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器集萃(图)PPT课件

合集下载

辽宁博物馆:辽代陶瓷展

辽宁博物馆:辽代陶瓷展

辽宁博物馆:辽代陶瓷展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

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等,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

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常见的碗、盘、碟、盏等,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

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茶末绿釉长方单孔鸡冠壶绿釉单孔鸡冠壶绿釉划牡丹纹单孔鸡冠壶白釉单孔鸡冠壶绿釉划花双孔鸡冠壶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白瓷提梁鸡冠壶唐代晚期高17、腹径15.3*15.1厘米辽代提梁式鸡冠壶系列中的最早样式源于唐代中原地区,主要特征是管状口,器体矮扁敦厚,肩部上用于执握的提梁呈半弧形。

由于它的造型很像骑马用的马镫,故又被称为“马镫壶”。

器腹两侧贴塑的弧形条状纹饰是由皮囊器的皮条痕迹演化而来。

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白釉绿彩纽带装饰绳梁鸡冠壶黄釉捏梁鸡冠壶淡绿釉捏梁鸡冠壶绿釉帖塑番人火珠纹双孔鸡冠壶白釉绿彩细带装饰折梁鸡冠壶辽宁喀左大三家子出土白瓷牺流穿带壶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高27.3、腹径25.4×9.1厘米穿带扁壶源于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器,器身侧面的穿鼻,主要用于穿系革带,便于马上携带,故又称“携壶”。

此器两侧的纹样相同,均由同心圆点出发,围以三组环形纹饰,是当时瓷器中常见的几何图案。

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ppt课件

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ppt课件

08 9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 宋等几个发展高潮,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玉器沿袭唐宋 以来世俗化、生活化的风格并加以发扬,尤其是乾隆时期,因玉料 资源充足,玉材质地精良,玉器造型规矩,琢磨精致,集历代之大 成,达到了玉器史的巅峰。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 明清玉器数量多,质量佳,品种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玉 器的基本面貌。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清玉器展厅,一同领略明清玉器 的风采。
鼻烟壶
ppt课件.
玉如意
14 15
请同学们了解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玉器制作流程
你认为玉器制作需要哪些主要步骤?小组合作讨论后填写下表:
步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所使用的工具
目的
ppt课件.
15 16
同学们:你今天活动后有哪些收获,请记录下来, 与大家分享。
ppt课件.
活动要点
1简单了解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历史。 2了解明清玉器的双重功能。
3欣赏明清时期的精美玉器。
思考问题
清 白玉碗
1为什么清乾隆年间玉器生产达到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2你知道文房四宝指什么吗?玉器在书房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仿古玉与伪古玉是否相同,了解他们的异同?
ppt课件.
0910
活动准备
1 制定参观计划,做好安石榴尊
学生在欣赏
ppt课件.
03 4
雍正青花
2.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一边听老师生动介绍讲解瓷器的发展 渊源和制造工艺,一边感受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清瓷器吉祥图案示意图
教师精彩演讲
ppt课件.
永宣青花

四时捺钵,南北面官——看首博大辽五京特展陶瓷!(下)

四时捺钵,南北面官——看首博大辽五京特展陶瓷!(下)

四时捺钵,南北面官——看首博大辽五京特展陶瓷!(下)白瓷盖罐多伦县小王力沟辽代墓出土盖罐的盖面隆起,蒂状钮,子口。

罐身母口,球形腹,圈足。

胎质较疏松,施釉较薄,胎壁有轮旋痕迹。

多伦县文物局藏陶砚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凤字形陶砚,砚池四周斜坡状,后端连弧五角形,上面压印对蝶,中间为火焰宝珠纹。

宣化下八里辽代张匡正墓后室东壁壁画中也发现这种形式砚台,应为当时流行的样式。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青白瓷花口温碗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温碗敛口,尖唇,深腹,圈足。

