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初三物理二模压强计算题汇总
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 压强压轴计算

压强压轴计算青浦21.柱形轻质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1×10 2 米2,如图8 所示,内盛2 千克的水后置于水平地面上。
①求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②现将一块体积为1×10-3 米3 的物体完全浸没在容器的水中后,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2450 帕。
通过计算判断将物体放入容器时是否有水溢出,若有水溢出请求出溢出水的质量m 溢水,若无水溢出请说明理由。
图8静安21.如图9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质量为6千克、深为0.3 米的水。
①求容器中水的体积V水。
图9②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
③若容器对地面的压强为3920 帕,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力F容松江21.如图10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薄壁柱形容器,质量为0.5千克,底面积为0.01米2,分别装有体积为2.5×10﹣3米3的水和深度为0.3米的酒精,(ρ酒精=0.8×103千克/米3)。
求:①水的质量m水。
② A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A。
③若在两个容器中抽出相同深度的液体△h后,两容器中液体对底部的压强相等,请计算出△h的大小。
长宁21.如图11所示,轻质薄壁柱形溢水杯甲和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桌面上,溢水杯甲和容器乙的底面积分别为2×10-2米2和1×10-2米2。
在溢水杯甲中注入水直到溢水口,此时水的深度为0.2米。
求:①溢水杯甲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水。
②溢水杯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甲。
③若将一个金属球浸没在溢水杯甲中,水通过溢水口流入柱形容器乙中,发现此时溢水杯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增加量等于容器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乙容器中水未溢出),求放入金属球的密度ρ。
11杨浦25. 如图14 所示,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甲的底面积为0.01 米2(容器足够高),盛有0.2 米深的水;圆柱体乙的底面积为0.005 米2、高为 0.8 米,密度为2×103千克/米3。
上海(中考-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甄选

上海(中考-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优选.)上海中考难题整理(2008年~2016年)变化压强(08)1、如图13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 A.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B .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C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D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08)2、如图17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A .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B .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C .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D .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10)3、如图4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 和B ,底面积不同(S A <S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现将甲球浸没在A 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 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A .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B .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C .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D .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13)4、如图5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
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取部分乙后,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若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分别是V 甲、V 乙,则( )A .V 甲可能等于V 乙B .V 甲一定大于V 乙C .V 甲可能小于V 乙D .V 甲一定小于V 乙5.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的轻质圆柱形容器甲、乙分别盛有质量均为m 的水和酒精,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S 、2S 。
(ρ酒精=0.8×103kg/m 3) ① 若乙容器中酒精的质量为1.6千克,求酒精的体积V 酒精。
上海中考物理二模压轴题汇总之计算轴:压强专题

