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复习1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参考高考物理必考知识难点总结有哪些呢?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难点突破1 杆绳或多物体的平衡问题分析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难点突破1 杆绳或多物体的平衡问题分析

拾躲市安息阳光实验学校难点突破1杆、绳或多物体的平衡问题分析选取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若一个系统中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多物体平衡问题,如果不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隔离法的目的是将内力转换为外力以便于计算,因此涉及内力计算时一般使用隔离法.很多情况下,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1.“动杆”与“定杆”轻杆模型是物体间连接的一种典型方式.中学物理一般讨论杆与墙、铰链(动杆)和插入或固定(定杆)两种连接方式.“动杆”多是“二力杆”,轻杆两端所受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定杆”固定不能转动,轻杆两端所受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2.“活结”与“死结”轻绳两段分界处受力点不能移动(“死结”),相当于两根绳子,“死结”两侧的绳子弹力不一定等大.当轻绳跨过滑轮或光滑钩子时,绳上的着力点可以移动形成“活结”,“活结”两侧绳子的弹力一定等大,其合力一定沿着两段绳的夹角平分线.3.“轻绳”与“重绳”沿水平方向向两端反向拉“轻绳”,“轻绳”呈直线,“重绳”(质点串、链条等)两端悬挂呈曲线.均匀绳中各处张力均沿绳切线方向.【典例1】(多选)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小球的质量均为m,两球间用细线连接,甲球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现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F水平向左、向右拉两球,平衡时细线都被拉紧.则平衡时两球的可能位置是下面的( )【解析】用整体法分析,把两个小球看作一个整体,此整体受到的外力为竖直向下的重力2mg、水平向左的力F(甲受到的)、水平向右的力F(乙受到的)和细线1的拉力,两水平力相互平衡,故细线1的拉力一定与重力2mg等大反向,即细线1一定竖直;再用隔离法,分析乙球受力的情况,乙球受到向下的重力mg,水平向右的拉力F,细线2的拉力F2.要使得乙球受力平衡,细线2必须向右倾斜.【答案】A【典例2】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10 kg的物体,∠ACB=30°;图乙中轻杆HP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P通过细绳EP拉住,EP与水平方向也成30°角,轻杆的P点用细绳PQ拉住一个质量也为10 kg的物体,g取10 m/s2.求:(1)轻绳AC段的张力F AC与细绳EP的张力F EP之比;(2)横梁BC对C端的支持力;(3)轻杆HP 对P 端的支持力.【解析】 图甲和图乙中的两个物体M 1、M 2都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可判断,与物体相连的竖直细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分别以C 点和P 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丙和丁所示.(1)图丙中轻绳AD 跨过定滑轮拉住质量为M 1的物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绳AC 段的拉力F AC =F CD =M 1g ,图丁中由F EP sin30°=F PQ =M 2g得F EP =2M 2g ,所以F AC F EP =M 12M 2=12.(2)图丙中,根据几何关系得:F C =F AC =M 1g =100 N.方向和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 (3)图丁中,根据平衡条件有F EP sin30°=M 2g ,F EP cos30°=F P所以F P =M 2g cot30°=3M 2g ≈173 N,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1)12(2)100 N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 (3)173 N ,方向水平向右(多选)如图所示,粗糙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两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认为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一起匀速运动,则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 .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最大为μ3B .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最大为2μ3C .水平拉力F 最大为2μmgD .水平拉力F 最大为3μmg解析:左边两个木块间达到最大静摩擦力μmg 时,质量为2m 的木块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μ′×3mg =μmg ,所以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最大为μ3,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当μ′=μ3时,F 有最大值为2μmg .答案:AC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匀质细绳,一端系在天花板上的A 点,另一端系在竖直墙壁上的B 点,平衡后最低点为C 点.现测得AC 段绳长是BC 段绳长的n 倍,且绳子B 端的切线与墙壁的夹角为α.试求绳子在C 处和在A 处的弹力分别为多大?(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以BC 段绳子为研究对象,设绳子B 端所受弹力为T B ,C 处所受弹力为T C,如图甲所示T B cosα=1n+1mg,T B sinα=T C联立解得T C=1n+1mg tanα以AC段绳子为研究对象,设绳子A端所受弹力为T A,T 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C处所受弹力为T C′,如图乙所示T A sinβ=nn+1mg,T A cosβ=T C′,T C=T C′联立解得T A=1n+1mg n2+tan2α.答案:1n+1mg tanα1n+1mg n2+tan2α。

