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

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11.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12.牙菌斑的基本结构:①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③表层: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穿插其间。“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粘附在其表面。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

13.牙菌斑由:水、蛋白质加氨基酸、糖、脂质、无机物组成。

14.菌斑的形成和发育:1)、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由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组成。生物学作用: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保护釉质表面;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粘附:细菌在牙面上附着,机制有钙桥、疏水、静电、粘附素和受体学说四种;集聚: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表面称之为集聚,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合物而相互粘附;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3)、菌斑的成熟:牙菌斑的生长周期一般为7-14Ds;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完整,特征见前。

15.牙菌斑与龋病:1). 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性疾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2). 致病性:(1)产酸性(2)产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种类:葡聚糖、果聚糖和少量的杂聚糖以及糖原和支链淀粉2.作用: ①作为菌细胞壁成分或位于胞内。②作为菌斑基质的主要成分,构成菌斑的基本骨架。③作为细菌代谢所需的能源。④促进细菌对牙面的粘附和细菌间的聚集。

16.牙菌斑与牙周病:牙周病是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牙龈出血、溢脓、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该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牙菌斑代谢产物的直接破坏作用(1)酶(2)毒素(3)其他产物;牙菌斑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反应的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在牙周炎症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17.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造成牙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

18.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①产酸和耐酸性:1).产酸性:细菌产酸的能力,是衡量菌斑致龋的重要指标。2).耐酸性: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能力。②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促进菌斑的形成并参与菌斑基质的构成。2).生物屏障作用。3).作为胞外的储能形式。③对牙面的粘附能:1).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2).细菌对牙面的特异性粘附3).细菌的集聚

19.致龋微生物的判断标准:1).符合致龋菌应具备的生物学特性。2).在龋损的各个时期都可分离到并可得到纯培养。3).细菌量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能引起实验动物的传染性龋损。5).选择性限制该菌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20.口腔链球菌(属)的一般特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口腔常驻菌,在口腔天然菌群中比例最大。根据细菌的菌落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可将口腔链球菌分为不同的族。包括:血链球菌(S.sanguis)、轻链球菌(S.mitis)、米勒链球菌(https://www.360docs.net/doc/1519286880.html,leri)、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和变异链球菌(S.mutans)

21.变链球菌(族)与龋病: 1.表型特征:G+染色,菌体呈球形,直径0.5-0.75um。肉汤培养基:菌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成队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或短,不活动。轻唾琼脂平板(MS):菌落形态高凸,粗糙,不透明,毛玻璃状,嵌于琼脂内。血琼脂平板: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直径 0.5-1mm,周围有α(a)(绿色)或γ(r)(无色)溶血环,有时为β(B)(透明)溶血环。2生长条件:兼性厌氧菌(5%CO2,95%N2 )pH7,最低pH4.3,4.5%NaCl,不受杆菌肽抑制。3细胞壁组成:1)多糖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短肽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4)表面蛋白:GTF、FTF(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

22.变链球菌的致龋性: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23.变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1)横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变链球菌的检出率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2)纵向的追踪调查表明:唾液或菌斑中变链球菌的检出率与随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变链是主要的致龋菌,但不是唯一的致龋菌。

24.口腔乳杆菌与龋病:(一)形态学:占口腔细菌的1%。革兰阳性杆菌,属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菌,菌体细长,直径0.6~0.9µm,不分支,无芽胞,不活动。在陈旧性培养基中生长,可变为革兰阴性。其菌落呈圆丘形,表面光滑或粗糙,不透明,干酪样白色或淡褐色。(二)Eg: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三)培养:耐酸性很强,能耐受使其它无芽胞细胞死亡的酸度。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Rogosa培养基即是根据其特有强酸耐性配制的。此培养基的pH 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长。(四)生化反应:多数乳杆菌无蛋白分解作用,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触酶阴性。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 降低至5以下。对糖的发酵反应视菌型而异,纯发酵型只产生乳酸;异发酵型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其它的酸和乙醇、CO2等。另外,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且干酪乳杆菌还可以合成细胞内多糖。(五)口腔乳杆菌的致病性:1.早期研究认为乳杆菌是主要的致龋菌。2.目前的研究表明乳杆菌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了龋病的发展,主要涉及牙本质龋。3.乳杆菌是导致根面龋的致龋菌之一。

25.口腔放线菌与龋病:(一)形态学: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主要定居在牙面,其次是龈沟和舌背,而唾液和其它口腔粘膜表面较少。革兰阳性菌,无鞭毛和芽胞,菌细胞末端较膨大,形态不规则,为丝状或杆状,长短不一。呈丝状者常很长并有分支,可达10-50µm;短的杆菌体为1.5-5µm。(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但对氧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衣氏放线菌、梅氏放线菌和溶牙放线菌在厌氧条件中生长更好。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补充CO2可明显促进生长。最适生长pH为6.5-7.0。放线菌为化能异常菌,生长需要有机氮、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其它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可明显促进其生长。BHI是培养放线菌的常用培养基。(三)对牙面的粘附:粘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对牙面有很高的亲和力。其粘附机制同细胞表面的菌毛有关。(四)口腔放线菌与龋病的关系:可利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其终产物为乙酸、乳糖、甲酸、琥珀酸、乙醇等;能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多糖;对牙面(根面)有较强的粘附力;在根面龋发生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26.其他口腔细菌与龋病:韦荣球菌:格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占菌斑细菌总数的2%-6%。特点:缺乏葡萄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碳水化合物和多元醇,代谢乳酸,变成乙酸和丙酸,降低菌斑pH。奈瑟球菌:格兰阴性需氧菌,数量少,代谢乳酸,降低菌斑pH。血链球菌:格兰阳性兼性厌氧菌,主要分布于牙面,占菌斑内链球菌的一半,是牙菌斑的初始定居菌之一。特点:1. 口腔内最早定居的细菌之一,产生PABA,有助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定居。2. 产生H2O2 ,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维持菌斑生态平衡。(牙周有益菌)

