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 教学大纲 新
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教学大纲

《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151038课程名称: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英文名称:Electronic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必选课开课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选修)选用教材:《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主要参考书:1.康昌鹤等编:《气、湿敏感材料及应用》,科学出版社,1988年。
2.周东祥等编:《半导体陶瓷及其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
执笔人:全宝富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微电子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敏感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的基本性质、制备技术及各种敏感器件和典型光电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专业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讲授50学时,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
每章留有一定数量的作业题,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每周留有3-4道作业题,最后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设有5-6个实验题目,有粉体材料和薄膜材料制备、敏感元件制作及特性测量等内容。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子功能材料概述(9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绪论:课程内容框架、作用二.功能材料的分类(例子)第二节形状记忆合金一.马氏体相变和形状记忆效应二.形状记忆原理三.温度变化对形状记忆合金电导的影响第三节超导材料一.超导体的主要特征二.超导机理(BCS理论)三.超导材料简介四.超导应用简介第四节半导体超晶格材料一.超晶格材料的分类二.超晶格的主要特征三.应变超晶格材料四.超晶格材料简介第五节电子功能陶瓷一.介电陶瓷(性质、类型、应用)二.压电陶瓷(压电效应、产生机制)三.铁电材料(性质、相变)四.半导体陶瓷(热、光、气、湿敏…)第二章化合物晶体的缺陷化学基础(7学时)第一节缺陷化学的表述方法一.Kroger-Vink表示法二.化合物(MX)晶体中的点缺陷反应第二节晶体(MX)中缺陷的平衡一.处理MX晶体中点缺陷的方法步骤二.满足化学计量比的MO晶体中缺陷的平衡三.非化学计量比的MO晶体中缺陷的平衡四.接近化学计量比的MO晶体中缺陷的平衡第三节杂质对氧化物晶体中缺陷平衡的影响一.氧化物晶体中杂质的形态及电性质二.杂质对满足化学计量比的氧化物中缺陷平衡的影响三.非化学计量比晶体中杂质对缺陷平衡的影响第四节晶体中点缺陷的扩散与分布一.扩散基本定律二.点缺陷的扩散机制三.缺陷平衡动力学及分布第三章热敏陶瓷及热敏元件(5学时)第一节热敏电阻一.BaTiO3的PTC效应二.PTC效应的理论分析三.NTC热敏电阻(晶体结构、机理)第二节热电偶一.热电效应二.接触电势三.温差电势四.热电偶第四章半导体气体敏感元件(8学时)第一节气敏元件概述一.气敏元件的应用二.气敏元件的特点三.气敏元件的种类第二节气敏元件的基本结构及特性一.气敏元件的基本结构二.气敏元件的基本特性第三节表面电导型气敏元件的工作原理一.常用的气敏材料(SnO2、ZnO、WO3)二.表面电导型气敏元件的工作原理第四节体电导型气敏元件的工作原理一.氧化铁的几种形态二.体电导型气敏元件的工作原理第五节气敏元件的制作工艺一.气敏材料的制备二.气敏元件的制作三.气敏元件的掺杂改性第六节离子导电型氧敏器件一.ZrO2的基本性质二.ZrO2氧敏器件工作原理三.氧敏器件的应用第五章湿度敏感器件(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湿度测量的意义二.湿度的表征三.湿度的测量方法第二节湿敏器件的基本特性一.感湿特性曲线二.湿滞回差三.湿度温度特性第三节陶瓷湿度敏感器件一.湿敏器件的结构二.陶瓷湿敏器件的工作原理三.实例(MgCr2O4-TiO2)第四节有机高分子湿敏器件一.高分子湿敏器件的感湿机理二.实例(聚苯乙烯磺酸锂湿敏器件)三.高分子电容式湿敏器件第六章光敏及光电器件(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光敏及光电器件的应用二.光敏及光电器件的基础及内涵第二节半导体中光的吸收及光电效应一.半导体中光的吸收二.光电效应第三节光电导型光敏器件一.光电导型光敏器件的工作原理二.PbS多晶光敏器件三.CdS光敏器件第四节光伏效应型光敏器件一.硅光敏二极管的基本结构二.硅光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三.硅光敏二极管的特性第五节半导体激光器一.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二.半导体激光器产生条件三.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四.激光器对材料的要求五.激光器的主要特性第七章光纤及光纤传感器(5学时)第一节光导纤维及其特性一.光纤的基本结构及类型二.光在光纤中的传播与损耗第二节光纤材料及制备一.光纤材料二.石英光纤的制备方法三.其他光纤第三节光的调制与解调一.光强调制与解调二.偏振调制与解调三.相位调制与解调第四节光纤传感器实例一.光强调制型压力传感器二.相位调制型温度传感器三.偏振调制型电流传感器第八章压力传感器(1.5学时)第一节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一.压阻效应二.压力传感器的理论分析第二节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制作一.基本结构二.制作要点第九章磁敏传感器件(0.5学时)第一节半导体磁阻器件一.半导体的磁阻效应二.硅磁敏二极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四.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516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easurementTechniquesforE1ectronicMateria1sandDevice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数:3学分课程学时数:48学时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学、电子材料、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与技术一、课程简介介绍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特别电子陶瓷与器件基本电参数的测试方法、原理以及提高测量准确度的途径,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误差理论和实验数据处理基础主要教学内容:(1)、测量的基本概念;(2)、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和处理方法;(3)、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方法;(4)、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教学要求:理解测量和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系统误差的判别及消除方法,理解测量的方法,掌握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重点: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难点: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第二章电阻器的电阻率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电阻与电阻率的基本概念;(2)、电阻与电阻率的测量;(3)、测量技术的考虑与提高准确度的途径;(4)、电阻器等效参数的测量。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分类方法,理解分压式测量原理,掌握电阻式电桥电路的分析,掌握高阻抗测试技术。
重点:分压式测量原理,电阻式电桥电路。
难点:高阻的测量。
第三章电容元件参数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电容器的基本参数;(2)、西林电桥;(3)、双T电桥;(4)、谐振法;(5)、高频测试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电容器的三个基本参数,了解三种电极系统的作用,理解双T电桥的分析方法,掌握西林电桥的不同结构,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区别,并熟记其计算公式。
