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散文笔法的运用
浅议新闻的散文式写法
2024.04融媒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聚合化的特点,面对新闻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局面,传统媒体在制作新闻时,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眼球、引起广泛关注,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具备新闻敏感性,第一时间抓到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二是擦亮“新闻眼”,制作出“抓人”的标题,促使受众产生阅读兴趣;三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采用最灵活的写法,让新闻更具可读性,吸引人读下去。
新闻的散文式写法,是让新闻更具可读性的办法之一。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种写法对记者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也就造成擅长这种写法的记者辨识度很高,相熟的读者往往读一个开头,就知道写作的记者是谁,“散文式写法”成了一些记者与众不同的标签。
一、新闻散文式写法的优点散文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二是意境深邃,情感丰富;三是语言优美。
顾名思义,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散文式写法,写出来的文章在立足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同样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1.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个“美”也可以体现在文字上,优美的文字一样可以从整版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目光。
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新闻语言可多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铺垫、借代、引用、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力图给读者留下真切而鲜明的印象,还可以信手拈来诗句、名言,以此增加报道的文采。
作为纸媒工作者,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很多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他们的散文笔触让笔下的新闻语言十分优美,新闻报道可读性极强。
在一篇题为《秀水河畔》的图片新闻配文中,记者写道:秀水河畔的小镇,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唐时黑风关、明代大铁厂堡,都在这片土地上留有遗迹。
金戈铁马、冷刃寒芒,加上那一盔清嘉庆年间石头砌成的总兵坟,萧索的旧村、枯瘦的野树、无数的寒鸦,秀水河畔的田家坟到处写着荒凉……历史在记者笔下呈现出厚重、苍凉的色彩。
随后,记者笔锋一转:“新中国成立,让秀水河畔迎来了曙光,改革开放,让田家小镇走向富强……党的富民政策,让低矮的平房变成林立的高楼、让逼仄的小巷变成宽敞的马路、让荒凉的大堡子变成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里到处雀跃着喜庆和繁荣:在街道两边闪着光的金榆和芙蓉树上、在休闲广场锃亮的健身器材上、在乡村小学宽敞而明亮的教室里、在辐射方圆百里的买卖兴隆的大集市上、在黄发垂髫发自心底的微笑里,我们读到一首从贫困走向富强的长诗……”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记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盘锦小镇美好的今天。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散文是新闻的一种,它通过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印象,表达作者某种情绪和思想。
它不像新闻那么严谨、真实,因此,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借景抒情写法景物描写,是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我们读过的很多新闻,都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痕迹,例如:刘翔跨栏夺冠的消息中,就有大量关于奥运场馆、交通线路、比赛路线的报道,几乎每一个相关段落都有景物描写的内容。
而且,大量的自然风光报道中也渗透着这一写作手法。
小小年纪,长得又白又胖,很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名字叫张悦然。
近日,张悦然受邀为青岛市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歌唱北京”谱曲,并拍摄mv。
13日晚上8点半,刚满9岁的她走进青岛某学校,接受了媒体采访。
她很乖巧地说:“妈妈,请你告诉我,张悦然是谁?”采访结束后,母女俩跟记者挥手告别,甜美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听完这个温馨的小故事,你会惊叹于张悦然的聪明伶俐,她已经懂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了。
同样都是回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本文所述张悦然的事例一对比,立刻凸显出差距。
还有一篇文章,讲述一位五年级男生为父亲在雪夜推车的故事,其中同样用到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作者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向读者展示了孩子们的现场描述:夜幕下的农村公路空无一人,冷冷清清。
马路上结着冰,深浅不一,还残留着凌晨露水。
