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研究论文
粤剧传承申论作文范文
粤剧传承申论作文范文
粤剧传承申论作文范文:
粤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粤剧传承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目前粤剧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粤剧传承,保护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粤剧传承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资助粤剧团体、学校和表演场所,为他们提供演出场地、排练资金以及艺术家的培训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激励年轻人学习粤剧,例如通过开设专门的粤剧培训班和学院,提供奖励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粤剧事业。
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粤剧传承工作。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粤剧的兴趣,带他们去观看粤剧表演,为他们创造学习粤剧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粤剧的教育,包括开设粤剧相关课程、组织粤剧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粤剧的魅力。
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粤剧表演和演出交流活动,提高公众对粤剧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此外,传承文化需要有扎实的艺术基础。
因此,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十分关键。
艺术家要不断学习、练习和创新,提高自身艺术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年轻艺术家的培养和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舞台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对粤剧的热爱,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粤剧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粤剧传承的目标。
只有保护粤剧传统、传承粤剧文化,才能让粤剧继续繁荣发展,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粤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两方面进行探析,以了解其生存状况。
粤剧的传承是指将其传给后代的过程。
粤剧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丰富和快速发展,粤剧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喜欢追求时尚和新鲜的事物,对传统艺术形式缺乏兴趣。
粤剧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机构和团体不断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部分粤剧团队将剧目进行改编,增加现代元素,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一些学校将粤剧纳入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粤剧,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理解。
这些努力有助于粤剧的传承,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希望。
粤剧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粤剧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娱乐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人们更喜欢通过手机、电视和网络平台获取娱乐信息,而对传统戏曲演出的需求逐渐减少。
这也给粤剧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粤剧产业需要进行创新。
一些粤剧团队开始探索线上演出的形式,通过网络直播和录制视频,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欣赏粤剧。
一些团队还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新的粤剧作品,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
除了粤剧团队的努力外,政府的支持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推动粤剧的发展。
开展粤剧表演赛事、设立奖励基金等措施,可以激发粤剧人才的创作热情和参与度。
政府还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但通过各方的努力和创新,粤剧的生存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未来,粤剧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和政府的支持,继续繁荣发展。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实践与探究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实践与探究摘要:2006年我国将粤剧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名单中;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第四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
可见粤剧的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因此应从孩子开始着手进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奇葩。
本文以粤剧的探索和创新等表现形式为依据,对粤剧进入小学校园的必要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艺术;粤剧;小学校园;实践;探究目前在我国极为重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属于我国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广东粤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如何将其进行发扬是当代音乐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粤剧也迎来了发展机会。
但是受现阶段娱乐形式的影响以及观众对艺术的欣赏形式的改变,也给粤剧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一、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粤剧?针对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粤剧这一个问题,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一部分人认为小学生有必要学习粤剧,学习粤剧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同时通过对粤语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粤语的了解。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粤剧的必要。
现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其说普通话,粤语说的并不好,粤剧肯定也不能学好。
曾经有位艺术家说过,粤剧的魅力不只是在语言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其形式、音乐、服饰和造型等多方面[1]。
之前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多所小学为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的活动,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粤剧作为广东的民族艺术象征,在小学也适当安排了一些课时,对粤剧知识、典故等进行讲解,并传授给学生一些关于唱腔、工尺谱和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喜欢粤剧的学生创造学习粤剧的环境,从而使粤剧能够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二、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对粤剧的学习过程中,以青少年最佳。
