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读《陋室铭》有感
《陋室铭》教学反思15篇
《陋室铭》教学反思15篇《陋室铭》教学反思1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__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__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__的巨大感染力”。
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__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
读后学生带着对__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__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
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__,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__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__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__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观《陋室铭》有感》
《观《陋室铭》有感》本次研修观看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但我更喜欢冀景荣老师的《陋室铭》。
通过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
似乎自己也被冀老师带进了刘禹锡的陋室,感受陋室的环境美,感悟鸿儒的交流方式及不俗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最深。
一、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关键,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感。
冀老师在本节课中首先设计了听经典传唱这一环节真的是一大亮点。
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们灌输了爱国情愫其次是听读,让学生再一次的感悟诗的整体性,及朗读者的语调语速等等;第三是自由读,这是在听读的基础上的模拟与锻炼;第四是整体读,我认为这一环节其实是对经典的致敬,同时也是朗读的升华。
二、把握教材方面纵观本课,冀老师通过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并通过大量的听读,朗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诗人的其人其事及其生活态度。
冀老师还把本课中出现的修辞,也在恰当的时机做了讲解,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理解的更详细、更深入。
三、促使学生发展个性当今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反应有机结合。
学生是一堂课中的主体,怎样让主体从被动的听、记到主动的接受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彻底思考的一点,那冀老师在这方面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让学生这一主体得以充分的发挥。
当然这和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当今教育变革的严峻形式下,怎样“创学生喜欢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迫在眉睫的事。
我认为,冀老师用本节课做了最好的诠释。
当然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才是更有效的课堂。
冀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借鉴和学习。
第二篇:读《陋室铭》有感1000字读《陋室铭》有感1000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的读后感
陋室铭的读后感《陋室铭》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它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中,刘禹锡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对物质贫乏的淡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说“有酒无肉”、“寒窗凝落”,表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但他却“不关心金玉良器”,“但畏日月之逝”,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这种对物质的淡然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在诗中,刘禹锡还以自己的陋室为例,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说“琴瑟友之”,“钟鸣鼎食之”,表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满足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陋室铭》,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的淡然和对精神的追求,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这样才能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陋室铭读后感200字
陋室铭读后感200字
《陋室铭》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所作的一篇散文,其以简洁的
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
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在这篇文章中,谢灵运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贫
困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用“穷巷”、“陋室”来形容自
己的居住环境,但并不因此而感到悲观和绝望,反而以一种豁达的
心态来面对生活。
他说,“幽冥独寂,寥寥无几。
”表现了对贫困
生活的淡然和豁达。
这种心态让人感到敬佩,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
人生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名利的得失,而忽略
了内心的平静和豁达。
谢灵运的《陋室铭》告诉我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和对生活的不满。
只有拥有一颗豁达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这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
前的一切。
另外,谢灵运在《陋室铭》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变化无常,但内心
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永恒不变的。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
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和名利的得失,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对
生活的热爱。
通过读《陋室铭》,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愿意以一颗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体
会生活的美好。
同时,我也愿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内心的信念,热爱生活,不忘初心,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陋室铭》读书心得领悟感想
《陋室铭》读书心得领悟感想《陋室铭》读书心得领悟感想1《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一字,却谱写出一首陋室颂歌,一直流传至今。
