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许多新生儿所面临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通常出
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由新生儿体内产生的胆红素过多引起的。


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规范非常重要。

1. 早期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到48小时内进行。

2. 食物控制:通过对母乳、人工奶和营养补充剂的管理,限制新生儿
摄入的胆红素总量。

3. 光照治疗:让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蓝光下,帮助其体内的胆红素转
变成可溶性的物质,方便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4. 药物治疗: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新生儿,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降低体
内的胆红素水平。

这些药物包括酚酞、硼酸和葡萄糖醛酸。

5. 监测:在治疗期间,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应该定期监测,以确保疗
效和安全。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治疗
方式和治疗时机。

尽管这种疾病相对常见,但如果得到及时和正确的
治疗,大多数新生儿都可以完全康复。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高胆红素
血症的症状,请联系医生并采取行动,以确保最佳的治疗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二.监测方法
1. TSB测定 2. TCB测定 3. 呼出气一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I. 光疗:指征,设备与方法,注意问题,停 止光疗指征 II. 换血疗法:指征,方法,注意的问题 III. 药物治疗:丙球(新生儿溶血病,0.51.0g/kg),白蛋白(TSB接近换血值,且白 蛋白小于25g/L,补充白蛋白1g/kg),纠正酸 中毒
四、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I. 高危因素的评估 II. 出院后随访计划的制定
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 1.母乳喂养性黄疸 • 2.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 Biblioteka 专家共识一.高胆的相关概念
•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胎龄大于35周 重度 342υmol/L(20mg/dl) 极重度 427 υmol/L(25mg/dl) 危险性510 υmol/L(30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 早产儿(大于35周) 342 足月儿 427 低出生体重儿 171-239(10-14mg/dl) 3.核黄疸:慢性、永久性损害和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

(二)诊断依据:1.常有母婴RH或ABO血型不合、G-6PD缺陷症、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感染、窒息等诱因。

2.起病或急或缓,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

3.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级、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吸、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220.5µmol/L(12.9mg/dl);或高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所对应的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根据新生儿胎龄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50-60%),新生儿呈裸体状态,仅包尿布及戴眼罩以保护性腺及视网膜。

进食正常的患儿多喂奶、水,进食不足的患儿补足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烦燥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缺氧者予吸氧。

2.光疗:一般选择蓝光。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间歇、单面或双面照疗。

3.换血: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症需换血治疗。

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

4.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2-3mg/kg·d分次口服);尼可刹米(0.125g/次口服)5.供给白蛋白: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避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输血浆每次10-20ml/kg或白蛋白0.5-1g/kg。

6.琼脂:减少肝肠循环,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7.对因治疗: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治疗,窒息患儿复苏后给予相应处理。

8.其他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寒冷损伤、饥饿等。

9. 中药治疗:根据辩证分析,可分为如下证型:①湿热熏蒸:治宜清热利湿,方选茵陈蒿汤加减.②寒湿阻滞: 治宜温中化湿,方选茵陈理中汤加减.③淤积发黄: 治宜化瘀消积,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四)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住院日3-7天。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一、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 (1.5mg/dl)至生后4-5天的102-205μmol/L (6-12mg/dl)。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

成人胆红素>34μmol/L(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 (5-7mg/dl)才出现黄疸。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张永磊观察和检测新生儿黄疸应每天在适当自然光线下观察裸体的新生儿,在大多数病例可以早期观察到皮肤和巩膜的黄疸。

检查者用拇指按压身体较硬部位的皮肤表面,如:前额,胸前,或大腿等,主要是使皮肤变白有助于观察潜在的黄色。

利用皮肤反射可以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作为在婴儿室评估临床黄疸程度的另一种方法。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化的技术和设备可用于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经皮测胆红素仪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在白种人比非白种人更好。

临床观察和经皮测胆红素都证实足月儿皮肤黄疸从面部开始向下进展,在胆红素水平6-8mg/dl时可以观察到巩膜和面部的黄疸,137-171μmol/L (8-10mg/dl)时肩部和躯干出现黄疸,下肢有明显的黄疸为171-205μmol/L (10-12 mg/dl)水平。