一部分人认为,粤剧的学习应从娃娃开始入手,年龄越小学习越好,这种想法也有不对的地方。
小学生综合实践科技小论文 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
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研究论文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梁家敏梁家洁【摘要】当前我们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广东粤剧随着国力的增强,迎来了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等困境。
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双胞胎,我们是粤剧的爱好者,又是粤剧的演出者,演出时姐姐扮花旦,妹妹演小生。
借此机会,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当代青少年看待粤剧的各种特殊的片面的观点,挖掘了一些创新的、有针对性地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
粤剧――作为民间艺术奇葩,作为番禺水乡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粤剧,更全面地认识传承粤剧的重要性,体会人民的智慧,激发同学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并对如何传承“粤剧”提出实际的建议。
【关键词】传承民间艺术粤剧调查研究一、研究目的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的今天,学校尤其重视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倍感骄傲;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及和谐社会理念的今天,国家尤其重视和谐新农村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农村的一名会唱粤曲的孩子,我们深感自豪。
我们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鱼米之乡,粤剧是我们民间艺术奇葩,从粤剧的发展史,到粤剧的传承;从粤剧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到粤剧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情怀,积极去调查开发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去教育学生,从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等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关注我们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特色文化的情感。
二、研究过程及挖掘方法(一)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学生,我们在学校针对初一至高二青少年进行具体的调查,了解其对粤剧的认识以及传承粤剧的看法。
(学校普查)(二)我们姐妹俩都会表演粤剧,我们可以通过到粤剧团去实地调查访问,并亲自上阵体验。
关于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探讨
关于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探讨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粤剧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装束和曲调而闻名于世。
作为广东省的地方戏曲,粤剧在近年来面临着生存状况和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粤剧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其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粤剧起源于中国南方,流行于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
它以潮剧和客家戏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粤剧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
首先,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戏曲带来了竞争。
年轻人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观看短视频、听音乐等方式来获得娱乐,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去剧场观看戏曲。
这种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使得粤剧的观众人数逐渐减少,导致其经济来源减少。
其次,粤剧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方式可能缺乏兴趣,他们更喜欢现代化和新颖的元素。
因此,传统的粤剧表演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故事情节和现代化的元素,结合舞台技术的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另外,传承是粤剧发展的关键。
很多传统的粤剧表演技巧和曲调只能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人。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人对于从事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承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传统戏曲教育的推广。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对于粤剧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场地和演出机会,鼓励年轻人参与到粤剧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方式,保护和宣传粤剧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另外,广告和推广也十分重要。
社会上对于粤剧的认知度较低,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粤剧这一戏曲形式。
因此,需要加大对于粤剧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播粤剧的价值和魅力。
最后,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
通过将粤剧引入国际舞台,可以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市场的发展空间。
同时,与其他地方戏曲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戏曲形式之间的互动及艺术创新。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地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观众口味的变迁,粤剧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粤剧的生存状况进行探析。
粤剧的传承问题是粤剧生存状况的关键。
由于粤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且要求演员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功底,传统的师父传徒方式成为传承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家庭结构变化,现代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导致传统的师徒制度受到破坏。
许多年轻人因为选择移居他地、就业压力等原因,不再愿意进入传统戏曲行业,这导致了粤剧传承面临着断代绝传的风险。
加上近年来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年轻人对于粤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也大大减弱,更加剧了粤剧的传承困境。