全文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字里行间都渗透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每次反复读诵的时候,都能感到意味深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全文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
虽然居住的环境简陋不堪,但却十分重视内心的品德修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们难以想像当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窘迫,但生活的信念和意志丝却毫不动摇,并能保持一种从容的心境。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
当今世界又有太多的诱惑,因而人产生了太多的欲望,而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心灵变得开始扭曲。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会回归到心灵的平静,去重视品德的修养呢?也许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我们也可以追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但我想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从刘禹锡的这篇文章里,我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一种境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种淡泊、优雅的生活情怀,真的让人充满了向往。
而这样的生活,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呢?《陋室铭》读书心得领悟感想2最近,我读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文章虽短,但内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恨不得一吐为快。
陋室铭》是一篇铭文。
它极力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形容陋室不陋,从而抒发自己的志趣。
其中,“斯是陋室,唯一吾德馨”句与我产生的共鸣最为强烈,令我浮想联翩。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虽然只是一间破房子,但只要我品德好,有思想,它依然会蓬荜生辉。
我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知:杜甫也住在茅屋里,且屋顶随时可能被秋风吹走;可他不还时创造出了许多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吗?由此,我不禁想到了那些被抓的高官们。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陋室铭》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陋室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开头,通过对自己贫穷和低微的生活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作者谢灵运在文中以自己的陋室为例,说明了“清风明月”、“落霞与孤鹜齐飞”等美景并不一定要在高山深水之间,而是在内心的世界中。
这种内心境界的高远和超脱,让人深受启发。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并不在乎你的外在环境如何,而在于你的内心世界如何。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其次,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最后,它也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淡。
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追求物质的丰富和享受,忽略了内心的世界。
然而,当我们读完《陋室铭》这篇文章后,就会明白,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内心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陋室铭》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会牢记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读《陋室铭》有感(集合6篇)
读《陋室铭》有感读《陋室铭》有感(集合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陋室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陋室铭》有感1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遥望历史长河名人墨客甚多,但是能淡薄名利,恪守情操的人又有几何?古人云:“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而智者则淡薄名利,栖守道德。
”我想又有谁不愿做智者呢?好一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纵使房屋再破陋,只要我有一身浩然之气,就永远不会被世俗的浊流所吞没。
这高尚的情操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它照亮自己的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禹锡的“陋室”,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他们虽“陋”而不“穷”。
穷的是心灵干涸,唯利是图,依阿权势,道德低下之人,而那些追求精神充实的人是富有的。
也许高尚的情操会被庸俗所鄙视,就像披金戴银,衣冠楚楚者嘲笑你朴素、自然;整洁、得体的外套一样。
但高尚的情操决不会为廉价的赞美而努力,他永远保持着冷静与清醒;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他不断去吞食精神食粮,向智者学习。
庸俗的人却狂傲自大,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告诉我们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晋陶渊明任县令时,上任不到八十余天,即逢督邮来县。
下属于是劝他衣衫穿戴整齐,备厚礼迎见。
谁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说罢便辞官回乡,隐居田园,读书种菊。
这个世界有勇气的人不少,但能够摆脱世俗,为自己高尚情操挻直腰板的人却不多。
不依山势而攀附,不畏权势而低头。
挻起胸,向前走!即使在浊流里也要扬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应当追求的吗?高尚的情操它似一杯美酒,具有一种醉人的芬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醇香;它又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让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诗中描述了刘禹锡对自己贫困简朴生活环境的倾诉和感慨。
他以一种平实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对物质贫困的接受和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荣华和虚浮物质的反思。
读完《陋室铭》,我对诗人内心深处的淡泊清贫之念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中刘禹锡对自己的贫困住所进行自嘲、坦然地表达了对生活中困苦的接受和对平凡中的不凡的追求。
他并没有因贫困而自怨自艾,反而从中寻找到了体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真正意义。
这首诗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对物质追求的过分强调,以及对精神生活的忽视。
刘禹锡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却能通过内心的追求和对美学的体悟,找到了生活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这给予了我对于求得内心平静与富足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在物质生活的外表之下,内心的富足和清净才是真正的生活追求。
