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与周作人纠纷之原再探

合集下载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作者:王勉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07期周树人(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比周作人大4岁,比周建人大7岁,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周家祖上是理学大师周敦颐,诗书传家。

祖父是进士出身,做过金溪县知事;1893年,因为牵涉科举舞弊案,被判斩,却不立决,监候了8年,家里的良田万亩、当铺十余家,就这么掏空了。

作为周家长孙,周树人尝尽了世态炎凉,从12岁到20岁,他走过了从长房长孙到破落户子弟的心路历程。

而老二周作人又是怎样的呢?周作人生于1885年,婴儿时期的周家老二性情安静,很少哭闹。

幼年周作人曾患天花,与不到一岁的妹妹瑞姑住在一个房间。

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他突然狠狠地咬了瑞姑的大脚趾。

不知是否因此,瑞姑后来也感染天花,而早早夭亡了。

周作人自小身子骨弱,又不爱出头,对长兄很是依赖,几乎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

家人说他自私,邻居讲他有福,即使在家族接连发生变故的几次重大关头,他也只是闷头读书,仿佛家族的事与他无关似的。

母亲说周作人:“从幼小时期,一直受到大家的照顾,养成了他的依赖性,特别是依赖老大。

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在他的心里,家里的事都要由老大负责,与他无关。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6年多,很少参与光复会的事情,除了偶尔写写文章。

他喜欢日本的生活方式,夫人羽太信子是日本人,本为鲁迅兄弟在日本“伍舍”的女佣。

与周作人初次见面时她还是个19岁的少女,第二年两人便结婚了。

婚后开支越发加大,大哥鲁迅只好提前回国谋事,寄钱维持他们在日本的生活。

两年后,周家的田产售卖殆尽,鲁迅再次赴日本,硬生生把弟弟一家请回了国。

1918年3月,《新青年》改版,编辑部主要成员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及周氏兄弟等。

当时,北大内部新旧两派的对垒最为激烈,周作人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人的文学》《论黑幕》《平民文学》三篇文章,大力提倡“活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调之作,风头甚劲。

张中行先生评论说:“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

鲁迅与周作人决裂之谜

鲁迅与周作人决裂之谜

鲁迅与周作人绝裂之谜作者:林和生一.晨昏相隔的“双子星座”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说“双子星座”,并不完全是形容。

鲁迅又名“长庚”,周作人又名“启明”,两者都是天上的星名。

据鲁迅母亲回忆,鲁迅出生时,胎盘比人先下来,当地乡俗认为,这样的男孩将来会有出息,但命薄,易早夭。

因而,鲁迅不到一岁,便被领到附近的长庆寺,拜庙里一位名叫龙祖的和尚为师,龙祖师傅为鲁迅取了一个法名,叫“长庚”,那是一颗在黄昏出现的星。

3年多以后,周作人出生,也取了一个别名,叫“启明”,那也是一颗星名,但出现的时分与鲁迅相反,不在黄昏而在黎明。

按鲁迅母亲的说法,这意味着两颗星后来会“永不相见”。

历史正是如此。

1923年7月,本来情深意笃、共为“五四”斗士、发誓“永不分家”的鲁迅与周作人,突然之间兄弟失和,不仅生前全无一丝往来,而且两人死后,后代之间也恩断义绝。

就兄弟二人之间而言,失和后不久,即1923年10月1日至11月18日,鲁迅即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多久,据认为他后来1936年死于肺病即与此密切相关。

鲁迅1936年去世时,周作人在兄弟失和13年之后第一次谈到鲁迅:“说起他这肺病来,本来在十年前,就已经隐伏着了……”。

分手后数年间,鲁迅先后写出《牺牲谟》、《颓败线的颤动》、《兄弟》、《铸剑》等文字,“眷意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交织于心,其沉郁与愤世,有增无减。

周作人方面,也于失和后相继写出《破脚骨》、《谈龙集序》、《中年》、《<蛙>的教训》、《老人的胡闹》等文字,用种种暗示手法论及鲁迅,据认为相当恶毒,以至《周作人传》作者钱理群认为:“这恶毒的咒骂出自温雅的周作人,几乎是难以置信的;足见他心中怨恨之深。

”就兄弟二人后代之间而言,据鲁迅儿子周海婴回忆,1948年他随解放大军一道回北京,遇见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对着我破口咒骂起来。

后来似乎感到用汉语骂得不过瘾,又换了日本话,手又指又划,气势凶猛”。

中国历史故事-周作人的妻子是谁?鲁迅为何会与周作人闹翻?

中国历史故事-周作人的妻子是谁?鲁迅为何会与周作人闹翻?

中国历史故事-周作人的妻子是谁?鲁迅为何会与周作人闹翻?鲁迅本人是中国伟大的文人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他弟弟周作人评价就不那么好了,虽然周作人在文学上也有些成就,但大家一直记着的却是他任职伪政权的事儿。

周作人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抗战时期他曾与日本有过文化上的合作,所以被批评为投敌汉奸。