粤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影响了其生存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对于娱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粤剧具有古老的历史积淀和地方色彩,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又存在一些与现代观众需求不符的问题。
粤剧的唱腔与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有一定的差异,粤剧的演员多以戏子的身份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不做化妆和服装的变化,这与现代观众对于精美舞台效果的需求有一定的冲突。
粤剧的剧本多是古代故事,与现代观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影响了其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粤剧在发展中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寻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保持其生存状况。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并非一无可为。
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传统戏曲保护办法》,鼓励戏曲艺术组织和个人从事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政府还加大对于戏曲院团的投入支持,提供场地和资金等保障,鼓励戏曲艺术家创作新作品,提高艺术水平。
学校和社会机构也积极开展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举办各种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开设戏曲培训班,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专业能力。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地区,因此又称广东戏。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唱词和表演形式而闻名,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粤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生存状况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粤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以书场民间演出形式广为流传,后来逐渐形成了专业的戏曲剧种。
粤剧的唱腔独特、唱词优美、表演技艺精湛,深受广东地区观众的喜爱,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受欢迎。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变迁,粤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随着现代传媒和电子娱乐的兴起,粤剧的传统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年轻一代对于粤剧的兴趣不如前几代人那么浓厚,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这使得粤剧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速,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市场的竞争,演出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收入不高,这使得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艰难。
虽然粤剧面临不少困难,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粤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改善。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文化补贴、演出补贴等方式,鼓励粤剧艺人的创作和演出。
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也积极参与到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粤剧展览、比赛等形式,促进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二、粤剧的生存状况粤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其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粤剧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粤剧的传统观众群体正在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传统观众对粤剧的喜爱程度逐渐减弱,这使得粤剧的市场需求不如前几年那么旺盛。
一些传统的粤剧演出场所也面临着关闭或改造的命运,给粤剧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粤剧的演员队伍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演员的培养不足。
粤剧论文
浅谈粤剧【内容摘要】当前我们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广东粤剧随着国力的增强,迎来了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等困境。
【关键词】传承;民间艺术;粤剧“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上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悠长的女声,动人的旋律,带领我们进入粤剧天地,撩开粤剧神秘的面纱。
广东粤剧博物馆中,一座题着“琼花会馆”四字的牌坊,见证着粤剧的辉煌。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贝兄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正是对当时盛况的极致描述。
明末清初的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因此,当时的佛山当之无愧的成为粤剧的活动中心。
粤剧诞生于清中叶,即清道光至光绪初期约50年左右时期,成熟与清末民初。
民国二十年前后(即2 0 世纪3 0 年代前后),粤剧基本已由戏棚官话改唱广州方言(白话)。
梆黄新板式、新句式的创造,特别是板腔、曲牌、说唱能串连成段,使粤剧唱腔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
从辛亥革命前后到1932年,粤剧已经完成了地方化的过程。
此时的粤剧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民歌说唱、民间音乐、兄弟剧种唱腔音乐,西洋音乐及其乐器、配器方法,尤其是依据粤剧剧情需要,吸收电影主题歌填词说唱,提高了粤剧唱腔音乐的表现力。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粤剧进入了发展新时代,粤剧团改制成为国家表演艺术团体,粤剧更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蜚声海外。
虽然“文革”的劫难,粤剧曾一度备受摧残,但是,这颗“南国红豆”却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五十年代,粤剧这朵难过奇葩,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
而如今,粤剧却面临濒死状态。
从曾经有过的辉煌到萎缩,到目前摇旗呐喊要振兴要繁荣,期间并非没人把脉开方,但效果依然不能乐观。
在五十年代的省港澳艺术剧场中,粤剧票房连年位居榜首,在广州更是产生广州产生了象《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等一大批好剧目,不仅在内地,更是在港澳和海外也轰动一时。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摘要】粤剧是粤语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粤剧面临着生存状况的挑战。
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和剧目无人继承。
粤剧仍然在一些地方得到保留和传承。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粤剧正在不断寻求发展的机会和方式,积极创新和变革。
未来,粤剧面临着挑战,但也有着机遇,只有坚持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传统文化,才能让粤剧在未来继续发展并繁荣。
