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众舆论对政府行为
关于公众舆论对政府行为
关于公众舆论对政府⾏为关于公众舆论对政府⾏为的意见与态度的调查⼴告10陈柘青陈思远张耀尹郑银王倩陈禹⽬录前⾔——————————————————————————3 调研对象环境研究————————————————————4 所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特征、⽇常⾏为,⽣活形态研究————5 问卷所涉及的研究⽅⾯和内容分析—————————————14 主要结论与策略建议———————————————————16附录问卷内容————————————————————————18 个⼈分⼯————————————————————————21⼀.前⾔:研究背景与⽅法1.1项⽬背景⾃从2003年“⾮典”以来,我国发⽣了若⼲引⼈瞩⽬⽽⼜激起社会强烈反应的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公共卫⽣或产品质量事件(如“⾮典”、“问题奶粉”)、重⼤灾难或⾃然灾害(如各类矿难、5.12汶川⼤地震)、政府⾏为或地⽅性群体事件(如⽂强等贪官的落马,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等。
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有的⾯向个体,有的⾯向企业,有的⾯向政府部门,其共性在于激发了相当强烈的公众舆论,⽽且⼤多给当事⼈或者当事的企业、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影响,同时这些危机事件都需要由政府出⾯进⾏⼲预,出台政策,借助多种⼿段消除不将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个循环的过程,从事件发⽣—社会舆论—政府策略—实施成果—问题反馈—策略修改……。
在这些危机事件发⽣、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互联⽹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
每⼀次国际国内重⼤突发事件都把互联⽹的新闻传播功能和舆论作⽤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传统媒体的影响⼒持续下降。
不仅如此,中国⽹民还乐于在互联⽹的特殊氛围中就政治话题发表意见,形成了⾼度集中的⽹上公众舆论。
⽹上公众舆论的作⽤即影响越来越强⼤。
但同时,由于社会不平等性的差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职业差距等),对于公众舆论和政府⾏为的看法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各界⼈⼠对这⼀⾏为的看法和意见。
浅析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及传统媒体 的广泛注意 , 从而对现实产生影响。
() 5 网络观 点 的透 明性 。网 络舆 论 的透 明性 是 指
网 民在 网上发 表 的意见 和观 点是 完全 公 开 、 直观 、 明 透
的 。网络 空 间的 出现 , 舆 论 的形 态 与 特性 都 发 生 了 使
改变 。 由于互 联 网 的开放性 和 匿名性 , 民说 了什 么 、 网 以什 么方 式 ( 字 、 片 、 画 、 频 、 频 等 ) 的 都 文 图 漫 音 视 说
网络 上 , 没有 人知 道 你 是 一条 狗 。 这 句话 充 分 反 映 出 ”
网络 的一个特点 , 即网民 的信息是 隐匿的 ( 如果你不
想让 自己暴 露 的话 ) Fra bibliotek在 网络上 , 民可 以匿 名 发 言 , 网 没有 人 可 以轻 易知 道你 是 谁 , 言 者 可 以 自由地 发 表 发 自己 的观 点 , 达 方 式 更 随 意 , 点 和 见 解 可 以更 独 表 观
物, 同时, 互联 网上舆论 的传播 成为除报 刊杂志 、 广播 、 电视 电影外的新型舆论传播 形式, 即网络舆论 。在 当今社 会 , 网络 舆论的地位越 来越 重要 , 它不仅影 响着社会 的方方 面面, 还影响 着政府行 为。
关 键 词 :网络 舆 论 ; 网络 ; 府 行 为 政
中图分类号 : 9 2 6 C 1 .3
第2 期
郭 艺 : 浅析 网络舆论 对 政府行 为 的影 响
年以来 , 网络舆论在“ 志刚案 ” S R 孙 “ A S爆 发” 华南 “ 虎事件” 周久耕事件” “ 等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中彰显
焦 点事 态 所表 现 出 的多数 人 的有一 定影 响力 的共 同意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舆情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舆情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网络舆情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它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人们通过言论、评论等方式表达对一些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很显然,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政府舆情管理的一个重大挑战。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可能对政府产生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可能会破坏政府形象。
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如果行为不当,那么就很有可能遭受大量网友的指责和攻击。
一旦网络舆情失控,很可能造成突发事件,打击政府的形象。
其次,网络舆情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网络舆情中可能会有很多来自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如果忽略这些意见和建议,就有可能造成政策不得人心、不顺民意等问题。
最后,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有影响。
网络舆情可能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政府如果能够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
政府应对策略针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及时了解和解读网络舆情,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网络舆情失控。
其次,政府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
政府应该及时发声,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政府需要加强互联网治理。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媒体等相关行业自律,建立媒体自律机制,推广优质网络舆情,弱化不良网络舆情。
总结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同时不断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确保网络舆情对政府不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 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信息。
这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挑战,因为错误或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迅速传播,导致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2. 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往往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倾向。
政府的形象、政策和决策,受到网络舆论的评判和批评。
如果舆论趋于负面,政府的公信力将受到质疑和动摇。
3. 回应挑战:政府需要及时回应网络舆论的挑战,加强信息公开和解释说明。
如果政府对网络舆论置之不理,公众容易形成不良的印象,进而疑虑和怀疑政府的公信力。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1. 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应主动向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决策理由和决策过程。
通过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政府的工作。
2. 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政府应积极与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利用网络媒体的平台发布政府信息和回应舆论挑战。
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3. 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政府应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疑虑和诉求。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民参与活动、开展在线问答等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加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4. 加强舆论引导: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引导正面、理性的舆论对政府进行评价和批评。
