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明清两朝专制统治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a850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7.png)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
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e1346e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7b.png)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36776d05bed5b9f3f90f1c77.png)
学习目标
• 识记明朝建立的时间;理解明朝巩固中央 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 识记并理解清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 响。
知识梳理
•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废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主管地方行 政、司法、军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六部直接 听命于皇帝;设内阁,参与机务;委任宦官,钳制内 阁;设东厂、西厂,监督官员;设文字狱,加强思想 统治。
• 清巩固统治的措施:
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时创立军机处,召内阁大臣 参与军事机要;设立文字狱。
朱璋事例
朱元璋事例
清朝皇帝的事例
课堂练习
小结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 内阁制 (明) 军机处 (清)
皇权逐渐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3b30525763231126edb11af.png)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1 页共1 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9ffaf4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1.png)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朝廷政治内外部斗争频繁,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衰落,边患频仍,而清朝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清朝则采用了满族统治者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宗法制的封建主义国家模式。
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传统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国际贸易逐渐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国内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而清朝则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建立了“长短粮物价及其税役制度”,推行牛羊耕种法,改善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清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尚重义理,封建礼教严厉。
但随着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政策,以提高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实行“差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毕竟,清朝的统治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对于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四、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转变。
明朝时期,自然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的传播逐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而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ef767a1752ea551810a68784.png)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相
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a316fd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5.png)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有封地的政治制度,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a2f1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1.png)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4bdde3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4.png)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为何历史学家将明清两朝统称为封建社会
![为何历史学家将明清两朝统称为封建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e5f27d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3.png)
为何历史学家将明清两朝统称为封建社会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被历史学家们统称为封建社会。
对于为何历史学家将明清两朝统称为封建社会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明清两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政治方面的原因明清两朝虽然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明朝实行封建制度而清朝实行专制政治,但两个朝代的政治结构都存在明显的封建特征。
首先,两个朝代都强调君主集权,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诸侯王亦只是国家内的地方行政首长。
其次,都有明确的官僚体系,在政治上强调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使得两个朝代在政治封建性方面有相似之处。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经济方面,明清两朝都实行了严格的封建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在明清两朝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土地被封建贵族垄断,农民只能是土地的依附者,受到封建主的剥削和统治。
此外,明清两朝也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上层社会只注重农业生产,因此明清两朝的经济都以农业为主导,并以农业赋税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明清两朝的社会结构都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
这两个时期的社会阶层划分十分明确,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决定,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使得社会上层阶级享有特权,底层农民则身不由己。
与此同时,制度上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孝道、礼教等等,这种秩序观念和家族意识的强烈存在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四、文化方面的原因明清两朝在文化上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儒家思想在这两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封建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所倡导的礼教、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在明清两朝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明清两朝都具有明显的封建社会特征,这也是历史学家将明清两朝统称为封建社会的原因。
这种封建社会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635078bd0d233d4b14e69a0.png)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 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 形式: 从秦到元——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 宰相的权力
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 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隋唐-----分散相权
汉朝
中朝
皇 权
外朝
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宋:二府三司制,再分相权 2、演变 元:一省两院制
二、丞相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 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 负责往下传达,“承旨遵办”。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 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 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 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认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式 有何新变化?
•明朝:内阁的设置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呈现的总趋势 趋势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9d22a1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9.png)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逐步形成__三__省___体制。 (2)隋唐时期。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决__策__、__审__议__和执 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导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示意图
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 的演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5月5日星期五
考试大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考点搜索 ①郡国并行制②选官制度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特点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郡国并行制 (1)汉初:__郡__县__、__封__国___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___推__恩__令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拓展延伸】分析以下表格,明朝的内阁首辅是不是相当于宰相 职位?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总领行政,参与 决策,有属官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无属官
直接由皇帝意 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无制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 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 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f6ad5158fb770bf68a5528.png)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康熙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军国机要 内阁
奏章票拟
皇权受限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参与机务, 起草谕旨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军国大事皇 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顶峰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请问:为何 “我朝罢 相”?