口沿削出缺花口。

口下侧腹向内压,形成内凹。

外侧以内凹线为中心,印八方连续火焰纹。

温碗内底见四个支烧痕。

温碗胎质细腻,胎体先施化妆土,然后施青白釉,釉层从口部到底部逐渐增厚,因而青色渐变加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小口瓶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瓶小口,短颈,溜肩,长弧腹,底部内挖成圈足。

黄白色胎,质地较为疏松,胎体较厚。

通体施釉,圈足部釉色脱落,并有支烧痕迹。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小盘口长颈瓶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瓶口部为深口盘状,颈细长、竹节纹状,溜肩、长腹,底部稍稍外展,内挖成圈足。

胎质坚硬致密,表层涂化妆土后施透明釉。

局部露出胎色。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大盘口长颈瓶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瓶口部为大口盘状,颈细长、竹节纹状,溜肩部三道弦纹,长腹,底部稍稍外展,内挖成圈足。

胎质较疏,表层涂化妆土后施透明釉。

局部露出胎色。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龙首绿釉提梁鸡冠壶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鸡冠壶直口,鼓腹平底。

腹部有半环形仿皮囊壶缝合线。

壶上以弓背行龙为提梁。

通体施墨绿色釉。

赤峰市博物馆藏刻花绿釉鸡冠壶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鸡冠壶双孔,直口,扁圆形腹,底部内凹。

肩部有细密仿皮囊壶缝合线,两侧装饰半圆纹,腹部装饰同心圆,外圆内刻连续半圆纹。

通体施绿釉。

赤峰市博物馆藏黄釉提梁鸡冠壶赤峰市内出土鸡冠壶直口,环梁,褐色瓷胎,上覆化妆土,施橘黄色釉。

下部露胎,圈足。

赤峰市博物馆藏“官”字款镶金扣花口白瓷盘赤峰市松山区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绿釉印花海棠盘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西山根辽墓出土盘面施绿色釉,宽平沿,浅腹平底,呈八曲海棠花形。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宁营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这里曾是辽金时期的重要都城,因而拥有丰富的辽金文物资源。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鉴赏。

1. 辽金陶瓷:辽金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十分先进,制作精美的青瓷、白瓷、花盏等成为该时期的代表。

辽金陶瓷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主要有官窑、民窑以及少量北方长青窑等特点。

在辽金陶瓷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具有辽代特色的晶化釉陶瓷,它体现了辽金时期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2. 辽金铜器:辽金铜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上都有独特之处。

辽代的铜器大多呈现出简洁而端庄的造型,其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富有动感。

辽代铜器的工艺精良,包括铸造、铜胎表面处理和铜胎镀金、镀银、红铜等等。

3. 辽金石刻:辽金时期的石刻艺术主要表现在墓碑、墓志和塔碑等各类碑刻上。

辽金石刻的特点是书法笔法简练而有力,构图稳定而富有变化。

辽代石刻的文字内容主要有神道碑文、墓志铭文、经典诵读文。

辽代石刻以题记文最为常见,不仅为后世研究辽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辽金佛像:辽金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辽金佛像在辽宁营口地区也是较为丰富的。

辽代佛像的造像技巧精湛,形象栩栩如生,颇具艺术和历史价值。

辽代佛像的造型风格主要包括大唐风格、贵族佛像和民间佛像等。

以上仅是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的一部分,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和历史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是研究辽金时期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通过鉴赏辽金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辽金时期的社会状态、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辽金时期的文化魅力。

辽宁营口地区为我们了解辽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辽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契丹族和金族统治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的文化繁荣时期。

辽宁营口地区这一地方在辽金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一地区,可以欣赏到很多具有辽金特色的文物。

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以瓷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辽金时期的瓷器具有独特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辽宁营口地区有一些出土的辽金瓷器,对于研究辽金时期的国家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辽宁营口地区还有一些辽金时期的金器。