重点:西林电桥;谐振法难点:双T电桥,高频测试技术第四章敏感元器件参数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热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2)、湿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3)、气敏元件特性参数的测量;(4)、压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5)、力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6)、磁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7)、光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
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子材料课程编号:16118529学时/学分:1.5开课学期:24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院系选修课一、课程说明电子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学生在掌握了工程数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和材料性能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电磁特性等专业知识;了解该领域最新进展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为后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电子材料课程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电介质物理、磁性物理的基础知识为本专业的学生合理制定及评价电子材料元器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复杂的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材料研发、设计、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指标点6.1: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电子陶瓷结构,电介质物理、磁性物理的基础知识;2.具备从事电子材料生产、研究、应用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具备从多元角度拓展制定方案、评价合理性的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电子陶瓷结构基础(8学时)知识点:原子间的结合力;球的密堆积原理与配位数;鲍林规则;电子陶瓷的典型结构;电子陶瓷的显微结构;电子陶瓷的晶体结构缺陷;电子陶瓷的固溶结构。
重点:原子间的结合力;球的密堆积原理与配位数;鲍林规则;电子陶瓷的典型结构;电子陶瓷的显微结构;电子陶瓷的晶体结构缺陷;电子陶瓷的固溶结构。
难点:球的密堆积原理与配位数;电子陶瓷的晶体结构缺陷。
电子电工技术教学大纲(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电工学简明教程》,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3版,ISBN:9787040344967
2.《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姜三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ISBN:9787040470062
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徐秀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ISBN:9787111503262
4. 《电路与电子技术》,毕淑娥:徐秀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9787040467062 5.《面包板电子制作130例》,宋铭,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9787122247599
大纲执笔人: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
制定时间:
附录:考核评分标准表。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92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时数:60(讲课:40,上机:20)学分数:4执笔者:张恒审核人:编写日期: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工业出版社陈颖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是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应用电子技术、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基本课程,是电子类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大纲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制订。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有一定的动手练习机会。
可按照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应的组织实验、模拟实习、焊接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讲授常用电子材料以及各种常用电子元器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接插件、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外形,命名和标识,检测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中必须有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有相应的动手练习机会。
由于受课时量的限制,可按照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相应的元器件识别、以提高学生的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能力、应用能力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有关材料和元器件问题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一)理论方面: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材料以及各种常用电子元器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接插件、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外形,命名和标识,检测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同时也培养学生在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熟练掌握常用的电子材料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场合。
2、熟练练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选用理论。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520课程中文名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英文名称:Photoe1ectronicMateria1sandDevices课程性质:限选课程学分数:3学分课程学时数:48学时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一、课程简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从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着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光电子领域中常用的半导体发光、固体激光、光纤、非线性光学、光调制、光探测以及光显示方面的相关材料及典型器件,并适当加入了一些该领域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主要包括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等新型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理解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内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设计•、测试和基本生产和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主要教学内容:(1)、半导体物理基础;(2)、半导体发光;(3)、典型半导体发光材料;(4)、发光二极管基本原理及基本结构;(5)、发光二极管的主要光学特性;(6)、发光二极管的应用;(7)、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原理;(8)、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9)、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
