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谣言的原因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52ed2f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a.png)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网络谣言和传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和传言指的是一些没有证据支持、基于虚假或者夸大事实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影响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诸多方面。
这些消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和病毒式扩散的特点,因此,探讨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原因网络谣言和传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信息需求不对称。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一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不符的信息则容易产生排斥甚至拒绝。
2、知识和教育素质低下。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虽然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但是有些人却只从单一的、不全面的渠道获取信息,而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很容易就深信不疑。
3、诱因和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而制造和传播谣言,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些谣言很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
二、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与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网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黑话效应。
网络上有很多类似于黑话的说法和文化,许多人以黑话的形式,将一些假信息作为真实信息进行扩散。
2、匿名性保护。
网络上使用匿名身份很是常见,这就让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虑进行捏造和传播,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
3、误信传染。
网络上的信息很容易形成民众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当一些人对网络上的信息容易信以为真,以至于无数人跟随,就形成了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
4、潜在的效应。
网络传播具有潜在的效应,就是信息在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开来,而且已经到了难以逆转的状态,这也是许多谣言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范网络谣言和传言的途径在如此繁杂的网络谣言和传言信息的传播和影响下,如何有效地防范谣言的产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1、教育反诈骗。
阐述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防范
![阐述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防范](https://img.taocdn.com/s3/m/56ef33f6ba1aa8114531d931.png)
阐述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社会谣言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人们很难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准确的预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难免会出现迷惘和浮躁,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是社会谣言产生的心理动因。
同时,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加剧了民众生活的恐慌心理,也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瘦肉精火腿肠、染色馒头、硫磺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使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此外,少数极端突发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创伤,也造成了社会心理的不安全感。
第二,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实现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
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
第三,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一是社会信息不够透明。
社会信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信息不能有效公开,民众势必会对事态的进程产生种种盲目性猜测,从而导致谣言产生。
二是信息监管技术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出现,这给信息监管技术带来全新的挑战。
目前,某些信息监管技术还比较落后,对一些新型信息传输领域的监管还不到位,致使有害信息得以传播,其中也包含谣言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c6221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7.png)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秩序、个人声誉和信息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也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1.网络匿名性和无障碍性:互联网为任何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没有实名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使得发布虚假信息变得容易。
单纯凭借一部手机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地发布消息和评论,从而导致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2.人的心理因素:人们具有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的心理。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容易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从而使得谣言迅速蔓延。
此外,人们对于未知和恐惧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而谣言通常与未知和恐惧感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
3.不完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过载: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更容易被不完全的信息片段欺骗。
此外,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和恶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损害个人声誉:个人和组织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攻击对象,虚假信息容易破坏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困扰,更影响到公共舆论对个人的评价。
3.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障碍,阻碍了有效的社会交流和决策。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加大对网络谣言责任的追究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7253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a.png)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2谣言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
![2谣言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e5b2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d.png)
2谣言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
谣言是指无根据的、错误的或具有欺骗性质的信息,它们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下面是一些关于谣言传播的练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谣言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1. 谣言通常是如何开始传播的?
通常情况下,谣言是通过口头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新闻传媒或消息应用程序等渠道开始传播的。
有时候,人们也会通过传单、传媒或邮件等方式传播谣言。
2. 谣言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谣言传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们的好奇心、不完全准确的信息获取、舆论传媒的偏向性等。
另外,一些人也可能故意制造谣言来达到某种目的,如引发恐慌、破坏他人形象等。
3. 谣言传播的过程是怎样的?
谣言传播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传播者接触到谣言内容,然后传播者会将谣言通过口头、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给
其他人。
接收者在收到谣言后,可能会相信并进一步传播,形成一个传播链条。
4. 谣言传播的影响有哪些?
谣言传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社会恐慌、公众对某个群体或事件的误解、信任破裂等。
谣言还可能对个人和组织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商业和社会的发展。
5. 如何有效应对谣言传播?