物理课件 人教版 高考一轮复习 第1章知识点复习

物理课件 人教版 高考一轮复习 第1章知识点复习
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
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
方法。
4.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
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备考指导
1.本章公式、规律较多,熟练记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适用条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02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
1.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
略不计。
2.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2)选取:参考系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
24 h 37 min 22.6 s。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
转一周约为687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24 h 37 min 22.6 s”是指时刻
B.研究火星自转时可以将其看作质点
C.火星公转一周的位移要比地球公转一周的位移大
D.比较火星、地球公转速度的大小,应当以太阳为参考系
C.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D.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思维点拨题目中所给出的初、末速度大小分别是4 m/s和10 m/s,因方向
未知,因此速度可能为±4 m/s和±10 m/s,由此可求得不同加速度。
-0
解析: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同,a=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例析专题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例析专题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专题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重点难点1.动态平衡:若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状态缓慢转变,其进程可近似以为是平衡进程,其中每一个状态均为平衡状态,这时都可用平衡来处置.2.弹力和摩擦力: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曲面的切面;绳索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绳中弹力处处相等(轻绳);杆中产生的弹力不必然沿杆方向,因为杆不仅可以产生沿杆方向的拉、压形变,也可以产生微小的弯曲形变.分析摩擦力时,先应按照物体的状态分清其性质是静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它们的方向都是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由F f = μF N公式计算,F N为物体间彼此挤压的弹力;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外力,由平衡方程或动力学方程进行计算.3.图解法:图解法可以定性地分析物体受力的转变,适用于三力作历时物体的平衡.此时有一个力(如重力)大小和方向都恒定,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和方向都改变,用图解法即可判断两力大小转变的情况.4.分析平衡问题的大体方式:①合成法或分解法:当物体只受三力作用途于平衡时,此三力必共面共点,将其中的任意两个力合成,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或将其中某一个力(一般为已知力)沿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两分力的大小与另两个力大小相等.②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三个或多个力作用平衡时,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进行计算.规律方式【例1】如图所示,轻绳的两头别离系在圆环A和小球B上,圆环A套在粗糙的水平直杆MN上现用水平力F拉着绳索上的一点O,使小球B从图示实线位置缓慢上升到虚线位置,但圆环A始终维持在原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进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 f和环对杆的压力F N的转变情况( B )A.F f不变,F N不变B.F f增大,F N不变C.F f增大,F N减小D.F f不变,F N减小训练题如图所示,轻杆BC一端用铰链固定于墙上,另一端有一小滑轮C,重物系一绳经C固定在墙上的A点,滑轮与绳的质量及摩擦均不计若将绳一端从A点沿墙稍向上移,系统再次平衡后,则 ( C )A .轻杆与竖直墙壁的夹角减小B .绳的拉力增大,轻杆受到的压力减小C .绳的拉力不变,轻杆受的压力减小D .绳的拉力不变,轻杆受的压力不变【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滑腻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 、B ,它们的质量别离为m A 、m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C 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 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 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 刚要离开C 时物块A 的加速度a 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 的位移d .(重力加速度为g )【解】系统静止时,弹簧处于紧缩状态,分析A 物体受力可知:F 1 = m A g sin θ,F 1为此时弹簧弹力,设此时弹簧紧缩量为x 1,则F 1 = kx 1,得x 1 = k g m Asin在恒力作用下,A 向上加速运动,弹簧由紧缩状态逐渐变成伸长状态.当B 刚要离开C 时,弹簧的伸长量设为x 2,分析B 的受力有:kx 2 = m B g sin θ,得x 2 = m B g sin θk设此时A 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A g sin θ-kx 2 = m A a ,得a = F -(m A +m B )g sin θm AA 与弹簧是连在一路的,弹簧长度的改变量即A 上移的位移,故有d = x 1+x 2,即:d = (m A +m B )g sinθk训练题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 2的轻质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其上端压一质量为m 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 1的轻质弹簧竖直地放在物块上面,其下端与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路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簧产生的弹力为物体重力的23,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 竖直向上提高多少距离?答案:d = 5(k 1+k 2) mg/3k 1k 2【例3】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 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的滑腻圆环上,一个劲度系数为k ,自然长度为L (L <2R )的轻质弹簧,一端与小球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大环的最高点,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φ.【解析】小球受力如图所示,有竖直向下的重力G ,弹簧的弹力F ,圆环的弹力N ,N 沿半径方向背离圆心O .利用合成法,将重力G 和弹力N 合成,合力F 合应与弹簧弹力F 平衡观察发现,图中力的三角形△BCD 与△AOB 相似,设AB 长度为l 由三角形相似有:mg F = ABAO = R l ,即得F = mgl R 另外由胡克定律有F = k (l -L ),而l = 2R cos φ联立上述各式可得:cos φ = kL 2(kR -G ),φ = arcos kL2(kR -G )训练题如图所示,A 、B 两球用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相连,B 球用长为L 的细绳悬于0点,A 球固定在0点正下方,且O 、A 间的距离恰为L ,此时绳索所受的拉力为F 1,现把A 、B 间的弹簧换成劲度系数为k 2的轻弹簧,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索所受的拉力为F 2,则F 1与F 2大小之间的关系为 ( C )A .F 1<F 2B . F 1>F 2C .F 1=F 2D .无法肯定【例4】如图有一半径为r = 0.2m 的圆柱体绕竖直轴OO ′以ω = 9rad/s 的角速度匀速转动.今使劲F 将质量为1kg 的物体A 压在圆柱侧面,使其以v 0 = 2.4m/s的速度匀速下降.若物体A 与圆柱面的摩擦因数μ = ,求力F 的大小.(已知物体A 在水平方向受滑腻挡板的作用,不能随轴一路转动.)【解析】在水平方向圆柱体有垂直纸面向里的速度,A 相对圆柱体有纸垂直纸面向外的速度为υ′,υ′ = ωr = 1.8m/s ;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速度υ0 = 2.4m/sA 相对于圆柱体的合速度为υ= υ20+υ′2 = 3m/s合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cosθ = υ0υ = 45A 做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平衡,有F f cos θ = mg ,得F f =mg cos θ = 另F f =μF N ,F N =F ,故F = fF = 50N训练题 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地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现给物体一个大小为F 的横向恒力,如图所示,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物体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答案: f={F 2+(mgsin θ)2}1/2能力训练1.如图所示,在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墨水瓶演示坚硬物体微小弹性形变的演示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B )A.沿椭圆长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上升;沿椭圆短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下降B.沿椭圆长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下降;沿椭圆短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上升C.沿椭圆长轴或短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均上升D.沿椭圆长轴或短轴方向压瓶壁,管中水面均下降2.欲使在粗糙斜面上匀速下滑的物体静止,可采用的方式是( B )A.在物体上叠放一重物B.对物体施一垂直于斜面的力C.对物体施一竖直向下的力D.增大斜面倾角3.弹性轻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个物体,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B点,并对水平地面有压力,O点的正下方A处有一垂直于纸面的滑腻杆,如图所示,OA为弹性轻绳的自然长度此刻用水平力使物体沿水平面运动,在这一进程中,物体所受水平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的转变情况是( C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维持不变D.条件不够充分,无法肯定4.在水平天花板下用绳AC和BC悬挂着物体m,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别离为α = 37°和β = 53°,且∠ACB为90°,如图1-1-13所示.绳AC能经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绳BC 能经受的最大拉力为180N.重物质量过大时会使绳索拉断.现悬挂物的质量m为14kg.(g = 10m/s2,sin37° = ,sin53° = )则有)( C )A.AC绳断,BC不断B.AC不断,BC绳断C.AC和BC绳都会断D.AC和BC绳都不会断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用沿斜面向上的5N的力拉着重3N的木块向上做匀速运动,则斜面对木块的总作使劲的方向是( A )A.水平向左B.垂直斜面向上C.沿斜面向下D.竖直向上6.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所受阻力会随物体的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通过下落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扫尾速度。