通过阅读《陋室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生境界,让我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不被物欲所累,同时也明白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源自内心的平静和深刻的领悟。
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导语:《陋室铭》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陋室铭》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陋室铭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陋室铭》阅读心得
《陋室铭》阅读心得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篇之一,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崇尚清贫的生活态度。
这篇诗以对一位隐士居住的简陋茅屋的描写展开,通过对简陋环境的赞美,表达了对俗世繁华的抵制和对清贫平淡生活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清晰地表达出“溪亭”主人心灵的宁静、淡泊和自得,他没有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左右,保持着真正的平和自在。
通过描绘这位隐士的生活境况,诗人呼吁人们能够抛却繁华与名利的纷扰,追求内心平静与清净,从而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和内在满足。
总的来说,我认为《陋室铭》是一首意蕴深邃,寓意深刻的诗作,读后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真谛的思考,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深广与宁静。
陋室铭读后感300字
陋室铭读后感300字《陋室铭》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歌。
这首诗以作者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的无奈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诗中作者以自己的陋室为写作背景,表现了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物质生活的不满。
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寄托。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可以超越物质生活的,只要我们有追求,有信念,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其次,诗中作者以“书窗”、“炊臼”、“蒲团”等简单的生活用品来点缀自己的陋室,表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财富的淡泊。
这让我想到了如今社会上的繁华与喧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欲望无限膨胀。
然而,物质生活的奢华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简朴的生活方式更能让人心灵宁静,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诗中作者以“窗含西岭”、“炊烟萝烬”等描写自己的陋室,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让我意识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宁静是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愉悦和满足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自然美景,忙于物质追求和工作,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通过阅读《陋室铭》,我深刻认识到了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满足的重要性,学会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以及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学会的品质,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和满足时应该牢记的道理。
愿我们都能像谢灵运一样,追求内心的丰富和满足,过上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最新《陋室铭》散文
《陋室铭》散文《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散文篇一:“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心酸。
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苏步青的这首诗,正合我眼下的境遇。
独自坐在房中,门外便是饭堂,吵吵闹闹的声音渐渐沉寂,吃饭的时间已近结束。
饭堂的女工落了空闲,见我还捧着书在读,过来关切地询问,吃饭吗?回答不吃。
然后拿了花生出来招待,一会儿,又来两位工人,聊了一会儿,各自走了。
在学校已经一月有余,安置在这栋连着食堂的平房里,一桌一椅一床一帐而已。
夜晚常有老鼠光顾,从房梁上扑地一声跳落在蚊帐上,像掉落在安全网似的,然后听见窸窸窣窣地噬咬,声音忽起忽落。
就在这窸窸窣窣的声音中,辗转入梦。
独自置办柴米油盐,柴是煤油炉,米呢,竟然买了糯米回来。
第一次煮菜,笨手笨脚。
划了十几根火柴,才把煤油炉点着,火苗忽地窜上来,赶紧把锅架上去压住。
倒上油,油水在锅里啪啪地响着,手忙脚乱地添上一杯水,把豆角扔进去,水煮豆角。
豆角被切成了一寸左右一小段,在锅里清脆地绿着。
添点盐,葱蒜辣椒?算了吧。
再倒入一大碗粥,那是从饭堂里舀的。
豆角粥,白的粥,绿的豆,清爽之极,夜晚果腹就靠它了。
冬天吃了,从额角冒出汗来,真抵得上一件裘皮大衣。
从陋室窗口望出去,一山如黛。
若走出门去,远处青山扑面而来,近处龙眼成林,葱郁翠绿,亭亭如盖。
鸟鸣幽林,蜂飞蝶舞。
《陋室铭》散文篇二:我站在陋室的门槛前,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其实山不在于高低,假如来了仙人,这经过仙气浸染的山自然也就声名远播了。
其实水不在于深浅,只要里头暗藏着一只蛟龙,能使水中升起阵阵神气,那么这水也变的有了灵性、生机盎然了。
与名山、灵水相比,我的小屋子似乎也与它们有相同之处。
它尽管破败,但我的品德高尚,仿佛这屋子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灵气,屋子也不显得简陋了。
我的生活,只要细细地观察,那么你就看不出这是个“陋室”了。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是一篇短小而精悍的散文,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他不因环境的简陋而感到自卑,反而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傲。
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就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也让我明白了结交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与有识之士交流,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也使我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
《陋室铭》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生活智慧。
它教导我们要乐观向上、追求精神富足,不被物质环境所左右。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更是人生的箴言,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浅谈《陋室铭》
浅谈《陋室铭》摘要:《陋室铭》的语言优美,内容深入浅出,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布局,作者刘禹锡通过托物抒情的方法,写出了自己清静高远、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和高尚节操。
