段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都为零,则可以判断它们是重合的线段。
二、角度计算在数学中,角度是指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形状。
角度的计算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问题包括计算角度的大小和正余弦等。
1. 计算角度的大小计算角度的大小需要根据角度所涉及的几何图形进行计算。
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
对于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已知的两条边长计算角度的大小。
而对于等边三角形,则可以通过已知的一个边长计算角度的大小。
小学六年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线段角度与直线的计算
小学六年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线段角度与直线的计算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线段、角度和直线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线段、角度和直线的计算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线段的计算1. 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点集合,通常用字母表示,如AB。
2. 线段的长度计算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个端点的坐标进行计算。
假设线段AB的端点A(x1, y1),B(x2, y2),则线段AB的长度为√[(x2-x1)² + (y2-y1)²]。
例如,若A(3, 4),B(7, 8),则线段AB的长度为√[(7-3)² + (8-4)²] =√[16 + 16] = √32 ≈ 5.66。
3. 线段的比较线段的比较可以通过计算线段的长度来实现。
若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的长度,则可表示为AB > CD。
二、角度的计算1. 角度的定义角度是由两条射线围成的图形,通常用字母表示,如∠ABC。
2. 角度的度量角度的度量可以通过两条射线之间的夹角来实现。
常用的度量单位为度(°)。
例如,直角的度量为90°,钝角的度量大于90°,锐角的度量小于90°。
3. 角度的计算常见的角度计算包括角度的相加、相减和平分等。
- 角度的相加:若角度∠ABC和∠BCD相互贴合,则可以将它们的度数进行相加,得到∠ABC的度数再加上∠BCD的度数。
- 角度的相减:若角度∠ABC包裹了角度∠BCD,则可以将∠BCD 的度数从∠ABC的度数中相减,得到包裹部分的度数。
- 角度的平分:若角度∠ABC可以被一条射线划分为两个相等的角度,则可以将∠ABC的度数除以2,得到平分角的度数。
三、直线的计算1. 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没有起点和终点,可以用一对平行线表示。
线段与角的概念和计算
线段与角的概念和计算一、线段的概念线段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由两个端点确定的具有有限长度的直线部分。
在平面几何中,线段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B、CD等。
线段的长度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表示线段AB的长度。
二、角的概念角是点和其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如∠ABC,其中B为角的顶点,而A、C分别为角的两个边。
角度可以用度数(°)或弧度(rad)表示,度数是人们最常用的度量单位。
三、线段的计算1. 线段的长度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个端点的坐标计算得出。
设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A(x₁, y₁)和B(x₂, y₂),则线段AB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B|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2. 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中点是指线段的中心位置,在平面几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设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A(x₁, y₁)和B(x₂, y₂),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x₁ + x₂)/2, (y₁ + y₂)/2)四、角的计算1. 角度角度是人们常用的度量单位,一周等于360°。
当需要计算角度时,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角度 = 弧长 / 半径2. 弧度弧度是另一种常用的角度单位,它是圆周上弧长等于半径的一部分。
当需要计算弧度时,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弧度 = 弧长 / 半径3. 弧度与角度的转换弧度与角度之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转换:角度 = 弧度× 180° / π弧度 = 角度× π / 180°五、实例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线段与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下通过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假设有一条线段AB,其中A(-2, 3)和B(4, -1)分别为线段的两个端点坐标。
我们首先可以计算线段AB的长度:|AB| = √((4 - (-2))² + ((-1) - 3)²)= √(6² + (-4)²)= √(36 + 16)= √52≈ 7.211然后我们可以计算线段AB的中点坐标:M(((-2) + 4)/2, (3 + (-1))/2)≈ M(1, 1)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角ADC的度数。
小三奥数--线段和角的计数问题
第一讲 线段与角的计数问题教室 姓名 学号【知识要点】一、定义在直线上任意取出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所取出的两点叫做该线段的端点。
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角。
角有一个顶点,这两条射线都称做角的边,一个角有两条边。
二、线段与角的计数方法仔细观察,寻找规律。
有条理、有次序地计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线段的计数方法:线段总数=1+2+3+…+n 。
(n 为基本线段数) 基本线段就是指内部不含有其他线段的线段。
