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当下中国草根文化流行语呈现特点解析

当下中国草根文化流行语呈现特点解析
第3 卷第1 期 2 0 1 3 年2 月
福 建江 夏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J i a n g x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NO. 1 . Fe b. 2 01 3
语言
・ 文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特 定词语 ,借 以表示某些幕 后不可告人 的秘密 ,并频现 于各种媒 体和 民众 口语之 中。正是在
民众 的高度关注 、广泛传播 与创新运用下 , “ 躲猫猫 ”这个原本并 不具备太 多内涵和外延 的坊问 用语 与某类存在 “ 隐私”的社会 事件相挂钩 后 ,变得 丰富生动 、蕴味无穷 ,从而 产生 了既可 意会 又可言传的神奇效果 ,展示出民众对 于社会正义 的迫切渴望 。 再 次 ,草根 文化 流行语 显示 出草根 阶层 的道 德观底色 和基调 。不少新鲜创造 的草根文化 流行 语 通过赋予 名号或截取 片段 话语 ,展 示出浓重的 民众道德观色 彩 。2 0 0 8 年 “ s . 1 2 ”汶 川地 震时 , 四川都江堰光 亚学校教师 范美忠 不仅 丢下学生 自行逃命 ,而且还 在天涯社 区 中发表 “ 跟你们一起 死没有意 义”等令人震惊 的极其不妥 言论 ,于是 被广大义愤填 膺的 网友 大肆抨击 。其人被大众戏
草根 文化流 行语 中无 论是热 词还 是热语 ,内容均真 实丰富 ,反映的是 鲜活 的社会生 活现实及
底层群体 对社会 生活现实 的切身感受 ,但在陈述 社会事件 、阐发情感 意向或表达思 想蕴意时 ,均
通过普通 民众 自己的触 角和视 角来呈现 ,因而隐含 着草根阶层特 定 的文化 价值判断 、意识形态倾 向 以及人生诉求 、情感态度 ,即便在游戏 、调侃之 中也不乏些许含有社会价值 的蕴意 。

重视网络“草根”评论 构建和谐网络文化

重视网络“草根”评论 构建和谐网络文化

重视网络“草根”评论构建和谐网络文化作者:张童童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6期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主流,微博、博客、微信各种浏览器等新闻媒介已经是人们生活必备。

通过这些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对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因为人人可以发表言论,这些“草根”评论中有多少真实性我们不知道,负面的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评论在网络媒介上比比皆是,而网络“草根”评论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趋势。

对于这些评论应正确理性的对待,对于不利影响言论的评论更要重视,要净化网络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网络文化。

关键词:网络“草根”评论 ;和谐网络文化一、“草根”评论的概念“草根”一词是指和主流、精英阶层相比较,那些实力较弱的群体,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平民、普通人。

简言之,“草根”泛指那些基层的、乡村地区的、生活普通的人们。

所以“草根”评论也就是平民的评论。

草根对于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是大众的心声,对于一些不公正事件草根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言论。

虽然草根普通,但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草根是中国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对于他们发表的言论社会各界有必要关注和重视起来,作为草根的群体,散布于我国的各个角落,他们在最基层最普通的地方关注着社会的演变,对事情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既然千千万的草根是中国的群体,那么他们的心声有什么理由不被倾听呢?只有正确对待网络“草根”评论,倾听大众的心声,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媒介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也不再是两点一线的传统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得知最新发生的事件,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发表意见,虽然在言论上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评论也是不堪的,容易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即便如此,和传统的报纸、电视新闻手段相比,网络媒介的优势还是相当突出的,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可比的,网络媒介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2.1反应百姓意愿,形成较强的舆论氛围当下最为热门的网络媒介有微博、新浪、网易、搜狐等,通过这些媒介,全国各地的网民都可以通过其浏览到最新的新闻事件,网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于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网民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看到彼此的评论,网民们的深入讨论往往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对于侵犯草根群众的事情人民群众的心声不容易被倾听,通过网络媒介政府可以得知人们的内心看法,所以网络媒介可以很好的反应百姓们的意愿,也是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有力枢纽。

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

何为“草根文化”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

是具有民众精神的,代表民众意识的人群借用新媒体对个人意识的表达。

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

“草根文化”的成因分析“草根文化”是相当丰富的,无疑要追溯“草根文化”的源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以下我们分别从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受众角度、传播者及传播模式四大要素来具体分析:(一)新媒介推波助澜新媒介一词是80 年代初西方传播界提出的。