小作者并没有描写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却用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让人心惊胆战的雪夜图画。
最后再写到“为了帮助他,家里买了一辆电动车,我总能在路上遇到爸爸”时,引出下文。
三、借物喻理,妙用修辞1.托物言志。
王维曾写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的意境很美,用来描写松树也合适。
松树虽然高大,却没有凌云壮志,只求活着,于是平凡朴素;大海波涛汹涌,有万丈豪情,却总会归于平静,于是归于平淡。
新闻报道中,类似的写作手法还有不少,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议论或叙述为主,即便使用这一手法,作者也并非像诗人那样完全被文字牵着鼻子走,更多时候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散文笔法 让新闻魅力倍增
文的笔法 ,使之更为深刻 、感人 、富有文采 ,实现
思 想 性 和 艺 术性 的有 机 统 … 一 ,从 而达 到 所 期 望 的效
果。
传统 的新 闻,因其传播信息 、表达舆论 等基本 的功能 ,它的体裁形式和写作特点相对稳定。但 由
于新闻又是事物运动状态的表达 ,所 以它的具体写
作应该是富有变化的。从渎者 的角度讲 ,新 闻作 品 采写并刊登出来 ,是给人看的。读者在阅读时 ,当 遇到 味同嚼蜡 干瘪枯燥 的文字时 ,肯定选择 放弃 。 这样 ,新闻的引导 、传播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出 来 ,造成了新 闻资源的浪费。新 闻如果失去了可读 性 ,不管其主题有多深刻 ,新 闻价值有多高 ,都不 可称其为上等的好产品。所 以,呆板枯燥 、干篇 - - 一 律 、缺乏新意等等 ,都是新闻写作 的大忌 。而立 意
语 占 ,除 精
确 达 崽 , 还 要 准 确 地 绘
形 传神 。无
论 是 写 人 和
事 ,还 是 状
景 和物 ,恰 当 、得 体 的
语 言 ,能 让
伞 文 生辉 ,
… 。 ≯ 一 …l l
好 ,语言优美得体 ,行文轻松 自如的文章 ,给人 以 美感 ,能使读者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这就是散文式
・
内容 ,做到言简意深 ,言尽意无穷 ,产生 “ 余音绕 梁”的效果 。笔瞢采写的 《 信步常家》一文 ,描写 的是远方游客参观榆次常家庄 园时的情景 ,以此展 现榆次深入挖掘 人文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新
闻 事 实 全 文共 3 0 0字 ,3个 自然 段 。文 巾第 二 自
32・
一
与 读 者 共
鸣 ,达 到 事
半 功倍 的效
散文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分析
散文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分析2012年9月,松原日报连续刊发《葡萄甜透列字村》《四世同堂一家亲》《铁面书记不认亲》《小村民的大境界》等走基层系列报道,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系列走基层报道不仅反映主题重大,而且写法创新,是松原日报社落实走转改取得的又一成果。
记者们采写的稿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在写法上大胆尝试了散文化的写法,文章清新自然,备受读者好评,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一、新闻语言优而美自从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以来,我就琢磨用怎样的写法能写出具有灵性和灵动的稿子,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焕发新闻的魅力。
2008年,在查干湖畔遇到著名诗人牛汉时,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写出美的新闻,如何才能写出诗人对美丽松原的定位。
我用散文化的手法成就了《著名诗人牛汉回家了》。
新闻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
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
就平面媒体而言,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走基层报道探索性地走进了散文化写法,从语言运用上看,朴素、自然、流畅,但形散而神不散,无论选用怎样的语言,中心思想都在老百姓的话语中得到一步步升华和再现。
乾安县余字乡列字村的安影文:抿了一口小酒,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种葡萄大户赵艳波:使劲地把一大把柴禾塞进灶膛里这几段文字的描写,没有作者本人的语言加工,全是用白描的手法再现老百姓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作者有思想地进行剪裁,用有用的话语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既写意又写实。
清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场景和画面。
语言具有散文特征,文章读起来亲近自然。
二、散文化的新闻会讲故事从新闻诞生至今,无数新闻从业者力求在写法创新上有突破,写出让受众喜读爱看的文章。
穆青曾在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
谈谈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的有益尝试
谈谈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的有益尝试——以《三城雨》为例文无定法,尝试新闻写作的笔法可以多样化,散文式笔法写新闻就可以是其中一种。
新闻写作的散文化要想成功,首先就得熟悉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一篇散文似乎漫不经心地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从一个故事想到另外一个故事,空间上可以从地球说到月亮,时间可以跨越亿万光年,但无论再怎么跨越,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故事与故事之间总有一个相同相通的点存在,好比一根线把珍珠串了起来,这个相同相通的点把看似不同的故事串了起来,这就形成了整篇散文的神。
