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格局答案-98

合集下载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如下)
此时城区人口:武八年北平府城的人口数额约有10余万人,到洪熙元年增至80万人以上,而天启元年,北京城市人口已接近120万人。

城区面积:明北京城的東西城墙沿用元大都舊城牆,北墙即用洪武時建的新北城牆,南墙則因宮城南移,向南拓展了約0.7公里新建。

所以明北京的位置比元大都稍向南移,並非全在元大都舊址上重建,面積也由元大都的50.9平方公里縮減為3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下两张)
民国时期北平人口:1920年为 849,554人,1925年为 1,266,148人,1930年为 1,383,873人,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
北平面积:面积707平方公里
现在北京简图
人口: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

面积: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常驻人口1538万人,
现北京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变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也逐渐变得愈发重要。

而在明清时期,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便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与样貌。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政治中心与商业中心。

下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城市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坊制与街市制。

其中坊制主要以京城为代表,街市制则主要以商业城市为代表。

坊制城市在都城北京是最为典型的。

北京市共有九条南北街,东西方向有七条,将城市划分为数十个坊。

其中13分坊、12分坊、10分坊是皇城的範围,这些坊主要是针对政治中心而进行规划和建设。

而在坊制城市中,一个坊内的各街巷通常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非常规整。

此外,每个坊的街巷布局也十分规则。

例如在交通要道处一般规划有宽阔的致仕城门,作为交通要道的大门,以接纳外来者。

而街市制城市的规划则更加商业化。

商业城市的出现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物质交换的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这些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区域来划分的。

例如,上海、杭州等地区的城市便以其繁华、商业最集中的市场为中心,街道呈致密状态向外延伸。

同时,这些城市还通常与附近的水路和陆路交通相连接,以便于贸易活动的开展。

2. 建筑风格在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发展也比较特殊。

因为在这个时期历经了文化大革命和其他上升期的影响,建筑风格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各种文化和政治形态的变幻。

作为建筑风格的代表,传统中式建筑受到了明清时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风格。

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建筑材料和结构都有了显著的不同,更加注重建筑材料的精细和建筑手法的巧妙。

同时,明时北京的建筑风格发扬光大,吸引了许多建筑工匠到京城工作,北方各地区的建筑墙是一种特征,该墙施工精细,断面平滑。

而在南方,南京市的明城墙、苏州拙政园等建筑也成为了南方建筑的典范。

由于南方水土环境的影响,南方建筑特别注重通水排水。

因此,南方的建筑风格常采用灰瓦覆顶、砖墙条石垄、木料为框和装饰的建筑构件,以便于排水。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清朝的北京
园林094班
营 北京城池总介绍 清北京地图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2.人口问题 3.北京城特点—城门 清城门地图 结语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 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 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 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谢谢观看
2.人口问题
清初及中叶,由于满汉分治,城市人口的数 量和分布相对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 会结构相对稳定。清末,满汉分治被打破,清政 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吸引了大批商人学者 等人口入京。
3.北京城特点—城门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 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 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 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 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 (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 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 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 禁城)、皇城和京城,其 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自明朝以来是一 直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 心而存在。总体看北京的 城市规划,是由内及外, 由里及表的。因此在北京 的城市规划上,突出的一 点便是其作为首都随之而 来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中 心对称性,一个是由内而 外的递进性,还有一个是 政治设施的齐备性。
结语
北京城的规划实在是美极矣,伟极 矣,由内向外逐层递进的模式至今仍 为当代城市规划所效法,从天下的中 心紫禁城,再到极尊贵的皇城,再到 戒备森严的内城,再到精英荟萃的外 城,北京的城市规划完美的好似有如 神助。今天北京正以更新、更美、更 大的城市规划展现在世人面前,基本 上形成了以核心城区、近郊发展区、 远郊拓展区和远郊生态涵养区为主体 的城市规划布局。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几个朝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传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向了更加规范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本文将就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元代是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起始点。

元朝帝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当时最为典型的都市,其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规划原则。

这一原则使城市的南北两部分相互呼应,中轴线上有大量宏伟的建筑,如皇宫、寺庙、钟楼等等。

这种规划理念在后来的明清时期仍然延续,并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最为充实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都市多采用“方格”式的街区规划。

这种规划使得街道与街道之间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格局,且交通流畅。

这种规划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在明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地运用。

此外,明代城市还着重注重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如城墙和城门的修建,使城市更具安全性。

与明代相比,清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变革更为显著。

清朝治理下,多个新的都城建立,如北京、扬州、南京、杭州等等。

这些城市的规划更为精细和宏大。

以北京为例,清代的北京城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规划模式,形成了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和以此为核心的四环六纵七横的街道网。

这种规划不仅仅体现了城市的结构紧凑和交通便捷,同时也凸显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清代还在城市的绿化和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清朝统治者注重对导游山色的整治以及河岸的堤防加固。

此外,他们还推行了一系列市政设施建设,如水井、排污系统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这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规划理念和布局模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并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格路;居住分布采⽤坊⾥制。

2、元⼤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城,突出皇权⾄上的思想。

我国的⼀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环境和⾃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1 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2 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 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 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6 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

