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1.教学重点
(1)全文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梳理,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及寓意;
(2)词汇掌握:重点词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运用;
(3)句式解析: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等)的理解与翻译;
(4)文学鉴赏: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举例:
-故事情节: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中的生活景象,以及渔人离开后的变化;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课本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中《桃花源记》的全文理解与赏析;2.《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句式、文学常识的复习与巩固;3.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际运用,针对性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鸡犬相闻”、“遥知兄弟登高处”等。对于难点部分,如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桃花源记》中一个最有感触的情节或句子,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难点知识时,部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翻译仍然感到困惑。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复习并巩固《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加深对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3. 提高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能够运用《桃花源记》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回顾1. 复习《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并总结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的特点。
3. 讨论《桃花源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知识点讲解1. 解释《桃花源记》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3. 探讨《桃花源记》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2.3 课堂活动1. 分组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讲解《桃花源记》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3. 探讨《桃花源记》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3.2 互动法1. 分组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3 任务驱动法1. 设计相关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任务,让学生运用《桃花源记》中的词汇和句式。
2.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朗读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估1. 收集并评估学生提交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任务。
2.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4.3 期末考试评估1. 设计期末考试题目,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加深学生对文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文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忆。
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故事的直观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故事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包括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介绍。
3. 准备小组讨论活动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桃花源记》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本节课将进行复习。
2. 复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重点关注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
3.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件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相关问题和小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活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5. 文学鉴赏与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进行总结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 分析文章的深层寓意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章的比喻、象征手法。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要求学生划记重要词语、句子,并进行简要注释。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寓意和现实意义。
五、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进程1. 复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如“桃花源”象征理想社会等。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等。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桃花源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桃花源记》全文、人物关系图、写作手法等;2. 学生准备《桃花源记》文本,以便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2)提问:《桃花源记》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桃花源记》,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3)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桃花源记》,巩固记忆;六、教学拓展:1. 比较《桃花源记》与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如《庄子》中的“桃花源”,《聊斋志异》中的“桃花扇”,分析其异同;2. 讨论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桃花源这样的理想境地,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复习并巩固《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的理解与应用。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桃花源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3.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回顾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包括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和谐生活、渔夫回到现实世界的失望等。
2. 分析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渔夫、桃源人等,探讨他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2 重点词汇和短语复习1. 复习《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如“世外桃源”、“恍若仙境”、“与世隔绝”等。
2. 巩固常用的文言文短语,如“乃”、“”、“然”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讨论法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2. 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2 案例分析法1. 提供一些与《桃花源记》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问学生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复习1.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 逐段解析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3 重点词汇和短语练习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填空、造句等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桃花源记》复习教案《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2、理解常见虚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
复习重点:同目标2、3、4 复习难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的运用。
复习方法:讲练结合,注意比较阅读。
复习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文学常识(一)作者回顾师问: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
(二)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三)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基础闯关。
三、基础闯关(1)背书关2分钟自由背书,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争当“背书小状元”!1.指名背诵2.男女声背诵接力(2)字词积累关文言文中的词语有特殊的文言现象,你能说出来吗?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学生结成小组,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以上词语现象,然后小组内交流。
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诣太守,说如此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寻寻向所志寻病终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未果,寻病终3、渔人甚异之重点实词(男女生抢答)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3、黄发垂髫4、具答之5、咸来问讯6、延至其家师:如何让自己在复习重点词语时,更能得心应手呢?老师支你一招。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探讨《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2)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真正的桃花源,学会珍惜现实生活;(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桃花源记》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桃花源记》全文,体会文章的意境;(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如渔夫、桃源管理等;(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桃花源记》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桃花源记》的朗读、背诵情况;2. 学生对《桃花源记》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的深度;3. 学生对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目标1.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掌握并复习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1.3 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度——桃花源,并描述了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
2.2 重点词汇和短语:桃花源、渔夫、世外桃源、隐居、仙境、山水、田园、理想国度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词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通过例句和练习加深理解。
3.3 翻译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4.3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4.4 词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通过例句和练习加深理解。
4.5 翻译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五章: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5.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寓意,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6.3 创作故事:学生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版本,培养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文化介绍:教师讲解中国古代隐居文化的背景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7.2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隐居或理想国度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导语】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桃花源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内容。
5.学习⽂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胜的写法。
过程与⽅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章,熟知课⽂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词语的⽤法; 2.使学⽣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精炼的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新课 1.(欣赏图⽚)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
现在我们⼀起跟着渔⼈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乐、男耕⼥织的社会⽣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个成语来⽐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起跟陶先⽣⾛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学家说过这样⼀句话:“⼀个热爱⽣活的⼈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些开⼼的东西。
⽣活在东晋的诗⼈陶渊明,他的⽣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通用8篇)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通用8篇)桃花源记复习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2、3段内容;2.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省略的现象,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 探讨主题;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
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希望能有新的收获。
(板书题目)二、授课过程(一)检查课下巩固情况: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考小卷,同桌互批,师生总结2、检查课文背诵:男女声背诵接力(二)回顾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回顾课文内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
(四)深入把握课文: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下面同学们结合二、三两段说一说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并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原话,并翻译,夯实重点实词、重点句的解释)1、自然景色优美:例: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熟练朗读和翻译《桃花源记》。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并评价《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分析主人公陶渊明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向往理想生活、追求自由的思想内涵。
4.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5. 欣赏《桃花源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如寓言、象征、想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故事情节的回顾,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理解。
2. 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句子和词汇的翻译,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分析陶渊明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教师引导,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向往理想生活、追求自由的思想内涵。
4. 学生展示,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5. 教师点评,总结并强调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
2. 分析并评价《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堂问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加深对陶渊明思想的理解。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难点:复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复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复习时间:两课时复习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
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
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
(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 ǎn ) 阡陌..交通(qi ānmò)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y āo )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2、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
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
4、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概括情节为: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5、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
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像。
(结合课后练习一)四、突破性阅读1、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齐读1、2两段。
五、布置作业: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进景奇桃花林:鲜美缤纷桃花源:平旷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人奇悉如外人大惊叹惋语云出踪奇处处志之遂迷未果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二、突破性阅读1、集体背诵1、2两段。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③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4、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
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探究性阅读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结合课后练习二)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
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色?明确要点: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
尤其是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作者的寓意。
四、研究性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此公欲来指代(杨氏)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