27.牙髓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概念:牙髓和根尖周病是发生在牙髓组织和根尖周膜及牙槽骨的疾病的总称,牙髓和根尖周病与龋病一起被称为牙体牙髓病。牙髓是牙组织唯一的软组织,由牙髓细胞、细胞间质和细胞间液组成,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内,借狭窄的根尖孔与根尖周组织相连。根尖周组织指根尖部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

28.牙髓根尖周病细菌感染的途径:主要途径为:①经牙体感染:途径:龋病、外伤性牙折、牙隐裂、楔状缺损、磨损及发育畸形等,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或直接导致牙髓暴露。致病机制:细菌或毒性产物打破宿主防御与细菌致病的平衡:引起牙髓的损伤、炎症反应和坏死; 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侵入根尖周组织,导致根尖周炎或根尖周脓肿。②经牙周感染:

途径:深牙周袋的细菌经根尖孔或根尖区侧支根管进入牙髓,引发牙髓感染。由牙周途径导致的牙髓感染称为逆行性感染,所引起的牙髓炎称为逆行性牙髓炎;③经血源感染: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增植。诱因:因拔牙、洁治、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29.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①内源性感染为主,正常菌群的易位是重要启动因子

②厌氧菌为优势病原菌, G-专性厌氧菌占90%③混合菌感染④细菌类型与感染途径和病灶位有关⑤临床症状与细菌种类有密切相关。

30.牙龈卟啉单胞菌: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产生黑色素和臭味,诱导化脓性感染,不酵解碳水化合物,可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主要终末酸产物是正丁酸和乙酸.

31.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普雷沃菌属: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是晚期牙髓炎和尖周炎的常见病原菌;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在血琼脂表面形成黑色菌落。

32.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梭杆菌属: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是感染根管、慢性根尖周炎的优势菌群。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菌。培养物带有恶臭味,末端呈梭形或尖状. 常常在菌细胞中见到中央肿胀和革兰阳性的胞内颗粒。无菌毛和鞭毛。细胞壁肽聚糖的主要成份是羊毛硫氨酸。毒力强,诱导IL-1和炎症反应重。牙菌斑和龈沟是主要定植部位。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有密切的共生关系。

33.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放线菌属:革兰阳性不规则的杆菌,亦可见球杆状、分枝杆状或丝状厌氧环境下需补充CO2才能生长,可产生丝状微菌落,A.odontolyticus 孵育2天后的菌落可变为深红色。PYG肉汤培养物的代谢酸产物:乙酸、琥珀酸和甲酸.人的口腔,特别是牙菌斑和牙石是本菌的栖息地.与瘘管长期不愈合有关。

34.病原菌的致病机制:①毒性因子:菌毛、荚膜等作为毒力因子直接刺激牙髓和根尖周组织导致组织损伤;侵袭性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半胱氨酸酶、IgA蛋白酶、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等。作用:导致细胞坏死和组织崩解协助病原菌的抗呑噬作用和扩散破坏免疫球蛋白、C3削弱宿主的抵抗力。结果:组织破坏和感染细菌扩散;外毒素(exotoxin)蛋白质、多为酶类;毒性作用强。如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脂多糖由核心多糖、O-特异多糖(O-抗原)和类脂A(主要生物活性部分)组成。抗原性和毒性作用较弱。代谢产物:种类:氨、H2S、吲哚、有机酸等。作用:直接毒害细胞致组织损伤诱发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损伤组织.②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 1干扰宿主的防御能力:部分细菌分泌蛋白水解酶破坏组织结构有利于其他致病菌的入侵和致病 2. 相互提供必要的生长物资:P.e降蛋白为其他细菌提供氨基酸等3.改善局部环境4.相互增强毒力;③诱发宿主免疫反应:1作为抗原诱导机体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 2. 细菌结构成分作为丝裂原诱导T/B淋巴细胞非特异性活化、增殖、分化和发挥效应 3. 激活巨噬细胞 4.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IL-1\TNF\IL-6等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分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促进炎症细胞向细菌入侵部位的移动和活化.

35.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存在复杂的宿主细胞和分子机制,不直接引起病理损伤 1. 作用单核呑噬细胞分泌 IL-1、TNF等多种细胞因子:IL-1和IL-6对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IL-1可剌激破骨细胞的形成TNF-α(a)是 LPS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关键细胞因子TNF和IL-1协同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和白细胞介导的组织坏死2. 激活B淋巴细胞,介导根尖的免疫损伤;激活补体系统,加重疼痛和炎症反应;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3. 介导和加速骨质吸收4.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胶原酶

36.牙周生态区: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龈沟: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态因子、滞留区、保护区.

37.影响牙周生态系的因素:①(宿主因素)宿主的抗力和保护因素:上皮袖口及牙周膜;上

皮袖口及结缔组织再生;龈沟渗出物、白细胞介素、血清组分;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免疫球蛋白(IgA、IgG)潜在的危险因素:年龄、牙列与咬牙合、习惯及嗜好、口腔卫生;医源性因素(如修复体及矫治器的戴用)激素:青春期、妊娠;疾病:糖尿病、艾滋病;遗传:掌跖综合征;其它:精神压力和社会因素.②影响牙周生态系(微生物因素)侵袭力:菌毛、鞭毛、荚膜、侵袭性酶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细菌生物膜.

