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演67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演67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鄂尔 多斯盆地 西南缘演 6 7井烃源 岩评价及 油源对 比
赵 彦 德 , 罗安 湘 , 潇 . 张 海峰 , 忠 义 , 一惠 一 , 一张 一 齐亚 林 1 程 党性 一 , 2 , ,
孙 勃 , 时孜 伟 . 邓 静 1 一 , 一 , , 2
(. 1中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渗 透 油 气 田勘 探 开 发 国家 工 程 实 验 室 ) 2低
l 区域地质特征
天环坳 陷南 段 地处鄂 尔 多斯 盆地 西南 部 ,西邻
西 缘 冲断 带和六 盘 山 冲断带 , 南接 秦祁 褶 皱带 , 受不
同性质 的构造单 元 影 响 .成 为盆 地西 南缘 多期 构 造
应 力 承接 释放 区 ,区域 构造 位 置 十分 独特 ( 1 。 图 ) 20 0 6年 以来 为 了 寻找新 的有利 勘探 目标 区 , 油勘 石
2 烃源岩特征
21烃 源岩 地质 学特 征 .
西 向和北 东 向断裂 活 动 明显 加 强 ,基 底 整体下 沉 剧
晚三叠 世受 印 支运 动 的影响 ,鄂 尔多斯 盆 地遭 受 了有 史 以来 的重 大变革 。 沉积 上实 现 了 由海 相 、 在
烈, 湖盆 发育 达鼎 盛期 , 割性 减弱 , 盆范 围扩 大 , 分 湖 水 体加 深 , 大水 深可 达 6 m。 殖 了大 量 的水生 生 最 0 繁
元 素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发 育 环 境 [. 球 化 学 ,0 8 3 ( ) 9 6 . J地 ] 2 0 ,7 1: — 4 5 【]张 文 正 , 华 , 剑 锋 ,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长 7段 优 质 油 源 岩 在 7 杨 李 等论 低 渗 透 油 气 成 藏 富 集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 — 强 生 排 烃 特 征 及 机 理 分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

油源对比及运移地化指标参考1.1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广泛用于油与沥青的筛选和对比研究。

气相色谱对于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热熟化等次生作用是很敏感的。

1.1.1老鲛烷/植烷(Pr/Ph)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高蜡原油和凝析油,Pr/Ph比的范围为5到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Pr/Ph的范围只有1到3。

Pr/Ph比值会随成熟作用增加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 等,1981)有些老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 Haven ,1987)1.1.2类异戊二烯烷烃类/正石蜡烃类在开阔水体条件下沉积岩石生成的石油,Pr/nC17 小于0.5,而源于内陆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石油,该比值小于1。

Pr/nC17和Ph/nC18都随石油热成熟度而增加。

这比值也容易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

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

1.1.3气相色谱“指纹”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偏nC23至nC30的正构烷烃分布,通常与陆生高等植物腊有关。

与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的沥青和油,通常表现为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而与泥岩(页岩)相关的沥青和油一般表现为低于nC20的奇数碳正构烷烃优势。

正构烷烃的奇数碳优势通常见于许多源于页岩类生油岩的湖相油和海相油。

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熟化作用和运移作用在内的一些次生过程很容易改变这些化合物。

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偶碳数或奇碳数优势,会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消失。

1.1.4稳定同位素(1)相关的石油之间,成熟度差异引起同位素的变化可达2-3‰(2)碳同位素差值大于约2-3%的油,一般来说是不同油源的(3)一般来说,沥青的13C含量要比源岩干酪根低0.5-1.5‰,同理,石油要比相应的沥青低0-1.5%。

一种元素由重同位素形成的键发生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轻同位素形成的键要多。

这是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的基础。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p l e s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3 t y p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b i o ma r k e r s . T y p e I o i l s we r e ma i n l v d e r i v e d f r o m
We i z h o u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2 n d m e m b e r o f t h e L i u s h a g a n g F o r m a t i o n( L 2 ) h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q u l a i t y . T h e L i u s h a g a n g
s h a g a n g F o ma r t i o n . Y y p eⅢ o i l s re a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 G r o u p sⅢ1 o i l s s h o w e d a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t o t h e mu d s t o n e s
油源分 析是 油气 勘 探 过 程 中必 需 解决 的重 要
前人对 涠西 南 凹陷 的成藏 条件 、 沉 积及 原油 地
内容之一。其中,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油源
对 比是 油源分 析 的 2个必 要 内容 , 首 先通 过烃源 岩
球化 学特征等 方 面做 过大 量 的工作 l 4 . 也 取得 了 较为统一 的认 识 , 但 对 烃源 岩地 球化 学特 征 缺乏 系 统分析 , 油 源关 系也不 是 十分 明确 。本 文重 点讨 论 烃源岩地化 特征 , 依 据原 油地 化 特征将 原 油 分类 并 进行 油源对 比, 从有 机 质来 源 和有机 质保 存 环境 角 度来揭示该 区原油 的来源 , 为勘探 提供地质依据 。

