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央财专业课 赵丽芬讲座文稿共37页文档

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央财专业课 赵丽芬讲座文稿共37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央财专业课 赵丽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芬讲座文稿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第十二章 领导理论)【圣才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第十二章 领导理论)【圣才

第十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一、名词解释1.组织精神(中财2011年研)答: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2.核心价值观(中财2010研)答:核心价值观又称企业哲学,是规定如何兴办企业的一小部分不随时间而改变的行为规范和指导原则,是一个企业重要和永恒的信条。

核心价值观无需外界的评判,对于企业内部成员有着内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确立核心价值观主要把握四个方面:①出自内在的信念、立场和主张;②自己决定;③直言不讳;④抓住真正的核心。

3.组织文化(华科2013研;电子科大2013研;深圳大学2013研;武大2012研;厦门大学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北二外2010研;中山大学2009研)答: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①组织精神;②组织价值观;③组织形象。

组织文化的特征主要有:①成员的一致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

组织文化的类型主要有:①硬汉式组织文化;②“拼命干、尽情玩”文化;③攻坚文化;④过程文化。

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自我凝聚功能;②自我改造功能;③自我调控功能;④自我完善功能;⑤自我延续功能;⑥激励功能;⑦辐射功能。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一章管理基础一、填空题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______,管理______,管理______。

(中财2011年研) 答:1955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

(中财2010年研)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C.管理就是控制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答案】C【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不能等同于控制。

2.在基层管理者所需掌握的技能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

(中财2010年研)A.概念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包括在工作中与其他个人及团队良好相处。

A.人际技能B.决策制定技能C.概念技能D.技术技能【答案】A【解析】人际技能是指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1)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它是在部门分预算或项目分预算的基础之上,通过综合平衡方法编制完成的。

(2)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它规定了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标准,为正确控制和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及活动进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2.预算的种类最基本的预算项目通常有以下几种:收入预算、费用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可变预算等。

(1)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是一种基本的计划工具。

(2)费用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费用预算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一般而言,在经营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基本明确的前提下,费用支出水平的降低,表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3)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它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机构,特别是一些业务范围广泛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4)现金预算现金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现金收支的预测,其基本内容是预测组织的现金余缺。

这项预算不仅能够揭示潜在的现金盈亏,还可以依据现有的现金使用情况制定短缺现金的补给措施和剩余资金的投资方案。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十五章 控制概述)【圣才出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十五章 控制概述)【圣才出

第十三章激励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Self-actualizing Man(中财2010年研)答:Self-actualizing Man是指自我实现人,也称“自动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即人类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2.动机(中财2011年研)答: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3.激励(Motivation)(吉林大学2012研;北二外2009研)答:激励(Motivation)是指通过使组织成员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组织或领导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

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②运用目标;③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④个别化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二、填空题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_和______,后者只能消除不满,不能让人满意。

(中财2011年研) 答: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使员工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并将前者称为激励因素,把后者称为保健因素。

管理学第二版王国顺---第四章总结

管理学第二版王国顺---第四章总结

第四章——计划一、计划的类型1、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与作业计划根据计划涉及的范围、覆盖的时间期限☐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设定企业长久发展目标–提出并解决重大问题–进行重大战略抉择–5年以上☐管理计划:将资源整合起来,保障组织使命和目标实现的计划–聚焦于某一业务单元或部门活动–决定需要做哪些工作、谁来做、何时做、投入多少费用去做–通常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周期☐作业计划:关于如何开展工作的细节计划–基层负责–工作现场具体的作业环节与要素–季度、月度及以下的时间范围,短期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长期计划➢4—5年的、具有战略特征的计划➢长期计划的时间依据经济运行周期、国民经济计划、企业长期投资➢长期计划的主要特征大都是战略计划、按时间期限设置目标实现目标、对企业各个职能活动有深刻影响、各长期计划之间衔接关系密切☐短期计划➢更为具体的安排和必要的调整、补充方案➢时间短、指标详细、准确5、组织职能计划一般是与组织中按职能划分管理部门的组织体系并行的。

➢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二、有效组织目标的特征设定的目标应该反映所期望的结果,而且与组织的使命和其他领域的目标相协调,并符合SMART特征。

➢明确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重要Relevant➢规定时限Time bound三、目标管理(MBO)(上学期简答题)1、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的由来: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理论,并对其原理作了全面的概括。

☐传统的目标设立程序: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具体的、各层次的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和指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先有目标,后有工作➢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一级接一级地转换为各级组织,直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现目标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圣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圣

第七章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一、名词解释1.Discretionary Time(中财2011年研)答:Discretionary Time是指可支配时间,又称自由时间。