所以,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首先就得找到一根能把整篇文章串起来的线。
把《三城雨》串起来的线,就是“雨”,不同城市的雨,山西晋城的微风细雨,山东青岛迟来的雨季,以及广东珠海铺天盖地的暴雨。
人物的故事就是在不同的雨中展开。
到了最后,以为什么珠海的雨比其他两个城市的雨来得更猛烈的原因收尾,整篇文章的神由此而立起。
看起来是在漫不经心地对比三个城市的天气,实际上说的是人物的精神。
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相对而言的文笔优美。
相比严肃的新闻,在散文的范畴内,写作者发挥的余地较大,可以把新闻写得更优美。
使新闻更优美的方法是,写故事的过程中不妨夹带写点景。
景也不是随便写,要做到景色里蕴含着某中情,情景交融。
就像《三城雨》中的雨景,晋城的微风细雨与主人公童年的憧憬是想通的,珠海暴雨滂沱的气势与南海4000米水深的魅力以及我们开发南海的壮志是相通的……尝试散文式笔法写新闻要注意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界限。
真实是新闻的特质,文学可以想象,为了特定的主题可以捏造故事,新闻不能;跨越这个界限,新闻就会成为假话,被人唾弃。
附:三城雨5月8日,珠海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电闪雷鸣中,暴雨铺天盖地敲打着珠海千家万户的屋顶,一片瓦吟哦,千万片瓦相和。
珠海的雨季总会让卫旭敏情不自禁地想起山西晋城,想起山东青岛。
卫旭敏是海油工程珠海公司设计部的结构工程师,从小长在山西晋城,2007年大学毕业,在保定一家研究所短暂工作后加盟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四年后,卫旭敏从青岛来到珠海,支援珠海场地建设。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散文笔法博取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它给新闻报道准确性和生动性带来了令人惊叹的佳作,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与新闻之间的距离,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多感性元素,使读者感受更加饱满。
与传统新闻写作手法相比,散文笔法更加强调故事本身,文章不仅具有更深刻的诉求,还贴合新闻真实性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传播力。
例如,每次新闻发生时,都可以尝试用散文笔法进行报道,让读者感受到事件中的真实感和氛围,从而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此外,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有它独特的运用价值。
首先,它强调把握重点,可以把新闻内容快速深刻地表达出来。
其次,它强调突出事件的感性元素,使新闻报道的具体性更强,而且更有吸引力。
虽然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使用散文笔法能够显著提高新闻品质,从而在把控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将文章内容渲染得更加深情动人。
新闻导语如何运用散文笔法
新闻导语如何运用散文笔法?过去有人认为,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不然。
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写作手法上应朝散文化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力求运用散文笔法,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
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眼球。
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变换人称等,使导语更加好看。
其实,从导语的优或劣、生动或枯燥、形象或呆板,也大致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文字功底与才情。
然而,翻开当今我国的各种纸质媒体,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别具一格的、有一定文采的导语,有如凤毛麟角,倒是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
这些导语,有的像数学公式的演绎,有的则如铸造模具的翻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概念化、一般化、公式化是其致命伤。
而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
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散文化的笔调紧紧抓住读者,使你欲罢不能。
我们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科马内奇仍然是奥运会的宠儿》的导语是这样的:“娜地拉·科马内奇仍然是奥运会上最惹人喜爱的角色。
这位罗马尼亚的运动员,是走到奥林匹克村门外就能造成交通阻塞的唯一的人。
”《中国拥有也许是世界最高的篮球选手》的导语是这样的:“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这两则描写式导语新鲜、生动、有趣,别出心裁。
再看看《福特总统遇刺幸而无恙》的导语:“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导语简直像小说的开头,与消息标题相呼应,留下悬念,非让你一口气读下去不可。
浅谈散文化笔法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
