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合集下载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

它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作者是刘向。

文中提出的观点深刻精辟,影响深远,至今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过秦论》的原文和翻译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过秦论》原文此言非孟轲之谓也,孟轲之谓仁心,恶不能及也。

夫攻乱之家,祸及城府,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昔先王以至德治天下,治之本在于安民。

安民者,必先去其害民,害民之器,不可居也;去其害民之谋,不可听也。

乃至圣王之时,二三子及良、不肖之民,虽有同异心,而未尝有为乱暴之心。

今秦欲并兼四海,以至于今日不能定,其所由来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患者不在外也,其所患者其内也。

内,则民怨之,治则自然服矣。

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后世不免有此言也,而后世之言,不可讳也。

圣人之言也,然后可诛也。

二、《过秦论》翻译这段话不是孟轲说的,孟轲所说的是仁心,不涉及无能为力。

攻击并破坏他人家庭,灾难会扩散至城池和国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古代的先王治理天下,主要是通过安民来管理国家。

要安民,必须排除危害民众的事物,危害民众的事物必须消除;不应听从那些危害民众的思想。

在古代的圣王时代,无论是士子还是百姓,即使存在意见不同的现象,但从未有发动起义或暴乱的想法。

现在的秦朝想要统一天下,却至今未能成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外面,而是内部问题。

如果解决了内部问题,治理天下自然变得容易。

人在临死前所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后人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言论。

只有圣人说过的话是可以受到惩罚的。

三、《过秦论》解读1. 作者思想《过秦论》是刘向的作品,其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振聋发聩的哲理启示。

刘向在文中提出了“祸根在虚妄”的观点,认为造成国家繁荣的根本在于真实的民意,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于将“利益”作为政治立场的统治者,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

刘向认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能力是相互沟通和理解,尽管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是不会改变的。

《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秦孝公①据崤函之固②,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⑤。

当是时也,商君⑥佐之,内⑦立法度,务⑧耕织,修守战之具,外⑨连衡而斗(11)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12)而取西河之外(13)。

孝公既没(14),惠文、武、昭襄(15)蒙故业,因遗策(16),南取汉中(17),西举(18)巴、蜀(19),东割膏腴(20)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21)而谋弱(22)秦,不爱(23)珍器重宝(24)肥饶之地,以致(25)天下之士,合从缔交(26),相与(27)为一(28)。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29),赵有平原(30),楚有春申(31),魏有信陵(32)。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33),约从离衡(34),兼(35)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36)。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37)之属(38)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39)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40)之伦制(41)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42)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43)敌,九国之师,逡巡(44)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45)之费(46),而天下诸侯已困(47)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48)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9),追亡逐北(50),伏尸百万,流血漂橹(51);因利乘便(52),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3)。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54),享国之日浅(55),国家无事(56)。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57),振(58)长策而御(59)宇内,吞二周(60)而亡诸侯,履至尊(61)而制六合(62),执敲扑(63)而鞭笞(64)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65)之地,以为桂林、象郡(66);百越之君,俯首系颈(67),委命下吏。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3],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4],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5],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6],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7],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苔天下,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己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馀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9],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相合,比喻很轻松,不费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聪明智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过秦论》原文及译文一、《过秦论》原文《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贾谊《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贾谊《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文言文阅读题)《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整理了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秦论》的时候,先预习和阅读以尝试这中间去翻译,同时《过秦论》翻译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关于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参考吧《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泅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著名政论文,全文共有六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朝灭亡的原因。

文章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内在规律。

同时,文章也对秦朝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以下是《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秦始皇去世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险要坚固,(关隘)守护得像牙齿交错咬合那样紧密;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贬谪戍边的士兵并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打仗的方法,也无法和先前诸侯国的武将媲美。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令狐采学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工具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工具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相合,比方很轻松,不吃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处所(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处所,(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吞并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卫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吃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年夜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忙)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聪慧智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

于(在)是(这)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为(介词,替)之谋(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同一类人)通(沟通)其意(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帅)其兵(军队)。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过秦论》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是汉朝时期的名士、学者韩非子,文章论述了秦始皇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统治方法,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和政治腐败,提出了“法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启示作用。