【关键词】粤剧、生存状况、传承、发展、历史、困境、现状、未来前景、挑战、机遇、重要性。
1. 引言1.1 粤剧的重要性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粤剧不仅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也是广东地区的骄傲和文化标志。
它通过优美的旋律、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表现力,向人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粤剧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戏曲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粤剧中的经典剧目如《红楼梦》、《窦娥》等,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粤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中国戏曲的发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粤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正文2.1 粤剧的历史粤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起初是广东省流行的民间戏曲形式。
粤剧受到了很多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如评剧、越剧、黄梅戏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色。
粤剧的发展经历了演员、剧目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剧在广东迅速传播,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之一。
20世纪初至中期,粤剧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剧作和演员,其中不乏一些被誉为“戏坛之王”的表演艺术家,如黄君璧、凤凰君等。
粤剧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粤剧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粤剧,又称广东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广东地方戏曲发展演变而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粤剧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目选材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支持与喜爱。
它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伴有曲艺、舞蹈和杂技等元素。
粤剧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和优美的舞台表演而闻名于世。
在20世纪,粤剧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幸运的是,在广东当地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粤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至今仍然在舞台上演。
粤剧的剧目选材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正剧,如《刘海粟》、《婚前婚后》等,也有民间故事,如《梁祝》、《木兰从军》等。
这些剧目通过曲艺、唱腔、舞蹈等方式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其中,曲艺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行腔、曲调及记牌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剧情。
唱腔是粤剧的另一特点,包括“高拖”,“合拖”,“慢拖”等不同的唱腔方式,使得粤剧具有独特而美妙的音乐魅力。
粤剧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娱乐,还起到了社会教育的作用。
通过演绎历史故事、宣扬正气道德、展示传统审美观念等方式,粤剧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粤剧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演员,如花旦、老生、小生等,他们承载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粤剧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多样化和商业化的冲击,粤剧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扶持和培养年轻粤剧演员、组织演出和培训等。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粤剧的保护与传承中,组织线下活动和展览等推广粤剧文化。
总的来说,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剧种,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剧目选材多样、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表明粤剧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粤剧艺术调查报告范文
粤剧艺术调查报告范文粤剧艺术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为了解广东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艺术形式——粤剧艺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次粤剧艺术的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我们选择了广东地区粤剧艺术爱好者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士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包括面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调查结果:1. 粤剧艺术的特点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粤剧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唱腔、表演、舞蹈等。
粤剧的腔调婉转动听,表演精湛,能够表达深情厚意和娓娓道出美丽故事。
2. 粤剧艺术的受众群体粤剧艺术的受众群体广泛,包括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
老年人对粤剧有着情感依恋,中年人对粤剧有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感,青年人则将粤剧视为一种时尚艺术。
3. 粤剧艺术的现状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粤剧艺术在广东地区尽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年轻人缺乏对粤剧的了解和兴趣,导致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其次,粤剧演员的培养和传承也面临困难,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行业。
四、发展对策和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艺术,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对策和建议:1. 加强粤剧艺术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向公众普及粤剧艺术的知识和魅力,增加广大民众对粤剧的了解和兴趣。
2. 引导年轻人参与粤剧艺术通过开设粤剧艺术培训班、举办表演活动等,吸引年轻人参与粤剧的学习和实践,激发他们对粤剧的兴趣和热爱。
