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步态特征
共济失调日常表现
共济失调日常表现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能直线。
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
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
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最易出现的症状。
很多共济失调患者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
随病情的进展,共济失调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甚至卧床。
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
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共济失调的病因:1、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弓|起共济失调。
2、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3、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妖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4、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5、维生素的缺乏: 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步态不稳诊断详述
步态不稳诊断详述*导读:步态不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检查步态时,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以及上下肢与躯干的配合。
令患者沿直线向前走、侧行、退行、转弯,用足尖、足跟行走。
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异常步态。
'步态不稳'与'半身不遂'的鉴别:前者是病人能行走,只是步态特殊。
而后者是指偏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伴有口眼歪斜,多为中风后遗症。
足跟对足尖直线交替先前直走,共济失调者由于平衡不稳而不能进行。
向前走时令其转变方向走,共济失调者动作困难。
步态异常: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
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
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
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快速往前,脚掌不离地,擦地而行,且身体向前倾,有一种要扑倒在地的趋势,这是震颤性麻痹患者的典型步态,也称帕金森氏病。
蹒跚步态:是一种典型的异常步态。
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呈鸭步样。
常见于神经系统疾患、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对老年人跌倒要有足够的重视,应立足于预防。
预防的目的是在于不妨碍老年人日常活动和自主功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跌倒发生的危险性。
由于许多因素与跌倒发生有关,故预防需从多方面考虑。
1.增加体力锻炼增加体力活动对老化速率有何影响,尚未定论,但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则有重要作用。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检查姿势及步态主要是观察患者行走、站立及卧位的姿态有无异常。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其步态具有特征性异常。
步态观察是神经系统查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编总结了7种异常步态特征(图文、视频):偏瘫步态、痉挛性(剪刀)步态、慌张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醉酒)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跨阈步态(鸡步)、肌病步态(鸭步)。
偏瘫步态步态特征:患者行走时,病侧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且无正常摆动,下肢呈伸直状态而屈曲困难,行走时脚趾触地,举步时将病侧骨盆提高以帮助提起下肢,偏瘫侧下肢向外似划圈样移步向前,如向左右侧行走时,向病侧行走困难较少,向健侧行走较为困难,因为病侧下肢移近正常下肢时脚趾常常触地。
临床意义:此种痉挛性偏瘫步态系由锥体束损害所致。
多见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期。
痉挛性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剪刀步态,因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僵直、内收,伴有马蹄足及足弓缩短,故曳足而行,两足内向交叉,形成剪刀样步态。
因为膝关节弯曲以致跨步小而缓慢。
临床意义:见于脊髓横贯性不完全性瘫痪,大脑性瘫痪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慌张步态步态特征:患者上身前倾,肘、膝稍屈,因周身肌张力增高,行走时起步慢,跨步小,双足擦地而行,上肢无联动带摆动,由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起步后即小步急速前冲,以致不能立即停步,称为慌张步态临床意义:多见于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
醉酒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举足缓慢、过宽,用力过重,行走时左右摇摆不定,弯曲地前进,患者越是企图纠正而越发加重行走困难,结果表现为着地如顿足,摇摆不定状如醉酒,睁眼和闭眼时行走均困难,但闭眼时更重。
临床意义:小脑蚓部病变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左右摇摆且不规则,两足过分分开,可向前后倾倒,小脑半球及一侧前庭病变向病侧倾倒。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步态特征: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足距离大,举足过高,踏地过重,步伐大小不匀,摇摆不稳,双眼注视地面或双脚,闭目时则不能行走。
共济失调6个检查方法
共济失调6个检查方法
1. 非同步共济失调检查(Dysmetria)
这种检查方法使用一个正常的引导动作,来观察患者的手指、脚趾或眼睛是否能够准确地移动到目标位置。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用手指触摸他们的鼻子,或者用脚尖指向一个特定的地方。