高中物理最难的知识点是哪些

高中物理最难的知识点是哪些

⾼中物理最难的知识点是哪些 对于好多⼩伙伴来说,物理属于较难学的科⽬。

物理的规律和公式⼀般⽐较简单,但就是应⽤起来难。

这让物理成了不少⾼中⽣⼼中抹不去的痛。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中物理最难的知识点是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 ⾼中物理最难的知识点 1.电磁感应 从应试⽽⾔,应是带电粒⼦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运动轨迹,⼏何特别是圆),电磁感应综合(电磁感应,安培⼒,⾮匀变速运动,微元累加,含n递推,功与热)最难,位处压轴之列。

当然,⽜顿⼒学是基本功。

⼩编推荐:⾼中物理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2.动⼒学 分析纵观整个⾼中物理,最难的地⽅还是在于⼒学。

如果你是⼀位⼗年教龄的⽼师,相信您绝对认可我的这句话。

貌似有不少的⽼师总是把“⼒学是物理的基础”挂在嘴边(咦,好像我也是这个样⼦的),这也是⼀个⼤实话;但这总是被学⽣误解,他们会认为物理中的⼒学问题都很基本的、简单的。

3.电学实验 1.关于实验要注意: 描图要时分析点的⾛势,确定直线或曲线;⽤直线或圆滑曲线连线,点不⼀定都在线上; 反⽐关系常画成⼀个量与另⼀个量倒数成正⽐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法能减⼩偶然误差 2.测量仪器的读数⽅法 需要估读的仪器:在常⽤的测量仪器中,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秤等读数时都需要估读。

学习物理的思路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个⽣活的有⼼⼈!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之不竭的物理知识。

只要我们保持⼀颗好奇之⼼,注意观察各种⾃然现象和⽣活现象。

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热、电、光、原”知识在⽣活当中处处都有。

⼀旦养成⽤物理知识解决⾝边⽣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

“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个错题能复习⼀⼤⽚知识——这是⼀个学⽣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变成“透彻” 遇到陌⽣的概念,⽐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接纳它,再通过听⽼师讲解、对⽐、应⽤理解它。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物理复习 难点1 弹簧问题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物理复习 难点1 弹簧问题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难点1 弹簧问题弹簧分为轻弹簧〔m=0〕和重弹簧(m ≠0),轻弹簧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各匝之间弹力一样,重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各匝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才相等;轻弹簧两端连有物体时弹力不突变,假设其中一端突然与物体脱离或弹簧断开,如此弹力突变为零,物体碰撞轻弹簧没有机械能的损失,碰撞与弹簧相连的轻质物体也不会有机械能的损失。

一般的弹簧都可认为是软弹簧,是否轻弹簧题目中会说明。

脱离问题中弹簧的状态:〔1〕物体与弹簧脱离时弹簧一定处于原长,〔2〕仅靠弹簧弹力将两物体弹出,那么这两个物体必然是在弹簧原长时分开的;〔3〕除了弹簧弹力,还有其它外力作用而使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别离,那么两个物体别离时弹簧不一定是原长。

〔弹簧和所连接的物体质量不计别离时是弹簧的原长,但质量考虑时一定不是弹簧的原长,〕可看成连接体.弹性势能的表达式221kx E P =不要求应用,牵涉到弹性势能的问题时,往往是第一种情景弹簧形变量与第二种情景形变量一样,或者用变力做功的方法求出221kx E P = 一.轻弹簧和重弹簧1. 如下列图,一个弹簧秤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外壳质量m不能忽略,弹簧与挂钩质量不计,施水平方向的力F 1和称外壳上的力F 2,且F 1>F 2,如此弹簧秤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________ ,弹簧秤的读数为 _______2.如下列图,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均质弹簧平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弹簧右端施加一水平力F 使弹簧向右做加速运动.试分析弹簧上各局部的受力情况.二.静力学中的弹簧3.如下列图,质量为m 的质点与三根一样的轻弹簧相连,静止时相邻两弹簧间的夹角均为0120,弹簧a b 、对质点的作用力均为F ,如此弹簧c 对质点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为 ( )A .FB .F+mgC .F-mgD .F+2mgFm N f m 4.如下列图,两个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弹簧下端用光滑细绳连接,并有一光滑的轻滑轮放在细绳上.当滑轮下端挂一重为G 的物体时,滑轮下滑一段距离,如此如下结论正确的有〔 〕A .两弹簧的伸长量相等B .两弹簧的弹力不一定相等B .C .重物下降的距离为D .重物下降的距离为 5.如下列图,劲度系数为1k 的轻质弹簧两端分别与质量为1m 、2m 的物块1、2拴接,劲度系数为2k 的轻质弹簧上端与物块2拴接,下端压在桌面上(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将物块1缓慢地竖直上提,直到下面那个弹簧的下端刚脱离桌面.在此过程中,物块2的重力势能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 ,物块1的重力势能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6.如下列图,用完全一样的轻弹簧A 、B 、C 将两个一样的小球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簧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o ,弹簧C 水平,如此弹簧A 、C 的伸长量之比为A .4:3 B.3:4 C. 1:2 D. 2:17.如下列图,质量分别为12m m 、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 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m 在地面,2m 在空中〕,力F 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此1m 所受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正确的答案是〔 〕A. 12sin N m g m g F θ=+-B. 12cos N m g m g F θ=+-C. cos f F θ=D. sin f F θ=.三.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8.如下列图,一轻质弹簧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解析版)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解析版)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利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T -4T )目标2利用光电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5T -8T )目标3利用单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9T -12T )目标4利用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3T -16T )【特训典例】一、利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该小组让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按正确操作得到了一条完整的纸带如图2所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释放重锤的同时打出O 点)。