3. 支持粤剧演员的培养和传承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保护机制,培养更多的粤剧演员,确保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4. 推动粤剧艺术与当代社会的结合鼓励创新,结合当代文化元素和社会问题,创作更具有现代感的粤剧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艺术。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广东地区粤剧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引导年轻人参与和支持粤剧艺术,以及加大对演员的培养和传承的支持,我们相信粤剧艺术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得到更好的发展。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广东省,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粤剧的生存状况可能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粤剧的生存状况进行探析。
粤剧的传承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年轻人对粤剧缺乏兴趣,导致传承环境不利。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娱乐方式多样化,使得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需求减少。
一些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习现代艺术形式,而不是传统的戏曲表演。
这些因素都对粤剧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尽管面临种种困境,粤剧在一些领域仍然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粤剧的独特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赢得了一批忠实观众的喜爱。
尽管观众数量可能不多,但他们的支持和热爱是粤剧传承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机构和戏曲剧团通过创新和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演出场所,让粤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些剧团将粤剧与当代故事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的剧目和剧种,吸引了新的观众群体。
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也对粤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广东省,政府通过扶持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粤剧剧团的创新和发展。
一些粤剧表演和比赛也得到了政府的赞助和关注,为粤剧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这些举措和支持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忠实观众的支持,文化机构和戏曲剧团的创新,以及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希望。
粤剧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寻求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粤剧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粤剧的生存状况,并对其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戏曲表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并且使用古老的语言和表演方式,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追求便捷的娱乐方式不相符合。
年轻一代对粤剧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更倾向于接触和欣赏更现代、流行的文化形式。
这些因素使得粤剧的观众群体不断减少,粤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尽管面临困境,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在进行。
一方面,一些粤剧院团和专业演员致力于推广粤剧,积极寻找新的表演方式和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他们将传统的粤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了一些富有现代感和时尚元素的剧目,使得粤剧更具现代感。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粤剧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粤剧事业的支持,鼓励和扶持粤剧剧团和演员的发展。
一些文化活动和表演赛事也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粤剧。
要想真正实现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粤剧经典剧目在现代社会中的接受度较低,需要创新和改进,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传承者的培养和传承工作非常重要。
粤剧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练习的艺术,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和培训机构来传授和传承技艺。
对于年轻一代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他们是粤剧传承的希望和未来。
粤剧的市场开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和推广粤剧,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珍贵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困境。
通过演员和剧团的努力,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在进行。
要想实现粤剧的长久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粤剧的生存和发展将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幼儿园及中小学粤剧传承论文
幼儿园及中小学粤剧传承论文概要:想要让粤剧一路传承下去,就要让少年儿童爱上粤剧。
然而,让每个人都学会唱粤剧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给粤剧注入新的血液,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玩转粤剧”。
粤剧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地域性文化沉淀。
广东地区的很多老人家都是粤剧的忠实“粉丝”,笔者采访了一些广州本地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回忆道:“粤剧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我小的时候也差点成了粤剧演员,以前没有现在那么多高科技的东西,电视网络都没有,看电影又太贵了,人们一般的娱乐和消遣就是看大戏,开戏的时候就是最开心的时候,很有意思!”粤剧寄托的是老一代人的美好回忆,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也对粤剧有着特别的情结,但是这种广府文化正在渐渐被新生一代所抗拒。
罗丽在《年轻人眼中的粤剧》一文中写道:“粤剧表演是以表现古代生活和古典美为主要内容的,这曾经也适应了好几代人的审美观,这也是过去粤剧兴旺的一个原因。
在21世纪的今天,步履匆匆的生活以飞快的速度改变了粤剧的生存环境,冗长的腔调、浓重的化妆、落套的剧情,粤剧种种陈旧而僵化的弊端,日益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的确,如今的青少年因为有了网络、电视等高科技以后,像粤剧这种“老古董”也就无人问津了,而青少年心中又是怎么想的呢?为了能更加客观地了解分析粤剧的传承现状,笔者做了如下的调查并进行统计。
这次的调查在广州番禺各学校进行,分别有市桥中心小学、北城小学、南阳里小学、星海中学、番禺实验中学、东风中学、象贤中学、仲元中学。
回收到的有效问卷共有98份,其中小学有44份,初中有30份,高中有24份。
由于考虑到幼儿园小朋友认字有限,对幼儿的调查通过采访幼儿园的老师代替。
以下是笔者所做的调查分析以及数据统计:1. 受调查人群中,71.4%的人选择偶尔接触到粤剧。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组里面有36%的小学生选择从来没有接触过粤剧。
2. 受调查人群中,在接触方式上大部分的人选择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另外也有29%的人选择学校,而选择在学校里接触到粤剧的多为初中组。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1. 引言1.1 粤剧的定义粤剧,是一种源于南方广东地区并在海外华人社区流行的传统戏曲形式。
