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课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道初中数学题为例,进行实践案例分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

案例介绍题目: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原价50元,购买两件商品原价100元。

小华想购买一件商品,请问他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使花费最少?实践案例分析1. 问题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的背景和所求的目标。

本题中,商店的促销活动是关键信息,我们需要根据这个信息来确定小华购买商品的最佳方案。

2. 问题转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本题,我们可以将小华购买商品的最佳方案转化为一个数学优化问题,即求解最小化花费的购买方案。

3. 建立模型根据题目信息,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设购买x件商品的总花费为y元,则有:•当x=1时,y=50;•当x=2时,y=100。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x的值,使得y的值最小。

4. 求解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小华购买一件还是两件商品,总花费都是固定的。

因此,小华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最少,为50元。

5. 结果验证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来验证这个结果。

如果小华购买两件商品,总花费为100元,而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为50元,显然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更少。

教学启示通过对这个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学启示:1.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3.数学方法的运用:在本题中,我们运用了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结果的验证: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验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这道初中数学题的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实践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实验操作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实验操作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实验操作教案模板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材:《数学实验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操作: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进行角度测量。

2.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进行角度测量。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探讨与发现(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实验操作和所学内容。

二、实验拓展(15分钟)1. 学生进行实验拓展,探究不同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应用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给出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和解决问题中的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教案:初中数学实验课——“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三角板、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2. 教学课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条件、判定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全等吗?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 实验要求: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制作两个三角形,使它们全等。

3.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成果展示(5分钟)1. 每组派代表展示制作的全等三角形,并介绍制作过程。

2. 教师点评,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制作方法。

四、理论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3. 举例说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课中的收获,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方法。

2. 教师点评,强调三角形全等在数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优秀案例动手实践类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优秀案例动手实践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学习了如何判定等腰三角形,并且具有一定猜想、实验、证明的能力。学生在等腰三角形判定学习过程中,只局限于如何证明已有图形为等腰三角形。学生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突破学生思维定式,大胆让学生进行动手分割、猜想证明、演绎归纳,并且进行数形结合,充分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你是如何思考?
【学生回答】考虑到一个角36°,刚好另一个角72°,所以将72°分割成36°,36°。
【教师引导】你能将10°、20°、150°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1回答】
【学生2回答】这是错误的分割方式!20°分割成10°,10°不行!
【教师引导】那怎么分割?
【学生2回答】
【设计意图】数学建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如果说成“把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学生可能更能接受些。
【教师引导】推理1:△ACD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1)∠ADC=∠C,即2β=γ;
(2)∠ADC=∠CAD,即α=3β;
(3)∠C=∠CAD,即α=90°再结合具体图形。
(1).【教师引导】你能将36°、72°、72°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量角器
学案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
小组派代表,上台随意抽取一叠三角形纸片(平均每人能分到一张)。小组活动:折一次,将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用到量角器确定角度大小),限时5分钟。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随意抽取纸片,全体活动,调动所有孩子积极性。
【小组展示】将能被分割的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黑板上进行展示)、讲解。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定义2. 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3. 实验操作:用剪刀剪出多边形,测量内角和外角的大小4. 结果分析:总结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特点和规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图片,如足球、自行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剪刀剪出一个多边形,如五边形、六边形等。

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 结果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有这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2. 学生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实验课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实验操作是否顺利,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实验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资源1. 剪刀、量角器、实验表格等实验器材。

2. 多边形的图片和生活实例。

3. 数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背景】我在进行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船型每只船载人数租金大船 5 3元小船3 2元。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

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

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生(一下子来劲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

则: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a = 1/3x + 32因为:0 <5x <48 且x为正整数所以:x = 9时,a最小值= 29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案例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学习。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问题提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BC=EF,∠A=∠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AC=DF,∠B=∠E,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D,∠B=∠E,∠C=∠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问题探究(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尝试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 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哪些?(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2.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物体,如足球、篮球、自行车轮胎等,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15分钟)(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并数一数它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并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3)让学生用剪刀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观察分割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多边形的内角和。

