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最新整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②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③谁能用一句话把你发现的规律说出来?
教师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④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教师边问边改写: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内项是哪两个数?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3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单元备课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整理和复习过程,体验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态度与情感
知道我国农村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渗透国情教育。
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课题与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课时安排
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学会编制统计表和分析统计表。
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掌握条形统计图表,折线统计图表及制作方法,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并能正确制作各种简单的统计图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圆柱的概念,让学生感性认识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
2.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通过展示圆柱的展开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圆柱的体积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4.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圆柱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册上关于圆柱的练。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使用圆柱的场景,并计算圆柱的体积。
面积?(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知出示圆柱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其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
三、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借助学具,如圆柱体和水桶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组织学生进行练,如教材第25页的例5,让学生独立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管的直径为10cm,高为30cm,求其容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其推导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林欣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什么特点?(1)突出比例的生活背景比例在现实中是普遍的,但却难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本册书编者首先从生活素材入手,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缩小。
同时,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的设计中,也是尽量采用现实生活素材,安排了较多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
(2)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小学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用y比x=k(一定)和x乘y=k(一定)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借助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变的量,也就是定量,根据定量来判断比例的关系。
到了中学的学习是在已知两个数量的比例关系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本单元有何教学内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四、如何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教材中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及签约仪式。
情境中都有国旗,各个图都标出了国旗的长与宽。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主备老师:罗芳参与成员:王力夏任华徐小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罗芳参与研讨老师:王力、徐小春、夏任华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学例2。
(1)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三、课堂作业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阳光同学第12页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
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圆柱的表面积(1)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二次备课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4)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主讲稿
单元备课稿学科数学年级六单元名称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项目内容随记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以及圆球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部分,教材从直观入手,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有关圆柱的知识,又通过“做一做”,来进一步认识圆柱;圆柱的表面积部分,在学生已有的长方形和圆面积的知识基础上,把圆柱表面展开,联系以前的知识对圆柱的表面积的公式加以推导;圆柱的体积部分,教材采用了直观的方法,利用切开和拼凑的办法,使其转化接近于,和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即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球的认识是选学部分,学生在示例中通过观察,进行认识和了解有关球的知识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1.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应用广泛,又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设计1.圆柱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整理和复习(1)doc
☆ 友情小提示:
“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找出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二想:想一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 比例。
5、练一练: P63“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的“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四、巩固练习: 完成P64练习十第1、2题。 五、拓展提高: P64练习十第3题。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 ( 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 但仍需努力。 ) 自我展示台: (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课题
主备教师 李怡华
<<整理和复习(1)>>
备课时间 2013 年 3 月 25 日
课型
使用教师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重点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教具准备 投影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意义 比 项数 基本性质 举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总数 1 备课人马志友陈发秀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教学用具圆柱、圆锥模型教法、学法回归所学,理清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课时序数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二、知识梳理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4、知识应用。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巩固和深化对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包括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方程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包括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四则运算、百分数的转换等。
2. 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等。
3. 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法等。
4. 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包括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利润问题等。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采用讲解、练习、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 讲解:教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练习: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反思、归纳提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评价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下:1. 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解题能力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学校: 年级:六年级使用时间: 主备人课型新授使用人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二次备课【回顾导入】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
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
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
看。
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
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
【复习讲授】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
练
习题设计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1.把一个底面直径20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形钢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锥形钢块,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柱形状的玻璃杯,底面直径是12厘米,里面盛了2826
毫升的水,玻璃杯内的水深多少厘米?
3. 如下图所示,玻璃容器的底面半径为6cm ,它的里面装有一部分水,水中浸没着一个高9cm 的圆锥形铅锤,当铅锤从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0.5cm ,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cm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的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和判断的才能,以及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根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理论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
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实物展示法: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
(学生观察并独立考虑)学生1:圆柱由三局部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老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答复。
【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入,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表格式)
学习内容圆柱的表面积(1)课型新授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习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检测展示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二、突破展示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三、提升展示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1)教学反思教研组教导处查阅课型新授备课时间学习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检测展示1.口头回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最新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垛庄中心小学张金凤时间:2012-3-10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有: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共三部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五、教学建议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种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
课题第三单元:转化的策略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教法与学法设计学讲实施策略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
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
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
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年级:六年级主备教师:复习内容:课本“整理和复习”第63页第1——3题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复习过程: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整理和复习第2题。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5、完成整理和复习第3题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一定)÷除数=商(2)被除数÷商=除数(一定)(3)因数×因数=积(一定)(3)因数(一定)×因数=积2、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五、作业课后反思:复习比例的应用六年级主备教师:蓝希华复习内容:课本“整理和复习”第63页第4题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一、复习比例尺1、什么是比例尺?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1)比列尺1∶3000000(2)比列尺0┕┛25km(3)比例尺20∶1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进行改写吗?如∶ 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0┕┛25km改成数值比例尺。
二、复习用比例尺解决问题1、说一说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答步骤。
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本“整理和复习”第4题。
(1)第(1)题①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垛庄中心小学张金凤时间:2012-3-10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共三部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种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如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知识,解比例及应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
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
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安排共(14 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4 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 4 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 5 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