后来又在汪伪政权工作,这更加重了他汉奸的分量。

前一个还比较好解释,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随行。

但是他并不是投敌,而是因为他被校长蒋梦麟委托为留平教授之一。

周作人后来因为这事儿被关在南京,蒋梦麟还曾写信为他作证。

后面出任汪伪政权却是实打实的,本来就受人非议,又出任伪政权,也难怪大家对他不那么友好了。

周作人不仅被外人议论,实际上他与自己的兄弟也闹翻了。

三兄弟本来感情很好,但后来鲁迅、周建人与周作人闹翻,鲁迅还搬出了北平的家另住,将周老太太也接了过去。

两兄弟与周作人闹翻,倒不是因为他有通敌的嫌疑,而完全因为一个日本女人。

此女便是周作人的日本籍太太——羽太信子。

后人曾分析鲁迅和周作人为何会闹翻,说法多样,但都围绕着羽太信子展开。

第一种说法是羽太信子爱慕虚荣,生活挥霍,花钱大手大脚的,以至于家中常常入不敷出,使得两兄弟产生嫌隙。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鲁迅和羽太信子有私情,因此引发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是周家众人都对羽太信子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紧张。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相爱的,并于1909年步入婚姻殿堂,1911年羽太信子跟随周作人来到中国。

羽太信子不是没有优点,她和大多数日本女人一样操持家务。

但她爱慕虚荣,挥金如土则将这优点给掩盖了。

周建人曾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记述:“增田涉(鲁迅的学生)说:‘他常买糖果给周作人的小孩,周作人夫人不让他们接受而抛弃掉。

他用充满伤感的话说:好像穷人买东西也是脏的,这时候使我想起他常说的寂寞这个词来。

’”周建人还记述鲁迅曾对他说:他偶然听到对于孩子有这样的呵责:‘你们不要到大爹的房里去,让他冷清煞。

周树人与周作人的关系,两人决裂的原因

周树人与周作人的关系,两人决裂的原因

周树人与周作人的关系,两人决裂的原因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着,长久地牺牲自我,这使鲁迅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哀痛中。

对一个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来说,这种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鲁迅有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记忆,周氏兄弟后来对此都闭口不谈。

鲁迅与周作人的分手,是1923年7月19日。

那日,周作人给鲁迅递来一封断交信。

信中说: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那一日,鲁迅日记中写道:“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此前五天的日记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可见问题已很严重了。

事情发展得这样突然,是旁观者始料不及的。

他们的好友张凤举和川岛对此事略知大概,但均语焉不详。

许多年后,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谈及兄弟两人的冲突,点明其中原委。

文章写道:鲁迅爱住北平,但是他的西三条胡同住屋,是出于不得已而经营的。

他原来在1919年把绍兴东昌坊口的老屋和同住的本家共同售去以后,就在北平购得公用库八道湾大宅一所,特地回南去迎接母太夫人及家眷来住,这宅子不但房间多,而且空地极大。

鲁迅对我说过:“我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的游玩。

”我答:“诚然,简直可以开运动会。

”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

……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

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

周作人与鲁迅的恩怨始末

周作人与鲁迅的恩怨始末

周作人与鲁迅的恩怨始末周作人在他的苦雨斋中写作。

年轻时代的周作人。

晚年的周作人与长孙在一起。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

北京鲁迅博物馆中收藏的仅有的两张鲁迅与周作人合影之一,第一排左三为周作人,右三为鲁迅。

“三十岁前不读周作人”。

周作人太复杂了,他不同于鲁迅,他的复杂在于思想不易被人们所理解。

今年5月6日是周作人逝世40周年纪念日,怀着对这位特殊的历史名人的好奇,记者对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进行了专访。

周作人一生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一是苦雨斋,二是鲁迅。

在那个“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他的学识甚至一度被认为超过鲁迅,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思想超前的人,竟一朝失节,而将后人丢在了对其绝美文笔的留恋与对其民族气节缺失的鞭挞的矛盾中。

文/本报驻京记者柳建云北京鲁迅博物馆供图时光退回到127年前的清代末年,光绪甲申年十二月初一,即1885年1月16日,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作人出生了,那一年,中法战争以中国签订屈辱条约为结束。

在那个内外交困的时代,整个国家、民族正无可避免地走着历史的下坡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处于整体崩溃的前夕。

安逸童年待到鲁迅、周作人这一代出世时,原本富足的周氏家族正由兴至衰,尽管往日的豪华排场已经消尽,但也依然可以不愁吃,不愁穿,过着精神与物质都有余裕的消闲生活,从小周作人就习惯了这种安逸的局面。

从15岁起,周作人看到兄长鲁迅在南京读书,每每读到兄长的家书,对外面的世界甚为羡慕,于是,周作人1901年秋到南京水师学堂。

1906年随鲁迅赴日本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

周作人从绍兴离开后,就一直在鲁迅的庇护下成长,在日本留学期间,兄弟俩都没按部就班地拘泥于本专业学习,其间,鲁迅总是督促周作人翻译,周作人偷懒时,鲁迅往往以兄长名义斥责他,鲁迅的这种习惯甚至在周作人已显赫成名时,仍未更改。

风雨飘摇1911年夏,周作人回国后,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

周作人与鲁迅绝交的原因是什么

周作人与鲁迅绝交的原因是什么

周作人与鲁迅绝交的原因是什么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的二弟,两人同时中国的大文学家,按理两人应该齐心协力为祖国做贡献,怎么会绝交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周作人与鲁迅绝交的原因身为亲兄弟,周作人为何与鲁迅绝交?对于这件事情,两人都没有表示,鲁迅生前没有发表文字,周作人也一再不解释。

不过当然一些暗示还是有的,而且他们的亲友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回忆,最后矛头基本上都指向了周作人的那个日本妻子。

