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其国际立法..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近代劳动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以下是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1. 工厂法的出现:最早的劳动法是工厂法,旨在保护工人权益并改善工作条件。
例如,1833年英国通过的工厂法规定了儿童劳动的限制和工作时长,为后来的劳动法奠定了基础。
2. 工会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工人开始组建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和斗争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
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的权益保护进行立法,推动了劳动法的发展。
3. 制定劳动标准: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将劳动标准写入法律。
这些标准包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健康安全规定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1919年制定的《国际劳动组织宪章》,它确立了工人的基本权益,并为制定全球劳动法奠定了基础。
4. 劳工合同法的制定: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工合同成为管理劳动关系的重要工具。
劳工合同法的制定旨在确保雇主和雇员的权益平衡,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 劳动关系调解机构的设立:为了解决劳资纠纷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各国纷纷设立劳动关系调解机构。
这些机构负责处理劳资纠纷、促进劳资双方的协商和谈判,并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
6. 劳动法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劳动法的国际化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各国通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劳动法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劳动力流动和全球劳动标准的挑战。
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劳动法不断保护和维护工人的权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发展史
劳动法发展史任何一门法律都有着或长或短的发展史,为了深入的研究劳动法,我们应当研究劳动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发展的趋势,从而了解劳动法的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先阐述世界范围内劳动法的起源,发展及总的趋势(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的意义,19世纪的劳动法,20世纪前半期的劳动法,20世纪后半期的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概况),然后再着重阐述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及我国的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系。
世界范围内: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的规定。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也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我国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所制定的许多法律,对于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也有过一些具体的条文。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劳动关系表现为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
但是,无论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或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其共同的特点是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众所周知,劳动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的,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此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在资本社会中,劳动关系(即雇佣关系)是获得人身自由的工人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在表面上有了平等的关系,可是由于劳动力是商品,这使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因此,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把调整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列入民法的债篇之中。
例如,资产阶级最典型的民法----法国拿破仑民法典。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除了用民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外,还制定一些“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劳工法规》使职工被迫接受资本家规定的苛刻条件,强迫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特点是强制规定最高限度的劳动报酬数额和延长劳动时间,使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从而严重危害工人健康。
产业革命后,随着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势力大大加强,而大多数劳动者由于生产资料被剥夺,在饥饿和失业的威胁下,被迫接受资本家所规定的苛刻条件。
我国劳动法制的历史与变革
我国劳动法制的历史与变革一、引言我国劳动法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从那时起,我国的劳动法律一直在变化和发展。
尽管我们的劳动法律体系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如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又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劳动法制的历史和变革。
二、我国劳动法制的历史早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严重的问题。
从普通工人到农民,甚至包括对少数民族的奴役等多种问题。
然而,由于清政府支持传统封建制度以及权贵资本家的不断膨胀,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了宪政改革,效仿西方国家的现代法律制度,开始了对劳动法律的建立和发展。
在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颁布《中国劳动法令》,该法律条款覆盖劳动人口休息、工资福利、工会设立维权等范围,并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
该法律规定并制定了保护劳动权益的一些内容。
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广泛的调整。
劳动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4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了《劳动法》,明确了工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劳动保护的各项措施。
1960年,《劳动法》进行了修改,强调了对劳动保护的加强,提出了为工人设置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具体政策。
随后,中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劳动法制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宪法》,其中包括基本劳动法制保障。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劳动法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在2019年,我国劳动法进行了一系列修订和完善,其中包括工伤保险、工资支付、期权激励等多重内容。
这些政策和法规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
三、我国劳动法制的变革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其他国家相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9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面临了更复杂的劳动关系,同时也面对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
此外,随着国家的制度变革,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了从劳动合同到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新的要求。
国际劳动法的立法与实践
国际劳动法的立法与实践第一章:国际劳动法的概述国际劳动法是指国际社会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所制订的法律体系。
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手段,以保护全球劳动力的权益,避免一些失去工作机会或被利益剥削的现象出现。
国际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促进全球劳动力的工作条件,保障其权利与利益,尤其是保障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工人的权益。
同时,国际劳动法也关注于纠正潜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以保证全球劳动力的综合发展。
基于此,国际社会对劳动力的保护和管理作出了积极的立法行动和努力。