辽金时期的金器工艺非常精湛,造型独特,富有装饰性。

这些金器多用于宗教仪式或贵族用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贵族文化。

现在,一些辽金金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馆藏,供观赏和学术研究。

辽金时期的陶瓷器也是辽宁营口地区的重要文物之一。

辽金时期的陶瓷器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还在装饰图案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

这些陶瓷器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对于了解辽金时期的生产技术、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还包括一些石刻和雕塑作品。

这些石刻和雕塑作品多用于建筑装饰和宗教祭祀,反映了辽金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

这些作品的保存状况较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辽金时期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

除了上述文物之外,辽宁营口地区还有一些辽金时期的书画作品。

这些书画作品多为各种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辽金时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鉴赏非常值得一看。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了解辽金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鉴赏这些文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辽金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陶瓷器类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

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

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

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

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

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

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

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

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

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

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陶瓷装饰技法辽代陶瓷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划、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宁营口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在这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辽金文物是最为著名的之一。

辽金文物是指辽代和金代的文物,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金银器和书画等,这些文物珍贵而独特,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是辽金瓷器。

辽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其中以辽代为大宗。

辽代时期制瓷业发达,产出大量高质量瓷器。

辽瓷重规矩,器型规整,其以黄土为原料,以白松石为瓷粘贴在外层,搭配以黑、褐、青、紫、红、黄等斑驳多彩、巧妙配合的图案或装饰,色调厚重,清雅深邃。

著名的有辽晋窑青绿釉瓷和大明窑黑釉瓷。

其中,辽晋窑青绿釉瓷是以一种叫绿釉的釉料为主,绿釉大多呈现出灰、绿、乳白、浅蓝的色调,有着高度的造型和技术工艺,是辽代瓷器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其次是辽金铜器。

辽铜器的制作技术已非常成熟,多以鎏金、鎏银、鎏铜,以纹饰为主,题材有神话传说,采用的器型有鼎、壶、鈡、盂、铛等,大小不一,造型优美,在铜制品艺术中独具特色。

再次,辽金玉器多呈活物、仙人、古人、花卉、草木和图案,採用的器型有尺、印、冠、佩等,而玉器上雕工巧夺天工。

辽、金玉器主要有玉印、玉带扣、玉童等,珍贵而独特。

最后是辽金书画,辽代书画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眼刚毅,起笔灵动自如,富有张力;金代书法的特点是风格激励、气魄雄浑。

代表了金代书画的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涟堂藏卷轴画、金代碑刻、金陵十八寺词等。

总之,辽金文物质朴典雅,器型规整,图案丰富,制作精良。

这些文物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它们见证了历史,承载着文化,也能激发人们的艺术感悟和审美情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辽金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段历史和文化。

九域行施,千年化韵丨辽宁博物馆明清磁器精品及历史演变

九域行施,千年化韵丨辽宁博物馆明清磁器精品及历史演变

九域行施,千年化韵丨辽宁博物馆明清磁器精品及历史演变前言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千百年来一直浓缩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和创新精神。

瓷器滥觞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隋唐、宋元瓷业的发展后,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明代起,江西景德镇跃升为“天下窑器所集”之瓷都,品种、产量、销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青花瓷器经元代短暂的繁菜后,在明代得以创新和推广,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颜色釉瓷器,技术高妙、气韵雅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制瓷器以精妙严谨著称,且“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除沿袭前代的制瓷工艺外,新创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美轮美奂,为中国瓷器艺术增添了异彩。

明清瓷器,集中国古代工艺之大成,忠实地记录了瓷工们的不朽功绩,也折射出了创作它们的时代的特有光辉。

明洪武瓷器明代洪武二年(1369),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

此后,历朝均沿袭这种制度,所烧产品被泛称为“官窑瓷器”。

洪武官窑瓷器以青花、釉里红、红釉瓷器为主,其中红釉瓷器釉层较薄,呈色均匀,红中微微泛黄;青花和釉里红依然保留元代遗风,但图案题材比较单调,构图不及元代严密,运笔也相对呆板。