周作人和鲁迅两人生前对此事的暗示有,周作人从侧面肯定过是他的夫人不愿意和鲁迅一道居住;鲁迅后来有一个笔名“宴之敖”,据说对此的解释是,“宴”是指家里的日本女人,“敖”是指出来,暗指的就是被周作人的日本妻子赶出来。

但具体细节,两人生前都是一点未提。

而根据他俩的亲友,比如他们的母亲鲁老太太、弟弟周建人、鲁迅妻子许广平、好友郁达夫等人,兄弟反目也是因为那个日本妻子。

据说当时,鲁迅对钱财并不计较,工资和稿费也是交给周作人的妻子支配。

兄弟俩当时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或者翻译,收入是不低的,每个月差不多有六百元。

但是这个日本女人花钱非常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据说是不论大小病痛都要请日本医生来看。

因此,整个家常常被她弄得入不敷出,甚至需要鲁迅出去借债为生。

因此,鲁迅应该劝过周作人,而那个日本女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和不轨之处,而周作人大概是轻信了自己的妻子,所以误解鲁迅,这才导致两人反目绝交。

由此可见,周作人为何鲁迅绝交?不是因为政见,只是家庭经济上的琐事产生的误会。

周作人和鲁迅为什么失和作人,原名周櫆寿,而鲁迅是个笔名,他原名周樟寿,不过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就是周树人。

他们是兄弟,鲁迅为长兄,周作人是二弟,年长三岁多。

而周作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可以说和鲁迅是一模一样。

两人都在家乡的三味书屋读过私塾,后来都去了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不过自然是鲁迅要比周作人早去三年,而且他在这个学堂只学了一年不到,而周树人的名字也是那个时候改的。

周树人与周作人为何绝交,真的是因为大先生看了不该看的吗

周树人与周作人为何绝交,真的是因为大先生看了不该看的吗

周树⼈与周作⼈为何绝交,真的是因为⼤先⽣看了不该看的吗说起上世纪的中国⽂坛,就不得不提到周⽒三兄弟。

⼤先⽣周树⼈,笔名“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先⽣周作⼈才华横溢,可惜曾出任过汪伪政权的伪职,背负了失节汉奸的骂名;三先⽣周建⼈相较两个兄长⽽⾔名⽓最弱,却在建国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部副部长、浙江省长、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

俗话说“兄弟同⼼、其利断⾦”,鲁迅是长兄,对两个弟弟,尤其是周作⼈的提携、援引可谓不遗余⼒。

可惜的是未见“断⾦”,却见“断交”。

事情原委究竟如何呢?两⼩⽆猜的鲁迅兄弟⼆⼈为什么会绝交?为什么会⽼死不相往来?学界普遍观点,鲁迅兄弟失和的导⽕索是鲁迅“偷窥”弟妇⽻太信⼦“洗澡”。

⾄于“偷窥”究竟发⽣在何时,却没有⼀个令⼈信服的确切⽇期。

但⾄少可以肯定,事情是发⽣在鲁迅与周作⼈同在北京⼋道湾居住的时候。

为此,有学者特意分别查阅了《鲁迅⽇记》和《周作⼈⽇记》。

功夫不负有⼼⼈,终于发现1923年7⽉13⽇这⼀天,鲁迅两兄弟同⼀天都洗澡了:鲁迅记为“晚浴”,⽽周作⼈则记为“⼊浴”。

由此,引发⼤胆猜测:在7⽉13号这天晚上,周作⼈是第⼀个洗完的,他的太太⽻太信⼦接着洗。

就在这个时候,⼤先⽣不知澡房有⼈,也没有敲门,就直接推门⽽⼊,接下来的场⾯就是各种尴尬了。

这⼤概就是兄弟⼆⼈误解的开始了,鲁迅对⾃⼰的⽆⼼之失⼼底⼗分懊恼,故于次⽇的⽇记中写道:“是夜始改在⾃室吃饭,⾃具⼀肴,此可记也。

”⼋道湾的住宅房主名是鲁迅,但从后来周作⼈对此处房产的归属权划分上来看,周作⼈肯定在购房时是出资的。

⼀直以来,鲁迅都是和周作⼈夫妇⼀道⽤餐的。

突然分开吃了,事情就引起了周作⼈的怀疑。

只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好说不好听,因此⽻太信⼦在开始也是刻意隐瞒的。

只是她的⾔辞闪烁,更令周作⼈⼼下起疑,于是愈发的追问起其中原由。

⽻太信⼦⽆奈,只得吞吞吐吐道出了实情。

⼤先⽣如果只当事情没有发⽣过,仍然与弟弟、弟妇⼀同⽤餐,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后续事情的发⽣了。

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

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

周作人散文作品
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当然并不是说越是平淡越是好,要在平淡之中有神韵,或是以平淡之语言明不平淡之志;或是以平淡之言明不公等等不一而足。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周树人散文作品
相比于周作人之散文,鲁迅的风格则更加凌厉。

郁达夫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两兄弟作品的差别“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确实如此,便如《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笔锋辛辣的讽刺着旧社会人民的愚昧。

或许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鲁迅便是意识到仅靠技术的崛起是救不了中国的才弃医从文,对他散文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历史趣闻鲁迅为何和他弟弟周作人断交?