它是指管理者可以自行控制的时间。

时间管理的重点是如何用好可支配时间。

越是中下层的管理者,其可支配时间在其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就就越小,时间就越分散。

一般认为,中层或基层管理者的可支配时间只占其工作时间的25%左右。

因此,要想有效地运用时间,必须首先认清哪些时间属于可支配时间,并通过对活动的合理安排,把这些时间组合在一起,从而加以充分利用。

2.目标管理(中南财大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7年研);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上海交大2005年研)答:MBO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全体人员能够亲自参加制定目标,并且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工作中实施“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结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分别制定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和各部门以至个人的工作目标,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完整的目标体系,从而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和企业的总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

然后以目标作为授权和分配资源的依据,促使每个部门和职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全面完成各自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

二、选择题1.目标管理的四要素不包括()。

A.确定目标B.参与决策C.非明确的期限D.绩效反馈【答案】C【解析】目标管理方法是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

2.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是()。

企业战略管理111230

企业战略管理111230

市场信号辨识
市场信号形式 市场信号辨识的分析框架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

企业能力构成
企业资源能力分析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企业营销能力分析
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核心竞争力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 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 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这种能力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 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 要。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 赵丽芬
第一章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本章要点提示】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企业战略管理的类别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代表性学派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确定企 业使命
战 略 分 析
战略选 择及评 价
战略实 施及控 制
反馈
反馈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规划理论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适应理论 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90年代的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 21世纪初的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使命及其构成要素
所谓企业使命(Mission),就是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应 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一般认为,企业使命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谁是企业的主要顾客? 产品或服务——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是什么? 市场——企业主要在哪一个地区或行业展开竞争? 技术——企业的主导技术是什么? 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盈利的关注——对企业近、中、远期的经济目标 的态度。 哲学——企业的基本信仰,价值观念和愿望是什么? 自我意识——企业的长处和竞争优势是什么? 对公众影响的关注——企业期望给公众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形象? 利益协调的有效性——是否有效的反映了顾客、股东等各利益相关团 体的利益。 激励程度——展开的企业宗旨能否有效的激励企业职工?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章管理基础一、填空题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______,管理______,管理______。

(中财2011年研) 答:1955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

(中财2010年研)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C.管理就是控制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答案】C【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不能等同于控制。

2.在基层管理者所需掌握的技能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

(中财2010年研)A.概念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包括在工作中与其他个人及团队良好相处。

A.人际技能B.决策制定技能C.概念技能D.技术技能【答案】A【解析】人际技能是指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第四章计划概述1.什么是计划?计划有哪些特点?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一项完整的计划,通常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和怎么做几个方面的内容。

计划的特点主要包括:(1)目的性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为了使组织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明确的计划能够使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职责,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又是控制的依据。

所以,计划可以为员工指明方向,可以使整个组织的活动达到有序、高效,减少重叠和浪费,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基础性就管理的各项职能而言,计划是首要职能,是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因为管理者只有在确定了目标、拟订了计划之后,才能确定合适的组织结构,才能知道组织在何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明确员工的责、权、利以及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手段,才能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偏离计划。

所以说,计划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的起步和基础。

(3)前瞻性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可知的,常常会面临新的机遇或挑战。

因为计划是在掌握了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而做出的工作安排,所以,计划中关于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建议说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普遍性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层次高低不同、部门职能不一,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计划职能,各层次的管理活动都需要进行计划。

如高层管理者要制订战略计划,中层管理者要确定施政计划,基层管理者要实施作业计划。

所以,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2.计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计划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的分类标准和类型如下:(1)根据管理者所处层次高低的不同,可以把计划分为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

①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预期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九、十章【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九、十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一、名词解释1.绩效评估(中财2011年研)答: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业绩表现进行考察评价。

组织中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整个组织的经营业绩。

因而,必须定期对组织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以便作出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方面:①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②为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③促进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2.人力资源规划(中财2013研;北科2013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包括五个步骤:①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②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③供给与需求的平衡;④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⑤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控制和更新。

3.工作分析(浙大2011年研)答:工作分析是指对某特定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

工作分析要确定每一项工作的6W1H:用谁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为什么做(why)、为谁做(whom),分析的结果或直接成果形成有关工作的职务说明书。

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客观、准确的工作分析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招聘、培训、考核及薪酬体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属于在职培训的有()。

(中财2011年研)A.在公司内部实行职务轮换B.预备实习C.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D.入职教育E.赴海外攻读EMBA【答案】AB【解析】员工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有下列方式:①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②预备实习,是指受训员工以一对一的方式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在其指导下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作业答案-管理原理与实务第二版李发林修正版第6章 控制