浅谈散文化笔法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作者:安雅心来源:《活力》2016年第09期[关键词]散文化笔法;消息写作;运用一提到散文,人们想到的就是那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字,消息写作中,如能恰当运用散文化笔法,更能增加表现力,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那么,如何将散文化笔法运用到消息写作中去呢?一、可以尝试“散文式”标题,吸人眼球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以《清明追思》(1985年4月5日《解放军报》一版)为例,初看以为是篇散文的标题,细看副题“首都三千少先队员向女战士、烈士郭榕榕致敬”,方知是篇新闻的标题,仅仅4个字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非去“追思”不可。
人们常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而散文式的标题则是带有感情的,这样再经过编辑对版面的“打扮”,则更撩人,更能引发受众的好奇心、阅读欲。
二、新闻导语中适当应用“散文化笔法”提升效果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文字简练,主题明确,可读性强。
“散文式”导语,能诱发读者的求知欲,增强可读性。
如《清明追思》的开头:“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简妮报道: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
42岁的中央乐团作曲家郭成志今天把一首怀念曲献给妹妹---共产党员、某部电影组长郭榕榕。
那一年,她参加了自卫还击战……”这则导语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没有直接记时写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带着情感与读者见面,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运用散文式的手段,通过拟人化手法,能使新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1979年12月9日《参考消息》刊登的《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就是一篇典型的拟人化消息:“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散文优美人物通讯散文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散文优美人物通讯散文范文篇一:散文式通讯写法散文式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
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
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
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
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
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
"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花似海……国庆佳节……"其次,"散文式"新闻富有人情味,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新闻有倾向性,散文有情感性,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容易被受众所信服、接受,化为行动,更好地完成新闻倾向性的"使命"。
散文化新闻对新闻的价值表现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价值表现对价值因素又有直接作用,所以散文化新闻对价值因素起着间接性作用。
如果两个记者分别采写同类事件,同时完稿,一个平淡死板地报道,一个恰当地采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编辑肯定选用后者。
前者的新鲜性、重要性、人情味远远不如后者,甚至于难以表现。
可见,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将会对提升新闻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散文化笔法运用到新闻(消息)写作中去呢?A、新闻标题"散文式"。
新闻(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新闻的散文式表达
自 由 、 活 泼 、 不 受 拘 束 的 写 作 形 最 最
式 。 或 回忆 、 即 景 、 议 论 、 漫 谈 、 或 或 或
分 社 《 于 新 闻改 革 的 一 点 设 想 》 讲 关 的
话 中进 一 步 对 这 一 观 点 加 以 阐 述 。 这
些 观 点 引起 了新 闻 界人 士 的 广 泛 注意 。
抓 到 新 闻 。 包 括 同 ~ 题 材 下 新 闻 写 也
别 ,各 有 所 长 。新 闻 写作 只 有 借 鉴 文
学 语 言 的优 点 ,方 能 丰 富 起 来 。新 闻 事 实 与 散 文 的 结 合 不 在 于 一 定 要 把
得 如 何 。新 闻需 要 美 ,这 是 当今 时 代
赋 予 新 闻 的一 个 新 的 主 题 。
文 的 意 境 的创 造 。
隐 喻 的 手 法 , 文 章 更 具 吸 引力 。 脱 使 摆 以 往 给 人 说 教 感 很 强 、 人 一 看 就 失 使
悦 体 验 , 指 向新 闻 事 实 的 隐 性 层 面 . 更
更 强 调 引 导 受 众 的理 性 思 考 , 疑 是 无
因 此 ,散 文 式 报 道 也 必 须 抓 好 画
或 抒 怀 , 文 最 基 本 的 特 质 就 在 于 其 散 “ 散 而 神 不 散 ” 而 “ 散 ” 对 其 结 形 , 形 是
构 而 言 的
篇新 闻 , 论写人还是 写事 , 无 只
有 事 实 的 陈 述 而 没 有 几 个 精 彩 的 细 节
描写 , 内容 再 好 , 不 可 能 让 读 者 见 了 也 不 想 放 手 、一 口气 读 完 。 如 果 有 了精 彩 的 细 节 描 写 , 可 以 把 发 生 新 闻 事 就 实 当 时 的 场 面 、 景 、 物 乃 至人 物 的 情 人 面 貌 、 动 、 言 、 格 等 历 历 浮 现 在 行 语 性 受 众 的 眼 前 。新 闻 作 品 中有 了抓 住 特 点 的 细 节 描 写 . 能 给 读 者 留下 鲜 明 才 的 印 象 , 强 新 闻 的形 象 性 和 真 实 性 . 增 才 能 收 到 文 字 少 、 量 大 的效 果 。 容
新闻写作中的散文笔调——对运用散文笔调写作新闻的重新体认
被谑 称为
新华休
:
”
。
老记 者 穆青 称 之 为
八 股新 闻
.