2、角的计算公式:角总数=1+2+3+…+n 。
(n 为基本角数) 基本角就是指内部不含有其他角的角。
【例题精讲】★例1: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A B C D E F★例2: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例3:下图中有几个锐角?★★例4:5个同学打乒乓球,如果每2个人打一盘,一共要打多少盘?★★例5:乘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共经过9个火车站(包括北京站和上海站),那么有几种不同的票价(不同的车站之间的票价都互不相同)?有几种不同的火车票?★★★例6:上海开往杭州的列车,除了起点和终点外,还要停靠4个站,问:要准备几种不同的车票?A BCD EFG O AB C D【为了掌握】★1、右图中共有( )条线段。
★2、右图中有( )条线段。
★3、某班有21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4、右图中有几条线段?★5、放暑假了,三年级(2)班的王老师要求小朋友互相用电话联系,如果每两个小朋友要通一次电话,那么全班24个小朋友一共要通( )次电话。
老师也加入进来的话,要通( )次电话。
(写出过程)【为了优秀】★★1、右图中有几个角?★★2、图中一共有多少条线段?★★3、右图中有多少条线段?B★★4、数一数图中共有多条线段?【为了竞赛】★★★1、右图中有几条线段?【温馨提示】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图形计数问题,请作好预习。
例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例2:图中分别有几个三角形?BEB E B E。
线段与角的计算
线段与角的计算线段和角是几何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解决各种几何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线段和角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子详细说明其应用。
一、线段的计算线段是两点之间的直线部分,其长度可通过坐标、勾股定理或其他方法进行计算。
1. 坐标计算法设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x₁, y₁)和B(x₂, y₂),则线段AB的长度计算公式为: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其中,d表示线段AB的长度。
例如,已知点A(2, 3)和点B(5, 7),则线段AB的长度为:d = √((5 - 2)² + (7 - 3)²)= √(3² + 4²)= √(9 + 16)= √25= 5因此,线段AB的长度为5。
2.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用于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常用方法。
当线段确定为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时,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其长度。
设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a,另外两条边分别为b和c,则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a² = b² + c²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² = 5² + 12²= 25 + 144= 169因此,直角三角形的第三边长度为√169,即13。
二、角的计算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可以通过度数或弧度来进行计算。
1. 度数计算法角的度数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已知两条射线的坐标,可以通过坐标计算得出角的度数。
例如,已知射线OA和射线OB,可以通过计算斜率、弧度或反三角函数来得到角的度数。
(2) 已知角的度数,可以通过度数的加减乘除来计算其他角度。
例如,已知角AOB的度数为50°,求角BOC的度数,若角COB为直角,求角AOC的度数。
2. 弧度计算法弧度是计量角度的单位,用于计算圆周上的弧长。
七年级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线段和角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知识,包括线段的计算方法、角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线段的计算方法线段是连接两个点的直线部分,它具有长度。
在计算线段的长度时,我们需要了解两个点的坐标,并且应用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表述如下: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求得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如,有一个线段AB,它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和B(x2,y2)。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B的长度:AB=√[(x2-x1)²+(y2-y1)²]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只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即可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2,3)和B(5,6),求线段AB的长度。
解答: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线段AB的长度:AB=√[(5-2)²+(6-3)²]=√[3²+3²]=√[18]≈4.24所以,线段AB的长度约为4.24二、角的计算方法角是由两条线段的交汇形成的。
在计算角的度数时,我们需要了解两条线段的向量,并且应用向量的运算。
对于两个向量u=(x1,y1)和v=(x2,y2),它们的夹角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cosθ = (x1 * x2 + y1 * y2) / (√[x1² + y1²] * √[x2² + y2²])最终的角度可以通过反余弦函数来求得:θ = arccos(cosθ)这个公式非常实用,只需要知道两个向量的坐标,即可计算出角的度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条线段AB和AC,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1,2)、B(4,6)和C(7,3),求角BAC的度数。
(完整版)线段和角知识点