第二章:国际劳动法的立法历程为了实现国际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国际社会制定了多项国际劳动法相关的国际公约、决议和协议。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劳动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普及。
1926年,ILO颁布了《劳动立法承认公约》,标志着国际劳动法立法的开端。
在《劳动立法承认公约》的基础上,国际社会陆续制定了多项涉及劳动力管理和权益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协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76年颁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它们明确规定了劳动和就业的基本人权原则。
此外,国际社会还制定了多项针对特定劳动力群体的国际公约,例如1973年颁布的《排除女性在就业中歧视公约》和1999年颁布的《禁止最低工资公约》等。
第三章:国际劳动法的实践国际劳动法的实践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国内法律的实践、国际标准的普及和落实、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将国际劳动法纳入国内法体系,并建立完善的执行机制来保障其实效性。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对国际劳动法的普及和推广,以确保其规范能落地实施。
为了落实国际劳动法,各国政府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例如,在打击跨国企业用工中的违法行为方面,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调查。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监测,以及制订更加细致化的制度和政策,加强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的保障。
01劳动法的历史
(6)社会主义劳动法获得了发展
东欧国家效仿苏联的劳动立法
三、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一)旧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工人阶级宣告产生。
2、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拟定了
《劳动立法原则》,制定了《劳动法大纲》,发 出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得到了 各地工人的积极响应。
行处理办法》、《关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 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劳资争议解决程序 的暂行规定》,《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关于在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
2、1953-1958年,“一五”计划期间;
这一时期,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许多重要
7、1994年《劳动法》颁布以后,劳动立法 进入成熟时期; 8、2007年以后,劳动立法进入黄金阶段。
《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
仲裁法》《社会保险法》
四、国际劳动法的历史
(一)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的历史
1901年,国际劳动立法协会通过了《关于禁止工厂女工
做夜工的公约》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这标志着 国际劳动立法的开端。 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简称ILO) 成立。 国际劳工立法: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2) 劳工法规
第一,以国家强制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
的工厂做工,即强迫劳动者同资本家建立雇佣劳动关系。 第二,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强化雇佣剥削。
【推荐下载】劳动法的立法简史介绍
[键入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涨,西方国家陆续制定了不少劳动 法。1918 年德国颁布了《工作时间法》 ,明确规定对产业工人实行 8 小时工作制,还颁 布了《失业救济法》 、 《工人保护法》 、 《集体合同法》 ,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 利益,对资本家的权益作了适当的限制。 到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国家劳动立法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不仅把已经颁布实施的改善劳动条件的 法令一一废除,而且把劳动立法作为实现法西斯专政、进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 另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它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经济大萧条时期 经济大萧条时期 ,对工人采取了一定的让步政策。英国于 1932~1938 年间,先后颁布了缩短女工和 青工劳动时间,实行保留工资、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卫生条件的几项法律。 美国在 1935 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 工会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订立集体合同的权利。1938 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 ,规 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限额,以及超过时间限额的工资支付办法。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 1918 年颁布了第一部《劳动法典》 ,1922 年又重新颁布了更完 备的《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 ,体现了工人阶级地位的转变和国家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态 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劳动法彻底脱离了民法的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劳动立法 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பைடு நூலகம்深,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批现代的反工人立法。 如 1947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塔夫脱-哈特莱法》 ,把工会变成一种受政府和法院监督的 机构,禁止工会以工会基金用于政治活动;规定要求废除或改变集体合同,必须在 60 天 前通知对方,在此期间,禁止罢工或关厂,而由联邦仲裁与调解局进行调解;规定政府 有权命令大罢工延期 80 天举行,禁止共产党人担任工会的职务等。又如 1947 年法国 国民议会通过的《保卫共和国劳动自由法》 ,同样是镇压工人运动的法律。
中国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中国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进程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同样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因此,尽管在中国古代甚至早在西周奴隶制时期便有了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历朝历代的封建法典中总少不了相关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定,但中国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终究没能发展出独立的劳动法。
劳动法传人中国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随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早期工人阶级的出现,外国关于劳动法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慢慢渗入中国。
但中国的首次劳动立法并不是由清政府完成的,而是由取代它的统治地位的北洋政府完成的。
不过,此时的劳动法徒具形式,它不过是反动政府借以镇压工人运动的工具罢了。
北洋政府之后,中国劳动法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单行劳动法律法规在数量上比北洋政府时期多了数倍;其次,在调整范围上也有了很大扩展,国民政府时期的劳动立法涵盖了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团体等诸多方面;再次,国民政府时期还曾就是否制定劳动法典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虽然相比北洋时期,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多少表现出些许的进步,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因此,工人阶级还是没法真正受到劳动法字面规定的有效保护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劳动立法的状况,在其成立的第二年,便领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发出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知》,并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案大纲》。
这三个文件不仅指导了工人阶级与北洋军阀的斗争运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打下了基础。
1931年,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但由于该法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许多条款规定了过高的劳动条件和过高的物质待遇而难以实际施行。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特殊的形式条件下,边区政府以既照顾抗日的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又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改善工人的生活这一方针,进行了劳动立法。
劳动法颁布时间