通过积极引导舆论,政府可以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5. 提高政府形象和能力:政府应加强形象建设和能力建设,树立勤政、廉洁、高效的形象。
政府应注重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府应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加强信息公开、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和互动交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政府形象和能力。
试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决策的影响
理论研究-113-试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决策的影响赵文婷(210023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摘 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政府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政府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这种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中,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网络舆情基本情况概述(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在把握网络舆情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舆情。
王来华将舆情定义为民众针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政治态度,包含来自民众的赞扬、认同、批评和帮助等政治指向性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
刘毅认为舆情“是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
刘毅认为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不同的学者关于网络舆情有不同的认知,但一个基本的共同认知是: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的直接反映。
简单来讲,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为渠道,表达、传播具有主观倾向性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等,并具有一定的、广泛的后续影响力。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亦源于现实,只不过,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者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
刘毅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这六个方面。
做好舆情应对维护政府形象
做好舆情应对维护政府形象舆情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所持观点和情绪的集体表达。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舆情的合理引导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还能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应对舆情,通过合理策略和措施来维护政府形象。
一、准确感知舆情政府应对舆情的第一步是要准确感知舆情,及时了解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的评价和态度。
这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和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工具进行全面、实时的舆情信息收集和分析。
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公众意见,主动了解社会关切和问题。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对重要话题、热点事件的跟踪分析,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
二、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政府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对话,使公众能够随时了解政府工作的进展和决策背后的考虑。
政府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政府工作信息和政策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在线访谈、公众研讨会等活动,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公众对政府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科学回应负面舆情面对负面舆情,政府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回应,避免引发更大的争议和不良影响。
首先,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回应,对公众关切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其次,政府回应舆情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心理需求,关注公众的情绪和情感,以亲民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解释和沟通。
此外,政府还应当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改变公众对政府的观感。
四、加强舆情引导和正面宣传政府应当加强舆情引导和正面宣传,积极主动地介入舆论场,引导公众关注积极健康的话题和议题,强调政府的成绩和贡献。
政府可以利用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微博等媒体渠道,宣传政府的工作成果和改革举措,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力量,通过优质内容和正面信息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政府形象的正面评价。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在形成和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焦点,也能够对政府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和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起到了促进民主参与的作用。
传统上,政府往往是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和决策制定者,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很难被有效地反映和听到。
而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在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上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了解社会舆论趋势和民意倾向,更加全面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
网络舆论的发展使得公众更容易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增加了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其次,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也会极大地影响政府决策的效果。
在舆论导向下,政府可能会调整决策方向和内容,以适应公众的期望和需求。
政府会更加注重公众的意见,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与公众进行更多的对话和沟通。
这种互动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改进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网络舆论还能够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促使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这种监督有助于预防政府滥用职权和腐败,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然而,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方式往往缺乏审核和准确性,存在着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评论等。