它以广府方言演唱,结合音乐、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元素,是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
粤剧在19世纪中叶兴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粤剧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和角色类型,包括历史剧、生活剧、民间故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楼梦》、《牡丹亭》等。
粤剧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和表演技巧而著称于世,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和唱腔模式,以及细腻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化妆功底,使得粤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传播,成为促进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粤剧是一种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粤剧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然不可替代。
【结束】1.2 粤剧的地位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戏曲中,粤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南国明珠”。
粤剧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门类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独特的音乐曲调和优美的舞台布景,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粤剧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粤剧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粤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粤剧的地位和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重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粤剧传统文化作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粤剧传统文化作文《当代大学生与粤剧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粤剧,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啊,对粤剧是一窍不通的。
只知道在电视里偶尔瞧见那些演员花花绿绿的穿着,咿咿呀呀地唱着。
有次学校社团招新,我看到有个粤剧社团。
当时我就好奇,这大学怎么还有这种古老的社团呢。
看着那些社团的师兄师姐们,穿着粤剧的戏服在那展示,我满眼都是新奇。
我就想啊,这说不定是个很有趣的事儿,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社团。
刚进社团的时候哇,啥也不会。
那些身段、唱腔,对我来说就像看天书一样。
团长让我先从基本功学起。
就拿那个台步来说吧,看着师兄师姐走起来轻盈又好看,真到自己走啊,那简直是同手同脚的灾难现场。
每次走台步,我不是绊到自己就是走得像个机器人。
还有那唱腔,粤语本来就不太会说,再要唱出韵味,我感觉自己的舌头都快打结了。
我就在心里感叹,这粤剧看着美,学起来可真够折磨人的。
有一次,社团接到了一个小型演出的任务,是在学校的一个文化节上表演一段粤剧的小片段。
我们准备的是《帝女花》中的一段。
大家一开始排练的时候,各种问题都冒出来了。
有个师弟老是把词唱错,还有个师妹台步怎么走都走不到位。
大家就互相调侃,说我们这是要搞个“爆笑版”粤剧了。
但是谁也没有放弃,每天放学后都抓紧时间排练。
二慢慢的,我发现粤剧是很有魅力的。
虽然我还只是个半吊子,但每一次能把一段唱腔唱通顺,每一次能把一个身段做标准一点,都有一种成就感。
话说回来在准备那小演出的时候,我们为了服装道具这些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社团经费有限啊,那戏服不够精致。
有位师姐就自己动手修改,一针一线的,从袖口到领口,改得那叫一个细致。
有个师兄则负责道具,他为了找一把合适的剑,跑遍了学校周围的旧货市场。
而我呢,就专注在自己的表演上。
我开始去研究《帝女花》这个故事,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
原来粤剧不仅仅是唱和演,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我把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里,虽然比不过那些专业的,但是也开始有了点味道。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广东粤剧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广东粤剧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吴家艳(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粤剧的舞台艺术经历了一个由简朴、简陋到逐步完善,进而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借鉴了京剧和话剧、电影有的艺术手段,得到物质条件进步的有力支持,这对于粤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粤剧;舞台美术;艺术修养;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55-01一、前言粤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需要人们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搜集。
对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二、粤剧的来源与发展粤剧的产生和形成众说纷纭。
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由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
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
辛亥革命时,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人纷纷组织“志士班”,与工人、学生一起,进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编演了《文天祥殉国》等戏。
同时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很快使自己丰富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半个世纪中,粤剧发展的道路尽管出现波折,但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是重大的。
后来,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三、粤剧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各方面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通过粤剧人士的不断努力,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并且努力积极推动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1.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对粤剧的喜爱程度,以60岁以上的人为主为75%,不喜欢的人当中以18岁以下的年龄阶段为主为13%,综上所述,可显示出粤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缺少粤剧演员,粤剧不具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大多数青年人不喜欢粤剧,主要原因是对于粤剧接触少、不理解。
《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个单向关系,它们是互相施受的双向关系,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粤剧南派艺术传承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中国的传统戏剧发展到明活,迎来了艺术上的乂一个高峰,先有四大声腔竟胜,后有花部的崛起。