原因:
历史原因 体制原因
直接原因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结果:
“内阁” 应运而生
① 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 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明清时期(14 — 19世纪)国际政治发展趋势
西方:走向民主与法治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1689年确立议会 至上,建立了民主的君
主立宪政体
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法国:1789年发生大革命, 开启了共和之路
美国总统华盛顿
美国:1783年获得独立,
紫 禁
1787年宪法以三权分立为
城
原则确立了共和政体
太
和
殿
宝
Y(程度)
0
秦
x
明清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趋势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2349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d.png)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明清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注重集权,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封建贵族统治;而清代政治制度则强调儒家思想,实行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本文将分别探讨明代和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集中: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领导者,还是军事、法律和宗教的最高权威。
皇帝拥有神权思想,被尊为天子,崇拜有如上帝一般。
2. 考试选拔官员:明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成绩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官僚体系。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公平性,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充实,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 重文治轻武功:明朝政府更加重视文治,儒家思想得到高度崇尚。
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士人的文化知识、文学才华以及道德品行。
这种重视文化的政策导致了文人与士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限制了武将的发展。
4. 地方行政自治:明代实行三司制,将地方行政权分成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两个层次。
地方官员负责管辖地方事务,并负责税收和土地分配。
这种地方行政自治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地方发展。
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专制中央集权:清代政治制度强调国家中央集权,皇帝在政治上的地位无可匹敌。
清朝皇帝通过建立满洲贵族统治和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八旗制度:清代建立了八旗制度,将满洲贵族分为不同的旗,对满洲贵族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造成了满洲与汉族之间的分割和对立。
3. 平定辽东、台湾和西南地区:清朝先后平定辽东、台湾以及西南地区,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政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且为清朝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4.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被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皇帝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治理国家。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39cc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7.png)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全球视野下:大明中的世界、世界中的大明【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从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措施到明朝的灭亡清朝入关的历史过程。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所以,相对而言明清的中国社会处于迟滞状态。
本课讲述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延续也是明清中国相对衰落的开始。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多角度客观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及明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史料实证:能够通过阅读、分析、使用史料,提取关于明朝政治统治和对外关系的措施、特点及意义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明初废丞相的史实,内阁制度的特点,认识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基本解决及宦官问题的产生;能够解释“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借助各类历史材料,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朝面临的倭寇侵扰和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殖民活动学习和分析,培养全球史观、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
【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而言,经过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对明朝建立、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等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不陌生,但欠缺的是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与内外在联系,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而高中历史更需要理性的思维;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言,感性表象的知识更易于被接受,而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则稍有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按照论从史出的原则,重视图片、地图、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等能力和意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习题2(答案不全) 华东师大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习题2(答案不全) 华东师大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ef679bda38376baf1faee2.png)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一、选择题:1、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A、焚书坑儒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全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
这表明清初实行()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C、厂卫制度D、“文字狱”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团结4、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
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时候()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5、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京官与妻子感情深厚B、京官朝政繁重C、当时战事频繁D、皇权膨胀,京官生命时时受到威胁6、下面关于明清时期“文字狱”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皇权膨胀的表现B、是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C、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D、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7、明清两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废宰相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区③设立廷杖制度化④设立军机处理⑤实行八股取士⑥推行“文字狱”A、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二、明清帝国的更替:1、明朝的建立:年,建立明朝,即。
2、清朝的建立:年,在称帝,改国号为。
学法指导三、皇权高度膨胀:3、朱元璋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制造了波及面最广的“”;4、皇权高度膨胀:(1)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使直接受皇帝指挥;(2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41eebb3c43323968011c9220.png)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加强对官吏的监视 和对人民的镇压
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 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锦衣卫印
康熙朝的《明史案》 。《明史辑略》 补入明天启、崇祯两朝事,并有指 斥清人的言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 都督,用南明年号而不用清朝年号, 于是作者庄廷龙被戮尸示众,参与 刻字、印刷、校对、装订者、售书、 购书、藏书、以及阅读此书的无一 幸免,伏法牵连遭祸者达三千余人。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的诗句, 被认定“清”是满清,“不识 字”、“乱翻书”是指影射满 人没文化,被灭族。
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时,出题 “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上的,
可硬是被告密说“维止”二 字是“雍正”去了头,雍正 于是钦定了“大逆不道”的 罪名,株连的范围也极为广 泛。
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 130余案。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 处斩弃市。沈得潜“夺朱非正色,异种 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天糊涂, 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 处死。祝庭诤自编《续三字经》,判开 棺戮尸,十六岁以上子孙辈斩立决。
明、清两朝为什么 要掀起“文字狱”? 其影响有哪些?