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取100-110℃为基准间隔,令n=0 (100110℃)其它间隔的指数为:
温度间隔(℃) 指数n
80-90
-2
90-100
-1
100-110
0
110-120
1
120-130
2
温度间隔内的地层厚度可能大致相等,但 相等厚度地层的沉积时间则可能区别较大,因 沉积速度不同所致。
时间因子 ∆t—每个温度间隔内的沉积时间 (Ma),任意温度间隔内的成熟度为
三、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一) 有机质的丰度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
常用指标 有机碳、 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
1、有机碳(Toc)
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 剩余有机碳含量:用单位重量的岩石中 Corg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 泥岩中有机碳含量在1.16~1.60 %之间,平均 1.22 % ; 碳酸盐岩中的有机碳只要大于0.08%,就 被视为生油岩。
(2)Kerogen颜色及H/C、O/C原子比 随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 , Kerogen 颜 色 加 深 ,
H/C↓、O/C原子比↓,向富C方向收缩。
三种干酪根产烃开始时的元素组成表
干酪根





H/C O/C
1.45 0.05 产
1.25
0.08
湿 气
0.8 0.18
H/C O/C
0.7 0.05 产
P1:较低温度(<300℃)下样品释放的 游离烃;
P2:较高温度(300~500℃)下干酪 根热解生成的烃类;
P3:干酪根中含氧基团热解生成的 CO2
峰面积S1、S2、S3:表示相应产物的含 量,单位为mg/g。

呼和湖南屯组煤系源岩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呼和湖南屯组煤系源岩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相 连 。 该 凹陷 呈 北 东 向展 布 , 为 一个 东 断 西 超 的箕 状
断陷 , 可 划分 为 “ 两坡 两 洼 一 凸” 的构造 单元 , 即西 部缓 坡 带 (1 I) 、 东部 陡坡 带 ( Ⅱ) 、 中央 凸起带 ( Ⅲ) 、 南 部洼 槽带 ( Ⅳ) 、 北部洼槽带 ( V) , 凹 陷 面积 约 2 5 0 0 k m ( 图 1 ) 。呼 和湖 凹 陷勘 探工 作 始 于 2 0 世纪 5 0 年代 末 , 先后 进 行 过重磁 、 地 震 和钻探 等勘 探工 作 , 已钻 探 的 1 7口探 井, 8口见 到 不 同程 度 的油 气 显 示 , 3口获得 低 产 油 气
源控 论 是 陆相 石 油地 质 理论 的重 要成 果 之一 … , 它
好 的勘 探前 景 。
强调油气藏 ( 田) 受 烃 源岩 分 布 的 控 制 [ 2 - 3 ] , 烃 源 岩是 油
气生成 、 运 聚的 物质 基础 。我 国陆相 断 陷盆地 的主要
油气 发 现 都 是 围绕 富生 烃 凹陷 展 开 的 。南 屯 组是 海
西部 探矿 工程
2 0 1 4 年第 1 期
呼 和 湖 南 屯组 煤 系源 岩 地 化 特 征 及 油源 对 比
陈鸿平
( 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勘 探 开发研 究 院 ,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7 1 2) 摘 要: 呼和 湖 凹陷是 海拉 尔盆地 未 来储 量接 替重 点领域 , 目前勘探 程度 低 , 主力勘探 目的层段 南屯
拉 尔 盆地 烃 源岩 发育 主要 层 段t , 通 过 地球 化 学手 段进 行 烃 源 岩评 价 , 确定 呼 和湖 凹陷烃 源 岩生 烃能 力 , 明确
凹陷勘 探前 景 。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第38卷第2期2020年4月Vol.38No.2Apr.2020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陈治军1,王志伟2,张少清2,高怡文1,韩长春1,李科社11.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陕西延安716000摘要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果,但油气成藏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

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族划分和油源对比研究。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有效烃源岩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烃源岩为腾格尔组一段(K 1bt 1)中上部“高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高C 27甾烷相对含量、高伽马蜡烷含量、低Pr/Ph 比值”烃源岩;第二类烃源岩为K 1bt 1下部“高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度、中等C 27甾烷相对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烃源岩;第三类烃源岩为阿尔善组(K 1ba )“较高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低C 27甾烷相对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Pr/Ph 比值”烃源岩。