民窑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是青花瓷,笔意洒脫奔放,具有浓郁的写意风韵。

明永宣青花青花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瓷器。

钴料在高温焙烧后会发出蓝色,和白色的胎骨相映衬,从而形成了蓝白相间的图。

我国青花出现于唐代,入元以后日渐成熟,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

官窑主要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浓艳,浓重处时常会出现铁锈斑点。

永乐、宣德两朝青花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十分接近,所以有“永宣不分”之说。

明永乐甜白瓷甜白瓷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著名瓷器品种,因瓷器釉色柔和悅目,似绵白糖色,故称“甜白”。

75辽金元时期的瓷器PPT课件

75辽金元时期的瓷器PPT课件
1
目录
❖ 一、辽代瓷器欣赏 ❖ 二、金代瓷器欣赏 ❖ 三、元代瓷器欣赏
2
辽代瓷器
辽代陶瓷器 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
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
返回
3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辽,高3.1cm,口径 12.2cm,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 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 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 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
枕呈卧虎形,头右向。虎身为枕 身,在黄地上绘黑色条纹模仿虎皮纹。 虎背为腰圆形枕面,枕面白地黑彩, 画残荷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 空中大雁南飞,寥寥数笔,将秋景萧
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地黑花为宋、金、元时期磁州 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装饰效果类似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纹饰均为民间 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 物、婴戏、动物、诗、词、曲、对联9、
利,构图简洁明快
❖ 白地黑花梅瓶
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 下渐敛,宽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为 饰。肩上绘图案形莲瓣纹一周,腹部 绘缠枝花卉纹,腹下饰卷枝纹一周, 每组纹饰间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细线 纹数道。素底无釉。 此瓶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 飞扬,体现了磁州窑简练而生动的装 饰风格。

❖ 黄釉葫芦式执壶,
❖ 高24.8cm,口径2.8cm, ❖ 黄釉执壶,高36cm,5口
足径6.7cm
径3.5cm,足径8.5cm
❖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径13.5cm, 足径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
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
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瓷器展(下)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瓷器展(下)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瓷器展(下)中心柜展品雍正珐琅彩牡丹纹碗乾隆粉彩婴戏纹双耳尊嘉庆粉彩鹤鹿同春纹螭耳扁壶道光斗彩莲池鸳鸯纹碗乾隆白釉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嘉庆粉彩百子纹碗光绪黄地粉彩花卉纹餐具光绪黄地粉彩花卉纹餐具光绪黄地粉彩花卉纹餐具宣统粉彩花蝶纹玉壶春瓶乾隆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梅瓶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雍正釉里红雕花海水龙纹梅瓶粉彩粉彩是清代康熙末期创烧的低温釉上彩瓷器,是由珐琅彩衍生而成的一个新品种。

其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在图案内添上一层可作熔剂亦可做白彩的玻璃白,再将所用彩料调匀,于玻璃白上进行描绘,最后入彩炉烘烧而成。

因以粉彩所表现的物像柔和粉润,粉彩又有“软彩”之称。

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粉彩器,并影响到民窑,官窑粉彩多以白釉为地,胎体轻薄剔透,纹饰精妙入微。

乾隆粉彩改变了以往渲染手法,花朵大多勾茎,风格趋向繁缛。

乾隆粉彩龙凤穿花纹瓶嘉庆粉彩堆贴螭龙纹瓶道光粉彩双喜纹碗光绪粉彩花式吸杯乾隆粉彩百花尊乾隆粉彩描金开光大吉葫芦形壁瓶同治粉彩什锦汤匙乾隆粉彩缠枝番莲纹葫芦形壁瓶道光粉彩过枝花瓞纹碗道光粉彩四季花卉纹碗光绪粉彩花卉纹瓶斗彩瓷器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

