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 钢琴奏鸣曲 作品 之 D大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的音乐形态与演奏技巧分析
曾被 李斯特形容为 “两 个深 渊之间 的一朵花 ”。 [3]它完 美的把深沉哀痛 的第一 乐章和残 酷激昂的三乐章捆绑在一起 ,突出 了本 乐章的独特音乐色彩 。
如 : 谱 例 (2)
第三 乐章 激动 的快板 ,奏鸣 曲式,升 C小调 ,4/4 拍。这个乐 章是全 曲的重 心,它充满 了激 情、 向往 。在 这个乐 章中 贝多芬间插 了奏 鸣曲式的创作手法 ,表现 了令人 惊讶 的激动场 面。它仿佛像 战场 中一往无 前的钢铁洪 流一般 的开始 , 主部 (主 题 )由连 串、急速的大 琶音组成 ,它犹 如风暴 中的浪涛 ,带着摧 毁般 的悲愤不 断地 向前冲锋 ,副部增添 了强烈控 诉般 的力 量,利用 了十 六分音符 ,突出 了暴风 雨中的雷声 ,富有 流畅 、刚强、饱满 、有 力的旋律 ,没 有停顿或 间断。主部 主题 以十六 分音符分解和铉连续 急进 上行到 “突强 ”的和弦 ,副 部主题 转升 C小调 。而 升 C小调分解和 弦是第一乐章 的基 础 ,也是第二 乐章的主部主题 的核心 ,由此形成整个奏鸣 曲的音调 、调式、调性 、和声方面 的统一 。
在第二乐章的第5260小节的弹奏中就使用了颤音技巧在乐曲由d大调向降d大调过渡的时候颤音技巧的使用力度要加强换指要快速自然反应要快但是在第二乐章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部分是在结尾之处如谱例5这一部分的音符音域跨度较大因此在弹奏高音区的音阶时要激情中低音区的音阶弹奏要流畅自如在弹奏时一定要注意手指的轻重强弱高低起伏等的控制熟悉乐谱中所标记的换指位置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灵动的音阶
一 、 贝多芬钢琴奏鸣 《月光》的音乐形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 《月光》的音乐形态 特别独特 ,非常 富有个 性。 贝多芬在创作 的过程中,他使用 了自己独特 的创 作手 法 ,融入了浓厚 的民间特 色 。在风格上 ,他 打破 了古典音乐 的传 统格 局,塑造 了浪漫主义 的新音 乐形态 :在音乐色彩上 , 似海风 劲健 的脚步走 过,海涛阵阵 ,波涛 汹涌 ,卷起千层浪 ,像 是大海奏起的深沉雄浑 阳刚乐章,冲淡 了贵族式 的典雅气 息 :在 音色表现上 ,力度 增强,力度 的对 比度 加大 ,音域加 宽,音量 提高;在音乐元素上 ,加入 了激 昂的军队进行 曲式 的 风格元 素,表达 出刚毅 、顽强的音乐节奏 。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 ,即形成 了古典而又浪漫 的音乐风格 ,体现 了乐 曲完美 、 极强 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 ,在 结构上 ,贝多芬 还采用 了传统奏鸣 曲式 的特 点,全 曲没有 引子部分 的过渡 ,是 以非旋律性 的 主题走 向展 开音乐 。它 的旋律连接、结尾 都富有奏 鸣 曲式的特征 ;在具体表现 上,它没按传统古典奏 鸣曲的结构去布局 , 而是利用 “快一一慢一一快 ”的结构 。如第一 乐章是慢板 ,从 中替代 了传 统奏鸣 曲式 的快板 ,单三部 曲式与复三部 曲式的 交替运用 ,曲式结构层层递进 。 “这些创新元 素的运用 使 《月光》呈现 出创新奏 鸣曲式特征 ,表达 了贝多芬对 艺术 的幻 想 和探索 ”。[i] 第一乐章 慢板 ,单三部 曲式 ,升 C小调 ,2/2拍 。这是一个不规则 的三部 曲形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 中巧妙的使用 了一种朴实 而富有创意 的构 思,创作 了一个非常优雅 、轻盈、梦幻、飘渺 的音乐旋律 。一开始他使用 的是 一个 单纯的三连 音 ,构造 了一个蒙胧 、忧郁而又带有一 丝绝望的开头,进行了四个小节,接着旋律音#G在 中音 区展开之后 ,第二主题在 B 大调上 随之 出现 ,到 了乐 曲的中间部份采用 了第 一主题 的旋律 ,以有条不紊 、有板 有眼、一一合拍的三连音音型走 向高音 区,表 现了一种焦躁不安 的情绪 。随之而来 的是步入 了第 三段 ,在 此平 静的再现了第一主题,其实,#c小调的 出现它是属 于变相的第二主题 。最后部份 的开始 ,是 以基本动机低沉平稳 的走 下去 ,直 到越来越弱 、缓缓结束 。 如:谱 例 (i)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第七交响曲 Op.92 1811-1812.6 A大调
第八交响曲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第九交响曲“合唱”Op.125 1824.2 D小调
第十交响曲 (遗稿)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第二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2 Op.18.2 G大调
第三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3 Op.18.3 D大调
第四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4 Op.18.4 1795 C小调
第五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5 Op.18.5 A大调
第1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1 1795 D大调
第2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2 1795 A大调
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3 1795 降E大调
第4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23 1800 A小调
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
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被誉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呈现了贝多芬创新的复杂性和富于想象力的作曲技巧。
下面将以更详细的方式进行曲式的分析。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尤为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通常被称为"孟波"(march in tempo di Menuetto)结构。
该乐章开头使用了一个强大的四个1号小提琴上连奏音,以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动机开始,这几个音符延续到整个乐章中的各个部分,成为整个曲子的符号和标志。
接下来,乐章进入了第一个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奏出一个明亮、欢快的主题。
这个主题特点明显,音乐旋律性极强,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接着,乐章进入了转调部分,艰难地经历了一系列乐句,来到了D大调。
这部分的音乐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转换了音乐情绪。
在D大调中,乐章开始了全新的音乐发展。
快速变化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和弦音色,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这个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乐章的副主题。