劳动法颁布时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88年正式颁布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劳动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颁布时间、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法》颁布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在1987年12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于1988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
经历了多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在201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修订)》,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劳动法》颁布的历史背景19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初期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失业率高、劳动力流动性大、工资低等。
同时,劳动者在经济改革中的地位与权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出现,劳动者在用工权利、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正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的迫切需求。
三、《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影响1. 劳动者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劳动法》在用工权利、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等方面对劳动者的权益作了详细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在用工中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
2. 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法》对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条件、安全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解决了劳动者所需的基本条件,创造了更好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劳动者到工作岗位上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 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条件和保障措施,能够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保护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未来《劳动法》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新的挑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章劳动立法的历史发展
(6)社会主义劳动法获得了发展 东欧国家效仿苏联的劳动立法
二、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的历史 1901年,国际劳动立法协会通过了《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 工的公约》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这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 的开端。 1919 年 6 月 , 国 际 劳 工 组 织 (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简称ILO) 成立。 国际劳工立法: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2.垄断阶段(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不 得不做出让步。因此,以改良主义作为主要方法,资产阶级劳动法得 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内容和范围比以 前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 垄断时期劳动法的具体特点表现为: (1)劳动法已遍及大多数国家 (2)劳动法体系逐步趋向完整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会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立法出现趋向民主 和趋向反动两种趋势:限制工会权利、镇压罢工运动。 (4)社会主义劳动法开始产生,宪法开始规定劳动问题,劳动法典 出现。 1918年《苏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是历史上第一部规定劳 动问题的宪法; 1918年《苏俄劳动法典》,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
章劳动立法的历史发展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法在外国和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简况,以及国际劳动
立法的概况。第二章 劳源自立法的历史发展一、外国劳动立法的历史发展 (一)产生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二、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的历史 (二)其他国际劳动立法的历史
三、我国劳动立法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二)新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3劳动法的历史沿革
11
当代各国劳动立法概况 2
• 进入20世纪,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 1.工时立法:8小时工作制、40小时工作周、非
全时工作、弹性工作时间、信息网络家内工作 • 2.带薪年休假立法:很少国家没有实行 • 3.职业安全与卫生立法:包括矿山安全立法、对
• 1.第7号 1920年 确定准许儿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 龄公约(失效)
• 规定儿童在14岁以下者,不得受雇用或工作于船舶 上。
• 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 立法开始。
• 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很小。 • 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
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
7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第4天,苏维埃政权就颁 布了由列宁签署的关于8小时工作日的法令,这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个劳动法令
• 1918年《苏俄宪法》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以保障公民的劳动权
• 1918年制定的《苏俄劳动法典》是第一部社会主 义劳动法典,从法律上巩固了工人阶级的权利, 确立了劳动关系的一些具体原则
8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 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住该国的外籍工人以同样的待遇 ; • 9.各国应设立监察制度以保证劳动立法的实施,
监察人员应有妇女参加。
31
《费城宣言》提出的10项目标 1
• 1.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标准; • 2.使工人受雇于他们得以最充分地发挥技能和成
就,并得以为共同福利做出最大贡献的职业; • 3.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在一切有关者有充
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其国际立法
我国批准的国际公约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111 号);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51年,100 号); 《准予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73年,138 号); 《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 公约》( 2000年,182号 )
(三)国际劳工立法作用 1、对成员国劳动立法起着协调、指导和规范 的作用。 2、对各国劳动立法的制定和完善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 3、有利于各国关于改善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 的立法建立在各国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的基 础之上,从而也有利于劳动力和商品在国际 范围内的流动。
“蓝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市场门槛的提高,部分企业无法进入目标市
场,被迫退市; 中小型劳动密集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降低; 弱化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短期内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贸易获 益; 直接影响外贸结构的升级。
(一)国际劳工组织
2.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理事会——执行机构; (3)国际劳工局——秘书处。
(二)国际劳工立法内容
“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社自由权、集体谈
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 用童工及男女同工同酬等。主要有四类八项 国际劳工公约: (1)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公约; (2)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3)关于平等权方面的公约; (4)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第二章 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国际劳 动立法