38.牙周病原菌评定标准:在病灶位定植,检出率及检出量;毒性克隆株;宿主对其敏感;其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增殖力强;在实验动物造成牙周组织破坏;消除或减少其数目,可致治疗成功

39.牙龈卟啉单胞菌:专性厌氧菌,革兰阴性球杆菌,恶臭味黑色菌落,生化性状不活泼,丁酸为主要代谢酸。毒力因子:①荚膜、菌毛蛋白(FimA)、菌毛基因(fimA):是菌毛素的编码基因,以单拷贝存在于染色体上;菌毛素是菌毛的亚单位,为无多糖的多肽部分。②LPS,牙龈素(与牙周疾病关系密切的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Rgp),以RgpA和RgpB两种形式存在;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纤溶酶,胶原酶等其他蛋白酶;③诱导骨吸收分子

④H2S、脂肪酸。

40.牙龈素的致病作用:影响菌毛的合成和表达;直接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节细菌粘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降解IgG、IgA、C3

41.伴放线菌聚集杆菌:兼性厌氧菌革兰阴性的无芽胞杆菌,菌细胞为球形或球杆状。生化性状活泼,氧化酶和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血清型:a、b、c 型,临床菌株以b型多见.毒性因子有:白细胞毒素(LTX)(对热和蛋白酶敏感,分子量为115KD蛋白质由一个多基因的操纵子编码,有4个已知基因:ltxA、B、C、D,ltxA与编码毒素结构与激活LTX有关启动子序列530bp缺失与高水平LTX产量有关;高毒性血清b型菌株的特征;破坏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细胞致死膨胀毒素(CDT)(热不稳定蛋白,由三个相邻的基因编码:cdtA、cdtB、cdtC;引起细胞膨胀,细胞周期阻滞不进入分裂期;影响T细胞活性的免疫抑制因子;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因子(IL-1ß、IL-6、IL8)分泌);胶原酶、LPS、上皮细胞毒素;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骨吸收诱导因子;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42.褔赛斯坦纳菌:革兰阴性杆菌、纺锭状细胞、无芽胞无动力,专性厌氧、生长缓慢要求N-乙酰胞壁酸,典型菌落为粉红色斑点状.快速进展性和难治性牙周炎病原菌.表面蛋白S-Layer(由tfsA和tfsB编码):凝集素活性,粘附与入侵表面蛋白BspA(bspA):介导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诱导细胞因子内毒素及多种酶类:如类胰蛋白酶、唾液酸酶等

43.中间普雷沃菌:革兰阴性杆菌、球杆状或短杆状,无芽胞、无动力,专性厌氧菌,产生黑色菌落,生化性状活泼。在妊娠性龈炎有高的检出率;产生侵袭性蛋白酶如明胶酶、卵磷脂酶;产生脂肪酸、吲哚、硫化氢等毒性因子;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巨噬细胞吞噬力.

44.牙龈炎:龈缘菌斑增加诱导的龈炎,无牙周支持组织丧失。单纯性龈炎:仅与牙菌斑有关的牙龈炎(链球菌、简明弯曲菌、索氏密螺旋体、内氏放线菌);受全身因素(内分泌、疾病)影响的牙龈病:如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伴糖尿病或白血病的龈炎等.真杆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消化链球菌、生痰月形单胞菌、直形弯曲菌、栖牙密螺旋体等。45.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突发的牙龈重度炎症;临床广泛的龈乳头溃疡和坏死、自发出血和疼痛;密螺旋体和梭杆菌是相关病原菌。

46.慢性牙周炎:龈下附着菌斑中,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丝状菌等增加。龈下非附着菌斑细菌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优杆菌、消化链球菌、月形单胞菌和螺旋体常见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主要的病原菌.

47.快速进展型牙周炎:牙周袋深部有大量的非附着菌斑;可动菌和螺旋体的数量明显增加;相关病原菌有牙龈卟啉单胞菌、栖牙密螺旋体、中间普雷沃菌、短优杆菌、微小消化链球菌、

具核梭杆菌、啮蚀艾肯氏菌等.

48.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进展迅速的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龈下非附着菌斑增加;可见明显的牙槽骨吸收和附着丧失。优势病原菌主要为伴放线菌聚集杆菌.

49.顽固性牙周炎:又名难治性牙周炎。常规治疗效果差或短期内复发并加重;主要病原菌为:福塞斯坦纳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栖牙密螺旋体、微小消化链球菌、胆怯艰难杆菌。50.原发性感染性口炎: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口腔黏膜组织而发生的炎性疾病,如球菌性口炎、疱疹性龈口炎等。

51.继发性感染性口炎:致病微生物引发的全身性病理反应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如白喉、艾滋病等。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包括: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52.口腔黏膜疾病相关的病毒: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科: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现已发现110种以上,已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有8种。根据生物学特性等分为3个亚科:α

(a)疱疹病毒;β(B)疱疹病毒;γ(r)疱疹病毒.