新媒介一是由传统媒介在技术上的发展而生成的,一是由传统媒介的相互联姻或与其他媒介的新型结合而产生的,如有线电视、个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媒体、博客、播客等。

有线电视作为电视媒介的一个种类,可以归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有线电视通常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系统等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因而也被视作新媒介的一种。

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线电视开始走向互动化,卫星传播电视信号经过有线电视网络的传播,使得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

而新媒介的特性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

使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行为的事件,突然间变成网络文化事件。

“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类似“芙蓉姐姐”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只有“芙蓉姐姐”最先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成功地张扬了她的个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新媒介网络的推波助澜,最终结果是不断放大个人行为的效应,使之越来越具有某种符号性的意义,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占据一个位置。

新媒介的特性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如果没有网络,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能有今天这么热火的名气吗?如果没有贴吧、天涯,“超女”现象的追星行为又如何能从单纯的个人追星演变为具有群体活动机制的“粉丝团体”?一个“粉丝”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超女”选秀的结果,但是,通过网络集结的一个“粉丝”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比赛的最终走向。

草根文化浅析

草根文化浅析

草根文化浅析每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而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被我们称之以文化现象,它可以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然而却无高下之分。

或高雅或通俗,都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各个层次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娱乐需求。

从2005年爆红的“超级女生”到旭日阳刚组合,农民工街舞团到周立波脱口秀,从2011 年春晚的西单女孩再到2012年春晚的草根农民朱之文等一系列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掀起草根文化的狂潮。

然何谓“草根文化”?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

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对这个界定,先不置可否。

一、草根文化兴起的原因分析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文化市场也出现了繁荣,导致草根文化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文革以后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草根文化也在这一浪潮中孕育而生。

而随着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间接导致草根文化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助手。

用电脑方便,上网便捷了,“草根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表现自己、表达观点和获得关注的舞台。

互联网,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

博客,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从“草根”打开了突破口。

“草根”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使博客在颠覆话语权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个性旗帜,普通人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

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QQ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发展无疑也在强化这种自由与个性。

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也使得民众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提高。

传播草根文化

传播草根文化

传播草根文化1、改革开放30年来,“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

但实际上对一些主流文化的普及和弘扬也是一种挑战。

任何的文化不能脱离了其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责任,不能脱离了文艺的“二为”方向。

“草根文化”是无门槛的大众参与,这样就会使“草根文化”显得无秩序性,多元化,各种思想和人生价值观都会有可能被搬上网络平台和剧院舞台,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这种形势下,俨然“草根”就成了盛放各类思想的杂物箱。

同时,作为民间的东西,往往蜕不去粗野、世俗、商业性的落后因素,这样草根文化就只会成为瞬间即逝的流星或有变成半文化的危险。

基于大众文化的趣味要求,大众文化的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快乐原则,搞笑、逗乐、感官刺激,甚至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主题。

如此的“草根文化”就会显得有些哗众取宠,刻意去制造“眼球效应”,这样的愚昧落后草根文化就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传染。

有文化批评家说,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名头后,身价百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草根也并非优秀的代名词,同样既有精华,又又糟粕,原生态的东西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非一定值得提倡。

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会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同时,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

对待“草根文化”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尤其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与此同时,草根文化因为不登大雅之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非常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日趋式微。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草根女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草根女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草根女浅析摘要:作为网络时代造就的神话之一,芙蓉现象引人瞩目。

现试图从跨文化视角、网络狂欢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审视,以期挖掘出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草根女赖以生存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土壤。

关键词:芙蓉现象;草根;跨文化;网络狂欢时下,芙蓉姐姐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抽象为一个符号,她身上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散发浓烈的草根元素气息,属于名符其实的草根女。

1芙蓉姐姐之草根元素分析什么叫“草根”呢?它(grassroot)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意指一种经验总结。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草根”后来成为一个社会学术语,成了当代中国的流行语。

它更多指的是普通民众、平民的、民间的意思。

与之关联的还有关键词:原生态的,个体的,真实的,鲜活的,混杂的,叛逆的,坚韧的……具体来说,草根群体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持有草根立场的社会精英,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民众;“草根”元素是两者共同的标签。