历史趣闻鲁迅为何和他弟弟周作人断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鲁迅为何和他弟弟周作人断交?导语: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了「绝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信之间断交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的断交信:“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了「绝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信之间断交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的断交信:“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信写得平和,一如周作人本人,但字里行间,决裂的坚定,跃于纸上。

就这样,两兄弟失和。

信中的“过去的事不必再说”,是什么事,一些有关或略知的人都语焉不详。

后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作了解释,“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

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

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是不是这样,也不得而知。

据说,他们的兄弟参商有几种说法:1。

我觉得最可靠的说法,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是日本人,无业,花钱奢侈,看病必用昂贵的日本医生,使用无度。

当时两兄弟没有分家,而以二人的很高(大概两人每月共7,800元)收入都没什么剩余,作人的妻弟羽太重久全家也依靠他们,所以鲁迅不堪重负。

许寿裳的说法,好象。

2,还有,据说,羽太信子性格很不好,有时还撒泼,和鲁迅不和,所以鲁迅有一个笔名叫“宴之敖”(日本女人赶出来之意)。

好象鲁迅的说。

1939年,学生刺杀周作人

1939年,学生刺杀周作人

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周树人就是鲁迅。

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弟弟周作人在抗战时期沦为文化汉奸,天壤之别。

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是鲁迅1919年11月购买的新宅。

不久,周作人全家也搬来同住。

在这里,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

1923年,二弟周作人与鲁迅绝交。

鲁迅愤而离开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

从此,周作人成为八道湾11号唯一的主人。

一1939年1月1日,八道湾11号发生过一起刺杀周作人的案子。

1月1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在八道湾周作人苦雨斋二进院西屋的客厅里,面色平淡的周作人,正在和前来贺年的“四大弟子”之一、家住南锣鼓巷板厂胡同13号(老门牌)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沈启无聊天。

这时,工役徐田进来,递上一封信,说有两个学生来拜见二先生(即周作人)。

周作人接过一看,是天津中日中学学生的衔头。

表面上性情恬淡的周作人,向来对来客都不拒绝。

于是,他马上请徐田让两位学生进来。

本来周作人和沈启无对桌而坐,因为要进来两个学生,沈启无便从桌子的对面,坐到周作人旁边的沙发上。

一个学生穿青色大衣、戴黑毛皮帽、足穿黑皮鞋;另一个穿古铜色大衣、戴灰色毡帽。

见两个学生进了客厅,周作人站了起来。

就见一位学生对另一位学生说:“这就是周先生。

”只见离周作人只有一米远的学生,迅速从衣袋中掏出手枪,抬手就是一枪,击中周作人的左腹部。

无巧不成书,子弹恰好打在周作人毛衣的纽扣上,纽扣一方面减缓了子弹的冲击力,一方面改变了子弹的轨迹,结果只是擦伤点皮,但周作人还是应声跌倒。

沈启无闻听枪声,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下意识地说:“我是客人。

”学生以为他要反抗,又是一枪,射中胸部,沈启无应声倒地。

学生得手后,赶忙向外跑去。

周作人赶紧从北门退归内室,沈启无也站起来跟了进来。

躲在门外的工役徐田,以前在侦缉队混过差使,懂得一点格斗,就跟在行刺的学生后面,拦腰抱住,双方扭打起来。

因为是阳历新年,门房里有几个人力车车夫在这儿取暖闲谈。

大家听见枪响,又看到徐田和学生打了起来,便进来协助,大家扭成了一团。

鲁迅与他人文章争论的书籍

鲁迅与他人文章争论的书籍

鲁迅与他人文章争论的书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鲁迅的文章往往批判现状,揭示社会问题,因此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与其他作家、文学评论家之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文章争论。

本文将介绍鲁迅与他人文章争论的书籍,探讨他与各方人士之间的观点冲突和文化较量。

一、《阿Q正传》与《后记》之争《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普通人的软弱性格和无力抗争的命运。

然而,鲁迅对《阿Q正传》的写作态度并不满足于悲观主义的描绘,他在后记中指出,写作时的心情并非完全绝望,而是力求唤起人们的觉醒与反抗精神。

这一点引起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不满和质疑。

其中,著名的反动作家某某批评了鲁迅对阿Q形象的刻画,他认为阿Q是“饥不择食”的小人物,不值得大书特书。

鲁迅对此作出了辩解,并且在后记中指出阿Q这一形象并不局限于具体人物,而是象征了中国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

这种辩论和争论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也展示了鲁迅思想的独立性和鲁迅与他人之间的文章争辩。

二、《狂人日记》与《白话文化》之争《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又一重要作品,这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记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冷嘲热讽和对旧道德观念的颠覆。

然而,这一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保守派文化人士的强烈反对。

在《白话文化》一书中,某某著名文化评论家将鲁迅的白话文学批判为庸俗、无文化的产物。

他声称白话文化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违背了文学的正统性。

鲁迅坚决反驳了这种观点,并提出了他的文化理念,认为白话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通俗民间文化的表达。

这场争论使得白话文化得以确立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鲁迅与保守派之间的文化对抗。

三、与左翼文艺界的争论鲁迅早年在中国左翼文艺界担任领导角色,并积极参与进步文艺运动。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扒一扒,周树人老师与许广平同学如何睡在一起的人物

扒一扒,周树人老师与许广平同学如何睡在一起的人物

扒⼀扒,周树⼈⽼师与许⼴平同学如何睡在⼀起的⼈物这对师⽣的不伦之恋,起于1925年3⽉11⽇,这⼀天,北京⼥⼦师范⼤学国⽂系三年级学⽣许⼴平给⾃⼰的⽼师“鲁迅先⽣”,写出了第⼀封信。

