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最新整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②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③谁能用一句话把你发现的规律说出来?
教师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④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教师边问边改写: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内项是哪两个数?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3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单元备课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整理和复习过程,体验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态度与情感
知道我国农村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渗透国情教育。
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课题与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课时安排
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学会编制统计表和分析统计表。
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掌握条形统计图表,折线统计图表及制作方法,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并能正确制作各种简单的统计图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圆柱的概念,让学生感性认识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
2.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通过展示圆柱的展开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圆柱的体积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4.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圆柱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册上关于圆柱的练。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使用圆柱的场景,并计算圆柱的体积。
面积?(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知出示圆柱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其底面积和高有关,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
三、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借助学具,如圆柱体和水桶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组织学生进行练,如教材第25页的例5,让学生独立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水管的直径为10cm,高为30cm,求其容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其推导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三单元集体备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林欣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什么特点?(1)突出比例的生活背景比例在现实中是普遍的,但却难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本册书编者首先从生活素材入手,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缩小。
同时,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的设计中,也是尽量采用现实生活素材,安排了较多解决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
(2)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小学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用y比x=k(一定)和x乘y=k(一定)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借助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变的量,也就是定量,根据定量来判断比例的关系。
到了中学的学习是在已知两个数量的比例关系的前提下,重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本单元有何教学内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四、如何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教材中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及签约仪式。
情境中都有国旗,各个图都标出了国旗的长与宽。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主备老师:罗芳参与成员:王力夏任华徐小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罗芳参与研讨老师:王力、徐小春、夏任华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学例2。
(1)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三、课堂作业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阳光同学第12页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3、4题是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演示。
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圆柱的表面积(1)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二次备课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4)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主讲稿

单元备课稿学科数学年级六单元名称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项目内容随记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以及圆球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部分,教材从直观入手,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有关圆柱的知识,又通过“做一做”,来进一步认识圆柱;圆柱的表面积部分,在学生已有的长方形和圆面积的知识基础上,把圆柱表面展开,联系以前的知识对圆柱的表面积的公式加以推导;圆柱的体积部分,教材采用了直观的方法,利用切开和拼凑的办法,使其转化接近于,和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即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球的认识是选学部分,学生在示例中通过观察,进行认识和了解有关球的知识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1.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应用广泛,又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设计1.圆柱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整理和复习(1)doc

☆ 友情小提示:
“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找出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二想:想一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 比例。
5、练一练: P63“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的“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四、巩固练习: 完成P64练习十第1、2题。 五、拓展提高: P64练习十第3题。 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 ( 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 但仍需努力。 ) 自我展示台: (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课题
主备教师 李怡华
<<整理和复习(1)>>
备课时间 2013 年 3 月 25 日
课型
使用教师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重点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教具准备 投影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意义 比 项数 基本性质 举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板书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总数 1 备课人马志友陈发秀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教学用具圆柱、圆锥模型教法、学法回归所学,理清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课时序数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二、知识梳理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4、知识应用。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垛庄中心小学张金凤时间:2012-3-10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共三部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种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如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知识,解比例及应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
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
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安排共(14 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4 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 4 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 5 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