应对谣言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教育公众媒体素养,提高人们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来回应谣言,以及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等。
以上是关于谣言传播的练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谣言的传播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遏制和纠正谣言,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
参考资料:
- 杨海波,吴乐乐,谣言及其传播机制研究综述,新闻记者,2019年03期。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https://img.taocdn.com/s3/m/d064082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d.png)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造成个人声誉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了解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1. 点击率的驱动很多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会散布各种谣言,以博取点击率。
在网络上,点击率也是一种货币和权利。
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会故意散布不实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信息过度筛选当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某种信息时,搜索引擎会根据我们的搜索习惯和历史记录为我们筛选相关的信息。
这种过度筛选会造成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出现偏差,因此有可能接收到一些不真实的消息。
3. 情绪和心理的渲染网络上的谣言常常伴随着情绪和心理的渲染,让人们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这种情绪和心理的渲染会导致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不真实的消息。
二、网络谣言的防范措施1. 验证信息的来源接收到不明信息时,首先要确认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
如果信息来源不明确,则有可能是谣言。
如果可以确认信息来源,则可以在不经调查和验证的情况下,进一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最好的方式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以确定信息是否真实。
2. 提高媒体的素质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
媒体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讲求新闻道德,负责任地传递信息。
在报道消息之前,应该对消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该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纠错意识。
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宣传网络谣言的危害、如何鉴定谣言以及如何避免传播谣言。
4. 加强法治建设对故意制造,散布不实信息的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通过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总之,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着手解决,因为网络媒体是现代传媒中最快速,最迅捷,最有力的传播渠道之一,反谣言行动,不仅是个体和企业的利益所需,也是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77f0ce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4.png)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网络谣言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散布原因两方面,对网络谣言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快速传播网络谣言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
一条谣言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传遍全世界。
这种传播速度可以让谣言在几小时之内就遭到数百万人的信任和转发。
2. 缺乏证实来源网络谣言多数都没有可靠的证实来源和依据,缺乏必要的证据和事实支持,只是凭个人想象、主观猜测或情感倾向传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相对较低。
3. 社交化传播社交化传播是网络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社交网络不仅扩大了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强化了个人对别人的影响力,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和有效影响。
4. 引导价值观和诉求网络谣言常常是通过利用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来“故意制造骗局”。
有些谣言散布恐慌情绪,有些则散布谎言让民众信以为真。
通过引导价值观和诉求来诱导人们相信和传播这些谣言,从而达到散播欺诈行为和实施网络攻击的目的。
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散布动机和希望实现的目标。
下面是常见的原因:1. 制造流量制造流量是一些媒体或个人创造谣言的动机之一。
利用极具诱惑性的标题和内容,引诱读者点击浏览,并通过大量曝光的方式来获取巨额的广告收入和流量。
2. 娱乐性需求一些人散播谣言只是为了追求娱乐或兴趣,他们对于谣言内容的真实性并不关心,如同看电影和小说,仅将其视为消耗时间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3. 利益和报复其他人也可能散布谣言只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或对某个群体进行报复,通过制造恐慌、诈骗行为和让人产生误解等方式来达到其个人目的,追求巨额的经济回报,或者试图破坏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声誉。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7cdb25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7.png)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不仅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还对社会治理和舆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网络谣言产生的两大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途径。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传播,是因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
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真实性上。
即使是在传媒时代,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有限的。
而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容易受到限制,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虚假信息,从而产生网络谣言。
传播途径是指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是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比传统媒体更快。
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甚至QQ空间等途径,将虚假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网络谣言的演变过程1. 传播阶段:谣言产生后很快就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
在初始传播阶段,谣言会通过一个小圈子传播。
如果这些人相信这个谣言,他们就会进一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朋友或跟随者。
2. 扩散阶段:如果谣言传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很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达到许多人。
此时,谣言开始扩散到一个更广泛的受众。
3. 强化阶段:在扩散阶段后,谣言会开始进一步被强化和加强。
这通常是通过与一些当前新闻或事件相结合来实现的。
这些谣言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监察机构或媒体机构加以确认或辟谣,但由于无法获得同样广泛的传达范围,仍可能继续得到信仰。
4. 平衡阶段:一旦谣言在扩散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通过媒体和其他机构去掉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相信了这个消息,并开始广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和传递。