其工序是先用青花在胎上勾勒出完整的纹饰轮廓,然后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在釉上蓝色的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构成完整图案,最后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

斗彩瓷器成熟于明成化时期,当时所选色料有鲜红、油红、娇黄、鹅黄、深绿、松绿、孔雀蓝等。

清雍正时期,斗彩瓷器的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技法均有卓然成就。

乾隆以后,此种工艺依然盛行,但其秀丽淡雅不及雍正,晚期则日渐衰落。

雍正斗彩人物纹盘雍正斗彩蟠螭纹尊乾隆斗彩皮球花纹盖罐乾隆斗彩番莲纹双耳瓶斗彩缠枝番莲八吉祥纹花觚矾红彩瓷器矾红彩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用青矾煅烧原料,加入一定量的铅粉为助熔剂,牛胶做粘合剂,用平涂法涂抹在白釉瓷器上的低温釉上彩瓷,亦称“铁红”或“抹红”。

辽宁省博物馆自学用ppt

辽宁省博物馆自学用ppt

虢国夫人游春图 北宋 (960-1127) 绢本 设色 纵 51.8、横148厘米
鸭形玻璃注 北燕 (409-436) 长 20.5、腹径5.2里面,重70克 1965年辽宁省北票市.8 高28.4 腹径17厘米 阜新白台沟水库出土器身为一葫芦形, 龙柄,管状短流,塔式钮,底有一孔, 上接管状柱,柱要与流平齐,流上骑坐 一人,圈足瓷胎,全器施乳白釉,上饰 点状铁彩黑花,下腹部雕莲花瓣。
方鼎铭文后面饰还有一亚形框,框内有一“其”字,或说是“其族族徽”。其族铜 器在北京城郊出土的商周之际燕侯诸器中也曾过。这类铜器两次在北方燕地出土, 且都与燕侯有关。这件铜器在辽宁地区的发现,也证实了周初燕侯奉命追击北奔商 网址吴虞的历史记载。(陶亮)
Thank
you!
凤形金耳饰 辽(916-1125) 高5.6、长4.7厘米 1956年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乡勿沁图 鲁村出土
龙纹白玉盏+莲瓣纹白玉盏 辽(916-1125) 高3.4、口径6.2厘米 辽宁省阜新市红帽子乡辽塔地官出土
均为白玉,细腻晶莹。一件为圆体敞口,下腹内 敛,直圈足,外壁阴刻云龙纹,龙张口露齿,身 体扭转翻腾,追吞一花球状物,雕刻细腻传神; 另一件为圆体,口沿外侈,腹较深,小圈足底边 外卷,外壁上部阴刻纵向的水波纹,下部浮雕两 层交错排列的莲瓣纹。
商晚期(前13世纪初 - 前11世纪) 长40.8、宽30.5、高51.7厘米 辽宁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 鼎立耳、方唇、折沿、深腹、柱足。口 沿下装饰雷纹衬地的饕餮纹带,腹部饰 乳钉纹框,口略大于底,柱足粗壮,足 上部浅浮雕饕餮纹,鼎四角皆饰扉棱。 整体造型匀称,纹饰精美。此鼎腹内长 壁及底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赏赐给右 正贝二百朋,为了纪念自己母亲,同事 也是夸示这种荣耀,情人铸造了这尊方 鼎。是商王武丁士气有着与妇好一样权 威的女人。在尚待任右正之职,文献记 载有大正、小正、左正,唯独没有右正, 铭文的发现又为商代职官制度作了填补。 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方鼎规格较高, 其主人都是高级贵族。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代瓷器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代瓷器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代瓷器辽宁省博物馆藏辽代瓷器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

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辽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据《辽史》记载可分为两类: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及原属于渤海国的一部分人;另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许多游牧民族。

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辽代文化的双重性,辽代陶瓷也相应地出现了两种造型:一类是具有中原特点的传统器型,如碗、杯、盘、注壶、托盏等;另一类则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鸡冠壶、凤首壶、海棠长盘等。

