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
王敏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规范企业行为的群体意识。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员工群体创业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它代表着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着员工的一种追求和精神风貌,是社会精神文明在一个企业的具体化。早在上个世纪年代我国就出现了诸如鞍钢的“孟泰精神”和石油部门的“大庆精神”。当前,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培育企业精神,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是每一个企业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有一个好的民风,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厂风。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实践,好的厂风是习惯、风格、品德、纪律的综合表现,它能够把员工的意识和力量凝聚起来,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培育既能展示时代风貌,又能体现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倡导、培育、实践而形成的企业精神,是提高了的企业员工群体思想素质的反映,它作为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释放出来后,可以渗透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笔者观看了《诠释海尔》的录象片后,感触颇深。海尔之所以能从一个生产普通家电、年亏损额达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2012年全球营业额1600多亿元、利润额90多亿
元、中国制造业五百强中排名第五的大型企业集团,除了有一套严格的OEC管理法(Overall ever control andclear,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不能不说与海尔的企业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围绕“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海尔确定了管理战略、生产战略、销售战略、开发战略。等一系列的企业战略目标,这些组成了严密的海尔企业文化网络,体现了海尔整体的企业文化战略格局。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丰富企业的新的内涵,着眼于宏观战略目标,产生创业的群体效应,起着强有力的能动作用。
1、鼓舞作用。企业精神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激励鼓舞全体员工的斗志,调动积极性,使每
一个员工都具有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向上精神,为企业的振兴发展作出贡献。
2、凝聚作用。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就在于员工能够从企业精神中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把自己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3、规范作用。企业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员工群体行为体现的。要使企业行为规范变为员工共同实践的自觉行动,单靠行政强制命令是行不通的,它是在对员工长期教育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精神上升为全体员工意识之后的必然结果。
4、建设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对全体员工发生效用,而且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企业精神能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我国企业担负着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培育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企业精神,把两个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不仅对企业而且对全社会的进步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企业精神的效能正是凝结在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渗透在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之中,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在为企业创造优质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加速创造丰富的高尚的社会精神财富。
其次,企业精神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用企业精神统一广大员工的意识,规范其行为,激发其对企业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在企业精神鼓舞下,把企业发展目标转化为员工自身需求目标,形成群体奋斗意识,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视厂如家,尽心尽职,团结协作,不断创新,推进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再次,企业精神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精神把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主动关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保证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培育企业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企业精神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对企业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文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而不是空喊口号。这是因为企业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层次性、适应性的特点。
长期性。培育企业精神的过程,实质上是培育“四有”员工的过程,是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过程。但人的认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不是一次完成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形成,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或听几次报告所能产生的。员工觉悟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靠日积月累提升,最后实现质变的过程。因此,培育企业精神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成,而必须贯穿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由低到高,有浅入深,从低层次着手,向高层次发展。
艰巨性,培育企业精神的过程,也是同旧观念、旧意识决裂的过程,具有艰巨性。表现为旧思想有相对独立性,往往旧制度已消亡,而旧的思想、旧的习惯、旧的观念还在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在我们的队伍中继续腐烂发臭,并不时地侵蚀着我们的肌体。这就给培育企业精神带来一定的阻力和困难。观念的变革并非轻而易举,我们不能要求观念的变革在所有人那里会同时发生作用,瞬间所有的旧观念都消失退隐,我们期望的是使这个过程尽可能地缩短,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另外,思想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由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家庭环境、社会交往、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表现出思想上的差别。要把这些差别的个体意识,引导到实现企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中,形成员工的群体意识,即企业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简单地宣布或人为地赋予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这种“精神”如果不是来自企业员工的自觉意识,就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企业精神恰当地概括提炼出来,使它得到升华,需要经过一番苦心的精雕细琢。
层次性。培育企业精神的过程是对员工进行教育的过程。企业依照行业、规模及终端产品的差异而各具有不同的性能、功能和作用,其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素质、专业素质又有不同的差别,加之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的差异,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精神风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对员工进行宏观目标教育的同时,必须联系企业的实际和员工的思想状况,有计划、分层次逐级升华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对一个企业、车间、班组来讲,也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三个层次。培育企业精神可先从车间或班组抓起,然后全面推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自我教育为主。
适应性。企业精神是建立在本企业员工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创新的“工程”,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工程”不能脱离国情、厂情,它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