这篇佳作可能写于作者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被贬谪朗州司马之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作者不愿同流合污,清新自赏的品质在《陋室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只要有位品格高尚的人物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陋室”也就是不再显得简陋。
“陋室铭”告诉我们内在影响才是影响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言独特,布局巧妙,构思艺术,托物言志,学习与反思刘禹锡,撰写的《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名篇,文章给出了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防止消极、免于懈怠,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地迎对困难与挫折。
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结构精巧完美,更体现出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共9句,81个字,加上标点符号才99个字符,可谓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
它可以说是骈文,也可说是散文,更可说是诗文。
文章开头两句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这是采用《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点出文章的主题――陋室。
按常规,作者接下来应不惜笔墨大写特写陋室才合乎常理,可是,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用十个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笔带过,虚写而不实写,用的是诗的语言,以虚写实,以少胜多,让读者去想像刘子所居的陋室之陋。
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到底有多么简陋,相信每个读者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陋室”。
作者之高明也就体现了出来,不愧为“诗豪”之称。
如浓墨重彩的写陋室,则必然会喧宾夺主(夺《陋室铭》主题之主)。
文学大家是不会犯此低级错误的。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刘禹锡《陋室铭》赏析刘禹锡陋室铭赏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矮,有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生存)就是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损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第一部分(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第二部分(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读陋室铭有感读陋室铭有感500字
读陋室铭有感读陋室铭有感500字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下面是为大家的陋室铭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金钱,一个诱人的字眼!为了得到它:有些人失了自己的自尊,有些搞得妻离子散,有些人把亲人变成了仇人。
可知,金钱的可怕。
自从学了《陋室铭》,让我懂得了“淡泊名利”的含义。
金钱并不是一切,生命比金钱重要,家人比金钱更重要。
自古以来,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无不是淡泊名利的人。
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就是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
并不是所有人却因财富而手足相残。
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用在追求荣华富贵的道路上,最终沾得满身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生活中才会有舒适的心情。
如书中所讲,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私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种闲雅之治,正是金钱所难买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子”,却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娱乐”,却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伙伴”,却得不到一个真心的“朋友”。
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又有谁知道,买得到的东西却并不能陪得了你一世。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心安理得的快乐。
所以,我要学习这种崇高的精神——淡泊名利。
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自记事起直到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生是不学古文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古文也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本。
但我童年时期就能够背诵这篇当时读起来很生涩的《陋室铭》,到现在都熟谙于心。
当时家庭的贫困现在时无法想象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说是两间,也就有现在的一间稍大一点,整座房屋基本没有什么砖块镶嵌。
两边邻居全是高出1米以上的砖房,使得本就低矮窄小的房屋更显得“破败”,不过以当年儿时的眼光倒不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不如别人家的房子好而已。
父亲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六口人就生活在这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内。
一年春节,别人家都买红裱(写对联用的红纸)贴对联,我们家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红裱,即使有钱买来红裱也没有地方去张贴,连能贴对联的大门都没有。
读书心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读陋室铭有感
读书心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读《陋室铭》有感端午节,叫屈原情何以堪啊!人们只知道今天吃粽子,互相祝福,却早已忘记屈原是如何的高洁傲岸了!这是可悲的现象。
说开了,端午节是屈原的日子,我们都欠屈原一声问候,“屈原,你在他乡还好吗?”物质充裕时代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精神塑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第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刘禹锡,是值得大家领悟的。
《陋室铭》通篇朗朗上口,为我们解释了“陋室”为什么不陋?刘禹锡通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题: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惟吾德馨”。
紧接着,通过环境优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解释什么是“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用诸葛亮和杨雄类比自己,用诸葛庐与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想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情操和品质。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我也认为,刘禹锡品德美好,陋室一点也不陋。