53.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1. 病毒呈球形,中心是双链线状DNA,衣壳由162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的20面体,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病毒直径150nm-200nm。2 .除EB病毒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可形成多核巨细胞。3. 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显性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

54.单纯疱疹病毒:核心:双链、线状DNA;核衣壳:包膜:含11种包膜糖蛋白,gB、gC、gD、gE、gG、gH、gI、gJ、gL、gM、gK。(gB、gD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gD为HSV-1和HSV-2的共同Ag决定簇,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是研制亚单位疫苗的最佳选择;gH与病毒的释放有关;gC(HSV-1型)、gG(HSV-2型)具有型特异性,可用于分型分型:gC、gG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可将HSV分为 HSV-1和HSV-2两种血清型。两型病毒的DNA有50%的核苷酸序列是同源的)

55.两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差异:1)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在绒毛尿囊膜上:HSV-1形成的痘斑小,HSV-2形成的痘斑大。2)致病部位的差异:HSV-1主要导致腰以上的皮肤黏膜损害。HSV-2主要导致腰以下的皮肤黏膜损害。3)病毒特异性酶的差异:4)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56.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和致病机制:人群感染率:30%-90%;传染源:病人及带毒者传播途径:飞沫;接触:唾液、疱疹液;母婴传播:可致先天性畸形;靶细胞:来自外胚叶的组织(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等).所致疾病: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以疱疹性龈口炎最常见;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以复发性唇疱疹最常见。潜伏部位: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潜伏机制:(1)免疫因素(2)HSV DNA的甲基化(3)潜伏相关转录;复发诱因:激素变化、情绪波动、外伤、刺激、过度日照等。

57.宿主抗HSV感染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中和A,补体结合Ab(不能清除细胞内的潜伏性病毒);细胞免疫:NK细胞、CD4+细胞、CD8+细胞(不能清除潜伏在神经节中的非活跃性病毒)58.口腔HSV感染的辅助诊断:(1)形态学检查:涂片查找含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电镜观察;(2)免疫学检测:Ag的检测: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Ab的检测: Ab效价是否增高(3)病毒的分离(4)分子生物学检查:核酸杂交、酶切图谱、 PCR。预防: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治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59.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成人中复发引起带状疱疹,以出现单侧带状群集分布的水疱和神经痛为特征;成人首次感染VZV,病情一般较重。孕妇感染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患水痘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Ab不能清除潜伏在神经细胞中的病毒。VZV的潜伏部位:脊髓后根神经节、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复发诱因:各种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复发部位:感觉神经支配的胸、腹或脸部皮肤。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要做微生物检查。涂片检查:查包涵体;检查VZV抗原。

60.EB病毒:结构与HSV相似。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已全部完成。EBV含双链DNA,Mr为108,全长为172 282bp。 EBV基因组有80多个开放读码框架( ORF),已证实至少编码80种病毒蛋白。EBV基因组编码的特异性Ag分为两类:1)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Ag:EBV核抗原、潜伏感染膜蛋白2)病毒增殖感染相关Ag: EBV早期Ag、 EBV衣壳Ag、 EBV膜Ag.与 EBV 感染有关的疾病: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EBV与鼻咽癌;淋巴增生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口腔表现:口腔黏膜毛状白斑(见于免疫力低下者).EBV的分离培养较困难。可用血清学方法:查Ag;原位核酸杂交和PCR法:查EBV DNA。

6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具有包膜、球形、直径80nm~120nm,基因组为单链RNA二聚体、病毒核心中有反转录酶、复制通过DNA中间体, 能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2条相同的正RNA链在5'端通过部分碱基互补配对而成双聚体。基因组全长9200bp,含有gag(编码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和衣壳蛋白),pol(编码蛋白酶、整合酶、RNA酶H和反转录酶),env(编码gp120和gp41两种包膜糖蛋白) 3个结构基因,tat,rev,nef,vif,vpr,vpu/vpx 6个调节基因。LTR对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调控起关键作用.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 AIDS患者;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2)输血途径3)母婴传播.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内,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会单独出现口腔症状。白色念珠菌病;毛状白斑;牙周病: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19%-29%有牙周炎。卡波济(Kaposi)肉瘤:见于上腭和牙根.

62.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选择性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 CD4+),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HIV感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抗gP120中和Ab):可降低急性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量,但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病毒。细胞免疫:可清除感染细胞内的病毒,但不能清除HIV潜伏感染的细胞。机体一经HIV感染便终身携带病毒。微生物学检查:(1)检测抗体:一般在HIV感染2-3个月(或更长)后均可检出HIV抗体。(注意窗口期)初筛:用ELISA、IFA。确认:用WB(Western blot)。p24阳性:早期感染(已经发展成 AIDS)(2)检测HIV病毒及其组分:病毒的分离培养;检测病毒蛋白抗原;检测核酸.

63.HIV防治原则:1)总原则:宣传教育、洁身自好、加强监测、血源控制。2)疫苗研究:疫苗的开发非常困难;病毒载体疫苗和基因工程胞膜亚单位疫苗已进入I期和II期临床应用。3)药物治疗:a 抑制反转录酶:如叠氮胸苷、德拉维丁等;b 抑制蛋白酶:如赛科纳瓦、瑞托纳瓦等;c 抑制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如Enfuvirtide 。

64.人乳头瘤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属,为DNA病毒。HPV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培养尚未成功。1.HPV的生物学:球形,裸露病毒,直径约50nm。核酸为双股环状DNA,衣壳由72个壳微粒组成,20面体立体对称。良性损害: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局灶性上皮增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2)癌前及恶性损害: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

65.假丝酵母菌属: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隐球酵母菌科。该属中有7种假丝酵母菌对人类具有致病作用,均为条件致病菌, 所致疾病统称为“念珠菌病”。假丝酵母菌的结构及特点:菌体:圆形或卵圆形, 2 μ(u)m ×4μ(u)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 出芽方式繁殖;结构:真核细胞型;特点: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常用培养基:沙保培养基(Sabouraud medium);菌落形态:酵母型菌落。

66.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一)、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素:致病机制未完全明了,为多因素致病。1.黏附力:由假丝酵母菌的黏附素介导该菌与其它细胞(包括宿主细胞或微生物细胞)、惰性聚合物或蛋白的联结。黏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疏水性:可促进黏附。3.二态性和芽管形成:菌丝相(促进黏附,增强抗吞噬力)与芽生孢子相的相互转化(二态性是白假丝酵母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毒力更强的主要原因。)4.转化现象:光滑型菌落与粗糙型菌