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油砂中的原油可划分成4个油族:油族1为K 1bt 1未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油族2为K 1bt 1成熟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油族3为K 1bt 1未熟油与K 1bt 1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一类烃源岩和第二类烃源岩;油族4为K 1bt 1成熟油与K 1ba 成熟油的混合油,原油来源于第二类烃源岩和第三类烃源岩。

从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区,K 1bt 1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的面积为26.85km 2,K 1ba 烃源岩所指向的有利区面积为79.30km 2。

关键词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族划分;油源对比;宝勒根陶海凹陷;二连盆地第一作者简介陈治军,男,1980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E⁃mail:*************************通信作者髙怡文,女,高级工程师,E⁃mail:***************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自1998年实施第一口钻井以来,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的油气勘探历经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果。

第二章 2.6 烃源岩特征

第二章 2.6 烃源岩特征

(4)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 ① 正烷烃分布曲线
由于有机质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裂解的过 程,随着热演化作用的加强,有机质成熟度↑, 生成烃类的分子量↓,正烷烃的低碳数组分含 量↑。 正烷烃分布曲线: 由锯齿形→光滑,主峰碳碳数降低
② 正烷烃奇偶优势
即在正烷烃中奇数碳原子正烷烃与偶数 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
nmax nmin n nmax nmin n n n
不同温度间隔的温度因子
温度间隔 ℃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指数值 n -8 -7 -6 -5 -4 -3 -2 -1 温度因子 γ r-8 r-7 r-6 r-5 r-4 r-3 r-2 r-1 温度间隔 ℃ 指数值 n 0 1 2 3 4 5 …… 温度因子 r 1 r r2 r3 r4 r5 ……
泥质烃源岩评价 好
较好 下限
氯仿沥青“A”(ppm)
1000—4000
500—1000 >250—300
氯仿沥青“A”经分离可以得到:饱和烃、芳烃、 非烃、沥青质。 岩石中的“A”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 熟度都有关。受成熟度影响比较大,相互对比时应 考虑大体为同一演化阶段。
我国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
TAI <2.5: 未成熟;
2.5—3.7:成熟—高熟;
>3.7: 过熟
TAI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孢粉颜色 浅黄色
桔(橙)黄色
温度(℃) 30 50
150 175 >200
有机质变质程度 未变质 轻微变质
中等变质 强变质 深度变质
演化产物 干气 干气、重油

方正断陷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方正断陷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质类型为 ⅡA一ⅡB 。 型
: 。
、 ;


方 正断陷 烃源岩有两大类 ,即暗色泥岩和煤 ,这里主要讨论暗色 泥岩 。方正断 陷烃源岩 主要发 育在 白垩系和新生界古近系新安村组 、 乌云组 中。 (1 )有机质丰度 。从方正断陷 已钻探 井的分 析化验资料 出发 , 分别对暗色泥岩 比较发育 的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指标进 行了统计 ,并根 据黄第藩的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进行了评价 ( 表1)。 从纵 向分布 的地层地化分析数据看 ,新 安村组烃 源岩 有机碳含 量 较 高 ,有机 碳 最大值 超 过 1%,氯 仿沥 青 “ ” ( ) 均值 大 于 0 A % 平 00 %,达到较好标 准 ,总烃平均值也达 到较好标 准 ,综合评价 为较 .5

有 嚷 nf) 智 tA * 生(量12 巷 H 盥剐 机 T % 矗 面 f) ss c 普 十 炷c
m g

迂 乌 i担
() 6 9
Hale Waihona Puke ( 7 6)(8 3)
3 5( 5 2 3)
柱 好
士 f
较 好
白 圭系 ( 4 11
o0 — 9 3284 302— 3 1 1 3 2 6 50 2 9 f6 1)
罄2


