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_4
过秦lun
二、写出下带线字的古今义 1.当是时也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九国之师 4.流血漂橹 5.以为桂林象郡 6.铸以为金人十二 7.赢粮而景从 8.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指出词类活用词并释义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5.南取汉中 6.争割地而赂秦 7.履至尊而制六合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将数百之众 11.序八卅而朝同列 12.尊贤而重士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思考题三、作者在“崛起”段是如何分层次 论述的。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内……;外…… 拱手而取 雄心 政策 成功
崛起
思考题四、作者在“发 展”段是如何分层次 论述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发展
宰割、分裂
反 衬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
7.约: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8.兵:赵奢之伦制其兵;收天下之兵; 行军用兵之道 9.及: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才能不及中人 10举:包举宇内;西举汉中 11.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因河为池 12.朝:弱国入朝;序八卅而朝同列 13.延: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14.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15.之: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商君佐之; 有苏秦、杜赫之属;聚之咸阳 16.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以六合为家 17.于:余威震于殊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秦教训——
不施仁政
攻守势异
(叙事)
(议论)
思考题八、归纳本文艺术特点
过秦论 中学课文
过秦论中学课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为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在中学课文中,《过秦论(上)》是必学的文章。
它不仅代表了贾谊的高度文学造诣,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秦朝的历史,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何会迅速崩溃,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同时,《过秦论(中)》、《过秦论(下)》在某些版本的中学课文中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所有版本的教材都会包含这两篇文章。
总的来说,《过秦论》不仅是贾谊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认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7A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过秦论·下篇西汉-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6《过秦论》第四课时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过秦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逐段读译、探究课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齐读熟悉课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3.素养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4.思政目标学习贾谊为国为民的心胸,学习以史为鉴依理践行。
教学重点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法及学法指导诵读、翻译、讲解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汉初的历史不太了解,本文也有一定难度。
逐字逐句地解决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疏通文意,再理清写作思路。
放慢速度,以求学生一课必有一得。
字词句: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策,马鞭子。
吞二周而亡诸侯:而,连词,表并列;亡,动词使动,使……亡,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名作状,向南;以(之)为,把(它)作为;省略句。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抱怨,古今异义词,报仇。
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聚之(于)咸阳:省略句。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过秦论》文字素材4(粤教版必修4)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
例如:“我们·八·点·钟上班。
”“八点钟”是个时间名词,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上”。
其他种类的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它直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血红”、“·雪白”…这些名词用作状语,实际上已经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组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短语。
然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其他种类的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
《过秦论》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如:(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以上七例,有表示比喻的,如例(1)、例(7);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2)——例(6)。
仅就《过秦论》一文,名词为状语,其作用有二。
其实名词活用为状语,还有表示对人态度的。
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即“我要·象·对·待·兄·长·一·样来侍奉他”。
还有表示用作工具的。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名词活用作状语,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一样。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
《过秦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篇重要的政治议论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
下面是《过秦论》的逐字逐句翻译:千二百五十四年前,秦始皇嬴政篡夺了中国的天下。
他集中了六国的权力,真正实现了统一。
他的政府制度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使国家变得强大。
秦地狭小,人口稀少,却能制霸天下。
皇帝和他的世家家族,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中国各国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征服了世界。
秦朝的统治者具有强大的权力,他们使用暴力手段来镇压政治敌手。
他们实行了严格的法制,并对百姓进行高压统治。
车同轨,书同文,服制度,货币单位,以及其他各种制度,都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标准。
,秦朝的统治虽然有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皇帝的权力太过集中,官僚制度太过庞大,政府的决策常常不符合实际情况。
秦朝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态度也十分残忍,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过秦论》通过讽刺和批评,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弊端。
它提出了一种政治理念,即统治者应该注重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道义关系,并通过仁爱之心来统治国家。
《过秦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批判和反思,对后来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是汉朝时期的名士、学者韩非子,文章论述了秦始皇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统治方法,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和政治腐败,提出了“法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启示作用。
一、《过秦论》原文翻译《过秦论》分上下两篇,原文繁复而笼统,难以理解。
下面为读者节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并配有翻译,方便理解。
篇一:秦王取天下,咸称其聪明,然所以取天下者何也?以其疏也。
不独鄙人知之,临川阮籍,楚之韩王信,皆知之;然而以夫差之病,霸气未成,而妄用兵,以亡其国,主不及此。
昔三王分治天下,功業所建,势力所彰,不过千馀里,以来有殷、周之盛,及秦所亡六合之旷,此其间势力之盛衰大小者异也。
秦人地方千里,而天下可并者,非别制而能服也,畜兵七十万,非百二十万而能制也。