线段、射线、直线线段 射线 直线端点个数 两个一个 没有 延伸情况 没有延伸向一个方向延伸 向两个方向延伸 长度 有长度可以测量 没有长度不能测量 没有长度不能测量 表示方法 ①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无序)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 用两个大写字母,其中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有序) ①用直线上表示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无序)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三、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四、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五、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用直尺和圆规的第一个基本作图,直尺的作用是画直线、射线或线段,圆规的作用是画弧、截取等长的线段。
2、常见的作图语言:①作射线××;②在射线××上截取××=××;③在线段××上截取××=××;则××就是所要求作的××。
说明:作图时用的直尺是没有刻度的,因此作图的痕迹要保留。
六、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图所示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有①AB=2AC=2BC ,②AC=BC=21AB 。
七、线段的和、差、倍、分的计算:1、逐段计算:求线段的长度,主要围绕线段的和差倍分展开。
若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均已确定,所求问题可迎刃而解。
2、整体转化:巧妙转化是解题的关键,首先将所求的线段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或差,然后再通过线段的中点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将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
3、构造方程:利用各段线段的比值及中点关系建立起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注意: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如果没有图形,题中又没有明确的点的位置,应该全面考虑,注意条件中的图形的多样性,防止漏解。
线段和角知识点范文
线段和角知识点范文线段和角是几何学中基础的概念和知识点。
通过理解和掌握线段和角的相关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我们可以进行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和推导。
一、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线段是指在两个不同点之间的一段连续的直线。
2.线段由两个端点所确定,其中一个点称为起点,另一个点称为终点。
3.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计算起点和终点在坐标平面上的距离来得到。
4.线段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大小可以得到它们的关系(相等、大于、小于)。
二、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
2.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圆周被等分为360个等分,每个等分为一度。
3.角可以按照大小分为钝角、直角、锐角三类。
钝角: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直角:等于90度的角。
锐角:小于90度的角。
4.角还可以按照方向分为顺时针角和逆时针角。
5.角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角度或计算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来得到。
三、线段的运算法则1.线段的加法:如果两个线段AB和BC的起点和终点相接,那么这两个线段可以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线段AC。
当两个线段长度相等时,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长度之和。
2.线段的减法:如果线段AC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线段AB和BC的起点和终点,那么线段AC可以看作是线段AB减去线段BC得到的。
3.线段的乘法:线段的乘法定义是将一个线段的长度乘以一个实数k得到一个新的线段,新线段的长度是原线段长度的k倍。
4.负线段:一个线段与其终点和起点互换位置得到的线段称为原线段的负线段。
四、角的运算法则1.角的加法:如果两个角A和B的边OA和OB的起点和终点相接,那么这两个角可以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角AOB。
当两个角的度数相等时,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度数之和。
2.角的减法:如果角AOB的边OA和OB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角A和角B的边OA和OB的起点和终点,那么角AOB可以看作是角A减去角B得到的。
3.角的乘法:角的乘法定义是将一个角的度数乘以一个实数k得到一个新的角,新角的度数是原角度数的k倍。
(完整版)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推荐文档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例 1. 如图1 所示,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B 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 均可用所求量 AB 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 DC,即可求出 AB。
解:因为点 C 分线段 AB 为 5:7,点 D 分线段 AB 为 5:11所以又因为 CD=10cm,所以 AB=96cm例 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 为AB 的中点,P 在MB 上,N 为PB 的中点,且NB=14cm,求PA 的长。
图 2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 AP 等于线段 AM 与MP 的和,也等于线段 AB 与PB 的差,所以,欲求线段 PA 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 AM 与MP 的长或者求出线段 PB 的长即可。
