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第2章 第2节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2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第2课时)
⑦转型方向除了煤化工和旅游,还应发展钢铁工业
⑧从地下矿山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⑨由煤炭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
⑩形成以实力雄厚的石化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推动工业产业化多元发展
焦作利用优势资源,实现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原料化工向生 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水 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战略性转移,逐步形成以铝工业、能源工业、化 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
第二章
2019人教版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焦作转型十年回顾片断”,思考焦作市为什么 要转型发展?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课标内容】
以某资源枯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课标解读】
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资源型城市,这类城市的发展曾严重依赖某种资源。资源枯竭型城市形成的原 因可能是城市主要产业依托的矿产资源面临可采储量殆尽;可能是城市因资源环境保护,不能继 续开采其主要依赖的资源;可能是市场对某种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使得仅依靠这种资源 为经济命脉的城市面临衰退。这类地区走出资源枯竭困境的措施是积极开发新的自然资源,提升 原来资源的利用价值、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
问题3.20世纪90年代北九州发展的方向有了怎样的改变?
【答案】明确20世纪90年代北九州向高新技术、尖端环境科技、生态与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本节总结
资 概念
源
型 发展生命周期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2节 第2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 答案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解析 市区人口多、产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
面气温高,气压低,B 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提示 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
解析 答案
2
主题探究区
主题探究 热力环流的形成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 11 _高__压吹向 12 _低__压。如 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 13 _高__压, 凹向低处的为 14 _低__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3.等压面图的判读 (1)比较气压大小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15 _低__, 如 a 处气压 16 _高__于 c 处。同一水平面上,等 压面向上弯曲,气压 17 _高__,如图中 a 处; 等压面向 18 _下__弯曲,气压低,如图中 b 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 19 _相___反__,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图中 a 处气压 20 _高__于 b 处, 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等,说明热 成的基本过程,认识地面温压的基本关 综合思维:分析气温、
力环流原 系。
气压的关系,影响气
理,并解释 水平 3:能够通过图表等资料,解释常见 温、气压的因素。
相关现象。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能够利
水平 4:能够运用热力环流解释相关地理 用热力环流原理指导
现象;能够根据等压面图判读热力环流。生产、生活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2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以及转型发展的措施;其次,以焦作市为例,具体分析焦作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以及它的转型之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第一节中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运用典型案例,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2.通过典型案例,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3.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身边城市调査研究与分析中,为该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3.地理实践力:绘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兴衰与转型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观。
1. 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图片上展示了焦作之前和现在的景观,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景观?【学生】看图回答。
【老师】过去的焦作市有黑色的煤山,漫天的黑烟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厂。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市的发展随之滞后。
但是如今的焦作市在调整产业方向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思考:焦作市从煤炭之城到如今的绿色之城,其中的转型过程是怎样的呢?【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
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展示:教学目标【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板书)【老师】在学习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什么叫资源型城市?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焦作,还有大庆等我们都称为资源型城市,那所以大家归纳一下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液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021·湖南怀化高一期末)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 的昼夜反向特点。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 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地形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
2.等压线分布图中判断风力的方法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 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3.(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中)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完 成(1)~(2)题。
(1)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 为甲处空气所受的
3.观察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和
相关现象
3.近地面风与高空风
风的相关地理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
的形成有何差异?
验证热力环流。(地理实践力)
NO.1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类型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表现
气流_上_升__或气流_下_沉__
风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 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 半球左偏。
[教材思考]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如何表示呢?