从此师⽣两个你来我往,打情骂俏。

啥叫朋友?朋友就是原配打电话查岗,⼈家男⼈明明没跟他在⼀起,他却回说,你⽼公在厕所,这会⼉不能接电话,等他出来后我告他的那号⼈。

这就是现在流⾏的朋友。

⾄于民国流⾏的朋友,⽐这个更严重,见⾯就问你离了没?不离就鄙视你,你瞅瞅你封建落后的;甚⾄,像志摩的⼆货朋友那样,跟在徐志摩⾝后,⼀块⼉去逼张幼仪离婚的。

当然这都是狐朋狗友。

也有真朋友。

⽐如鲁迅的终⾝好友许寿裳,在鲁迅死后要撰写《鲁迅先⽣年谱》,遇到⼀个难题,写信给许⼴平说,“年谱上与朱⼥⼠结婚⼀层,不可不提,希弟谅察。

关于弟个⼈婚事,弟拟依照事实,真书‘以爱情相结合,……’”云云。

▲许寿裳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按他的说法,“结婚”的正牌太太,只能是朱安。

⽽你许⼴平个⼈,只能叫“结合”。

许⼴平当然不傻,回信说,什么“爱情”什么“伴侣”,你直接给我写上⼀个“同居”得了。

许寿裳还真听了,在“许⼴平”之前加了个“番禺”,在“许⼴平”之后加了个“⼥⼠”,于是年谱出来是这个样的:“⼋⽇,移寓景云⾥⼆⼗三号,与番禺许⼴平⼥⼠同居。

”在鲁迅死后,鲁迅全集的处理,也得⼈家法律上的朱安太太授权。

具体是1937年,朱安这边给许⼴平发了授权信:“闻先夫鲁迅遗集全部归商务印书馆出版,姐甚赞成。

所以⼀切进⾏以及订约事宜等,即请⼥⼠就近与该书馆直接全权办理为妥。

”此外,朱安还把⾃⼰的图章寄往上海交付许⼴平使⽤。

看到了吧,朱安称许⼴平为“⼥⼠”,称鲁迅为“先夫”。

鲁迅与朱安才是夫妇,鲁许只算同居。

许⼴平跟⼈签约,还得摁⼈家朱安的戳⼦吧?▲鲁迅兄弟合影(后排左为许⼴平)⾄于鲁迅的家⼈,周作⼈只认朱安为⼤嫂,认为⼤哥那纯粹是纳妾嘛,不害臊。

鲁迅与许⼴平的⼉⼦周海婴,说得更直⽩:“⽗亲与母亲的结合并且有了我,对此周作⼈及其⽇本⽼婆并不承认,并视之为仇敌。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文化长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周作人二兄弟联袂走上文坛,其成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然而这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最后却反目成仇,走向决裂,令人叹惋。

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缘由,值得探究。

在周氏三兄弟中,大哥鲁迅在青年时代应当说对周作人情谊最深的。

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只有四岁,自幼一同玩耍嬉戏,在同一所私塾中上学,共同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变故,一同到乡间避难,之后又先后到南京读书,赴日本留学,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书信不断,互相作诗唱和,赠书寄文,他们一同翻译,一同出书,鲁迅甚至把自己整理出来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周作人的名义出版。

周作人在日本与羽太信子结婚后,留学生官费根本不够用,鲁迅决定回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供给弟弟生活。

周作人学成回国后,在鲁迅的举荐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遂延聘周作人为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的编纂。

这期间两人真是手足情深,相依为命。

1919年2月,鲁迅卖掉绍兴祖居老宅,举家迁往北平。

1919年7月2日,周作人在鲁迅支持下,赴日本接他的日本夫人羽太信子和四个子女。

他走后,鲁迅即四处物色房产。

鲁迅兄弟俩以省吃俭用储蓄的钱,加上卖掉绍兴故宅所得1000余银元,买下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一套大四合院。

这是一套三进的四合院,也就是一个大四合院里,不算厢房有三排正房,共有20多间房子。

房价3500银元,中介费173银元,税款180银元,自来水管费115银元,这个新居花费总计4000银元左右。

这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担任专职教授月薪240银元,兄弟俩月收入共600多银元,房价相当于他们7个月的薪金总和。

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的房子,连蔡元培先生都说豪华。

周作人走后,搬家的一切繁琐事务,都落在鲁迅的肩头。

鲁迅从找房子到买下八道湾,寻工匠整修房屋和水道,购置家具杂物等等,足足忙碌了9个月。

8月10日,周作人一家六口到京。

11月21日,鲁迅与周作人一家住进了八道湾11号。

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人决裂?

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人决裂?

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决裂?每周热点 东华理⼯⼤学副教授回答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决裂?周树⼈作为兄长可以说是对这个弟弟照顾有佳,但是最后居然闹到反⽬成仇的地步,为什么呢?传说有⼀个原因是鲁迅偷看他的⽇本弟媳洗澡,是真的吗?先下结论:确实有外⼈的挑唆,但两⼈性格和追求上的根本不同才是失和最⼤的原因确实有外⼈的挑唆,但两⼈性格和追求上的根本不同才是失和最⼤的原因【鲁迅】鲁迅兄弟的正式失和,是从周作⼈于1923年7⽉18⽇写给鲁迅的⼀封信开始的,这封信不长,最关键的是称呼哥哥为“鲁迅先⽣”,并叮嘱鲁迅“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重”。