解:因为 N 是 PB 的中点,NB=14所以 PB=2NB=2×14=28又因为 AP=AB-PB,AB=80所以 AP=80-28=52(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例 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 四点,且C 为AD 的中点,,求 BC 是 AB 的多少倍?图 3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 的一个方程,又C 为AD 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 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 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 C 为 AD 的中点,所以因为,即又由<1>、<2>可得:即 BC=3AB例 4. 如图 4,C、D、E 将线段 AB 分成 2:3:4:5 四部分,M、P、Q、N 分别是AC、CD、DE、EB 的中点,且 MN=21,求 PQ 的长。
[全]七年级数学“线段与角”经典题型详解
七年级数学“线段与角”经典题型详解一、《线段、射线、直线》与《角》例1 线段中点与角平分线①若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则这n个点可组成n/2(n+1)条线段;②从一个点出发引出n条射线,则这n条射线可组成n/2(n+1)个角。
例2 线段类与角类多解问题例3 双中点问题与双角平分线问题(1)例4 双中点问题与双角平分线问题(2)例5 数线段条数与角的个数二、行程问题与钟面角问题例6 追击类问题(1)例7 追击类问题(2)二、六道题突破“线段与角”所有难题1、方程思想例1:已知∠AOB=160°,∠COE=80°,OF平分∠AOE.(1)如图1,若∠COF=n°,则∠BOE=______°,∠BOE与∠COF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2)当射线OE绕点O逆时针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1)中∠BOE 与∠CO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如图3,在∠BOE的内部是否存在一条射线OD,使得∠BOD为直角,且∠DOF=3∠DOE?若存在,请求出∠COF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2)根据∠EOC和∠COF的度数,可以求出∠FOE的度数,从而可求∠AOE的度数,从而将∠AOB的度数减去∠AOE的度数,就是∠BOE的度数,若将∠EOF 的度数用n来表示,或将位置改变,方法也是不变的.(3)要求∠COF的度数,只需求出∠EOF的度数,用∠COE的度数相减即可.而要求∠EOF的度数,我们可以借助∠DOF=3∠DOE的条件,最后,利用∠AOD+∠BOD=160°,建立方程.解答:(1)设∠COF=n°,∠FOE=∠COE-∠COF=(80-n)°,∵OF平分∠AOE,∴∠AOE =2∠FOE=(160-2n)°,∴∠BOE=∠AOB-∠AOE =160°-(160-2n)°=2n°,∴∠BOE=2∠COF.(2)结论仍然成立,方法同(1).(3)∵OD⊥OB,∴∠BOD=90°,设∠DOE=x°,∴∠DOF=3x°,∠FOE=∠DOF-∠DOE=2x°,∵OF平分∠AOE,∴∠AOE=2∠FOE=4x°,∴∠AOE+∠DOE+∠BOD=∠AOB,4x+x+90=160,x=14,∴∠EOF=2x°=28°,∠COF=∠COE-∠EOF=80°-28°=52°2、分类讨论例2:分析:解答:3、旋转相关例3:已知直线AB和CD交于点O,∠AOC 的度数为x,∠BOE=90°,OF平分∠AOD.(1)当x=19°48′,求∠EOC与∠FOD的度数.(2)当x=60°,射线OE、OF 分别以10°/s,4°/s的速度同时绕点O顺时针转动,求当射线OE与射线OF 重合时至少需要多少时间?(3)当x=60°,射线OE以10°/s 的速度绕点O顺时针转动,同时射线OF也以4°/s的速度绕点O逆时针转动,当射线OE转动一周时射线OF也停止转动.射线OE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当∠EOF=90°时,求射线OE 转动的时间.分析:(1)问非常简单,不再赘述.(2)这是一个追及问题,射线OE的速度快,显然是OE在后追OF,追及的度数是用360°减去∠EOF的度数.(3)由于方向变化,问题又变成了一个相遇问题,相遇前,两射线的夹角与第(2)问相同,要使夹角为90°,则转过的度数之和分3种.相遇之前,夹角为90°,即转过的度数之和为(2)中的度数减去90°.相遇之后,夹角为90°,即转过的度数之和为(2)中的度数加上90°.相遇之后,夹角为(360-90)°,即转过的度数之和为(2)中的度数加上(360-90)°.解答:(1)∵∠BOE=90°,∴∠AOE=∠AOB-∠BOE =180°-90°=90°,∴∠EOC=∠AOE-∠AOC =90°-19°48′=70°12′∠AOD=∠COD-∠AOC =180°-19°48′=160°12′∵OF平分∠AOD,∴∠FOD=1/2∠AOD=80°6′(2)∵∠AOC=60°,∴∠AOD=120°,∠AOF=60°,∠EOF=∠AOF+∠AOE=150°,解设t秒后重合,(10-4)t=360-150,t=35.(3)4、定值探究例4:分析:解答:5、双角平分线例5: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角的三角尺如图①放置,PA,PB与直线MN重合,且三角尺PAC,三角尺PBD均可以绕点P逆时针旋转.(1)试说明:∠DPC=90°;(2)如图②,若三角尺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PF平分∠APD,PE平分∠CPD,求∠EPF;(3)如图③,若三角尺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3°/秒,同时三角尺PBD的边PB从PM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2°/秒,在两个三角尺旋转过程中(PC转到与PM重合时,两三角尺都停止转动),试说明:∠BPN =2∠CPD.分析:(1)问简单,不再赘述.(2)典型的双角平分线问题,先找出现两次的边,即公共边,PD,则组成∠EPF的两条边,PE,PF,必然与PD形成2个角,∠FPD,∠EPD,则∠EPF必为这两个角的差或和,然后利用一半减一半,或一半加一半解决.(3)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BPN,∠CPD,注意∠CPD在表示时,要考虑到PD旋转到MN下方的情况,因此,用平角∠MPN+∠MPN-∠BPD-∠APC -∠APN最合适.解答:(1)∵PA,PB与直线MN重合,∴∠APB=180°又∵∠CPA=60°,∠DPB=30°,∴∠DPC=∠APB-∠CPA-∠DPB =180°-30°-60°=90°;6、动点综合例6: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数﹣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1)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2)问多少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若此时甲调头往回走,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若甲、乙两只电子蚂蚁(用P表示甲蚂蚁、Q表示乙蚂蚁)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乙的速度不变,直接写出多少时间后,原点O、甲蚂蚁P 与乙蚂蚁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分析:本题是一道好题,将动点问题中3个重要知识点串联在了一起,(1)如何表示t 秒时,某个点表示的数,(2)如何表示t秒时,两个点之间的距离,(3)如何表示两个点的中点.(1)问,可以用行程问题解决,但我们可以用相遇时,这两个点表示的数相等来建立方程.(2)分别用含t的绝对值代数式来表示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然后建立关于t的绝对值方程,注意,要考虑所求时间是否在范围内,调头走的时间是否合题意.(3)依旧可以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时,点P,点Q表示的数,利用中点公式,建立方程求解.解答:。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