在副主题之后,乐章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并呈现了一个琶音序列,这种序列被广泛应用于贝多芬的作品中。
这部分呈现了第一个主题的回归,并由全体乐队共同演奏,增强了整个乐章的力度和冲击力。
接下来是乐章的发展部分,此时乐章的第一个主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密集。
通过音乐的重新组合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乐章的发展部分增添了更多音乐情绪的层次,体现了贝多芬的高超创作技巧。
当发展部分结束后,乐章再次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再次出现之前的节奏动机,并带来了更加壮大的和弦音色。
乐章的结尾部分则呈现了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以激烈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来展示其创作精髓。
整个乐章在强烈的和弦音色中结束,给人带来一种冲击力和震撼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是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包括主题、转调部分、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
作品列表
作品列表(按编号)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
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
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
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
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作品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No. 1 降E 大调作品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No. 2 G 大调作品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No. 3 C 小调作品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No. 1 F 小调作品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作品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No. 3 C 大调作品3 (1794) 弦乐三重奏No. 1 降E 大调作品4 (1795) 弦乐五重奏降E 大调作品5 no 1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1 F 大调作品5 no 2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2 G 小调作品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作品7 (1797) 钢琴奏鸣曲No. 4 降E 大调作品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No. 1 D 大调作品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No. 2 G 大调作品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No. 3 D 大调作品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No. 4 C 小调作品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No. 5 C 小调作品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No. 6 F 大调作品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No. 7 D 大调作品11 (1798) 钢琴三重奏No. 4 降B 大调作品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1 D 大调作品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作品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3 降E 大调作品13 (1799) 钢琴奏鸣曲No. 8 C 小调"悲怆" 作品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No. 9 E 大调作品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No. 10 G 大调作品15 (1795) 钢琴协奏曲No. 1 C 大调作品16 (1796)五重奏钢琴和管乐器作品17 (1800) 圆号奏鸣曲F 大调作品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No. 1 F 大调作品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No. 2 G 大调作品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No. 3 D 大调作品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No. 4 C 小调作品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No. 5 A 大调作品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No. 6 降B 大调作品19 (1795) 钢琴协奏曲No. 2 B 降大调作品20 (1799) 七重奏E 降大调作品21 (1800) 交响曲No. 1 C 大调作品22 (1800) 钢琴奏鸣曲No. 11 B 降大调作品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No. 4 A 小调作品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No. 5 F 大调春("Spring")作品25 (1801) 小夜曲D 大调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作品26 (1801) 钢琴奏鸣曲No. 12 降A 大调作品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No. 13 降E 大调作品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No. 14 升C 小调"月光" 作品28 (1801) 钢琴奏鸣曲No. 