试对芙蓉姐姐身上的草根元素进行一番浅析。

(1)她来自民间,草根立场,原生、平凡。

这一点从她的履历可以看出来,还有其语录为证:有一句话最适合形容我,顽强的草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来自于草根阶层,深知草根的喜忧,才能用善良的微笑,成为大家的朋友⑴。

(2)极具自觉反抗精神,在唾液中前进。

草根文化中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完全本能和自觉的表现。

草根的精神力量主要体现为是一种声音、舆论和态度。

从其超级自信的宣言到大尺度几近自毁的展示,都体现出对精英文化强烈的反抗精神。

(3)生命力极强,n年奋战越挫越勇。

从2003年在北大未名、水木清华bbs发帖到2010年抱得大奖归,八年“抗争”让她变成了一只美天鹅。

不管外界如何评判,她只是极力绽放自我那惊世骇俗的“美”。

2跨文化视角下对草根女性的浅析想要展示自我的勇气与自信,既是遭致围观的“罪魁祸首”,又是反败为胜的“终极武器”。

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专业水准 的作品。最后,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 途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内容摘要
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对电影产业和视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 先,它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草根制片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 和分享,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拓宽了电影创作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变革。
案例分析:草根狂欢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和价值
无论是Papi酱还是喊麦哥,他们的成功都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的 影响力和价值。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呈现了草根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并借 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迅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现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草根群体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大众化 的文化交流模式。然而,草根狂欢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需要我们和引导。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 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首次出现在他的重要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中,该理论是他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狂欢理论强调的 是一种颠覆性的、自由的文化现象,它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内容摘要
传统电影制作往往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复杂的制作流程,而网络电影则通过降 低制作成本和简化制作流程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网络电影草 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丰富了视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多元和包 容。

网络表达视角下草根文化发展探析王富强

网络表达视角下草根文化发展探析王富强

根阶层的表达载体,无一不充溢着平民化和个人化的气息, 为
草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动力 草根文化在 网络时代的 蓬勃发展 ,带给 了我们感动 ,也带给 我们更 多的思考 , 促使 我
们去探求草根文化在网络 时代发展 的历 程和原因
二 网络表达视角下草根文化发展 的历程 考察 西单女孩 旭 日阳刚 当年 明月 等在 网络世
紫千红 的局 面 ,社会 的每个 阶层 都能在其 中找到属 于 自己 的天地 细寻网络世界里文化发展的轨迹 ,我们可 以发现其 中有一些来 自最底层的 民众 ,通过 网络走到 了这个世界的前
目前 , 社会各界都对 以 西单女孩
旭 日阳 刚
当年
明月 为代表 的草根 文化的发展 给予 了高度 的关注 ,并 进行
台, 随后 又获得央视 20 0 年度 星光大道 总决赛 的第二名 1
案例 3 :20 6 年广东某地政府公务员的 当年 明月 写下 0
作者 简介 :王 富强(1 7 一 ), 男, 河南省周 口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系讲师 9 1 基金 项 目: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 目 河南省青年 网络 参与研 究 (1 24 0 50306 的阶段性 成果 0 0 4 )
使的翅膀 视频被传 到网上 ,这个视频打动了许 多人 ,而迅速
成为点击率攀 升最快的视频之一 西单女孩由此登上 了电视 媒介 ,参加 了 20 1 年春晚为更多的人所熟 知 现在被央视等 1 主流媒体称为 百姓 歌手 案例 2 : 旭 日阳刚 他手刘刚 , 主唱王旭 一个 由农 民工组成的音乐组合 , 吉 201 年 8 月 ,用手机拍 的 旭 日阳刚 0
呈悄然兴起之态,并借助大众传媒特别是 网络传媒 ,逐渐进人
公共视野 网络作 为多元性和隐匿性最强的媒体 , 自然而然成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

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

【参考要点】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草根文化对主流媒体的影响-毕业论文

草根文化对主流媒体的影响-毕业论文

草根文化对主流媒体的影响摘要:自从超级女声火爆开播以来,草根开始登上更加宽广的舞台,并且在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兴媒介的传播下,“草根精神”被大众热捧,“草根文化”仿佛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那么,草根文化业作为一种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规范,没有经过精英文化加工和改造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目前这个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对主流媒体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草根精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速的通过新兴媒体吸引大众的注意,当然,草根文化的缺点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大众“取精华去糟粕”塑造“草根精神”。

