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

合集下载

中药材产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1. 质量问题:中药材的质量受到种植环境、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影响,存在掺杂、含量不足、污染等问题。

2. 中间环节利润过高:在中药材从种植到零售的过程中,存在多个中间环节商家,每个环节都会加价,导致最终售价过高。

3. 产地监管不足:中药材产地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产地质量管理不到位,控制不了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

4. 药材种植模式不合理:传统中药材种植以大规模人工种植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5. 缺乏标准化生产:中药材的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导致不同批次、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在质量和功效上存在差异。

6. 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中信息传递不畅,农民和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和新技术了解不足,导致产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7. 品牌建设不足:中药材行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差异化竞争力。

8. 市场竞争不充分:中药材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缺乏良性竞争,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以上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监管、提高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品牌建设等来解决。

中药材的生产过程如何确保安全卫生

中药材的生产过程如何确保安全卫生

中药材的生产过程如何确保安全卫生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和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

在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中,确保安全卫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种植环节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也是确保安全卫生的关键一步。

在选择种植基地时,要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进行严格检测。

确保土壤没有受到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水质符合农业灌溉标准,空气质量良好。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种植出来的中药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安全性。

种植过程中的种子和种苗选择也非常重要。

要选用优质、纯正、无病虫害的种子和种苗,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处理,防止携带病原体和害虫进入种植区域。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同样不可或缺。

应优先选择有机肥料,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肥料,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灌溉用水要清洁卫生,防止污水灌溉导致中药材受到污染。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尽量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环保的方法,如利用防虫网、诱虫灯、天敌昆虫等控制病虫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若必须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安全间隔期进行,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接下来,采收环节对于中药材的安全卫生也有着重要影响。

采收时间的选择要恰当。

不同的中药材有其最佳的采收季节和时间,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可能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例如,一些根茎类药材在秋季采收,此时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花类药材则通常在花期采收,以保证其品质。

采收方法也要得当。

要避免粗暴采收造成药材损伤和污染。

同时,采收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止将外界的污染物带入药材。

采收后的中药材要及时进行初步处理,如清洗、去除杂质、晾晒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处理场地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

然后,加工环节是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加工场地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水和照明条件。

加工设备要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残留的药材滋生细菌和霉菌。

中药材的溯源体系如何确保来源可靠性

中药材的溯源体系如何确保来源可靠性

中药材的溯源体系如何确保来源可靠性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来源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中医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来源可靠,建立一套完善的溯源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材溯源体系是指通过对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流通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实现对中药材质量的全程监控和可追溯。

那么,这样的溯源体系是如何确保来源可靠性的呢?首先,从种植环节开始,严格的产地管理是确保中药材来源可靠的基础。

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对其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溯源体系会详细记录中药材的种植地点,包括土壤、气候、水质等环境因素。

同时,对种植过程中的种子种苗来源、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控和记录。

只有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种植基地,才能为市场提供可靠的中药材原料。

在采收环节,准确的时间和方法的记录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

不同的中药材有着不同的最佳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例如,有些中药材需要在特定的季节采摘,以保证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些则需要特定的采摘部位和手法,以避免对药材造成损伤。

溯源体系会将这些采收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质量追溯和评估。

加工环节对于中药材的质量和来源可靠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个环节,溯源体系会记录加工企业的资质、加工工艺、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

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也会被严格监控和记录,以确保中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和变质,同时保证其药效的稳定性。

在流通环节,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是确保中药材来源可靠的重要手段。

每一批中药材的运输路径、运输条件、储存环境等信息都会被纳入溯源体系。

这样,一旦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为了实现有效的溯源,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可或缺。

目前,常见的技术包括二维码、RFID 标签、区块链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为每一批中药材赋予唯一的标识,将其相关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

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

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采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采收的时间、方法等都会对药材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首先,采收时间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的积累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和药用部位,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

一般来说,大多数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部,药材的质量较好,如丹参、党参、桔梗等。