15 D 大调作品29 (1801) 弦乐五重奏C 大调作品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No. 6 A 大调作品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No. 7 C 小调作品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No. 8 G 大调作品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No. 16 G 大调作品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No. 17 D 小调"暴风雨" 作品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No. 18 E 降大调作品32 (1805) 歌曲- 致希望作品33 (1802) 七首小作品钢琴作品34 (1802) 6变奏曲钢琴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作品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钢琴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英雄Eroica" 作品36 (1803) 交响曲No. 2 D 大调作品37 (1803) 钢琴协奏曲No. 3 C 小调作品38 (1803) 钢琴三重奏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20) 作品39 (1789) 两首前奏曲里面包括了12中大调钢琴作品40 (1802) 浪漫曲小提琴G 大调作品41 (1803) 小夜曲钢琴和长笛或小提琴 D 大调作品42 (1803) 夜曲中提琴和钢琴 D 大调作品43 (1801)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序曲和芭蕾音乐作品44 (1792) 钢琴三重奏No. 10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作品45 (1803) 三首进行曲钢琴, 四手联弹作品46 (1795) 歌曲- Adelaide 作品47 (1802) 小提琴奏鸣曲No. 9 A 大调克罗采("Kreutzer")作品48 no 1 (1802) 歌曲- 请求作品48 no 2 (1802) 歌曲- Die Liebe des Nächsten 作品48 no 3 (1802) 歌曲- 论死亡作品48 no 4 (1802) 歌曲- 自然中主之荣耀作品48 no 5 (1802) 歌曲- Gottes Macht und Vorsehung 作品48 no 6 (1802) 歌曲- Bußlied 作品49 no 1 (1792) 钢琴奏鸣曲No. 19 G 小调作品49 no 2 (1792) 钢琴奏鸣曲No. 20 G 大调作品50 (1798) 浪漫曲小提琴F 大调作品51 no 1 (1797) 回旋曲C 大调钢琴作品51 no 2 (1798) 回旋曲G 大调钢琴作品52 no 1 (1805) 歌曲- Urians Reise um die Welt 作品52 no 2 (1805) 歌曲- Feuerfab 作品52 no 3 (1805) 歌曲- Das Liedchen von der Ruhe 作品52 no 4 (1805) 歌曲- 五月歌作品52 no 5 (1805) 歌曲- Mollys Abschied 作品52 no 6 (1805) 歌曲- 爱情作品52 no 7 (1805) 歌曲- Marmotte 作品52 no 8 (1805) 歌曲- Das Blümchen Wunderhold 作品53 (1803) 钢琴奏鸣曲No. 21 C 大调"黎明Waldstein(森林之石)" 作品54 (1804) 钢琴奏鸣曲No. 22 F 大调作品55 (1805) 交响曲No. 3 降E 大调"英雄Eroica" 作品56 (1805) 三重协奏曲C 大调作品57 (1805) 钢琴奏鸣曲No. 23 F 小调"热情Appassionata" 作品58 (1807) 钢琴协奏曲No. 4 G 大调作品59 no 1 (1806) 弦乐四重奏No. 7 F 大调"拉斯莫夫斯基1" 作品59 no 2 (1806) 弦乐四重奏No. 8 E 小调"拉斯莫夫斯基2" 作品59 no 3 (1806) 弦乐四重奏No. 9 C 大调"拉斯莫夫斯基3" 作品60 (1807) 交响曲No. 4 降B 大调作品61 (1808) 小提琴协奏曲D 大调作品62 (1807)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3 (1806) 弦乐五重奏( 作品4的整理版本) 钢琴三重奏作品64 (1807) 钢琴三重奏( 作品3的整理版本) 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作品65 (1796) 咏叹调- Ah perfido! 作品66 (1796)莫扎特主题“一位少女或一位女性”变奏曲,大提琴作品67 (1808) 交响曲No. 5 C 小调作品68 (1808) 交响曲No. 6 F 大调田园("Pastoral")作品69 (1808)奏鸣曲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No. 3 A 大调作品70 no 1 (1808) 钢琴三重奏No. 5 D 大调"鬼魂" 作品70 no 2 (1808) 钢琴三重奏No. 6 降E 大调作品71 (1796) 管乐六重奏降E 作品72a (1805) 歌剧- 列奥诺拉(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二号) 作品72b (1806) 歌剧- 列奥诺拉(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三号) 作品72c (1814) 歌剧- 费德里奥作品73 (1809) 钢琴协奏曲No. 5 降 E 大调"皇帝Emperor" 作品74 (1809) 弦乐四重奏No. 10 降E 大调"竖琴" 作品75 no 1 (1809) 歌曲- 迷娘作品75 no 2 (1809) 歌曲- 新的爱情,新的生活作品75 no 3 (1809) 歌曲- 词:歌德浮士德*从前有一个国王作品75 no 4 (1809) 歌曲- 格雷太尔的警告作品75 no 5 (1809) 歌曲- 致远方的爱人作品75 no 6 (1809) 歌曲- Der Zufriedene 作品76 (1809) 6变奏曲钢琴on an original theme, D 大调作品77 (1809) 钢琴幻想曲作品78 (1809) 钢琴奏鸣曲No. 24 升F 大调作品79 (1809) 钢琴奏鸣曲No. 25 G 大调作品80 (1808) 合唱幻想曲作品81a (1809) 钢琴奏鸣曲No. 26 降 E 大调"告别" 作品81b (1795) 六重奏降E 作品82 no 1 (1809) 歌曲- 希望作品82 no 2 (1809) 歌曲- 爱之怨作品82 no 3 (1809) 二重唱- L'amante impatiente 作品82 no 4 (1809) 歌曲- L'amante impatiente 作品82 no 5 (1809) 歌曲- 生活的享受作品83 no 1 (1810) 歌曲- 忧郁中的欢乐作品83 no 2 (1810) 歌曲- 渴望作品83 no 3 (1810) 歌曲- Mit einem gemalten Band 作品84 (1810) 艾格蒙特(序曲和情景音乐) 作品85 (1804) 基督在橄榄山上作品86 (1807) C 大调弥撒作品87 (1795) 三重奏两双簧管和英国号C 大调作品88 (1803) 歌曲- 友谊之幸福作品89 (1814) 波罗乃兹C 大调作品90 (1814) 钢琴奏鸣曲No. 27 E 小调作品91 (1813) 威灵顿公爵的胜利("战役" 交响曲) 作品92 (1813) 交响曲No. 7 A 大调作品93 (1814) 交响曲No. 8 F 大调作品94 (1815) 歌曲- 致希望作品95 (1810) 弦乐四重奏No. 11 F 小调"Serioso" 作品96 (1812) 小提琴奏鸣曲No. 10 G 大调作品97 (1811) 钢琴三重奏No. 7 降B 大调大公("Archduke")作品98 (1816) 歌曲套曲- 致远方的爱人作品99 (1816) 歌曲- 守诺的人作品100 (1814) 歌曲- 纪念石作品101 (1816) 钢琴奏鸣曲No. 