教学要求:1)、了解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
2)、了解半导体发光和半导体发光材料。
3)、掌握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应用。
4)、理解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性。
重点:掌握半导体物理基础,理解半导体发光原理,掌握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半导体激光原理,理解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和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等。
第二章固体激光材料及典型固体激光器主要教学内容:(1)、固体激光材料特性;(2)、激光晶体;(3)、激光玻璃;(4)、激光陶瓷;(5)、固体激光器结构和原理;(6)、固体激光器的能量转换及其工作特性;(7)、Nd:YAG激光器;(8)、Nd:GdVo4激光器;(9)、钛宝石激光器。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Electronic Materials & Devices)专业代码:080606 学制:4 年Speciality Code: 080606 Schooling Years:4 years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素质的复合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宽厚理论基础,精通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电路技术。
所学知识旨在拓宽学生就业面,使毕业生具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以及继续深造攻读更高学位的知识和深度。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电子应用技术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原理识别、解决实践和工业需求遇到的问题。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是实现电子工程系统的设计和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世界。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电子材料和电子器件的选择、设计和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商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素质的复合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业企业部门从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及其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质量管理,也可到科学研究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具备在迅速变化的高科技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电子

测量教学大纲引言电子测量是电子工程专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等内容。
本文档旨在为电子测量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大纲,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掌握电子测量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常用测量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并具备进行电子仪器校准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a. 电子测量的概述和基本概念b. 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d. 电子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2. 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a. 电压测量仪器(电压表、示波器)b. 电流测量仪器(电流表、示波器)c. 电阻测量仪器(电阻表、LCR表)d. 频率测量仪器(频率计、示波器)3. 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a. 仪器校准的基本原理b. 校准方法和步骤c. 仪器的误差来源和分析方法d. 误差限和不确定度的计算4. 实验设计与实施a. 电子测量实验的设计原则b. 实验仪器的选择和配置c.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d.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的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其中,课堂测验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用于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用于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孙志刚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电子测量与仪器》,司钟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 《电子测量技术》,王舰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负责教学。
《电子元件》教学大纲.

《电子元件》教学大纲Electronic Components课程编号:17133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王仁清编写日期:2006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电子元件》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基本概念、表征电子元件性能的参数及测试方法,熟悉各种电子元件的制造工艺,了解各种电子元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电子元件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阻容元件的性能(10学时)1、阻容元件的分类与命名2、阻容元件的标称值与允差3、阻容元件参数的稳定性4、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和电容器的杂散电容5、阻容元件的荷电性,阻流性及其高频性状6、阻容元件的损耗7、阻容元件的电感8、阻容元件的等效电路和频率特性9、阻容元件的参数非线性10、阻容元件的噪声11、阻容元件的热性能和耐电特性12、阻容元件的比特性13、电解电容器的性能14、敏感电阻器及性能第二章阻容元件的测量和可靠性(8学时)1、电阻器、电容器绝缘电阻的测量2、电容量的测量3、电阻值和电容量的直读式测量和误差分选4、阻容元件电感的测量原理5、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原理6、电容器容量温度系数的测量原理7、电容器吸收系数的测量原理8、耐压试验9、电阻器电流的噪声的测量原理报第三章阻容元件的设计方法(8学时)1、阻容元件设计的依据和内容2、电阻体的结构和尺寸设计3、电容器的结构和尺寸设计4、电阻器电感的估算5、电容器电感的估算6、阻容元件引出线(片)的电感7、降低阻容元件电感的措施8、阻容元件参数的温度系数9、电容器损耗与极板有效电阻10、电容器的热设计11、阻容元件外部结构的选用第四章阻容元件工艺基础(6学时)1、元件瓷坯的成型原理2、丝网漏印技术基础3、液相与固相间的润湿4、极板的烧渗5、真空蒸发原理6、阴极溅射原理7、化学沉积原理8、金属氧化物电阻膜的形成9、热分解碳电阻膜的成膜原理10、电容器的浸渍11、阳极铝箔的退火与腐蚀12、电解电容器的阳极氧化13、电阻器生产的通用工艺14、电容器生产的通用工艺第五章阻容元件的结构和工艺特点(8学时)1、合成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2、薄膜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3、合金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4、精密型电阻器和新型电阻器5、瓷介电容器及其工艺特征6、独石型瓷介电容器和半导瓷电容器7、云母电位器结构特征与工艺特点8、有机薄膜电容器的结构与工艺特点9、电解电容器的工艺特点第六章片式阻容元件(8学时)1、片式阻容元件的设计思路2、片式阻容元件的性能和外形特征3、片式阻容元件的结构4、片式阻容元件的的性能和工艺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的:1要求掌握阻容元件的性能与测试原理。
