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及其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宋元南戏及其他
一、南戏概说
1、南戏又叫戏文、南曲戏文,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养料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艺术。

其特点是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按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分为若干“出”,角色一般分为生(杂剧叫正末)、旦、净、丑、外、末、贴七种,每个角色都可以唱,并有对唱、接唱、合唱多种形式。

2、南戏产生的时间
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早于元杂剧(一度后来居上),如以南戏产生于宣和(1119—1125)时期,元杂剧的起点定为金元之际(1234),那么前后约相差一百年之久。

所以,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此前的宋杂剧则是戏曲的雏型(P332)。

3、南戏产生地域及其原因
宋室南迁,温州一度为行宫,商业都市,人文荟萃,特别是北方士绅和诸色艺人纷至沓来,使温州成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

(可参看袁本文学史第三卷P336) 中心词:南宋温州行宫经济商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
4、南戏与北曲比较
其一,语言音韵不同。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北曲用北方语言演唱,入派三声,用韵较严。

其二,艺术风格不同。

南曲的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其三,器乐伴奏不同。

南戏的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曲以弦乐为主。

其四,演唱形式不同。

南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北曲通常以一人主唱,演唱形式单一。

其五,结构规模不同。

南戏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北曲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5、南戏作品
据近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共有230多种,传本19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和《琵琶记》是现存南戏作品的代表作。

6、南戏论著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荆刘拜杀”
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永乐大典》中所收宋元时期的三种南戏戏文,也是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张》是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

《宦》演金国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与戏班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

《小》为屠户孙必贵代兄必达受刑、包公断狱辨冤的公案剧。

三剧反映了早期南戏的剧本形制和演出情况,具有重
要的价值。

练习指派:
1、《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有哪些价值?
2、什么叫类书?列举五至十种重要类书。

3、什么叫丛书?列举十种重要丛书。

2、“荆刘拜杀”
“荆刘拜杀”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元末明初影响较大的南戏作品,称“四大南戏”、“元代四大传奇”、“明初四大传奇”,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与《琵琶记》并称元代南戏中的杰作。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元末柯丹邱作。

王十朋贵不易妻,钱玉莲坚贞不渝。

王十朋:拒绝万俟相招婿,被贬到烟瘴之地潮阳,闻玉莲“死讯”,设誓终身不娶。

钱玉莲:重才轻财,当穷秀才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各以荆钗、金钗为聘礼求婚时,她舍弃金钗而留下了荆钗,当王十朋的家书被孙汝权改为休书,继母姚氏逼嫁,她断然不从,投江自尽(遇救)。

《刘知远白兔记》(《白兔记》)
永嘉书会才人编。

1、解题:李三娘生下咬脐郎,怕被兄嫂伤害,托人送到刘知远处抚养,十六年后,咬脐郎打猎时追赶一只白兔,与生母相逢。

2、刘知远历经苦难的发迹史,李三娘倍受欺辱的苦难史(发迹史与苦难史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关系,我国古代几乎每一个男子的发迹史后面都隐藏着一位女子的苦难史)。

刘知远:流浪汉,被李文奎收为佣工,见其有大贵之相,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

李文奎死后,不堪妻兄李洪一夫妇欺侮,被迫从军,后来发迹,入赘岳帅府,享受高官厚禄。

李三娘:“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受尽兄嫂折磨,在磨坊中产下一子,丈夫从军十六载,结果已入赘岳府。

《拜月亭》(《幽闺记》)
相传为元代施惠作。

叙述蒋世隆、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在四大南戏中,《拜月亭》成就最高,吕天成《曲品》把它与《琵琶记》并列为“神品”。

杂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的关系:(1)南戏改编杂剧说,王国维说:“然《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耳。

”(2)杂剧改编南戏说,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

《杀狗记》(《杀狗劝夫》)
富家子弟孙华受人挑拨将其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之妻杨月真,设计杀狗,使其夫认清手足之情可信赖、狐朋狗友不可交的道理,结果兄弟重归于好,所以该剧又叫《扬德贤妇杀狗劝夫》。

三、高明《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世称“东嘉先生”,温州瑞安人,元末进士,仕宦多年,颇有政绩。

方国珍起兵,高明避乱四明栎社,闭门著述。

1、“南戏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南戏之祖”。

它标志着南戏创作在艺术上由粗到细,水平上由低到高,风格上由俚到文,是南戏由民间艺术过渡到文人创作的转折点,为南戏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琵琶记》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一种新兴文学样式往往是需要有杰出作家和典范之作来奠定其发展基础的)
2、主题演进: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赵贞女》(早期南戏):蔡伯喈背亲弃妇,雷轰而死。