计算压轴:压强专题1.(15年奉贤区二模)如图15所示,边长为米、密度为2×103千克/米3的实心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求:(1)正方体的质量;(2)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3)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密度为ρ,现设想把该正方体截取一半,并将截取部分叠放在剩余部分上方的中央,使截取部分对剩余部分的压强与叠放后水平面受到的压强相等。
小华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用下表的方法进行截取,判断能否满足上述要求?若能,请求小强同学把该正方体截取一半并将截取部分放在水平面上,使其对水平面的压强最小,求出最小压强(用字母表示)。
2.(15年虹口区二模)如图13所示,圆柱体甲的质量为千克,高为米,密度为×103千克/米3。
①求甲的体积。
②求甲竖直放置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③现有一薄壁圆柱形容器乙,质量为千克。
在容器乙中倒入某种液体,将甲竖直放入其中,并分别测出甲放入前后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容、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液,如下表所示。
(a)求容器的底面积。
3.(15年黄浦区二模)如图10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盛有质量为3千克的水,置于水平面上。
图10①求容器内水的体积V 水。
②求水面下米深度处水产生的压强p 水。
③现将一个边长为a 的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入容器内的水中后(水未溢出),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恰好等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求该正方体密度ρ的范围。
4.(15年闵行区二模)如图12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轻质圆柱形容器A (容器足够高)和实心圆柱体B 。
容器A 内装有深为0.1米的水,实心圆柱体B 的质量为4千克、高为0.2米、底面积为0.01米2。
求:(1)圆柱体B 的密度。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将圆柱体B 竖直放入容器A 中,能浸没在水中时,容器A 对水平桌面压强的最小值。
5.(15年青浦区二模)如图11所示,圆柱体甲和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
甲的质量为8千克、底面积为4×10-2米2。
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二模压轴题汇总之计算电路专题

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二模压轴题汇总之计算电路专题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计算压轴:压强专题1.(15年奉贤区二模)如图14所示,电阻R1标有“5Ω”字样,R2标有“20Ω2A”字样,电流表A1、A2的量程均为0~3A,电压表量程0~15V,在a、b间接入电压可调的电源。
闭合电键S后,为保证R1、R2均不损坏,求:(1)允许加的最大电源电压;(2)滑动变阻器R2上消耗的最大功率;(3)调节滑片P的位置,求电流表A1和电流表A2的示数比值的最大值。
2.(15年虹口区二模)在图12(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Α”字样。
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的示数如图12(b)所示。
①求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②求此时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
③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U最大,求该最大变化量U最大。
3.(15年黄浦区二模)在图11(a)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5欧,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Ω 2A”字样,所用电流表如图11(b)所示。
(a)①若电源电压为6伏且不变,求通过R1的电流I1.②若电源电压可变,为使电流表A 的示数能达到最大,求电源电压的范围。
4.(15年闵行区二模) 在图11(a )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上标有“20 2A ”字样,所用电流表的表盘如图11(b )所示。
闭合电键S ,通过R 1的电流为安。
求:(1)电阻R 1两端的电压。
(2)变阻器的滑片P 移至最右端后,10秒内变阻器R 2消耗的电能。
(3)若用一个新的电源替换原来的电源,要求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 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变化量为安。
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电源电压。
5.(15年青浦区二模)在图12(a )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A 1、A 2的表盘均如图12(b )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
2015上海中考初三物理二模压力压强计算汇编(word文档良心出品)

压力压强计算(崇明二模)22、如图12所示薄壁容器A 放在水平地面上,高0.5米,底面积为0.12米,内装有0.3米深的水,求: (1)容器内水的质量m 水; (2)容器内水对底部的压强P 水;(3)若将体积为3810-⨯3米的正方体B 轻轻放入A 容器中,此时:容器内水对底部的压强变化量为1P ∆,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变化量2P ∆.请通过计算比 较1P ∆和的2P ∆大小关系及对应的正方体B 的密度. (本小题可直接写出答案,无需解题过程)(奉贤二模)21.如图10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实心正方体物块A ,其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求(1)若物块A 的边长为0.2米时,物块A 的质量m A 及对地面的压强p A ;(2)若物块A 边长为2a ,现有实心正方体物块B 、C (它们的密度、边长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当选择物块________(选填“B ”或“C ”),并将其放在物块A 上表面的中央时,可使其对物块A 的压强与物块A 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计算出该物块的密度值。