看到全身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在205-256μmol/L (12-15mg/dl)水平。

虽然这仅仅是最粗略的评估,用于每天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常常能够及时发现和认识进展中的高胆红素血症。

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并给与干预和追踪。

在生后第一天观察到异常的黄疸,需要及时评估和追踪。

在生后第3-4天或在出院时,表现轻微的黄疸,其程度为胆红素平均水平的足月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可以不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

生后1周内黄疸发生率:足月儿60%,早产儿80%。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之分,区分目的在于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疸,防止胆红素脑损伤和肝硬化等。

【病史采集】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出现时间生后<24小时常考虑新生儿溶血症,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7天常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闭锁引起。

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多提示溶血症;起病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2.询问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表现:嗜睡、吮吸无力、尖叫、呼吸暂停、抽搐、发热等。

3.二便颜色:粪便变浅或白陶土样多提示胆道阻塞,尿颜色深提示尿胆元或/和胆红素增高,常见于肝炎和胆道闭锁。

4.易感因素: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奶延迟、体重明显下降)、胎便排出延迟或便秘等加重黄疸的因素,有否用过引起黄疸的药物。

5.家族史:前几胎有无患过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病家族史,母亲肝炎史。

有否长期黄疸患者。

6.妊娠史:有无流产、死胎、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时感染的危险因素。

7.喂养及环境史:母乳还是配方奶。

有否接触过樟脑丸、Vit K3、K4等易致溶血的物质。

【体格检查】1.可根据皮肤黄疸部位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表1-1 皮肤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对应表黄疸部位血清胆红素umol/L(±50)头颈部100躯干上半部150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0臂及膝关节以下250手、脚心﹥2502.肝脾:注意大小和质地。

3.有无贫血及感染相关体征:皮肤黏膜苍白、苍白与黄疸是否呈比例、水肿、心衰、头部包快、淤斑淤点、脐部、皮粘膜感染灶。

4.注意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体征:肌张力减弱或增高、双眼凝视、角弓反张、原始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1、急查血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或直接胆红素(DB)。

2、常规检查:(1)血常规、肝功能和TORCH筛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4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4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4版)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μmol/L(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μmol/L( 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 342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8.5μmol/L (0.5 mg/dl)、>35周的新生儿。

2014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标准_方案_指南)

2014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标准_方案_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4.10.006 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1]。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2],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3]。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4],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 等[5]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 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 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 峰值超过342μmol/L(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μmol/L(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 TSB峰值超过510μmol/L(30mg/dl)。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1、生后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6mg/dl;24-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9mg/dl ;>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12.9mg/dl;早产儿分别>8,12,15mg/dl2、血清胆红素上升速度每天>5mg/dl..3、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4、黄疸消退后又复出.5、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二、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1、感染性疾病:败血症, 肺炎,脐炎,腹泻,尿路感染,宫内感染有巨细胞包涵体病,单纯疱疹,先天性风疹等感染2、溶血性疾病:母婴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闭合性出血:头颅血肿,颅内出血4、药物引起:磺胺类,四环素类,呋喃类,Vit-K35、其他:胎粪排出延迟(先天性巨结肠),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母乳性黄疸,遗传代谢疾病等三、诊断1、临床疑诊为病理性黄疸患儿均应抽血测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和直、间接胆红素。