When the King of Qin took over the world, everyone praised his intelligence, but why did he take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his carelessness. Not only do the common people know this, but also Luo Ji of Lincuan and Han Xin of Chu know i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sease of Fu Chai, the hegemonic style has notbeen formed, and he recklessly used his troops, causing his country to perish, but the king of Qin did not do that. In the past, the three kings divided the world,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powers they established were only over a thousand miles. From the prosperity of Yin and Zhou to the vastness of the six kingdoms that Qin destroyed,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he intervening powers are different. The Qin people have an area of 1,000 miles, and the world can be conquered not by separate regulations but by raising 700,000 troops, not by 1.2 million.篇二:大夫惠子,其为人也,磊落寡合,而不失其所,猛烈有称,而文采溢散,可以为士者。
过秦论原文翻译(优秀4篇)
过秦论原文翻译(优秀4篇)通假字篇一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3、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4、始皇既没“没”通“殁”,死了5、振长策而御宇内“振”通“震”,震慑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7、锄櫌棘矜“櫌”通“耰”,农具8、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像席子,口袋一样(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像回响那样(3)赢粮而景从像影子那样(4)内立法度在国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外(6)南取汉中向南(7)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2、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2)会盟而谋弱秦集会(3)履至尊而至六合登上(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5)过秦论指出过失(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做3、形容词作动词(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2)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小(3)以愚黔首使……愚昧5、形容词作名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6、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2)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4)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6)约从离衡使……分离(7)流血漂橹使……漂流四、一词多义1、亡:(1)追亡逐北 (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 (3)吞二周而亡诸侯(4)河曲智叟亡以应 (5)今亡亦死 (6)今刘表新亡2、制:(1)赵奢之伦制其兵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增其旧制3、利:(1)因利乘便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专其利三世矣(4)非利足也 (5)天时不如地利 (6)商人重利轻离别4、遗:(1)秦无亡失遗镞之费 (2)小学而大遗 (3)因遗策 (4)路不拾遗(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5、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固不可彻(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蔺相如固止之 (6)其闻道也固先乎语6、度:(1)内立法度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3)度已失期(4)尽失其度 (5)春风不度玉门关7、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 (2)收天下之兵 (3)左右欲兵之8、因:(1)因遗策 (2)因利乘便 (3)因河为池9、策:(1)因遗策 (2)振长策而御宇内10、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宽厚而爱人 (3)素爱纷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爱其二毛11、致:(1)以致天下之士 (2)致万剩之势 (3)无从致书以观 (4)何意致不厚 12.及:(1)才能不及众人 (2)及至始皇13、延:(1)秦人开关延敌 (2)延及孝文王14、北:(1)北收要害之地 (2)追亡逐北 (3)将军战河北15、弱:(1)弱国入朝 2)以弱天下之民16、以: (1)君臣固守一窥周室来(2)以致天下之土来(3)尝以十倍之地凭借(4)以愚黔首来(5)以弱天下之民来(6)然秦以区区之地凭借(7)然后以六合为家以为桂林把17、以为:(1)以为桂林以之为,把…作为(2)铸以为金人十二把…作为(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以之为(4)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18、而:(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2)会盟而谋弱秦表承接(3)皆明智而忠信表并列(4)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19、之:(1)拥崤函之固,鸾腴之地的(2)当地之时凑足音节,不译(3)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代各国君主20、乘:(1)因利乘便趁着,凭借(2)自京师乘风雪冒着(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架,坐(4)致万乘之势一车四马21、振:(1)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2)威震四海同“震”震慑五、句式特点1、判断句(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课件(共82张PPT)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 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中 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三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__仁__义__不__施_而__攻__守__之__势_异__也___” 。
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课文朗诵,注意生字、 重点字词、以及断句。
贾谊的文章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 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 辞赋以《吊屈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 积贮疏》为代表。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 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 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 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 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 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 也。
——荀子
过秦论
贾谊
贾 谊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
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 一。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 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组卷网
太过执着的才子组卷网
18岁成名——洛阳少年,才气横溢 21岁博士——少年得志,锋芒毕露 22岁大夫——人缘不佳,遭人诽谤 33岁陨世——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像信陵君魏无忌礼遇夷门监者与窃符救赵的故事都是极 为有名的历史美谈。 ④《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秦国率韩、魏联军大举攻楚,楚顷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 国来游说秦昭襄王,春申君仅用一封书信——上书秦王—— 就退敌于国门之外,后又入秦智救太子完的故事,都是激荡 人心的事件。
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秦国势力的发展壮大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秦论 贾谊
过秦论贾谊一.学海拾贝: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1.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
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15)非抗于九国之师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
(2)赢粮而景从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3)流血漂橹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5)席卷、包举、囊括:(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燕虽小国而后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商人重利轻别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三者,吾遗恨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一年一度秋风劲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理有未安,妄以臆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追亡逐北北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因力乘便因因遗策因河为池以致天下之士致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策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会盟而谋弱秦弱弱国入朝不若孀妻弱子包举宇内举西举巴蜀举国欢庆杀人如不能举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爱吴广素爱人爱莫能助因利乘便乘致万乘之势李白乘舟将欲行8.文言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一。