这⼏句话的分量可谓不轻了,鲁迅读完之后,曾经“邀欲问之”,但是周作⼈不来,于是鲁迅先⽣在26号,去看房⼦,下午收拾书籍,决⼼搬出和弟弟⼀起居住的⼋道湾,六天后正式搬⾛。

【周作⼈】1924年6⽉31号下午,按照《鲁迅⽇记》的记载,鲁迅去⼋道湾的房⼦拿书和⼀些⽤具,刚进门就被周作⼈和他的妻⼦⽻⽥信⼦辱骂殴打,并且打电话叫来了张凤举等⼈,⽻⽥信⼦向他们描述鲁迅的所谓罪状,凡是捏造得不合理的地⽅,都由周作⼈补⾜,接着鲁迅把⾃⼰的书和器物拿⾛了。

⽽根据周作⼈《知堂回想录》的记载,他⾃⼰也曾在⽇记⾥写过⼗个字的关于和哥哥鲁迅⽭盾的话语,但事后被他⾃⼰剪下了扔了。

浔阳咸鱼 历史问答专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周作⼈夫妻,左下为⽻⽥信⼦】周作⼈和鲁迅两⼈,对⾃⼰兄弟之间的失和的真正原因,在各⾃的⽂学作品及⽣活中⼀个字也没有提及。

只有鲁迅的夫⼈朱安和许⼴平说了⼀些情况,不过都是和家庭中的琐事相关。

他们失和的时候,三弟周建⼈正在上海,没有当场见证,他也认为鲁迅和周作⼈的失和,是出于家庭纠纷,⽽⾮政治⽴场。

【鲁迅、许⼴平及周海婴】在1924年的9⽉,鲁迅的《俟堂专⽂杂集》中有⼀句“被家⾥⽇本⼥⼈驱逐出去”,那么此时⾃然应和⽻⽥信⼦有关;1925年11⽉3⽇,⼜有⼩说《兄弟》,抒写了兄弟间的虚伪。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

撕裂的家族: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亲侄为何饮弹自尽?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但其家族内部,关系并不融洽,乃至兄弟大打出手,夫妻反目成仇,儿子刀刃其父。

家族的撕裂还导致一个19岁的少年饮弹自尽,他就是周建人的二儿子周丰三。

周氏家族的撕裂既与钱财等俗事有关,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

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和周建人的原配羽太芳子都是日本人,且是一对亲姐妹。

她们强悍的个性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态交织,给家族的裂变增添了复杂性。

鲁迅作为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在处理家族内部关系上,无疑是失败的。

兄弟三人本住在一起。

1919年,周家卖掉绍兴老宅,花3千元在北京八道湾11号购置了一套四合院。

三兄弟一起移居八道湾,约定誓死不离。

这个大家庭包括鲁迅的母亲鲁瑞,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周作人夫妇和他们的一儿一女,以及周建人夫妇和他们的两儿一女。

鲁迅作为大家长,但因为朱安不识字,一家的财权都由羽太信子掌控。

鲁迅和周作人每月的薪水,大部分都要上交给羽太信子,由羽太信子调配家用,以维持整个家族的运转。

岁月在宁静中流逝,家族矛盾也在宁静中酝酿。

三兄弟全家福一:失败的家长:鲁迅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鲁迅和周作人的关系恶化之深,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不仅多次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以至于鲁迅和周作人的葬礼,双方家属都没有出席。

周建人和两个兄长的关系也不谐。

和周作人更少来往。

这个大家庭的狗血剧,和所有中国家庭并无不同。

家庭初始的核心矛盾,其实就是一个〝钱〞字。

鲁迅和周作人每月的薪水加起来有700大洋左右,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当时富贵人家请一个仆人,月薪也不过两到三个大洋。

鲁迅和朱安没有孩子,但仍把大部分薪水上交给羽太信子。

他把两个弟弟的五个孩子视同已出,非常的疼爱。

这段时间,周家三兄弟的关系无疑是和谐的。

但鲁迅以及周建人,都分别和羽太姐妹发生了矛盾。

首先是羽太信子花钱太无节制。

中国传统士大夫以节俭为美德。

周树人和周作人的区别

周树人和周作人的区别

周树人就是鲁迅,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早年在南京水师学堂改的,之前叫什么没兴趣知道了),名字改得好,却未必会做人,在汪伪政府担任六年伪职,其实就汉奸。

周作人其妻是日本女人,应该叫“羽太信子”吧。

周作人在老婆面前还是很会做人的把日本老婆的很多亲戚接到北京(当时应该是北平),当然这还不算什么到后来更加会做人,直接给日本人傀儡汪伪政府做事,可能周作人改为周作狗更加妥当。

1923年周树人和周作人绝交,亲兄弟的绝交。

原因就是周作人的那个老婆,为了日本女人可以认不亲兄弟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就周作人吧。

当年在绍兴老家当中学老师的周作人经过亲哥哥的介绍到了北大当教授,周树人(鲁迅)如果没点真本事是不可能办成的。

时代总是不停的变,于是现在就有很多批“鲁迅”的。

“鲁迅”的文章的确不是每篇都是佳作,以前看多“李傲有话说”李傲也在“鲁迅”的文章中取了一些不足处劲情的“批”。

两位的同点是:一、文法都受了日本小说的影响,兄弟曾共同翻译过《域外小说史》二、绍兴水乡的风光情调蕴含于文字之间。

尤其是童年的经历。

不同点:一、鲁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局的关怀,反映在其文章上便是犀利尖锐。

周作人的文章则较为温和。

二、鲁迅行文为旁敲侧击,不经意间,就揭露庸众和帮闲的丑恶。

周作人的行文充满着文人味,有时是引用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献。

三、鲁迅描写生活是柴米油盐,周作人描写生活是小资情调。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战士,鲁迅和周作人有着基本相同的历史起点、思想主题和文化贡献,但随着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他们在政治道路、文化思想、人生道路、文学观念及整个世界观方面的分歧愈来愈明显。