这些不真实的信息可能会对政府决策产生误导,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
另外,由于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政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可能会过度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规划和更大的整体利益。
政府必须谨慎处理网络舆论,避免盲目跟风和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需要加强舆论监测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和引导舆论的走向。
同时,政府应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将网络舆论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因素。
浅谈网络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浅谈网络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摘要:摘要: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一份子,随着网络舆论地不断出现,网络舆论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发源地,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危机对我国关键词:浅谈,网络,舆论,我国,地方政府,为的,影响,飞速,发展,互摘要: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一份子,随着网络舆论地不断出现,网络舆论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发源地,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危害。
怎样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对地方政府带来的困境,寻找在网络舆论下我国地方政府科学治理路径成为关键。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危机;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充分肯定了网络民意的合法性,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2008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年”[1]。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
如何科学的处理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体现了新时期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当某一社会问题发生时,公民就会在互联网上对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带有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就构成了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在互联网上的独特表达,体现了公民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成为公民进行政治活动参与的新形势。
在一定意义上,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为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了有利的处所,体现了现代文明。
二、网络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积极影响(一)网络舆论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度,提升其公信力。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
政府决策往往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福祉,而网络舆情则以其即时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对政府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现代社会,人们几乎无法脱离互联网的存在。
网络舆情即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公众舆论。
其主要特点包括速度快、传播广泛、形式多样等。
网络舆情可以迅速形成群体意识,并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正面影响网络舆情可以汇集民众的声音,让政府更加了解民意和民情。
政府倾听网络舆情,对于精准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的舆论信息可以提供决策参考,让政府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改进政策。
三、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负面影响然而,网络舆情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中普遍存在着个别声音的夸张和歪曲,这可能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偏颇的影响。
此外,网络舆情往往强调个体意见,可能忽视整体利益,导致政府决策不够全面和客观。
四、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的互动关系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决策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表达方式产生潜在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也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
五、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政府应重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及时了解和评估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和分析体系,以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评估网络舆情的可信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合作,通过发布信息、解答疑惑等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六、政府决策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决策需要更加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政府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参与性。
此外,政府需要改进政策宣传和沟通机制,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政策内容和背后的考虑。
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
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公众舆情的管理对于行政管理至关重要。
公众舆情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政府及相关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还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旨在帮助行政部门更好地应对公众舆情,提升行政管理的效能。
首先,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公众的意见和反馈。
这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调查、公众听证会等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
同时,政府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
其次,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回应机制。
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
这可以通过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开展公众问答活动等方式实现。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舆情回应团队,及时回应公众在社交媒体上提出的问题和质疑。