图3 方正 斯陷有机 质类型 图
( ) 3 有机质 成熟度 。有机质的成熟度可 以从有机元 素、热解资 料 、粘 土矿物演化 、颜色指标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方法来判断 ,其
中镜 质 体 反 射 率 是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一种 方 法 。依 据 陆 相烃 源岩 。 ” :
J I 电奸 一
/ 6 2f ) 好 4 3● 1 5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第3 2卷 第 6期
201 0
西南 石油 大 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u n o o tw s P t lu Unv ri ( ce c o rM fS uh et er e m iest S in e& T c n lg dt n o y e h ooy E io 、 i
乾安 油 田、 情字 井油 田 、 大 花子井 油 田和 大老 爷 府 油 度 与 方 法 完 全 相 同。 G / C MS鉴 定 使 用 Fn ia ingn
MA S 70型色谱 质谱 联 用仪 , TS Q 1 同时选用 与色谱 分
e 灯 丝 电流是 3 0m 倍 增器 电压 为 110V多离 V, 0 A, 0 子 检测 。G C和 G / C MS定 性鉴定 实 验在 中 国石油 大
地球 化 学 特征 的基 础 上 , 用 S 0 应 N19等 6口井烃 源 学 ( 北京 ) 国石 油 天 然 气 集 团 总公 司 油 气 地 球 化 中 气源 对 比 , 界定 了长岭 断 陷层 的有效 烃 源 。
2 烃 源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1 样 品 与 实 验
长岭 断 陷 发 育火 石 岭 组 、 沙河 子 组 、 营城 组 、 登
松 辽盆 地南 部长 岭断 陷拗 陷层 的烃 源岩 主要 是 青 山
岛津 G 1A型气 相 色 谱 仪 , 谱 柱 为 B 5, 气 C一7 色 D. 载
为 H , 内流速 2 / , 流 比 1 7 , 温初 温 5 e柱 0m s 分 :0 柱 0
℃ , 温 1ri , 5℃/ i 至 3 0℃ , 温 2 恒 n后 以 a a r n升 0 恒 0 m n 检 测器 进 样 温 度 均 为 3 0℃ , 样 H , 少量 二 i, 0 进  ̄h N 氯 甲烷 作 为溶 剂 , 尖 部分不 残 留样 品 , 次进 样速 针 每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范蕊;李水福;何生;王晓龙;胡守志;张冬梅【摘要】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和涠洲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港组生烃潜力高于涠洲组,其中以流二段最优;2套烃源岩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含量甚微,C24四环萜的含量表明陆源有机质占有一定比例,各组段C27、C28、C29αααR型甾烷分布特征多为“V”型和反“L”型,且流二段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最为丰富。

根据生标特征可将原油分为3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流一段烃源岩;Ⅱ类原油源于流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可分为2个亚类,Ⅲ1类原油来源于流二段的泥页岩,Ⅲ2类原油为流一段和流二段混合来源,推断混源中流二段烃源岩生烃贡献较大。

涠洲组原油与涠洲组烃源岩特征相差甚大,推测应源于其下部地层。

%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Liushagang and Weizhou Formations has indicated that, source rocks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have high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than those of the Weizhou Formation and the 2nd member of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 L2) has the highest quality. The Liushagangand Weizhou rocks deposited in a weakly-reducing to weakly-oxidizing environment, remaining in the lack of gamma-cerane, and the content ofC24 tetracyclic terpane reflects that the origins of organic matter account for certain percentage of terrestrial plants. C27 , C28 and C29αααR regular steranes distribute in“V” and anti-“L” shapes in each formation. Moreover, the rich abundance of C30-4-methylsteranes appears in the L2 source rocks. Oil sam-ples can be divided into 3 typ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TypeⅠoil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1st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Type Ⅱ oil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3rd 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TypeⅢoils a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sⅢ1 oils showed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mudstones or oil shales in L2. GroupⅢ2 oils were mainly from mixed sources and largely from L2. Oils from the Weizhou Formation present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Weizhou Formation source rocks, maybe from the lower formation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238-244)【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源对比;涠西南凹陷;北部湾盆地【作者】范蕊;李水福;何生;王晓龙;胡守志;张冬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4油源分析是油气勘探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

梨树断陷主力烃源岩与油源对比

梨树断陷主力烃源岩与油源对比
关键 词 : 油源对比 ; 原油 ; 烃源岩 ; 梨树断陷; 松 辽 盆 地 中 图分 类 号 : T El 2 2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C o r r e l a t i o n o f ma j o r s o u r c e r o c k s a n d
d o i : 1 0 . 1 1 7 8 1 / s y s y d z 2 0 1 3 0 6 6 6 2
梨 树 断 陷 主 力 烃 源 岩 与 油 源 对 比
顾 忆 , 秦 都 , 路清华 , 李 贶 , 宋振 响 , 黄党委 .
( 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 无锡石 油地质研究所 , 江苏 无锡 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北油气分公 司, 长春 1 3 0 0 6 2 ; 1 3 0 0 6 2 ) 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 司 东北油气分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 长春 2 1 4 1 2 6 ;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I N O P E C N o r t h e a s t O i l ie f l d C o m p a n y ,C h a n g c h u n , J i l i n 1 3 0 0 6 2 , C h i n a )
摘要 : 通过对梨树 断陷不 同地区 、 不同层位烃源岩 、 原油的地球化 学特 征分析 , 明确了主力烃源岩特征 和原油地球化 学特征。在 生物标记化合 物、 碳 同位素分析对 比的基础上 , 认为梨树断陷中的原油主要来源于 Ⅱ.型生烃母质 , 苏家屯地 区有部 分 Ⅲ型生烃 母质来源原油的混入 。油源对 比表明 , 梨树断陷原油主要来 自沙河子组烃源岩 , 部分地 区有营一段烃源岩 的贡献 。