(虹口二模)22.如图12所示,质量为2千克的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① 若该正方体的体积为1×10-3米3,求它的密度ρ和对地面的压强p 。
② 若该正方体的边长为l ,现沿竖直方向切去厚度为Δl 的部分甲,如图13(a )所示,然后将切去部分旋转90度后叠放在剩余部分乙的上表面的中央,如图13(b )、(c )、(d )所示。
此时甲对乙的压强和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乙 ,请通过推导得出p 甲与p 乙的大小关系及Δl 的取值范围。
B(图12)A甲甲甲乙乙乙Δl(黄浦二模)20.如图11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2×10 2米2,盛有足够多的水,置于水平面上。
①若容器内水深为0.3米,求水的质量m 水。
②求水面下0.1米深度处水产生的压强p 水。
③现将一个边长为a 、质量为m 的正方体放入容器内的水中后(水未溢出),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Δp 容恰好等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 水,求该正方体的质量m 。
(完整版)上海中考物理压强计算专题一附答案.doc

耐思教育压强计算专题一【压强思维导图】i.基础引入:压强变化类计算题和电学压轴题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两座大山,压的孩子们踹不过气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这块难啃的骨头到底长什么样?我们先来看看压强变化类计算问题主要考到过哪几种题型?注意:思维导图中红色字体标出的是2012 年上海一模出现的新题型。
(4)压强变化范围(1)压强变化量(2)液体压强:抽倒加物( h、 m)(3)固体压强:压强变化类计算(5)v、 n取值范围(6)判断计算过程正误切割叠放( h、v、m)七大题型(7)判断解题思路正误:很多学生在这类题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思路,不知道该选用哪个公式?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两个公式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压强的估值人站立时、物理课本对桌面、“二指禅”: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主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开放性试题压强可能是多少?三个实心正方体水平切割固体压强叠放竖直切割F切去相同质量ps切割切去相同高度p gh压强变化分析切去相同厚度p gh施压竖直向上p' p原p竖直向下p' p原p液体压强杯中球杯中木块抽出相同质量p F s相同深度倒入p gh相同体积ii. 例题讲解1、如图12 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重均为980 牛, A 的边长为 0.25 米, B 的边长为0.4 米。
①求正方体 A 的密度ρA。
②求正方体 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B。
③若在正方体 A、B 上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体积V 后,A、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A ′和 B′,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V的取值范围。
p⑴ρA= m A = G A = 980牛 3 千克 / 米 3 ( 3 分)V 3 = 6.4 × 10A V A g 9.8牛 / 千克(0.25米)( ρB= mB = G B =1.5625 ×103千克 / 米3) B V B V B g A⑵ p B=FB=GB=980牛/(0.4米)2 = 6.125 × 103帕。
2015上海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及答案――静安区

静安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质量调研 九年级理化试卷 15.04物 理 部 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的物理部分含五个大题。
2.考生务必按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请用2B 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填涂所选的选号;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粒子是A .质子B . 中子C . 电子D . 核子 2.提琴表演时,演奏者用较大的力拨动琴弦是为调节琴声的A . 响度B . 音调C . 音色D . 音质 3.在四冲程热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 . 吸气冲程B . 压缩冲程C . 做功冲程D . 排气冲程 4.下列各物理量中,其大小与质量无关的是 A .重力B . 密度C . 动能D . 惯性5.下列实例中,跟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特点有关的是 A .红色颜料在热水中扩散很快 B . 水可以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C .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增大D . 高原上,水温达到80℃可以沸腾6.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前,距焦点20厘米处,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5厘米的光屏上成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A .大于20厘米B .