B AO
A.上 B.海 C.世 ★ D.博
C
11.如果,点 O 在直线 AB 上且 AB第⊥1O1D 若∠COA=36°则∠DOB 的大小为( )
第 13
A 36° B 54° C 64° D 72题°
题
12.如图,直线 AB 与直线 CD 相交于点 O,E 是∠AOD 内一点,已知 OE⊥AB,∠BOD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 3. 如图 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 A、B、C、D 四点,且 C 为 AD 的中点,
,求 BC 是 AB 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 BC、AB、AD 的一个方程,又 C 为 AD 的中点,即
,观察
图形可知,
,可得到 BC、AB、AD 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 AD 分别表示 AB、
BC。
解:因为 C 为 AD 的中点,所以
因为
,即
又
由<1>、<2>可得: 即 BC=3AB 例 4. 如图 4,C、D、E 将线段 AB 分成 2:3:4:5 四部分,M、P、Q、N 分别是 AC、CD、 DE、EB 的中点,且 MN=21,求 PQ 的长。 图4 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 AC=2x,则 AB 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 x 的代数 式表示。观察图形,已知量 MN=MC+CD+DE+EN,可转化成 x 的方程,先求出 x,再求出 PQ。 解:若设 AC=2x,则
所以 又因为 CD=10cm,所以 AB=96cm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 2. 如图 2,已知线段 AB=80cm,M 为 AB 的中点,P 在 MB 上,N 为 PB 的中点,且 NB= 14cm,求 PA 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 AP 等于线段 AM 与 MP 的和,也等于线段 AB 与 PB 的差,所 以,欲求线段 PA 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 AM 与 MP 的长或者求出线段 PB 的长即可。 解:因为 N 是 PB 的中点,NB=14 所以 PB=2NB=2×14=28 又因为 AP=AB-PB,AB=80 所以 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 根据。
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
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线段和角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几何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直线段,而角是由两个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形成的图形。
在本文中,将介绍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如何进行相关计算。
一、线段的基本概念线段是指由两个端点和着连结两个端点的直线所组成的有限部分。
线段可以用字母和横线表示,例如AB表示一条由点A和点B连接的线段。
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直线上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来获得。
长度的测量单位可以是厘米、米等。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是使用坐标系下的距离公式,根据两点的坐标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角的基本概念角是由两个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形成的图形。
共享的端点称为角的顶点,而两个射线则是角的边。
角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ABC表示由射线AB和射线BC所形成的一个角。
角可以分为几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是等于90°的角,钝角是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平角是等于180°的角。
三、线段的计算1. 线段的加法线段的加法是指将两个线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长的线段的操作。
这可以通过线段的端点进行连接而实现。
例如,给定线段AB和线段BC,我们可以通过将A和C连接来得到更长的线段AC。
2. 线段的减法线段的减法是指将一个线段从另一个线段中减去的操作。
这可以通过线段的端点来实现。
例如,给定线段AC和线段BC,我们可以通过从AC中减去BC来得到线段AB。
3. 线段的乘法线段的乘法是指将一个线段的长度与一个数进行乘法运算的操作。
例如,给定线段AB,如果要将其长度扩大2倍,可以将线段的长度乘以2。
四、角的计算1. 角的加法角的加法是指将两个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角的操作。
这可以通过角的顶点和边进行连接而实现。
例如,给定∠ABC和∠BCD,我们可以通过将射线AB和射线CD连接来得到更大的角∠ABD。
平面几何中的线段与角度计算
平面几何中的线段与角度计算在平面几何学中,线段和角度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线段是一个有两个端点的直线部分,它可以通过测量长度来确定。
而角度是由两条交叉的线段形成的空间区域,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线段的计算和测量,以及角度的计算方法。
一、线段的计算和测量方法1. 直尺法直尺法是一种常用的线段计算和测量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一把直尺,将其边与线段的一端对齐,然后沿着直尺的边缘延伸,直到达到线段的另一端。
通过读取直尺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得到线段的长度。
2. 钢尺法钢尺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线段计算和测量方法。
