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º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引言概述:口腔生物学是研究与口腔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物学不仅涉及到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与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口腔生物学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口腔解剖学1.口腔结构:牙齿、牙龈、舌、颌骨等。

2.口腔腔隙:颌骨、颞颌关节等。

3.口腔粘膜:种类、结构、功能。

二、口腔组织学1.牙齿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等。

2.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根膜等。

3.口腔黏膜:结构、功能、分类。

三、口腔生理学1.咀嚼与吞咽:口腔肌肉、涎液分泌等。

2.唾液:成分、分泌机制、功能。

3.酸碱平衡:口腔pH值调节机制。

4.牙本质过敏: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口腔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群落:定植菌群、变态菌群等。

2.口腔菌群的平衡与失衡:口腔健康与疾病关系。

3.龋齿的微生物学机制:龋齿菌的种类、生物膜的形成等。

4.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机制:牙周炎、牙周病菌群等。

五、口腔健康与疾病1.龋齿:龋斑、龋洞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牙周炎、牙周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口腔癌: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口腔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失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内容涵盖了龋齿、牙周疾病和口腔癌等常见口腔疾病。

希望通过对口腔生物学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做好口腔健康管理。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Oral Bioscience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一、构成及特点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habitat)和(在这些生境中栖息的微生物)所构成。

(一)牙齿牙菌斑dental plaque/biofilm: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微生物附着在牙表面形成生物膜。

牙滞留区: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牙颈部)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窝沟菌斑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邻面菌斑以G+杆菌为主,龈下菌斑以G-厌氧菌为主。

(二)粘膜表面口腔粘膜:唇、颊、腭、牙龈、口底及舌背粘膜。

被覆粘膜、咀嚼粘膜和口底粘膜由于咀嚼活动及上皮更新,表面附着菌量相对较少。

舌背部有乳头结构,再加上舌苔的存在,易使细菌滞留,形成适合厌氧菌生存的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易成致病菌(厌氧菌)的寄居部位。

(三)唾液唾液的理化特征和物质成分是口腔微生物赖于生存的重要环境和基础。

(四)龈沟及龈沟液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

其中液体即龈沟液。

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

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

抑制:抑菌成分(血清来源的抗体)、龈沟液流动、排溢。

二、口腔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oral ecosystem(一)温度稳定而多变,正常保持在35-36℃,波动幅度大,适合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嗜温微生物。

(二)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Eh值反映环境氧化还原趋势。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对口腔微生物进行总结,介绍其种类、特点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

真菌也是口腔中的常见微生物,包括念珠菌、口腔球菌等。

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也在口腔中存在。

二、口腔微生物的特点口腔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2、生态平衡:口腔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口腔生态平衡。

3、易变性:口腔微生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饮食、口腔卫生等。

4、与人体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都与口腔微生物有关。

三、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龋齿:口腔中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会分解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2、牙周病:口腔中的细菌会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

3、口腔溃疡:某些口腔微生物会打破口腔生态平衡,导致口腔溃疡。

4、系统性疾病: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四、口腔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就口腔微生物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因人而异。

根据统计,一个健康人的口腔中大约有700种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少量的真菌和病毒。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1 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2 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3 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 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1口腔生态系2口腔正常菌丛3口腔正常菌丛4牙菌斑代谢5口腔其他微生物6硬组织代谢7口腔组织代谢、唾液及龈沟液8口腔免疫学9口腔分子生物学10骨组织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研究口腔内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一.简史Van Leeuwenhoek于1676年利用简易的300倍显微镜观察3天不清洁前牙牙龈附着物,看见一些活动的“微小动物”。

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菌,其命名的球菌、杆菌、螺旋体沿用至今。

Willoughby Dayton Miller,美国化学家、牙医,口腔微生物之父。

十九世纪后期师从Robert-Koch学习微生物学,以求发现龋病的致病菌。

Robert-Koch发现病原菌原则:1.必须有规则的从可疑病例中发现并分离同一种病原体;2.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3.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

Miller从龋病口腔培养出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作用于碳水化合物产酸,再让这样的酸引起牙齿脱钙,根据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龋病发生的“细菌-化学学说”,出版专著“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mouth 1890”Clarke于1924年成功分离出变形链球菌,确认变链是龋病的病原菌。

口腔微生物内容分为四部分:口腔生态系、菌斑、口腔正常菌群成员、其他微生物群。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掌握:口腔生态系和口腔正常菌群的概念;口腔生态系的构成及特点;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的平衡。

一.概念生态系(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生态替演(ecological succession)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 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1.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轻微生物与口腔环境所组成的微小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区、微生物、生态因子等因素。

2.生态区:是生态系统的空间层次,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

(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3.口腔生态学:是研究口腔组织器官与口腔微生物群以及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阐明口腔组织器官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机制,提出维护口腔生态平衡的和防止失调的措施和办法。