”
。
八 股新 闻的特 奴 是 文 体模式化
。
行 为程 序化 和语 言公
、
式化
新闻仅仅 成为政 治的 传声 简
成 为记录事 件的机 器
。
新 闻 记 者 如 同 镜子
,
电波
直至 被 误
认为是低 层 次 经 验 型 的 流 水 作 业 工 匠
美 国曾 研 制 出 每 小 时 能 制 出一 千 支 歌 曲 的 电脑
,
对 长 期 以 来 旧 的新 闻 概 念
,
重 新研 究
,
,
”
鼓 励和 支持记 者打破 规格化
”
。
去 探 索 最 能 反 映 丰 富 多 彩 的 社 会 生 活 的新 提 倡写
,
闻形 式
而
不 应 当 为 新 闻报 道 设 置 清 规 戒 律
,
可 以说
。
“
散文 式新 闻
”
就 是 要 借 散文
自由
同时 设计
“
可喜 的是
.
,
在 第 五 次 全 国 文 代 会上
:
提出
新 闻报道 是信 息传播 的媒介
, ,
”
的新 观 点
, 。
它 使我 们 认 识 到 如 下 好 处 这 就 还 新 闻 以 本来 面 目
, ,
一 是改变 了对 新 闻 简 单 化 片 面 化 认 识
表 明 新 闻 属 于 信 息 传播 范 畴
“ ”
将
它纳 入了完 整 的 系 统 里 模式
,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新闻写作是传播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上内容的主体。
传统的新闻写作往往采用严谨沉稳的书面语言,而散文笔法也被赋予了与传统新闻不同的新的功能。
首先,散文笔法可以帮助新闻报道更具视觉效果。
它可以使用故事叙述、对比、讽刺、描述等等手段,来表达对某种情况的看法,使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有趣。
这就是说,散文笔法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其次,散文笔法可以使新闻报道具有文化价值。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散文笔法可以把文化传播的要素加入到新闻报道中,这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新闻的背景和内容。
最后,散文笔法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
新闻报道既有客观事实的整合,又有相关的故事的描述,必须使用正确的形式。
散文笔法可以让新闻报道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对话题的真实感受,从而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真实、人性化。
因此,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非常普遍,这种笔法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视觉效果、有文化价值,还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
在新闻媒体上,记者也会运用散文笔法,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可以说,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更好地传播文化知识,并更好地呈现新闻报道。
浅析散文式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
浅析散文式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
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
“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
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1、散文式新闻的语言。
散文式新闻作品对语言要求很高,应该比小说多几分雕饰,比诗歌多几分清淡,简洁而潇洒,朴素而优美。
可说介乎浓妆与淡抹之间,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小的篇幅给人以大的信息量。
2005年10月13日《解放军报》刊登通讯《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文中,“两年前,在同一个地点,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从这里走向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不仅点明了何时、何地、谁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航天飞行,还起到交待历史背景的作用;“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北京见!”这铿锵有力的回答,使读者被英雄航天员的自信与豪气所感染。
纵览全文,其朴实而精炼的语言,收到了少一字意阙、多一字则赘的效果。
2、散文式新闻的结构。
碳元素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既可形成坚不可摧的金刚石,也可变成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石墨。
同样的新闻素材在不同记者手里就会形成不同的新闻作品,有的可以一把抓住读者的视线;而有的则让读者无动于衷。
如上文所引的通讯牢牢抓住“英雄出征”的主线,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将航天员出发、登发射塔、进飞船舱等多个场景和各级领导、科学家及欢送的群众等进行灵活安排,其间还巧妙穿插了背景材料,以及费俊龙、聂海胜个人资料的介绍,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急于知道航天员个人情况的迫切心理。
3、散文式新闻的描述。