一、劳动法的历史沿革
(一)劳动法产生条件
1.经济基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
不同主体;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2.政治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 3.法律基础: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二)劳动法产生过程
第二章 劳动法的历史及国内国际立法概况
还是操作性上都比前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
展。这一发展首先以劳动部从1994年10月 8日至12月26日发布的17个配套规章为标 志。
继17个配套规章之后,一方面根据实施《劳
动法》的需要,进一步发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和规 范性文件,同时开始了《劳动法》重要子法的起 草工作,如《劳动合同法(草案)》《集体合同法 (草案)》和《就业促进法(草案)》等。
(一)“劳工法规”阶
段。 ▲ “劳工法规”的产生: 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国
家颁布了“劳工法规”。第
一个早期劳工法规是由英皇 爱得华三世于1349年颁布的, 之后,英国等欧洲许多国家 相继制定了许多“劳工法
规”。
▲“劳工法规”的特点:(1)国家强制手段
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即 强迫劳动者同资本家建立雇佣劳动关系。(2)规 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强化雇佣剥削。 可见,“劳工法规”实际上是反劳工法规,
中国正式参加劳工组织的各项活动,每届大会都
派遣代表团出席,并派代表出席理事会以及其他
这同后来的以保护劳工为主旨的劳动法正好相反,
因而,不能认为是劳动法的起源。
(二)“工厂立法”阶段
▲“工厂立法”的产生: 最早的“工厂立法”是英国 1802年的《学徒健康和道德 法》。之后,法国1806年制定
了工厂法;德国1839年颁布了
《普鲁士工厂矿山条例》和限
制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瑞士
1848年制定了一项限制成年人 工作时间的法律。
4、劳动保护:(1)工作时间。(2)
休息和休假(3)工业卫生与安全。 5、特殊保护:(1)女工。(2)童工 和未成年工。(3)老年工人。
《劳动立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趋势》
劳动立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趋势劳动立法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劳动立法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劳动立法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沿革1.19世纪初的劳动立法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劳动条件的恶化,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劳动立法。
最著名的是1833年英国通过的《工厂法案》,规定儿童和妇女的工作时间,为劳动立法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的劳动立法20世纪,随着工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各国对劳动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例如法国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德国通过的《社会保险法》等,都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多保障。
3.当代劳动立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各国纷纷调整劳动立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需求。
劳动者的权益和就业安全成为各国立法的重点之一。
二、未来发展趋势1.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未来,劳动立法将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资、工时、职业安全等方面。
各国将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法的权益保障。
2.促进灵活就业形式随着新型经济的兴起,灵活就业形式将日益普及。
未来,劳动立法将积极适应这一趋势,为自由职业者和临时工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和福利待遇,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推动社会责任法制化未来的劳动立法将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保障员工的权益和福利。
各国将通过立法手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进程。
结语劳动立法的历史沿革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断追求和改进。
未来,劳动立法将继续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需求,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福利待遇,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劳动立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法的历史沿革
(一)劳动法产生条件
1.经济基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
不同主体;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2.政治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 3.法律基础: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二)劳动法产生过程
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 2、工厂立法与民法调整阶段;
我国批准的国际公约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111 号);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51年,100 号); 《准予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73年,138 号); 《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 公约》( 2000年,182号 )
(三)国际劳工立法作用 1、对成员国劳动立法起着协调、指导和规范 的作用。 2、对各国劳动立法的制定和完善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 3、有利于各国关于改善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 的立法建立在各国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的基 础之上,从而也有利于劳动力和商品在国际 范围内的流动。
3、劳动法调整阶段。
(三)劳动立法发展—当代劳动法基本特征
1、劳资关系相对缓和,意识形态枷锁被打
破; 2、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向社会安全(社会 保障)领域拓展; 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劳动法形成挑战; 4、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对劳动法产生的影 响。
二、国际劳工立法概述
(一)国际劳工组织 1.成立概况 国际劳工组织(ILO)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 组织,负责国际劳动与社会政策事务。成立 于1919年。 我国自1919年即成为创始成员国。1973 年,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恢复新中国的席位。 1983年正式恢复我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及其 他活动。
三、WTO中的“社会条款”问题
社会条款相对于环境保护中“绿色条款”,又被称 为“蓝色条款”,是指在WTO协议中写入关于保护 劳动权的条款,缔约方如果违反该条款,其他缔约 方可以予以贸易制裁。目的是通过贸易制裁来保证 有关社会基本权利的实现。 核心内容是SA8000(social accoutability), 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工;健康与安全;组织工 会谈判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 施、工作时间、工资、管理体系等。 社会条款主要针对“社会倾销”。
(四)国际劳工立法不足之处
1.国际劳动公约不易得到各国普遍批准; 2.国际劳工立法性质属于资本主义立法范 畴,目的在于缓和劳资矛盾,以维护资本主 义制度; 3.公约和建议书的通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政府和雇主代表的同意和支持,工人代表作 用较小。
(五)我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比较
1.自由结社权方面的区别; 2.集体谈判权方面的区别; 3.平等就业权方面的区别; 4、强迫劳动方面的区别; 5、童工问题方面的区别。
(一)国际劳工组织
2.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理事会——执行机构; (3)国际劳工局——秘书处。
(二)国际劳工立法内容
“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社自由权、集体谈
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 用童工及男女同工同酬等。主要有四类八项 国际劳工公约: (1)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公约; (2)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3)关于平等权方面的公约; (4)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蓝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市场门槛的提高,部分企业无法进入目标市
场,被迫退市; 中型劳动密集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降低; 弱化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短期内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贸易获 益; 直接影响外贸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