如果患者的动作过度或不准确,那么可能存在共济失调的问题。
2. 共济失调步态检查(Ataxic Gait)
这种检查通常是通过观察患者行走时的步态来进行的。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姿态、保持平衡的能力、腿部和脚部的协调等方面。
共济失调患者可能呈现出不稳定、摇摆、难以保持直立等步态异常。
3. 脑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这种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因,例如神经损伤。
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可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
如果某些神经的传导速度较慢或有异常,可能说明存在神经问题,而这可能是共济失调的原因之一。
4. 头部CT或MRI扫描(Head CT or MRI)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共济失调的问题,例如脑瘤、脑出血等。
5. 血液检查(Blood T ests)
一些因素,如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问题等,可能会引起共济失调。
通过进行血液检查,医生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这些因素,并求助于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遗传学检查(Genetic Testing)
某些共济失调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通过进行遗传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突变,这有助于确定病因,并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
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180转身②走一字步)0正常。
走,转身,一字步(允许一步失误)均正常。
1轻度异常。
仅见于走一字步时(连续10步)。
2明显异常。
走一字步不能超过10步。
3摇晃,转身困难,但不需扶持。
4明显摇晃。
需间断扶墙。
5严重摇晃。
一直需要一只手轻轻扶或扶拐。
6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才能走10米以上。
7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也走不到10米。
8扶持也无法走。
评分:要求光脚、睁眼,每项测试3次,选最好的一次评分)0正常。
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
1不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但能脚尖并拢站稳。
2能脚尖并拢站立>10秒,但摇晃。
3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不能脚尖并拢站立。
4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需间断扶持。
5一只手扶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6一只手扶也不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
评分:)0正常。
正常坐姿>10秒。
1轻度异常。
间歇摇晃。
2不停摇晃。
不扶可坐>10秒。
_3需要间断扶持才能坐>10秒。
4需要连续扶持才能坐>10秒。
评分:(在交谈时评分)0正常。
1言语暗藏含糊不清。
2发音变调,但易于理解。
3个别词难于理解。
4很多词难于理解。
5仅个别词能理解。
6说话无法理解。
评分:5点随意运动,运动幅度约30CM、每点2秒,要求先证者食指跟踪运动,后3次评分)0无辨距不良。
1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SCM。
2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3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4不能完成5点运动。
评分:左右平均90%臂长,要求中等速度,评价动作性震颤幅度)0无震颤。
1震颤幅度<ZCM。
2震颤幅度<SCM。
3震颤幅度>SCM。
4不能完成5点运动。
评分:左右平均(在大腿上完成10次快速轮替动作,要求完成时间<7秒,记录具体完成时间)0正常。
动作规则(完成时间<10秒)。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
简介:’步态不稳’指病人走路不稳,或见动作不灵活,行走时 两腿分得很宽;或步行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 短小,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以后愈来愈快, 呈”慌张步态”。
部位:下肢
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经内科
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 骨关节及软组织CT
检查步态时,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以及上下肢 与躯干的配合。令患者沿直线向前走、侧行、退行、转弯,用 足尖、足跟行走。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异常步 态。
病因: 当脊髓、脑干、前庭、小脑及大脑皮质病变导致上述反射 不能协调完成时肌肉病变时即导致步态不稳。
诊断: ’步态不稳’与’半身不遂’的鉴别:前者是病人能行走,只
是步态特殊。而后者是指偏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伴 有口眼歪斜,多为中风后遗症。 足跟对足尖直线交替先前直 走,共济失调者由于平衡不稳而不能进行。 向前走时令其转 变方向走,共济失调者动作困难。 步态异常: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 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 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 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 系统疾病线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 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检查时注意排除由 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 引起的步态异常。 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快速往前,脚掌不离地,擦地而 行,且身体向前倾,有一种要扑倒在地的趋势,这是震颤性麻 痹患者的典型步态,也称帕金森氏病。 蹒跚步态:是一种典型的异常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 摆,呈鸭步样。常见于神经系统疾患、佝偻病、大骨节病、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 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 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 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 变性脊髓痨等。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动物在行走、协调运动或平衡方面存在异常或困难。