要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协同应对该问题,而非由单一机构采取措施控制。
以下是网络谣言控制的路径:1. 加强技术手段,构建监测机制:要控制网络谣言,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机制。
传播谣言的原因
![传播谣言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009bc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8.png)
传播谣言的原因谣言及其在网络中的扩散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无所不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传播谣言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传播谣言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迈进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68%的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不满,22%的人舍命不舍财)。
这个时期属于“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收费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官员腐败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缺乏安全感。
新一届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仍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错觉。
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谣言出现,相当一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仅信谣,而且还传谣。
这是网络谣言产生、泛滥的社会根源。
二、民众心理因素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认同感出现断裂,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失落。
百姓痛恨腐败,民众仇视富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
于是,在他们个人家庭出现困境无力救助或遭遇公共事件时,就会选择放大事实、扩大影响,甚至制造谣言,以便产生轰动效应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实现对处境不满的情绪宣泄。
同时,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们借此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获得了快感。
三、主流媒体因素“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9759e91bb68a98270fefa20.png)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已离不开了网络的存在和手机的使用,在这样一个信息以爆炸速度般传播的时代,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通过网络来接触外面更大的世界,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实时消息。
许多年轻人及中老年人开始逐渐地使用微博、论坛、帖子、社交软件等媒介同他人进行消息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
然而也有人通过这样的渠道,出于私利、心理宣泄、故意诋毁等方式,进行一些扰乱国家和社会治安,或者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利益的行为,通过传播凭空捏造的网络谣言,或者刻意放大某事态的严重性来满足自己的一时私欲。
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者曾经都对谣言一事进行研究和分析,多数人能够达成一致想法,即谣言的本质具有“尚未经过证实”的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在近几年迅速成为一个焦点话题,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决定的。
由于网络是横穿架构于全世界各地的看不见的桥梁,网络谣言便能够通过网络这一便捷途径,高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地。
同传统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一)传播速度的快捷在任何形式的信息传播当中,时间的花费和空间的使用是必然的,在传统的谣言传播当中,谣言可以通过口述、报刊、书信、刻画等方式进行传播,然而这样的传播相对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需占用某些场地和空间。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全球普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便大大减少了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所花费的时间和加工等环节,直接性地把将要散布的谣言通过一台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便能够传播出去,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世界各地同样连接互联网的网络使用者便能在前后相距远不足一秒(在网速相同的情况下)的时间距离内收到该消息,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转发。
这样一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高速性便能得到很好的条件支持。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366ca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c.png)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以虚假或夸大内容形式传播的信息。
这类信息因其传播速度快、目标广受欢迎,常常能够迅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共鸣,但如果信源不明、语无凭据,甚至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通信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其影响到,这对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首要原因是网络本身的特点。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最快、最广的渠道之一,提供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传播方式。
而且网络可以取得自由度极高的信息,一旦谣言易于朝欺骗性、夸大性、恐吓性方向发展。
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关注速度明显提高,要快速获取信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导致了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网络本身、现代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之外,网络谣言的传播还与媒体环境有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提供、审核、删除等方面有了很多提升。
然而,依然有很多新网站诞生,其内容审核与管理措施并不健全,甚至被谣言制作人误用。
此外,现代传媒主体效力分散、去中心化,面对多渠道、多平台、细分领域、传播的软硬件同步导致新闻报道能力下降,专业能力不足,在与谣言抗争中有时缺乏切实措施。
因此,对于网络谣言,主流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以应对。
首先,应该在政策方面引导教育公众。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谣言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谣言的识别与分辨能力,设立权威机构对虚假信息网站进行专门监管。
同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力度,及时查处有危害内容的网络谣言,保持网络的良好秩序。
第二,加强网络安全的合作力度,通过技术手段、传播素质和政策法规联动,逐步建立基于证据的谣言辟谣体系。
第三,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增强其制约信噪比的功能。
传媒人应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完善自律体系,主动辟谣,引导公众积极抵制谣言的传播,保障群众的安全。
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面临的新问题,网络谣言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全局性、协同性的策略应对。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98ba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d.png)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虚假信息愈演愈烈,悄然间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甚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网络虚假信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一、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1. 利益驱动。