4.口腔正常微生物:是指口腔内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与宿主有明显共生关系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口腔正常微生物是有益的,不致病。

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使正常微生物定位转换变成致病菌。

口腔正常微生物的定性、定量、定位可以作为人体生理功能的检测指标。

有益作用:保护性生物屏障;合成维生素;拮抗有害菌群;刺激宿主免疫。

5.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凝集作用;相互营养关系;竞争与拮抗;通讯与遗传多样性。

6.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因素:1.宿主因素:宿主生理改变(年龄增长、口腔卫生、食物等)和宿主病理改变(口腔疾病)。

2微生物因素:口腔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3免疫因子:免疫缺陷或者口腔感染。

4其他作用:抗生素、女性性激素和口干症等。

7.QS(Quorum sensing):是细菌响应细胞密度而调节基因表达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细菌产生并释放一种称作自诱导子(autoinducers,AI)的化学信号分子,当其达到一定阈值时便可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通过QS回路调节多种生理活性。

8.口腔微生物种群:1细菌: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肠球菌、口腔球菌、颗粒链球菌专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菌:消化链球菌(厌氧/微小消化链球菌)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放线菌(粘性放线菌)、真杆菌、丙酸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

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嗜血菌、艾肯菌、弯曲菌、金氏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坦纳菌、卟啉单胞菌、梭杆菌。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是指存在于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功能以及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口腔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其中,细菌是口腔微生物中最主要的
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口腔内常见的细菌有放线菌、链球菌、梭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霉菌等。

病毒也常常存在于口腔中,如单纯疱疹病毒等。

口腔微生物的功能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口腔微生物参与食物的降解
和消化过程,帮助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

其次,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可以帮助宿主识别病原微生物,保护口腔免受感染。

此外,口腔微生物还可以合成一些对宿主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等。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一旦口腔微生物失衡,就容易导致口
腔疾病的发生。

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和牙周疾病。

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组织所致。

牙周疾病则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引发牙龈发炎等症状。

综上所述,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系到口腔
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保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定期口腔清洁和检查,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关于口腔微生物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口腔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牙齿、口腔黏膜以及相关微生物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在口腔中的生长、培养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是研究口腔健康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口腔中的微生物人口腔中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是口腔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口腔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链球菌、厌氧菌和嗜酸乳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生存繁殖、形成生态网络,并与宿主牙齿、口腔黏膜等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引发口腔疾病。

2.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通常与口腔保健和生活习惯相关。

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

其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是牙周炎和龋齿。

牙周炎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它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炎症、出血以及口腔异味等。

龋齿则是由于某些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的,这些物质通常由口腔中的细菌产生。

3. 口腔保健口腔保健是指预防口腔疾病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嗑口香糖等。

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和防止口腔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会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4. 推广口腔健康为了支持口腔健康教育,很多国家都在推广口腔健康知识。

在中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都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

此外,一些团体和机构也会举行口腔健康义诊、口腔健康讲座等宣传性活动。

总之,口腔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人们的口腔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口腔中微生物的生态以及防治口腔疾病的方法,是保证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口腔健康,开展定期口腔保健和预防,让我们的口腔始终保持洁净、健康的状态。

口腔医学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口腔医学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口腔医学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口腔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之一。

存在于口腔中的上千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微生物生态系统,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导致一系列口腔疾病的发生。

微生物在口腔中的分布微生物在口腔中的分布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口唇、口腔黏膜的皱褶、唾液、食物、饮料、牙齿、舌头等等。

同时,口腔内的细菌也被分类成不同的生长环境,包括舌头表面、牙齿表面、口咽部、牙龈沟、龈下、牙周袋等。

细菌在这些环境中的增殖和生存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具有好氧菌的牙龈海湾环境与有异氧菌的龈下环境相比,后者更加适合细菌繁殖。

口腔中的主要微生物口腔中细菌最多,其中一部分是非致病的菌类。

但也有一些微生物是致病菌,会引起严重的口腔疾病。

白喉叶状杆菌、链球菌、放线菌、酵母菌等都是常见口腔致病菌。

除此之外,还有食管喉炎螺旋菌是细菌中的能力极强或致命的一种。

如果它没有被检测到或被诊断得太迟,这可能会导致口腔癌、食管癌以及其他癌症的发生,并最终导致死亡。

还有绿脓杆菌和诺卡氏菌等少见口腔细菌,也是口腔疾病的原因。

口腔微生物对口腔健康、疾病的影响口腔微生物有利于人体,维持着口腔环境的稳定,并由健康的生物群落去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但当口腔微生物失去平衡时,也会导致许多不同类型的口腔疾病的发生。