关键词:草根文化;主流媒体;影响Of GrassrootsCulture on Mainstream Media Abstract:Based on grassroots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ar of grassroots, grassroots culture, reflection on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new media period more broad stage. In weibo, micro letter,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emerging media communication under "grassroots spirit" by the public. "Grassroots culture", as if overnight became the great river north and south. "Grassroots" an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grass-roots culture" has become represents the civilian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In this case, the grassroots culture without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guidance standard, the elite culture has not been processing and transformation, what impact on the mainstream media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In the current mass culture dominant social environment, grass-roots elite by the rapid spread of new media to the mainstream media has formed a certain impact, grassroots culture also illustrates the growing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must be the trend.Key words:grassroots culture;media;television programs目录摘要 0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与对象
•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通过随机抽样选取样本,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 可靠性。
02
调查方法与实施过程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通过在线和离线方式,向不同专业、年级的 大学生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草根文化的认 识和态度。
访谈法
选择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 解他们对草根文化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
06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 认识较为片面
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了解仅 限于一些流行的草根文化符号, 如草根明星、草根英雄等,而对 于草根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以 及多样性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对于草根文化 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代表 了普通人的创造力和自由,具有 积极的意义;而另一些大学生则 认为草根文化缺乏专业性和深度 ,不值得推崇。
3
积极参与与实践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草根活动,如草根艺 术、民间文化活动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 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大学生参与草根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大学生不仅限于观赏,还积极参与草根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独立音乐演出、民间艺术表演、草根体育比赛等。
大学生参与草根文化的方式灵活多样
除了现场参与,大学生还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草根文化活动,如网络直播、线上投票等。
草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要点一
草根文化强调的积极向上、自立 自强的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态度对比
人文类专业
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对草根文化持较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更 注重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研究草根文化现象。

简论当代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论当代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论当代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作者:苑秀杰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8期【提要】笔者用草根理论的持续比较法,把当代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进行概念对概念、范畴对范畴的持续比较,最终得出了当代草根文化具有边缘性、娱乐性、原生性、本真性、通俗性和个性化六大基本特征。

【关键词】比较法草根文化基本特征谈到当代草根文化,人们不禁就想到这样的问题,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截止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定论。

笔者尝试用“草根理论”的持续比较法对这一问题做一简要的探讨。

按照“草根理论”持续比较法的要求,笔者把它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进行概念对概念、范畴对范畴的比较,即可实现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即归纳出当代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学者将生活方式中易于分离出来的元素,称之为文化特征。

分为:一般性文化特征,指适用于社会所有健康成年人的文化元素;专门性文化特征,指仅合用于一类独特个体人类的文化元素;选择性文化特征,是全体社会成员都熟习的,但又可以不受拘束地选择接纳与否的文化元素;变异性文化特征,指由某些个人一起分享但不合适于社会所有成员,甚至不普适于按社会性质分类的任何一组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文化要素或组合。

以此判断,草根文化的文化特征兼有专门性、选择性和变异性三类特点,是草根阶层的生存方式中最易于游离出来的具有专门性、选择性和变异性特点的文化元素。

而它的基本特征需要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进行持续比较中才能凸显出来。

一、与大众文化的比较这里的“大众文化”是指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语境内的“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商业阶层的土壤中,流行于都会,以追逐商贸利润为动机,以群众意趣为标准,借助现代传媒生产和传播的,以娱乐为重要特征的消费文化。

与之比较,草根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化。

它着眼于文化空域的定位与间距,是相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处在边沿或边界的文化。

关于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特征

关于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特征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

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

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实描绘并推进介入了事件进程,是草根民众参与话语建构意识自觉实现的结果,成为推动社会民主化前进的新兴力量。

网络热词蕴涵草根文化的传播特征网络媒体为草根文化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

在网络流行文化中,热词成为草根阶层意见最新颖、最快捷、最集中、最时尚、最另类、最搞笑的表达方式,并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在传播方式与接受层面的特征。

从传播方式看,热词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的大众与人际传播特征。

“草根文化”根植于民众,综合反映了草根阶层现实意志和情感意愿的亚文化体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深层心理。

网络热词折射着草根阶层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态度,很多经典言论只是对当时心境的即兴表达。

网络传播的特征推进了热词文化广泛的大众传播,而热词反过来又加强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

网络热词成功实现了对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和意见表达,并随即形成热词流行文化,成为连通现实层面草根阶层人际传播的纽带。

在民众的日常交流中,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人际交流中的常用语句,能够增进群体意识并促进人际传播。