提示:可结合教材 P39 图 2.16 的表示方法,按南半球向左偏转进 行表示即可。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A基础培优练】时间:30分钟总分:54分(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知识点1]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甲>乙D.乙>甲>丁>丙2.a、b、c、d四个环节中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 )A.a、b B.b、dD.a、c D.c、d3.产生c运动环节的根本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B.水平气压梯度力C.丙、丁处的冷热不均D.甲、乙处的冷热不均【答案】1.B 2.B 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近地面乙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甲处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甲>乙;高空丙处空气下沉,形成低压,丁处空气上升,形成高压,丁>丙;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甲>丙,乙>丁,因此可判断甲>乙>丁>丙。
第2题,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把握“先垂直、后水平”的运动原理,因此a、b、c、d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b、d。
第3题,c运动环节属于热力环流的一部分,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
[知识点1](2023年山东济宁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广东顺德青田村是乡村振兴模范,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
如图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6题。
4.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5.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 )A.①→④B.①→②C.③→②D.④→③6.“九龙戏珠”的建筑布局有利于调节青田村住宅区的小气候,使村内气候宜人,其效果最明显的时间是( )A.冬季的黑夜B.冬季的白天C.夏季的白天D.夏季的黑夜【答案】4.A 5.B 6.C [解析]第4题,白天,荷花塘表面升温慢,相对于房屋温度较低,气流受冷下沉,荷花塘表面气压高,对应图中的①,A项正确。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
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6](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C)A.②代表地面辐射B.①所代表的辐射波长大于③C.①所代表的辐射能量大于③D.④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B)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D)A.减弱①B.增强②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D.增强④[解析]第1题,如图可知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故A错误;①代表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①的辐射波长较③短,故B错误;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天气的阴晴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故D错误;①太阳辐射较③地面辐射温度高,所以辐射能力①强于③,故C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作用,多云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温度较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故A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气温低是因为地面辐射③弱,故C错误;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故D错误;由图可知阴天太阳辐射①被大气削弱较多,②就会减弱,从而影响温度,即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所以B 正确。
第3题,人造烟雾是为了增加云雾量,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实现保温作用,预防霜冻,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故D正确.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4~5题.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A.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5.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的作用是(C)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4题,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B、C、D错误。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课件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⑤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的过渡地带。该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是对⑥ 降水变率 极为敏 感,土地极易受⑦ 风蚀和沙化 。 2.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⑧ 人口增长 的压力下,人类对⑨ 土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类不合理开发 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是⑩ 过度开垦 和 过度放牧 ,以及不合理的开矿、 樵采、道路建设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6.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人们过度开垦,向西、向北扩展,扩大耕地面积,使草原面积 减小。 ( ) 7.治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首先应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 务的观念,其次应运用综合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 ) 8.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 技术措施,不包括经济措施和社会措施。 ( ) 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 施、经济措施、社会措施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本节内容以典型案例探究区域环境的治理,主要内容有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 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和综合治理。在学习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土地退化问题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同步训练: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2011·滁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3题。
1.行政区界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
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A.a1→b1B.a1→a2C.b1→b2D.c1→c22.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A.a1→a2B.a1→b1C.b1→b2D.c1→c23.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
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A.a1→a2、a1→b1B.a1→b1、b1→b2C.b1→b2、c1→c2、a1→a2D.c1→c2、a1→c1解析: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人口迁移的内涵、分类和分布。
人口迁移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变更性。
第2题,若图中A、B、C为三个不同行政区时,图中仅有a1→b1和a1→c1跨越了行政区界,属于人口迁移,其他的人口移动并没有跨越行政区域,并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3题,若A、B、C为三个不同的国家时,跨越国界的国际人口迁移也是图中的a1→b1和a1→c1。
第4题,当今发展中国家和以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即图中的a1→a2、b1→b2、c1→c2。
答案: 1.A 2.B 3.C(2011·安庆高一检测)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类图,回答4~5题。
4.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称为人口迁移,b称为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B.c不能叫人口迁移C.b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各大城市D.d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5.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A.a B.bC.c D.d解析:由图可知按迁移方向,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d城市到城市。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以a为主,而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内部环境质量下降,周围乡村、小城镇环境优美,吸引人口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一课时)本课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生态脆弱区。
概括了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分别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对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影响。
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新课导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观看视频并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等)在流水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典型特征: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
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暗湖、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自然原因:1.西南地区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地形崎岖,植被不良,遇到暴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石灰岩广泛分布,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土壤流失后岩层暴露,土壤再生很难形成;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生态脆弱区的定义、特点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主要分布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追问:石漠化与贫困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图》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重难归纳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 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绝大部分位于海洋,其余五 大板块都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一 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方法归纳 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理想的 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被称为“历史的弯道”。其全长约4千米,从山 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倾角约60°,道路盘绕24道弯,对于赛车手 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天然赛道。