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
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⑴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⑴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⑴质疑,讨论释疑。
⑴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⑴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⑴宽厚而爱人⑴相与为一⑴赵奢之伦制其兵⑴秦人开关延敌⑴延及孝文公四。
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
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
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过秦论-课文
秦以小小之雍州到一
统天下,历经百余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
设问
●●
被
(提问) 借代(王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此句乃全文主旨,说明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
● 肥沃富饶 的土地
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
● 指形势险要的城邑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
珍贵的财宝 丰厚、富足 罗致
指六国结盟抗秦
相与为一。
互相亲附
第二段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
孟尝君田文,曾任齐相
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
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调遣军队
道,非及曩时 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不同
第五段
估计、审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
陈涉之势力不及各国诸侯
小小
取得天子的权势
年而语 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
●●
映衬(区区/万乘) 借代(天子)
、庄襄王 ,享国日浅 ,国家无事。
第三段
宰制、统御、征服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
排比
鞭打
周 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以严刑峻法奴役百姓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 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 ,百
通“震”
越之君,俛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 北筑长城
(3)军事方面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过秦论》(精品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孝公既没( 同“殁”,死 ),惠文、武、昭襄蒙( 继承)故业,因( 沿袭 )遗策,南 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 谋弱(使……变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相与( 互相援助)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 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贤人)而重士,约从离(使……离散)衡,兼韩、 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 杜赫之属(这一类人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徒( 这一类人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 这一类人)制( 统领、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一义重出有何作用? 明确 四句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 2.本段中哪句反映秦始皇的统治方式?请用原话回答。 明确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心句
问 题 探 究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
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总写叙述了五位秦国国君的情况,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它的强大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实行“仁政”,地域版图不断扩 大,秦国实力又强,引起各诸侯的恐惧,他们开始想策略抵抗秦国。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目的要求一、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二、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三、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四、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五、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要点难点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
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①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
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
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
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②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亡、制、兵、策。
③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贾谊政论见《新书》,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
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段落大意依课文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题思想望汉王朝借鉴秦亡教训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
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写作特点叙事铺陈对比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
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
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
我们说,写好说理文,主要是靠“论”和“断”。
“论”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
“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
《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
他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作业练习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B墨翟(dí)谪戍(zhé)契(xié)C銡(xiān)隳(huī)逡巡(quān)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A度长契大嬴粮景从云集响应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价值连城C鉏耰棘矜摄足行伍緼袍敝衣D足肤皲裂崛起阡阳门廷若市3.解释下列多义词4.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蒙故业,因遗策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二、语言运用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吾得兄事之⑨良庖岁更刀⑩相如廷叱之€舟行适临汝箕{34D3_09}运于渤海之尾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表工具,译为“用……”,€也表工具,译为“乘船”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赢粮而景从()⑤外连衡而斗诸侯()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C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D刘备天下枭雄三、文学、文化常识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A司马谏议杜工部贾太傅庖丁()B欧阳文忠范文正左忠毅王忠肃()C王临川韩昌黎柳柳州沛公()D苏子瞻诸葛孔明方望溪李太白()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完璧归赵脱颖而出游刃有余碧血丹心A蔺相如平原君伯乐窦娥B蔺相如毛遂庖丁关汉卿C蔺相如毛遂庖丁邹衍D蔺相如毛遂庖丁苌弘3.对下列文章篇名解说不正确的项是()①《过秦论》②《出师表》③《察今》④《送东阳马生序》⑤《<指南录>后序》⑥《论积贮疏》⑦《答司马谏议书》⑧《左忠毅公逸事》⑨《石钟山记》⑩《师说》A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体名称,如“表”、“序”、“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