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传统与世界视域下的朱熹
![传统与世界视域下的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7da447324b35eefdc8d33389.png)
朱熹看传统,钱穆看朱熹,世界看朱熹,形成了三组重要的光束,这“三看”,对于现代中的传统和传统中的现代,意义深远。
钱穆《朱子新学案》评朱熹云:“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
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
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又说:“盖自有朱子,而儒学益臻光昌。
自有朱子,而儒学几成独尊。
”这个评价大致是不错的,可以概括元、明、清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特色,诚所谓“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
即使明中叶以后,一度流行反朱学的王阳明“心学”,及清代又有与朱学对峙、崇尚汉学的考据学,但也均是建立在朱学的体系及框架之下,“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
何况王阳明自己也说过,他反对的是流行的朱学,并不反对朱熹。
朱熹对传统的继承朱熹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他的著述,多成书于孝宗时朗。
孝宗隆兴元年,著《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乾道四年,编《程氏遗书》;乾道八年,编《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著《西铭释义》;乾道九年,著《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编《程氏外书》,著《伊洛渊源录》;淳熙元年,编《古今家祭礼》;二年,与吕祖谦同编《近思录》;四年,著《周易本义》,著《诗集传》;五年,作《白鹿洞书院揭示》;十三年,著《易学启蒙》和《孝经刊误》;十四年。
著《小学书》;十六年,序《大学章旬》和《中庸章句》。
前人指出,之所如此,当跟孝宗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关,也跟孝宗励精图治,“即位之初,锐意恢复”,力求挽救岌岌可危的赵宋王朝这一指导思想有关。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ec2c6c6c85ec3a86c2c53a.png)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43250e227916888486d7b7.png)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简述诸子兴起的渊源
![简述诸子兴起的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7b3e42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4.png)
简述诸子兴起的渊源
先秦诸子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精神觉醒”内涵。
这一起源既有对古代文化共同体的继承,也与当时的现实生存境遇紧密相连。
诸子的起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时代问题的召唤、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思想融合的结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学术旨趣上看,先秦诸子学术的来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古代的宗教哲学中蜕化而出,偏重于玄学方面;二是从各个专门的官守中孕育而成,偏重于政治社会方面。
例如,《汉书·艺文志》提到诸子之学的起源都与王官有关,而《淮南要略》则认为诸子之学的兴起是为了解决时代的困境。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诸子百家之间出现了多次的纷争和演变。
初始阶段,儒家(孔子)兴起,随后墨家(墨子)与儒家产生纷争。
墨家没落之后,道家(老子)继续与儒家分庭抗礼,并超越了名家(庄子),同时也吸收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总的来说,先秦诸子的兴起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和影响。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5eecf9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6.png)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诸子哲学在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观察和反思中孕育而生,并成为了后世思维的源头。
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与创新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探讨。
一、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先秦古籍的理解和传承上。
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流派都曾经阅读过《诗经》、《书经》、《周礼》等古籍,将其中的思想摘取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
以儒家为例,先秦儒家对《周礼》等古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儒家经典体系,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中庸等理念,这些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扬。
同时,其他流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古籍进行了继承和传承,如墨家重视兼爱、名家重视逻辑思维等,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二、先秦诸子哲学的创新先秦诸子哲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反思上。
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大分裂的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风气腐朽,人民疾苦深重。
这一时期的诸子哲学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很多对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性的见解。
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身心合一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反对社会的繁琐和束缚。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爱为基础,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各国的和平共处。
名家思想家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本恶和“性恶论”,认为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来改造人性,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思想都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通过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创新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反思,这两者相互交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f287875410a6f524ccbf85bf.png)
[2018年全国I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dd088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a.png)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答案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da0d9126fff705cd170a3d.png)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答案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络;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开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详细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忆、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归纳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开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详细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开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开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开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别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开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诸子出于王官说名词解释