电子元器件检测课程标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电子元器件检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子元器件检测。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1.前言1.1课程性质电子元器件检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需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具备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检测技能。
它是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的后续课程,也为学生学习其它后续专业课程作铺垫。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电子元器件检测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选取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专业技能与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以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为线索设计,包括线性元件、非线性元件、有源器件、无源器件4个学习任务。
以任务为引领,通过工作任务整合相关知识、技能与态度,将本课程设计为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建议为108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要求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技能,能够查阅电子元器件的说明书、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存档,能够严格遵守安全用电技术与操作规范,具备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职业素养目标:逐渐养成严谨细致、认真执着的职业态度;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安全操作习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能力目标:⚫能选择合适的电子仪器仪表以及检测方法;⚫能按要求进行元器件的检测;⚫能正确记录检测结果;⚫能查阅电子元器件的说明书;⚫能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存档。
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5、实施建议5.1教材编写建议(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实训大纲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实训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
二、适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三、实训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四、实训学时:26学时
五、实训项目数: 3项
六、实训地点:校内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
七、实训项目:
项目一:电阻元件的测量(8课时)
实训目的和要求:掌握常用电阻识别知识与检测技术
实训内容:
利用数字式万用表、指针式万用表来测量电阻
项目二:二极管元件的测量(8课时,地点:校内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
实训目的和要求:掌握常用二极管识别知识与检测技术
实训内容:
利用数字式万用表、指针式万用表来测量二极管
项目三:三极管元件的测量(10课时,地点:校内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
实训目的和要求:掌握常用三极管识别知识与检测技术
实训内容:
利用数字式万用表、指针式万用表、示波器来测量三极管。
1、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
课程主要是实训教学,每次实训由教师讲解实训基础理论、实训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随后演示整个实训过程,最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老师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实训指导教师为该科目的任课教师。
2、实训成绩评定标准
1、实训表现:占50%;
2、实训报告内容:占40%;
4、提出合理化建议:占10%。
《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84014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固体电子工程)学时数:64 学分数:4 开课学期:第6 学期先修课程:《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材料物理化学》、《磁性物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课教学目标:《电子材料》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重要专业课程。
《电子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电磁特性及影响因素、元器件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所需的材料基础知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为研制电子材料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了解电子材料的历史、应用领域与特点及其应用与发展动态,更深入掌握电介质物理、磁性物理的基础知识,提高相关知识在材料研究过程中的运用能力;具备从事电子材料生产、研究、应用和开发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又为后续专业课程基础,直接同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测量密切结合。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重点掌握介质材料与磁性材料两部分相关内容。
其中介质材料(32学时):第一章电子陶瓷结构基础主要教学内容:⑴绪言⑵原子间的结合力⑶球的密堆积原理及配位数⑷鲍林规则⑸电子陶瓷的典型结构⑹电子陶瓷的显微结构⑺电子陶瓷的晶体结构缺陷⑻电子陶瓷的固溶结构要求:掌握陶瓷显微结构的分类及基本概念、点缺陷表示方式及缺陷反应方程的书写、固溶机理及影响固溶度因素、鲍林规则(如几何规则、电价规则等)、钙钛矿结构形成条件及特点。
能灵活运用鲍林规则分析晶体中多面体的连接方式。
理解等径球与不等径球的密堆积原理、电子陶瓷的典型晶体结构、显微结构对材料性能影响的重要性。
了解电子材料定义、分类、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利用传统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PPT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巩固相关知识。
学时分配:12学时第二章低介装置瓷主要教学内容:⑴低介装置瓷的基本知识⑵典型低介装置瓷⑶低温共烧陶瓷要求:掌握电介质与金属导热机制的区别、高导热晶体特点、光散射因子。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大纲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01411111课程中文名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英文名称: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开课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开课学期:5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2二、课程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必修基础课,本课程是为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而开设的。
本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光电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外,还使学生了解各种光电材料及光电器件的应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如下的能力和素养:1、具有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环节的能力;能够解决光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具备严谨科学素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或完成特定的试验任务。
2、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纳米光电材料的种类、基本性质及应用。