与直尺法类似,我们需要一把刻有刻度的钢尺。
将钢尺的一端对齐线段的一端,然后延伸钢尺直到达到线段的另一端。
通过读取钢尺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得到线段的长度。
相比直尺法,钢尺法的精度更高。
3. 割线法割线法是一种通过几何原理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一块刻有刻度的长直板。
将直板上的一条边与线段的一端对齐,并用手指按住与线段相切的另一条边。
然后,将直板沿着手指的位置移动,直到与线段的另一端相切。
通过读取直板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得到线段的长度。
二、角度的计算方法1. 量角器法量角器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计算角度的工具。
将量角器的一个端点对齐于角的顶点,然后将量角器的另一条边与角的一条边对齐。
通过读取量角器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得到角的度数。
2. 三角函数法三角函数是一种用于计算角度的数学工具。
在平面几何中,常用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和正切等。
通过使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我们可以计算某些特定角度的值。
3. 直观估计法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直观估计的方式得到角度的近似值。
例如,对于钝角或锐角,我们可以根据视觉判断来估计其大致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大致的角度计算,不适用于精确的测量。
结论通过直尺法、钢尺法和割线法,我们可以计算和测量线段的长度。
而借助量角器法、三角函数法和直观估计法,我们可以计算角度的大小。
线段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线段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首先我们来介绍线段的和、差计算方法。
1.线段的和计算:
设线段AB的长度为a,线段BC的长度为b,那么线段AC的长度为
a+b。
2.线段的差计算:
设线段AB的长度为a,线段BC的长度为b,那么线段AC的长度为,
a-b,即两个线段长度的差的绝对值。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角的和、差计算方法。
1.角的和计算:
设角A的度数为α,角B的度数为β,那么角A和角B的度数和为
α+β。
2.角的差计算:
设角A的度数为α,角B的度数为β,那么角A和角B的度数差为,α-β,即两个角度数的差的绝对值。
--------------------------------------------
下面我们来介绍线段和角的倍数计算方法。
1.线段的倍数计算:
设线段AB的长度为a,倍数为n,那么线段AB的n倍长度为na。
2.角的倍数计算:
设角A的度数为α,倍数为n,那么角A的n倍度数为nα。
需要注
意的是,角度的n倍有时候不是一个具体的度数,而是一种表示角度大小
关系的相对概念。
线段和角的等分计算方法:
1.线段的等分计算:
设线段AB的长度为a,要将其等分成n份,那么每一份的长度为a/n。
例如,要将线段AB等分成3份,那么每一份的长度为a/3
2.角的等分计算:
设角A的度数为α,要将其等分成n份,那么每一份的度数为α/n。
例如,要将角A等分成2份,那么每一份的度数为α/2。
线段与角的运算
线段与角的运算线段与角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几何学以及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线段的运算主要包括长度的求解和线段间的比较,而角的运算则涉及角度的度量和角的运算法则。
一、线段的运算1. 长度的求解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求解,该公式可以用勾股定理进行推导。
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x1, y1)和B(x2, y2),则线段AB的长度为:AB = √((x2 - x1)^2 + (y2 - y1)^2)以一条线段AB为例,若A(2, 3)和B(6, 7)是该线段的两个端点,则线段AB的长度为:AB = √((6 - 2)^2 + (7 - 3)^2) = √(4^2 + 4^2) = √322. 线段间的比较在线段比较中常用的是通过长度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如果有线段AB和线段CD,若AB的长度大于CD的长度,则可以表示为AB > CD;若AB的长度小于CD的长度,则可以表示为AB < CD;若AB 的长度等于CD的长度,则可以表示为AB = CD。
二、角的运算1. 角度的度量角常用度或弧度来度量,其中一圆周对应的角称为一周角,记作360°或2π弧度。
根据角度的度量,我们可以进行角的各种运算。
2. 角的运算法则(1)角的加法两个角的和等于它们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的另一角的度数。
例如,若角AOC = 70°,角COB = 50°,则角AOB = 120°。
(2)角的减法两个角的差等于它们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的另一角的度数。
例如,若角AOC = 70°,角AOB = 40°,则角COB = 30°。
(3)角的乘法两个角的乘积等于它们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的另一角的度数。
例如,若角AOB = 40°,角BOC = 30°,则角AOC = 70°。
(4)角的除法两个角的商等于它们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的另一角的度数。
六年级线段与角知识点
六年级线段与角知识点线段与角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线段与角的详细内容。
一、线段的定义与性质1. 线段是由两个不同的点所确定的一段连续的直线部分。
2. 线段的长度可以用两点坐标表示,如AB表示线段的长度。
3. 线段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与线段的方向无关。
4. 两个不同的线段可以通过叠加得到一个新的线段,叫做合成线段。
二、角的定义与性质1. 角是由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及其两侧部分组成的形状。
2.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常用符号是°。
3. 顺时针方向为负角,逆时针方向为正角。
4. 角的度数与其对应的弧度数是有关系的,1°=π/180 弧度。
5. 角的度数是固定的,与角的方向无关。
三、线段与角的运算1. 线段的加法:若CD=AB+BC,则表示线段CD是由AB和BC两个线段合成的。
2. 线段的减法:若BC=AB-CD,则表示线段BC是由AB去掉CD部分得到的。
3. 角的加法:若∠AOB=∠AOC+∠COB,则表示角AOB是由∠AOC和∠COB两个角合成的。