![诸子出于王官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b3006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4.png)
诸子出于王官说名词解释1. 介绍诸子在中国古代,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和学派。
他们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学说为后世不断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
这些诸子包括孔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等。
他们对古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哲学、宗教、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诸子的地位与影响诸子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们往往身居朝廷,为国家的国家政策、军事策略以及社会改革等方面献策献策。
他们的学说和思想也逐渐影响了社会风气,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他们的思想与学说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各个层面的参考标准。
3. 诸子的学说与思想3.1 孔子的儒学孔子的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心灵追求,主张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义务,并且提倡为政治和社会问题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孝友尊师、诚信谦和等传统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家思想注重政治和社会的管理与规范,主张通过法制、奖罚和道德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治安和政权的稳定。
荀子的思想与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3 墨子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爱与利、兼爱非攻、尊重儒墨之道等理念。
墨家学派注重实用主义,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工程方案和科学理论,并且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 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思想强调“道”和“德”的追求,主张追求自然之道,追求真理和生命的本真。
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自由宽容”等观念密切相关。
3.5 庄子的庄家学派庄子是庄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家学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强调自由与放松的力量。
庄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0780b39adaef5ef7ba0d3c78.png)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杨国荣2013-05-10 11:24:58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3年05月08日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
从思想史上看,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就社会身份而言,诸子属广义的“士”;从思想文化的品格看,诸子又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形成自身思想系统的思想家。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作为创造性思想家的“诸子”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这一过程在今天并没有终结。
1诸子之学的内在特点,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
在历史的层面上,诸子之学首先具有思想和文化的承继性或延续性。
诸子百家,尽管各有创见,但并非完全没有思想之源。
历史地看,在诸子之学形成之前,《诗》、《书》、《易》等元典已出现,它们对诸子的思想具有不同意义的影响,这一点,从诸子在其著述中每每引用《诗》、《书》等文献,便不难看到。
孔子曾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的“述”代表了对以往历史的延续、承继。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完全不“作”,毋宁说,这里强调的是以“述”为“作”的前提。
尽管与思想立场、观点的差异相联系,诸子对以往思想的侧重、取舍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与此前的思想发展存在历史联系这一点上,又具有相近的趋向。
诸子之学的历史承继性,同时体现在更广的社会历史文化层面。
早在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已提出“诸子出于王官”之说,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等等。
此说之源,又可追溯到刘歆的《七略》。
直到近代,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仍肯定这一看法。
认为诸子中的某一学派源于历史上的某一职守,这种简单的一一对应自然未必合乎历史的事实,然而,从另一角度看,以上观点似乎又多少有见于诸子之学的兴起与以往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并非毫无关联。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423a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9.png)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诸子概论
![诸子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ae25a92c77da26925c5b057.png)
诸子概论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白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
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产生的背景。
以诸子的学术而言,正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
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氓,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
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ebfefa6137ee06eef91825.png)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诸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诸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beb351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e.png)
《诸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包括儒、道、墨、名、法、纵横、杂家等多种学派的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主要探讨和思考了社会政治、哲学伦理、文化艺术等领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儒家的主要典籍有《易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等,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