描写,是散文式新闻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对人物、事件及环境所作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示现场环境,反映人物形象,透析作者情感。
散文式通讯写法
散文式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
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
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
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
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
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
"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花似海……国庆佳节……"其次,"散文式"新闻富有人情味,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新闻有倾向性,散文有情感性,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容易被受众所信服、接受,化为行动,更好地完成新闻倾向性的"使命"。
散文化新闻对新闻的价值表现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价值表现对价值因素又有直接作用,所以散文化新闻对价值因素起着间接性作用。
如果两个记者分别采写同类事件,同时完稿,一个平淡死板地报道,一个恰当地采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编辑肯定选用后者。
前者的新鲜性、重要性、人情味远远不如后者,甚至于难以表现。
可见,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将会对提升新闻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散文化笔法运用到新闻(消息)写作中去呢?A、新闻标题"散文式"。
新闻(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以《清明追思》(1985年4月5日《解放军报》一版)为例,初看以为是篇散文的标题,细看副题"首都三千少先队员向女战士、烈士郭榕榕致敬",方知是篇新闻的标题,仅仅4个字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非去"追思"不可。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以《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例(陆永稳)》资料链接
乞七、“用散文笔法写新闻',_�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陆永稳)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
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
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
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
”“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
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1964年12月,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
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
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
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
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的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的材料真实感人,应该说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
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
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新闻的散文式结构
新闻的散文式结构:鲁迅曾经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
”用散文形式来写新闻,当然也可以形式灵活多样,特色各具千秋。
那么,散文式新闻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内在的本质。
散文式新闻往往是抓住一个问题、一条经验、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侧面,用形象的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有散文的味道。
二是生动的细节。
散文往往用细节来表现人物或事件,写散文式新闻也借鉴了这一点,在细节上做文章,用细节展现一种意境。
三是深刻的议论。
散文式新闻不仅仅局限于用事实说话,还常常通过各种事实,发表深刻的议论。
但这种议论应当是精辟的、切中要害的,不是不着边际的泛议。
四是新颖的文采。
散文式新闻从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来看,应该是新颖的、美丽的、多彩的。