2、生后48小时内发病以间胆升高为主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鉴定母婴血型(ABO,Rh系统),确有ABO不合者,抽血做三项试验(改良法coombs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Rh不合者做coombs直,间接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若患儿一般状态不好,有感染中毒症状,病史中有胎膜早破,急产或母有感染性疾病,应同时做血培养3、间胆升高为主者,除外血型不合溶血病,疑有其它原因引起溶血者,,可与血液室联系作溶血项目检查.4、以直胆升高为主,或虽以间胆升高明显,而直胆>1.5mg/dl者,应考虑为败血症或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应查肝功,GPT 和HBSAg并与病毒室联系做进一步检查.5、长期严重阻塞性黄疸应考虑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综合征,α1-抗胰旦白酶缺乏症,长期间接胆红素升高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其它少见的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应分别请儿外,遗传代谢或内分泌医师会诊确定.四、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1、凡间接血胆红素超过12mg/dl者,为高胆红素血症,达到20mg/dl 称为临界浓度,此时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可能产生胆红素脑病,治疗目的为控制血胆红素值在安全的临界浓度以下.2、早产儿由于血浆白旦白量低,易产生酸中毒,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在较低水平的血胆红素浓度,便可产生核黄疸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标准应随胎龄、日龄、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干预方案应有别于足月儿.推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方案(见表1、2)并做以下说明:(1)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旦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放宽干预指征.(2)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光疗.(3)24-72小时出现黄疸者,出院前至少要检查一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小时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4)出生后7天内(尤其是出生后三天内战接近但尚末达到干预标准者,应严密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无监测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适当放宽干预标准.(5)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小时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0.5mg/dl ,如果达到上述标准可视为光疗失败准备换血.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推荐方案(表1)时龄(小时) 考虑光疗总血清胆红素光疗水平(mg/dl)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24 ≥6≥9≥12≥1525-48 ≥9≥12 ≥17≥2049-72 ≥12≥15≥20≥25>72 ≥15≥17≥22≥25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表2)24小时(mg/dl) 48小时(mg/dl) ≥72小时(mg/dl)光疗换血光疗换血光疗换血<28W/<1000g ≥5 ≥7 ≥7≥9≥7≥1028-32W/1000-1500g ≥6≥9≥9≥13≥9≥1532-34W/1500-2000g ≥6≥10≥10≥15≥12≥1735-36W/2000-2500g ≥7≥11≥12≥17≥14≥1836W/>2500g ≥8≥14≥13≥18≥15≥20光照强度160—320W,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光疗时间可连续24—72小时,光照期间增加液体入量变25%,注意补充葡萄糖,防止低血糖发生.4、血清胆红素已接近临界浓度,或临床疑有核黄疸早期症状,在光疗同时,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碱化血液,使血PH略偏于碱性,可给5%碳酸氢钠3-5ml/kg/次,或根据血气结果给药.(2) 补充白旦白,输血浆15-25ml/kg,分二次,在治疗开始24小时内输入(3) 如有缺氧,应吸氧纠正.(4) 地塞米松0.5-1.0mg/kg,静注,用途-2次5、间胆增高,消退缓慢者,可用以下治疗(1) 酶诱导剂:鲁米那5-10mg/kg/日,分三次口服可拉明100mg/kg/日,分三次口服(2) 中药退黄汤(本院成药)5ml,一日三次,口服6、疑有败血症或其它感染(细菌)者,用抗生素治疗7、宫内病毒感染可酌情用中药和/或激素治疗,并对症处理8、确诊为Rh溶血病,ABO溶血病胆红素达到25mg/dl以上,或已有核黄疸警告期症状,应换血治疗、9、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应每日或隔日检查一次胆红素浓度,直至正常为止新生儿换血疗法一、目的1、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2、移去抗体,减轻溶血3、移去致敏红细胞,防止血清胆红素进一步升高(在胆红素来源)4、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二、适应症新生儿DIC,新生儿败血症,药物中毒,RDS,新生儿溶血病等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指征:1、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尊重儿出生时脐带HB<12g/dl,伴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2、血清胆红素增加到需要换血水平,脐血≥3.5-4.0mg/dl生后4小时≥8-9mg/dl生后24小时≥ 16mg/dl生后48小时≥20mg/dl任何时间≥20mg/dlABO-HDN患儿情况好者可放宽到25mg/dl3、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凡早期有黄疸症状者,如肌张力下降,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等.4、早产及前一胎病情严重者,需适当放宽指征5、生后一周以上,无核黄疸症状者,血清胆红素既达25mg/dl,也可暂不换血,或者直胆红素升高为主者可免换血三、换血方法(一) 血液的选择1血型选择(1) RH血型不合时:RH血型同母亲,ABO系统同新生儿,如有困难,O 型血亦可应急(2) ABO血型不合时:最好用AB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混合后换血,也可选用抗“A”或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标准_方案_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标准_方案_指南