虎林盆地虎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虎林盆地虎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乐观[。通过选取大量烃源岩样品进行地化评价研究 , 并对原油样品进行色谱一 质谱分析及油源对 比,
为该 区油气勘 探提供 有利 证据 。
l 烃源岩特征
1 1有 机质 丰度 .
虎 1井虎林 组 三段烃 源岩有 机 质丰度 较低 , 机碳 平均 < .% , 有 1O 生烃潜量 为 0 6 r / ; .8 gg虎林 组二 段 源 a 岩样 品有机碳 平均 为 10 % , 仿沥 青“ 为 00 6 , .2 氯 A” .0 % 生烃 潜量 平均 为 0 8mgg丰度 较低 ; .7 / , 虎林组 一段
泥岩有机质丰度高 ,O T C平均为 72 % , .3 氯仿沥青“ ” 0 11 , A 为 .3 % 生烃潜量平均为 2 .m / , 57 g g评价为好 烃源 岩 。 白垩 系下 云 山组 烃源 岩有机 质丰 度 高 , 机 碳 含量 平均 为 3 1% , 有 .9 氯仿 沥 青 “ 为 00 1 , A” .5 % 生
第3 2卷
第3 期
大庆 师范学院学报
9 A I G N R LU I E ST FD Q N O MA NV IY
V12 o3

No 3 .
虎 林盆 地 虎 1井烃 源 岩评 价 及 油 源对 比
张晓畅
( 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 黑龙 江 大庆 13 1 ) 67 2
烃源岩有较强的相似 性, 认为该 井原油即来 自于虎 一段源岩。 关键词 : 地球化学 ; 油源对 比; 生标 化合物 ; 虎林盆地; 烃源岩 作者简 介: 张晓畅(9 6 ) 女, 18 - , 黑龙江大庆 人,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勘探开发研 究院助理工程 师 , 事油 气地 球 从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Z e g i g,Zh l h n nn i uo,W uq ,Ya c n i n hia d Hua x a uny.Th a k s a e i h e e t mb r o n h n n in Co t e d r h l n t e s v n h me e f Ya c a g F r to st s a o a l o r e r c n t t d r a,p o i i g ola d g sf rn to l te fb tas o ma in wa he mo tf v r be s u c o k i he su y a e r v d n i n a o o n y is l u lo
a d lw— e me b lt e ev is S nd bo i swe e p o l o n c e n e fa t r s wo ke sv ria g a n o p r a ii r s r or . a d e r o ry c n e td a d fw r cu e r d a e tc lmir — y t n pah y . Hy r c r o man y c u l td n a u ti e e r s in o n ih o n a e s T e e u t i t wa s o d o ab n il a c mu a e i l c srn d p e so s r eg b r g r a . h r s ls i s o d t a hef v r b ep a e rp o p ci g i h o t e d s Ba i h u d b h i o o i r p ls o h we h tt a o a l l c sf r s e tn n t e s u h r Or o sn s o l e t e l h lgc ta sco et o n t te s u c o k n Ya c a o mai n h o r e r c s i n h ng F r to . Ke y wor :c r o s tp s ima k r y r c r o g ain;lt oo i r p;s u c o k;rs r or ds a b n io o e ;b o r e ;h d o a b n mir to ih l gc ta o rerc e e v i ;Me o s— zi o c;Or o sn d s Ba i

东濮凹陷南部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东濮凹陷南部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东濮凹陷南部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缘,属临清-东濮坳陷的一部分,其西侧超覆于内黄隆起之上,东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为界,南为兰考凸起,北与莘县凹陷相连。

东濮凹陷地理上横跨河南、山东两省,是一个呈北东向延伸、南宽北窄、总面积约5300km<sup>2</sup>。

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依据先进的测试手段对东濮凹陷古近系南部地区烃源岩及原油样品进行分析,在系统收集录井资料、TOC与岩石热解数据的基础上,判识南区的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层段。

在现有南区沉积相研究基础上,针对有效烃源岩分布层段,从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机质的显微组份研究其有机相特征,并分别从有机岩石学、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剖析南部地区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在南区纵向烃源岩连续取样基础上,分别利用饱和烃色谱-质谱及芳烃色谱-质谱测试,等分析手段,精细剖析不同环境不同岩性烃源岩的分子组成特征,为南区典型油田油源条件解剖奠定基础,最后以东濮凹陷南部马厂地区的高蜡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精细分析南部马厂地区原油分子组成特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通过多种分子标志物参数对该区原油成熟度进行综合分析。

