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

从缓征到应征

如果你是大学生,有人问你,愿意选择色彩单调的绿色军营,携笔从戎献身于国防事业吗?你愿意怎么回答,当然是你的自由。

经历过高考的拼杀换来的大学生身份,意味着今后的人生道路可以有更多选择。大则做一番骄人的事业,在优胜劣汰的疆场成为胜者;小则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过上幸福庸常的小康日子。既然知识改变命运,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军队。

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各有各的追求,别人管不着;尽管有人不从军,也允许有人不选择军营……但是,军人这一行必须有人干,选择一种并不安逸也不平静的另类生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疆土与百姓的安宁。

和平的岁月远离炮火硝烟,战争的话题在此时显得太突兀,如同一个有些残酷的不和谐音符,无奈在于,它恰恰是一个真相。

战争不在我们身边,不等于就应该彻底忘却。你可以淡漠,你可以回避,但战争并没有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万众欢腾,以为战争恶魔从此寿终正寝,事实证明,只是善良人们的良好愿望。60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战争接连不断,已经超过2万次之多,枪炮的尖厉呼啸在我们这个星球仍然回响。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一位资深军事专家的见解一针见血:一个国家出现和平思潮是非常危险的。和平思潮是有威胁的思潮,在当今世界中,容易使人麻痹,使人不清醒,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消磨我们进取的勇气。

这位资深军事专家告诫自己的同胞: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强调危机意识、国防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参观可以看到,人家的国防教育、国防训练都是全民性的。国家越发达,战备意识越强,美国都是这样,我们现在有什么资格搞和平主义呢?所以,领导层、理论界不能倡导这种和平主义。这种东西一旦蔓延开来,变成一种社会思潮,就会削弱人们的危机意识,削弱人们的奋斗精神。

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一句被无数人引用过无数次的名言,至今没有过时:“如果你希望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

因为百年屈辱而渴望富强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和平。无情的悖论说明,为了和平绝不能放松警惕之弦。确实,有军人存在才有和平,而军人存在就是为了防止战争,显然,现在还不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服兵役不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吗?凭什么高中生参军见怪不怪,大学生参军就值得称道?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也是揣着这个问题开始采访的,北上南下,刨根问底,一路追踪大学生从军的源头,一直追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革命武装,自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时起,除了高级领导人和部分将领,部队的主体就是贫苦工农。识字不多,敢打敢拼,凭着小米加步枪,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浴血奋战,成就了一大批战功显赫的草根英雄。这般传奇

的军队结构,贯穿了整个武装斗争的全过程。

即便如此,党与军队的领袖对于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仍然给予极大的重视。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影响至今: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随着红色根据地的形成,先是有红军大学,后又有抗日军政大学,在作战间隙培养军队指挥人才,一页页学生花名册就是一部部璀璨的名将录。

我曾请教著名军制专家刘岩将军,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投入军队干部工作文献史料整理的浩大工程。主编过军队干部制度沿革的专著。他告诉我,当日本侵略者践踏半壁河山的时候,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多达3万多人,其中初中以上占70%,其余也是初小毕业,这在文盲甚多、教育极不普及的旧中国,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他们所体现的,是救亡图存的洪流中,青年学生对于民族独立理想的集体认同。他们用知识服务于党和军队,后来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1949年10月1日,走过雪山草地、走遍大江南北、走过炮火硝烟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头戴缴获的美式钢盔,身穿黄色棉粗布军装,手持卡宾枪和三八大盖,伴随着军乐队吹奏的嘹亮的雄壮旋律,挺胸大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据统计,这支在八一军旗辉映下骁勇善战的军队,初小以下文化程度占80%,有的连队找个写写画画的文书极难,高小或初中生绝对是宝贝疙瘩。

1952年,抗美援朝的纷繁战事还没结束,迅速改变军队指战员文化知识结构的重大决策,已经在中央军委的办公会议上酝酿成熟。1952年6月1日起,全军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中心的训练任务,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普及工作。随后,一大批战火中提拔的沾满泥土味的中高级军官,陆续进入军事院校深造补课。

新中国诞生后一段时间,大学生何以仍在军中难觅?

我采访了对于兵役法规颇有研究的王书峰博士,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受益于北大“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严谨学风,在他的论文中就有对比悬殊的数字考证:新中国刚成立,军队总员额550万。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推出精简整编方案,规定全军员额精简至400万,当年复员23.9万。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到1951年,全军员额627万,为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与之相比,1950年全国普通高校仅193所,在校学生仅13.7万。

显然,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够。随着建设蓝图的陆续展开,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首先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军队只能服从大局。

王书峰对我说,当时大学生真是“缓征”的。

我没听说过,缓征?哪一级规定的?

于是,我看到了王博士提供的文字依据。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告称,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正在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就学的年满十八岁的学生,按照国务院的命令征集或者缓征,正在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缓征。”

原来,大学生“缓征”曾是国家的法令。

虽然法令规定对于大学生“缓征”,国防科研战线仍享受特殊政策,高级知识分子直接入伍,甚至直接担任高级职务,并不是个案。客观地说,在军队科研院所,大学生作为业务骨干是不能没有的,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1963年9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通过的《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将“个别征召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作为现役军官平时补充来源之一。

当时的大学是干部的摇篮,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到哪里都是干部身份。国防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