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

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 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

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

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10 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

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相等.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

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

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4.边坡加固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筑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

皇城平⾯成不规则的⽅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作为皇城核⼼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部位,四⾯有⾼⼤城门,城的四⾓建有华丽的⾓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北京全城有⼀条全长约7.5公⾥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考试⼤|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中峰和地安门⽽⽌于北端的钟楼和⿎楼。

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

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内城街道坊巷沿⽤元⼤都的规划系统,城内⼲道以平⾏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主要是与⼲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

北京的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格,城的轮廓接近⽅形。

全城道路分⼲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坊,形成完全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式。

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城北⿎楼⼀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考试⼤|牌楼为中⼼;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绛雪轩; 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
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
藻堂从乾隆时起,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
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 间舒广。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 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
·装饰:大面积色彩的 统一和丰富精致的的 装饰小品——华表、 铜鹤、石狮、铜龟、 嘉量,御道雕刻
二·太和殿(明:奉天殿)组团
①太和殿
公元1417年完工,1421年与1557年失火后又重建,其后经 数次整修。
太和殿为皇帝登基、庆寿、冬至、元旦、集会或宣布重大 政令的场所。皇帝就在竖有屏风、上有蟠龙藻井的宝座上, 与皇族、重要大臣坐在殿内,其余朝臣则在殿外广场上。
内廷西部 有养心殿和花园。公元18世纪20年代,雍正由乾清宫改
住此地,其后历代皇帝均居于此处,妃嫔则住在养心殿北面 的小宫中。东边相对位置为太子与其随从住所,还有乾隆退 位后居住殿。 ④养心殿 ·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雍正年重 修,作“工” 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 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金斗拱 ·梁架 :雷公柱
②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 正方形、为四方攒尖顶,为皇帝临朝 前准备之处。
· 保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乾 隆时重修。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原名谨身殿, 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为举行御宴和殿试之处。
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①乾清宫 1·概况
§9 ·3 城市、宫殿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1·特征
中国城市发展,自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到明清北京,历经 3000余年,总结出了三方面的经验: ①防御 远在城市形态尚未形成之前,城→防御体系,以后历代城市建 设中,防御都是主要因素 1403年明成祖夺取政权后,防御蒙古人南扰是从南京迁都的 主要原因之一 放弃了元大都的北部,以便驻军防守。另加城墙(仅建成南部)

从宏观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制度

从宏观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制度

从宏观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制度以北京为例
明清北京城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1、明清北京城在布局上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

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3、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4、明北京城的商业区市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

明时城市向南发展,除鼓楼外,在东四牌楼及内城南正阳门外形成繁杂的商业区。

5、北京城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

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6、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

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

2024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北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

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

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得到不断发展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选自《中国文物报》,有删改)材料二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背后,多项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高精度、三维立体的空间数据底板。

这也是全球首次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数字化已经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标签。

确定轴线走向在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进程中,需对其方位、走向、空间格局等进行精确测定。

明清北京城规划

明清北京城规划
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清北京城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北京 城
不跟随 ------雪域传奇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
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 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 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 (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 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 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 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 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 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 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3街道街道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城市中央阻碍了东西之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城内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城内的主要道路以平行于城市的主要道路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其它的街都与这两条主其它的街都与这两条干道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 设施等按照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 肆、会馆、园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有较 大的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 华表、桥梁、广场,使中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 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明代南京城
1)建都背景
在六朝健康城城址和南唐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 起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 和城市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3)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南 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北 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街 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防御设施
明清北京城的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城 墙高大坚固,城门设有门楼和瓮城,增强了防御能力。护 城河环绕城墙外侧,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军事设施,如兵营、炮台等,为守 卫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防御设施的布局体现了明清 时期对城市安全的重视和维护。
03
建筑风格与特色
发展
旅游开发:合理开发古城旅游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确保古城风貌得 到保护。
城市更新与改造:在保持古城风貌的 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城市规模
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采用了严格的左右对称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向外延伸出紫禁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城市的街道和坊市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 市风貌。
人口数量
明朝时期,北京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最高时达到了100多万。清朝时期,北京 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02
城市规划与布局
宜游览。
04
社会文化影响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
明清时期北京人口数量有较大波动,但 总体呈增长趋势。据记载,明朝永乐年 间北京人口约为80万人,而清朝康熙年 间增长至约120万人。
VS
民族构成
北京城内居住着汉、满、蒙、回、藏等多 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多民族文化。
教育与文化
社会制度与习俗
要点一
社会制度
明清时期北京的社会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等级 制度和身份制度。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等,各阶 层之间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要点二
习俗风尚
北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风尚,如老北 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这些习俗风尚反映了北京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北京市历史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卷及解答

北京市历史初二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卷及解答

2024年北京市历史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 繁荣文学艺术B. 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 改造知识分子D. 确立“二为”方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选项A,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这个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

它允许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流派的争鸣,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以繁荣文学艺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双百”方针是为了繁荣文学艺术,促进学术进步,而不是为了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故排除选项B。