让学生重点掌握各种光电器件(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器件、光调制器、光探测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组成和应用,掌握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结构、制备及提高电池性能的方法,了解常用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够设计出几个简单的光电器件,例如光开关。
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一些光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4学时)1.1纳米光电材料1.2纳米光电器件2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4学时)2.1半导体发光材料2.2半导体发光器件3固体激光材料及典型固体激光器(4学时)3.1固体激光材料3.2固体激光器4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4学时)4.1非线性光学效应4.2非线性光学材料4.3光参量振荡器及其应用5光调制器(4学时)5.1光调制的基本原理5.2光调制器6光探测材料及器件(2学时)6.1光探测器件的基本特性6.2光敏电阻6.3光电二极管7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4学时)7.1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常用材料7.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电池性能的提高方法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网络的现代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指南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指南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认知各种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提要、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第一章常用电子材料第一节常用线材1.了解材料的作用、意义及其分类。
2.掌握常用的裸导线、电磁线、绝缘电线、电力电缆线的名称、型号及用途。
3.了解通信导线的种类。
4.会电缆线、网线水晶头、有线电视用户视频同轴电缆插头的连接制作。
第二节绝缘材料1.了解常用绝缘材料的绝缘耐压强度、耐热等级等基本性能。
2.掌握电气绝缘产品的分类、型号编制及用途,掌握绝缘材料的基本选用原则。
3.会使用兆欧表检测常用导线的绝缘性能。
第三节磁性材料1.了解磁性材料的分类,硬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磁性材料的磁化性、相对磁导率、磁化曲线等基本特性。
3.了解一些磁材料制品,及软磁性材料的选用原则。
第四节常用工具、仪表、器材1.掌握试电笔、螺丝刀、钳子、电烙铁等常用工具的分类、构成、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
2.了解一些电子工业中所要使用的常用工具。
3.掌握指针式万用电表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电子工业中所要使用的常用仪表。
4.了解一些电子工业中所要使用的防静电工具、器材,以及常用的耗材。
第五节电池1.了解电池的分类、常用电池的主要参数。
2.掌握常用电池的特性和应用,以及基本组成与结构。
3.了解部分干电池的型号、性能规格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4.会使用数字式万用电表检测干电池的质量。
第二章电阻及电阻元件第一节电阻器1.掌握电阻器的作用、电路图形符号、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了解电阻器的种类、主要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固定电阻器的外形、特点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measurement总学时:40 学分:2.5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2、开课学期:第三学期3、适用专业:电子科学技术4、课程修读条件: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并已初步掌握电路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电路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
5、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分类、识别、检测等基本技能,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今后从事的实际操作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本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学总体要求。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理论学习、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教学,加强平时的辅导和答疑。
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它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一)基本内容和要求第1章电阻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阻的分类,识别与检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特殊电阻的识别与检测1.1 电阻的分类1.1.1 普通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1.2 可变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1.3 敏感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2 电阻的识别1.2.1 电阻和电位器的型号命名方法1.2.2 电阻的主要技术指标1.2.3 电阻的阻值表示方法1.2.4 电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2.5 电位器的阻值表示方法1.2.6 特殊电阻的识别1.3 电阻的检测1.3.1 普通电阻的检测1.3.2 可变电阻的检测1.3.3 特殊电阻的检测第2章电容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容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容的识别与检测2.1 电容的分类2.1.1 固定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1.2 可调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1.3 微调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2 电容的识别2.2.1 电容的型号命名法2.2.2 电容的主要技术指标2.2.3 电容的表示方法2.2.4 极性电容识别2.3 电容的检测2.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电容2.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电容2.3.3 万用表电压法检测电容第3章电感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感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感的检测3.1 电感的分类3.1.1 电感线圈的外形及特点3.1.2 变压器的外形及特点3.1.3 贴片式电感的外形及特点3.2 电感的识别3.2.1 电感的主要技术指标3.2.2 电感的表示方法3.2.3 变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3.2.4 变压器的识别3.3 电感的检测3.3.1 电感的检测3.3.2 变压器的检测第4章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二极管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常用二极管的特点以及二极管的检测4.1 二极管的分类4.1.1 整流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2 检波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3 稳压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4 开关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5 发光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6 变容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7 光敏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8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9 