《琵琶记》:虽然被迫背亲弃妇,但却不忘孝义。

背亲弃妇为其表,不忘孝义乃本真。

《琵琶记》为《赵贞女》的“翻案戏”(这种翻案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在《赵贞女》产生于科举制度兴盛的宋代,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较为多见,而到了元代,书生地位一落千丈,谴责书生负心婚变已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这就是《琵琶记》主题变换的时代因素)。

3、创作思想:“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出自《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

这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这种观念和思想突出地贯彻到《琵琶记》的方方面面:从主题来说,作品歌颂孝子孝行、贤妇贤德、义士义节,提倡风化,宣扬正统儒家所崇尚的古风高义;从人物形象来看,所谓“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即是提倡风化创作宗旨有作品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本质是强调作品思想标准第一,强调文学艺术的伦理担当的职能,从理论渊源来说是对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特别是《毛诗序》“风化”说的继承。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思想的提出在元代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时代意义(道德沦丧,理学成为官学)。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提出,还与高明的思想有关(崇尚孝行,旌表孝子贞女,出身理学家门下)。

4、蔡伯喈的尷尬、无奈:“三被强”(三逼)、“三不从”、“三屈从”
三被强(三逼):一是被父强迫,赴京应试(父亲逼试);二是被丞相强迫,入赘牛府(牛相逼婚);三是被君强迫,授封高官(皇帝逼官)。

三不从:一是不愿赴选,其父不从;二是不愿入赘,牛相不从;三是不愿做官,皇帝不从。

三屈从:一是屈从其父;二是屈从牛相;三是屈从皇帝。

几点分析
(1)作品一方面将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的理想人物,另一方面却无法掩饰尽孝与尽忠之间自身矛盾——蔡伯喈不忠于事君,是因为欲尽孝情;未能尽孝,是因为困于事君。

(2)“三被强”等也是对蔡伯喈不孝不义行为的开脱,使作品的主题从民间戏文对于个人道德的谴责转而为对封建道德系统自身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的揭露上,从而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3)从人物刻划来说,这反映了蔡伯喈性格软弱、动摇的特点,而他为什么软弱和动摇,这是因为他没有坚强和不动摇的根据和理由——从外在的关系来看,父、君、相都是权力的象征;从内在的思想来看,忠、孝是他的行为基石,也是行为的羁绊——在父、君为主宰的时代里,子和臣是一种被动的“工具”而已;在忠、孝的思想系统中,人充当的是伦理的化身,但事实上,这不是子之为子、臣之为臣、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

从蔡伯喈身上,我们读到了人特别是士人行为的无奈、思想的茫然、主体的失落——我们不仅要感喟在封建时代中“我”在哪里?“我之为我”的根据又在哪里?千百年来,我们的行为有多少不是被人强迫的?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几分不是被人强加的?
5、“高大全”的鼻祖:“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琵琶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显示了突出的特点,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

蔡伯喈形象已见前述。

赵五娘形象描写得更为饱满。

作者虽然强调的是这一形象“有贞有烈”的伦理教化意义,但她所产生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道德价值。

赵五娘是一个“具有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敢于负责、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集中的反映了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中饱尝人间苦难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学史)。

在“糠糟自厌”(21出)、“代尝汤药”(23出)、“祝发买葬”(25出)、“乞丐寻夫”(29出)等情节中,人物形象的这种意义得到了最鲜明的凸现。

6、美学原则:“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出自《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

这是作者提出的关于传奇创作的重要艺术原则和审美要求。

“乐人”,是指戏曲的娱乐性;“动人”,是指来自戏曲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力量的审美效果。

这是南戏从古代戏剧的滑稽戏过渡到严肃剧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明提出的“乐人易,动人难”的传奇创作的基本艺术精神被明清传奇以及整个后世戏曲所继承和发扬。

7、结构艺术:“苦乐相错,具见体裁”
吕天成《曲品》列《琵琶记》为“神品”,高度肯定它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讲到它在戏剧结构上的独出心裁,即两条线索穿插交错,艺术上形成相互对照,增强撼动人心的审美力量:
一方是甲第连天,乐声如沸,珠围翠拥,美酒肥羊,一派富贵豪华的气象;一方是黄土成堆,哀鸿遍野,衣尽囊空,饥寒交迫,呈现一种荒凉破败的景况。

“热闹与冷寂、喜气盈盈与悲悲切切、奢侈享受与穷国劳瘁相互映衬,加强了戏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之中也显现出蔡、赵共同的思念之情,蔡是“忧多愁多苦闷多”,赵是“苦多恨多怨望多”(参《元代文学史》P589)
8、经典评价
朱元璋:“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南词叙录》)
徐渭:“纯是写怨”(《南词叙录》)
陈继儒:“纯是一部嘲骂谱”,“读一篇《琵琶记》,胜读一部《离骚》经”。

(《陈眉公批评琵琶记》)。

“风化之书”与“写怨之作”之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