作业答案-管理原理与实务第二版李发林修正版第6章 控制

第6章控制一、单选题1-5: B A C C A二、多选题1 ABCD2 ABCD3 ABC4 ABC5 ABCD三、判断题1-5:×;√;√;√;×。

四、问答题1、控制的功能控制为组织适应环境变化、限制偏差累积、处理组织内部复杂局面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1)适应环境的变化。

制定目标之后到目标实现之前,总有一个完成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会有许多变化:竞争对手可能会推出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新材料和新技术可能会出现,政府可能会制定新的法规或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正,组织内部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变动等。

因此,有效的控制系统要求帮助管理者预测和确定这些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迅速反应。

这种修正和调整的实践越长,组织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2)限制偏差的累积。

小的差错和失误在所难免,对组织的伤害也有限,然而不能任其累积下去,否则差错和失误就会放大,最终变得非常严重。

因此,关键是及时获取偏差信息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化解风险。

(3)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

组织的复杂局面使得授权成为必要,管理者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由它给管理者提供有关下属的工作绩效信息,应对复杂局面就会变得井然有序。

(4)降低成本。

利润的计算公式是“收入—费用=利润”,从企业内部而言,要获取利润,就要降低成本。

成本领先战略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要求企业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强化成本控制,减少浪费。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有必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提供有效控制减低成本,增加产出。

2、控制有哪些基本各种过程?(1)确立标准。

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是控制的依据。

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衡量绩效或纠正偏差就失去了客观依据。

因此,执行控制职能,第一步是订立明确、科学的标准,以便确定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戴淑芬《管理学教程》(第4版)章节题库-领导(圣才出品)

戴淑芬《管理学教程》(第4版)章节题库-领导(圣才出品)

11.( )是确定报酬分配的程序是否让人觉得公平。 A.分配公平 B.程序公平 C.人际公平 D.参照公平 【答案】B 【解析】最初,公平理论着眼于分配公平,即人们认为报酬数量以及报酬在众人间的分 配所具有的公正程度。近来关于公平的研究主要考察程序公平,即人们认为用来确定报酬分
5 / 6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告知 B.推销 C.参与 D.授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情境领导理论,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风格表现为:领导者与 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渠道。它适用于“下属有能力却不 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的情形;告知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对于承担某种工作任 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的情形;推销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必要的 工作任务”的情形;授权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既有能力又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的情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四章 领 导
一、选择题 1.公司产品设计部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进行严密的控制,同时又 要争取时间和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采用哪种沟通网络?( )(北交大 2009 年 研) A.Y 式沟通网络 B.全通道式沟通网络 C.轮式沟通网络 D.环式沟通网络 【答案】B 【解析】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有链式、轮式、Y 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其 中全通道沟通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沟通网络,沟通渠道多,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合作气氛浓 厚,成员满意度和士气均高,工作效率高,从而可以提高速度和节省时间。
7.管理者可以克服沟通障碍的方式是( )。 A.反馈
3 / 60
圣才电子书

B.解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1.什么是组织文化?它有哪些特征和功能?答: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如下:(1)组织文化的特征①实践性组织文化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又作为实践工具而存在。

组织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而成的,并指导和影响组织的管理实践。

离开了实践过程,仅靠几个空洞的口号和短期的教育来建设组织文化是不可能的。

②独特性不同组织的文化各不相同。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而组织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③相对稳定性组织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长期的组织发展实践中经过耐心倡导和精心培育逐渐形成的,一经固化形成,就不会因一时的组织战略的调整和领导人的变迁而发生变动。

组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一方面保证了组织文化的优秀成分在组织的长期发展中得到发扬,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组织变革的障碍。

④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的影响。

组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的演进,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