不法分子为了获取不义之财,常常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非法拍卖、传销等活动来达到其非法目的。
2. 盲从心理。
很多人在网络上没有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就轻信一些假消息,造成这些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3. 商业竞争。
一些企业或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在网络上恶意抹黑竞争对手,发布虚假信息,以便损害其声誉和影响力。
二、网络虚假信息的应对策略1. 加强立法。
在网络时代,需要制定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惩治虚假言论,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
2. 提高舆论监管能力。
不仅需要舆情的速度、质量、广度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还要建立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监测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反制、处置和正面宣传。
3. 弘扬诚信文化。
在全社会中强化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文化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
4. 提高网络人才培养。
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整套教育体系,让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他们辨识虚假信息的能力。
5. 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发一些先进、全面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精准查找和清除,有助于缓解社会与网络欺诈问题。
三、网络虚假信息修复的方法减轻网络谣言造成的损失,需要对虚假信息及时纠错,排除影响,恢复受损的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
以下是虚假信息修复的方法:1. 精准定位信息源头。
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能够定位信息造假的来源,从源头上打击虚假信息。
2. 根据情况对虚假信息进行公开澄清和辟谣。
公开澄清、实事求是,利用受众关注的信息来反击虚假言论,恢复受损的信誉。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e18f65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5.png)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蔓延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错误、无根据的消息。
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力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利益驱动等。
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产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息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很难得到准确、权威的验证。
这种特点导致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事实的查证则相对较慢。
人们对于即时性的需求和对于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也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监管和控制。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与用户的兴趣相符合,容易导致信息的共享和操纵,从而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
再次,个人心理因素也是产生网络谣言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感知和传递信息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认知失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因为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进而使得谣言更易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信息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价值倾斜和片面传播。
最后,利益驱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往往与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个人可能因为对于他人的误解或者为了其中一种目的而散布谣言,组织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其中一种商业、政治或活动目的,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和扩散谣言来掌控舆论和影响民众的观点。
利益驱动不仅促使网络谣言的产生,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加危险和难以控制。
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
散布谣言的名词解释
![散布谣言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d659b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d.png)
散布谣言的名词解释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通过各种渠道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给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对于散布谣言这一行为,我们需要进行准确定义,研究其原因和后果。
一、散布谣言的定义散布谣言指的是故意传播或制造不实信息,带有欺骗性质,目的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或集体利益。
散布谣言的人往往追求短期目的,为了诽谤他人、制造恐慌、引起关注或者推销某种产品等。
谣言的特点是虚假、神秘和无法追溯,它们基于传言或者主观推测,很少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二、散布谣言的原因1.兴趣驱动:有些人出于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目的,故意制造谣言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2.利益驱动:部分人为了获得利益,散布谣言来推销产品、提升知名度或者损害他人的声誉。
3.心理驱动:有些人因为嫉妒、不满或者其他心理原因,散布谣言来抒发情绪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娱乐驱动:有一些人把散布谣言当作一种娱乐方式,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各种虚假信息来吸引关注和讨论。
三、散布谣言的危害散布谣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一时的困扰,它会影响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伤害个人名誉:散布谣言会对个人造成巨大伤害,破坏其名誉和社会形象,给个人带来困扰和心理上的痛苦。
2.损害社会信任:谣言破坏了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导致社会上信息交流的不畅、混乱甚至恐慌。
3.影响公共安全:散布虚假信息会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干扰应急处置、加剧事态的发展,对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4.经济损失:谣言对商业运作、市场秩序和投资信心造成影响,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四、防范散布谣言的方法1.提高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对媒体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学会识别虚假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谣言。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外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信息安全保护水平。
3.建立监督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散布谣言的行为。
为什么社会上会存在如此多的谣言和传言,这些谣言和传言又是如何传播的?
