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导学案教师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感受有何不同?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和传说故事?
结合文章内容,探讨小孤山和大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吸引力。
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讨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读者的启示。
05
CHAPTER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活动流程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段进行朗诵准备。比赛时,每组依次上台朗诵,并由评委和老师进行评分和点评。
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朗诵技巧指导
在比赛前,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如语调、停顿、重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文中详细描绘了山势的险峻、水色的清澈以及名胜古迹的分布。
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视角转换
情感渗透
作者通过视角的转换,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推荐作品
《岳阳楼记》、《赤壁赋》等。
读后感要求
结合所读作品,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活动目的
通过分享个人旅行经历或感受,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旅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活动流程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分享内容建议
在分享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建议,如可以分享旅行中的美景、美食、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过大孤山小孤山》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审核:领导签字:【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搬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A层牢固掌握实虚词,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总结规律方法,做好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3.需重点掌握的知识有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诵读、摘抄积累等。
【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佥V,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咼,被前人推为南木示匠;所与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过大孤山小孤山》这首儿童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关于山的知识,如山的形状、特点等。
2. 播放一段有关山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氛围。
歌曲学习:1. 听歌曲《过大孤山小孤山》,让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分段教唱歌曲,先教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
3.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歌曲的一段,然后小组之间轮流演唱各自学习的片段。
4. 整合各段歌曲,让学生一起合唱整首歌曲。
创作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段与歌曲内容相关的舞蹈动作。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创作自己的歌词,表达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感受和想象。
3. 小组之间轮流表演自己的舞蹈和歌词创作。
巩固与评价:1. 整合学生的舞蹈和歌词创作,进行全班表演。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评价其创意和表现。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资源:1. 《过大孤山小孤山》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 与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分组演唱和创作的工具和道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练习歌曲,并邀请家人观看他们的表演。
2.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与山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山相关的歌曲或故事。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歌曲学习、创作活动和巩固与评价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设计,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体味诗人对家国、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人心境与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剖析诗人心境与情感。
5. 欣赏与借鉴:(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选取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essay: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4. 创作诗歌: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自然景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邀请当地导游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学生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导学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写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及难点:对形象化手法及作品情感的理解。
学情分析:文言游记学生涉猎不太多,但已有相当的文言积累,应该没有太多的阅读难度。
教学设计:1、本文是赏析示例,是游记的典范作品,文面平实,能够以学生自学为主。
2、合作探究表达的方式和描写的手法。
2、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解题:《入蜀记》是一部日记体游记,或者说是一部旅途日记,记载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闰五月至十月,由浙江绍兴到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一路见闻。
这次游历,历时五个月零九天。
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
二、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
第二年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三、朗读,正音:潦缩抟徙倚葭苇湓浦四、内容提要第一段:介绍烽火矶的地形戍守情况,远望近观之景,以及自己游览的心情。
第二段:第一天,写从烽火矶到沙夹一段所见,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把读者引入胜境。
第三段:第二天,写从至湓浦口所见。
五、自主赏析:三个段落各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致?景致有何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第一段:写烽火矶的外形特征、色彩植被,有形有色。
“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秋深潦缩”。
运用了比喻(如宝装屏风)、引用(杜诗)等修辞。
2、第二段:写澎浪矶、小孤山的山形水影、祠宇匾额、烟雨鸥鹭及人的感受。
运用了衬托、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
3、第三段:写大孤山的江州的山和水。
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修辞。
六、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抓住特征描写。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1.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1.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1.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1.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同情,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准备2.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大孤山小孤山 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目标:1. 了解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3.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展示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相关资料和文化遗产介绍。
3. 视频或幻灯片展示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5分钟)-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 引发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兴趣。
Step 2: 探索大孤山 (15分钟)- 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展示。
-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并记录重要信息。
Step 3: 探索小孤山 (15分钟)- 学生重新组成新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展示。
-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并记录重要信息。
Step 4: 学生展示 (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择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 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展示,并讨论他们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感受和观点。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地区进行类似的研究和展示,比较不同地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
评估方式:- 学生展示的内容和准确性。
-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 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的积极度。
人教版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设计(教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点拨。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2.陆游名句①《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④《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⑤《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⑥《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2)查阅资料,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过大孤山小孤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历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领略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独特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中的“干”“拟”等实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小孤山和大孤山景色的描写,感受其雄伟、奇特之美。
2、难点(1)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如对山河壮丽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如动静结合、远近交替、虚实相生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自主学习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讨文中的写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背景介绍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主和派排挤,罢归山阴。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在八月一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导语】《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是水浒108将中最为惊险刺激的一场大战,为了掌握这一段经典故事,编制了该教案,以供教师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括《水浒传》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水浒传》:通过观看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导入小孤山大战的背景: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小孤山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情节。