⑤综合性组织文化包含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等多种精神因素,这些因素并非单独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2)组织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具有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共同价值观向个人价值观的渗透与内化,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活动,使组织目标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②发展功能实践证明,组织的兴旺发达与组织文化的自我完善密不可分。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会随时间发展而更新和优化,组织文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会推动组织本身的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③整合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和依存的关系,使个人的思想、行为与整个组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使组织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合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成兵赵红梅课后答案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成兵赵红梅课后答案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成兵赵红梅课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战略管理的特征的是() [单选题] *A.不变性(正确答案)B.创新性C.长期性D.全局性2.下列选项不属于海王星辰财务战略主题的是() [单选题] *A.扩大收入规模B.改善客户关系(正确答案)C.加强资金链D.提升盈利能力3.相对于固定预算而言,弹性预算的主要优点是() [单选题] *A.机动性强(正确答案)B.稳定性强C.连续性强D.远期指导性强4.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业务量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原有成本项目而编制的预算,称为() [单选题] *A.弹性预算B.零基预算C.增量预算(正确答案)D.滚动预算5.可以保持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能克服传统定期预算缺点的预算方法是()[单选题] *A.弹性预算B.零基预算C.滚动预算(正确答案)D.固定预算6.不属于预算管理内容的是() [单选题] *A.财务预算B.生产预算(正确答案)C.经营预算D.专门决策预算7.以预算期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唯一惟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称为() [单选题] *A.零基预算B.定期预算C.固定预算(正确答案)D.流动预算8.在下列预算编制方法中,基于一系列可预见的业务量水平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是() [单选题] *A.弹性预算(正确答案)B.固定预算C.增量预算D.零基预算9.某公司预计2017年三、四季度销售甲产品分别为220件、350件,单价分别为2元、2.5元,各季度销售收现率为60%,其余部分下一季度收回,则某公司第四季度现金收入为() [单选题] *A.437.5元B.440元C.875元D.701 元(正确答案)10.企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编制的根据是() [单选题] * A.销售预算B.现金预算C.销售费用预算D.生产预算(正确答案)11.管理会计报告与一般对外财务报告相比较,其特征没有() [单选题] *A.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规范B.报告遵循结果导向(正确答案)C.报告提供的信息不仅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D.报告的对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会计信息有需求的各个层级、各环节的管理者12.定期预算的优点是() [单选题] *A.远期指导性强B.连续性好C.便于考核预算执行结果(正确答案)D.灵活性强13. ()是只使用实物量计量单位的预算。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领导理论1.“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分别为:(1)“经济人”假设①“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b.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领导;c.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容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d.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e.人是由经济原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f.人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假设的,他们只能是被管理者;少部分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②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a.视人为物,忽略员工的精神需要,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生产任务,主要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b.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c.管理的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引导员工完成组织任务。

③“经济人”假设下管理的主要特点a.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b.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员工为组织目标而努力,泰勒制是这类管理的典型代表。

(2)“社会人”假设①“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基本上人的工作动机是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并通过与同事们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b.人对所处群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

c.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领导能满足其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者应该尽量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以提高员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第十八章 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第十八章 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什么是预算控制方法?答: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1)预算编制是一项影响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

为了有效地执行控制职能,主管人员不仅需要对组织的整体活动编制预算,而且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预算。

(2)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其中,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2.各种预算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答:(1)预算的种类及其特点①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

由于组织并不能完全把握其内外环境,因而主管人员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组织内部员工的效率,以及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收入的估计,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收入预算。

组织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因而销售预算是收入预算的实体内容。

②费用预算(支出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它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一般而言,支出预算包括三个方面: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附加费用预算。

其中,直接材料预算根据实现目标销售收入所需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作出;直接人工预算是指组织为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对所需要的工人种类、工时数量以及直接成本的估计。

③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一章管理基础1.如何理解管理的定义?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定义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由于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而管理活动又恰恰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所以,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管理对任何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以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无不体现出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不充分估计环境对组织活动的影响,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机智应对,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管理为什么具有双重属性?答:(1)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①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每章小结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每章小结

第二章小结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管理学家提出了至今还具有一定意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在西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纪人等观点,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以及韦博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促进的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过渡。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推动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的升华及其系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把组织中的人视为机器;脱离外部环境封闭的赢球组织内部问题。

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导致这些理论与管理实际需要的不适应,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大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相关学者,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兴学科的知识,在更广大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研究管理问题,促进了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促使人们对生产重的人者关键性因素更加重视,而管理科学理论的出现让,拉开了管理理论研究中定量分析的序幕。

与此同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管理流派,出现了各学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现象。

各种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方法,不同程度地弥补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是理论研究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

管理领域发生的热带丛林现象,标志着管理的那研究的空前繁荣。

第三章小结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响应制止企业对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

前者要求企业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并寻求基本的道德真理,后者则是由社会准则引导的。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变化同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由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两种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计划概述
一、名词解释
1.PERT(中财2010年研)
答: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是指网络计划方法,又称计划评审技术。

网络计划法是指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它的优点是:能缩短作业时间、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2.计划(武大2011研;中山大学2011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
答: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它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

(1)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指计划管理工作。

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

②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

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

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计划的分类。

企业计划根据计划的广度,可分为战略计划、操作计划;根据计划的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根据计划的层次,可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

(3)计划编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动计划→确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二、选择题
1.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把计划分类为()。

A.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答案】C
【解析】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2.下列关于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与业务计划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业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财务计划服务的
B.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C.人事计划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答案】A
【解析】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业务计划服务的,也是围绕着业务计划而展开的。

