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其国际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国际劳工立法不足之处
1.国际劳动公约不易得到各国普遍批准; 2.国际劳工立法性质属于资本主义立法范 畴,目的在于缓和劳资矛盾,以维护资本主 义制度; 3.公约和建议书的通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政府和雇主代表的同意和支持,工人代表作 用较小。
(五)我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比较
1.自由结社权方面的区别; 2.集体谈判权方面的区别; 3.平等就业权方面的区别; 4、强迫劳动方面的区别; 5、童工问题方面的区别。
三、WTO中的“社会条款”问题
社会条款相对于环境保护中“绿色条款”,又被称 为“蓝色条款”,是指在WTO协议中写入关于保护 劳动权的条款,缔约方如果违反该条款,其他缔约 方可以予以贸易制裁。目的是通过贸易制裁来保证 有关社会基本权利的实现。 核心内容是SA8000(social accoutability), 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工;健康与安全;组织工 会谈判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歧视、惩戒性措 施、工作时间、工资、管理体系等。 社会条款主要针对“社会倾销”。
(一)国际劳工组织
2.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理事会——执行机构; (3)国际劳工局——秘书处。
(二)国际劳工立法内容
“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社自由权、集体谈
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 用童工及男女同工同酬等。主要有四类八项 国际劳工公约: (1)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公约; (2)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3)关于平等权方面的公约; (4)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百度文库
3、劳动法调整阶段。
(三)劳动立法发展—当代劳动法基本特征
1、劳资关系相对缓和,意识形态枷锁被打
破; 2、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向社会安全(社会 保障)领域拓展; 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劳动法形成挑战; 4、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对劳动法产生的影 响。
二、国际劳工立法概述
(一)国际劳工组织 1.成立概况 国际劳工组织(ILO)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 组织,负责国际劳动与社会政策事务。成立 于1919年。 我国自1919年即成为创始成员国。1973 年,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恢复新中国的席位。 1983年正式恢复我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及其 他活动。

“蓝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市场门槛的提高,部分企业无法进入目标市
场,被迫退市; 中小型劳动密集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降低; 弱化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短期内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贸易获 益; 直接影响外贸结构的升级。
第二章 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国际劳 动立法
一、劳动法的历史沿革
(一)劳动法产生条件
1.经济基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
不同主体;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2.政治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 3.法律基础: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二)劳动法产生过程
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 2、工厂立法与民法调整阶段;
我国批准的国际公约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111 号);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51年,100 号); 《准予最低就业年龄公约》(1973年,138 号); 《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 公约》( 2000年,182号 )
(三)国际劳工立法作用 1、对成员国劳动立法起着协调、指导和规范 的作用。 2、对各国劳动立法的制定和完善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 3、有利于各国关于改善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 的立法建立在各国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的基 础之上,从而也有利于劳动力和商品在国际 范围内的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