落;白色光滑菌落与平伏灰色菌落。5.酶:蛋白酶、磷脂酶与致病性关系密切。6.其他因素:毒素、酸性代谢产物、与细菌的协同作用等。(二)宿主因素:①局部易感因素:a 黏膜屏障的破坏;b 唾液:pH值的降低、葡萄糖含量增加,唾液流量的减少或无唾液。c 共生菌丛:抑制其定植及过度生长或产生协同作用;d 营养因素.②全身易感因素:a 生理状况:婴儿期、老年期b 激素状况: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足。c 营养状况:铁质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 d 防御状况:免疫功能下降。(三)医源性因素:义齿不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及化疗等。

67.假丝酵母菌的检查方法:1.涂片法:假菌丝或芽生孢子; 2.组织切片法;3.分离培养及鉴定;4.分子生物学方法; 5.免疫学检查

68.与口腔黏膜疾病相关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病奈瑟球菌;口腔损害的特征:球菌性口炎(假膜性口炎)表现为充血、水肿,并有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成为假膜。

69.与口腔黏膜疾病相关的螺旋体:1.梅毒螺旋体:先天性梅毒:新月形切牙、桑椹样磨牙;后天性梅毒:口腔黏膜的硬下疳、黏膜斑、梅毒瘤或树胶肿.

70.有利于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消化道、呼吸道起端;颜面皮肤暴露;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血循环丰富;淋巴系统丰富.

71.颌面部感染的常见类型: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面颈部淋巴结炎;面部疖痈;颌面部特异病原菌感染:如破伤风、颌面骨结核、颌面部放线菌病、颌面部梅毒、HIV继发颌面部感染。

72.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2、全身症状:畏寒、发烧、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3、脓肿形成:表浅的脓肿有波动感;深部的脓肿表面有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液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颌骨骨髓炎;2)脓液涂片和细菌培养确定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确定抗生素使用。7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一)传统分类:1、按临床感染发生的部位划分,如:第三磨牙冠周炎、腮腺炎、下颌下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2、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划分,如:颌面部结核、颌面部梅毒、颌面部放线菌病、颌面部假丝酵母菌病(二)现根据感染途径分为:牙源性颌面部感染(或颌面部牙源性感染)非牙源性颌面部感染(或颌面部非牙源性感染).

74.颌面部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1.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细菌最常见;2.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以混合菌感染多见,前者以厌氧菌感染为主,后者以兼性厌氧菌感染为主;3.非牙源性感染常见的特异病原微生物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HIV、腮腺炎病毒等.

75.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特点:1. 口腔正常菌群条件致病;2. 厌氧菌是优势病原菌;3. 混合感染是最多见的感染类型.

76.颌面部非牙源性感染:非患牙和非牙周组织所引起的颌面部感染。它包括牙源性感染之外的所有颌面部感染。面部非牙源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特点:1.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2. 以外源性和特异病原微生物为主,病原菌以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3. 内源性感染菌主要是定植于口腔咽部的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及部分口腔正常菌群的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77.临床常见的颌面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厌氧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阴性的球菌、杆菌、弯曲菌和螺旋体在牙源性颌面感染中,厌氧菌是优势菌,以无芽胞厌氧菌最常见.在非牙源性感染中的厌氧菌是有芽胞厌氧杆菌;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及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包括G+ 、G-的球菌和杆菌。为牙源性颌面部感染的优势菌。Eg:微小消化链球菌、厌氧消化链球菌、中间普雷沃菌;毒力(1)胞外特殊结构:菌毛、荚膜(宿主黏附)(2)毒素和胞外酶:白细胞毒素、内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3)与需氧菌和兼

性厌氧菌协同致病。)、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梭菌、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等。真菌:假丝酵母菌、组织胞浆菌等;病毒:HSV、HIV、腮腺炎病毒等.

78.金黄色葡萄球菌:1. 生物学性状:G+球菌、葡萄串状排列。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90%以上的金葡菌菌株有此Ag。为一种单链多肽,它可与人IgG1、IgG2和IgG4的Fc段发生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磷壁酸:分为壁磷壁酸、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能与细胞表面的纤连蛋白结合,从而介导葡萄球菌对细胞的黏附。致病物质:(1)血浆凝固酶(2)溶血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