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东濮凹陷南部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统计结果中,生烃潜量(S1+S2)主要分布在0.10<sup>0</sup>.15 mg/g,平均0.08mg/g,其中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有机质丰度最高,且Tmax值主要集中在430°C左右,已达到相对成熟阶段;部分沙河街三段中亚段1-4与沙河街三段中亚段5-9主要为Ⅱ2型干酪根;总体来看,南部烃源岩样品中,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存在中-好烃源层,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应为主力烃源层。

2.东濮凹陷南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中,正构烷烃分布形式多数呈现前峰单峰态,少数热演化程度偏低的烃源岩存在双峰态分布,高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显示其成熟度基本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有机质来源主要以浮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第一节烃源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一、烃源岩岩性、岩相及厚度1、岩性、岩相特征柴北缘早侏罗世断陷盆地为碎屑岩沉积区,烃源岩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沼泽相暗色泥岩、页岩及炭质泥页岩,富含有机质。

据研究,该地区烃源岩的主要岩相类型包括:(1)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于湖西山组和小煤沟组,形成于湖水面相对较高、距物源区近、湖盆坡度相对较陡且受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的背景下,由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

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的特点是沉积厚度大,在剖面上常与厚层或透镜状的砂砾岩互层,二者之间多突变接触。

前扇三角洲距河口近,有机质来源丰富,湖水较深,加上沉积速率较高、快速埋藏,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较多,有机质以川型为主。

(2)湖相暗色泥岩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有机质既有陆源高等植物,也有湖相水生生物,其相对丰度取决于水体距物源的距离。

冷西次凹的北部在早侏罗世处于较深湖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远,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减少,水生生物较发育,所形成的暗色泥岩中U〜I型有机质较丰富。

如石深7井下侏罗统深水湖底扇暗色泥岩厚度为136m,占地层厚度的38%,有机质类型较好。

(3)沼泽相炭质泥岩沼泽相富含植物组分的炭质泥岩、页岩甚至煤层也是重要的烃源岩,但其生油潜力有限。

从现有资料看,下侏罗统最有利的烃源岩为湖泊相暗色泥岩;中侏罗统烃源岩除了J2d6-J2d7湖相泥岩、页岩和油页岩外,还有J2d5沼泽相煤系地层。

2、研究区的烃源岩厚度分布青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和评价了生油岩的分布,编制了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图(见图5-1)。

下侏罗统具有多个生烃中心,其烃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

烃源岩厚度变化规律与地层厚度类似。

其中,昆特依断陷北部的鄂博梁次凹和冷西次凹发育了巨厚的烃源岩,厚度达600〜1200米,冷湖四、五号一带烃源岩厚度也较大,为400〜900米左右,昆北斜坡1 00〜200米左右,昆1 井附近为200〜400米左右;昆特依断陷中部厚度多为200米左右(图5-1)。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 稿 日期 ]2 1-o2 收 0 01一7
[ 者 简 介 ]梁 晓 伟 ( 9 8 ) 男 , 士 研 究 生 , 作 17 一 , 硕 工程 师 , 事 油 藏 评 价 及 综 合 地 质 研 究 工 作 , 从
E— a l la gxw c @ p to hn . O 1Cl m i:i n q er c ia C H. r 。
Vo 8 L 3 NO 4 .
A u 201 g. 1
[ 文章 编 号 ]1 7 7 7 2 1 ) 40 0 —6 19 2 (O 10 —4 20 6
鄂尔 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烃源 岩 评 价 及 油 一 对 比 源
梁 晓伟 。 王 海红 牛小 兵 。 王 成 玉 冯 胜 斌
长4 +5油 层 组 亦 有 重 要 贡 献 。 [ 键 词 ]鄂 尔 多斯 盆 地 ;烃 源 岩 评 价 ;油一 对 比 关 源 [ 类号]F 2. 分 E12 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鄂 尔多斯 盆地 是在 华北 克拉 通地块 之 上经 历
点 。因此 , 清 该 地 区油 藏 多 层 系 生 烃 特 征 厘 和 油源关 系 , 分 析 该 地 区油 藏 的成 藏 机理 及 控 对
( . 国石 油 长 庆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安 7 O 1 ; 1中 西 1 0 8 2低 渗 透 油 气 田 勘 探 开 发 国 家 工 程 实 验 室 , 安 7 0 1 ) . 西 10 8
[ 要 ]鄂 尔 多斯 盆 地 中西 部 三 叠 系 延 长 组 发 育 大 型 岩 性 油 藏 , 藏 分 布 具 有 纵 向上 一 区 多 摘 油 层 、 面 上 发 育 多个 叠 合 含 油 富 集 区 的 特 征 。 沉 积 演 化及 烃 源 岩 评 价 表 明 , 区长 7段 为 优 质 平 该 烃 源 岩 、 6段 为较 好 烃 源岩 、 4 长 长 +5段及 长 8段 次 之 , 层 生 烃 为 石 油 的富 集 提 供 了丰 富 的 多 油 源 ; 源 对 比 显 示 , 4 5 长 8段 原 油 主要 源 自长 7段 生 烃 有 机 质 , 6段 烃 源 岩 对 长 6 油 长 + ~ 长 、