3. 实践操作(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硬纸板剪出不同边数的多边形,测量每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验证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课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提出疑问。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多边形,使其内角和等于某个特定的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2. 学生能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

4. 学生对数学实验课有兴趣,能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硬纸板3. 剪刀4. 量角器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 教师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节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的数学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HL。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2. 新课讲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SSS、SAS、ASA、AAS、HL等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每组派代表展示证明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方法的选择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解题思路。

(3)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强调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一、活动目的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研究;(三)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二、活动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某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到仙女山公园考察,采集标本。

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

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

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

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生:解设科技小组共有X名同学,两家旅行社定价为“1”。

80%X=70%(X+3)。

解得X=21.答:科技小组共有21名学生。

师:正确,很好!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合算?2、鼓励自主交流,让位学生实践。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生A: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

我们试算了当增加1人时,甲旅行社:80%×(21+1)=17.6.乙旅行社:70%×(24+1)=17.5.17.6>17.5.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B: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1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

师: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

4、运用实践结果,发展创新意识。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否正确,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同学们还有其它想法吗?生3:老师我还有其它解法。

解:设学生人数为X 人,单价为“1”。

如选甲旅行社,即80%X70%(X+2),则X>14;三、活动小结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不等式解的,办法完整是精确的。

这是我们此后要研究的内容,有乐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连续探讨、实践(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本文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现象,如:剪纸、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① 小组讨论: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其适用条件。

②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 实践应用: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等。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反思(1)注重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的例子(3篇)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的例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次初中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探讨实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本次实践活动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活动内容1. 活动准备(1)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如购物、烹饪、交通等,并记录下来。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数学公式、计算器等。

2. 活动实施(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进行研究。

例如,某小组选择“购物打折”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2)小组合作各小组根据所选取的主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出结论。

例如,某小组通过计算发现,在购物时,选择合适的折扣方式可以节省更多的钱。

(3)成果展示各小组将研究成果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3. 活动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协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六、反思与建议1. 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指导。

2.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跨学科实验教案

初中数学跨学科实验教案

初中数学跨学科实验教案学科:初中数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了解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2. 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3. 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抛物线现象,如篮球投篮、足球射门等,引导学生关注抛物线。

2. 学生分享对抛物线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探究抛物线的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制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制作任务: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抛物线。

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成果,阐述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制作心得。

二、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抛物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践(20分钟)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抛物线应用实例,如篮球投篮模拟。

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的能力。

3.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跨学科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抛物线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篇一: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建模的含义;探究数学建模的基本规律。

2、挖掘教材,探索教材知识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

教学准备:1、材料:甘蔗、FLASH软件、小刀、多媒体各项设备。

2、知识:初中数学二年级部分几何、代数相关知识;环保、城建等知识。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1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发现并验证皮克定理;(2)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亲身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地投入活动;(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在解决多变量问题中采用变量控制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二、活动重点: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学会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三、活动难点: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与图形内部及它边上的格点数之间关系的探究. 四、活动过程:本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活动一.概念认识在平面上,先画一系列的水平直线和一系列的竖(垂)直直线,使得任意两个相邻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一个单位,这样就在平面上建立了一个方格网(如左图). 方格网中的每个交点叫做格点(如左图中的点A、B、C、D、E…).显然,每一个小方格(如图中带阴影的小方格)就是一个面积单位.如果一个多边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2格点多边形(如图中的多边形ABCDE) 知识延伸:如下图a,把多边形的任何一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其他各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而图b中的多边形不具备这种性质,称为凹多边形. 二.自主探究1.求下列多边形的面积2.我们设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为S,多边形内部的格点数为N,它的边上的格点数为L,写出下图中格点多边形的N、L3.仿照2中的图在网格纸上画出符合条件的不同格点多边形 1)画3个满足条件N=0的格点多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S 2) 画3个满足条件N=1的格点多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S 3) 画3个满足条件N=2的格点多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S 第二阶段课内活动一.对第一阶段活动的再认识 1.认识格点多边形 2.识别凹、凸多边形3.归纳格点多边形面积的求法4.会数格点多边形边上及内部的格点数二.探究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内部格点数的关系活动一探究N=0的格点多边形中S与L之间的关系图形序号 N S L ? ? ? ?… … … …满足N=0的格点多边形中的S、L之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3关系,你能表示出来吗? 活动二探究N=1的格点多边形中S与L之间的关系图形序号 N S L ? ? ? ?… … … …满足N=1的格点多边形中的S、L之间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三探究N=2的格点多边形中S与L之间的关系图形序号 N S L ? ? ? ?… … … …观察上表,你又有了什么发现?篇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请大家先观察下列生活中一些现象(多媒体演示),再回答问题:(1)一位外地教师问小王裘村中学在什么位置,小王告诉他从裘村汽车站出发,往东走1000米,再往北走50米,就是裘村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1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一、在备课方面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