79.链球菌: 1. 生物学特性:G+球菌、链状排列,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大多数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Ag构造:a 蛋白质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有M、T、R 和S等,M与致病性有关;b 多糖抗原:又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c 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根据溶血现象分类:甲型(α)溶血型链球菌;乙型(β)溶血型链球菌;丙型(γ)链球菌.致病物质:(1)LTA:类似菌毛(2)M蛋白:抗吞噬作用(3)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4)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80.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菌体细长、微弯,分枝状排列或聚集成团。革兰染色呈阳性,但不易着色,常用齐尼(Ziehl-Neelsen)染色(又称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呈红色.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培训讲学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 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11.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12.牙菌斑的基本结构:①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第一次证明了没有细菌就不会发生龋坏。为龋病细菌学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8、潜伏感染:病毒不增值,与宿主细胞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受刺激因素病毒被激活后才转为显性感染。 9、Stephen Curve:stephen曲线, 10、Succession:演替,在宿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因口腔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称为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二、填空题 1、(考研)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2、(考研)细菌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3、(考研)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3种类型感染,分别是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整合性感染。 4、(考研)口腔中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都具有产酸和耐酸、合成细胞内外多糖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5、(考研)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测定其抗病毒抗体,另一类是测定病毒核酸或抗原。 6、(考研)变形链球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轻唾琼脂平板(MS);口腔乳杆菌常用的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2005年) 前言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掌握和熟悉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兴趣,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口腔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存在多种微生物群。从口腔中可分离培养到各种需氧、微需氧或厌氧、兼性厌氧的细菌。口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确定各种细菌最常用的方法。(一)口腔标本取材与运送原则 口腔微生物培养检查的临床标本主要有唾液、龈沟液、龈上菌斑、龈下菌斑,感染根管组织,牙槽脓肿的脓液,颌面间隙感染的脓液或分泌物等。 以上标本的采集应根据其培养目的来确定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需氧菌采用棉拭子法,厌氧菌采用厌氧采集技术,尽量减少标本与空气的接触及培养物的放置时间,以提高厌氧菌的检出率。在采取标本中必须无菌操作。 口腔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大多数与厌氧菌有关,在标本采集后,要求立即用厌氧方式运送到培养箱中孵育。脓液或唾液标本可直接用注射器针筒运送,大多数标本均应加入具厌氧条件的还原转送液运送到实验室。减少氧敏感细菌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保证厌氧菌的检出。 (二)几种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唾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晨间起床后,刷牙洗漱前或两餐之间。(10:00 am或4:00pm)。在采集标本前令受检者用温开水清漱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自然排出唾液于无菌容器中,至少采集0.5—1ml。然后塞好管口,立即送检。 2.牙菌斑: 按菌斑的位置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大类。龈上菌斑指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的牙菌斑,龈下菌斑指牙龈缘内侧被牙龈所覆盖牙面上的菌斑。 (1)龈上菌斑的采集: 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细菌分离。受检者用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出龈上菌斑,然后在无菌纱球局部隔湿的情况下,用无菌匙形器采集,转至有还原转移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2)龈下菌斑的采集: ①取菌器采集:有带充气导管的采集器(见图1)及Moore 00取菌器。受检者经温开水漱 口后,用取菌器采集,放入有还原转送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②灭菌纸尖采集法:温开水漱口,刮除龈上菌斑,采集部位用纱球隔湿,用无菌镊子将灭 菌滤纸尖直接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内(见图2),放置数秒后取出放入还原转送液,加盖后尽快送检。该法较简便,但易被唾液污染。 ③匙形洁牙器采集: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菌斑,并除去龈上菌斑。在隔湿条 件下,将无菌匙形洁牙器伸入龈沟或牙周袋内,刮取龈下菌斑,然后将菌斑置入盛有小玻璃珠和还原转送液的无菌管中,加盖液体石蜡后立即送检。该方法简捷方便,但不易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1口腔生态系 2口腔正常菌丛 3口腔正常菌丛 4牙菌斑代谢 5口腔其他微生物 6硬组织代谢 7口腔组织代谢、唾液及龈沟液 8口腔免疫学 9口腔分子生物学 10骨组织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 研究口腔内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一.简史 Van Leeuwenhoek于1676年利用简易的300倍显微镜观察3天不清洁前牙牙龈附着物,看见一些活动的“微小动物”。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菌,其命名的球菌、杆菌、螺旋体沿用至今。 Willoughby Dayton Miller,美国化学家、牙医,口腔微生物之父。十九世纪后期师从Robert-Koch学习微生物学,以求发现龋病的致病菌。 Robert-Koch发现病原菌原则: 1.必须有规则的从可疑病例中发现并分离同一种病原体; 2.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 3.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 Miller从龋病口腔培养出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作用于碳水化合物产酸,再让这样的酸引起牙齿脱钙,根据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龋病发生的“细菌-化学学说”,出版专著“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mouth 1890” Clarke于1924年成功分离出变形链球菌,确认变链是龋病的病原菌。 口腔微生物内容分为四部分:口腔生态系、菌斑、口腔正常菌群成员、其他微生物群。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掌握: 口腔生态系和口腔正常菌群的概念; 口腔生态系的构成及特点;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口腔生态系的平衡。 一.概念 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学(ecology)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生态替演(ecological succession)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常菌丛(normal flora):寄居在人体表面或特殊部位的生物群。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之一。 二.口腔生态系构成和特点 口腔生态系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一)牙齿:硬组织,结构稳定,利于微生物定植。 牙菌斑(dental plaque):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形成微生物膜-牙菌斑(dental plaque)。 Biofilm 牙滞留区: 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及牙颈部等。 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等。 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 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 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 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二)粘膜表面:包括唇、颊、腭、口底及舌粘膜。舌 背结构复杂,细菌易滞留。 (三)唾液 通常指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粘液腺的分泌液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1. 粘附(attachment) 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牙齿、口腔黏膜以及相关微生物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在口腔中的生长、培养以 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是研究口腔健康的重要学科之一,对 于维护口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口腔生物学的一些 重要知识点。 1. 口腔中的微生物 人口腔中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 们是口腔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腔中生活着的微生物 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链球菌、厌氧菌和嗜酸乳杆菌等。这 些微生物在口腔中生存繁殖、形成生态网络,并与宿主牙齿、口 腔黏膜等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 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引发口腔疾病。 2. 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通常与口腔保健和 生活习惯相关。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其中