最后,鲁迅成为众所景仰的民族英雄,开辟了现代文化建设的方向,周作人却一度沦为民族的罪人,时代的落伍者。

如何客观而科学地评价鲁迅、周作人的历史功绩和探讨其不同选择对于当今文化建设及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是近年现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界一个难度较大的热门课题。

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水平较以前有一定提高。

历史趣谈:鲁迅和日籍弟媳的隐秘 两人到底发生过关系吗?

历史趣谈:鲁迅和日籍弟媳的隐秘 两人到底发生过关系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和日籍弟媳的隐秘两人到底发生过关系吗?
导语:鲁迅和弟媳羽太信子任何时候都没有成为夫妇,但他们是否有过性关系呢?这是好多的人所怀疑的。

《书城杂志》陆续转来一些读者来信,要我谈
鲁迅和弟媳羽太信子任何时候都没有成为夫妇,但他们是否有过性关系呢?这是好多的人所怀疑的。

《书城杂志》陆续转来一些读者来信,要我谈谈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

大家都己知道,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之情断裂,是鲁迅和羽太信子的矛盾引起的。

鲁迅和羽太信子之间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些学者和非学者己作了种种猜测,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猜测的唯一根据,是周作人致鲁迅的决裂信。

为便于说明问题,且把这封决裂信的全文抄录于下: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从这封信看,周作人是昨天(1923年7月17日)突然知道了—件“过去的事”,才写这封绝交信的。

“基督徒”常被认为是忍辱负重的人,所谓“打他的左颊,会把右颊伸过去”。

不是基督徒,就是说不是那种忍辱负重的人。

那么,“过去的事”,在周作人看来,有辱于他,他是决不能接受的。

“蔷薇的梦”似指过去设想兄弟怡怡的大家庭生活长期存在下去,这件“过去的事”,证明那设想的“虚幻”。

现在所看到所醒悟的,或许才
生活常识分享。

魏建功为周氏兄弟治印

魏建功为周氏兄弟治印

魏建功为周氏兄弟治印作者:林夏来源:《寻根》2021年第04期魏建功现存的印谱中,留下的印蜕约四百方,绝大部分为名章。

印主为魏建功的师友蔡元培、蒋梦麟、钱玄同等学术界的知名人物。

其中就有周树人、周作人。

魏建功在北大读书时,听过鲁迅和周作人的课,是周氏兄弟的及门弟子。

鲁迅与魏建功之间曾发生过一段小筆战,鲁迅称之“暂时的误解”。

当时,因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对北大剧社的批评,引起北大学生不满,魏建功曾有反批评,又招来鲁迅对魏的讥斥。

但误解消除后相处友好。

后来鲁迅曾请魏建功帮校《唐宋传奇集》,在与郑振铎合编《北京笺谱》时,他的序言也是请魏建功抄写的。

只是1926年鲁迅就去了厦门,又去广州,最后定居上海,彼此来往终归不便。

今存《天行山鬼印蜕》中仅有“周树人”一方藤印,似是后期学生对先师的怀念之作。

魏建功与周作人就不一样了。

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与周作人成了同事。

以后又同在孔德学校任课,有了更多的交往,二人由认识到熟悉而成为关系密切的挚友。

1925年至1934年间,周作人的日记中经常有和魏建功闲谈、共饭、赠书的记录。

其中又有多次记魏建功治印馈赠,如1934年1月25日的日记:“天行赠所刻青田印一方,文曰‘苦茶庵知堂记’。

”并记“甚佳”。

当年周作人手书送林语堂的《偶作打油诗二首》(《五十自寿诗》)诗笺上,就钤印了这方印章,可见其喜爱之情。

《天行山鬼印蜕》中收有“周作人”“周启明”“苦翁”等九方,朱白相间,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别饶意趣。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周作人、魏建功并没有离开。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周作人决意滞留北平,魏建功则于11月南下长沙,又去昆明。

1941年4月,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教育总监之后,魏建功即写了《对周作人〈谢本师〉的果有其人》。

作者强调气节的重要:“从前的学人(分不开文学和文学以外的界限)到了气节的关头,顺逆正反的表示是丝毫不苟且的,若是苟且了呢,那就归结到‘文人无行’一类里去了。

”表明“逆反的人是大家羞与为伍的,因为他失去了人格,毫无羞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树人与周作人纠纷之原再探
鲁迅做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夺目的眼球。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文化先进的方向。

但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些不敢去触及的地方,鲁迅先生也是如此。

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大的两处伤痛,一是与朱安的不幸婚姻,二是与弟弟周作人之间的纠纷。

据相关资料记载,1923年以前。

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的关系是很好的,甚而让人看了羡慕到眼红的地步。

当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周作人还在小学。

鲁迅先生用钱节俭,把大部分钱都用在买书上,然后就把适合弟弟读的书寄回家去。

到后来,鲁迅到日本留学,周作人便在京师学堂读书,由于经济原因,鲁迅先生放弃了自己再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当教员以补贴周作人上学之费用,再后来,周作人也当了教员,鲁迅便让他与妻子羽太信子搬到八道湾同往,若有时间,鲁迅常会帮作人审看教案,抄写摘录。