28 A 大调作品102no 1 (1815)奏鸣曲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No. 4 C 大调作品102no 2 (1815)奏鸣曲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No. 5 D 小调作品103 (1792) 木管八重奏降E 作品104 (1817) 弦乐五重奏(钢琴三重奏No. 3 的整理版本) 作品105 (1819) 6套变奏曲钢琴和长笛作品106 (1818) 钢琴奏鸣曲No. 29 降B 大调"槌子键钢琴"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作品107 (1820) 10套变奏曲钢琴和长笛作品108 (1818) 25首苏格兰歌曲作品109 (1822) 钢琴奏鸣曲No. 30 E 大调作品110 (1822) 钢琴奏鸣曲No. 31 降A 大调作品111 (1822) 钢琴奏鸣曲No. 32 C 小调作品112 (1815)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合唱和乐队) 作品113 (1811) 歌唱剧- 雅典的废墟作品114 (1822) 进行曲和合唱- 新屋落成典礼作品115 (1815) 序曲- 命名日作品116 (1802) 声乐三重奏,乐队伴奏- Tramte, empi tremate 作品117 (1811) 歌唱剧- 史提芬王作品118 (1814) Eligischer Gesang (合唱和乐队) 作品119 (1822) 11首新小曲钢琴作品120 (1823) 33变奏曲钢琴主题“Diabelli的一首圆舞曲”, C 大调(迪阿布里变奏曲) 作品121a (1803) 钢琴三重奏No. 11 (“我是卡卡杜裁缝”主题变奏曲) 作品121b (1822) Opferlied (合唱和乐队) 作品122 (1824) Bundeslied (合唱和乐队) 作品123 (1822) 庄严弥撒Mass D 大调(Missa Solemnis) 作品124 (1822) 序曲- 新屋落成典礼作品125 (1824) 交响曲No. 9 D 小调"合唱" 作品126 (1824) 六首小作品钢琴作品127 (1825) 弦乐四重奏No. 12 降E 大调作品128 (1822) 歌曲- 吻作品129 (1795) 回旋曲随想曲钢琴G 大调(Rage over a lost penny) 作品130 (1825) 弦乐四重奏No. 13 降B 大调作品131 (1826) 弦乐四重奏No. 14 C升小调作品132 (1825) 弦乐四重奏No. 15 A 小调作品133 (1826) 大赋格降B 大调作品134 (1826) 钢琴大赋格四手联弹作品135 (1826) 弦乐四重奏No. 16 F 大调作品136 (1814) 康塔塔- 荣耀的一刻作品137 (1817) 弦乐五重奏(赋格) D 大调作品138 (1807) 序曲- 列奥诺拉第一号。
贝多芬钢琴曲十大名曲
贝多芬钢琴曲十大名曲如下:
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人
类文化宝库中一首弥足珍贵的音乐遗产。
2.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又名命运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
3.C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号,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最充分地展示了贝多芬对创作的思想美和音乐美的追求。
4.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是贝多芬在1823年创作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古典音乐中最受人欢迎的交响乐作品。
5.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完整的交响乐作品。
6.D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8号,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于1798年创作的
钢琴奏鸣曲,也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7.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13号,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8.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中的第二首,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2年创作的,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9.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作品74号,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10.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52号,是贝多芬于1800年至1802年创作的音乐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它在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一、谱曲背景1. 作曲家介绍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
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其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的杰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曲目背景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前奏曲、复变奏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
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许多钢琴家誉为经典之作。
二、曲目分析1. 音乐特点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和弦结构、丰富的旋律变化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变化。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个性魅力和音乐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曲风风格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风风格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其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变化多端,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3. 难度分析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演绎出其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价值1. 影响力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在音乐界影响深远,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价值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复杂的音乐结构使得它成为了钢琴演奏界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四、演奏技巧1. 音响效果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演奏者应当注重音响效果的烘托,使其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感染力。