就接受层面而言,热词暗藏受众颠覆与抵制的接受效应。

在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中,有一种受众读解模式是这样定义的:“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抵制性地解读,即反对主导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意识性的解读,所以译为‘抵抗意义解读’或‘抵制意义解读’(counter-hegemonic reading)。

”①相对于主导-霸权模式往往存在于电视媒体,应用-协商模式往往运用于报纸媒体,抵抗-抵制模式常现于网络媒体。

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中的“大学生群体”特征

从网络热词解读草根文化中的“大学生群体”特征

表现形 式的网络文化。 它生动 活泼的根 植于普通 民众 ,尤其是 大学生 文 化建 设 的参 与 者 。这种 思 想 的转 变促 使他 们 更加 关注 身 边 的人 群体 ,体 现 了草根阶层 的现 实意志和情感意愿 ,进 而影响 着整 个社会 和 事 ,逐渐 提 高 他们 思 考 问题 与分 析 问题 的 能力 ,激 发他 们 的积

极 性和 创造 性 。 并 能够通 过 “ 草 根 文化 ”中 的 “ 典 型人 物 ” 引发 思 考 ,激励 积 极 向上 的 思想 观念 ,帮助 自己树 立 正确 的人 生观 。 如 “ 犀 利 哥 ” ,他是 网 民对 一个 以独特 的 穿衣 风格 酷 帅 的长 相为 特 征生 活 在社 会 底层 的 小人 物 的称 呼 ,而流 行 于 网络 。许 多 大学 生在经过 “ 犀 利 哥 ” 的 网络 喧 嚣 以后 陷 入 了 深 思 :无 家 可 归 的 “ 特型 演 员 ”如 何通 过 自己的 “ 特 点 ”获得 收 入 ?穿破 衣 吃剩 饭 的人 ,他 们 的奢 望 是什 么 ?如 果 “ 犀利 哥 ”有 车有 房 ,那 么他 的 “ 原 创 性 ”会 剩 下 什 么 ?这 不 禁 让我 们 想 起 马克 ・ 吐温 的 经 典小 说 《 哈 克 贝利 ・ 费恩 历 险记 》中 的主人 公 。 “ 草 根文 化 ”也有 负面 影 响 ,需要 引起 警 惕 。 “ 草根 文 化 ” 来 自于 民间 ,虽 然 带有 平 民阶 层 的纯 朴气 息 ,但 也难 免会 有 一些 消 极庸 俗 的 内容 。对 大 学 生 的价值 判 断可 能会 造 成不 利 影响 ,甚 至 会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扭 曲大 学 生 的价 值 取 向, 产 生 功利 主义 、仇 富厌 世 等消 极思 想 ,从 而 背离 社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观 。也 有些 “ 草 根 ”出 身的 “ 网络 名人 ”为 了谋取 某 种利 益 而高 唱言 论 自由却忘 了最 基 本 的公 民义 务 ,他们 的言 论也 势 必影 响大 学生 理 想信 念 的 确立。 无论 任 何一 个 时期 ,都 有着 属 于 本 时期 的文 化特 征 , 由网络 热词 带 来 的 “ 草 根 文化 ”也不 例 外 ,并 且我 们相 信在 今 后还 会有 更 多的 文化 类型 出现 ,但无 论 出现 怎 样 的新 兴文 化 ,我 们都 应该 耐心 解 读 ,科 学对 待 ,从 其产 生 、表 现 、影 响 、意义 等 角度 进行 科 学的 分析 。尤其 是有 着 群体 性 较强 的 大学 生 ,正在 接 受着 精英 化教 育 ,更 应该 在 自身加 强媒 介 素养 前提 下 理性 认识 新 事物 、新 文化 ,这 样才 能对 我们 的文 化 发展 产生 积极 的意 义和推 动 。

浅析当代草根文化现象

浅析当代草根文化现象

论当代草根文化现象一、草根文化的界定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

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草根”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

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等等。

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文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得丰富。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绝对是原生态文化。

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二、当代社会学家关于草根文化现象的观点看法1、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指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文化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对于草根文化现象,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2、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超女”一类的选秀节目肯定不属于高雅艺术范畴,但是下里巴人也好,阳春白雪也罢,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应该给予选秀节目大量涌现的积极意义充分的肯定与重视。