但也有一些根及根茎类药材在夏季采收,如半夏、延胡索等。

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等。

皮类药材多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杜仲等。

叶类药材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叶片繁茂、颜色青绿时采收,如荷叶、大青叶等,但桑叶多在初霜后采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菊花、金银花等,但也有一些花类药材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槐花、辛夷等。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多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山楂、枸杞等,但也有一些果实类药材在未成熟时采收,如青皮、枳实等。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益母草等。

其次,采收方法也需要注意。

不同的中药材,其采收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根部,尽量保持根部的完整性。

可以用挖掘的方法,但要小心操作,防止挖断或挖伤根部。

茎木类药材的采收,一般采用锯割或砍割的方法,注意不要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

皮类药材的采收,有的可以直接剥取,如杜仲;有的需要用刀刮取,如黄柏。

在采收叶类药材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植株的其他部位,尽量只采摘叶片。

花类药材的采收,可以用采摘或剪切的方法,但要注意保持花朵的完整性。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的采收,要根据果实的成熟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采收方式,如采摘、敲打、割取等。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收与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品质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加工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是确保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花材类:大部分花草类中药材以花开时期为采收时间,如菊花、玫瑰花等。

此时的花草品质最佳,所含有效成分最丰富。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期,如春季或夏季的早晨或傍晚。

此时的药材叶片颜色鲜绿,质地柔软,药效最好。

3.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一般在秋季或冬季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主要储存在根、茎中,所以药效最好。

二、中药材的采收方法中药材的采收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采收方法:1. 花材类:花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择开放程度最佳的花朵进行采摘,避免过开或未开的花朵。

采摘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花瓣。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未受病虫害侵害的叶片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避免将泥土、杂草等杂质带入。

3. 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伤植株。

三、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药材在采收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保证其药效和保存性。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加工工艺:1. 先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先进行初步加工,如清洗、去杂、晾晒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去除杂质,防止细菌繁殖,并提高药材的干燥度。

2. 后加工:一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如炒制、蒸制、炙烤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提高药效,并增加药材的保存期限。

3. 制剂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进一步制成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制剂加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疗效,并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材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中药材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中药材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栽培技术:中药材的栽培环境直接影响其质量和功效。

通过优化土壤、水源和气候等栽培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培育高产高效的新品种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2.采收加工技术: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极大。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需要在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注意时间、方法和工艺,尽量减少对中药材的损伤和污染。

应该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加强采收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和管理。

3.贮藏技术: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氧化、湿度和真菌感染等因素的影响。

采取适当的贮藏技术,可以延长中药材的保质期并保持其药效稳定。

常用的贮藏技术包括干燥、密封和低温贮藏等。

在贮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中药材与湿气和阳光直接接触,以防止中药材的药理活性成分被破坏。

除了以上提到的关键技术,中药材提质增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种植环境的选择:应选择适合中药材生长的环境,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无污染的地区进行种植。

2.种植品种的选择: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3.采收和加工过程的控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收和加工,避免对中药材造成损伤和污染。

4.质量检测和控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对中药材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控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5.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应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和贮藏技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6.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应加强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形成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总之,中药材提质增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贮藏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种植环境选择、种植品种选择、质量检测和控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中药材的质量是影响中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众多,包括生长环境、种植技术、采收和加工处理等。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药材的生长环境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材通常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如林区、山区、河流边等。

而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中药材的生理和化学成分不同,影响其药理活性和疗效。

例如,生长在山区的其中一种中药材可能因为其环境中富含矿物质而具有更高的药效。

其次,种植技术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包括选用适宜的品种、合理的播种密度、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控制等。

例如,对于一些中药材而言,采用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可以增强其药用价值。

采收是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采收时机和采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应在植物生长的一定阶段,例如花期、果实成熟期等。

此外,还要注意采收方法,避免对植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例如,对于根茎类药材,可以选择适当的季节,在植物休眠期进行采收,以保持中药材的活性成分。