2. 表现力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子时要具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对旋律的处理以及对节奏的处理,使得曲子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
3. 技艺要求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包括手型、手指力度、键盘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高。
贝多芬《圆号与钢琴奏鸣曲》演奏体会
57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042020一、贝多芬《圆号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该作品由作曲家贝多芬1800年为当时维也纳著名圆号演奏家乔万尼·彭特所作,由彭特与贝多芬在音乐会上共同合作演奏这首《钢琴与圆号奏鸣曲》,当时法国大革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贝多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困窘,作为作曲家的他听力也日渐衰弱,健康情况逐渐走入下坡路,贝多芬处于痛苦之中,但此曲他在一天之内便创作完成,并直接上台演奏,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天才般的创作才华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他用自己的天分创作出音乐,掩盖了自己的痛苦,与音乐进行对话,并在对话途中寻求精神的安慰,把自己的情感充分的宣泄出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充满着戏剧性和思想性,在充满活力与阳光的背后又存在一种痛苦的情感,由于他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使他的作品个性鲜明,他涉及的音乐体裁众多,最终使他成为古典时期集大成者,浪漫时期的开创者。
二、各个乐章的演奏体会此曲的创作手法细腻,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是贝多芬第一次为圆号创作乐曲,不像他所创作的众多钢琴曲那样有各种情感转化,整个乐曲呈欢快的气氛,显示了贝多芬充满活力与戏剧的情感,以下根据自身的演奏和聆听大师音频的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总结自己的体会。
(一)一乐章的演奏体会与情感表达本乐章为中庸的快板,F 大调,结构为奏鸣曲式,在圆号表达动机之后,钢琴以民歌风格紧接旋律开始第一主题,在圆号重复动机之后,第二主题由钢琴表达亮丽的色彩后,将圆号先前的动机加以展开继续延伸,加之一段绚丽的高潮之后逐渐的引入再现部,第二主题为第一主题的继续延伸将第一主题向上提高4度,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最后由一串连续并且跨度较大的音符结束了整首曲目,也使整首曲目颇为有气势,整个一乐章旋律起伏较大,有大量跨度较大音连续出现,表达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充满朝气的风格,同时也使演奏者显示出自身熟练的技巧,在演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贝多芬《第十四首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
贝多芬《第十四首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高昊【摘要】贝多芬这个名字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闪现着无限的光芒,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本文通过分析这首乐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来展示贝多芬严密的创作逻辑和古典主义时期规矩的创作范式。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1页(P18-18)【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作者】高昊【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贝多芬《第十四首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高昊(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贝多芬这个名字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闪现着无限的光芒,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本文通过分析这首乐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来展示贝多芬严密的创作逻辑和古典主义时期规矩的创作范式。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一、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他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小城,他与古典主义前期的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
虽然他在中年之后面临着失聪的困难境地,但这并没有耽误他本人的音乐创作,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除了交响乐闻名于世之外,他在钢琴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几乎每一首乐曲都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性,有很多钢琴奏鸣曲都被后人冠以了贴切的副标题,例如:“悲怆”、“热情”、“暴风雨”、“告别”等。
其中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因其动人的传说和柔美的旋律,也为听众造就了诗一般的意境,像一缕清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二、《月光奏鸣曲》的曲式分析(一)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属于含有引子和结尾的三部曲式。
持续的慢板,#c小调,2/2拍。