这种病症常见于猫、狗等家养宠物中,也见于野生动物中。
共济失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缺陷、神经退化、脊髓损伤、中毒和疾病等。
本文将对共济失调的症状、原因和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共济失调的症状往往包括姿势异常、步态不稳、运动控制困难等。
患有共济失调的动物在行走时常常摇摆不定,四肢运动协调性差,甚至无法保持平衡。
这导致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常常摔倒或无法向前行走。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因而异,有些动物仅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而有些则会因为失去正常的行走能力而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
共济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如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这些动物可能在出生后的生长过程中就表现出共济失调的症状。
另一部分原因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如老年动物的退行性疾病。
脊髓损伤也是常见的共济失调原因之一,脊髓受损会直接影响到神经传导和运动功能,导致动物的运动和协调能力受损。
除此之外,某些毒物、药物或感染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共济失调,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是支持性疗法,通过对患动物的饮食、环境和运动进行调整,提高其生活质量。
对于神经退化导致的共济失调,一些药物如抗氧化剂和营养补充剂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治疗能力有限。
当共济失调是由脊髓损伤引起时,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能会有所帮助,通过提供支持和刺激帮助动物重新学习行走和协调。
总的来说,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动物的正常生活活动带来了很大困扰。
其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共济失调的方法,但通过对症状和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和适当的支持措施,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共济失调的概念及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躯体骨骼肌肉在运动时不能同步协调。
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在随意动作时发生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笨拙和不规则,姿势维持与躯体平衡障碍等。
典型者表现为爆破语言、步态蹒跚、醉酒状态、写字间距增大不等、眼球震颤等症状。
运动时出现,平卧安静时不出现的一组神经症状群。
解剂学上与小脑、脊髓后素和前庭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
根据病损部位共济失调主要区分为感觉性共齐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
(一)感觉性共济失调是由于深感觉(主要是位置觉)障碍、周围神经的传人纤维、脊髓的后索损害引起。
当然,有时脑干的丘系(iemniscal system) 、丘脑到顶叶皮质感觉投射径路的病损也会造成。
(二)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本身及其传入和(或)传出纤维病造成的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以小脑病损部位是中线结构还是半球损害,有无邻近结构的损害而不同。
(参见本篇第一章表23-1-1)
(三)前庭性共济失调是指从前庭器、前庭神经到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联系通路的损害所引起的共济失调。
前庭周围部(前庭器和前庭神经)病变造成眩晕、站立和步态不稳;躯体偏斜与指鼻试验时手指偏斜以及眼震与慢相方向一致。
眼球震颤与眩晕程度--致。
发作时间不长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伴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前庭功能测定可提示前庭器的病损。
混合性共济失调是由于深感觉、小脑、前庭传导通路的合并损害。
可在炎症、中毒、变性和脱髓鞘病的广泛病变中出现。
三种共济失调的鉴别详见表23-2-8。
共济失调步态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步态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步态是一种特殊的步态异常,主要由脑部或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
在正常情况下,共济运动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使我们能够完成平衡、姿势调整、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动作。
然而,当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时,这种协调性受到了影响,导致步态异常。
共济失调步态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
1. 不稳定性:患者无法保持平衡,步行时容易摇晃、摔倒或偏离正常行走轨迹。
2. 不协调性:患者的肢体运动协调性受损,可能出现手脚不同步、交替运动困难等问题。
3. 震颤性:患者的运动可能伴随着微小的震颤,尤其在追求精细动作时更为明显。
4. 深触觉缺失:患者可能出现对于地面感觉缺失的情况,导致步行中的位置感和平衡感受损。
5. 异侧共济失调:当患者的脑部受损发生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步态可以由多种疾病或情况引起,如脑干或小脑病变、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康复训练、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步行功能。