辽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主,处于唐、宋瓷器的过渡阶段。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特色的代表器物。

辽代契丹族为便于携带水、奶等液体,多以皮革缝制皮囊,悬挂在马鞍上。

鸡冠壶的造型便来源于这种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容器,最初称为“皮囊壶”。

因早期鸡冠壶在壶的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故名“鸡冠壶”。

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

根据鸡冠壶的基本类型,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孔鼻式和提梁式。

“辽白瓷”,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

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细者胎体厚薄适中,胎质坚密细腻,釉质光洁莹润,釉色多白中闪青或白中闪黄,此类器物在窑址中极难见到。

凤首瓶,辽代的一种瓷器。

多作伸颈、敛翼、直立的凤形。

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

有的花式杯口作凤冠形,有的长颈作竹节状,但也有饰弦纹两道的。

凤首有的作曲嘴张口,有和作曲嘴衔珠。

器多黄、绿釉,白釉则极少见。

海棠长盘是辽代契丹族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器型似海棠花,故名,盘面较为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为装饰,此种瓷制品造型源于木制餐具。

三彩器,亦称“辽三彩”。

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低温釉陶以单色居多,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

辽金故地,东方鲁尔——辽宁省博物馆的42件馆藏珍宝(上)

辽金故地,东方鲁尔——辽宁省博物馆的42件馆藏珍宝(上)

辽金故地,东方鲁尔——辽宁省博物馆的42件馆藏珍宝(上)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

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八——辽宁省博物馆的42件重要馆藏文物(上)进行介绍。

1. 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件玉猪龙高15.0厘米,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20世纪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采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玉猪龙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2. 商饕餮纹大圆鼎此鼎高86厘米、口径61厘米,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别饰单层饕餮纹,足有扉棱,耳、腹、足皆有炱痕。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就存在,但它一直被称作兽面纹,直到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才开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其表现出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与震撼人心的威力,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挣脱野蛮,跨入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20世纪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鼎装饰朴素,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3. 商三勾兵这三件戈为同一组器物,长26-28厘米,宽4-5厘米,器形相近,皆直援微胡,内端为镂空透雕凤纹。

宋元考古课件-金代瓷器

宋元考古课件-金代瓷器

2、金代中後期
(1)新出現諸多陳設用瓷,另有宗教用瓷、建築用瓷。
(2)固有的各種裝飾工藝和品種有了增加和發展,並 新出現了各種模印器和釉上紅綠彩瓷。
(3)磁州窯典型的裝飾品種——白地黑花在金代中後 期有了長足的發展,內容更廣泛,品種更多樣,紋飾更流暢、 生動、成熟、複雜,器型更大。
牡丹紋梅瓶
芍藥紋梅瓶
在觀臺窯發掘的第四期前段,即金末到元代前期(約 1220~1308),發現有幾片翠蘭釉瓷片,但其他多數紀年材 料都已進入元代紀年,因此秦大樹先生判斷翠蘭釉瓷器在中 國本土創燒於13世紀前半葉的證據並不充分(《試論翠藍釉 瓷器的產生、發展與傳播》,《文物季刊》1999年3期) 。
吉林省德惠市攬頭窩堡 金代晚期房址中出土 翠蘭釉刻花盤金代 耀州窯 印花碗源自金代耀州窯“犀牛望月”刻花碗
金代耀州窯印花、模貼、刻劃紋三足爐
模印的變形夔 紋堆貼於腹部,其 間刻劃瓦楞與竹節。
(五)耀州窯
陝西銅川耀州窯到金代時仍然燒造。出現了 正燒疊置的砂圈器。窯爐仍是馬蹄形窯,使用煤作 燃料。
金代耀州窯器物的主要特點:
1、釉色除青釉外出現了薑黃釉、月白釉,胎質粗厚, 有很多砂圈疊燒器物。
2、器型中新出現了單柄洗、三足爐等。
3、器物紋飾變簡單,多分佈在碗盤的器內,印花為主, 刻花次之,浮雕很少見。題材有折枝花卉,水波紋、嬰戲牡 丹、犀牛望月。
吉水金灘鄉南宋墓出土定瓷(1254年)
杭州北大橋宋墓出土刻花萱草紋碗
(三)鈞窯
金代鈞瓷主要見於墓葬中。大同金大定三十年閻德源 墓(1190年) 、曲陽澗磁村金崇慶元年墓(1212年)等。
器型:不是供皇宮的陳設用瓷,而是人們普遍 用的碗、盤、玉壺春瓶等日常用瓷。
釉:一般不滿釉,圈足處無釉,釉的品質不如北宋。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3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3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31 织成仪凤图元代元代丝织品。