反观当今,盲目攀比的人们整天拾掇自己,不管家;做白日梦的人们,整天麻痹自己;悬在半空的人们,整天作践自己,这些外在的东西是最令人反胃的,内在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
刘禹锡有什么精神?安贫且乐道。
陋室虽然贫,但因为乐道而不陋,刘禹锡的道就是自己心中的追求,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杨雄胸怀天下。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禹锡大树上,开出了安贫乐道之花,最终结了高洁傲岸之果。
我们都应该学习刘禹锡,在轻浮躁动的时代里,请保持内心的宁静。
端午节,叫屈原情何以堪啊!人们只知道今天吃粽子,互相祝福,却早已忘记屈原是如何的高洁傲岸了!这是可悲的现象。
说开了,端午节是屈原的日子,我们都欠屈原一声问候,“屈原,你在他乡还好吗?”物质充裕时代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精神塑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第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刘禹锡,是值得大家领悟的。
《陋室铭》通篇朗朗上口,为我们解释了“陋室”为什么不陋?刘禹锡通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题: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惟吾德馨”。
《晋书安平乐道》《陋室铭》君子形象的不同点。
《晋书安平乐道》《陋室铭》君子形象的不同点。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不同之处:1、物质与精神。
两者都重要,若在物质有限的状况下选其一,我选后者。
就是不以争物而丧失人格、降低身份,要多为别人,牺牲自己。
在把有限的东西让给他人的同时,升华精神,守住气节。
2、低俗与高雅。
人生在世可能体会到两种境界。
大多开始不免平常低俗,随着人生进步,人们会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由自己到家人到朋友到社会群众,认识逐渐放大。
可以由今天再到过去到明天到未来,眼界不断放远。
可有的人无论条件多么好,就是不见长进,不脱俗套,心胸狭窄,专以小人之心度人。
而有的人尽管境遇不佳,条件恶劣,但难失大雅,超凡脱俗。
3、顺势与逆境。
顺势是好事,可以乘势而上,掀起高潮,取得成功。
这种时候,高朋满座,歌舞升平,享受欢喜。
但也正是此时,容易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价别人,容易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视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
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最易感情至上,理性不足,失去理智,甚至仗势骄横。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顺势,就会很快走向反面。
4、形式与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事物内外在的统一。
不可能只有内容没有形式,也不可能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主人与房子,主人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房子。
和州知县想用狭窄的房子来贬低主人,但不管他把房子换得多么不如意,但在房主人看来都可以把主人与房子统一起来,因为决定的因素在主人而不在房子。
因房主人刘禹锡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哲学思想家和出色诗人,他的房子再小再破也不一般,更不要说用诗人的语言描述既是浪漫之地,又是文雅之处。
《陋室铭》情感
《陋室铭》情感陋室铭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八年级语文:教案陋室铭6中感悟的成长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偶尔听到教师们提到《陋室铭》这篇文章,这篇近代名家爱国诗文被很多文学家和史学家称为“人文思想的楷模”,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最近,在学校的语文课上,我们也开始学习《陋室铭》,并且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今天,我想说一下我对《陋室铭》这篇文章学习的感悟。
《陋室铭》所表现出的主题是“风骨”,在书中说“风骨自守”,这是每一个优秀人士需要具备的一种品格。
这种品格表现了一个人的气质,是一种德行和礼貌,是一种尊重和爱护他人的方式。
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品格,就能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同时,《陋室铭》中还表现出了一种饱满的人生态度。
鲁迅在文章中谈到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地,这是他对自己人生追求的表达。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饱满而坚定的态度,始终保持充足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能量,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另外,《陋室铭》中的语言和文学表现也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文中的语言简练精炼,充满哲理性和深刻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仿写这样的文章,通过对语言和文学表现的欣赏和推敲,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
几节课的学习,让我对《陋室铭》这篇诗文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风度和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学习或许是枯燥无味,但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停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精进不已,不负今日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读《陋室
铭》有感
端午节,叫屈原情何以堪啊!人们只知道今天吃粽子,互相祝福,却早已忘记屈原是如何的高洁傲岸了!这是可悲的现象。
说开了,端午节是屈原的日子,我们都欠屈原一声问候,“屈原,你在他乡还好吗?”
物质充裕时代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精神塑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第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刘禹锡,是值得大家领悟的。
《陋室铭》通篇朗朗上口,为我们解释了“陋室”为什么不陋?刘禹锡通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题: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惟吾德馨”。
紧接着,通过环境优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解释什么是“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用诸葛亮和杨雄类比自己,用诸葛庐与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想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情操和品质。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我也认为,刘禹锡品德美好,陋室一点也不陋。
反观当今,盲目攀比的人们整天拾掇自己,不管家;做白日梦的人们,整天麻痹自己;悬在半空的人们,整天作践
自己,这些外在的东西是最令人反胃的,内在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
刘禹锡有什么精神?安贫且乐道。
陋室虽然贫,但因为乐道而不陋,刘禹锡的道就是自己心中的追求,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杨雄胸怀天下。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禹锡大树上,开出了安贫乐道之花,最终结了高洁傲岸之果。
我们都应该学习刘禹锡,在轻浮躁动的时代里,请保持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