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教学中的第三课,在本课前学生已经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探究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材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确凿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扼要介绍了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阅读“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太阳与影子方向形状变化的规律,感受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
`````````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活动1的讨论会与活动2的模拟实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猜想并初步通过模拟实验为自己的猜想查找证据。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其它同学进行质疑举证。
进而总结出昼夜的成因,然后规范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二课时通过阅读科学在线、自查材料等进一步加深对昼夜的成因理解,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感悟科学探究的艰难。
`````````
四、板书设计:
昼夜的形成
地球自转:24小时自xx
五、教学实录:
(一)课前互动: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地球、太阳和影子方面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呀?
生1:我知道地球是圆形的
生2:我知道xxxx西落
生3:我知道影子的变化规律
师:你们的知识真是丰盛,相信你们今天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昼到黑夜的变化,那我们经历一次白昼到黑夜的变化是多长时间呢?
生:我知道是24小时
师:那么在白昼到黑夜的变化过程中你还能感受到其它变化吗?
生1: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生2:我还能感受到影子的变化。
生3: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生4:影子的出现总是在太阳照射相反的方向
生5:早晨影子在西方,晚上影子在东方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提出问题
师:昼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你能不能进行大胆的猜想,昼夜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1:可能与xx有关系
生2:可能与地球自转有关系。
师:可能与太阳和地球这两个星球有关系,这两个星球在干什么?
生:互相运转
师:可能怎样运转,而形成了昼夜呢?
生:可能是xx绕着地球转
生:可能地球绕着xx转
生:有可能是地球自转
师:光说不行,我们得为自己的猜想找出证据来,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学术讨论会”根据咱们的讨论和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来研究一下到底我们的哪种猜想更加接近于咱们的现实际呢?
`````````
师桌子上有三种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小纸人,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得利用这三种材料,小组自己讨论一下,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进行分组研究,每一组研究一种猜想。
(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2、分组讨论,模拟验证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模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质疑再探
师:现在各组同学已经完成了,下面哪组来展示一下讨论成果。
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看看他们的猜想你有什么问题提出疑问。
`````````
(1)第一种猜想汇报并质疑:
生:……因此我们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的。
师:其它同学有什么问题吗?与现实生活中相比较一下。
生:太阳绕地球一圈,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吗?
生2:xx离地球多远?
师:多长时间是正确的呢?老师为大家提供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找到结论,太阳绕着地球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吗?
`````````
视频内容:太阳距离地球1.5亿千米,如果太阳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那么绕地球一周路程大约有9.42亿千米,太阳运动速度是每秒250千米,那么绕地球一周要用大约1047个小时。
`````````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太阳是早晨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刚才做实验时是东升西落吗?
师生共同小结,太阳绕地球转不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与现实不符。
(2)第二种假设汇报并质疑
生边演示边讲解:……所以我们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的。
师:其它同学有什么疑问吗?这种猜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生1:xx是四面发光的。
生2:地球是四面八方发光的,如果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话,地球什么时候都是白天的。
(生再次演示)
生3: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找其它同学回答)
生4:地球绕xx的方向?
师:地球绕着太阳转叫地球的公转,一年中的四季就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同时地球公转也能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在课下再去探究。
`````````播放视频: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运转,这时地球自身不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后,每个地方都轮流经过太阳光照射,出现了亮和暗,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但地球要整整绕太阳一圈才能出现一个白天和黑夜,而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圈是一年,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才出现一个白天和黑夜,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师生共同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不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与现实不符。
`````````
(3)第三种假设汇报并质疑:
生:……所以我们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地球自转一圈是凑巧24小时吗?(其他学生回答)师:我有一个疑问:地球自转方向为什么是自西向东转动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xxxx西落的现象。
生:根据观察小纸人的影子(师生共同演示观察)师:播放视频: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地球自转时,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就产生了昼夜更替。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和研究,我们已经初步确定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但我们刚才讨论中的实验还不够规范,科学,你觉得我们在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时`````````
应该怎样做?
`````````
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太阳照向地球,这时小纸人所处的位置是黑夜(白天),地球仪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一周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在自转过程中,小纸人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小纸人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凑巧与现实生活相符,所以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
(5)学生分组模拟实验。
(其中一组自愿尝试公转和自转同时进行)
(6)学生演示汇报
(四)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师:在同一天中,谁先看到xx?为什么?
生: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东侧的地方先看到太阳,所以应该是小女孩先见到太阳。
(五)体验感悟,结束课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学好科学?
师:科学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科学也应该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下节课我们将了解更多的关于昼夜形成的问题,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研究过程。
2、师: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昼夜交替的现象:静静的深夜,人们在睡梦中迎来黎明的曙光,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学习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夕阳中回到家中,准备洗去一天的无力。
(师生围在一起,用地球仪模拟实验,时间大约是24秒)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及太阳和影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本安排上,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学生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
在“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备课中我发现,科学在线中哥白尼的“日心说”主要说明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说明地球在公转,接下来课本上用一大段话直接向学生介绍了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了昼夜,但我觉得学生接受起来似乎有些被动,所以在教学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编排,让学生在讨论与猜测昼夜交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模拟,学生可能操作不够规范、科学,但可以得到初步的感知,然后在交流汇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现实生活相对比,对自己的猜想与模拟进一步规范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比较规范的模拟实验,出发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
通过本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思维、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但由于本人对本课教学难点(自转方向)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与规范,致使本课的教学效果不够明明,主要体现就是在拓展应用环节,当出示“哪个地方先看到太阳”时有很多同学出现了错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当猜测结束,汇报交流环节对于学生产生的质疑,教师没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与小结,以致于第一组汇报质疑出现的错误在第二组内又再次出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逐步的规范,在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时就不会再次出现方向含混的现象了。
其次是教师对于全套教材的把握以及对突发事故的处理不够完善,现在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通过接触多种媒体,多数学生都知道了关于地球公转,在讲到地球自转,他们自然对公转也很感兴趣,而公转又不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需要到六年级再研究,当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肯定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对公转现象简单解释,并告诉他们在六年级还会详细研究,这时学生知道有机会研究,同时播放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