(1)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时应先释放重锤,后接通电源B.实验时应选择体积和密度较小、下端有胶垫的重锤C.安装实验器材时,必须使打点计时器的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D.为准确测量打点计时器打下某点时重锤的速度v ,可测量该点到O 点的距离h ,利用v =2gh 计算(2)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 、B 、C ,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分别为h A 、h B 、h C 。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f ,重物的质量为m 。

从打O 点到打B 点的过程中,重物动能变化量DE k =。

(3)该小组通过多次实验发现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总是略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工作电压偏高B.由于有空气和摩擦阻力的存在C.重物质量测量得不准确D.重物释放时距打点计时器太远【答案】 C m (h C -h A )2f 28B【详解】(1)[1]A .为充分利用纸带,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重锤,故A 错误;B .为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验时应选择体积小,密度较大、下端有胶垫的重锤,故B 错误;C.安装实验器材时,必须使打点计时器的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故C正确;D.为准确测量打点计时器打下某点时重锤的速度v,不能利用v=2gh计算,应用速度的定义式计算,故D错误。

四川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川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川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四川高考物理作为理科生的必考科目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科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四川高考物理的必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相应的复习建议。

一、力学1. 运动学: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等。

2. 牛顿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3. 动力学: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弹簧力、摩擦力等。

4. 万有引力与行星运动: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地球与月球的运动、行星运动规律等。

5. 物体静力学:包括平衡条件、平衡力等。

复习建议:重点掌握运动学中的运动方程和加速度的计算,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熟悉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包括温度计的使用、热传递与热平衡等。

2. 理想气体定律:包括等压变化、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

3. 热传导:包括导热系数、热传导定律等。

4. 热机与功率:包括热机效率、功率计算等。

5. 热量的传递与改变:包括传热方式、热量的传递、热容等。

复习建议:着重理解温度与热量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熟悉热传导的基本规律,理解热机效率的计算,熟悉热量的传递方式。

三、光学1. 光的反射与折射:包括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

2. 光的波动性:包括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

3. 光的光电效应:包括光电效应定律、光电倍增器等。

4. 光的颜色与光学仪器:包括光的颜色形成、单色仪、光的偏振等。

5. 光的物理现象与光学仪器:包括光的折射、透镜、显微镜等。

复习建议:熟悉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的应用,理解光的波动性的基本原理,掌握光的光电效应的定律,了解光的颜色形成的原理,熟悉光的折射、透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四、电学1. 电场与电势:包括电场强度、电势差等。

2. 电流与电阻:包括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

3. 电路基本定律: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等。

4. 电磁感应与电磁场:包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场的产生等。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目录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2)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2)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思想方法与技巧】 (3)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4)【基本概念、规律】 (4)【重要考点归纳】 (5)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5)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5)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5)【思想方法与技巧】 (6)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6)【基本概念、规律】 (6)【重要考点归纳】 (7)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7)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7)【思想方法与技巧】 (8)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8)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8)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9)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规律】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 【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x ∶∶x ∶∶…∶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 =v t 2=v 0+v t 2,∶Δx =aT 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与a 的方向关系.2.∶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思想方法与技巧】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 a =a 1+a 2+a 33=1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2 相互作用目录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 (3)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4)【思想方法与技巧】 (4)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4)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5)【基本概念、规律】 (5)【重要考点归纳】 (6)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6)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6)【思想方法与技巧】 (7)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7)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7)【基本概念、规律】 (7)【重要考点归纳】 (8)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8)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9)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9)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9)【思想方法与技巧】 (10)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10)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2)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规律】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00个归纳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00个归纳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00个归纳基础篇难点1 运动图像的区别与联系难点2 运动图像的分析与运用难点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灵活选用难点4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分析难点5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难点6 杆上弹力方向的分析难点7 绳上死结和活结问题的分析难点8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难点9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难点10 力的矢量三角形的灵活应用难点11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多物体平衡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2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问题的分析难点13 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临界问题的分析难点14 与超重、失重相关联的问题的分析难点15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图像问题的分析难点16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连接体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7 牛顿运动定律在滑块—滑板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8 牛顿运动定律在传送带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9 小船渡河类问题的分析与求解难点20 绳或杆相关联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难点21 平抛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难点22 圆锥摆模型问题的分析难点23 类圆锥摆模型的分析难点24 轻绳或内轨道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5 轻杆或管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6 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7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难点28 卫星稳定运行中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和加速度a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难点29 卫星的变轨问题难点30 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难点31 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难点32 双星问题的分析难点33 三星(质量相等)问题的分析难点34 机车启动问题的讨论——以恒定功率启动难点35 机车启动问题的讨论——以恒定加速度启动难点36 变力做功的计算难点37 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运用难点38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难点39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40 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与运用难点41 对功能关系的理解难点42 传送带模型中的能量问题难点43 碰撞结果可能性问题的分析难点44 动量守恒在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应用难点45 动量守恒在“人船模型”(反冲问题)中的应用难点46 动量守恒在弹簧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47 动量守恒在多体多过程问题中的运用电磁学篇难点48 电场线和等势面的特点难点49 对电场性质的理解与应用难点50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5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问题的分析难点5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其他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53 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类问题的分析难点54 电容器充电后始终与电源相连类问题的分析难点55 电路动态问题的分析难点56 与电功、电功率、电热相关的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57 含容电路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58 伏安特性曲线的理解与运用难点59 安培力作用下导体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60 安培力作用下通电导体平衡与加速问题的分析难点61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分析难点62 画轨迹、定圆心、求半径、求时间难点63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64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多解问题分析难点65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组合场中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66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叠加场中运动情况的分析难点67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叠加场中运动时粒子重力问题难点68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点69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点70 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的分析难点71 电磁感应中电路问题的分析难点72 电磁感应中力学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73 交变电流的产生与表达难点74 交流电“四值”的理解及运用难点75 变压器的分析与计算——基本规律难点76 变压器的分析与计算——动态问题分析难点77 输电电路的基本分析难点78 远距离高压输电问题的分析实验篇难点79 秒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0 游标卡尺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1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2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难点83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4 多用电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5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难点86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难点87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难点88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89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难点90 探究动能定理难点9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难点92 力学经典演示实验难点93 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设计难点94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难点95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难点96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难点97 实验原理的迁移设计难点98 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难点99 实验方法的迁移设计难点100 数据处理的迁移设计。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难点与易忽略内容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难点与易忽略内容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难点与易忽略内容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也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