一、《过秦论》原文翻译《过秦论》分上下两篇,原文繁复而笼统,难以理解。

下面为读者节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并配有翻译,方便理解。

篇一:秦王取天下,咸称其聪明,然所以取天下者何也?以其疏也。

不独鄙人知之,临川阮籍,楚之韩王信,皆知之;然而以夫差之病,霸气未成,而妄用兵,以亡其国,主不及此。

昔三王分治天下,功業所建,势力所彰,不过千馀里,以来有殷、周之盛,及秦所亡六合之旷,此其间势力之盛衰大小者异也。

秦人地方千里,而天下可并者,非别制而能服也,畜兵七十万,非百二十万而能制也。

When the King of Qin took over the world, everyone praised his intelligence, but why did he take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his carelessness. Not only do the common people know this, but also Luo Ji of Lincuan and Han Xin of Chu know i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sease of Fu Chai, the hegemonic style has notbeen formed, and he recklessly used his troops, causing his country to perish, but the king of Qin did not do that. In the past, the three kings divided the world,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powers they established were only over a thousand miles. From the prosperity of Yin and Zhou to the vastness of the six kingdoms that Qin destroyed,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he intervening powers are different. The Qin people have an area of 1,000 miles, and the world can be conquered not by separate regulations but by raising 700,000 troops, not by 1.2 million.篇二:大夫惠子,其为人也,磊落寡合,而不失其所,猛烈有称,而文采溢散,可以为士者。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

《过秦论》原文以及翻译优秀6篇译文篇一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子都聪明、忠诚、讲信用,对人宽厚而友爱,尊重贤士,相约用合纵来离散秦国的连横,联合了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兵力。

于是,东方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替他们出谋献策,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替他们互通消息,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班人替他们统帅军队,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率领万大军,逼临函谷关进攻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逃之夭夭而不敢进击。

秦国既未丢失土地、又不化费兵力,而各诸侯国已陷入了困境。

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

秦国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国诸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

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重大的战事。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世祖先积聚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周王朝,又灭亡了六国诸侯,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了天下四方,手执棍棒鞭挞天下百姓,威震四海。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最新赏析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最新赏析

《过秦论》原文及译文最新赏析《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过秦论》课文原文及注释

《过秦论》课文原文及注释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①据殽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⑤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⑥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①秦国的国君。

他用商鞅(即文中的商君)变法,富国强兵。

②(殽(xiáo)山和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③(yōng)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④意思是,(秦孝公)有并吞天下野心。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意思。

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地方。

⑤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斗争。

连衡,也写作“连横”,是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⑥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⑤。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⑦,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⑧;齐明、周最(冣zuì)、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⑨;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⑩。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⑪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⑫,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⑬;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⑭,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注释:①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过秦论》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一过秦论原文一对一翻译一、过秦论原文作者贾谊朝代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原文翻译注释

贾谊《过秦论》原文翻译注释

贾谊《过秦论》原文翻译注释过秦论贾谊【题解】《过秦论》,论秦之过也。

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富有气势美。

从内质看,述史实,渲染铺张,材料富瞻,发议论,简炼透辟,见解情微。

从外形看,起伏多变,文笔放荡,论证严密,语言优美。

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

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使人晓喻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亡之理,而且为文章的磅礴气势而折服,而叹赏。

(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88年第4-5期《谈论说的气势美》)【作者简介】【贾生作者: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

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着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着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

《过秦论》原文、译文讲义

《过秦论》原文、译文讲义

《过秦论》原文、译文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举起,拿走,动词)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横)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方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实行连横政策,使诸侯各国相互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殁),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沿袭,动词)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动词)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纵zòng)缔(dì)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统率,动词)其兵(军队,名词)。

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丢失,丢掉,动词)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制裁,制服,动词)其弊(敝),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过秦论
★《过秦论》是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
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1.注字音
长铩.度长絜.大
漂流血漂.橹

棘矜.漂.亮矜.夸
氓氓.隶

劲.弩流氓.劲.头
2.识通假
合从缔交(“从”通“______”)
锄櫌棘矜(“櫌”同“______”)
赢粮而景从(“景”,古“______”字)3.解多义
4.辨活用(词类活用)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
吞二周而亡.诸侯
以愚.黔首
却.匈奴七百余里
序八州而朝.同列
会盟而谋弱.秦
万世之业也
子孙帝王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分古今(古今异义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天下笑者
以为桂林、象郡
7.积名句
1.贾谊在文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2. 文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3.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4.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的三句:,,。

5.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7.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课文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看看)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更加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点评: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

“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君主一直在继续执行着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

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

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不断地走向强盛。

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

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点评:这句话极写秦之强大。

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克敌制胜的把握。

“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点评: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严酷统治的情况。

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

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并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

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隳”“杀”“收”“聚”“销”“铸”等动词,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
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5.“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
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

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

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

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最终作者一语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内容解读★
1.《过秦论》中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提示:《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作了极为铺张的叙述。

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

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

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

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

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理位置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

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

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

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

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

通过这样的叙
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