通过与公众的积极互动,政府可以更好地解释政策和决策的背后逻辑,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需要注重舆情预警和危机管理。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建立起一个敏感的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掌握公众舆情的动态。
一旦出现舆情危机,政府应该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
这包括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等。
同时,政府还应该与媒体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媒体渠道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舆情危机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最后,行政管理中的公众舆情管理策略需要注重长期的舆情建设和维护。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建立起一个长效的舆情管理机制,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
政府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公众参与活动、开展公众教育宣传等方式,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对社会公共事件、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政府决策往往受到网络舆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其影响力可不能忽视。
首先,网络舆情通过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使政府决策得以更快地反映公众关切,并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在传统媒体发达的时代,政府的决策常常需要经过艰难的信息传播过程,导致反馈延迟。
而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快速获取到民众的意见和反馈,有助于政府更准确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及时调整政策,以满足公众需求。
其次,网络舆情使政府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化和民主化。
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论坛和博客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也可以追踪政府决策的全过程。
政府决策的透明化使公众可以更好地监督和参与政策制定,有效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达成共识,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此外,网络舆情也给予政府更大的压力和约束。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并加大了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和批评。
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直接表达对政府决策的不满和质疑,甚至组织起来进行抗议和抵制。
政府需要考虑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权合法性的影响,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和审慎,以避免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然而,网络舆情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由于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这给政府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
政府需要正确评估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避免被误导和误判。
其次,网络舆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情绪化,公众在网络上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言论和谣言所影响,政府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机制来引导公众的舆论,从而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使政府决策得到更广泛的参与和反馈,促进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社会舆论是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人们对于某一特定问题或事件的意见、观点和情绪。
对政府决策来说,社会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政府的决策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与作用。
首先,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其代表了公众的意见和期待。
政府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舆论的声音。
社会的声音和期待可以对政府决策产生指导性作用,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民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政府决策的公开的监督作用。
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社会舆论作为多样化的意见集合,它可以帮助政府监督自己的行为,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助于保证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正。
此外,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政府形象和声誉的塑造。
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其影响力和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社会舆论,民众可以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策,从而塑造政府形象和声誉。
若政府的决策能够符合社会的期待并获得正面反馈,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将因此受益。
相反,如果政府决策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对,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则会受到负面影响。
然而,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舆论有时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舆论的片面性。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保持冷静,仔细辨别社会舆论的真伪,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
其次,社会舆论可能会过分倾向于个人立场和情绪而忽视整体利益。
政府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迎合反对声音。
面对这些挑战,政府应该积极倾听社会的声音,并将其纳入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鼓励公众参与决策,构建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解读,确保公众能够了解政府决策的背后逻辑和决策的实际影响,减少误解和误导。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舆情在影响着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1. 影响政策制定过程网络舆情能够迅速传播和扩大影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法忽视公众的声音。
网络舆情可以为政府提供新的观点和建议,影响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思路。
政府决策者需要认真了解和分析网络舆情的态势,以便更好地回应民意与社会需求。
2. 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网络舆情可以成为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和评判标准。
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公众会通过互联网表达对政策的评价和反馈。