花部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乾隆五十年的吴太初《燕兰小谱》今以弋阳、梆子曰花部,昆腔曰雅部,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
①稍晚的李斗《扬州画舫录》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②可见活初昆腔以外,其他乱弹诸腔通通划归花部,由此花部的艺术渊源也自然比较庞杂,有明活的民歌小调,也有南北曲。
焦循在《花部农谭》中提出: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③根据焦氏的说法,花部继承北曲杂剧传统,形成于民间,最先盛行于乡村。
再从《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来看,花部包括了弋阳腔,与南曲戏文也断不了关系。
俞为民在《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就论证了南戏在明活时期发展衍变的路径:宋元南戏进入明代后,便分为民间南戏(传奇)与文人南戏(传奇)两路发展, 到了活代中叶,文人南戏(传奇)受到花部诸腔戏的冲击,其流传的范围愈来愈小。
相反,民间南戏(传奇)到了活代中叶,贝仙现了蓬勃发展的情形。
活代南戏一路以原有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另一路则衍变或融入了花部诸腔戏中。
④从前人的研究来看,花部虽崛起于活,实酝酿于明,其艺术的渊源有相当部分乃南曲戏文、北曲杂剧在明活时期民间化、地方化的结果。
花部的繁盛,昆腔的影响,还有地域文化的滋养,地方剧种纷纷形成。
在岭南地区,也有一个戏剧品种在这个艺术浪潮中傲然绽放,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粤剧。
一、南派粤剧的形成粤剧,乂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活初形成于佛山。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
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研究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地区有着广泛的普及和传承,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盛誉。
本文将对粤剧艺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探讨。
1.腔调奇特粤剧的腔调特别奇特,将说唱融合,音律丰富多变,常常出现高亢、激扬、急促等飞跃的动感。
有的唱腔朗朗上口,让人一听就深深地被吸引到剧情中。
2.表演技巧丰富粤剧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涵盖了舞蹈、武术等多种表演艺术的技巧。
演员不仅要会唱腔、念白、吹打,还要懂得舞蹈、武术等,才能体现出粤剧的独特艺术风格。
3.形态美观粤剧舞台上,演员的装扮、动作、舞蹈都力求美观,整个表演过程更像一种视觉艺术,许多表演场面都颇具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粤剧中的“翻飞跳”、“随信扇”、“改步江山”等动作,都是不容易学会且十分美观的动作。
4.内容多样性粤剧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的历史故事、戏曲名著、当代生活,以及悬疑、爱情、喜剧等不同类型的主题。
这使得粤剧具有不同阶层、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喜好,让人体验到文化的多元性。
发展趋向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在现代化的舞台上如何发展也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粤剧的发展趋向。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粤剧传承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中,但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如何在现代舞台上充分体现和融合传统文化成为粤剧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要体现在剧情的呈现上,更要从音乐、造型、道具等多个维度进行突破和创新。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有主流地位。
2.注重娱乐性现代社会注重娱乐化文化,粤剧也应该进一步注重娱乐性。
在保留传统的经典剧目的同时,更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加强色彩鲜艳的舞蹈、悬疑、喜剧等类型的演出,以拓宽观众群体。
3.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手段,推动粤剧文化的跨界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戏曲周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剧场建设、以及旅游配套服务的提供等。
最终达到文化与产业相融的“双赢”良好局面。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研究论文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的调查研究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梁家敏梁家洁【摘要】当前我们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广东粤剧随着国力的增强,迎来了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等困境。
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双胞胎,我们是粤剧的爱好者,又是粤剧的演出者,演出时姐姐扮花旦,妹妹演小生。
借此机会,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当代青少年看待粤剧的各种特殊的片面的观点,挖掘了一些创新的、有针对性地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
粤剧――作为民间艺术奇葩,作为番禺水乡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粤剧,更全面地认识传承粤剧的重要性,体会人民的智慧,激发同学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并对如何传承“粤剧”提出实际的建议。
【关键词】传承民间艺术粤剧调查研究一、研究目的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的今天,学校尤其重视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倍感骄傲;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及和谐社会理念的今天,国家尤其重视和谐新农村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农村的一名会唱粤曲的孩子,我们深感自豪。
我们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鱼米之乡,粤剧是我们民间艺术奇葩,从粤剧的发展史,到粤剧的传承;从粤剧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到粤剧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情怀,积极去调查开发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去教育学生,从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等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关注我们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特色文化的情感。
二、研究过程及挖掘方法(一)我们是番禺水乡的学生,我们在学校针对初一至高二青少年进行具体的调查,了解其对粤剧的认识以及传承粤剧的看法。
(学校普查)(二)我们姐妹俩都会表演粤剧,我们可以通过到粤剧团去实地调查访问,并亲自上阵体验。
(实地调查、访问)(三)实地考察时,我进行了访问、记录、摄影、采标本等工作,就调查结果访问粤剧的“元老”、老师,寻找青少年正确认识“粤剧”的观点。
(四)查阅资料、整理记录,最后在老师指导下撰写成论文。
寻求青少年正确认识、传承“粤剧”的有效途径。
三、调查及研究的结果分析(一)粤剧的概况1、粤剧的简介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称被为粤剧。
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粤剧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而传播到五大洲。