珠三坳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模式与油源对比

珠三坳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模式与油源对比
[] sin e 19 ,3 : 1—1 . J .cec ,9 7 2 7 4 44 7
间, 生物标志化合物中 C。_ 3 甲基 甾烷含量低到 中等 , 4 树
脂化合物“ ” T 含量 比东 区低许 多 (w +T / 藿 烷值 ( ) 。 o 3~12 ) ( 1二环倍 半 萜/ 1 l二环倍 半 萜值 .5 .9 ,= 4 17 C 3 8
表 2 珠 三 坳 陷 原 油 物 性 和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参 数 表
第 2 4卷
第 4期
傅 宁 等 : 三 坳 陷 文 昌 组 中深 湖 相 烃 源 岩新 的 生 物 标 志 化 合 物 组 合 模 式 与 油 源 对 比 珠
1 9
总体 上主要 反 映 了陆源 高等 植物 母 质生 源为 主 的特
bc dn n s t ia i a e n l c d n a e nsd me t r m h ia i a e .rc d n n s a d o i a i a n s i e i n s f o t e o
琼海低 凸起 西 区( WC 36 以 1— N为界 ) 油地球化 原
征 。油 岩 对 比表 明 , 海 低 凸起 东 区原 油 主要 源 于 琼 文 昌 A 凹陷恩 平组 烃源 岩 ( 7 8 。 图 、 )
3 5 琼 海 凸 起 西 区 原 油 主 要 源 于 文 昌 B 凹 陷 文 昌 组 . 中 深 湖 相 烃 源 岩
E ] 于 晓果 , 小 应 , 6 席 周雯 雯 .珠 三 坳 陷 油 气 成 藏 的地 球 化 学 依 据 E] J .中 国海 上 油 气 ( 质 ) 19 ,4 4 :03 . 地 ,9 9 1 () 3 —4 E 3 周 雯 雯 .珠 三 坳 陷有 机 包 裹 体 特 征 及 其 在 油 源 和 油 气 运 移 分 7 析 中 的 应 用 [3 1 .中 国 海上 油气 ( 地质 )2 0 ,5 5 :02 . ,0 0 I ( )2 —5 E] 黄保 家 , 俊 良 , 里 , . 昌 A 凹 陷 油 气 成 藏 特 征 与 分 布 8 李 李 等 文 规 律探 讨 E] 中国 海 上 油 气 ,0 7 1 ( ) 3 136 J. 2 0 ,9 6 :6 —6 . E3 A S E Z NG Qun ig nu uul i r ui f 9 AR S N BG, HA a x .A n sa ds i t no n tb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Kerogen颜色及H/C、O/C原子比 随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 , Kerogen 颜 色 加 深 ,
H/C↓、O/C原子比↓,向富C方向收缩。
三种干酪根产烃开始时的元素组成表
岩性: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 颜色:灰、褐灰、深灰色。 结构:隐晶-粉晶质,灰泥为主。 化石:富含。 层理:厚层块状,水平。 环境:低能。 特点:富含有机质。 岩相:浅海。 实例:四川,P,T(南方RCO3岩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一) 有机质的丰度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
常用指标 有机碳、 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
1、有机碳(Toc)
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 剩余有机碳含量:用单位重量的岩石中 Corg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 泥岩中有机碳含量在1.16~1.60 %之间,平均 1.22 % ; 碳酸盐岩中的有机碳只要大于0.08%,就 被视为生油岩。
演化过程中被氧化部分 生油母质初 残排 余油 油气 气
镜质体反射率Ro
煤演化阶 段
Ro
泥炭
褐煤
<0.5% 0.5%-1.0%
烟煤
1.5%2.5%
无烟煤 >2.5%
有机质演化程度
Ro (%)
成烃演化阶段
未熟
<0.5
生物化学 生气阶段
成熟
0.5-1.5
热催化生 油气阶段
高熟
1.5-2.0
热裂解生凝 析气阶段
过熟
>2.0
深部高温 生气阶段
印度尼西亚一口 井的反射率剖面,它 表明中生界下沉速率 比第三系慢,中生界 地温梯度明显高于第 三系。并由此可以计 算中生界的剥蚀厚度, 估计地表附近的镜质 体反射率为0.2%, 则中生界的缺失厚度 超过1800米。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干 酪 根 类 型
演 化 阶 段