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
词来隐喻“平民大众”、老百姓”一概念 ,除了体现出这一
群体的广泛性外 ,更多地体现了“草根们”经越来越重视自
己的地位和作用了。
三、根文化
草根文化 ,是相对于御用文化、堂文化而言的 ,萌芽并生长于民间 ,没有经过主流文化意识疏导和规范 ,没有经过
社会精英加工改造 ,充满着乡土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
本科、士不同阶段。小品《追星族》我们展示了十几年前
追星的场景———默默关注式的“隐性”星。现在的追星由这种“隐性”追逐发展到“显性”支持 ,因为他们不再单
纯的靠买唱片、演唱会去支持自己的偶像 ,而是和自己的
偶像站在一起并形成组织帮助媒体一起捧红“草根明星”。
其自己心中的梦想。
粉丝们不仅在精神上支持自己喜欢的“草根明星”,更是
以一种聚变性的速度开始行动———自己构思、自我表达 ,凸
现自我存在的精神祈求。
四、结
有文化批评家说“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英雄’
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
被冠以‘草根文化’名头后‘身价百倍’ ,我们不得不面
“草根明星”是大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来的 ,体现出大众
的审美自主性 ,再也不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和牵引了。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这些“草根明星”长起来的 ,是他们
的“粉告》显示主要以学生为主 ,但也包
括其他职业的人群。“粉丝”学历分布在初中、高中、大专
“根”身的功能体现是维持生命体系的最根本的器官 ,要是
没有“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植物本身肯定不会活很久。因
此“草根”于生物体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草根”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即从代表一种植物的一部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传播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

草根狂欢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独特景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底层广泛存在的、以网络为媒介的集体性、狂欢化行为。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在这种背景下,草根狂欢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场所。

狂欢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草根狂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强调在狂欢状态下,人们能够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和限制,通过非理性的、感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释放压力、追求快乐。

在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正是这种狂欢精神的体现,它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欢笑、泪水和激情的虚拟世界。

草根狂欢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平衡网络传播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如何在保证草根文化活力的避免其走向低俗化、恶俗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以狂欢理论为视角,对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草根狂欢现象的特点、成因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为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简要介绍网络传播的发展与普及,以及草根文化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的普及与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传播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论坛,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传播的形式日益丰富,互动性和即时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

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

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实描绘并推进介入了事件进程,是草根民众参与话语建构意识自觉实现的结果,成为推动社会民主化前进的新兴力量。

网络热词蕴涵草根文化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体为草根文化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

在网络流行文化中,热词成为草根阶层意见最新颖、最快捷、最集中、最时尚、最另类、最搞笑的表达方式,并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在传播方式与接受层面的特征。

从传播方式看,热词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的大众与人际传播特征。

“草根文化”根植于民众,综合反映了草根阶层现实意志和情感意愿的亚文化体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深层心理。

网络热词折射着草根阶层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态度,很多经典言论只是对当时心境的即兴表达。

网络传播的
特征推进了热词文化广泛的大众传播,而热词反过来又加强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

网络热词成功实现了对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和意见表达,并随即形成热词流行文化,成为连通现实层面草根阶层人际传播的纽带。

在民众的日常交流中,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人际交流中的常用语句,能够增进群体意识并促进人际传播。

就接受层面而言,热词暗藏受众颠覆与抵制的接受效应。

在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中,有一种受众读解模式是这样定义的:“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抵制性地解读,即反对主导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意识性的解读,所以译为‘抵抗意义解读’或‘抵制意义解读’(counter-hegemonic reading)。

”①相对于主导-霸权模式往往存在于电视媒体,应用-协商模式往往运用于报纸媒体,抵抗-抵制模式常现于网络媒体。

“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

”②网络草根文化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展示与表达,在思想行为上敢于反传统,充满叛逆精神和原生态的张力。

这种后现代式的质疑一切的反叛意识在网络热词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展现在对僵化古板的生活方式的讽刺,对某些所谓的“学术专家”的反驳,以及对相关部门敷衍了事的揭露,比如“躲猫猫”、“欺实马”表现出对官方话语的质疑,暗含对所谓权威的讽刺。

在这种
反抗或制衡的语境中,词汇本身的含义在这一场域中消解,新的蕴涵逐渐生成。

网络热词体现草根文化的精神内核
草根文化是复合层面的文化集结体,其文化主体从媒介层面而言是网络民众,从社会层面而言是草根蚁族。

草根文化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多种文化症候和流行因素集中于此,既表述共性也彰显个性。