加工处理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工处理的目的是保持中药材的活性成分,防止其因氧化、挥发等而降解。

包括晒干、炒制、蒸制、熏制等。

每种中药材对于加工方法的要求不同。

例如,一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炒制,以提高其药效;而一些中药材则需要经过蒸制,以去除其毒性。

除了以上因素外,运输、储存和销售环节也会对中药材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挤压和受潮,以防止中药材的损坏;在储存环节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中药材的氧化和变质;在销售环节要选择可靠的销售渠道,避免购买到劣质的中药材。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质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生长环境、种植技术、采收和加工处理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对于从事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和销售的人员来说,就需要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

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实验结果一、引言草本植物是中药材中的一类重要的资源,其中全草类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全草类药材采收与加工是影响其质量和功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其采收和加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草类药材的采收1. 采摘时间全草类药材的采摘时间应在植物生长期内,以花蕾未开放时为宜。

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全草类药材采摘时间也有所差异。

2. 采摘方法全草类药材采摘时应注意保护植株,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常用的采摘方法有手工割取、机械收割等。

3. 采摘量全草类药材的采摘量应根据自然环境和种植管理条件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损耗。

三、全草类药材的加工1. 晾晒将新鲜采摘下来的全草类药材晒干,是常见的加工方式。

晾晒时应注意防止日晒雨淋和过度干燥,避免影响其药效。

2. 烘干烘干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加工方式。

常用的烘干方法有太阳能烘干、电热烘干等。

3. 蒸制蒸制是将全草类药材放入蒸锅中进行加工,可使药材质量更加稳定。

蒸制时间和温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实验结果1. 采收实验结果以金银花为例,采摘时间应在花骨朵未完全展开时为宜;采摘方法以手工割取为最佳;采摘量应控制在每亩不超过50公斤。

2. 加工实验结果以地锦草为例,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处理后,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晾晒法处理后为1.56mg/g,烘干法处理后为1.72mg/g,蒸制法处理后为1.98mg/g。

其中以蒸制法处理后的地锦草总黄酮含量最高。

五、结论与展望全草类药材的采收和加工对其质量和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全草类药材采摘和加工的最佳方法。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全草类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技术,提高其质量和功效,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资源。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中药材质量因素分析长期以来冲药材质量的降低是困扰中医临床的一大难题,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药材的质量,笔者现就种植、采收、加工、贮存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非地道药材造成质量降低由于某些中药材的缺乏,各地对地道药材进行广泛的引种。

在引种的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事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某些引种药材在改变了环境、生长条件、广泛应用化学肥料甚至应用某些植物生长激素的情况下,出现了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有效成分降低、药材形状、气味改变等一系列问题。

如家种丹参形状改变,野生丹参断面木部维管束,呈纤维性,表皮和皮层与木部的重量比约为1 : 6;家种丹参断面木部维管束不明显,不呈纤维性而质地柔韧,表皮和皮层与木部的重量比约为1 : 15o而丹参的有效成分隐丹参酮主要集中在表皮。

所以,在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生物等环境下,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异,其组成和含量可有很大不同。

这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切不可在不顾环境的条件下,盲目引种他地的药材,这样会降低药材的品质。

2采收时机不当使药材品质下降适时釆收中药材,对保证中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所以,在采收中药材时,不但要追求药材的产量,更要注重药材的质量。

例如,甘草在秋季采挖。

但有实验证明,其所含的甘草甜素在开花前期为10%,在生长末期(秋季)甘草甜素仅含3.5%,相差近3倍。

再如薄荷,在花蕾期挥发油含量近3%,花后期挥发油降到1.5%,但药材总产量却增加I倍多,药农则往往在花后期釆割,这就大大降低了薄荷的质量。

以上事例说明,适时采收中药材,对其质量的提髙是有益的,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应该禁止。