等于20厘米C .小于15厘米D .等于15厘米7.如图1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剩余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 、压力F 的关系是A .p 甲>p 乙;F 甲> F 乙B .p 甲<p 乙;F 甲< F 乙C .p 甲=p 乙;F 甲> F 乙D .p 甲=p 乙;F 甲< F 乙8.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电键S 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在①、②、③、④各情况中,数据变大的有图2图1①电压表V 的示数 ②电流表A 2的示数③电压表V 示数与电流表A 示数的比值 ④电流表A 1示数与电流表A 示数的比值A . 只有①B . ②和③C . 只有③D . ③和④ 二、填空题(共23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015年嘉定区(宝山)初三物理二模试题(含答案)

2015年嘉定(宝山)区初三物理二模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物 理 部 分考生注意: 1.本试卷物理部分含五大题。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双星伴月”天文现象中的月球属于 A .恒星B .行星C .卫星D .彗星2.物理学史上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托里拆利 D .阿基米德 3.某同学能很快分辨出是哪位歌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速度 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荷花飘香B .柳枝摇曳C .落叶飞舞D .瑞雪飘飘5.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是常见物质中较大的。
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10℃的水,加热后温度升高到60℃,水吸收的热量是A .8.4×104焦 B. 3.36×105焦 C. 4.2×105焦D. 5.04×105焦6.市场上有一种电脑键盘清洁器,可以有效清除键盘间不易触及的灰尘。
某品牌的该产品由照明灯泡L 、吸尘用的电动机M 、两个电键、连接线、外壳等组成。
使用时,灯泡和电动机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
在图1所示的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7.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分别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后,则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F 甲′和F 乙′、压强p 甲′和p 乙′的关系是A .F 甲>F 乙, p 甲>p 乙B .F 甲>F 乙, p =p 乙C .F 甲>F 乙, p 甲<p 乙D .F 甲=F 乙, p 甲>p 乙图2甲乙A B C D图1 MLS 2S 1S 2MS 1L S 2MS 1 L MS 1S 2L8. 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计算
1.如图1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 、B 质量均为8千克,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A 的体积为l×l0-3
米3
,B 的边长为 0.2米。
求:
① 物体A 的密度 ρA 。
② 物体B 对地面的压强p B 。
③ 现沿竖直方向分别将A 、B 切去相同厚度h ,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表面。
请比较叠放前后A 、B 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P A 、△P B 的大小关系,并写出推导过程。
2.如图2所示薄壁容器A 放在水平地面上,高0.5米,底面积为0.12米,内装有0.3米深的水,求:
(1)容器内水的质量m 水; (2)容器内水对底部的压强P 水;
(3)若将体积为3810-⨯3米的正方体B 轻轻放入A 容
器中,此时:容器内水对底部的压强变化量为1P ∆,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变化量2P ∆.请通过计算比 较1P ∆和的2P ∆大小关系及对应的正方体B 的密度. (本小题可直接写出答案,无需解题过程)
3.如图3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实心正方体物块A ,其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求:(1)若物块A 的边长为0.2米时,物块A 的质量m A 及对地面的压强p A ;
(2)若物块A 边长为2a ,现有实心正方体物块B 、C (它们的密度、边长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当选择物块________(选填“B ”或“C ”),并将其放在物块A 上表面的中央时,可使其对物块A 的压强与物块A 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计算出该物块的密度值。
图
1
(图2)
图3
4.如图4所示,质量为2千克的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① 若该正方体的体积为1×10-3
米3
,求它的密度ρ和对地面的压强p 。
② 若该正方体的边长为l ,现沿竖直方向切去厚度为Δl 的部分甲,如图4(a )所示,然后将切去部分旋转90度后叠放在剩余部分乙的上表面的中央,如图4(b )、(c )、(d )所示。
此时甲对乙的压强和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乙 ,请通过推导得出p 甲与p 乙的大小关系及Δl 的取值范围。
5.如图5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2×10-2米2,盛有足够多的水,置于水平面上。
①若容器内水深为0.3米,求水的质量m 水。
②求水面下0.1米深度处水产生的压强p 水。
③现将一个边长为a 、质量为m 的正方体放入容器内的水中后(水未溢出),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Δp 容恰好等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 水,求该正方体的质量m 。
