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六省一市.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六省一市

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6日至29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并成功落下帷幕。本次观摩研讨活动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华东六省一市教研部门组织的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15位优秀教师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5位辩课专家,3位特级教师进行同课异构,4000多名教师到会观摩。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能亲临现场近距离观摩当下新理念映射下的数学课堂,聆听专家的报告,感受老师们之间互动研讨中营造的平等、真诚、和谐的对话氛围,这让我又一次领略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来自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15位优秀教师,分别执教了十五节观摩课,这15节课分为数的认识、乘法计算、几何概念、面积教学、综合应用五个板块,分5个半天进行,每个板块展示后由一位专家带领授课教师进行抽题答辩的形式进行辩课。每天下午由一位特级教师进行一堂同课异构,可以说节节生动,堂堂精彩。从每节课都能找到引领我们当下数学课堂方面的未来和独到之处。

首先向大家介绍这次活动的特点:

活动的布置大气精致,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了人文气息。以书香对联彰显底蕴,以经典音乐贯穿课间等等,使人一步入会场就会被浓浓的教学幸福与数学理性所包围,不禁感叹组织者的精心、精细、精巧、精密!

课堂以学定教,彰显教师的智慧。大会交流的15节课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梳理成“数的认识”、“乘法计算”、“几何概念”、“面积教学”、“综合应用”五个板块。尽管课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每节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循学施教、因学设教、先学后教。

专家引领思课辩课,让会场散发出浓浓的学术味。本次活动的专家大会互动点评。针对课的类型每半天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五个问题,先由上课的教师选择并回答,同时为会场的听课代表也留了问题,于是,会场上上课教师、与会代表和引领专家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使问题的研讨更加深入。

特级教师现场同课异构,让复杂的课堂变得简洁明了。本次活动每天有一位特级教师从一天的观摩课中,选择一节课进行现场同课异构,特级教师袁晓萍根据学生的导学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年、月、日》一课气势磅礴;特级教师俞正强借“主角”的虚像,为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离散”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结”埋下伏笔,逼问着学生去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意义;特级教师朱国荣则让孩子们干脆自己编学号,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使课渐进,思路明晰。由于课堂的开放和对孩子的信任,课堂上频频呈现孩子们精彩而真实的回答……

接着,我想从欣赏的角度。结合课例再来品味一下成功教学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

一、关注学生知识起点,从“有所知”到“知所知”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才能唤起他们的经验,确定知识生长点,进而实施有效教学。同样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唤醒、激活、利用、整理与提升。江萍老师《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准确把握与处理。

教学中关于“读数”、“位数”、“数位”、“大小”的已有知识,通过“关于100你知道什么”、“写一个比100大的数”这些问题得以唤醒、激活。

“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介绍组成”等任务,不教而会,水到渠成,这是因为“百以内数的认识”学习经验得以顺利迁移。

当然,教师并不是停留于起点,而是在学生经验呈现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时机有效整理与提

升,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读写”到“掌握方法”有了提升。

二、先学后导,在交流与梳理中形成知识网络。

特级教师袁晓萍同课异构《年月日》一课,非常精彩,让人反复回味。《年月日》相关的知识点碎而多,又大都属于常识性知识,没有太大的探究空间。袁晓萍老师让学生预习自学,但她的具体过程中读到高明。

1,设置预习卡片,任务清晰到位。课前发给每个孩子预习卡片,注明任务。任务一:【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任务二【查一查】,收集身边各种年份的年历卡片,看看每一月的天数,圈一圈,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任务三【理一理】关于年月日,哪些知识需要我们去记呢?用图、表格或者其它的数学方法,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争取让所有的同学一眼看明白。正因为有清晰的任务,学生回报以形式多样、相对完整、表达简洁的预习成果。

2重视学生交流,知识点趋向完整。预习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都很有收获,但独立学习又难免有遗漏或者错误,需要在交流中补充与改进。现场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那么投入与顶真。

3教师顺势引导,兼顾完善与释疑。精选学生预习作业,直指关键点。袁老师紧紧抓住学生预习作业中的“以此类推”“两幅统计图中2月天数的不同”让孩子感受“四年一润”的规律和二月天数的特殊性。袁老师鼓励学生质疑,应需提供学习材料。当黑板上完整呈现年月日知识结构图时,听课老师们都以为可以鸣金收兵了,不料袁老师还惦记着孩子们心中的困惑,果不其然,“为什么2月天数会少一些”“为什么7月8月会连续是大月”……课堂上出现了美好天真,人性化的妙答,“因为7月8月是暑假”等等。在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时,教师提供“古时候的时间”“闰年的来历”“大月小月的由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学习,此时的材料可谓是雪中送炭,按需提供。

三、凸显概念本质,突破难点。

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关键。骆双老师《认识周长》一课中,开门见山写出“长度”一词,让学生先理解一下字面的意思。然后出示铁丝,量一量它的的长度,接着把铁丝弄弯继续测量,一直到首尾相连形成封闭图形,让学生说说如何测量封闭图形的长度。这种教学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周长”课的导入与展开不大一样,一般的导入都是从实物中引出“一周边线”,然后认识“从起点回到起点”引出“封闭”。洛老师的导入就是建立在将“周长”定格为“长度”这一本质上来。用铁丝围成图形和用具体的物体表面这两种材料在凸显“本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物体表面有具体的“面”,学生在认识“周长”时,往往会受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面”的干扰。为了突破这个干扰性难点,洛老师将周长从“面”中玻璃开来,采用了“去面积”的做法,用铁丝围成中间是空的图形,这样就强调了“周长是长度”的本质特征。

四、情境为“施教”所用。

山东省杨永丽老师《一个数乘分数》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算理,创设了编织的教学情境,不仅仅直观上接近“网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译部分为单位“1”如何转译为整体为单位“1”;江苏省陈敏老师的《体积与容积》则是根据石子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观察,就把无形的东西通过有形的载体加以直观,感受到物体是占一定空间的。

“以学定教顺天道,循学施教接地气。”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却以课堂教学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专家精妙点评、特级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交流了各地的教学改革成果,提供了相互学习和研讨的平台。活动的最后,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总结发言同样充满无限智慧,她以“感谢、感动、思考和期待”四个关键词,对活动的策划、实施和展望做了陈述,并希望老师们用简单明了的材料上生动深刻的课。教师少讲,让学生思考。以此为本届观摩研讨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