3.关于计划的实际效果,许多管理学家都进行过仔细研究,其基本结论是()。

(中山大学2009年研)
A.制定正式计划的组织比不制定正式计划的组织绩效要好
B.制定正式计划的组织不一定就有好的绩效
C.制定正式计划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D.好的计划可以消除变化
【答案】B
【解析】在计划与绩效的关系方面,迄今为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虽然对组织绩效的研究表明,制定计划的组织对绩效的影响通常是积极的,但是不能说,有正式计划的组织总是比那些没有正式计划的组织绩效更好。

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基本结论有:①一般来说,正式的计划工作通常带来较高的绩效、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以及其他积极的财务结果;②计划工作的质量以及实现计划的适当措施,通常要比计划工作本身对绩效的贡献更大;③某些对正式计划工作的研究表明,正式计划并不必然地导致高绩效,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更关键的。

政府、法规、强有力的工会,通常限制了管理者的选择并削弱了计划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④计划与绩效的关系还受到计划的时间结构的影响,一般组织要改进它的绩效,至少需要四年期的系统性的正式计划工作。

4.短期计划的时间框架是()。

A.一年左右
B.两年左右
C.三年左右
D.四年左右
【答案】A
【解析】定义长期计划为超过3年期的计划,定义短期计划为1年或短于1年期的计
划。

介于二者之间的计划既可以归为长期计划,也可以归为短期计划。

5.制定一般指导原则的灵活性计划是()。

A.运营计划
B.战略计划
C.具体计划
D.方向性计划
【答案】D
【解析】方向性计划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计划,它设立了一般的指导原则。

方向性计划提供了焦点,但是并不限定管理者在某个具体的目标上采取某个具体的行动。

三、简答题
1.计划的目的(或作用)有哪几个方面(暨南大学2011研);简述计划的作用(华东理工2007研)。

答: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

计划作为管理的第一个职能,它要求任何一个管理者,不论居于什么层次,在什么样的部门负责,都必须做好计划工作。

计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断变化,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主管人员必须对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必须推测和估计这些变化对于实现组织目标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必须了解在变化发生时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及有哪几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这样一旦出现变化,便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而不至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尽管有些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而且随着计划期变长,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大,但这并不能否认计划的作用。

相反,周密的
计划和科学的预测将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使组织集中全力于目标。

周密的计划有利于使各部门的努力协调一致,有利于推动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形成一股指向整体目标的合力,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也有利于促使埋头于日常事务的主管人员去考虑未来。

反之,缺乏计划的指引,组织中的成员和各个部分的努力将会各自为政,相互损耗,很难顺利达到目标。

(3)使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

计划活动旨在以目标明确的共同努力来代替互不协作的分散活动,以均匀一致的工作流程来代替缺乏协调的随意行动,以深思熟虑的决策来代替仓促草率的判断。

这就有利于减少组织活动中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得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活动做到经济合理。

(4)为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管理人员要有既定的目标和计划作为衡量尺度,否则就无法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也就无法考核下级任务完成的好坏。

因此,计划是控制的基础,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

没有计划,也就不存在控制工作。

2.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

”这样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浙大2006年研)
答:这种说法不对。

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

计划作为管理的第一个职能还指任何一个管理者,不论他居于什么层次,在什么样的部门负责,都必须做好计划工作。

(1)“计划跟不上变化”主要是由于计划没做好。

一个好的计划必须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估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同时计划本身具有灵活、适应性,可以借助应急计划和滚动计划等方法不断调整计划实施中的偏差,使计划符合实际,从而对企业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2)计划对组织的发展还起到其他很多重要的作用:①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断变化,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主管人员必须对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制订周密的计划,而科学的预测将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降到最低限度;②使组织集中全力于目标的实现。

周密的计划有利于使各部门的努力协调一致,有利于推动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形成一股指向整体目标的合力,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③使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

有利于减少组织活动中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得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活动做到经济合理;④为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

没有计划,控制工作也将不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的说法不正确,正是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才使得制定计划变得更为重要。

3.简述计划的基本内容。

答: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面临的计划内容是不同的,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策略、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1)目的或使命。

目的或使命是为了说明组织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组织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

(2)目标。

组织的目的或使命是组织价值的高度抽象。

然而,组织的运行还需要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具体目标。

目标是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在组织的目的或使命指引下确立的,是目的的具体化和数量化。

(3)战略。

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确定的发展方向、行动方针、行为原则、资源分配的总体谋划。

战略是指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方针,对于组织的思想和行动起引导作用。

(4)政策。

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解决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规定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