有一次,周作人患了场大病,鲁迅便急的到处向友人借钱,甚至于比自己生病时还紧张…..
我想周作人的心就算是石头做的,也应对大哥的如此厚情感动钦佩吧,然而,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恰如所料的起来。

在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突然递给鲁迅先生一封信:“鲁迅先生,我作日才知道一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承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以后的院子里来。

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八日,作人。

”从此,骨肉情深的兄弟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封绝交信两人的心灵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沟壑!然而,事情的糟糕程度远不止如此。

据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写道:“周作人曾拿起一重烟炉向鲁迅掷去,幸而被别人接住,才不致于打破鲁迅的头。

”更可恶的是,周作人把鲁迅“赶”出了八道湾,这有何异于“鸠占雀巢”!后来周作人就在文学上对鲁迅进行严厉的批评,最为严重的一次文学攻击,便是周作人知道鲁迅“闲置朱安,再娶许广平”后对鲁迅进行的一连串的臭骂。

为什么原本感情深厚的兄弟最后竟成了仇人呢?难道7月18日那封信只是一种突然么?对此,很多研究鲁迅的学者众说纷纭。

而在鲁迅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他与弟弟周作人的相关事迹(唯有一篇《诸弟记》)。

我觉得每件事都会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周作人7月18日给鲁迅那封信绝非一种突然。

这种矛盾应是很早就开始了,而那封信则是这种矛盾不断演变储存。

最后爆发出来一种手段。

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错综的结果。

常言道:“习惯决定一切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想这种矛盾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鲁迅的周作人的性格与价值取向。

鲁迅的性格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刚毅,一种傲骨,而周作人的性格浮现出的是软弱是屈服。

这一刚一柔,本身便是一种极大的反差。

鲁迅所走的是中国共产主义道路,即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而周作人是国民党的“御聘文人”,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为国民党买命的走狗。

当时,两党对峙,就是想让他俩不矛盾都不行。

而这种性格的不同,使羽太信子成了造成两人的纠纷的核心因素。

羽太信子是个具有强烈民族歧视观念的日本女人,当时日本是军事强国,而中国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自然的羽太信子尊重她的国家,藐视中国的一切。

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是日本货。

甚而,常让朋友从日本销“新鲜”的物品拉使用。

若是有什么病也是请日本医生看,其费用花俏之大自是不必多说。

而且羽太信子有是个贪婪无度,野心勃勃,挥霍浪费的两面人物。

她在鲁迅面前装得规规矩矩,从不当面多呵一声,但到了周作人那里便尽是说鲁迅的坏话,进行恶意的诋毁。

她所想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些“中国人”赶出去,让自己独占八道湾,而上面已说过周作人性格软弱,只为求得“若雨斋”一桌之清静,是个典型的“怕老婆”。

所以,羽太信
子说什么他都得听着,都得照着做,否则,闹起来吃苦只是他自己。

听烦了羽太信子的唠叨,受够了被妻子的臭骂,干脆,做个了断,“择其妻则闲静两得,弃其兄则终日无虑,何不为之?”于是,他决定与鲁迅摊牌,把哥哥逼出八道湾。

此外,据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所述,周作人与鲁迅决裂的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一是鲁迅在羽太信子沐浴时不经意看了一眼,二则是周作热闹夫妇想占有八道湾的房地产。

据了解,日本女人确有沐浴时随便走动之说,鲁迅先生当时与他们住在一起,不经意看到也是有可能的,但根据章川岛先生所说,当时的沐浴房在四周种着许多花草树木,似乎不太可能看见。

然而我想,退一步而言,就算真是不经意看了一眼便能致使两兄弟闹矛盾了?我觉得这些无非只是些表面的东西罢了,只能是羽太信子找了个更好的理由在周作人面说鲁迅更多更毒的坏。

当然也是找了个很好的借口驱逐鲁迅,以便他们可以理直气壮,更加冠冕堂皇。

至于房地产之说,与以上所述类似,这此不再多分析。

而我想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周作人所研究的领域。

周作人在性格方面有着博深的研究,他崇尚在性格方面的协调和尊重。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那么怕羽他信子的一重要因素。

因为在他看来,夫妻的关系是整个家庭的纽带,如果夫妻关系不好了整个家庭都得垮台,朔月在兄弟和妻子间,他选择了后者。

而鲁迅与朱安之间的夫妻关系是他所痛恶的。

(他认为鲁迅不尊重朱安的感受)后来,鲁迅又娶了许广平,这无疑是火上加油,更家刺激了周作人的不满。

在鲁迅娶许广平时,他写文章厉批评便足以说明。

总之,鲁迅与周作人的纠纷缘由是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羽太信子在这其中占这主要因素,但我们却不能把一切都归结在一个女人身上。

这样的推论是狭义的,我们必须客观的认识到鲁迅与周作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说一切事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的影响。

试想,若不是当时中国弱于日本,鲁迅与周作人会去日本留学吗?周作人又怎么娶羽太信子为妻?羽太信子又何来藐视中国之观?若不是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鲁迅又怎会与弟弟针锋相对?若不是周作人性格软弱,羽太信子又怎么敢如此放肆!
过往一切把已成为历史,我们自然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却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

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得启发,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学会合理推论,学会理性而智慧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