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是牙周炎和龋齿。牙周炎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 感染引起的,它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炎症、出血以及口腔异味等。 龋齿则是由于某些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的,这些物质通常由口 腔中的细菌产生。 3. 口腔保健 口腔保健是指预防口腔疾病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定期 刷牙、使用牙线、嗑口香糖等。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对于维护口 腔健康和防止口腔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 疗口腔疾病,会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4. 推广口腔健康 为了支持口腔健康教育,很多国家都在推广口腔健康知识。在 中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都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此外,一些团体和机构也会举行口腔 健康义诊、口腔健康讲座等宣传性活动。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 (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增补菌丛(supplemental flora):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小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 暂时菌丛(transient flora):是指口腔中的过路细菌。 (填空) 口腔四个主要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菌斑成熟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并可看到谷穗样结构。口腔链球菌属包括特有的三种:变形链球菌群、唾液链球菌群、血链球菌 (简答) 【生物膜发育5个阶段】 ①形成条件薄膜,存有某些微生物的特异性受体,可选择性地接纳某些微生物。②细菌分子对宿主表面的吸附; ③同种细菌间的聚集和异种细菌间的共聚集; ④各菌属、种的繁殖;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 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口腔微生 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 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 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口腔微生 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 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 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不良的 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牙 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 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 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总1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 内容提要 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 1890年—https://www.360docs.net/doc/1519286880.html,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 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 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 细菌学家Koch 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 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 2、发现结核杆菌 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 Koch法则 1 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

2 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 3 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9286880.html,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 牙菌斑(dental plaque) ●细菌沉积物 ●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 ●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 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 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膜 ●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片段克隆测序 片段DGGE分离

●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 454sequencing technology ●其他组学研究 生物膜(biofilm) ●基质包裹 ●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 ●微生物群体 ●三维立体结构 16SrRNA ●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宏基因组测序 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口腔微生物总结

1.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 素。 2.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 3.口腔生态学:是研究口腔组织器官与口腔微生物群以及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阐明 口腔组织器官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机制,提出维护口腔生态平衡的和防止失调的措施和办法。 4.口腔正常微生物:是指口腔内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与宿主有明显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 真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口腔正常微生物是有益的,不致病。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使正常微生物定位转换变成致病菌。口腔正常微生物的定性、定量、定位可以作为人体生理功能的检测指标。有益作用:保护性生物屏障;合成维生素;拮抗有害菌群;刺激宿主免疫。 5.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凝集作用;相互营养关系;竞争与拮抗;通讯与遗传多样性。 6.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因素:1.宿主因素:宿主生理改变(年龄增长、口腔卫生、食物等)和宿主病理改 变(口腔疾病)。2微生物因素:口腔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3免疫因子:免疫缺陷或者口腔感染。 4其他作用:抗生素、女性性激素和口干症等。 7.QS(Quorum sensing):是细菌响应细胞密度而调节基因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菌 产生并释放一种称作自诱导子(autoinducers,AI)的化学信号分子,当其达到一定阈值时便可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通过QS回路调节多种生理活性。 8.口腔微生物种群: 1细菌: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肠球菌、口腔球菌、颗粒链球菌 专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菌:消化链球菌(厌氧/微小消化链球菌)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放线菌(粘性放线菌)、真杆菌、丙酸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 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嗜血菌、艾肯菌、弯曲菌、金氏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坦纳菌、卟啉单胞菌、梭杆菌。 革兰氏阴性:厌氧:韦荣菌;需氧:奈瑟球菌 芽孢杆菌:厌氧:梭菌属;需氧: 螺旋体:密螺旋体 2其他口腔微生物:真菌: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菌);原虫:牙龈阿米巴原虫;支原体:唾液支原体;病毒:腮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9.牙菌斑生物膜: 定义: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对氧敏感性不同的菌从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 其中细菌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的生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细菌可能对宿主产生破坏。 结构:基底层(靠近牙面的无细胞均质结构、获得性膜)、中间层(主体部分,栅栏状结构,丝状菌、球菌和杆菌相互黏附构成)和表层(谷穗状结构,丝状菌为中心,球菌黏附其上)。 组成:不同位置牙菌斑的细菌种类差异较大,致病性和非治病性牙菌斑的细菌种类差别不大,细菌比例不同。影响因素:微生物种类;唾液;食物等 分类:部位:龈上菌斑(牙颈部龈缘以上,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丝状菌,分为沟裂菌斑和光滑面菌斑)和龈下菌斑(龈缘以下,龈沟和牙周袋内,多为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分为附着性齦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齦下菌斑) 10.获得性膜:是指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是牙菌斑生物膜的基底层。 结构:表面下层(牙釉质表面之下,锯齿形,深入牙釉质因脱钙形成的缝隙或自然小孔内)、表面层(牙釉质表面,均质,薄而透明)、表面上层(牙菌斑生物膜下,较厚,有时发生矿化,可能是唾液蛋白、细胞分泌物或退变的表皮细胞而来)。

口腔微生物实验报告

口腔微生物实验报告 口腔微生物实验报告 引言: 口腔微生物是指寄生在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 微生物与人类口腔健康密切相关,不仅参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与全身 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和分析口腔微生物样本,探究不 同群体的口腔微生物组成差异,为口腔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选取了三组实验对象,分别为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 2. 采集样本:使用消毒的棉签,轻轻刮取实验对象口腔黏膜表面的微生物样本,放入无菌离心管中。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转移到含有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摇匀后进行离 心分离。 4. DNA提取:采用商用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DNA提取。 5. PCR扩增:使用特定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以获取微生物群 落的DNA序列。 6. 测序与分析:将扩增的DNA样品送至测序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原始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包括OTU聚类、物种注释等。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口腔微生物样本进行测序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 物种多样性: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口腔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儿

