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实描绘并推进介入了事件进程,是草根民众参与话语建构意识自觉实现的结果,成为推动社会民主化前进的新兴力量。

网络热词蕴涵草根文化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体为草根文化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在网络流行文化中,热词成为草根阶层意见最新颖、最快捷、最集中、最时尚、最另类、最搞笑的表达方式,并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在传播方式与接受层面的特征。

从传播方式看,热词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的大众与人际传播特征。“草根文化”根植于民众,综合反映了草根阶层现实意志和情感意愿的亚文化体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深层心理。网络热词折射着草根阶层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态度,很多经典言论只是对当时心境的即兴表达。网络传播的

特征推进了热词文化广泛的大众传播,而热词反过来又加强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网络热词成功实现了对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和意见表达,并随即形成热词流行文化,成为连通现实层面草根阶层人际传播的纽带。在民众的日常交流中,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人际交流中的常用语句,能够增进群体意识并促进人际传播。

就接受层面而言,热词暗藏受众颠覆与抵制的接受效应。在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中,有一种受众读解模式是这样定义的:“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抵制性地解读,即反对主导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意识性的解读,所以译为‘抵抗意义解读’或‘抵制意义解读’(counter-hegemonic reading)。”①相对于主导-霸权模式往往存在于电视媒体,应用-协商模式往往运用于报纸媒体,抵抗-抵制模式常现于网络媒体。“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②网络草根文化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展示与表达,在思想行为上敢于反传统,充满叛逆精神和原生态的张力。这种后现代式的质疑一切的反叛意识在网络热词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展现在对僵化古板的生活方式的讽刺,对某些所谓的“学术专家”的反驳,以及对相关部门敷衍了事的揭露,比如“躲猫猫”、“欺实马”表现出对官方话语的质疑,暗含对所谓权威的讽刺。在这种

反抗或制衡的语境中,词汇本身的含义在这一场域中消解,新的蕴涵逐渐生成。

网络热词体现草根文化的精神内核

草根文化是复合层面的文化集结体,其文化主体从媒介层面而言是网络民众,从社会层面而言是草根蚁族。草根文化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多种文化症候和流行因素集中于此,既表述共性也彰显个性。网络热词集中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精神内核。

网友自发的创新性。转型期的中国,各种话语体系、观念规范、伦理道德正在重塑之中。由于观念的争锋,大量突发性事件在不断的转述和争论中愈辩愈明,热词正在这一环境中大量产生,并由语言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进入社会生活层面,成为草根文化创新性与影响力的有利证明。热词本身的产生就有创造性,往往是汉语中本来不存在的词句,并在反复阐释中生发出新的内涵或变异,也是典型的语言超链接。其中作为当事人原话的“我爸是李刚”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一句话产生了诸多衍生版本,如凤凰传奇版“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的爸爸是李刚”、特仑苏版“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以及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等。在这一反复转述的过程中,有的造句表明讽刺,大多是纯粹的调侃,最终演变为语言的狂欢。

思想表征多元化。网络草根文化除热词外,还有自拍视频、论坛跟帖、博客微博等方式,不一而足。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构筑了网民各自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相对自由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实现,相对于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官方化、程式化的宏观层面的评论方式,热词文化所成就的评论圈呈现出微观、生动、真挚、多元的特色。网络热词反映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批判讽刺为主,兼有纯粹娱乐类型的。中国民众对于网络热词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字面层而进入意蕴层,热词对词汇的全新赋形、赋意既表达了草根民众的意愿,更体现了多重意义与多元文化的可能性。因此,网络热词文化表征了草根文化的多元指向。

话语权力的公众化。在大众传播时代,“表达权不再被精英控制,民意尤其是草根文化,在网上汇聚舆论洪流,就成了新的‘流行语’”③。表达权是草根的自我文化创造权得到体现的需求,是话语权实践的需求,是反复验证自我存在与归属感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开放和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集调侃、反讽、批判于一体的网络热词可以充分彰显公共事件中公民的情感和意愿。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意义符号,是草根网民改变语言本身的所指,对原有信息进行提取、借用、联想、类比或者谐音处理,回避敏感词汇多采用借代手法巧妙地表情达意。这种饱含了互

文性、多义性、陌生化的语言从个体层面迅速延伸至公众层面,在事件发生的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强势的舆论空间,进而变身为流行文化的代表,甚至实现商业化的转型。网络热词是草根话语权力实现与勃兴的文化象征。

网络热词暗含草根民众的心理诉求

网络热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公共事件,直指问题关键,是网民渴望参与公共事件、表达话语指向的心理内蕴。网络热词作为草根阶层流行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这一群体的心理诉求。

一方面,身份认同心理促进草根民众形成稳定的阶层。网络热词的使用者使用某些流行词汇而进阶于公共社会,不会使用热词或不理解热词的民众则被赋予过时、老古董的刻板印象。热词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通过不断发帖、转帖、回复、超链接,很快将热词从网络层面推进到现实层面,跻身更广阔的公众的视野。热词可以反映个体的生活态度与群体身份,网络热词的使用者共同接受比较统一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形成相对稳定的阶层划分——草根阶层。

另一方面,网络热词有利于草根阶层心理的宣泄与平衡。网络热词蕴涵调侃和娱乐因子,这里的调侃并非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现实的世界公众个体承受的压力受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