步态的分类
步态的分类
- 痉挛性步态:由于肌肉紧张或痉挛,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僵硬、不自然,常伴有肌肉震颤。
- 共济失调步态:由于小脑或其连接结构受损,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定,摇晃不稳,犹如醉酒。
- 慌张步态:表现为迈步时犹豫不决,启动慢,但一旦迈步就会快速向前冲,难以止步。
- 跨阈步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时,一只脚抬得过高,而另一只脚则没有完全落地,导致步伐过大。
- 鸭步: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两腿分开,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
- 拖曳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一只脚似乎被拖着向前,步态缓慢。
- 剪刀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双腿交叉,犹如剪刀状。
- 偏瘫步态:表现为患者在患侧下肢行走时,患侧上肢向身体侧方摆动,而健侧下肢则向外侧甩出,形成一种特殊的步态。
不同的步态可能由不同的身体状况或疾病引起,因此了解和观察步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的步态感到担忧,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共济失调
小脑位于后颅窝,中线为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通过3对小脑脚与脑 干相连,并与脊髓、前庭和大脑皮质等有密切联系(图1)。小脑是重要的
D 运动调节中枢,对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绒球小结),调节肌张力及平衡 C D (旧小脑-蚓部),协调肢体运动(新小脑-半球)有重要作用。共济失调是小
1.CT及MRI检查。 2.颅底部摄片、肌电图检查、心电图、超声波。
file:///F|/疾病html文件/神经内科/共济失调.html(第 4/6 页)[2008-5-7 14:12:19]
file:///F|/疾病html文件/神经内科/共济失调.html
3.前庭功能测定。 诊断: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诊断:共济失调症候的鉴别见表1。
CDD CDD CDD CDD
治疗:按病因诊断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file:///F|/疾病html文件/神经内科/共济失调.html(第 5/6 页)[2008-5-7 14:12:19]
file:///F|/疾病html文件/神经内科/共济失调.html
预后: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
D (asynergy),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 D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 C 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
D 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 C D 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
共济失调步态的护理PPT课件
病因和病理
病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 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
病理:小脑、脑干、脊髓等部位 受损,导致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症状:行走不稳、步态异常、平 衡能力下降等
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心 理治疗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步态异常:行走 时步态不稳,容 易跌倒
平衡障碍:站立 时身体摇晃,难 以保持平衡
协调性差:动作 笨拙,难以完成 精细动作
护理目标:提高患者 步态稳定性、平衡能 力、协调能力等
效果评估:步态改善、 平衡能力提高、日常 生活能力恢复等
评估方法:观察、询 问、量表评分等
护理措施:康复训练、 辅助器具、心理支持 等
共济失调步态的康复 训练
康复目标
提高平衡能力 增强肌肉力量 预防跌倒和意外伤害
改善步态稳定性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效果和注意事项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康复效果:提 高平衡能力, 改善步态,提 高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遵 循康复计划, 定期评估康复 效果
康复训练强度: 根据患者情况, 制定合适的训 练强度
康复训练频率: 根据患者情况, 制定合适的训 练频率
康复训练环境: 选择安全、舒 适的环境进行 康复训练
护理措施和方法
1 保持平衡: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工具,避免跌倒 2 安全环境:保持地面干燥、防滑,避免障碍物 3 康复训练: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提高行走能力 4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 5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护理评估和效果
评估内容:患者步态、 平衡、协调能力、日 常生活能力等
常见异常步态的病因及表现
常见异常步态的病因及表现步态概述正常行走要求:每个参与的关节都具有足够范围的运动和力量;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精密控制;行走的复杂性产生很多机会,使正常步态受到影响。
步态代偿:“代偿”意思是“代替与补偿”。
因为人体的适应性和改变性,当人体出现损伤影响到步态时,会出现异常步态代替正常步态模式的发生。
异常或病理步态模式反应了为了保持行走,会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和异常应力对人体的作用增加。
异常步态原因:1. 疼痛:疼痛肢体回避重量,缩短支撑时间。
2. 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不能生成和控制适当水平的肌力。
3.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受伤,结缔组织紧张、关节结构异常、关节不稳定或先天性结缔组织松弛。
异常步态机制:1. 特定损伤的直接反应;2. 一种代偿;3. 病理步态的特征取决于损伤的性质、程度以及个体代偿能力。
常见异常步态分析:1.偏瘫步态:病因: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
典型特征: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