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

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初中数学实验课说课案例

初中数学实验课说课案例

初中数学实验课说课案例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初中数学实验课的说课案例,保证超级有趣哦!
比如说,我们在学几何图形那部分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超有意思的实验。

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卡纸剪出各种图形,哎呀,那场面可热闹啦!“嘿,你这个三角形剪得好标准呀!”“哇,我这个正方形也不赖嘛!”大家一边动手一边交流,不亦乐乎。

这就像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里探索一样,每个图形都是一个小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揭开。

通过亲手操作,同学们对图形的特点理解得那叫一个透彻!这可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啦,对吧?
还有一次,我们做了测量实验。

拿着尺子这儿量量,那儿测测,同学们一个个都特别认真。

“咦,这个长度怎么这么奇怪?”“哈哈,你量错啦!”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就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这不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嘛,每个人都是游戏的主角,在游戏中开开心心地收获知识。

在初中数学实验课上,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这就像是给知识装上了翅膀,让它能飞进同学们的心里。

我觉得呀,这样的数学实验课简直太棒啦!它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了数学,也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好啦,就说这么多啦,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是不是也被吸引住啦?。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优秀案例动手实践类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优秀案例动手实践类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优秀案例动手实践类---玩转三角形中的翻折问题湖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杨建雅徐会星第二课时:折叠三角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过程与方法:1、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能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画图来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通过折叠的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能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三、教学过程问题1.如图,在△ABC中,∠C=90°,BC=6,D、E分别在AB、AC上,将△ABC沿DE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则折痕DE的长为()A.2 B.3 C.4 D.5【分析】根据折叠得出AE=CE,又因为∠DEA=∠ACB,推出△AED∽△ACB,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将△ABC沿DE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ACB=90°,∴AE=CE,∠DEA=90°,∴∠ACB=∠DEA,∵∠A=∠A,∴△AED∽△ACB,∴==,∵BC=6,∴DE=3,故选B.问题2.如图,已知Rt△ABC中,∠C=90°.将△ABC沿BE折叠,使点C落在AB上的D处,折痕为BE.(1)若BC=6,AC=8,求CE的长.(2)若AD=BD,求∠A的度数.【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斜边AB的长,设CE=x,然后在直角△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列方程求得x的值;(2)易证ED是AB的中垂线,则∠ABE=∠A,然后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BE=∠CB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实验课案例
在初中数学实验课中,有很多有趣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实验课案例。

题目:探究平行线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正确运用平行线的相关定理解决问题。

实验材料:直尺、铅笔、纸张
实验步骤:
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空白纸张和一支铅笔。

2. 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一条任意直线AB。

3. 让学生选择直线AB上的一个点C,并用直尺连接点C与点A。

4. 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直线DE,并确保直线DE与直线AC相交于一点D。

5. 让学生通过调整直线DE的位置,使其与直线AC重合,观察并记录此时直线DE与直线AB的关系。

6. 让学生通过调整直线DE的位置,使其与直线AC平行,观察并记录此时直线DE与直线AB的关系。

7.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学生会发现以下结论:
1. 当直线DE与直线AC重叠时,直线DE与直线AB完全重合,它们是同一条直线。

2. 当直线DE与直线AC平行时,直线DE与直线AB永远不会相交,它们保持同一间距,且在任意两点上的连线也都与直线AC平行。

这个实验案例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平行线与重叠线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这个案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更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