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走向,并根据舆情动态及时调整政策的执行策略,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影响政策形象与信任度网络舆情中对政府决策的负面评论和批评会对政府形象和信任度造成负面影响。
政府需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及时解释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积极互动和信息公开可以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缓解舆情对政府决策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政府需要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
政府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舆情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互动沟通渠道政府应积极与公众互动,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和疑虑。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座谈会、网络问答等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强政策宣传和解释的效果。
3. 加强政策宣传与解释政府应加强对政策宣传和解释的工作,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政府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政策的出台背景、目的和实施效果,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政府决策,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负面舆情。
4. 及时调整政策策略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获取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并将其纳入政策调整的考虑之中。
公共行政 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述评
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及人才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07JA870012。
一 、内 涵 论 ⒈众人之论。“舆 论 ”由 最 初 表 “车 子 ”的 含 义 转 化 到后来的造车之人, 即舆人。[1] (p2) 《晋书·王沉传》云: “自古贤圣, 乐闻诽谤之言, 听舆人之言。”梁启超认为: “夫 舆 论 者 何 ? 多 数 人 意 见 公 表 于 外 者 也 。”[2] (p146) 这 里 所谓“舆论”, 就是指众人的议论。 舆论二字连用则最早见于三国时代 , 《三国志·王 朗传》中写道: “设其傲狠 , 殊无人志, 惧彼舆论之未畅 者, 并怀伊邑。”[3] (p4) 这就是说帝王将相要贤达四方 , 贤 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众人百姓的畅所欲言, 依赖于 左右伴随之人于天下的众人之论。 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多数人的 意见, 即“公众意见”。在罗马时期 , 甚至出现了这样一 种观念, 即认为“公众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4] (p7) 孙红认为公众舆论也称舆论, 从字面上讲就是“舆 人 之 论 ”, 即 公 众 的 看 法 和 议 论 , [5] 这 里 的 舆 论 之 论 属 社会意识的范畴, 公众的议论和看法来源于客观的现 实世界, 又对现实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进而影响上 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其它意识形态领域诸要 素的产生、变更和发展。
关 键 词: 公众舆论; 公共决策; 民主
中图分类号: C91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8207 ( 2008) 05- 0007- 04
收稿日期: 2008- 03- 02
作者简介: 殷凤春 ( 1974—) , 江苏盐城人,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讲师, 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分析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加以论证。
首先,网络舆论能够为政府提供多样化的意见和反馈。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汇集了各类声音和思想。
政府通过关注网络舆论,可以了解到民众对政策的不同看法、关切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反馈能够帮助政府更全面地认识到社会的需求和矛盾,从而在决策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因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使得政府的各类决策能够被广大网民及时关注和评论。
当政府决策存在问题或合法性受到质疑时,网络舆论能够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及时揭示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迫使政府对决策进行修正、调整或是作出解释。
例如,2018年中国某地政府的一项环保决策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网民纷纷对其不满并提出质疑,最终政府不得不对决策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诉求。
网络舆论还能够帮助政府发现民众的新需求和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民众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诉求和需求,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并分析这些信息,了解到社会民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网络舆论平台了解到了大量关于居民小区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政府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存在风险偏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网络上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扩散速度快,有时候会出现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这可能会误导政府决策和公众舆论。
其次,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给网络造谣和恶意攻击的行为提供了温床。
政府在受到网络舆论的压力时,需要分辨信息的真伪,区分有建设性的批评与恶意攻击之间的区别,以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基于以上观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更加重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政府工作中的舆情管理与公关策略
政府工作中的舆情管理与公关策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舆情管理和公关策略在政府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需要认真对待和应对各种舆情,借助公关策略有效传递政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和建立良好的政府民众关系。
本文将探讨政府工作中的舆情管理和公关策略,并提供相关建议。
一、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舆情是指舆论情绪在公众中产生并传播的现象,它可以对政府形象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舆情,包括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
积极处理舆情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而忽视舆情则可能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二、舆情管理的原则1.及时响应:政府应对舆情要敏锐和及时,尽快采取行动,避免舆情蔓延和恶化。
2.全面了解:政府需要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全面了解舆情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舆情的症结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3.合理引导:政府需采用合理的方式对舆情进行引导,以减少负面舆论的影响。