网络热词集中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精神内核。

网友自发的创新性。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话语体系、观念规范、伦理道德正在重塑之中。

由于观念的争锋,大量突发性事件在不断的转述和争论中愈辩愈明,热词正在这一环境中大量产生,并由语言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进入社会生活层面,成为草根文化创新性与影响力的有利证明。

热词本身的产生就有创造性,往往是汉语中本来不存在的词句,并在反复阐释中生发出新的内涵或变异,也是典型的语言超链接。

其中作为当事人原话的“我爸是李刚”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一句话产生了诸多衍生版本,如凤凰传奇版“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的爸爸是李刚”、特仑苏版“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以及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等。

在这一反复转述的过程中,有的造句表明讽刺,大多是纯粹的调侃,最终演变为语言的狂欢。

思想表征多元化。

网络草根文化除热词外,还有自拍视频、论坛跟帖、博客微博等方式,不一而足。

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构筑了网民各自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念。

在网络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相对自由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实现,相对于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官方化、程式化的宏观层面的评论方式,热词文化所成就的评论圈呈现出微观、生动、真挚、多元的特色。

网络热词反映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批判讽刺为主,兼有纯粹娱乐类型的。

中国民众对于网络热词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字面层而进入意蕴层,热词对词汇的全新赋形、赋意既表达了草根民众的意愿,更体现了多重意义与多元文化的可能性。

因此,网络热词文化表征了草根文化的多元指向。

话语权力的公众化。

在大众传播时代,“表达权不再被精英控制,民意尤其是草根文化,在网上汇聚舆论洪流,就成了新的‘流行语’”③。

表达权是草根的自我文化创造权得到体现的需求,是话语权实践的需求,是反复验证自我存在与归属感的需求。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开放和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集调侃、反讽、批判于一体的网络热词可以充分彰显公共事件中公民的情感和意愿。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意义符号,是草根网民改变语言本身的所指,对原有信息进行提取、借用、联想、类比或者谐音处理,回避敏感词汇多采用借代手法巧妙地表情达意。

这种饱含了互
文性、多义性、陌生化的语言从个体层面迅速延伸至公众层面,在事件发生的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强势的舆论空间,进而变身为流行文化的代表,甚至实现商业化的转型。

网络热词是草根话语权力实现与勃兴的文化象征。

网络热词暗含草根民众的心理诉求
网络热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公共事件,直指问题关键,是网民渴望参与公共事件、表达话语指向的心理内蕴。

网络热词作为草根阶层流行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这一群体的心理诉求。

一方面,身份认同心理促进草根民众形成稳定的阶层。

网络热词的使用者使用某些流行词汇而进阶于公共社会,不会使用热词或不理解热词的民众则被赋予过时、老古董的刻板印象。

热词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通过不断发帖、转帖、回复、超链接,很快将热词从网络层面推进到现实层面,跻身更广阔的公众的视野。

热词可以反映个体的生活态度与群体身份,网络热词的使用者共同接受比较统一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形成相对稳定的阶层划分——草根阶层。

另一方面,网络热词有利于草根阶层心理的宣泄与平衡。

网络热词蕴涵调侃和娱乐因子,这里的调侃并非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

现实的世界公众个体承受的压力受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条
件难以释放出来,网络热词成为网民表达适度愤怒、舒缓现实压力的出口。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机会。

”④网络赋予网民一定程度的表达自由,网民在匿名自由的场域中获得言说的权利,将现实中隐藏的言论发表出来,或者通过与人辩论、争执进行解压。

虽然表面上借助某些特定的社会公共事件,事实上往往表达的是个体草根民众的不满与控诉。

网络热词的精神内核是真实热烈的,而其话语表现形式则是相对曲折隐晦的。

与某些网络暴力事件以及网络舆情相反,热词文化是非暴力的、以娱乐为主的温和的发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疏导和平衡社会负面情绪的载体。

总而言之,以网络热词为代表的草根文化是青年亚文化中的流行形式,在关注到网络热词在信息公开、新闻监督和公众参与上的积极意义之外,也要注意热词对公共生活的些许消极意义。

从公共事件的走向来看,热词的瞬间流行所造就的网络民意可能干预到司法的客观公正;就语言规范的层面而言,文字的过度狂欢和文化内涵的缺失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

注释:
①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②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新闻前哨》,2010(4)。

③曹宣明:《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11(1)。

④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