应在既保证质量又能获得较多数量之间选择一个最佳时机。

对理论依据确凿的品种,应严格收购期限,以把好药材收购质量关[2-3]。

3采购后的加工不当,使有效成分降低目前对药材的加工干燥多采用阳干法和阴干法,对少数药材采用烘干法。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断增多,中药饮片也因其方便服用、剂型稳定、易保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推广,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就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质量不一:因为中药饮片的生产原料繁多,而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环节都对饮片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小作坊或者厂家为追求利润,可能会对中药饮片进行非法添加、掺假等行为,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2. 药材加工标准不统一: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对其质量和药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中药材加工的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中药饮片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 服用不规范:一些患者在服用中药饮片时,往往缺乏正确的用药指导,导致服用不规范,甚至出现滥用或误用的情况。

4. 药效不稳定:由于中药饮片原料的复杂性,其药效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保存环境等,导致药效的不稳定。

5.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患者在同时服用多种中药饮片时,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导致药效减弱或者增强。

二、对策建议1. 加强质量监管:政府应当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中药饮片产品的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

2. 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对中药材加工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

3. 提高用药指导水平:临床医生在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时,应当详细告知患者具体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4. 完善保存方法:患者在购买中药饮片后,应当根据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保存中药饮片,避免因保存不当而导致药效下降。

三、结语中药饮片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其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加强对中药饮片质量的监管,推进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化,加强用药指导,提高中药饮片的保存质量和合理用药,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哪些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哪些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哪些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中药材的种植环节是质量控制的源头。

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是关键,包括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

例如,某些中药材对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有特定要求;对气候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也有严格的适应范围。

在种植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化的种植技术,如合理的播种时间、密度,科学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要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环保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

同时,要注重中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以保证中药材的遗传稳定性和品质一致性。

其次,中药材的采收环节对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采收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的中药材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有所差异。

例如,金银花应在花蕾未开放时采收,此时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人参则以生长 6 年左右时采收为佳。

采收的方法也需得当,避免对药材造成损伤和污染。

比如,根茎类药材应小心挖掘,防止折断或破损;果实类药材应适时采摘,避免过早或过晚影响质量。

再者,中药材的加工环节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初加工包括清洗、干燥、切片等步骤。

清洗时要确保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不能过度清洗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干燥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中药材的特性,常见的有晒干、阴干、烘干等。

干燥的温度、时间和湿度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中药材的含水量符合标准,防止霉变和虫蛀。

切片时要注意厚度均匀,便于后续的炮制和制剂。

炮制是中药材加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如炒、炙、煅、蒸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

然后,中药材的储存环节也不容忽视。

良好的储存条件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稳定。

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浅谈中药质量的控制

浅谈中药质量的控制

浅谈中药质量的控制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度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成为了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药质量的控制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包括中药材的采购、炮制、制剂生产、储存和运输等。

本文将从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及中药质量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稳定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药材的地域差异、品种混杂、炮制方法不一等因素,使得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对中药材的采购、炮制、制剂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材质量控制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对中药材的采购、检验、炮制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1、采购:中药材的采购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第一步。

在采购过程中,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供应商,确保所采购的中药材来源清晰、质量可靠。

同时,应对中药材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等,确保所采购的中药材符合质量标准。

2、炮制:炮制是中药材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的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增强药效。

因此,应遵循传统的炮制方法,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炮制,确保炮制后的中药材质量稳定。

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药制剂是中药材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因此,对中药制剂的生产、检验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1、生产: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确保每一步工艺都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符合标准。

2、检验:对中药制剂的检验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检验过程中,应对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在当前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靠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药材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中药材的品种来源。

不同品种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效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不法商贩可能会以次充好,用假冒伪劣品种代替正宗品种,这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

其次,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也至关重要。

土壤的质量、气候条件、水源等都会对中药材的品质产生影响。

比如,生长在污染土壤中的中药材可能会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再者,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也有严格的要求。

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可能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或发生变化。