![为什么社会上会存在如此多的谣言和传言,这些谣言和传言又是如何传播的?](https://img.taocdn.com/s3/m/6421bc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c.png)
为什么社会上会存在如此多的谣言和传言,这些谣言和传言又是如何传播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谣言和传言,这些谣言和传言既令人费解又令人惊讶,那么为什么社会上会存在如此多的谣言和传言呢?这其中又都有哪些传播的途径呢?下面将为大家逐一讲解。
1. 社会信息流通日益发达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社会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日益提高,这也是谣言和传言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现在人们平时接触的信息来源渠道很多,除了传统媒体外,还有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平台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传递范围广,使得消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与此同时,不少人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容易被一些不实的信息所迷惑,从而成为谣言传播的渠道。
2. 部分人贪图眼球和利益此外,部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利益,也会散播谣言和传言。
一些网红、娱乐明星、政治人物等,往往会刻意散布一些哗众取宠的信息,吸引观众或者选民的注意力,甚至以此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和政治资源。
这样的情况也极大地助长了谣言和传言的传播,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误解和困扰。
3. 人们缺乏辨别谣言的能力最后,人们缺乏辨别谣言和传言的能力也是导致这些信息大量存在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由于时间紧迫,缺乏对信息的认真思考,就会轻信一些没有证据支撑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制造、散布谣言和传言,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造成谣言和传言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在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信息环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媒体素养、科学素质和法律意识等,促使社会信息环境更加理性、健康、和谐。
信谣传谣检讨书范文
![信谣传谣检讨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1908e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9.png)
您好!我深感愧疚,因为近期在网络上传播了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我郑重地向您及同事们写下一份检讨书,以表达我的悔过之情。
首先,我要深刻认识到传播谣言的严重性。
谣言一旦散播开来,就会对社会秩序、公众情绪造成极大干扰,甚至可能引发恐慌,损害社会稳定。
而我却在此次事件中,未能严格遵守网络道德,传播了不实信息,对此我深感懊悔。
以下是我传播谣言的原因及反思:一、原因分析1. 缺乏法律意识。
我深知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但在事件发生时,我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盲目跟风,导致谣言传播。
2. 缺乏社会责任感。
我作为网络参与者,本应承担起维护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的责任,然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3. 缺乏辨别能力。
在事件发生时,我未能对信息进行甄别,盲目相信并传播了谣言。
二、反思与改进1. 提高法律意识。
我深知传播谣言的危害,今后将加强法律学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2. 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网络正能量传播,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提高辨别能力。
在今后遇到类似事件时,我将提高警惕,对信息进行甄别,坚决抵制谣言传播。
4. 诚恳道歉。
对于此次事件,我向受到谣言影响的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希望他们能够谅解我的过失。
5. 加强自我修养。
我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网络公民。
最后,我恳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我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会以此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网络正能量传播。
3. 提高辨别能力,坚决抵制谣言传播。
4. 加强自我修养,做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网络公民。
再次为我的错误向您及同事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感谢您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
此致敬礼!检讨人:(姓名)年月日。
传播谣言的发言稿范文
![传播谣言的发言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895aa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8.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传播谣言。
众所周知,谣言的危害性极大,它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名誉,还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共同抵制谣言,传播正能量。
下面,我就传播谣言的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谣言的危害。
谣言如同病毒,一旦传播开来,就会迅速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更大。
以下是谣言的一些危害:1. 侵犯他人名誉。
谣言往往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他人,使受害者名誉扫地,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2. 损害社会稳定。
谣言可能引发恐慌,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3. 影响舆论导向。
谣言的传播会误导公众,扭曲事实,使人们对事物产生误解。
4. 损害政府公信力。
谣言的传播可能使政府形象受损,降低政府公信力。
其次,我们要了解传播谣言的原因。
以下是传播谣言的几个原因:1. 缺乏辨别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相信谣言。
2. 追求刺激。
一些人为了追求刺激,故意传播谣言,以吸引他人关注。
3. 传播心理。
人们害怕被忽视,为了获得关注,不惜传播谣言。
4. 传播惯性。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不断夸大,形成一种惯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抵制传播谣言:1. 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增强辨别能力,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2. 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要了解法律,明确传播谣言的法律后果,自觉抵制谣言。
3. 积极传播正能量。
我们要关注社会热点,传播真实、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
4. 加强舆论监督。
我们要关注媒体、网络等舆论阵地,对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曝光和谴责。
5. 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在家庭、学校、单位等各个层面,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共同抵制谣言。
总之,传播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抵制传播谣言,传播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传同学谣言的检讨书
![传同学谣言的检讨书](https://img.taocdn.com/s3/m/632471a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9.png)
您好!我是贵班的一名学生,因为近期在班级中传播谣言,给同学们带来了不良影响,我深感愧疚。
在此,我谨以诚挚的心情,向您及全体同学写下这份检讨书,以表达我对此事的懊悔和反省。