有些新闻往往语言呆板、枯燥无味,散文式新闻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时而叙述,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描写,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散文式新闻的明显特点是:段落松散与节奏明快,行文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寓意深刻。
它同样需要符合“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原则。
1.散文式新闻的语言散文式新闻作品对语言要求很高,应该比小说多几分雕饰,比诗歌多几分清淡,简洁而潇洒,朴素而优美。
可说介乎浓妆与淡抹之间,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小的篇幅给人以大的信息量。
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
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2.散文式新闻的结构散文式新闻是吸收了散文与新闻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闻体裁。
说它是新闻,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有半点的夸张,不能有丝毫的“合理想象”和“主观发挥”,而且要有时效性。
说它是散文式新闻,是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松散、自由,不那么规格,实际上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文采。
其结构特点如下:第一,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浅析新闻的散文化写作
浅析新闻的散文化写作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
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通过寄情于人、寓情于事、容情于物、含情于景、藏情于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把作者的现场感受,插进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再现中去,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欢迎。
早在上个世纪18年代,作为新华社主要领导、著名记者的穆青同志,就对新闻散文式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他在18年第一期《新闻业务》中指出:有的同志现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
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
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
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即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穆青同志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
所谓“散文化”新闻,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具有散文化倾向,新闻像散文化的笔触,构造出深邃的意境,以使用白描手法,结构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炼。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中的死板套路。
如一些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现场感强或故事感较强的新闻格式,用散文式笔法来写,就可突破五个W传统写法的束缚,依据实际素材的需要,写出可读性和新闻性,把新闻写得更活,更出彩,更加吸引读者。
但有些人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事实的处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与风格,如果要对这些程式与风格加以强行的改变,使之散文化,那就抹杀了散文与新闻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是报道内容和新闻形式的和谐统一体。
一定的报道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形式为它服务,只有这样,形式才能充分表现新闻内容。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
接 着 ,作 者 写 焦 裕 禄 亲 自带 头 深 入
基 层 、 入 灾 害源 头 做 好 灾 害 根源 调 查 , 深 深 人群 众寻 求 、 研究 治“ 害 ” 三 对策 。 总 并 结 出“ 村 的 精 神 , 寨 的 决 心 . 垛 楼 韩 秦 赵 的 干 劲 , 杨树 的道 路 。 是 “ 考 的新 道 双 ” 兰 路 !” 。这样 作 者 已经将 能够 把 全 县干 群 凝 集 到 一起 战 胜 “ 害 ” 县 委 书记 的榜 三 的 样 形 象 树 立在 读 者面 前 了— — 这 是 以 事
中国新闻文本 写作是不断发 展 、 完
委 书 记 的 榜 样 一 焦 裕 禄 》 料 的真 实 感 材
人 。没 有 焦 裕 禄 的 真 人真 事 和 真 情 真 意 的 这 些 客 观 事 迹 存在 , 论 穆 青 等 人 有 无 什么 神 来 之 笔都 写 不 出 如 此之 文 。 是 , 但
望 , 从 不 利 条 件 中 看到 有利 因 素 。 ” 能
这 些 都 已渐 现 一 个 务 实 、 坚 定 、 为
文笔法的运 用在其 新闻名篇 县委 书记
的榜 样 —— 焦 裕 禄 )中可 见 一 斑 。 )
民 的县 委 书 记 的 新 形 象 . 见一 个 敢 于 已