另外,中药材的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也不容忽视。

加工不当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储存条件不佳可能导致霉变、虫蛀,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受潮等也会影响质量。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靠,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源头把控是关键。

建立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对种植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选择适宜的品种,并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确保中药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同时,要严格控制种子和种苗的质量,保证其来源正宗、品质优良。

加强对中药材采收环节的管理。

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并严格执行。

采收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了解每种中药材的采收要点,避免因采收不当影响质量。

在加工环节,要遵循传统的炮制工艺,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加工过程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对加工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保证加工条件的一致性。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储存环节也不能马虎。

中药材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特性,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

定期对储存的中药材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变质的药材。

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当前中药材市场中存在诸多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发展。

本文将从种植源头、采收和储运、炮制和加工、掺杂和染色、假冒伪劣、质量标准不一、命名不规范、缺乏科学检测等方面,探讨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

1.种植源头问题中药材的种植源头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

一些药农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药材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2.采收和储运问题中药材的采收和储运环节也直接关系到其质量。

一些药材在采收时未严格执行采收标准,导致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降低;储运过程中,由于保管不当,出现受潮、发霉、变质等现象,导致药材质量受损。

3.炮制和加工问题中药材的炮制和加工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一些药材在炮制和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不规范、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例如,一些炮制方法不当会导致药材有效成分损失,甚至产生有害物质;一些加工环节缺乏标准操作规程,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

4.掺杂和染色问题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常在中药材中掺杂染色剂等物质,以增加药材重量或改变药材颜色。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5.假冒伪劣问题中药材市场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不法商贩利用消费者对药材的不了解,以次充好、虚高价格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无法保证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6.质量标准不一问题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炮制工艺导致的质量标准不统一,给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一些地区和炮制工艺的质量标准偏低,导致不合格的中药材流入市场。

7.命名不规范问题中药材的命名不规范问题也较为突出。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医生和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产地、采收、贮藏和加
工等环节。

首先,品种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种的中药材含
有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有效成分,因此其药效也会有所差异。

选择适宜的品
种对于制药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药材的产地也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
水源等环境因素会影响中药材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吸收和代谢活动,进而影
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组成。

采收时间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因此,选择适当的采
收时间,可以使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从而提高其药效。

此外,采收和贮藏的过程也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

采收时,应
注意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工具,以减少损伤和污染。

在贮藏过程中,应控制
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以防止有效成分的流失和微生物的污染。

最后,中药材的加工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加工过程中,可以
通过破碎、烘干、清洗等步骤,促使中药材有效成分的释放和稳定。

适当
的加工方法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可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产地、采收、贮藏和加工等环节。

为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和产地,并
控制采收时间、采收和贮藏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同时采用适当的加工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如何影响药材品质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如何影响药材品质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如何影响药材品质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而采收时间作为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了解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如何影响药材品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不同的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内的化学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以根茎类药材为例,如人参、地黄等,通常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

这是因为在生长末期,植物将营养物质集中储存于根茎中,此时根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如果过早采收,根茎尚未充分发育,有效成分积累不足,会导致药材品质下降;而过晚采收,可能会因冬季的低温或其他环境因素,使部分有效成分分解或流失,同样影响药材的质量。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枸杞,一般在夏末秋初果实呈红色时采收。

此时果实中的枸杞多糖、甜菜碱等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药用价值最高。

如果采收过早,果实未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低;采收过晚,果实熟透易脱落或腐烂,也会影响品质。

又如五味子,应在秋季果实成熟但未完全熟透时采摘,这时五味子中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更好的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

花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则更为讲究。

金银花以花蕾未开放时采收为佳,因为此时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高,且色泽好、香气浓。

一旦花蕾开放,有效成分会有所降低。

菊花通常在秋季花盛开时分批采收,此时花瓣完整、颜色鲜艳,有效成分含量也较为理想。

槐花则应在花蕾形成时采收,此时芦丁等成分含量较高,具有更好的止血作用。

全草类中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开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薄荷等。