4.积极沟通:政府应保持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及时提供政府信息,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三、公关策略的实施1.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政府应与主流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提供新闻稿件和各类信息,以确保政府声音能够得到公正和客观的传播。
2.有效利用新媒体:政府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传播政府工作和政策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3.加强定期发布会:政府需要定期召开发布会,向媒体和公众通报政府工作进展情况和解答疑问,增加透明度,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猜测。
4.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政策解读会、主题宣传活动等,向公众普及政府政策的目的、意义和效果,提高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度。
四、建议与总结政府工作中的舆情管理和公关策略至关重要。
政府应高度重视舆情,积极借助公关策略来加强舆情管理,维护政府形象和建立良好的政府民众关系。
舆情管理的原则包括及时响应、全面了解、合理引导和积极沟通。
公关策略的实施则需要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强定期发布会和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等。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可以对政府的决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政府需要与之相应地制定应对策略,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舆情的力量来支持决策过程。
首先,网络舆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政府在制定决策时,通常会针对相关领域进行调研和征求意见。
而网络舆情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意见,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获取民众的想法,掌握公众的关切点和集体心理,从而更好地制定出符合民意和社会需求的政策。
其次,网络舆情还可以对政府决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公众可以随时对政府的决策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当网络舆情的声音出现偏差或者存在较大争议时,政府可能会感受到压力并需要调整决策的执行方向。
因此,政府需要关注和及时回应网络舆情的声音,主动解决公众的疑虑和问题,以维护决策执行的稳定性。
然而,网络舆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舆情具有高速、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甚至可能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所干扰。
其次,网络舆情往往只代表了特定群体或特定意见的声音,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公众的真实态度。
此外,网络舆情往往倾向于情绪化和个人化,不同的意见和立场可能被放大或者被忽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针对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快速、全面地获得网络舆情的信息和趋势分析。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直接与公众互动的渠道,主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以及公众对政策的反馈。
其次,政府应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媒体账号和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消除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影响。
政府还可以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和讨论。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舆情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指的是网络上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集体情感态度和言论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速度快、影响大、传播广泛等特点,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当代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1. 舆情的快速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迅猛,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迅速引发热议。
由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灵活性,政府决策可能会受到迅速传播的网络舆情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调整。
2. 舆情的集体情感态度网络舆情往往代表着公众的集体情感态度,政府需要高度关注并分析舆情中所蕴含的民意和社会心态。
若忽视网络舆情的情感反馈,政府决策可能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进一步积累,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
3. 舆情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日益突出。
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评价和反馈,往往能够在网络上形成舆论共识,影响社会的舆论导向。
所以,政府需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及时掌握民意、解读社会动态。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1. 建立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政府应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实时监测公众舆论动向。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舆情中的关键词、情感倾向等信息,构建舆论态势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积极倾听民意反馈政府应积极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举办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民意和满意度变化。
政府部门应设立畅通的互动平台,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及时回应和引导舆情政府应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的传播,通过及时回应和引导来达到舆情的消解和疏导。
对于虚假信息和不正当言论,政府要果断予以澄清和辟谣,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谣言蔓延和舆论误导。
社会舆论对政府公共行为的影响研究
社会舆论对政府公共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舆论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对政府的公共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包括媒体、专家学者、民间组织、普通民众等。
政府在采取某些决策时,无法充分考虑社会舆论,就可能引发公众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社会舆论对政府公共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
从历史上看,社会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一直存在。
早在古代,民间就有许多有影响力的声音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例如士大夫们对政治的干预、百姓的反思抗议等。
近代以来,随着媒体等传播途径的不断拓展和完善,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对政府公共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的报道和意见引导。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是重要的舆论引导者,它既可以报道政府的行为,也可以对政府的决策进行评论和批评。