【讲授】1.介绍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讲述宋江起义、梁山泊的形成,以及梁山泊与宋江首战失利后的迁徙过程。
2.分析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讲解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沿途地区的民众的反响,指出小孤山对于梁山泊的意义。
3.分析小孤山大战的人物形象:重点介绍宋江、晁盖和卢俊义,通过课件展示他们的形象画像。
4.解读小孤山大战的情节:通过课件呈现小孤山大战的整个过程,包括晁盖身陷困境、卢俊义杀敌救援、宋江奇计救晁盖等情节。
【讨论】1.分组讨论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并呈现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
2.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进一步解答。
【总结】1.对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进行总结。
2.回答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巩固】1.小组活动:学生按小组分角色扮演小孤山大战的情景,包括宋江、晁盖、卢俊义等角色。
2.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彰。
【拓展】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了解梁山泊的形成和小孤山大战的更多细节。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大战的影响和历史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
1.3 教学时间本章节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Background以及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2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概述《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和论据等。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话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2 小组展示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重要观点或论据,进行展示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深入分析文章结构6.1 文章结构解析详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6.2 重要段落解读重点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作者观点和态度分析7.1 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和写作目的。
7.2 评价作者观点学生就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八章:应用练习8.1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过大孤山小孤山导学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查字典、看注释、讨论、分析。
能够结合语境准确无误的辨析、写出选文中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同音异义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结合语境准确无误的辨析、写出选文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结合语境准确无误的辨析、辨析翻译总结文中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提高自己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比较准确的归纳文章的内容。
学习写景散文的写法,培养自己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本文,把握文中所描绘的山川景物美。
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题解:《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小孤山简介: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编制人:审核:领导签字:【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搬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A层牢固掌握实虚词,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总结规律方法,做好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3.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有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诵读、摘抄积累等。
【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自主学习指导】1.知人论世,有利于解读课文一、给下列字注音烽火矶.(jī)烽燧.(suì)窦.(dîu)潦.缩(lǎo)巉.然(chán)上干.(gān)云霄楼观亭榭.(xiè)抟.(tuán)赪.(chēng)汲.(jí)葭.苇(jiā)栖鹘..(qīhú)以杏仁澄.之(dèng)二、解释下列实词1、突兀..而已:高耸2、及抛江..过其下:抛锚停船于江中3、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4、杰然特起....:高俊雄伟的拔地而起5、秋深潦缩..:水位下降6、碧峰巉然孤起....:高高耸立着7、已非它山可拟.:相比8、信.造化之尤物也:诚然9、鸥鹭灭没..:时隐时现10、徙倚..久之而归:徘徊不忍离去11、晚泊.沙夹:停泊12、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三、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凡.江中独山:所有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杰然.特起:……的样子5、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6、信.造化之尤物也:诚然7、盖.以此得名:大概8、俄复..开霁:不一会9、始.见庐山及大孤:才10、盖.江西路也:大概11、皆以.杏仁澄之:用12、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用1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14、信造化之.尤物:的15、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16、徙倚久之.而归:音节助词17、突兀而.已:与“已”连用,“罢了”2.认真阅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完成基础知识落实3.扎实落实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结合课下注释及自己文言知识储备,细读课文,梳理各段中的重点、难点。
装订线18、徙倚久之而.归:连词19、岸土赤而.壁立:四、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1、宝.装屏风: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2、皆名.天下:扬名,名词作动词3、上.干云霄:向上,名词作状语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向南,名词作状语5、掠江东南..去:向东南,名词作状语6、岸土赤而壁.立: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7、晚.泊沙夹:在晚上,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五、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1、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古:高耸2、与江山相发挥..:古:互相辉映3、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古:混淆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宾结构后置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判断句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七、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翻译: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翻译: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向上直冲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
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雄健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4.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翻译: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取饮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翻译: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拉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预习成果自测】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B、沙洲葭.苇(jiā)C、潦.缩(liáo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依乎天理..,批大郤②今司马受戮,天理..昭彰B.①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②江西..省人杰地灵。
C.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②在和太阳队比赛中,姚明发挥..不佳。
D.①二山东西..相望。
②两军东西..对峙。
3.下列选项“胜”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A.喜不自胜B.驴不胜怒,蹄之C.登山览胜,岂不快哉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下列选项“顾”的意义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A.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顾视无可置者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5.下列选项“微”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A.动刀甚微,謋然已解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C.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D.其辞微,其志洁【我的疑问】5.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6.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困惑写在下面,提供给老师。
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2.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另一方面,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3、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5、三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其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这一特点的?6、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
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7、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探究指导】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踪,找出所写之景,分析景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在这些景所蕴含的情感.【我的收获】【知识链接·博观约取】1、陆游名句《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拓展阅读一:解构陆游的苦难心性在中国古代,成就一个文人所必须的最重要条件莫过于遭受贬谪的境遇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你只要随便去翻翻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最没有悬念的发现一定是:没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
你见过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功名、仕途平坦的人,在文学上获得过巨大成功吗?在他们当中,怎么也找不到屈原、司马迁、陶潜和李白。
而几千年来,青少年时代有可能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中国人,毫无无疑是太平盛世时的皇帝。
在漫漫文化长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皇帝却只有两位——词人李煜和书法家赵佶,这一对命运极为相似的难兄难弟的巅峰成就,绝对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最好的生命羊水和学习环境,而恰恰都是由于荣幸地具备了从皇位走向牢房所必须的全部潜质和得益于践行这种潜质的实际生活。
马克思说的“愤怒出诗人”是否正好补充验证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朴实的真理呢?也就是说相对的苦难并不见得那样重要,而苦难的绝对性,或者说体验苦难的压迫感才是产生巨大心灵张力的原始资源。
所以,在一个人的生命里,留给文学艺术宗教等的悲剧性空间,存在于现实和想望之间的那个距离之中,距离的有无决定了空间的可能,而距离的大小则意味着空间的足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