此时植株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丰富,药效较好。

如果采收过晚,植物开始衰老,有效成分含量会减少,同时纤维增多,质地变差。

树皮类中药材一般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此时树皮内汁液丰富,容易剥离,且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中药材的溯源机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中药材的溯源机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中药材的溯源机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溯源机制应运而生。

那么,中药材的溯源机制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保证产品质量的呢?中药材的溯源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追踪。

这就像是给每一批中药材都办了一张“身份证”,让它们的来龙去脉都清晰可查。

首先,在种植环节,溯源机制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

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种子、种苗的来源,以及所施用的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种类、用量和使用时间,也都一一登记在案。

这有助于确保中药材在源头就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规范的种植管理,减少因环境因素和不当种植方式导致的质量问题。

例如,有些中药材对生长的土壤酸碱度有特定要求,如果种植在不合适的土壤中,可能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品质。

通过溯源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这类问题,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和品质稳定性。

采收环节同样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对其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溯源机制会记录采收的具体时间、采收人员以及采收时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成熟度等信息。

比如,人参通常要在特定的年份和季节采收,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影响其药效。

通过严格的采收记录,可以确保中药材在最佳的时机被采收,从而保证其质量。

加工环节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

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清洗、干燥、切片、炮制等各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工艺参数和操作人员等信息都会被纳入溯源系统。

比如,有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来降低毒性或增强药效,如果炮制不当,可能会导致中药材失去原本的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有了溯源机制的监督,就能规范加工过程,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流通环节,中药材的运输、储存条件以及每一次的交易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

比如,某些中药材对温度、湿度比较敏感,如果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条件不当,可能会导致变质。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估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估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估在中药行业中,中药材的加工与质量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材的加工包括采收、洗净、干燥等步骤,而质量评估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来确定中药材的质量。

本文将就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估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加工中药材的加工是指将采摘下来的中药材经过特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加工,以提高其药用效果,并延长其保存期限。

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洗净、晾晒、蒸馏等。

1. 洗净洗净是指将采收下来的中药材用清水进行冲洗,去除污物和杂质。

在洗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水的质量,一般应选择干净的山泉水或纯净水进行洗净。

同时,还需注意洗净的时间和水温,以免影响中药材的药用成分。

2. 晾晒晾晒是将洗净的中药材摊放在透气、干燥的地方,自然晾晒至干燥。

晾晒的目的是除去中药材中多余的水分,确保中药材的保存期限和药效。

在晾晒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避光和通风,以免中药材受潮发霉或因光照而损失药效。

3. 蒸馏蒸馏是将晾晒好的中药材放入专用的蒸馏器中,加热后使中药材中的药用成分挥发,通过冷凝后收集提取。

蒸馏能够提高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浓度,使其药效得到最大发挥。

二、中药材质量评估中药材质量评估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来确定中药材的质量。

常见的质量评估方法有形态学鉴别、理化性质测定、化学成分分析和功能性评价等。

1. 形态学鉴别形态学鉴别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中药材的外部形态、色泽、质地和气味等特征,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通过形态学鉴别可以了解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否符合标准,以及有无杂质。

2. 理化性质测定理化性质测定是通过测试中药材的密度、水分含量、挥发性物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其质量。

理化性质测定可以直观地了解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判断中药材的质量好坏。

3. 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如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等,来评估其质量。

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借助现代仪器设备,检测中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判断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如何保障

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如何保障

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如何保障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那么,如何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呢?首先,中药材的种植环节至关重要。

种植环境的选择应符合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包括土壤、水质、气候等因素。

例如,某些中药材对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有特定要求,对水质的清洁度也有较高标准。

同时,应避免在受到污染的土地或水源附近种植中药材。

在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关键。

过度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药材的安全性;而滥用化肥则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药材的品质。

因此,种植者应遵循科学的种植规范,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技术,如生物防治病虫害、有机肥料的使用等。