龋齿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由口腔中的细菌引起,这些细菌可将糖分转化为酸,进而腐蚀牙齿。

此外,牙周炎和牙周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慢性口腔疾病。

如果它们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牙齿松动,最终脱落。

此外,口腔中的微生物也可能引起口臭、口腔溃疡、口腔癌等问题。

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刷牙、使用漱口水、使用牙线、定期就诊牙医等。

通过这样的口腔卫生方案,不仅可以减少口腔微生物病原菌的生长,而且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健康。

总结口腔必须维持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保持口腔健康。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口腔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口腔组织和器官的生物过程、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口腔微生物。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独特的群落结构,它们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常见的口腔微生物有链球菌属、放线菌属、乳杆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口腔健康并无危害,但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例如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不均衡等,它们可能会引发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

变形链球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们能够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釉质脱矿,进而形成龋洞。

此外,饮食中的糖分也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糖分,尤其是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时,口腔中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糖分产生酸性物质,破坏牙齿结构。

牙周炎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致病菌引起的。

这些细菌会引发牙龈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严重时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

牙周炎的发生不仅与微生物有关,还与宿主的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口腔的免疫防御系统在维持口腔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唾液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如溶菌酶、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它们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保护口腔组织免受感染。

此外,口腔黏膜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其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在口腔生理学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牙齿的发育和结构。

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晶体构成,它能够保护牙齿免受磨损和酸蚀。

牙本质位于牙釉质的内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渗透性。

牙髓则包含了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为牙齿提供营养和感觉功能。

口腔中的唾液腺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舌尖上的微生物

舌尖上的微生物

舌尖上的微生物舌尖上的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舌头上藏着多少个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我们的口腔中,不仅扮演着重要的消化作用,还能帮助我们预防各种感染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舌尖上的微生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作用。

一、口腔微生物的分类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口腔微生物的分类。

口腔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它们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好的微生物和坏的微生物。

1.好的微生物口腔中的好的微生物是指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抵御病菌入侵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常是益生菌,它们能够维持口腔的生态平衡,以对抗潜在的有害微生物。

2.坏的微生物口腔中的坏的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口腔感染和疾病,包括口腔炎症和龋齿等。

二、口腔中的益生菌目前,已经确认了一些口腔中的益生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维持口腔健康,预防疾病。

1.嗜酸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它能产生抗菌物质,抵御其他细菌的入侵。

此外,它还能够将口腔酸碱度控制在健康的范围内,预防龋齿等疾病。

2.乳酸菌乳酸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它们能够产生乳酸,控制口腔酸碱度,并增强口腔的抗菌能力。

此外,乳酸菌还能够增强口腔黏膜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蛋白酶菌蛋白酶菌是一种能够分解蛋白质的益生菌,在口腔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异味。

三、口腔中的致病菌口腔中的致病菌包括各种合成酸的细菌,这些细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会导致龋齿等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真菌和病毒,会导致口腔感染和疾病。

1.链球菌链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口腔中的细菌,它们能够合成酸,破坏牙釉质,导致龋齿等疾病。

2.葡萄球菌葡萄球菌也是一种常见的口腔致病菌,它们能够引起口腔感染并导致口腔溃疡等病症。

3.真菌口腔中的真菌感染通常是由念珠菌引起的,它们能够感染口腔黏膜,导致口腔炎症和白斑等疾病。

四、如何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现在,您已经了解了口腔微生物的分类和作用,那么如何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呢?1.坚持刷牙刷牙是防止口腔微生物滋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

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

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11.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

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

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

12.牙菌斑的基本结构:①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

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

③表层: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粘附在其表面。

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

13.牙菌斑由:水、蛋白质加氨基酸、糖、脂质、无机物组成。

14.菌斑的形成和发育:1)、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

由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组成。

生物学作用: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保护釉质表面;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粘附:细菌在牙面上附着,机制有钙桥、疏水、静电、粘附素和受体学说四种;集聚: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表面称之为集聚,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合物而相互粘附;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3)、菌斑的成熟:牙菌斑的生长周期一般为7-14Ds;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完整,特征见前。

15.牙菌斑与龋病:1). 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性疾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2). 致病性:(1)产酸性(2)产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种类:葡聚糖、果聚糖和少量的杂聚糖以及糖原和支链淀粉2.作用: ①作为菌细胞壁成分或位于胞内。

②作为菌斑基质的主要成分,构成菌斑的基本骨架。

③作为细菌代谢所需的能源。

④促进细菌对牙面的粘附和细菌间的聚集。

16.牙菌斑与牙周病:牙周病是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牙龈出血、溢脓、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该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菌斑代谢产物的直接破坏作用(1)酶(2)毒素(3)其他产物;牙菌斑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反应的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在牙周炎症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17.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造成牙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