一、事件回顾近期,我因为一时冲动,未经核实,在班级群里传播了一条关于某同学家庭情况的谣言。
该谣言迅速在班级中传播,给被传谣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对此,我深感懊悔。
二、错误原因分析1. 缺乏道德观念。
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传播谣言,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没有意识到谣言的严重性。
我错误地认为,传播谣言只是小事一桩,没有意识到这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2. 缺乏责任感。
我没有意识到,作为班级的一员,我应该承担起维护班级和谐的义务。
在得知谣言传播后,我没有及时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加剧了事态的发展。
3. 缺乏自律意识。
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面对诱惑时,没有抵制住,导致犯下错误。
三、反省与整改措施1. 深刻反省。
我认识到,传播谣言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伤害。
我要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2. 增强道德观念。
我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做到言行一致。
3. 提高自律意识。
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维护班级和谐。
4. 主动承担责任。
我要向被传谣的同学诚恳道歉,请求原谅。
同时,我会积极配合老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5. 加强学习。
我要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6.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我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决心,为班级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致全班同学在此,我向全班同学表示诚挚的歉意。
我知道,我的错误给班级带来了不良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原谅我。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鉴,共同维护班级的和谐氛围。
1. 提高辨别能力。
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不轻信谣言,坚决抵制不良信息。
造谣检讨书模板怎么写
![造谣检讨书模板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a92ff9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d.png)
尊敬的领导:您好!在此,我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向您递交这份造谣检讨书。
近日,我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了一些不实信息,严重误导了公众,损害了社会风气,给单位和个人带来了不良影响。
为此,我深感懊悔,特此向您表示诚挚的歉意,并作出以下深刻反省和检讨:一、造谣的原因1. 盲目跟风。
在看到一些不实信息后,没有经过核实,盲目转发,导致谣言的传播。
2. 缺乏法律意识。
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3. 缺乏道德修养。
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为了吸引眼球,随意编造谣言。
二、造谣的危害1. 误导公众。
谣言的传播给公众带来了恐慌,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 损害他人名誉。
被造谣者因此遭受了名誉损害,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
3. 破坏社会风气。
谣言的传播使人们失去信任,降低了社会的凝聚力。
三、我的反省1.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承认,我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 主动承担后果。
我愿意接受组织的处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加强自身修养。
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法律和道德修养,不再参与传播谣言。
4. 积极宣传正能量。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积极宣传正能量,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整改措施1. 严格自律。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谣言。
2. 加强学习。
我将深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3. 传播正能量。
我将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宣传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倡导诚信。
我将以身作则,倡导诚信,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再次为我的错误向您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恳请您给予我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会以此为鉴,严格要求自己,不再犯类似错误。
此致敬礼!检讨人:(签名)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谣言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迈进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68%的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不满,22%的人舍命不舍财。
这个时期属于“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收费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官员腐败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缺乏安全感。
新一届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仍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错觉。
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谣言出现,相当一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仅信谣,而且还传谣。
这是网络谣言产生、泛滥的社会根源。
二、民众心理因素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认同感出现断裂,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失落。
百姓痛恨腐败,民众仇视富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
于是,在他们个人家庭出现困境无力救助或遭遇公共事件时,就会选择放大事实、扩大影响,甚至制造谣言,以便产生轰动效应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实现对处境不满的情绪宣泄。
同时,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们借此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获得了快感。
三、主流媒体因素“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使命。
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阶层结构、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分化和多元化,而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单一的宣传思想和宣传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国人的信息诉求。
人们渴望通过其他媒体全面了解身边的一切和外面的世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报喜不报忧”是主流媒体最大的诟病。
不能全方位展现社会的立体图景和多视角地报道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逐渐减少了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敬畏。
面对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一些主流媒体的沉默,让人们无法理解。
即使有些媒体想要报道,但由于媒体内部的报道流程设置,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内容深度。
无奈,人们只好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和真像。