在高考中,物理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多,有一些知识点则是重点、难点,还有一些内容容易被忽略。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的重点知识点、难点以及易忽略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力学1. 速度、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在力学中,速度、加速度与位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这个关系式在高考中经常被应用,需要熟练掌握。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对于解答物理题目具有重要作用。

3. 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是具有抛体运动特点的物理问题,包括了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抛体运动以及斜抛体运动等。

在高考中,这些抛体运动问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中,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二、电磁学1.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在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重要的物理概念。

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而电压是单位电荷在电路中所具有的能量。

2. 简单电路的等效电阻在电路中,有时需要计算简单电路的等效电阻,以便进行整体的电流和电压计算。

等效电阻是多个电阻器替代后所具有的电阻值。

3. 感应电动势和法拉第定律感应电动势和法拉第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法拉第定律表明了感应电动势与导线中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对于解答涉及电磁感应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三、光学1.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光学中的基本定律。

反射定律指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折射定律指出: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在两个介质中的光速恒定时也是恒定的。

在解答与光学有关的问题时,需要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2. 透镜成像公式透镜成像公式是描述透镜成像关系的公式,包括了物距、像距、透镜焦距等。

在解答透镜成像问题时,需要熟练掌握这个公式,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运用。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绳的活结与死结模型、动杆和定杆模型(解析版)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绳的活结与死结模型、动杆和定杆模型(解析版)

绳的活结与死结模型、动杆和定杆模型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绳子类的“死结”问题(1T -4T )目标2绳子类的“活结”问题(5T -8T )目标3有关滑轮组的“活结”问题(9T -12T )目标4定杆和动杆问题(13T -16T )【特训典例】一、绳子类的“死结”问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 =2.4kg 的物体用细线悬挂处于静止状态。

细线AO 与天花板之间的夹角为53°,细线BO 水平,若三根细线能承受最大拉力均为100N ,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不计所有细线的重力,sin37°=0.6,cos37°=0.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线BO 上的拉力大小30NB.细线AO 上的拉力大小18NC.要使三根细线均不断裂,则细线下端所能悬挂重物的最大质量为8kgD.若保持O 点位置不动,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B 端,则OB 绳上拉力的最小值为19.2N 【答案】C【详解】AB .以结点O 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OB 细线的拉力和OA 细线的拉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结合图中几何关系可得细线BO 上的拉力大小为F BO =mg tan37°=18N 同理,可解得细线AO 上的拉力大小F AO =mgcos37°=30N 故AB 错误;C .若三根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100N ,根据图中力的大小关系可得,只要OA 不拉断,其它两根细线都不会拉断,故有m max g =F max cos37°解得m max =F max cos37°g =100×0.810kg =8kg ,故C 正确;D .当OB 与OA 垂直时,OB 细线的拉力最小,根据几何关系结合平衡条件可得F min =mg sin37°=2.4×10×0.6N =14.4N 故D 错误。

故选C 。

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a 和b 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圆环上,圆环半径为R ,一不可伸长的细线两端各系在一个小球上,细线长为23R 。

物理高考突破知识点

物理高考突破知识点

物理高考突破知识点物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考生需要重点突破的知识点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复习策略对于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物理高考的知识点入手,为大家介绍一些突破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

一、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点之一。

在考试中,力的合成、分解和受力分析是重点和难点。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物体,分析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利用合力的概念求解。

同时,需要熟悉牛顿三定律以及动能定理等基本定律,运用这些定律解题可以事半功倍。

二、电磁感应与电路电磁感应与电路是物理高考中的另一重要知识点。

在电磁感应方面,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定律关系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和应用,因此需要多做相关实验,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定律的理解。

在电路方面,需要熟悉电路中的基本元件、符号和参数。

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电路定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解答复杂电路题目时,可以通过画出电路图和分析电路的拓扑结构来简化解题过程,确保解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光学光学是物理高考中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是光学的核心概念。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折射定律和斯涅尔定律等关键公式。

同时,需要熟悉透镜和光的成像原理,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验,掌握解决不同类型光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核能与原子核能与原子是物理高考的考察点之一。

掌握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以及放射性衰变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基础。

另外,了解核能的产生和利用,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等都是高考物理的重点。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思维敏捷,能够运用核能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和解题。

五、热学热学是物理高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热学涉及热量传递、热平衡和热力学循环等概念。

理解热力学定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是解答相关题目的基础。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剖析如何应对难题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剖析如何应对难题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剖析如何应对难题物理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考生来说常常是致力攻克的一大难关。

高考物理试题通常涵盖广泛的知识点和各种难题,因此如何应对这些重点难点成为了考生们需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解题思路和备考技巧等方面,剖析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并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法。

一、准备阶段在应对高考物理难题之前,受试者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清知识框架:高考物理涵盖的知识点繁多,考生应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划重点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查漏补缺:在准备阶段,考生应仔细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薄弱和不熟悉的知识点,并加以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资源等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

3. 做好习题训练:高考物理试题通常涉及到各种题型和难度,考生可以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和应对能力。

挑选适合自己的习题参考书,按照章节和难度逐步进行练习,并在解答过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的培养。

二、解题思路针对高考物理的重点难点,考生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以便高效应对难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1. 深入理解问题:在解决物理难题时,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可以通过画图、标记关键信息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问题。