原因
明朱元璋猜疑读书人对其讥讽攻击;清严
厉镇压反清复明思想巩固清专制王朝统治。毕竟满族
是游牧民族,在面对先进的汉文化时候,虽有心学习,但学习的目 的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而当他们清楚文字狱的统治效果时,他们 发挥到了极点。同时满族文化落后性导致他们对汉族文化继承时发 生偏差,咬文嚼字更甚。
12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12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bd0c532ea5e9856a56126039.png)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 1398) 朱元璋出生于农家,他是唯 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 朝的开国之君。 父母早逝,年轻时曾入寺为 僧。1352年参加元末的农民 起义,后成为起义军首领, 1368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建元“洪武”。
努尔哈赤
明成祖
1635年,皇太极 (清太宗)废女真 称号,称“满洲”。 1636年在盛京(沈 阳)称帝,改国号 清,建立清朝。
1644年李自成 农民起义军占 领北京,明亡
1644年,清军消灭明 末农民起义,迁都北 京,入主中国。
康熙:南书房—— 翰林学士——强化 皇权
作用:专制皇权发展到顶 峰。
目的: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 采取了哪些措施?
八股取士、文字狱
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应 该创设怎样的社会环境?
1、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 个皇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会在思想文化 领域采取一些专制措施,如“焚书坑 儒”、“独尊儒术”、“文字狱”等 等。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按察司
C民政司
B都指挥司
D布政司
军机处
雍正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雍正皇帝、军 事需要
明朝、清朝为加强皇权 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废宰相、设内阁、设厂卫 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 发挥自己的见解。 试卷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 成。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 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 官僚,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八股取士: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作官的 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明清两朝专制统治
第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朱元璋建立元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朝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2)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通过学习,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2.能力培养:
(1)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
(2)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通过以上两点为以后近代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
(4)根据已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独断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教学重点:
明、清两朝对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措施和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三、教学难点:
1、明、清两朝对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不易理解;
2、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立强盛的同时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重要内容,秦朝确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至明、清发展到君权独断的极致。
明、清两朝对君主专制的强化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是明清历史的一个特点。
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情况。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板书)
(一)、明朝(板书)
1、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今南京)为都城。
(配合地图册P19)
思考:元末的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内容、结果?
目的:为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
后果:由于制造民族歧视,造成民族间矛盾加剧,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和起义,最终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而出身贫民的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年号洪武。
2、君权加强的措施(板书)——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
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朝一建立就奉行君主专制的独断统治?假如你是当时的明太诅朱元璋,你考虑到了哪些因素?
分析:朱元璋统一全国后,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弱臣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还不过强有力;加上当时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和退居漠北的蒙古贵族不时南下骚扰,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因此决定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那么采取哪些措施?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板书)
布政司(行政)、按察司(司法)、都指挥司(军事),设三司的目的是使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互相牵制,便于中央的统治;
(2)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板书)
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直接控制乡村和城镇;
(3) 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内阁;
设特务机构。
分析:罢中书省,废丞相意味着延续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终结,六部直属于皇帝,皇帝真正大权独揽。
设殿阁大学士,是帮助皇帝阅读和起草文件,以备顾问。
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召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但有没有实权呢?(没有,因为官员奏章须由太监转呈皇帝批示,再发到内阁,而内阁须根据皇帝的批示,“票拟”出具体处理意见,再由皇帝“批红”决策(太监——皇帝——内阁——皇帝——内阁——皇帝)。
内阁不得忘行建议,更不许自行其是,这样一套操作程序,完全说明明朝的皇权空前强化。
)
本目小结:明朝君主强化的表现?