(1)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盘山公路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工 程难度,减低道路的坡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相近,中间为山地,故图示的板 块边界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 图示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 板块相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因板块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和落基山 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特点:板块内部相对 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 的地带。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29页 0128页 0186页 0247页 0264页 0351页 0437页 0501页 0572页 0751页 0921页 0970页பைடு நூலகம்1060页 1131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Word版含答案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主要得益于 ( )
A.广阔的市场与耕地面积
B.发达的信息传播与交通
C.先进的耕作技术与装备
D.充足的化肥与农药 [解析] 泰国地形多山,耕地面积不大;经济落后,无先进的耕
13
作技术、装备及充足的化肥、农药;泰国香米享誉全球得益于发达的 信息传播,出口遍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发达的交通。
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消费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关联图中各要素之间的
17
4.下列关于图中阴影区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B.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
化生产,耗费能源多。
[答案] D
14
5.读图甲和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中 a 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试评价其发展水稻种植 的有利条件。
(2)图乙是图甲中 b 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试分 析制约 b 地水稻种植最为突出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
(3)c 地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a 位于中南半岛,水稻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气候、 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和劳动力、历史等人文因素方面综合分 析。第(2)题,根据乙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得出 b 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其典型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因此水旱 灾害频繁,成为制约 b 地水稻种植最为突出的自然因素。第(3)题,c 地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夏季温度较同纬度高,且雨热同期,因此较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A基础练·等级考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0分[知识点1:地质构造与地貌。
知识点2: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知识点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库区所在谷地是一个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
第2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知识点1]读某山地形成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脉C.华山D.泰山【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山地M是由于中间岩层相对上升,两侧岩层相对下降而形成的,为断块山。
第4题,庐山、华山和泰山都属于断块山,喜马拉雅山脉属于褶皱山。
[知识点2]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6.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①地位于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第6题,②地位于美洲板块,③地位于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知识点3]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甲、乙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二节 城镇化 课件(51张PPT)
问题
表现
成因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 、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污染物 超出一 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定的限度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城市人口规模和 人口密度 不断增加, 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 规划 和管理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差异
2022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章
地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城镇化的意义
课标定位
2.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时空差异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素养阐释 1.结合资料,综合分析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能够根据相关材料说明城镇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体现人地协 调观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用
结合材料探究: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不利影响及表现形式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量下降 城镇交 通问题 城镇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 题 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 后;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意义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意义
原因
经济 发展
促进区域经 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②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会 拉动内需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 天然气等设施集中,提高了土地、水等资源的利 用效率
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节中国的能源安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二节中国的能源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1.结合材料,归纳分析我国的能源供需特点及影响,理解我国的石油供需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2.举例分析,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区域认知)3.讨论分析,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的主要对策。
(地理实践力)1.我国能源供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我国的石油安全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关系是什么?3.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有何关系?4.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有哪些?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1)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但也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难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
(2)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特别提醒]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错位,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不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也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图表点拨]教材P30,该图展示出:(1)世界上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1.我国能源安全战略(1)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2)能源安全的晴雨表: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
2.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1)我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源地:俄罗斯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主要影响: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长距离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提示:石油生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很慢,而石油消费量则快速增长。
2.对比供给与消费,我国存在怎样的石油安全风险?提示:我国石油生产的增长远远满足不了石油消费的增长,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石油安全风险越来越大。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资源特点: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单项选择题(2018·九江调研)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的形成与P气压带无关的是( C )A.长江中下游地区七月份出现伏旱 B.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C.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 D.撒哈拉沙漠终年高温2.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P位于30°N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过后,在7月份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天气,A有关。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B有关。
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是由于昼夜温差大所致,C无关。
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有关。
故选C。
第2题,读图可知,Q位于北纬60°附近,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从低纬吹来,暖而湿,随着气流的上升,凝结降水,故选A。