现藏辽宁博物馆。

属传世的织成品。

原件高53.5厘米,宽54.8厘米。

在桃红色的缎地上,用金彩纬线通梭提花织制百鸟朝凤图案,以拈金线制织羽毛、玉兰枝的框边,花纹更显光彩夺目。

2 宋代缂丝《紫鸾鹊谱》这件北宋时期的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属传世佳作。

原件长131.6厘米,宽55.6厘米。

在紫色经丝的地上,用分区分段挖花缂织法织成。

整个花纹图案热烈繁茂,充分表现了盛唐的风韵。

3 缂丝山茶图南宋此款也出自朱克柔之手。

《山茶图》原为《唐五代两宋集册》引首,画面疏朗明快,每一细节都缂织精致,晕色自如,折枝山茶及左上方蝴蝶逼真、自然,宛若天成,设色典雅工细,是南宋年间缂丝书画之范例。

缂丝工艺自南宋大量用于缂织欣赏品以来,至明代更为普及,晚清又出现缂画结合的作品,但由于宋时缂丝传世品欣赏品大多缂制名人书画,极具当时宫廷画派风格,因此,宋缂丝作品以此特色而成为缂丝制品中一枝奇葩,是藏品中之绝品。

缂丝欣赏品可以绘画形式装裱后悬挂于温湿度适宜、阳光直射不到之处。

4 宋绣瑶台跨鹤图南宋画绣珍品。

原作高25.4厘米、宽27.4厘米。

绢地,上绣楼阁、人物、山水,一仙人跨鹤飞来,瑶台上二童持幢相迎。

针法以齐针为主,松针、杉叶作单线散针,屋瓦以捻金线勾型钉线平金绣,建筑戗脊、阑额等,以金箔为地钉线勾边,绮窗用白线平绣以示透明,室内暗壁用墨笔描绘,皆细妙入神。

绣工精到,配色谐和。

5 朱克运刻丝牡丹图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

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大换雅阁【元青花(資料)------辽宁省博物馆藏】

大换雅阁【元青花(資料)------辽宁省博物馆藏】

大换雅阁【元青花(資料)------辽宁省博物馆藏】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39.6、口径15.3厘米
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圆唇、直口,高领,斜直肩,鼓腹至底部略收。

器物整体造型宏魄,器型硕大,胎体厚重,略有变形。

通体施青白釉,釉层滋润,青花发色青中泛紫,淡雅柔和。

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

满绘五层纹饰,口沿下绘锦地棱纹带;颈、肩部位在八面开光内绘菊、石榴、牡丹等四季折枝花卉;胫部饰以变形莲瓣纹;腹部在八面开光内绘松、竹、梅和荷塘鸳鸯四组不同纹饰,开光外衬以卷草纹。