(a ) (b ) (c ) (d )
图4
图5
A B
6.如图6所示,高度相同的轻质柱形容器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9S 和S 。
甲容器中盛有质量为9千克的水,乙容器中盛满深度为0.2米的酒精(ρ
酒精
= 0.8×103千克/米3)。
求:
(1)甲容器中水的体积V 水。
(2)乙容器中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酒精。
(3)现将密度为ρ的实心物体A 先后放入水和酒精中,发现水未溢出,且物体A 静止后,
甲、乙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相同。
计算物体A 的密度ρ。
7.如图7所示,轻质圆柱形容器A 内装有部分水,实心圆柱体B 放在水平桌面上, (1)若A 容器中水的质量为2千克,求水的体积V 水。
(2)若B 的质量为1.5千克,底面积为100厘米2,求B 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B 。
(3)将圆柱体B 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体积V 放入A 容器中(水未溢出),若21
ρ水≦ρB
≦2ρ水,求A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Δp A 。
(结果均用V 、ρ水、ρB 、g 、S A 、S B 等字母示)
8.如图8所示,圆柱体甲和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
甲的质量为16千克、高为0.2米、底面积为4×10-2
米2。
乙容器的质量为2千克、高为0.3米、底面积为5×10-2米2,装有质量为10千克的水。
① 求乙容器内水的体积V 水。
② 若甲轻放并浸没在乙容器内水中后, (a )求水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p 水。
(b )求容器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乙。
图6
图8
9.质量为0.3千克的容器,其形状、规格如图9所示。
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再将2.4×10-3米3的水倒入该容器中。
求: (1)容器装水前对桌面的压强。
(2)在容器内又投入总体积为1×10-3米3的实心金属颗粒,
金属颗粒均沉底,这些金属颗粒所受的浮力。
(3)金属颗粒投入前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10.如图10所示,水平地面上的轻质圆柱形容器甲、乙分别盛满质量均为2m 的水和酒
精,(ρ酒精=0.8×103千克/米3)
① 若乙容器中酒精的质量为3.2 千克,求酒精的体积V 酒精。
② 求甲容器中0.1米深处水的压强P 水。
③ 若将质量为m 的冰块(ρ冰=0.9×103千克/米3)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后(冰块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下沉),两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求两容器的底面积S 甲和S 乙的比值。
11.如图11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A 、B ,底面积分别为0.03米2
和0.02米2 ,高均为0.3米,分别盛有0.1米高的酒精和水(已知ρ酒
=0.8×103千克/米)。
甲是质量为5千克的实心柱体,底面积为0.01米2。
求:
①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②甲对桌面的压强。
③若将甲物体分别竖直放入两容器内的液体中,均能浸没,并使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水对容器底的压力,求甲物体的体积范围。
图9
图10
甲 乙
A B
图11
12.如图12所示,质量为2千克,边长为0.1米均匀正方体甲和底面积为2⨯10-2
米
2
的薄壁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内盛有0.1米深的水,且容器高0.12米。
求:
①甲的密度。
②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 乙。
③现在甲的上部水平截去高度为h 后,正方体甲对水平地面压强为p '甲 ;在乙容器中倒入深度为h 的水后,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为p '乙 ,请通过计算比较p '甲 和p '乙 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h 取值范围。
13.如图13所示,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A 、B 分别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A 中盛有密度为ρ的液体甲,B 中盛有密度为1.2ρ的液体乙,且液体甲和液体乙的深度相同。
①若甲液体的密度为1×103
千克/米3
、体积为5×10-3
米3
,求:液体甲的质量m 甲。
②若乙液体的深度为0.1米,求:液体乙对容器底的压强
P B 。
③若容器足够高,在容器A 和B 中再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甲、乙液体,使两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求:容器A 和B 底面积之比(S A :S B )值的所在范围。
14.放置在水平地面的实心均匀正方体A 和长方体B ,它们的边长分别如图14(a )、(b )所示,A 的密度为2.0×103千克/米3,B 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
(1)求正方体A 的质量m A 。
(2)求正方体A 对地面的压强p A 。
(3)如图14(b )中虚线所示,从B 的一侧沿竖直方向截取长为L 的部分,将其叠放在A 的上表面;再将B 余下部分沿竖直方向分割成相同的两部分,将其中一部分叠放在另一部分的上表面。
此时,A 、B 余下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A 、p ′B ,要使p ′A 等于p ′B ,求应截取的长度L 。
图
12
A B
图13 A
0.1m
0.4m
(a ) 图1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