这个乐章的开头是由5小节开始的短小引子,主调进入,并且调性很稳定,结构规模较小,这5小节的引子创设了一种意境,犹如月光星星点点的洒落在琴键上,为主部主题的陈述营造出环境气氛、铺垫了背景速度,引子是主和弦三音的完全终止,调性结构为收拢性结构。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贝多芬 第七钢琴奏鸣曲 分析 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分析曲式结构, 分析D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富有逻辑。
内容深刻、形式异常完美的第一乐章,就构思的规模而论,是很交响化的。
第二乃是贝多芬创作的深刻和热情方面的一个出色的范例。
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替换了悲痛严峻的广板乐章。
最终的凑和压缩的,在节奏方面很有意思,并且具有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许多末乐章所具有的典型的朝气勃勃的幽默情第一乐章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10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上是以完满的终止结束。
这乐段的第二句以八分音符复了一次。
接着仿佛又是主部,由分解八度称述出来,在第6小节中被平行小调(b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随后在b小调上出现了一个中间段落(明亮、轻盈、如歌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陈述出小调上的终止以后,音乐继续发展,这段是连接部类型的,在属调(A大调)上以完全终止结束。
副部由此在A 它洋溢着欢乐的幽默之情。
这个主题的陈述同样是高度发展的。
在结束整个副部的终止后,结束部在A调上出也是复杂的。
最初是一个活泼的主题(在延长的属音上),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同的地方。
这个主题陈述在按的低音和八分音符华彩音型的背景上。
整个结构经过纵向移动构成了复对位,接着进行便中断了,于是出现了一节乐句,它部分是八度进行,部分是四声部,并且由均匀的二分音符陈述出来,在这个乐句之后在延长的属音部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它由主部的第一个四分音符的级进在不同音区内的呼应组成。
这段在调性上并没有结了基本调(D大调),它或向呈示部的反复过渡,或转入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也相当大,其中采用了主部的素材。
从第9小节起,它整个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
在一系列离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以后,展开部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
延长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无多大区别,可是在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个充满了运动和生命的尾声开始是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的ff。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摘要贝多芬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家。
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仅有的,多年以来被尊称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为探讨其作品的特点,首先先由贝多芬的一生及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进行简介。
然后分别对作品的三章从创作特征,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价值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价值与影响ABSTRACTBeethoven was an extremely well-known composer from Germany,especially in piano, all over the world. One of his masterpiece,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 only one Violin Concerto work, i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Violin Concerto.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briefly the biography of Beethoven 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n,three mov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from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melody,rhythms and structure points of views. Finally, the value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music industry are discussed.Key words: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influence.题目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贝多芬生平和创作背景(一)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生于1770年和于1829年59岁去世,他从小就在德国的波恩地区生活,其爷爷的职业是乐队的队长,爸爸从事宫廷歌唱者[1]。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本体分析
(四)尾声(coda) 尾声在 A 大调属音上形成开放半终止,运用模进下行的手法, 为主部主题的重现做承接。 二、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较大,沿用了主部的素材,具有呈示性特征。其 分析方法有两种:一是将 134~142 小节看作一个乐段:bB 大调,可 平均分成各四小节的两个乐句,并均形成收拢性的完全终止;第二 种是将 133~137 小节作为展开部主题(A),138~184 小节全部是主 题的派生。 展开部的发展基调较为激越,开头下行和声进行与呈示部主部 主题的上行进行形成对比,左手分解八度音型衬托右手和柱式和弦, 和声基本在属和弦和导和弦进行。从第 142 小节起,旋律在左右手 交织进行,跳音造成了一定紧迫感。当右手旋律的八度音奏出时, 产生了和弦外音激起的些许张力,并在趋向上升的运动中形成了阻 碍,这种推进又抑制的音响多次在不同调式中重复奏出,节奏也愈 加密集。在推至无法解决时,主部主题奏出,又进入了新的平静。 从调性上看,展开部在保留传统和声结构布置的基础上,又加 入了一系列离调(d 小调、bB 大调、g 小调、bE 大调),最终在主 调 D 大调的属五六和弦上形成开放性终止,加之运用了延长记号, 又一次形成听觉期待。 三、再现部 再现部的结构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但在主部主题陈述过后,逐 步转入 G 大调。在结束部结束后有一个较长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 一段的素材为基础,最终在主调 D 大调形成收拢终止。 作为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在早期 时,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矛盾交织,构成形象化的内容。这要求演奏 者预先分析,体会作曲家的思想内涵,达到技术与音乐上的统一。■