优良的种子和种苗也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基础。

选用经过选育、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种子和种苗,可以从源头上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此外,种植者还应掌握科学的种植时间、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法,确保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光照、水分和养分。

其次,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环节不容忽视。

采收时间的把握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

不同的中药材有其特定的采收季节和时间,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可能导致药材质量下降。

例如,金银花应在花蕾未开放时采收,以保证其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

在加工过程中,应遵循传统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要求,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稳定。

加工过程中的干燥、炮制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和变质。

例如,地黄的炮制需要经过蒸制、晾晒等工序,以改变其药性和功效。

再者,中药材的储存和运输环节也对质量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中药材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阴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发霉、虫蛀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要采取有效的防虫、防鼠措施,确保中药材的储存安全。

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中药材受到挤压、碰撞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提高中药材质量。

方法:实际调查、查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结果: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较大。

结论: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从采收、加工环节抓起。

【关键词】中药材;采收;加工;质量;影响
中药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从而也影响到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药材来源、产地、栽培年限、采收季节、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和贮藏等。

本文就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

1 采收
中药材品种多、产地广、药用部位不同,因而采收季节也不同,要保证临床疗效,必须了解其生长特性、生长环境、生长年限、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合理适时采收。

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质量。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谚语说明了适时采收中药材的重要性。

1.1 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要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初春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此时根及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黄连、怀牛膝、党参、天麻等。

丹参在第四季度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它季节收获
高2-3倍[1]。

但有些中药材其地上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如夏天无、延胡索、浙贝母、半夏、太子参、山慈菇等。

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生长期采收,对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质量影响较大。

桔梗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总皂苷含量高的药材[2]。

甘草在开花前采收,甘草苷含量达10%,若已开花则含量降为3.0-4.5%[3]。

白术中挥发油含量二年生者明显高于一年生,分别为0.94ml/100g和0.44ml/100g;黄连小檗碱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以6年生者最佳[4]。

1.2 叶类药材
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大青叶,艾叶等。

也有在秋季经霜打落时采收,如桑叶、枇杷叶。

研究表明桑叶最佳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经初霜后,这时桑叶中芦丁及绿原酸含量相对较高[5]。

有的药材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同,如薄荷,在开花盛期挥发油的含量较多,而且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
量为最高,而在阴雨2-3天采收,挥发油含量降低3/4[6]。

1.3 花类药材
花类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

如金银花、辛荑、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但也不宜过早,过早则花未形成,气味不足。

其它花类又不是尽要求在含苞时采收,如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
而且要求在早晨露水未干,太阳未升高时进行采摘;菊花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

1.4 全草类药材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期采收。

如益母草、仙鹤草、荆芥、香薷、泽兰等。

青蒿如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青蒿素的含量8月前随生长采收期的延长逐渐增高,8月后逐渐降低,应于8月份花开前盛叶期采收为佳[7]。

垂盆草秋季采收的对肝炎有治疗作用,而春天采的则无疗效,这是因为从4月到10月才含有效成分盆垂草苷0.1-0.2%,而春季则无[8]。

广藿香在12月份采收,其有效成分广藿香酮的含量达到最高值[9]。

1.5 果实种子类药材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薏苡仁、花椒等;有的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青皮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另外浆果,如枸杞、女贞子的采收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山楂等;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小茴香、牵牛子等,则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收。

1.6 茎木类药材
茎木类一般在秋冬季节采收,如关木通、首乌藤、忍冬藤等。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有些须在春、秋季采收嫩枝,如桑枝、桂枝、钩藤等。

1.7 根皮及树皮类药材
根皮通常在秋冬季节植物枯萎时采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桑白皮等;树皮一般在春、夏季采收,此时皮部养分及液汁增多,皮部与木部易剥离,如黄柏、秦皮、杜仲、合欢皮等。