ⅠⅡⅢ
成 岩 阶 段 1 .2 5 1 .3 4 1 .4 8 1 .5 7
深 成 阶 段 末 期1 .2 0 1 .1 9 1 .1 8 1 .1 2
Toc必须达到一定数值,才可能成为烃源岩;但含量 太高,可能无潜力碳多,不利于生油
(陈建平等,1996)
岩石类型 生油岩级别
差 中等
好 非常好 极好
泥质岩 (%) <0.5 0.5~1.0 1.0~2.0 2.0~4.0 4.0~>8.0
碳酸盐岩 (%) < 0.12
0.12~0.25 0.25~0.50 0.50~1.00 1.00~2.00
2、氯仿沥青“A”
岩样未经酸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的产物。
岩性:泥岩、页岩、粘土等。 颜色:灰黑-黑色,即暗色。 化石:富含生物化石。 环境:安静乏氧的水体, 层理:水平,块状。 沉积相:深-半深水湖相,浅海相, 三角洲。
济阳坳陷三套烃源岩
纯372 沙四上
河130 沙三下
河149 沙三中
烃源岩具有非均质性
上部扰 动纹层
莓状黄铁矿 中间静水纹层
(二)碳酸盐岩类烃源岩
3、总烃:
从氯仿沥青“A”中分离出来的饱和烃+芳烃, 。
泥质烃源岩评价 好
总烃ppm
500—1000
较好 100—500
下限 >100
(二)有机质的成熟度
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目前用于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的常规地球化 学方法:
干酪根的组成特征、可溶抽提物的化学 组成、岩石热解法、 TTI法等
1、根据干酪根演化特征
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一、烃源岩概念 二、烃源岩地质特征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四、油源对比
要分析一个盆地油气生成情况,就必须对 能够提供油气来源的烃源岩进行识别和评价, 研究烃源岩的类型及空间展布、所含有机质的 丰度和类型、有机质成熟度,计算生油气量。
一、烃源岩概念
生油岩(烃原岩,油气母岩): 能够生 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泥质烃源岩评价 好
氯仿沥青“A”(ppm)
1000—4000
较好 下限
500—1000 >250—300
氯仿沥青“A”经分离可以得到:饱和烃、芳烃、 非烃、沥青质。
岩石中的“A”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 熟度都有关。受成熟度影响比较大,相互对比时应 考虑大体为同一演化阶段。
我国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含 量均在0.1%以上,平均值为0.1%~0.3%。
剩余有机质
生油母质的5-10%生成烃类,而只有烃类 的3-10%运移出来,即岩石中只有有机质的 1%被运移走,绝大部分被残留,所以,剩余 有机C的含量可反应有机质的多少,有机质总 量/有机碳=常数,剩余有机碳含量:用单位 重量的岩石中Corg的重量百分数。
有机碳≠有机质 剩余有机质含量=转换系数×剩余有机碳 含量
生油层: 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生油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 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 的组合。 有效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 业性油气聚集烃类的岩石 含油岩系:包含有储集岩并含有油气的烃
源岩系。
湖面 层 升降 位
GR曲 线
井颜 深色
岩性剖面
TOC(% ) 2 4 6 8 10 12
Tissot(1978年): 泥岩 Toc=2.16%, 碳酸盐岩 Toc=0.67%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 泥页岩烃源岩 Toc=1-2% 陆相含油气盆地: 碳酸盐岩 Toc=0.1-1.0%—较低
Toc生油下限为: 泥岩 Toc > 0.5% 碳酸盐岩 Toc > 0.3- 0.5 %
根据有机碳含量划分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生油岩级别
(1)镜质体反射率(Ro)
镜质体:以芳香环为核,带有不同的烷基支链。
在热演化过程中,烷基支链热解析出,芳环稠合,芳香片间 距逐渐缩小,致使反射率增大、透射率减小、颜色变暗,且 该趋势不可逆转。
镜质体反射率不仅受古地温的变化控制,而且还受时间的 影响,要达到相同的反射率,温度越高时所需的时间越短, 反之所需的时间越长。所以,镜质体反射率是一项研究烃源 岩经历的时间-古地温史、衡量有机质热成熟度的良好指标。
低 水 位
前 三 角 洲
-
-
湖 退
浅 湖
-
湖 退 半 深 湖
-
深 湖
高 水 位
湖 侵-深 湖
二、烃源岩地质特征
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 见分散状原生黄铁矿或菱镁矿,偶尔可见原生油苗。
粘土岩类:泥岩、页岩、油页岩、粉砂质泥岩 ; 碳酸盐岩类:生物灰岩、泥灰岩、礁灰岩、隐晶 灰岩
(一)粘土岩类烃源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