表现: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即划圈步态。
2.剪刀步态(交叉步态)病因:痉挛型脑性瘫痪。
表现: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3.截瘫步态病因:脊髓损伤所致截瘫。
表现: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
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病因:小脑功能障碍。
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
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身体站立不稳,当心共济失调
身体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当心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会使患者出现运动协调障碍,主要是指肌肉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肢体协调性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平衡,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肌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大脑性共济失调(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索损害,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
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
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①平行墙走一段,包括一个180转身②走一字步)0正常。
走,转身,一字步(允许一步失误)均正常。
1轻度异常。
仅见于走一字步时(连续10步)。
2明显异常。
走一字步不能超过10步。
3摇晃,转身困难,但不需扶持。
4明显摇晃。
需间断扶墙。
5严重摇晃。
一直需要一只手轻轻扶或扶拐。
6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才能走10米以上。
7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也走不到10米。
8扶持也无法走。
评分:(①自然姿势②脚尖并拢③脚跟对脚尖,要求光脚、睁眼,每项测试3次,选最好的一次评分)0正常。
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
1不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但能脚尖并拢站稳。
2能脚尖并拢站立>10秒,但摇晃。
3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不能脚尖并拢站立。
4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需间断扶持。
5一只手扶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6一只手扶也不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
评分:(坐在检查床上,睁眼,脚不落地,手平伸)0正常。
正常坐姿>10秒。
1轻度异常。
间歇摇晃。
2不停摇晃。
不扶可坐>10秒。
_ 3需要间断扶持才能坐>10秒。
4需要连续扶持才能坐>10秒。
评分:(在交谈时评分) 0正常。
1言语暗藏含糊不清。
2发音变调,但易于理解。
3个别词难于理解。
4很多词难于理解。
5仅个别词能理解。
6说话无法理解。
评分:(检查者在先证者50%手臂长处做连续快速5点随意运动,运动幅度约30CM、每点2秒,要求先证者食指跟踪运动,后3次评分)0无辨距不良。
1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SCM。
2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3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4不能完成5点运动。
评分:左右平均(先证者食指重复指鼻尖和检查者手指,距离90%臂长,要求中等速度,评价动作性震颤幅度)0无震颤。
1震颤幅度<ZCM。
2震颤幅度<SCM。
共济失调训练动作
共济失调训练动作
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动作来帮助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训练动作:
1. 单脚站立:尝试将一个脚抬起,保持平衡,并尽量延长时间。
可尝试闭上眼睛增加难度。
2. 线上行走:在地板上画一条直线,尝试沿着直线走。
开始时可以双脚行走,逐渐过渡到单脚行走。
3. 闭目触碰:闭上眼睛,尽量确保身体保持平衡的同时,用手指触碰鼻子。
可以先用一个手指,然后逐渐尝试用两个手指。
4. 脚尖/脚跟行走:尝试在地板上行走时,只用脚尖或脚跟接
触地面。
这可以帮助加强脚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5. 平衡板训练:使用平衡板或平衡垫,尝试站立或行走,帮助改善平衡能力。
6. 变换高度:站在不同高度的物体上,例如楼梯或坡道,进行平衡训练。
7. 侧向行走:尝试向前、向后或向侧面行走。
这可以帮助改善身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平衡能力。
以上训练动作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逐渐增加难度和挑
战。
建议在专业医师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济失调的步态特征
共济失调多出现于小脑或者前庭功能受损的时候,为一种平衡功能障碍。
小脑受损多由小脑梗死、小脑出血等引起平衡障碍。
平衡障碍时会出现指鼻不稳、行动不便,状似醉酒步态。
共济失调的步态为宽基步,即两脚分开走路、躯干不稳、缓慢和犹豫的步态、步伐不规则伴有蹒跚步态,又称为醉汉步态或者横行步。
且步态异常在起步、转弯、改变步速时尤为严重。
查体当中会发现患者有典型的昂伯格征阳性,还有明显的眼震和眩晕伴随症状。
病人走路时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像一位醉汉在你面前走,但是又比一般的醉汉更加犹豫。
虽然肢体的力量尚可,但是不能保持平衡行走。
共济失调的步态,除了出现于小脑的梗死和血栓之外,还可以出现于前庭功能障碍的病人。
共济失调步态的表现是病人行走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摆、前扑后跌、不能走直线,像喝醉酒一样,共济失调步态常可以见于小脑的病变,或者是前庭功能减退以及深感觉病变。
对于这种共济失调的患者,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都会出现站立不稳,如果是一侧小脑病变病人会向患侧倾倒,如果是小脑蚓部的病变病人会向后倾倒。
对于共济失调的步态可以见于脑血管疾病,也可以见于肌炎,比如病人由于多发性肌病出现的共济失调步态,或者是由于前庭功能障碍出现的共济失调步态,要查明病因然后针对病因给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