在一时难以得到真像的情况下,网络谣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四、信息管理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5年多了,从总体上看,我国只是基本上建立起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框架,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
由于我国的信息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的状态,注定了信息公开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取得重大突破。
在一些官员的眼里,政府信息归政府所有,是权力的象征,公开越多,做事就会越被动,所以有些部门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价值不大的信息,而公众关心的信息却很少。
不仅信息公开的内容狭窄,沟通渠道也不通畅,现行制度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规定很不完善,保密的范围过于宽泛,许多应该公开的信息由于被贴上保密的标签成为政府不公开的理由,而且信息公开的方式单一,主动公开方式占主导地位,沟通渠道不畅。
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行政机关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部分行政机关对新闻媒体非法干预现象,客观上影响了政府的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为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另类解读或传播谣言提供了可能。
诸多事实表明,让谣言止于公开是应对网络谣言的明智之举。
五、官员素质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针对目前我国官员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官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让民众日渐失望和不满,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开始下降,人们的不信任感正在累积。
地下水发红引发恐慌,环保局长却回复“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被网友戏称“红豆局长”。
官员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遭网友的热议,被网上称为“最牛的一句话”。
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起人们的不满。
至于无数落马贪官,贪腐金额动则上亿,情妇数十,不断挑战人们的视听神经,英雄瞬间变狗熊,昨日清官今贪官,台上台下反差强烈,让人们无法分辨事情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他们说的话哪句是假,哪句又是真。
有时政府部门或官员的信息发布或辟谣,反而会遭到人们的反向解读。
六、经济利益因素为获利而制造谣言,是很多网络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通过制造、传播谣言,已经成为一些人的获利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利益集团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收买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或利用公关公司、传媒策划机构等,相互勾结,制造谣言并大肆传播,以达到非法侵害竞争对手的目的。
如近年来两大乳业巨头蒙牛、伊利之间的几次媒体相互攻击战。
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竟然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公然炮制虚假新闻,甚至故意造假传谣,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来谋取单位一己私利。
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更是靠大量炮制虚假新闻,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达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
所谓的“网络反腐维权斗士”周禄宝,则多次发布虚假信息,名为反腐,实为敲诈,涉案金额达上百万元,终因涉嫌敲诈勒索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逮捕。
七、法律制度因素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律只有明确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明确的预期。
法律的缺失是导致个人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没有法律的规范,网络的有序运行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的法律规范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互联网犯罪的明确规定几近缺失,这也是导致最近几年来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一大原因。
虽然最近最高法和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的司法解释略显仓促,但总算给无数网民一个明确的法律预期,让网民对造谣、传谣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有所警觉。
当然,对网络谣言的刑罚只是最后的手段,预防网络谣言产生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
而预防网络谣言,更需要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
从近期查处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来看,造谣者的肆无忌惮,传谣者的不负责任,信谣者的盲目听从,无不折射出人们法律意识的淡漠。
如果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的尊崇,惩治网络谣言就会呈现一阵风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会再度泛滥,屡禁不止。
因此,全社会在寄希望于健全法治,以法治乱的同时,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杜绝网络谣言的应对之道。
首先,由于网络谣言不同于以往模糊性的谣言,而是富有逻辑和条理、务求真实的信息,网民辨别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发布信息的媒体和管理部门付出更大的努力把关。
调查显示,有6649%受访者在被问及如何应对网络谣言时,选择了“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
门户网站和主要网络媒体都应该对自己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核查,即使无法做到针对所有的信息进行,也应该审查点击量或浏览量达到一定标准的信息。
网络媒体还应该配合政府部门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网民的无端揣测、以讹传讹。
其次,针对网民面对恐慌性谣言的“宁可信其有”,有关部门应该抓住大众的心理需求建立一种机制,一旦出现网络谣言,网民能够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求证,而主管部门要能迅速做出回答。
这样信息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生存的空间越小。
同时考虑到网上网下的互动,这种恐慌性谣言可能会在网下扩散,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时,无论相关部门是否在网上做出过解释,都应该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是在其他传统媒体上以公告的形式做出回应,及时有效地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最后,网络的匿名性也是网络谣言的推手之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仅有不到2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尽快推动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的互动、方便、实时和身份的虚拟性扩大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度,给了人们很多自由空间,推动了言论自由和民主。
但同时,虚拟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羁绊,有些网民难免会肆意宣泄、无所顾虑,逞一时口快,进行造谣、炒作、侮辱和诽谤,或是以非理性语言恶意攻击、中伤他人,造成不和谐的讨论氛围。
对此,应该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判断能力和自律精神,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时刻谨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维持良好的网络环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