有时候,某些媒体机构甚至可以通过选择报道的角度和方式,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强烈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环保问题上,媒体的持续报道和曝光可以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也可促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第二,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的意见影响。
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作为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群体,其意见和看法也常常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应。
他们通常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对政策和决策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他们的意见往往受到大众的认可和信任。
政府采取某些政策时,如果未能重视和采纳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的意见,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反感,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普通民众的情绪反应。
作为社会的基础,普通民众对政府的行为和决策也有着强烈的情感反应。
当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和利益时,民众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和抵制,从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例如,在某些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政府可能会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来维护秩序和稳定,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失衡,影响政府的威信和稳定。
社会舆论对政府公共行为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
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舆论越来越重要。
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
本文将会探讨政府为什么需要管理公共舆论,以及政府如何管理公共舆论。
为什么政府需要管理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是指公众在某些事件或事项上的看法和意见,而公共舆论对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政府需要管理公共舆论的原因如下:1.维护社会稳定公共舆论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公众的意见和看法不被及时引导和管理,就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政府需要管理公共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
2.获得支持政府需要获得公众的支持,这对政府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
公共舆论对公众的看法和意见具有引导作用,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和管理公共舆论,就能够提升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3.控制信息流向政府需要控制信息的流向,这对政府的管理和掌控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一些重要的信息被错误传播,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需要管理公共舆论以控制信息的传播。
4.加强宣传政府需要加强宣传,以推动政策的实施和宣传政府的成果。
如果公众能够正确理解政府的政策,就会更加积极支持政府。
政府需要管理公共舆论以加强宣传。
政府如何管理公共舆论?政府管理公共舆论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包括政策和法律措施、监管措施、温和引导和舆论监察。
1.政策和法律措施政策和法律措施是政府管理公共舆论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颁布政策和法律来规范信息传播秩序,促进正确传播信息,同时防止不良影响的扩散。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规定,规定网民不能散布虚假信息。
2.监管措施政府也可以通过监管措施来管理公共舆论。
政府可以对媒体进行监管,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例如,政府可以对不遵守相关规定的媒体机构进行惩罚。
3.温和引导政府还可以通过温和引导来管理公共舆论。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温和的政策,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一些事情,同时给予一些正面评价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众舆论对政府行为的意见与态度的调查广告10陈柘青陈思远张耀尹郑银王倩陈禹目录前言——————————————————————————3 调研对象环境研究————————————————————4 所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特征、日常行为,生活形态研究————5 问卷所涉及的研究方面和内容分析—————————————14 主要结论与策略建议———————————————————16附录问卷内容————————————————————————18 个人分工————————————————————————21一.前言:研究背景与方法1.1项目背景自从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发生了若干引人瞩目而又激起社会强烈反应的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或产品质量事件(如“非典”、“问题奶粉”)、重大灾难或自然灾害(如各类矿难、5.12汶川大地震)、政府行为或地方性群体事件(如文强等贪官的落马,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等。
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有的面向个体,有的面向企业,有的面向政府部门,其共性在于激发了相当强烈的公众舆论,而且大多给当事人或者当事的企业、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这些危机事件都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出台政策,借助多种手段消除不将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事件发生—社会舆论—政府策略—实施成果—问题反馈—策略修改……。
在这些危机事件发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每一次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都把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功能和舆论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持续下降。
不仅如此,中国网民还乐于在互联网的特殊氛围中就政治话题发表意见,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网上公众舆论。
网上公众舆论的作用即影响越来越强大。
但同时,由于社会不平等性的差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职业差距等),对于公众舆论和政府行为的看法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各界人士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和意见。
1.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观察分析1.3抽样设计及依据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抽样步骤:1、确定样本容量为500人,根据职业选择,我们将样本分成学生、企业人员、政府从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民及服务类打工者五类。
2、按照【25:13:1:5:6】的比例,一次抽取。
数据如下:学生:250(人)【随机发放问卷】企业人员:130(人)【将企业人员在细分为企业普通公司人员、高级管理层(创业者),并按9:4的比例随机分发问卷,及企业公司人员90(人),高级管理层(创业者)40(人)】政府人员:10(人)【随机发放问卷】无业人员:50(人)【随机发放问卷】农民及服务类打工人员:60(人)【将此类人员再按照1:5的比例随机抽取分发问卷,及农村劳动者10(人)产业服务人员50(人)】1.4样本分布职业学生无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服务人员管理者创业者企业公司人员从政人员人数250 50 10 50人40 90 10总计:500(人)二.调研对象环境分析(主要来源于二手资料及问卷调查结果)由于政策制定者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与普通公众都不相同,因此公众舆论与政府对外政策之间的距离在加大。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已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政府通过搜狐、网易以及新浪等众多门户网站为重要渠道征听取民意,如。
