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2.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3.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为什么要有“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3.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4. 分组讨论:探讨“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天下的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的含义。

2. 探讨“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探讨“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丘不与易也”?2. 讲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讲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3

天下有道,xx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2、4则选文,理解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家电的重点字汇;(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2、思考xx勇担社会重责的现代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xx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难点:第三则“xxxx,xx之衰”三、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五、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治理洪水,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

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导入:远古时代,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作为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不是女娲之神,但是他也有担当社会重责的精神。

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文中xx人对xx的看法如何?(2)第二则:1、xx和长沮、xx溺一类人有什么不同?2、长沮、xx溺的回答有什么技巧?3、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长沮、桀溺对孔子选择的嘲讽?(3)第三则:1、楚狂人的唱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等有什么深意?2、你认为xx狂人与xx有什么区别?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

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导入向学生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下有道”以及为什么丘不与易也。

1.2 文本阅读分配文章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1.3 讨论与思考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论据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

2.2 关键词汇解释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

2.3 论据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包括事实、例证和逻辑推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评估论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培养3.1 批判性思维定义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批判性思维在文章分析中的应用。

3.2 批判性思维技巧教授学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如问题提问、逻辑分析、证据评估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这些技巧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3 批判性思维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篇文章段落进行批判性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对该段落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综合与创新4.1 综合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文章中的各个论点。

学生需要将不同段落中的论点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

4.2 创新思维培养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在文章分析中应用创新思维。

4.3 创新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或观点,与文章进行对比。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的创新观点如何与文章中的论点相辅相成或相矛盾。

5.2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需要回答问题,如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分析文章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案主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的《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

2.学习理解古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通过讨论和思考,探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1.《论语》书籍或相关资料。

2.黑板或白板。

3.教学PPT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通过简短的信号灯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道”。

导入:
1.通过展示《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该章节的理解。

呈现:
1.呈现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古文段落,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段中的关键词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概括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启示和应用。

作业:
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论语》和其他古代文献,进一步了解这句话在历史和哲学上的含义。

2.鼓励学生运用这句话的思想和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不易”的境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来源和背景。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章,理解文意。

2. 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方法】1. 采用分句解读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2. 使用实例和图片辅助解释文章中的概念和场景。

第三章:深入分析1. 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逻辑和论证方式。

【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使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分析结果。

第四章:道德教育【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领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应用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彼此的思考和启发。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应用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孔子吗?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文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呢?2.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第二章:文章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文章。

2. 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出讨论的话题或问题。

2.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内容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作者、背景及文章主题。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导入课程。

1.5 教学步骤1.5.1 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道德”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如何体现道德?1.5.2 讲解: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作者、背景及文章主题。

1.5.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现实的关系。

第二章:文章解析2.1 教学目标通过解析文章,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及重点语句。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阐述文章的主旨。

2.4.2 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重点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2.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观点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文章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文章观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

3.4 教学步骤3.4.1 分组: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3.4.2 分析: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案例,将分析结果进行分享。

3.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章:道德修养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培养道德修养,并结合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4.2 分析:讲解如何培养道德修养,并结合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4.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程要点,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3.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体会《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精彩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开创。

代表人物有、、代表作品《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学。

《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代表作品《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2.doc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2.doc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敲方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2、了解孔子及《论语》内容,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可贵人生态度和伟大精神, 探究孔子积极入世精神的深远影响。

【诱思一•文本探究】1、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篠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孔子:长沮、桀溺以及荷篠丈人:2、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表现,试选择一、两处进行简要说明。

3、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我们现实认识有很多启示,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诱思二•重点字词揣摩】1、仪封人请见:2、子路问津:3、而谁以易之: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5、孔子下:6、遇丈人,以杖荷篠:7、植其杖而芸:8、止子路宿:10、奚自:9、不仕无义:1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12、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译文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Z仕,行其义也。

译文15、是知其不可而为者与?译文【补充材料】一、孔子小故事一:误会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笫子颜回讨來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収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 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屮,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二、孔子的小故事二:颜回输冠颜冋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冋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探讨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解释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道德伦理的看法和体验。

第二章:道德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

2. 探讨道德伦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理解道德伦理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第三章: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如诚实、正义、守信等。

2. 探讨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中。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与他人交往、工作和学习中。

第四章: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思考和讨论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分析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诚信、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思考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分析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伦理。

2. 提供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思考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3.多方考证,“文”“质”并重。

预习案
同学们,只要你认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就能完成下列内容!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
耰()辍()荷蓧()食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
无道:耦而耕:
津:易:
怃然:谏:
趋: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谁以易之:植其杖而芸:
1/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孙秋菊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那么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响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那么〕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极了。

实际上是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通过长沮、桀溺的回答与孔子的回应中,可以反映了孔子关于避世与入世什么看法?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楚狂人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是如何看待的?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拓展提升】“避世与责任”、“入世与保身”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探究案
赏析第四、五小节
1、荷蓧丈人让其二子拜见子路,但是却选择了避世。

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有何不同?
“君君臣臣夫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提倡长幼有序,要遵循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系,孔子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让其二子拜见子路,注重长幼有序,但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2、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世方式?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被成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拓展提升】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