快恢复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1 0整流桥的外形及特点4.1.1 1二极管排的外形及特点4.2 二极管的识别4.2.1 国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法4.2.2 日本产晶体管型号命名法4.2.3 美国产晶体管型号命名法4.2.4 国际电子联合会半导体器件命名法4.2.5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4.2.6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4.3 二极管的检测4.3.1 普通二极管的检测4.3.2 发光二极管的检测4.3.3 稳压二极管的检测4.3.4 光电二极管的检测4.3.5 整流桥的检测4.3.6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检测4.3.7 红外光敏二极管的检测第5章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三极管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三极管的检测5.1 三极管的分类5.1.1 几种常见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1.2 贴片式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1.3 几种特殊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2 三极管的识别5.2.1 国产三极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2.2 国外三极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2.3 三极管封装形式及引脚识别5.2.4 三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5.3 三极管的检测5.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5.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5.3.3 三极管几个参数的检测第6章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场效应管的检测,晶闸管的检测,单结晶体管的检测6.1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6.1.1 场效应管的分类6.1.2 场效应管的命名法6.1.3 场效应管的识别6.1.4 场效应管的检测6.1.5 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6.2 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6.2.1 晶闸管的分类6.2.2 晶闸管的命名法6.2.3 晶闸管的识别6.2.4 晶闸管的检测6.3 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6.3.1 单结晶体管的结构、外形及特点6.3.2 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法6.3.3 单结晶体管的主要参数6.3.4 单结晶体管的检测第7章常用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常用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集成电路的检测7.1 集成电路的分类7.2 集成稳压器7.2.1 集成稳压器的分类7.2.2 集成稳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7.4 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7.5 集成电路的识别7.5.1 国产集成电路的命名方法7.5.2 国外集成电路的命名方法7.5.3 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7.5.4 集成电路的引脚识别7.6 集成电路的检测7.6.1 直流电阻检测法7.6.2 总电流测量法7.6.3 对地交、直流电压测量法第8章机电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开关与连接器的分类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8.1 开关的识别与检测8.1.1 开关的分类8.1.2 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8.1.3 开关的电路符号8.1.4 开关的检测8.2 连接器8.2.1 连接器的分类8.2.2 连接器的检测第9章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扬声器、压电蜂鸣片、蜂鸣器、话筒的检测9.1 扬声器9.1.1 扬声器的分类9.1.2 扬声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征9.1.3 扬声器的命名法9.1.4 扬声器的检测9.1.5 扬声器极性、相位的判断9.2 耳机9.2.1 耳机的分类9.2.2 耳机的命名法和参数9.2.3 耳机的检测9.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9.3.1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分类9.3.2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检测9.4 话筒9.4.1 话筒的分类、特点及外形9.4.2 话筒的命名法9.4.3 话筒的主要技术指标9.4.4 话筒的检测第10章LED显示器件[教学目的]:掌握常用LED显示器件的主要参数及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以及点阵的检测10.1 数码管10.1.1 数码管的分类10.1.2 数码管的型号命名10.1.3 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10.1.4 数码管的驱动方式10.1.5 数码管的主要参数10.1.6 数码管的检测10.2 点阵10.2.1 点阵的外形结构及特点10.2.2 点阵的命名10.2.3 点阵的检测第11章石英晶体振荡器及陶瓷谐振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石英晶体振荡器及陶瓷谐振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1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11.1.2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等效电路与识别11.1.3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命名法11.1.4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主要参数11.1.5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检测11.2 陶瓷谐振元件11.2.1 陶瓷谐振元件的分类、特点及外形11.2.2 陶瓷谐振元件的命名法11.2.3 陶瓷滤波器的检测第12章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教学目的]:掌握常用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的分类,特点,技术指标及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继电器12.1.1 继电器的分类12.1.2 继电器的命名法12.1.3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2.1.4 继电器的检测12.2 熔断器12.2.1 普通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2 热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3 自恢复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4 熔断器的检测12.3 温控器12.3.1 温控器的分类及特点12.3.2 温控器的检测四、课程学时分配:五、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课程作业以教材每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为主,次数为6—8次,要求学生查阅参考书并写读书笔记;总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考试采取闭卷形式,题型可为选择题、填空题、是非判断题、分析题和计算题等。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王学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参考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陈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01-01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周东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