童群体的微生物物种较为单一,以少数几种细菌为主导;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 微生物物种较为复杂,包含了更多种类的细菌。 2. 常见细菌菌群:在三组实验对象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口腔细菌菌群。 例如,儿童群体中常见的有链球菌、放线菌等;成年人群体中则出现了更多种 类的细菌,包括厌氧菌、放线菌等;老年人群体中则以放线菌、放线菌等为主。 3. 口腔疾病相关细菌:通过分析口腔微生物样本,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口腔疾 病相关的细菌。例如,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微生物中常见的有放线菌、厌氧菌等;龋齿患者的口腔微生物中则出现了更多种类的细菌,包括链球菌、放线菌等。 这些结果与现有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密切关系。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口腔微生物样本采集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群体的口腔微生物组 成存在差异。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常见细菌菌群以及 与口腔疾病相关的细菌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年龄、生活习惯、饮食结 构等因素有关。进一步研究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口腔疾病,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未来展望: 虽然本实验对口腔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 量较小,只包括了三组实验对象;测序数据的分析也仅限于物种多样性和常见 细菌菌群的分析。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增加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入探究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此外,还可以结合临床数据, 探索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和

口腔微生态系名词解释

口腔微生态系名词解释 口腔微生态系是指存在于口腔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口腔微生态系包括了牙齿表面、口腔黏膜、舌面以及其他口腔组织表面的微生物。这个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对于维持口腔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腔微生态系中的主要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微生物以丰富的多样性存在于口腔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都是有益的,并对口腔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然而,若微生物组成受到干扰,就会引发一系列口腔健康问题。 口腔微生态系的平衡状态对于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非常重要。当口腔微生态系统破坏时,可能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引发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这些疾病通常与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抽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策略之一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进行清洁以及使用含氟牙膏可以有效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微生态系统中有害菌的生长。此外,口腔环境酸碱平衡也是维持微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饮食过度偏酸或偏碱都会破坏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建议保持均衡饮食。 另一个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是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但同时也会破坏口腔内益生菌的生长。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研究发现,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其他全身健康问题也有关联。例如,牙周疾病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等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口腔微生

态平衡的失调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生。因此,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平衡不仅对于口腔健康重要,还对整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均衡饮食、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都有助于保持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益于整体健康。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腔微生态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口腔健康。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根本构造、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展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构造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构造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存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构造比拟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构造、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外表,为构造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口腔医学中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中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口腔微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中的 微生物种类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目前,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 深入到了细胞和分子的层面,并且牙周疾病、口腔癌症等疾病的 微生物学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其研究内容包含健康人口 和患病人口两方面。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在人类的口腔中,有大约70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它们主要分 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就 是各种细菌。这些微生物大都居住在人类的口腔表面的不同部位,包括牙齿表面、牙龈缝隙、舌头等处,并且它们之间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多层次微生物群落,层次之间互相影响。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的生态平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共生的。然而,当口腔健康出现问 题时,口腔微生物就会出现失调的情况,从而导致牙龈炎、牙周 病等疾病的产生。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 口腔微生物的平衡,从而导致口腔问题的出现。 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研究

牙周疾病是口腔微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与口腔中的 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固然,口腔微生物的失调是造成牙周疾病 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牙周疾病的过程中,不同类 型的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表明,稳定的牙周菌群是维持牙周健康的关键,而牙周疾病则与微 生物菌群的失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口腔癌症的微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症之间存 在密切的关系。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患有口腔癌的个体口腔中 会出现与正常人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而这些微生物很有可能是导 致口腔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某些口腔病原菌在口腔 癌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深入探究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症 之间的关系,对于口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 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腔微生物学的未来前景也非 常广阔。在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基因测序、蛋白 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我们将揭示口腔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分布、微生态学结构变化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次机制, 以期为口腔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切实的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论部分 1.绪论 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以及人工培养 4.噬菌体 5.细菌的遗传变异和实际应用 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物理化学灭菌法 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 8.病毒概述 9.真菌概述 10.其他微生物 11.免疫学基础 1) 抗原、抗体的概念 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3) 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

4) 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 5) 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微生物是个体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种类,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也不尽相同。正常菌群是一种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弧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部分。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膜则具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等功能。细菌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其中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它们具有

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运动器、抗原性和与致病性有关。 三、其他微生物的概述 除了细菌以外,还有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真菌则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四、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包括抗原、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以及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则是一种能够与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是指针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其分类包括I型、II型、III型和IV型。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则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免疫学诊断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是研究口腔内各种常住微生物与人类口腔疾患关系的一门医学微生物学。它侧重于讨论口腔微生物的分布、性质及其存在于口腔的生 理及病理意义;口腔常见疾患的发病机制与口腔微生物的关系;口腔感染性疾患的诊断、 治疗及预防,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第二章口腔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节一般概况 口腔是人体四大菌库之一(其他为皮肤、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正常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环境。 一、微生物的衍生------种类 1、病毒 2、细菌 3、螺旋体 4、其他:霉菌(白色念珠菌)、支原体、原虫(龈阿米巴eutamoeba)、口腔毛滴虫(trich omeras teuax) 二、常见的口腔内细菌种类:正常存在于口腔中的细菌有400种 (1)口腔内有需氧、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严格、温和、微厌氧、嗜二氧化碳)菌 (2)不同的病变存在细菌不同,如牙周炎类型不同,菌类不同,不同的年龄菌类也不同 三、菌数 椐报道每毫升经刺激的唾液中细菌数达1.5×108,在牙面或龈沟中集聚的牙菌斑每克湿重所含的细菌数超过1011。不同人、不同时、不同方法、不同技术水平分离的菌数是不一致 的。口腔内绝大多数是正常菌群。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大致是100/1,在不同部位比例不完 全相同。 图表1中可看出口腔唾液中24小时内细菌的变化情况。清晨时口腔内细菌计数最高,刷牙早餐后细菌计数下降,以后细菌逐渐增加,午餐前又达到一个小高峰。午餐后再次下降, 至晚餐前重现午餐前模式。夜间经过长时间的培养,细菌不断生长繁殖,至清晨时再次达到 高峰。人口腔液体0.5---1ml,流动率30ml/hr,繁殖一代5—10hr。当口腔环境变化时,细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