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

气韵非凡。

此罐主人从河北老家背回鞍山,日常只是用来腌鸭蛋。

1977年辽宁博物馆在鞍山用了20元征集到的。

目前,全世界仅发现两件,另一件为泰国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

泰国馆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比较草率。女真政权入主中原以后,陶瓷装 饰在继承北宋一些名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 民族的特点。辽代习见的鸡冠壶在金代就已经绝 迹了,开始大范围的流行系流壶、系耳罐。虎形 枕开始多见。在装烧工艺上,普遍采用了砂圈叠 烧法。印或刻的缠枝、折枝牡丹等花卉纹饰大量 流行。
历史的尘烟随风远去,只留下冰洁而孤独的 器物任后人品评。下面对辽宁省博物馆藏辽金瓷 器择其精品加以介绍。
代瓷器划归宋或元。
根据现有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金代陶瓷基 本延续北宋旧制,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北宋 著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金代中原 地区创烧的用于墓葬的红绿彩瓷。相对于北宋来 说,金代的瓷器装饰总体上趋于简化,早期作品
他只活在了麦克斯心中,也只有真正懂艺术的麦克斯懂他。虽然他没有下过船
辽白瓷雕花鸡冠壶
辽代陶瓷外廓粗犷,线条硬朗,刻划生动。 釉色或是白中泛青、白中泛黄,或是芳草碧绿, 或是漆黑如墨,或三色交陈,又如鳝鱼之黄,素 妆淡雅而又不失古拙大体,极具特色。各种形制、
釉色各异的鸡冠壶,最能代表马背民族传统。浑 圆的底座,璇削而有旋纹的内底,逐渐向上延伸 而渐次丰满的腹部,略微娇小突出而圆润的口 部,再配以不同的釉色,搭配不同的装饰技法, 就使得鸡冠壶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内涵:宛如静中 之处子、乖张之酒客;雕塑骑猴造型的鸡冠壶令 人想到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禁心驰神往,自然
皮条皮扣皆施以绿釉,与皮制皮囊壶相似。器形 端庄大气(图 2)。
相关 上传相关
0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器,虽不同于唐三彩水墨画般的泼洒自然和随 意,但具有自己的特色,黄白绿三色交映,绿的 发翠,白的素雅,黄的轻柔,配以各种花卉图案, 可谓相得益彰,宛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山水,不 禁令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的草原景 象。
他只活在了麦克斯心中,也只有真正懂艺术的麦克斯懂他。虽然他没有下过船
金是继辽以后,在北方建立的以女真贵族为 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相继颠覆辽和北宋政权 的同时,北宋中原地区以及辽的瓷器烧造工艺大 多被继承,同时对于北宋、辽代文化都有很好的 继承和发展。学术界对于金代瓷器的讨论比之辽 瓷寥若晨星,其原因有二:一是金代纪年器物材 料相对较少;二是由于研究的不深入,常常把金
辽绿釉贴花扁身鸡冠壶高 29.5 厘米、腹长 18.8 厘米、腹宽 12.2 厘米。红色陶胎,胎质细 腻,施化妆土。扁身,管口缺失盖,卧足,修足
他只活在了麦克斯心中,也只有真正懂艺术的麦克斯懂他。虽然他没有下过船
不规整。上有马鞍状双穿,便于穿系(图 1)。
辽白釉绿彩纽带装饰鸡冠壶高 37.8 厘米、 腹长 17.2 厘米、腹宽 15.5 厘米。红色陶胎,施 化妆土。管状唇口,皮环状高提梁呈多折角形。 扁圆腹,最大腹径在下腹部,圈足。通体施乳白 釉,器身部分脱釉。器身贴塑皮条皮扣状装饰,
他只活在了麦克斯心中,也只有真正懂艺术的麦克斯懂他。虽然他没有下过船
而然有触摸器物的冲动。还有黄釉或绿釉的凤首 瓶,造型很像一只引颈高歌的凤鸟,这种造型最 早流行于西域诸国,唐时称为胡瓶,辽代凤首瓶 可能是二者的结合体,杯式口,细长颈,在口颈 相交处有一凤首,肩部一般均刻划弦纹两道。
辽代陶瓷最具特色的还是各种形制的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