选项C,改造知识分子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与“双百”方针无直接关联。

故排除选项C。

选项D,“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

它并不是“双百”方针的内容,故排除选项D。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实行对外开放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设立经济特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选项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故选项A正确。

选项B,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与农村改革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B。

选项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故排除选项C。

选项D,设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现代化而采取的一种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与农村改革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D。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和规划,造就了许多拥有繁华商业街区、宏伟建筑和优美城市景观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在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方面,政府采用了整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定规划图纸、规划方案、城市布局等方式,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保障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在此期间,不少城市都经历了从混乱无序到有序规划的转变。

明朝时期,首都北京采取了整体规划的方法,将皇城、内城、外城和城外四个区域规划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人称“方城之制”的城市格局。

清朝初期,爆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和城市规划,以满足帝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据记载,在清朝的统治下,南京、扬州等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曾经进行了从零开始的重建和改造,使得城市得以从混乱无序走向了有序和规划。

二、市政建设除城市规划外,在市政建设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期间,中国的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上不乏亮点,如:水利系统、运输系统、市政工程、城市公共设施等等。

这些政策和建设项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时期,中国的官府开始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清朝时期更是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

南水北调的著名水利工程就是启蒙于清朝前期的“南归北调”工程。

在运输系统方面,长水运河等运输渠道的建设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物流运输。

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早在明朝初期,本府官员就曾在南昌建造“兴于龙的码头”,成为南京、京师、扬州等贡献重船的城市重心。

此外,明朝时期的北京尤其是雍正时期,以立水亭为代表的漂亮的市政建筑也得到了广泛的建造。

三、城市特色在明清时期,很多城市都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和文化特色。

地处长江口的江南一带,以盐业、丝绸业、茶叶业、米业为主导,兴起了不少闻名天下的繁华商业街区,如苏州的平江路、嘉兴的南湖商街、崇明的沙滩路等等,这些繁华商业街区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资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代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六朝建康城城址和南唐 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 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 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 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2. 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 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2021/3/27
CHENLI
1
3. 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 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2021/3/27
CHENLI
8
• 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
• 紫禁城南北长度为北京城长度的 1/5.5,东西宽度为北京城宽度的 1/9,占地面积为北京城的1/50. 《周易。系辞上》有“大衍之数五 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说法,北京 城与紫禁城之比,正式49比1.
• 城内后两宫宫院的长宽尺寸118米和 218米,具有明显的模数意义。
CHENLI
11
• 2、城门
• 清代北京城的 城门的规模和 各局,基本上 是沿用明制。 从元大都到明 清北京城的城 门命名,大豆 曲子《易经》 乾坤二卦,以 喻“天地尊卑, 乾坤定矣”。
2021/3/27
CHENLI
12
• 3、水系规划
• 北京城是享誉中外的文明古都,不但有宏伟的故宫见证者他的历史, 古老的城市运河、水系也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见证。经过金元明清几个 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一通惠河为主线,其间串联城区河湖,形成 涵闸节制、河湖连通环绕的极丰富的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古代城市水 系格局。
和烘托,奠定了紫禁城建筑布
局的基本框架和空间组织的主
要脉络。
2021/3/27
CHENLI
10
• 4)城市格局变迁
• 北京历代所在的具体地址,及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都历经沧桑,多 有变故。清代北京城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的北京城城区 范围基本重合,明清北京城的前身是元大都。

说明文阅读《北京的城市布局》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北京的城市布局》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北京的城市布局》附答案说明文阅读《北京的城市布局》附答案①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

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

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

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1,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

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作了宫城背后的衬托。

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

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

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继续在中轴线上。

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结束了。

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②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

在城的四周,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

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

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岛屿所产生的不规则布局,与因琼华岛塔和妙应寺白塔所产生的突出点,以及许多坛庙园林的错落,也都增强了规则的布局和不规则的变化的对比。

北京城的格局

北京城的格局

北京城的格局北京城的格局(转)北京城格局最鲜明的特色老北京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

如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高速路改变了古城的风貌,但是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从南到北贯穿一条全长8公里的中轴线所突出的建筑群体,以及井然有序的对称延伸依然是它最鲜明的特色。

都城格局有怎样的讲究?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

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这些规矩是:第一,皇宫必须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这是都城格局的一个重心。

都城的核心地带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带则是皇宫。

皇宫居中,以其南北中轴线作为整个皇城以及都城规划的中枢;南北中轴线还是象征政权的三朝依次排列的所在,由此体现皇宫的主导地位。

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都城格局的两个基本点。

左祖右社,就是说,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也即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前朝后市,就是说,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皇城的后面是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

围绕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用意在于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尊严。

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须按中轴线对称铺开,形成经纬交叉式道路网。

居中的皇宫位于中经中纬大道的交汇之地。

城门则直对着主干道,并由此衔接城外的道路。

城内外纵横交错的道路体系构成了京畿通畅的交通网络。

都城格局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都城格局的基本要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它源自于西周时的"井田制"思想。

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北京格局的形成当代游客们所能见到的北京城,基本沿袭着明朝北京城的格局;而明朝北京城的格局则是承袭了元大都城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