2. 分析解题思路:在理解问题之后,考生需要分析解题思路,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方法。

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物理定律和公式,结合已知条件,逐步推导出解题所需的关键步骤。

3. 灵活运用知识:物理学科的题目往往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解答,因此考生需要对各个知识点有一个全面而灵活的理解,在解题时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运用。

4. 反复检查答案:在解答完一个问题后,考生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复检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估算验证等方法来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常理和实际情况。

板块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

板块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

板块模型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无外力板块模型(1T -4T )目标2无外力板块图像问题(5T -8T )目标3有外力板块模型(9T -12T )目标4有外力板块图像问题(13T -16T )【特训典例】一、无外力板块模型1如图所示,将小滑块A 放在长为L 的长木板B 上,A 与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长木板B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 与B 的质量之比为1:4,A 距B 的右端为13L 。

现给长木板B 一个水平向右初速度v 0=102m/s ,小滑块A 恰好从长木板B 上滑下;若给A 一个水平向右初速度v ,要使A 能从B 上滑下,则v 至少为()A.5m /sB.10m /sC.15m /sD.20m/s【答案】B【详解】第一种情形下有v 202fm A+fm B =23L 第二种情形下有v 22f m A+f m B =13L 解得v =10m/s 故选B 。

2如图(a )所示,质量为2m 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 的小铅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 0滑上木板左端,恰能滑至木板右端且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铅块运动中所受的摩擦力始终不变。

若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均相等(即m 1=m 2=m )的两段1、2后紧挨着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让小铅块以相同的初速度v 0由木板1的左端开始运动,如图(b )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铅块将从木板2的右端滑离木板B.小铅块滑到木板2的右端与之保持相对静止C.(a )、(b )两种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相等D.(a )过程产生的摩擦热量大于(b )过程摩擦产生的热量【答案】D【详解】AB .第一次,小铅块运动过程中,小铅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使整个木板一直加速,第二次,小铅块先使整个木板加速,运动到2部分上后1部分停止加速,只有2部分加速,加速度大于第一次的对应过程,故第二次小铅块与2木板将更早达到速度相等,所以小铅块还没有运动到2的右端,故AB错误;CD.由于在(b)中小铅块还没有运动到2的右端,所以在木板2上相对运动的位移没有在木板上1大,所以在(b)中小铅块相对木板的位移小于在(a)中小铅块相对木板的位移,根据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等于产生的热量,所以(b)产生的热量小于在木板(a)上滑行产生热量,故C错误,D正确。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一、力学1. 运动和力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b.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d. 情境题解题方法:综合运用力的平衡、加速和运动规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a. 力的合成原理b. 力的分解原理c. 正确使用合成与分解,解决平面力的问题3. 力学量的测量a.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万能测力计b. 质量的测量:天平、电子称c. 密度的测量:浮力法、质量法4.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a. 运动状态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b. 牛顿第二定律与平抛运动c. 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摆d.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e. 牛顿第三定律应用于轨道运动5. 万有引力与运动定律a. 万有引力定律b. 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c. 重力加速度与重力势能6. 力的性质a.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b. 牛顿第二定律与弹力、摩擦力的应用7. 力的分析与解题方法a. 转化力为向量:分解力b. 力的平衡条件与解题思路c. 多体系的分析方法d.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多体系中的应用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a. 温度计及温度单位的转换b.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辐射、对流c. 热平衡的条件2. 热量与功a. 内能及其转化b. 力做功与功率c. 机械功与热量的关系:机械等效定律3. 理想气体定律a.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b. 摩尔气体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 气体定律与气体状态变化方程4. 热力学第一定律a. 定义及热力学基本方程b. 等容、等压、等温、绝热过程的热平衡方程5. 热力学第二定律a. 热力学态函数b. 热力学第二定律原理c. 卡诺循环与工作效率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a.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b. 光的反射规律c. 镜面成像规律2. 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a. 光的折射定律b. 光的全反射与临界角c. 凸透镜成像规律3. 光的波动性a. 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b. 光的衍射:夫琅禾费衍射c. 光的偏振:偏振光与偏振器4. 光的色散与光的干涉a. 光的色散:折射角与波长的关系b. 光的干涉:薄膜干涉及牛顿环干涉5. 光的波粒二象性a. 定义及波粒二象性实验b. 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四、电学1. 静电场与电场力a. 静电场的性质:场线、电势、电势差b. 电场力的性质:库仑定律、超导体内电场、等势面2. 电流与电路a. 电流的定义与测量b. 电阻与电阻率c. 奥姆定律d. 理解电路和电流的路径3. 电流的效应与电功率a. 电阻发热及功率消耗b. 理解电流对人体的影响4. 电阻与电路的应用a. 串、并联电阻的计算b. 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c. 简单电路中的导线和电阻的选择5. 磁场与电动势a. 磁场的定义与性质b. 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受力规律c. 电动势的涵义与计算: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6. 静磁场与电动感应a. 静磁场的基本特征:磁场线、磁力、磁感应强度b. 定义电流感应电动势c. 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的关系7. 电磁感应与电动机a.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b. 涡流和电磁铁c. 电磁感应在电动机中的应用以上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归纳总结,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2022-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基础实验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2022-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基础实验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解析:(1)图线纵轴截距是 0 时刻对应的速度,即表示 O 点的 瞬时速度。各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以平均速度 v 为纵坐标,相应的运动时间 t 的一半为横坐标,
即 v -2t 的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a, v -t 图像的斜率的 2 倍表 示加速度,即 a=2k。 (2)对木块和钩码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μMg
2.由纸带求加速度 (1)逐差法:
如图所示,由 xn-xm= (n-m)aT2 可得:a1=x43-T2x1,a2=x53-T2x2,a3=x63-T2x3, 所以 a=a1+a32+a3=x4+x5+x69-T2x1-x2-x3。
(2)图像法: ①由 vn=xn+2Txn+1,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 (T,v1),(2T,v2),…, (nT,vn)。 ③画出 v -t 图像,图线的 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加速度。
考点二 “力和运动”类实验
(一)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1.由纸带求瞬时速度
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
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纸带上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
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位移 xn 和 xn+1,则打 n xn+xn+1
点时的速度 vn=_____2_T____。
(二)时间测量类仪器
1.打点计时器
计时器种类
工作电源电压
电磁打点计时器
交流 50 Hz,4~6 V
电火花计时器
交流 50 Hz,_2_2_0_V_
打点间隔 0.02 s 0.02 s
2.频闪照相机 其作用和处理方法与打点计时器类似,它是用等时间间 隔获取图像信息的方法,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记录下来, 使用时要明确频闪的时间间隔。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总结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总结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总结物理高考难点综述它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变形、改变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这是一个力矢量。