思考:结合课本第67面两幅不同的朱元璋画像,谈谈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的看法:
左图:取自《中国历代帝后像》,画中的朱元璋相貌堂堂、仪态端庄威严又不失和善,当属美化过来的画像。
右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的朱元璋满脸麻子,下巴突出,面露凶相,非常丑陋。
那么,究竟哪一幅更接近现实?
其实,“相由心生”,而这里的“相”和“心生”是不同的两个人,朱元璋做为一个帝王,他的统治手段怎样,在后世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他的画像在画工的心里,也许就是两种极端:一是被刻意美化,另一则是被极力丑化。
也未必见得,很可能朱元璋的真实相貌介于两者之间。
但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和传说,朱元璋确实有不同于常人的“异相”,文人们还因此断定他是“真命天子”。
(二)、清朝——康熙雍正加强皇权(板书)
1、清朝的建立
回忆唐朝时在我国的东北居住的靺鞨族:两宋时称女真族,建立金,金被蒙古政权灭亡后(1234年),但不能灭其种族。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宣布成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1626年,其子皇太极继位。
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称号,称“满州”,次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趁机进军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北京,入主中国。
(结合地图册P19《明末形势图》)
2、君权强化(板书)
(可由学生看书后归纳)
(1)康熙: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板书)
分析:清初虽沿袭明朝内阁制度,但真正的权力机关是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既为皇上效劳,遵循帝旨,处理政事,又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帝另设南书房,选用翰林学士参预机务,完全是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机要机构,分割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部分权力,以强化皇权。
(2)雍正:设立军机处(板书)——标志我国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
分析:雍正帝时,因军事需要,创立军机处,但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把皇帝的“奏折”传达到中央和地方执行,这样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地方执行→军机处→皇帝→军机处→地方执行),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强化。
(三)、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板书)
文字狱:对文字(片言只字)进行捕风捉影,而牵出许多冤假错案。
讨论:为什么明、清两朝都实行文字狱?各自特点又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1.明朝文字狱(板书)
(1)原因:朱元璋猜忌读书人对其讥刺攻击。
(P69锦衣卫监视)
(2)特点:朱元璋开文字狱之先,片言只字捕风捉影。
(3)后果:许多文臣蒙冤而死。
2、清朝的文字狱(板书)
(1)原因:严厉镇压反清复明思想,巩固清朝专制王朝的统治。
(2)特点:康、雍、乾三朝次数最多,处罚之严为历代之最。
(3)后果:窒息了新思想,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四)、本课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独断统治,了解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传统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创新的内容(第12课);
2、制作:编制中国古代从夏代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六)附:板书设计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明清两朝专制统治比较表
专制机构文字狱
原因措施作用原因特点后果
明
1.元亡原因之一是君主专制不够强有力
2.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3.蒙古贵族南下骚扰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罢中书,设内阁皇权空前强化
朱元璋猜疑读书人对其讥刺攻击朱元璋开文字狱之先
片言只字捕风捉影
许多文臣蒙冤而死
清 1.加强清王朝和君主对全国统治
2.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南书房(皇帝严密控制的机要机构)
雍正: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独断专行工具
严厉镇压反清复明思想
巩固清专制王朝的统治
康、雍、乾三朝次数之多,处罚之严,为历代之最
窒息思想毒化风气阻碍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最大的教学特点是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把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比较(从措施和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情况),说明明、清两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极致,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是把明清两朝的文字狱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后果),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他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传统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