18.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①产酸和耐酸性:1).产酸性:细菌产酸的能力,是衡量菌斑致龋的重要指标。

2).耐酸性: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能力。

②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促进菌斑的形成并参与菌斑基质的构成。

2).生物屏障作用。

3).作为胞外的储能形式。

③对牙面的粘附能:1).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

2).细菌对牙面的特异性粘附3).细菌的集聚19.致龋微生物的判断标准:1).符合致龋菌应具备的生物学特性。

2).在龋损的各个时期都可分离到并可得到纯培养。

3).细菌量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能引起实验动物的传染性龋损。

5).选择性限制该菌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20.口腔链球菌(属)的一般特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口腔常驻菌,在口腔天然菌群中比例最大。

根据细菌的菌落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可将口腔链球菌分为不同的族。

包括:血链球菌(S.sanguis)、轻链球菌(S.mitis)、米勒链球菌(leri)、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和变异链球菌(S.mutans)21.变链球菌(族)与龋病: 1.表型特征:G+染色,菌体呈球形,直径0.5-0.75um。

肉汤培养基:菌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成队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或短,不活动。

轻唾琼脂平板(MS):菌落形态高凸,粗糙,不透明,毛玻璃状,嵌于琼脂内。

血琼脂平板: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直径 0.5-1mm,周围有α(a)(绿色)或γ(r)(无色)溶血环,有时为β(B)(透明)溶血环。

2生长条件:兼性厌氧菌(5%CO2,95%N2 )pH7,最低pH4.3,4.5%NaCl,不受杆菌肽抑制。

3细胞壁组成:1)多糖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短肽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4)表面蛋白:GTF、FTF(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22.变链球菌的致龋性: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23.变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1)横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变链球菌的检出率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2)纵向的追踪调查表明:唾液或菌斑中变链球菌的检出率与随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变链是主要的致龋菌,但不是唯一的致龋菌。

24.口腔乳杆菌与龋病:(一)形态学:占口腔细菌的1%。

革兰阳性杆菌,属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菌,菌体细长,直径0.6~0.9µm,不分支,无芽胞,不活动。

在陈旧性培养基中生长,可变为革兰阴性。

其菌落呈圆丘形,表面光滑或粗糙,不透明,干酪样白色或淡褐色。

(二)Eg: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三)培养:耐酸性很强,能耐受使其它无芽胞细胞死亡的酸度。

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Rogosa培养基即是根据其特有强酸耐性配制的。

此培养基的pH 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长。

(四)生化反应:多数乳杆菌无蛋白分解作用,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触酶阴性。

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 降低至5以下。

对糖的发酵反应视菌型而异,纯发酵型只产生乳酸;异发酵型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其它的酸和乙醇、CO2等。

另外,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且干酪乳杆菌还可以合成细胞内多糖。

(五)口腔乳杆菌的致病性:1.早期研究认为乳杆菌是主要的致龋菌。

2.目前的研究表明乳杆菌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了龋病的发展,主要涉及牙本质龋。

3.乳杆菌是导致根面龋的致龋菌之一。

25.口腔放线菌与龋病:(一)形态学: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主要定居在牙面,其次是龈沟和舌背,而唾液和其它口腔粘膜表面较少。

革兰阳性菌,无鞭毛和芽胞,菌细胞末端较膨大,形态不规则,为丝状或杆状,长短不一。

呈丝状者常很长并有分支,可达10-50µm;短的杆菌体为1.5-5µm。

(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但对氧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

衣氏放线菌、梅氏放线菌和溶牙放线菌在厌氧条件中生长更好。

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补充CO2可明显促进生长。

最适生长pH为6.5-7.0。

放线菌为化能异常菌,生长需要有机氮、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其它生长因子。

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可明显促进其生长。

BHI是培养放线菌的常用培养基。

(三)对牙面的粘附:粘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对牙面有很高的亲和力。

其粘附机制同细胞表面的菌毛有关。

(四)口腔放线菌与龋病的关系:可利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其终产物为乙酸、乳糖、甲酸、琥珀酸、乙醇等;能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多糖;对牙面(根面)有较强的粘附力;在根面龋发生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26.其他口腔细菌与龋病:韦荣球菌:格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占菌斑细菌总数的2%-6%。

特点:缺乏葡萄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碳水化合物和多元醇,代谢乳酸,变成乙酸和丙酸,降低菌斑pH。

奈瑟球菌:格兰阴性需氧菌,数量少,代谢乳酸,降低菌斑pH。

血链球菌:格兰阳性兼性厌氧菌,主要分布于牙面,占菌斑内链球菌的一半,是牙菌斑的初始定居菌之一。

特点:1. 口腔内最早定居的细菌之一,产生PABA,有助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定居。

2. 产生H2O2 ,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维持菌斑生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