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起的。

【注】引力是地球引力产生的,但不能说引力就是地球引力,引力是万有引力的组成部分。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引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的引力(2):地球表面G=mg,其中g/=地面以上mg/h,其中g/=[R/(R h)]2g(3)引力方向垂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xx:重力合力对物体各部分的作用点,物体的xx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1)原因:是弹性变形物体恢复变形的趋势所致。

(2)生产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变形。

(3)弹力方向:与物体变形方向相反,弹力受力的物体是引起变形的物体,施力的物体是变形的物体。

在点到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表面;当两个曲面接触时(相当于点接触),它垂直于通过接触点的切面。

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一根轻绳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2)光杆既能产生压力又能产生张力,方向不一定是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弹簧力可以用胡克定律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极限内,弹簧力与弹簧的变形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刚度系数,仅与弹簧本身有关,单位为n/m。

摩擦(1)生产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压力;接触面不光滑;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滑动摩擦)或相对运动(静摩擦)的“趋势”,二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假设:首先假设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是光滑的,那么如果两个物体没有相对运动,就意味着它们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如果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意味着它们原本有一个相对运动的趋势,并且原始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与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 “追碰”问题与时空观“追碰”类问题以其复杂的物理情景,综合的知识内涵及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体现着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是考生应考的难点,也是历届高考常考常新的命题热点.●难点磁场1.(★★★★)(1999年全国)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20 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 为汽车重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 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2.(★★★★★)(2000年全国)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小转台M 上,到轨道的距离MN 为d =10 m ,如图1-1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为T =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 的夹角为45°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Δt =2.5 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数字)3.(★★★★★)一段凹槽A 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 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 ,它到槽内两侧的距离均为21,如图1-2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三者质量相等,原来都静止.现使槽A 以大小为v 0的初速向右运动,已知v 0<gl 2.当A 和B 发生碰撞时,两者的速度互换.求:(1)从A 、B 发生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时间内,木板C 运动的路程.(2)在A 、B 刚要发生第四次碰撞时,A 、B 、C 三者速度的大小.●案例探究[例1](★★★★★)从离地面高度为h 处有自由下落的甲物体,同时在它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乙物体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碰,则做竖直上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 0应满足什么条件?(不计空气阻力,两物体均看作质点).若要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物体相碰,则v 0应满足什么条件?命题意图:以自由下落与竖直上抛的两物体在空间相碰创设物理情景,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考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巧选参照物,不能达到快捷高效的求解效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巧选参照物法)选择乙物体为参照物,则甲物体相对乙物体的初速度:v 甲乙=0-v 0=-v 0甲物体相对乙物体的加速度a 甲乙=-g -(-g )=0图1-1图1-2由此可知甲物体相对乙物体做竖直向下,速度大小为v 0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相遇时间为:t =0v h 对第一种情况,乙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在空中的时间为:0≤t ≤g v 02 即:0≤0v h ≤g v 02 所以当v 0≥2gh ,两物体在空中相碰. 对第二种情况,乙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下落过程的时间为:gv 0≤t ≤g v 02 即g v 0≤0v h ≤g v 02. 所以当 2gh ≤v 0≤gh 时,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物体相碰. [例2](★★★★★)如图1-3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质量也为m 的木盒内,木盒底面水平,长l =0.8m,木块与木盒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木盒放在光滑的地面上,木块A 以v 0=5 m/s 的初速度从木盒左边开始沿木盒底面向右运动,木盒原静止.当木块与木盒发生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且不计碰撞时间,取g =10 m/s 2.问:(1)木块与木盒无相对运动时,木块停在木盒右边多远的地方?(2)在上述过程中,木盒与木块的运动位移大小分别为多少?命题意图:以木块与木盒的循环碰撞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对隔离法不能熟练运用,不能将复杂的物理过程隔离化解为相关联的多个简单过程逐阶段分析,是该题出错的主要原因.解题方法与技巧:(1)木块相对木盒运动及与木盒碰撞的过程中,木块与木盒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最终两者获得相同的速度,设共同的速度为v ,木块通过的相对路程为s ,则有:mv 0=2mv ①μmgs =21mv 02-21·2mv 2② 由①②解得s =1.25 m设最终木块距木盒右边为d ,由几何关系可得:d =s -l=0.45 m图1-3(2)从木块开始运动到相对木盒静止的过程中,木盒的运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木盒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第二阶段,木块与木盒发生弹性碰撞,因两者质量相等,所以交换速度;第三阶段,木盒做匀减速运动,木盒的总位移等于一、三阶段的位移之和.