贝多芬 奏鸣曲 编号
贝多芬奏鸣曲编号
贝多芬创作了许多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按照作品编号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贝多芬奏鸣曲的编号及其代表作:
1. 钢琴奏鸣曲 Op. 2,贝多芬的Op. 2是他的第一本钢琴奏鸣曲集,其中包括了三首奏鸣曲,分别是C大调、G小调和C小调。
2. 钢琴奏鸣曲 Op. 13("悲怆"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悲怆"奏鸣曲。
它是在1801年创作的,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表现力而闻名。
3. 钢琴奏鸣曲 Op. 27 No. 2("月光"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月光"奏鸣曲。
它以其柔和的开头和浪漫的氛围而闻名。
4. 钢琴奏鸣曲 Op. 57("热情"奏鸣曲),这是贝多芬的第23号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热情"奏鸣曲。
它以其激情澎湃、充满力量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而著名。
5. 钢琴奏鸣曲 Op. 106("哈默克拉维尔"奏鸣曲),这是贝多
芬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奏鸣曲之一,也被称为"哈默克拉维尔"奏
鸣曲。
它以其巨大的规模、技术上的困难和丰富的音乐内容而著名。
这只是贝多芬奏鸣曲的一小部分,贝多芬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
奏鸣曲。
每首奏鸣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语言,展示了贝多芬
作为作曲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赏析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
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
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
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
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
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
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一乐章呈示部(1—124)。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
(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
(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
(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
(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
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
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
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
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
其曲式是乐段。
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
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
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
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
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
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
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
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
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
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
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
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
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
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
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
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
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
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
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
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
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
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
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
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
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
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
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
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
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尾声(298—344)。
用再现部中未出现过的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