但是对于民意对政策的颁布是否起作用众说纷纭。
因此我们小组针对在网络环境下公众舆论对政府行为的意见与态度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做的一次调查。
其中,本次问卷的填写者均为有上网经历的人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说服性。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总结出1.在态度方面,82%的网民认为应该积极参与网络问政;68%的网民会关注网络热点评论;(题目5和题目6)第五题 A.应该参与 B.没必要参与 C.随便选择人数410(82%)20(4%)70(14%)第六题 A.非常关注 B.一般关注 C.偶尔浏览 D.不关注选择人数70(14%)270(54%)90(18%)70(14%)2.在参与上,但是涉及参与方面则与关注的成反比,有80%的上网群众没有参与过网络问政,50%的网民偶尔发表评论,甚至38%的网民从不参与;(问题4和问题8)第四题 A.是 B.否选择人数100(20%)400(80%)第八题 A.经常发表 B.偶尔发表 C.从不发表选择人数60(12%)250(50%)190(38%)3.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网民比较信赖网络信息的真实性,54%的人认为网络问政可能会给个人带来风险(比如通过IP地址的监控查至个人),(问题10)第十题 A.存在 B.不存在 C.不清楚选择人数280(56%)100(20%)120(24%)4.在解决问题上,认为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仅占24%,被解决的问题有50%是迫于压力;(问题13和问题14)答案 A.能够解决 B.不可能解决 C.不清楚选择人数120 190 190问题14 A.不管不问B.重视,并采取措施C.听之任之,被意见左右D.迫于压力采取措施E.其他选择人数60(12%)130(26%)50(10%)250(50%)10(2%)5.在代表性上,当今网络环境下,42%的认为不能代表民意(如搜寻关于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帖子则不能评论与回复,因此很多人质疑已有的评论的真实性)(问题15)第十五题 A.是 B.否 C.不清楚选择人数130 210 1606.形式上,几乎所有被调查者认为网络问政是流于形式或者部分流于形式(0%的调查者认为完全不存在流于形式)。
8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问政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的良性发展。
(问题17和问题18)答案 A.完全不存在 B.有时候会存在 C.大多数存在 D.完全是选择人数0 270 220 10答案 A.完全能 B.一定程度上能 C.不能选择人数10 430 60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互联网环境下公众舆论对政府的行为的影响比较小”的结论,因此我们对被调查对象所处环境作出以下分析:一.学历。
人的政治观最初形成于学校,在学校会接受更全面的知识以及更完善的思考方式,相对于同龄人群低学历的人群更容易分清网络新闻的真假,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也更合理的分析利弊,极大的避免了对错误和虚假新闻的散发,更好的维护了网络的新闻环境,提高了网络问政的群体素质。
二.性别。
女性对政治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此次问卷中被调查者66%来自于女性。
据了解,女性更关注的话题多在于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更接近于切身利益,而男性更多关心于国家政策与国家外交政策有关的新闻,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上网参政关注的问题也大不相同。
三.年龄。
在被调查者中,20至29岁的年轻人占总调查者很大的比重,年轻人的思想更为自由与开阔并且日常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的虚拟性为发表客观的态度提供了可能性。
在一些青少年经常使用的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
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情绪化成分较多。
第一次登钓鱼岛事件,到现在网络上大规模的抵制日货,都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年参政议事的重要手段。
最近几年发生的网络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山西黑砖窑”“躲猫猫事件”等,也是因为有了广大青年的广泛参与,最终改变了事件的结局。
在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者掌握全面的情况,会思考采取某种政策行动的理由、力量对比及其引起的后果,而形成公共舆论的是孤立的,仅仅从媒体上了解的情况是不充分的,仅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年轻的人更希望在政策的制定上更有所作为,政府考虑全局制定的决策必然与舆论形成差距。
三.所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群体特征、日常行为(消费、媒体接触等)与生活形态研究本次调研范围及对象:所调研范围主要是北京市部分地区以及外省部分高校。
调研对象主要以高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及产业服务人员为对象。
1.研究对象个体特征:研究对象个体特征与网络问政行为的关系1.年龄与网络问政行为答案 A.10-19岁 B.20-29岁 C.30-39岁 D.40-49岁E.50岁以上选择人数50 390 40 20 0年龄与网络问政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调查数据来看,不同年龄层次在网络问政行为上存在较大差异,20—29岁的年龄层占了首位(78%),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说明这一年龄层对网络问政更为关注,这也与他们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接触信息,并且年轻气盛与彰显个性的特点有关;因系统抽样误差,50岁以上的年龄层应与网络问政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只不过因其对传统媒体的偏爱,以及对新鲜事物(如:网络媒体)淡漠的性格特点,而较少的参与网络问政;总体来说,其他年龄层在网络问政行为上所表现出的差异不大,可以看出他们是经常接触网络媒体,但对网络问政行为关注不是很高。
2.职业与网络问政行为(表格见下页)答案 A.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B.企业公司人员C.自主创业者D.产业服务人员E.农村劳动者F.学生G.无业下岗人员H.其他选择人数10 90 40 50 10 250 50 0不同职业对网络问政行为存在差异。
其中,学生(250人)因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网龄普遍较长,而对网络问政行为关注最高;其次是企业公司人员(90人),这一职业的人群具有较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而且在办公时间里接触网络媒体的时间较长,且对于网络问政行为的参与度较高,视政府行为及政策为其自身行业发展的晴雨表;无业下岗人员与产业服务人员的人数均等(都为50人),说明在网络问政行为的关注上是均等的;党政机关事业人员(10人),因这一职业阶层的办公环境较为严肃,也或许是对网络媒体熟知度不高,而对网络问政行为关注不高。
3.学历与网络问政答案 A.初中以下B.高中/中专/职高学历C.大学本科/大专D.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选择人数10 45 355 90 不同学历对网络问政行为也存在着差异。
大学本科/大专所占人数最大(355人),说明这一学历层的群体更有机会接触网络媒体,对公众舆论关注度高,适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所占人数较大(90人),说明这一学历层的群体较前一层对于网络问政关注较少;初中以下及(10人)高中/中专/只高学历(45人)两个学历层的群体所占人数都很少,说明他们对网络问政的关注度不高,这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及社会阅历不足有关。
2.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据部分探访调查,及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第四题:是否参加过网络问政:答案 A.是 B.否选择人数100(20%)400(80%)第五题:公民是否应当积极参与网络问政答案 A.应该参与 B.没必要参与 C.随便选择人数410(82%)20(4%)70(14%)不同阶层的人士对于网络问政的关注度很高(82%),普遍认为应该参与,但在网络环境下真正参与度非常低(20%),这说明公众参政意识还是很强,只是对网络问政新形式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