为了求出木盒运动的位移,我们画出状态示意图,如图1-4所示.设第一阶段结束时,木块与木盒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则:mv 0=mv 1+mv 2 ③μmgL =21mv 02-21m (v 12+v 22) ④因在第二阶段中,木块与木盒转换速度,故第三阶段开始时木盒的速度应为v 1,选木盒为研究对象对第一阶段:μmgs 1=21mv 22⑤ 对第三阶段:μmgs 2=21mv 12-21mv 2⑥从示意图得 s 盒=s 1+s 2⑦ s 块=s 盒+L -d ⑧解得 s 盒=1.075 m s 块=1.425 m●锦囊妙计一、高考走势“追碰”问题,包括单纯的“追及”类、“碰撞”类和“追及碰撞”类,处理该类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同时,要求考生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类问题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二、“追及”“碰撞”问题指要1.“追及”问题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一定要抓住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碰撞”问题碰撞过程作用时间短,相互作用力大的特点,决定了所有碰撞问题均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对正碰,根据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是否变化,又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因而有: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①21m 1v 12+21m 2v 22=21m 1v 1′2+21m 2v 2′2②上式中v 1、v 1′分别是m 1碰前和碰后的速度,v 2、v 2′分别是m 2碰前和碰后的速度. 解①②式得图1-4v 1′=21221212)(m m v m v m m ++- ③ v 2′=21112122)(m m v m v m m ++- ④完全非弹性碰撞:m 1与m 2碰后速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v =21211m m v m v m ++. 系统损失的最大动能ΔE k m =21m 1v 12+21m 2v 22-21 (m 1+m 2)v 2.非弹性碰撞损失的动能介于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之间.在处理碰撞问题时,通常要抓住三项基本原则:(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原则.(2)碰撞后系统动能不增原则.(3)碰撞后运动状态的合理性原则.碰撞过程的发生应遵循客观实际.如甲物追乙物并发生碰撞,碰前甲的速度必须大于乙的速度,碰后甲的速度必须小于、等于乙的速度或甲反向运动.三、处理“追碰”类问题思路方法解决“追碰”问题大致分两类方法,即数学法(如函数极值法、图象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歼灭难点训练1.(★★★★)凸透镜的焦距为f,一个在透镜光轴上的物体,从距透镜3f 处,沿光轴逐渐移动到距离2f 处,在此过程中A.像不断变大B.像和物之间距离不断减小C.像和焦点的距离不断增大D.像和透镜的距离不断减小2.(★★★★)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距离至少应为多少?3.(★★★★)如图1-5所示,水平轨道上停放着一辆质量为5.0×102 kg 的小车A ,在A 的右方L =8.0 m处,另一辆小车B 正以速度v B =4.0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远离A 车,为使A 车能经过t =10.0 s 时图1-5间追上B 车,立即给A 车适当施加向右的水平推力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小车A 受到水平轨道的阻力是车重的0.1倍,试问:在此追及过程中,推力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取g =10 m/s 2)4.(★★★★)如图1-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质量为m 的小车,小车上有一半径为R 的41光滑的弧形轨道,设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以v 0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左沿圆弧轨道向上滑动,达到某一高度h 后,又沿轨道下滑,试求h 的大小及小球刚离开轨道时的速度. 5.(★★★★★)如图1-7所示,长为2L 的板面光滑且不导电的平板小车C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右端有块挡板,车的质量m C =4 m,绝缘小物块B 的质量m B =2 m.若B 以一定速度沿平板向右与C 车的挡板相碰,碰后小车的速度总等于碰前物块B 速度的一半.今在静止的平板车的左端放一个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A =m 的小物块A ,将物块B 放在平板车的中央,在整个空间加上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时,金属块A 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当A 以速度v 0与B 发生碰撞,碰后A 以41v 0的速率反弹回来,B 向右运动. (1)求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2)若A 第二次和B 相碰,判断是在B 与C 相碰之前还是相碰之后?(3)A 从第一次与B 相碰到第二次与B 相碰这个过程中,电场力对A 做了多少功?6.(★★★★★)如图1-8所示,水平放置的导轨,其电阻、摩擦均不计,固定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 ,左端间距为2L ,右端间距为L ,今在导轨上放ab 、cd 两杆,其质量分为2M 、M ,电阻分为2R 、R ,现让ab 杆以初速度v 0向右运动.求cd 棒的最终速度(两棒均在不同的导轨上).图1-6 图1-7图1-8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1.6×102 m2.提示:该题为一“追及”的问题,有两种可能解,第一次为物追光点,在相同时间内,汽车与光点扫描的位移相等,L 1=d (tan45°-tan30°),则v 1=vL ∆1=1.7 m/s,第二次为(光)点追物,时间相同,空间位移相同,L 2=d (tan60°-tan45°),可得v 2=t L ∆2=2.9 m/s. 3.(1)s =l -gv μ420 (2)v A =41v 0;v B =v C =83v 0 [歼灭难点训练]1.ABC2.2 s3.W min =2.8×104 J4.小球从进入轨道,到上升到h 高度时为过程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类似完全非弹性的碰撞,动能损失转化为重力势能(而不是热能).据此可列方程:mv 0=(m +m )v , ① 21mv 02=21(m +m )v 2+mg h ② 解得h =v 02/4g .小球从进入到离开,整个过程属弹性碰撞模型,又由于小球和车的等质量,由弹性碰撞规律可知,两物体速度交换,故小球离开轨道时速度为零.说明:广义上的碰撞,相互作用力可以是弹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因此,碰撞可以是宏观物体间的碰撞,也可以是微观粒子间的碰撞.拓宽后的碰撞,除例题代表的较长时间的碰撞题型外,还有非接触型碰撞和非弹力作用的碰撞.5.(1)对金属块A 用动能定理qEL =21mv 02 所以电场强度大小E =qLmv 220 方向水平向右 (2)A 、B 碰撞,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0=m A (-41v 0)+m B v B 用m B =2m 代入解得v B =85v 0 B 碰后做匀速运动,碰到挡板的时间t B =058v L v L B = A 的加速度a A =Lv 220 A 在t B 段时间的位移为s A =v a t B +21at B 2=-41v 0·21580 v L ·L v 220·(058v L )2=256L 因s A <L ,故A 第二次与B 相碰必在B 与C 相碰之后(3)B 与C 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 B v B =m B v B ′+m C v C ′ v C ′=21v B v B ′=0 A 从第一次相碰到第二次与B 相碰的位移为L ,因此电场力做的功 W 电=qEL =21mv 02. 6.320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