作为补充在G大调停留了一段,之后经过g小调和降E大调,都只用主动机发展,并用同音异名(降E大调的V7=D 大调的增56,降a=升g)转回主调(D大调),在第327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
从这里开始,在音型化的主持续音上方重复终止(I——V7等,327—333)加固主调性(D大调)。
结束的十二小节(333—344)是只有唯一的一个主和弦的段落,它用经过音和辅助音作装饰,并从弱至很强。
第二乐章呈示部(1—29)。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5+4小节(1—9)。
其终止是:下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乐句开始是对比的:I级三和弦由VII34和弦呼应。
连接段落是从三小节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发展出来的,用属小调(a小调)平行调(C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10—17)。
实际上连接段落没有为副主题作准备,因为副主题的调性不是C大调。
副主题在a小调,从跳入调性的增56和弦。
其曲式为变奏的重复乐句:4+5小调(18—26)。
重复时的变奏是: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是对旋律,之后通过转调模进乐句增长了一小节。
叠入开始的结束主题(26—29)是个乐句,它加固了a小调的调性。
没有连接段落,在F大调的“幻想曲”也以跳出的调性开始。
“幻想曲”(30—43)。
开始是歌唱性的五小节乐句,用F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30—34)。
随后,转调的前乐句无变化(44—48),后乐句从那波里六和弦开始,增长为八小节,转到了降B大调(主调的VI级调),并在该调用完全终止结束(49—56)。
上面提到的降B大调的终止具有通常向S方向离调的意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主题的内部)。
降B大和弦增加了一个升g音,这就构成了增56和弦,从而使再现的副主题能够立即从主调开始(57—65)。
呈示部中的结束主题没有再现(!)。
尾声。
叠入开始,它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而成。
尾声(65—87)第三乐章主歌功颂德谣曲式(1—54)。
分三部分,并有重复。
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前后乐句开始是对比的:主三和弦→,II级调的主三和弦→。
中间部分是模仿结构的新材料(17—24)。
第三部分(25—54)再现扩展了的“a”(25—43),并用一个十二小节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作补充(43—54)。
再现的“a”的后乐句(33—43),通过插入转调的模进由八小节增长为十一小节。
紧接后面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和声结构是重复终止。
重复“ba”+加固部分复合体。
没有连接段落,立即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
速度和节拍不变,调性变为G大调(主调的下属调)。
其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我们已经看到,不是歌谣曲式)。
乐句先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69)。
结束的D大和弦通过增加一个C音变成G大调的V7和弦(70)。
乐句重复时(71—86),停在重属和弦上(a、升c、e、g)开放着(83—86)。
这个开放的结束代替了转回主调的连接段落(三声部调性的重属和弦=主调的属和弦)。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
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主要主题(1—9)。
乐段。
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第一插部(9—24)。
近似副主题。
其各部分是:(一)先是叠入开始的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随后转到属调,即A大调(9—16)。
(二)副主题式的乐句出现在属调(17—24),以后又转回主调,并停在主调的V56和弦上开放着。
这个乐句不能看作是副主题,因为不再现。
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近似副主题,是因为在属调,并由该调的“近似连接段落”为其作了准备。
没有“近似的结束主题”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因为“近似的副主题”已经用主调的V56和弦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作了准备。
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二次出现(25—33)。
主要主题在这里几乎无变化,只是用阻碍终止的降B大和弦(d小调的VI级三和弦)代替了结束的D大和弦。
这个二小节的降B大和弦(33—34)用主动机作倒影密接的模仿先现了第二个插部开始的调性。
第二插部(35—55)。
其曲式为“幻想曲”,从降B大调开始,随后接触到g小调和降E大调,停在F大调的VII级减七和弦上(无限延长在第45小节)。
在此之后主要主题在F大调假再现(46—47),接着转到d小调(48)。
从下一小节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再现连接段落(49—55)它用主要主题的第二个动机发展。
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三次出南(56—64),本质上与第一次出现时一样。
小的变化是:(一)在第57小节的密接模仿。
(二)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被分解的八度代替(58)。
(三)在第60和61小节也是密接模仿第三插部(64—83)。
叠入开始。
一部分用与第一个插部加固调性一样的材料开始,但在这里不是转到属调,而是转到平行小调(d小调,64—71)。
另一部分是主题性格的发展部分,它用主动机从b小调转回主调(72—80),并通过发展主动机将该调的属和弦延伸成四小节的段落(80—83)。
主要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也就是第四次出现(84—92)。
主要主题在这里比前面的任何一次再现都有更富于变化,除模仿外,伴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使主题更加活跃。
结束主题的主三和弦也就是主题性格的尾声开始的和弦。
尾声(92—113)。
开始只用主要主题发展。
在接触到近关系调后(下属调,第92小节;平行调,第93小节),很快就转回主调(94),并在该调较长的持续音上构成属和弦段落,之后停在延长的半终止上(99)。
接着尾声通过下属(100)和小下属和纺(101)突然徘徊在降号的调性中;这是一个特别优美的、用新材料的、切分的弱奏段落,它在几个小节之后转回主调(102—105)。
最后八小节(106—113)在主持续音上始终用弱奏,并在此时,左手在低音区多次用模进重复主动机,右手先用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阶(106—109),随后用波浪式的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伴奏(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