新生儿咼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标准•方案・指南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 [IMB 5AB- IMBK 08- IMB 2C]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佔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 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 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灯2009年乂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叽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黃疸仍时有发生等惜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235周的新生儿,訂前多采用美国Bhutan!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白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2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pmol/L(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屮nol/L(25 mg/dl);危险性拓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 |imol/L(30 mg/dl) o 图1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Bhutani等U)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342 |.i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 pmol/L mg/dl)、>35周的新生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可采 用光疗、换血、药物等联合治
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 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和治疗效
果。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低 血糖、低钙血症等,确保新生
儿安全度过治疗期。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阻塞性黄疸
多由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引起,表现 为白陶土样大便、肝脾肿大等,血清胆红素以结 合胆红素为主。
感染性黄疸
多由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引起,可伴有 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高可 低。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如新生儿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需结合病史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预防措施建议
010203加强 Nhomakorabea产期保健
对孕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 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 危险因素。
早期筛查和监测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胆 红素水平监测,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高胆红素血症 。
合理喂养和排便
鼓励母乳喂养,促进新生 儿肠道蠕动和排便,有助 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处理方法介绍
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示范
80%
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无创、便捷地监测新生儿胆红素 水平,适用于筛查和动态观察。
100%
血清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或病原 体,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80%
基因检测
针对遗传性黄疸相关基因进行检 测,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结果判读和报告出具流程
结果判读
根据实验室检查和辅助诊断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 程度和预后。

2016年最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3)光疗中注意保护患儿的双眼和会阴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丁国芳光疗的优越性,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是使循环中10-20%胆红素转化为水解的异构体,使其比原有亲脂性的胆红素IX-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于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标准,35-36w/2000-2500g 的早产儿进行光疗的标准是:A. 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5mg/dlB. 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7mg/dl一、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 (1.5mg/dl)至生后4-5天的102-205μmol/L (6-12mg/dl)。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

成人胆红素>34μmol/L (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 (5-7mg/dl)才出现黄疸。

观察和检测新生儿黄疸应每天在适当自然光线下观察裸体的新生儿,在大多数病例可以早期观察到皮肤和巩膜的黄疸。

检查者用拇指按压身体较硬部位的皮肤表面,如:前额,胸前,或大腿等,主要是使皮肤变白有助于观察潜在的黄色。

利用皮肤反射可以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作为在婴儿室评估临床黄疸程度的另一种方法。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化的技术和设备可用于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经皮测胆红素仪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在白种人比非白种人更好。

临床观察和经皮测胆红素都证实足月儿皮肤黄疸从面部开始向下进展,在胆红素水平6-8mg/dl时可以观察到巩膜和面部的黄疸,137-171μmol/L (8-10mg/dl)时肩部和躯干出现黄疸,下肢有明显的黄疸为171-205μmol/L (10-12 mg/dl)水平。

看到全身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在205-256μmol/L(12-15mg/dl)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全文)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1]。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3]。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4],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5]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 μmol/L (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 μ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 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342 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8.5 μmol/L (0.5 mg/dl)、>35周的新生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3)光疗中注意保护患儿的双眼和会阴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得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得程度决定光疗、
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得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得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得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3)光疗中注意保护患儿得双眼与会阴部。

2、根据胆红素水平,酌情应用白蛋白,每次1g/Kg。

3、换血疗法。

(1)掌握换血指征,必须签署换血同意书。

(2)换血量:双倍血容量进行换血。

(3)选择合适得血源。

4、光疗与换血前后均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5、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血清胆红素稳定下降,结束光疗24-48小时后,胆红素仍低于需要临床干预得标准。

2、血红蛋白稳定,>80g/L。

3、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高胆红素血症进一步加重得其她情况,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如发生胆红素脑病,需要其她相关检查及处理,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3、入院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包括重度贫血、水肿、胆汁淤积等),则退出路径/转入其她相应疾病路径。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