四、线段与角的应用1. 线段的测量:可以利用尺子或标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角的测量:可以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要注意将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和边。
3. 角的判断:可以利用直观的判断和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角的大小,如锐角、直角和钝角。
五、线段与角的综合运用1. 圆的性质:圆是由一组等距离的点组成,其中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叫做半径。
2. 弧的性质:圆上的一段弧可以看作是两个半径所夹的角,弧的长度与角的度数是有关系的。
3. 扇形的性质:圆心角相等的弧所对应的扇形面积相等。
4. 线段与角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求解几何题来练习,如求解三角形的边长、面积等。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通过反复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线段与角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线段与角度知识点总结
线段与角度知识点总结在数学中,线段和角度是基本的几何概念,它们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线段与角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定义、性质、测量、运算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几何概念。
一、线段的基本概念1.1 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有限部分。
其中,端点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线段上的所有点都位于这两个端点之间。
线段通常用字母表示,如线段AB,其中A和B分别为线段的两个端点。
1.2 线段的性质线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长度:线段的长度是用来衡量线段的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来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个端点的坐标计算得到。
(2) 延长性:线段可以延长成无穷大,即线段的长度是可变的。
(3) 独一性:直线上的任意两点确定唯一的一条线段。
(4) 有序性:线段的两个端点是有序的,即线段AB和线段BA是不同的。
1.3 线段的运算在线段的运算中,常涉及到线段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操作。
这些运算通常都是建立在线段长度的概念上的,可以通过比较线段长度来进行计算。
二、角度的基本概念2.1 角度的定义角度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构成的几何图形,通常用度(°)来表示。
其中,两条射线称为角的两边,它们的公共起点称为角的顶点。
角度通常用字母来表示,如∠ABC,其中B为角的顶点,而A和C分别为角的两边。
2.2 角度的性质角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角度的度数:角度的度数是用来衡量角度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角的两边在单位圆上所对应的弧长来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角度的度数可以通过两条射线的方向和长度计算得到。
(2) 有向性:角度有方向性,即角度的起始边和终止边是有序的。
(3) 直角度:度数为90°的角称为直角,它是最基本的角度单位之一。
(4) 余角:与角度相加为90°的角称为余角,即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90°。
(完整)《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垂直》的方法总结,推荐文档
《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垂直》方法总结一.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 中点2. 等式的性质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或式子,两边依然相等。
若a=b那么有a+c=b+c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相等的非零的数或式子,两边依然相等若a=b另E么有a c=b •或a^c=b^c (a,b 工0或a=b , c 工03. 全等三角形4借助中介线段(要证a=b,只需要证明a=c, c=b即可)二.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 对顶角相等2. 等式的性质3. 角平分线4 垂直的定义5.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6. 全等三角形7. 同角的余角相等8 等角的余角相等9.同角的补角相等10 等角的补角相等1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三.证明垂直的方法1. 证明两直线夹角=90°2. 证明邻补角相等3. 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4证明三角形两内角之和=90°5. 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必定垂直于另一条6. 证明此角所在的三角形与已知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垂直》经典例题1.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例题1.如图,已知AB=AC,AD//BC,求证2、基本图形“双垂直”本节常用辅助线是围绕角平分线性质构造双垂直(需对其对称性形成感觉)。
例题2.如图,.上一二三,一P」匚与丄F三二的面积相等•求证:0P平分一.例题3、如图,一匚’一一 --:*' ,E是BC的中点,DE平分——.求证:AE是—丄上弓的平分线. 固3.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例题4.正方形ABCD中,F是CD的中点,E是BC边上的一点,且AE=DC+CE,求证:AF平分/ DAE4. 利用定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例5.如图,已知 A ABC 的两个外角/ MAC 、/ NCA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 P ,求证点P 在/ B 的平分线上5..和平行线结合使用,容易得到相等的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B
D
A
O
E
12.如图,已知直线 AB 和 CD 相交于 O 点,∠COE 是直角,OF 平分∠AOE, ∠COF=34°,求∠BOD 的度数.