读“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甲反映的时间是( A )A.1月份B.6月份C.9月份D.3月份4.图乙表示的北半球的季节是( B )A.冬季B.夏季C.春季D.秋季【解析】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图甲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为1月份北半球的冬季;图乙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表示7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季。
(2018·临汾模拟)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
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读图完成5~6题。
5.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B )A.地处沙漠,昼夜温差大 B.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C.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 D.植被常绿茂密,减弱风力6.珀斯风力强劲的时期( A )A.亚洲低压强盛 B.正值当地葡萄的收获季节C.是享受珀斯海滩阳光浴的最佳季节 D.西欧南北温差大【解析】第5题,图示珀斯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沿海,夏季受副高控制而风力微弱;一天中风向多变是指海陆风较强,故成因是昼夜温差大,是海陆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所致,故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湖北调研)下面是商品等级与中心地等级关系表和中心地市场区域图。
读图表完成1~3题。
中心地A B C商品等级1 √2 √3 √√4 √√5 √√6 √√√7 √√√8 √√√9 √√√1.关于中心地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C)A.B<A<C B.A<B<CC.A>B >C D.B>A>C2.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的中心地最适合的是(A)A.B1B.B6C.C6D.A3.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中心地对应正确的是(D)A.A:珠宝行B:家具商店C:早点店B.A:高级家电商行B:五星级宾馆C:家具商店C.A:五星级宾馆B:早点店C:珠宝行D.A:五星级宾馆B:高级家电商行C:早点店【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等级。
由图表可知,A中心地有B、C中心地所没有的等级更高的商品,可推断出A中心地服务范围最大、等级最高,B中心地次之,C中心地等级最低。
第2题,本题考查不同规模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由图可知,C中心地没有4、5级商品,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A或B中心地,从距离上看,甲地距离B1中心地最近。
第3题,本题考查不同中心地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五星级宾馆为高级中心地的商业部门,珠宝行和高级家电商行为中级中心地的商业部门,早点店和家具商店为低级中心地的商业部门。
(2018·郑州模拟)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
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
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
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4~6题。
4.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D)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5.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D)A.服务门槛B.服务种类C.服务等级D.服务范围6.“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B)A.空间结构B.规模结构C.产业协作D.城市化进程【解析】第4题,材料中提及巴黎一直是法国政治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于巴黎,则主导因素是政治。
第5题,通过扩大边缘城市的服务范围,来吸引周边人口集聚在边缘城市附近,从而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
图示阴影部分为“平衡城市”影响范围,没有提及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
第6题,“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
7.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D)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相关知识。
苏州不是省会,没有4个城镇等级。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愈大,昆山等级低于苏州。
常熟、张家港等级相同,服务范围并不嵌套。
很显然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辐射影响的范围变大,故选D。
二、综合题8.下图A、B分别是濒临海洋的两个港口城市。
它们都能从外地运来当地稀缺的商品进行销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①A、B基本上是相同等级的中心地。
(√)②A、B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它们的服务范围不会重叠。
(×)③在甲图中,A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主要延伸方向是矿场,B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主要延伸方向是农场。
(√)④在甲图中,A、B两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⑤在乙图中,通常情况下A中心地服务人口大于B中心地的服务人口。
(√)⑥在乙图中,B中心地的服务人口肯定不包括A中心地的居民。
同样,A中心地的服务人口不包括B中心地的居民。
(×)(2)试分析甲图中矿场和农场的聚落发展比A、B缓慢且规模小的原因。
__主要是因为矿场和农场所在地区的交通区位不如A、B两中心地优越,且城市职能比较单一。
__(3)乙图中,原矿场和农场的发展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A、B两中心地的规模和等级,试分析原因。
__由于A、B两地的发展,使它们各自出现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劳动力费用高等问题。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发展,A、B两地部分城市职能向原矿场和农场以及沿交通线各聚落(中心地)扩展、疏散,寻求新的服务范围,促进新中心地的形成和规模扩大。
__ 【解析】第(1)题,A、B两港口城市级别基本相同,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相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可能会发生重叠。
受交通线路的影响,图甲中A、B两城市的服务范围分别向矿场和农场延伸。
图乙中,两条重要线路通过A城市,会使A 城市的服务范围扩大,而B城市只有一条重要线路通过,服务范围相对要小。
由于受习惯、交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A城市的人口也可能到B城市接受服务,反之B城市的人口也可能到A城市接受服务,也正因为如此,两城市的服务范围才会发生重叠。
第(2)题,A、B 是港口城市。
交通区位比矿场和农场好,发展快;矿场和农场作为矿产地和农业基地,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制约了其发展。
第(3)题,随着原矿场和农场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作为老城市的A、D两地的衰落,矿场和农场的规模有时能达到或超过A、B两城市。
综合提升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图”(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图乙)。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B)①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多②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③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④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少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2.关于甲、乙两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的差异的说法错误的是(C)A.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较大,乙区域城镇规模较小B.甲区域次级城镇有2个,乙区域只有1个C.甲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都多于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D.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乙区域的城镇服务对象和辐射范围较小【解析】第1题,图中的信息可反映出,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第2题,从两区域的规模体系可以看出,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大,所以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要比乙区域大;甲区域和乙区域都只有一个一级综合服务中心,但次级综合服务中心甲区域有2个,乙区域有1个;同级别的城镇数目甲区域明显多于乙区域,故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要比乙区域大。
3.有关济南和烟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烟台能提供的服务职能济南一定能提供B.济南能提供的服务职能烟台一定能提供C.烟台的服务范围比武汉小D.济南的中心地等级比烟台高【解析】作为中心地,济南的级别比烟台高。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C)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5.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A.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B.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C.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D.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6.该地区未来的道路规划如图中所示,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乙地的城市等级将来会赶上甚至超过甲地B.导致甲地未来衰落的原因是资源的枯竭C.合肥的兴起与乙地情况类似D.乙地的城市等级将来绝不会超过甲地【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服务范围依次减小,服务职能级别依次降低;第5题,实际上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
第6题,乙城市未来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过,服务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其等级可能赶上甚至超过甲地。
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步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D)A.a B.bC.c D.d8.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B)A.u和s B.u和tC.v和s D.v和t【解析】第7题,一般等级越高的城市,在区域中数量越少;图中d代表的城市数量最少,级别最高,可能是省会城市。
第8题,距离越近,到达频率越高,甲区域距离u城市最近,故到达频率最高;s是省会城市,与地方城市联系密切,所以甲区域居民到达的机会较多,而t城市为一个孤立的城市,且在甲与s之间有一个距甲较近的与t同等级的城市,故甲区域与t之间联系松散。
二、综合题9.山东半岛城市群已初具规模,最近,济南都市圈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核心,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5个城市。
这两大城市群的建设,必将大大提升山东省的地位。
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两__个层次。
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__青岛__。
(2)济南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与它的地理区位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京沪铁路__,东西向的__胶济铁路__。
(3)“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__不正确。
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
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