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艺术,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也是我国第一个走进世界的剧种。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著名剧作家田汉把它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周恩来也曾誉之为“南国红豆”。
粤剧具有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的传统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其剧目多达11,360个。
2、粤剧的历史沿革时间发展概况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
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和外江班。
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戏,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
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
清乾隆年间外省戏班来粤者甚众、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艺术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
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
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此时的本地班已经与外江班"判然迥殊",进而逐渐形成粤剧。
清朝中后期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与天地会陈开所部一同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自封为王,清政府因此下令禁演本地班戏。
禁令一下,本地班沉寂了15年之久。
在此期间,粤剧的艺人只能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或者挂着京剧等别的剧种的名进行演出。
这样,粤剧中的梆子腔和簧腔开始合流。
后来,粤剧中二簧的成分甚至超过了梆子。
清咸丰十一年(1861)禁令稍弛,本地班再度兴起。
同治年间(1862-1874),粤剧艺人又公开组班演出,其班社曾到过河南、浙江、广西、云南、湖南、安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辛亥革命期间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明戏,即早期话剧)的影响,组织"志士班"宣传革命民主思想。
在这种新思想的浪潮下,粤剧开始改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20年左右,粤剧从语言上彻底地本地化,从"戏棚官话"改为用粤语,演唱方法也改为本嗓,放弃了梆子腔用假嗓的唱法。
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使梆子和皮簧在风格和唱法上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1920年前后,随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商业的日益发达,有些粤剧班社也以广州及香港、澳门等大城市为活动据点,习惯上称之为"省港班"。
"省港班"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大都市的大剧场里演出,大量吸收文明戏、话剧和电影的手法,从音乐唱腔、角色行当、表演程式、舞台布置到演出剧目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它的基本声腔以梆子二簧为主,但是也保留有其他的民间说唱曲调,引进了流行歌曲和爵士音乐。
伴奏乐器还使用了小提琴、萨克斯、电吉它、爵士鼓等西洋乐器。
表演程式大为简化。
角色行当由原来的十大行当,变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剧目的编排要照顾到六大台柱的戏分。
剧目上大量地编演新戏,传统戏很少上演。
新戏大量改编自电影、外国小说、通俗话本、话剧,还有一些杜撰的剧目。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933年,粤剧出现首个男女合班,打破男班、女班分台演出和男性反串旦角的局限,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旦角演员,而且唱腔改假声为真声演唱的“平喉”,基本上转为使用广州方言演出。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粤剧发生重大变化的二十年。
以薛觉先、马师曾为首的一批粤剧艺人,积极地进行了改革,使粤剧更加接近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对粤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49年—1965年粤剧有步骤地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
粤剧出现新面貌。
1958年,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两个国营粤剧演出团体成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是粤剧剧目创作和表演艺术革新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剧目。
十年文革给粤剧造成无可弥补的重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粤剧曾出现短暂的兴旺,其后日渐衰落。
20世纪90年代后粤剧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并专门成立了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以推动粤剧的延续发展。
1990年,1996年,2002年,2004年,2008年广州市共举办五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文化,联结友谊,交流艺术,振兴粤剧、让传统粤剧走进平民百姓家。
”3、粤剧的艺术特点基本声腔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粤剧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唱腔音乐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板腔体有梆子、二黄两类,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叹板、煞板等板式;二黄有首板、慢板、二流、滚板等板式。
此外,还有西皮(相当京剧的"四平调")、恋坛、南音、板眼、木鱼、粤讴等腔调。
南音、木鱼、板眼唱词结构虽与梆子、二黄不同,但唱腔旋律的方法相同;西皮、恋坛依曲填词,其唱词句格却与梆子、二黄相似。
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两类。
牌子大多自昆曲和弋阳诸腔中吸收,少数为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包括戏曲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如〔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玉美人〕以及创作的新曲〔寻针〕、〔催归〕、〔恨填胸〕、〔戏妲己〕等,两类除创作的新曲外,多数属器乐曲,有较固定的旋律。
伴奏乐器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
前者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
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
粤剧音乐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
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
表演艺术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方式,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4、粤剧的角色行当粤剧角色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
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武生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
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小武小武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