13、如图,点 A、O、E 在同一直线上,∠AOB=40°,∠EOD=28°46’, OD 平分∠COE,求∠COB 的度数。
图5 解:因为 AB=8cm,BC=3cm 所以 或 综上所述,线段的计算,除选择适当的方法外,观察图形是关键,同时还要注意规范书写 格式,注意几何图形的多样性等。
1.已知线段 AB=8cm,在直线 AB 上画线段 BC,使它等于 3cm,E 为 BC 的中点,求线段 AE 的长(有 两解)。
2.如图 2,已知线段 AB=80cm,M 为 AB 的中点,P 在 MB 上,N 为 PB 的中点,且 NB=14cm,求 PA 的长。
16.如图,BO、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
(1)若∠A = 60°,求∠O;(2)若∠A =100°、120°,∠O 又是多少? (3)由(1)、(2)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当∠A 的度数发生变化后,你的结论仍成立吗?
(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图形的初步认识课后训练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 3.
如图 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 A、B、C、D 四点,且 C 为 AD 的中点,
1
,求 BC 是 AB 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 BC、AB、AD 的一个方程,又 C 为 AD 的中点,即
,观察
图形可知, AB、BC。
,可得到 BC、AB、AD 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 AD 分别表示
解:因为 C 为 AD 的中点,所以
因为
,即
又பைடு நூலகம்
由<1>、<2>可得:
即 BC=3AB
例 4.
如图 4,C、D、E 将线段 AB 分成 2:3:4:5 四部分,M、P、Q、N 分别是
AC、CD、DE、EB 的中点,且 MN=21,求 PQ 的长。
图4 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 AC=2x,则 AB 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 x 的代数 式表示。观察图形,已知量 MN=MC+CD+DE+EN,可转化成 x 的方程,先求出 x,再求出 PQ。 解:若设 AC=2x,则
于是有 那么
即 解得:
2
所以 4. 分类讨论图形的多样性,注意所求结果的完整性 例 5. 已知线段 AB=8cm,在直线 AB 上画线段 BC=3cm,求 AC 的长。 分析:线段 AB 是固定不变的,而直线上线段 BC 的位置与 C 点的位置有关,C 点可在线段 AB 上,也可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如图 5。
F C
A
O
E B
D
14.如图,已知直线 AB 和 CD 相交于 O 点,∠COE 是直角,OF 平分∠AOE,∠COF=34°,求∠BOD 的度数.
5
15.如图 9,点 O 是直线 AB 上的一点,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是∠COB 的平分线,若 ∠AOD=14°, 求∠DOE、∠BOE 的度数.
6、已知:如图(7),B、C 是线段 AD 上两点,且 AB:BC:CD=2:4:3,M 是 AD 的中点, CD=6㎝,求线段 MC 的长。
7.如图,线段 AB 被点 C、D 分成了 3︰4︰5 三部分,且 AC 的中点 M 和 DB 的中点 N 之间的距离是 40 cm,求 AB 的长.
8.如图所示:已知 AOB 900 , OD 平分 BOC , OE 平分 AAOC ,M 分别求CDNOE 的B度数。
4
9.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OB 平分∠EOD,∠COE=100°,求∠AOD 和∠AOC 的度数.
10.如图,∠AOC、∠BOD 都是直角,且∠AOB 与∠AOD 的度数比是 2︰11,求∠AOB 和∠BOC 的 度数.
11. 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OE 平分∠AOD,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 1. 如图 1 所示,点 C 分线段 AB 为 5:7,点 D 分线段 AB 为 5:11,若 CD=10cm,求 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 均可用所求量 AB 表示, 这样通过已知量 DC,即可求出 AB。 解:因为点 C 分线段 AB 为 5:7,点 D 分线段 AB 为 5:11
3.如图 B、C 两点把线段 AD 分成 2:3:4 三部分,M 是 AD 的中点,CD=8,求 MC 的长。
3
3
4.如图所示,已知 B,C 是线段 AD 上的两点,且 CD= AB,AC=30mm,BD=40mm,求线段 AD 的长.
2
A
BC
D
5、如图,点 C 在线段 AB 上,AC = 8 厘米,CB = 6 厘米,点 M、N 分别是 AC、BC 的中点。 (1)求线段 MN 的长; (2)若 C 为线段 AB 上任一点,满足 AC +CB = a 厘米,其它条件不变,你能 猜想 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 C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 AC—BC = b 厘米,M、N 分别为 AC、BC 的中点,你能猜想 MN 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所以
又因为 CD=10cm,所以 AB=96cm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 2.
如图 2,已知线段 AB=80cm,M 为 AB 的中点,P 在 MB 上,N 为 PB 的中点,且
NB=14cm,求 PA 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 AP 等于线段 AM 与 MP 的和,也等于线段 AB 与 PB 的差,所 以,欲求线段 PA 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 AM 与 MP 的长或者求出线段 PB 的长即可。 解:因为 N 是 PB 的中点,NB=14 所以 PB=2NB=2×14=28 又因为 AP=AB-PB,AB=80 所以 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 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