少数树皮类药材于秋、冬采收,如肉桂、川楝皮等,肉桂在9至10月间采收,质重、肉厚、香气浓、质量佳;川楝皮冬季采收,有效成分川楝素含量最高[10]。

2 产地加工
大凡中药材在采收后,一般都须进行产地加工,如洗刷、去除非药用部分,蒸煮烫、切制、晾晒等。

产地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有“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的论述,阐明了正确的采收加工对中药质量的重要意义。

2.1 干燥
干燥是中药材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地为了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导致有效成分的破坏,并便于药材的长期储存。

根据药材的质地、性质和所含成分的不同,常用的干燥方法阴干、晒干、烘干、焙干等。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须阴干,如薄荷、细辛、辛荑、荆芥等;含水分较多的药材须焙干,如地黄等;个大的块根须烘干,如白术、川芎等。

根据不同的药材,选取合理干燥方法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否则对其质量都有较大
影响。

如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烘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量生晒品比烘干品高出一倍以上[11]。

2.2 去皮
有些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干或根皮类的药材,其外皮或部分带有粗皮者属于非药用部位或质次的部位,含有效成分甚微,须除去后方可药用。

如肉桂、厚朴、黄柏、杜仲、木通、防已、桑白皮等去粗皮;大黄、山药、白芍、桔梗等刮去外皮。

药材除去外皮或粗皮后不但可提高药材的纯净度,并相对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含量。

杜仲入药,生长年限愈长,质量愈好,但粗皮也愈厚,一般占整个药材重量地20-30%,粗皮由木栓细胞组成,属非药用部位;厚朴的粗皮中基本不含有效成分厚朴酚等[12]。

2.3 去毛
去毛一般是去除某些药材表面或内部附生的非药用的绒毛,或去除某些根茎类药材表面附生的须根,目的是除去非药用部位,净化药材,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如香附、知母等去除须根,目的是净化药材;枇杷叶刷去毛,金樱子除去毛刺目的是减除服用时可能因绒毛对呼吸粘膜的刺激而造成咳嗽。

2.4 蒸煮烫炒
一些富含浆汁、淀粉、糖类的中药材须煮沸或略煮,破坏酶的活力,保证质量,便于干燥。

如白芍、百合、白芨、百部、女贞子等须烫;而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等则须煮至透心。

有的蒸后不易散瓣,如野菊花、杭菊花等。

金银花产地蒸后晒干,其绿原酸
和异原酸含量比生晒的高7倍[13]。

2.5 趁鲜切片
一些药材因块形大,干燥后质地坚硬,为避免再加工时久泡使有效成分流失,须趁鲜切片。

但有些不注意加工质量、随意改变片型、厚度超规定,使饮片质量下降,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萆薢、乌药、何首乌等应切为厚片,而切为块状;鸡血藤应切为斜片状而切为段。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较多,采收时节、产地加工环节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要制定出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采收加工方法,确保中药材质量,确保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姜卫卫等.丹参最佳采收期初探[j].现代中医药研究与实践,2008,22(1):6.
[2] 施东,冯继承.桔梗采收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6,19(5):521.
[3] 陈德煜.影响中药饮片质量因素剖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3
[4] 刘环香,冯兰珠.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中药,2006,5.
[5] 任玉珍,王龙虎.不同采收期桑叶药材的质量比较[j].中国现代中药,2006,5:8-9
[6] 徐建中等.中药材采收期研究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1,
15(6):48.
[7] 李春红,王琳,何兵.青蒿不同生长期青蒿素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7(4):888-889.
[8] 谢宗万.中药材采收应适时适度,以优质高产可持续利用为准则论[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154.
[9] 詹亚华.中药鉴定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3-155
[10] 林兴龙,黄坚航.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j].海峡药学,2006,18(1)56.
[11] 宗万龙,卢韶丽.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中国药事,1997,11(1):51
[12] 赵京春等.浅析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产地加工因素[j].北
京中医,2000,3:36.
[13] 张树尧.试述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j].实用中医药,2007,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