【 关键词】 穆青 散文笔法 新闻通讯
想 , 是 这 8个 小 主 题 无 不 是 贯 穿 “ 但 榜 样 ” 大 主 题来 展 开 的 。 的
和 对 犯 错 误 的 下 级 极 力挽 救 、帮 助 , 对
群 众 关 爱 有加 的事 迹 叙 述 开 去 。这 些 真 人 真 事 、 情 真 意 无 不 凸 显 焦 裕 禄 同 志 真 的 真 性 情 , 形 象 也 饱 满 可 感 、 血 有 其 有 肉 、 实 可 信 。 不仅 如 此 。 者所 写 的 这 真 作 些 内 容 都 是 通 过 以 焦 裕 禄 的 活 动 来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 ,只有深入调查研究 ,才能清楚 了解新 闻故事 的来 龙
去脉 ,准确 把握故事 、传递新 闻的道德力量。有位 老媒体
人 说 :“ 记 者 讲 故 事是 本职 ,讲 好 故 事 是 本 事 。 ”要 想让 人
【 关键词 】新 闻散 文化 ;新闻故事 ;注意力经济;感染力 ;含蓄 关
盎 [ 闻散 文化 是 1 9 6 3 年 穆青提 出的一个观点 。新 闻散 文
刁 I 化 ,是在新 闻写作 中融入散 文笔法和 风格 ,使文章 变得鲜活生动 、文采 清新而又耐人寻 味、意境深邃。 笔者
戎等一个 个生动、鲜活 的人 物事迹 ,信息 真实亲切、有可 读性 ,最 大限度地实现 了注 意力经济 ,再 现了北大荒可歌 可泣 的拓荒 史 ,赞美 了北 大荒精神 的可贵 和崇高 ,大气磅 礴 、饱含 深情 ,让人读 之感 动 ,以至 潸然 泪下 ,达到 了激
上传 播信 息 、追 求适 当的散 文化 写作 ,不仅 改 变 了从前报 纸的枯 燥无味 ,使新 闻作品 变得 生动鲜活 、文采 清新 、意境深
邃 ,还 使 新 闻 宣 传报 道 的 作 用 和 价 值 得 以 最 大 程 度 地 发 挥 和 实现 ,大 大 增 强 了新 闻 的 可读 性 。
景 ,景 中含情 ,让 人读后 感 同身受 ,成 为一 种启发 智慧 、
激发情感 的超能力。 散 文讲究形象性 ,新 闻写作 中如 果运用散文 形象化的 手 法来 表现 内容 ,可使读 者 透过 文 字描 述获 得立体 的形 象 ,会使新 闻故事 更鲜活 ,读者也 能从丰富 的联 想中获得 亲切 真 实的感觉 。如 ,《 仰 视你 ,北大荒 》 中刻 画徐 一戎
新 闻故 事是 深入报道 广大群 众普遍 关心 的社 会热 点、 难点 问题 ,以及 与群 众生活息息相 关的新闻。怎样才能讲
好 一 个 新 闻故 事 ? 笔 者 认 为 ,用 心 观 察 , 大 量 生 动 、 质
朴 、感人 的好故 事就会被发现 ,如 果再 运用不 同的写作 手
法 ,就会让新 闻故事 给人留下截然不 同的印象和思 索。
发 受 众 形 成 思 想 共 振 和 情 感 共 鸣 的 目的 。
原为 《 北 大荒 文学 》杂 志社 编辑 ,后 在北 大荒 日报社 工
作 ,由纯文学 编辑转 型为报纸 新 闻版 编辑 ,角色 的转变 、 思路的不断拓 宽 ,使 自己对散 文化 新闻写作有一 些切 身的
体会。
( 二 )把故 事讲活 。散文 化的新 闻讲 出来 的故 事会 收 到 意想 不到 的效 果 ,由于 人们 的理 解 力 、表达 力 存在 差
臣固
N 新 e w 闻 s m i n
新 闻写作中散文笔法 的运用
何洪 艳 ( 北 大 荒 日报 黑 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9 0 )
【 摘要 】新 闻散 文化是报 纸 宣传报 道创新 的一个热 点 ,是新 闻写作的趋 势和潮流 。新 闻在 坚持 真 实性 、 时效性 的基础
感去 吸引读者 、征服读 者呢?这就不外 乎要 以情感人 ,在
报 道 人 物 或 事 件 时 ,字 里 行 间 注 意 真 情 的 流 露 , 融 情 于
认真倾 听你 的故事 ,要 求讲故 事的人要针对受众 关切 的话 题娓娓 道来 ,与受众平等对话 、贴心交流 ,坚决摒 弃脱离 实际 的拔高 。就如 1 9 6 8 年 在北 大荒插 队 ,后任 黑龙江 省 作 家协 会主席、黑龙江省 文化厅厅长、黑龙江 日报报业集
兄 弟都过硬》一 文的结尾 :当记 者向姚大妈要一 张 “ 全家 福 ” 时 ,她 不 无遗 憾 地 说 :“ 这 4个 孩 子 在 部 队 上工 作 忙 ,很 少回家 ,1 0 多年 了也没 照成 一张 团圆照 。 ”这里体 现的就是藏 的艺术 ,起到 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 者可 以从 这件小 事 中品 出新 闻背后 更深 刻的东西—
异 ,如 何 把 故 事 讲 活 可谓 仁 者 见 仁 、 智 者 见 智 ,但 有 经 验
文学 与新闻的素材都来源于 生活 ,但二者又 有明显的 区别 :文学讲 究语言艺术 ,通 常用形象表现作 家的思想感
的记者 在 这里会 运 用藏 的艺 术 ,把思 想藏 在 新 闻事 实 当 中,通 过立体 的背景信 息 ,让读者 自己悟出思想 ,更加深
大家。
文学 的轻骑队》中这样 写道 :“ 散 文是一切 文学样式 中
最 自由活泼 ,最没有 约束的。 ”借鉴 了散 文化笔法 的新 闻 ,
不但可 以增强新 闻稿件 的知识性、可读性和 趣味性 ,且散 文形散 神聚 、意境深邃 、优 美凝练 ,而 富于 文采的语言等
鲜 明的特点使新 闻稿 不拘 一格 ,更加清 新 自然 ,备受读者 好评 ,这种写法也因此被广大新闻工作者欣赏和青 睐。 一Biblioteka 4个儿 子的思 、
散文化的新 闻会讲故事 ,能激 发受众情感
想境界高 ,为了祖 国和人 民的幸福、平安 ,他们 舍小 家顾 二、散文化 的新 闻有感染力 ,可构造 深邃 意境 散 文化 的新 闻一般 以情 感 为线 索 ,讲 究用词 、 用句 式、修辞 的变化和表达 方式的变换 ,行 文 自如 ,读者 可在 阅读 过程 中获得 美感 和精 神上 的愉悦 ,大 大提 高 阅读 兴 趣。 自居 易说 :“ 感 人心者 ,莫 先乎情。 ”在文章 中,情 感 的重 要性 不言而喻 。那 么在散文化新 闻的写作 中怎样 用情
情和审 美情 趣 ;新 闻讲究真 实性和 客观性 ,主要 目的是 以
客观公正 的角度 报道 新闻事实。1 9 6 1 年 ,柯 灵曾在 《 散文
— —
了受众 对故 事 的理解 和 关注 。如 ,1 9 9 3年 8月 3 1日 《 解 放军 报》发表 的 《 j L - T - 全 当兵姚妈妈 好光荣 陆海 空武警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