道家的主要典籍有《老子》、《庄子》等,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墨家的主要典籍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和劳动。
名家的主要典籍有《公孙龙子》、《尹文子》等,以逻辑和名辩为主要特色,探讨概念的本质和逻辑关系。
法家的主要典籍有《韩非子》、《商君书》等,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国家的权威。
纵横家的主要典籍有《战国策》、《鬼谷子》等,以策略和谋略为主要特色,探讨外交和政治领域的斗争。
杂家的主要典籍有《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综合各家学说,强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典籍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并探索人类思想的本质和发展历程。
诸子学说对现今社会还有意义吗作文800字
![诸子学说对现今社会还有意义吗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43a3cc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d.png)
诸子学说对现今社会还有意义吗作文8对此问题很难直接给出答案的原因在于,“诸子学”既与“经学”历史相关,更与“经学”确立机制相关。
单纯从历史来看,两汉“经学”昌盛之后,“诸子学”已经逐渐沦为“器用”之物,原本的整体形态与理论内核不复存在,而这不仅造成所谓的“诸子学”往往在现实中指向某个具体诸子或流派的思想,抑或四部分类中的“子部”之学,更导致无从直接窥见“诸子学”的原始形态。
不过,借助晚明“诸子学”对“经学”形成的批判,与王夫之、黄宗羲等人认为可以由此复归“六经”之学的这个现象,“诸子学”“六经”“经学”的共同基本特征可以初步揭示。
明末批判“经学”,主要目的着眼于革新“经学”在现实制度上的僵化,而僵化的具体表现则是综合国力的下降。
复归“六经”之学,根本理想在于恢复“三代”政教的活力,得以真正“经世致用”。
而借用“诸子学”,深层原因来自其丰富的教化手段,与对政治体制活力的激发。
是故,“六经”之学、“诸子学”以及“经学”的共同特质都是涵盖了“人伦关系”与“制度设计”。
由此直接可见,与唐宋以来将“诸子学”视为“异端”,并仅理解为修身养性之法不同,“诸子学”实际上同样具有“经学”当中“官师”“政教”的特征。
不仅如此,晚明时人认为可以经由“诸子学”成功复归“六经”之学,还在无意之中暗示了“官师”“政教”并非如“经学”所示那般,在三代中原本浑然为一,反而是“官师”在某种意义上奠基了“政教”。
根据《汉志》所述“六艺”与“诸子”的关系,看似是“诸子”继承了“六艺”的部分历史价值与制度理念,并由此自然而然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
但综合考察先秦诸子所论“六经”文献的意义,以及不同诸子思想对此的发挥,汉代时《六艺略》所说的“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这种统摄能力,实际上反而是经由孔、孟、荀所一脉相承的“仁”“礼”之学所实际创制。
换言之,从《六艺略》收录《春秋》《论语》的实际考量,以及《六艺略》中“大小序”的叙述策略来说,《易》《书》《诗》《礼》《乐》这“五经”实际更多只是历史的记述而已,其中所谓的“政教”更多是由《春秋》以及孔门弟子所申发而出。
诸子学说
![诸子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e99725fa76a20029bd642d3b.png)
诸子学说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子书命名的由来。
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
各国诸侯,相互争雄,周天子无以号令天下,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
(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
周平王东迁以后,官学衰微,民间学术兴盛。
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注:掌教化)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注:掌典籍)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注:掌星历)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注:掌刑法)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注:掌礼秩)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注:掌祀典)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注:掌朝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注:掌谏议)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注:掌农事)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
(注:掌野史) 又说:“诸子十家,盖可观者,九家而已。
”“九流十家”的名称由此而来。
近人胡适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否定《艺文志》的看法。
第4讲 诸子之学
![第4讲 诸子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7ac5463b3567ec102d8a4f.png)
三、道家与道教
3.道家和道教的理论联系 道教与老庄道家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联系,老庄的道论 本来就是玄之又玄 , 因而给人们发挥的可能老庄哲学具有超 然性质, 追求永恒至境, 因而吻合道教追求长生, 提倡守神保 精、养气全真的宗旨。但道家和道教不是直接的理论继承和 发展关系, 而是道教利用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为道教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
二、百家思想
2.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 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 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 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 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 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道家与道教
2. 道家与道教的理论差异
道家理论和道教理论的区别有以下几项: (1)理论旨趣不同:道教最大特点是修养身心 ,追求羽化升仙,长生不老。而道 家却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 (2)对待儒家态度不同:在道家看来 , 他们要追求的是自然无为 , 反对儒家的礼 法。而道教则相反, 主张吸纳儒家礼法, 否则不会修炼成仙。 (3)政治理想不同:老子的理想是“小邦寡民”的理想社会。道教的政治主张是 天地所生财物养天下人, 崇尚公平分配, 人人自食其力, 反对强取人物。道教的善良观 念在于公平爱护世人, 这个观念来自天心, 这是道家所没有的。
二、百家思想
4.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主要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 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 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 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 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 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 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 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 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 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 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 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 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 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 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D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 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 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 论之源”的。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A【解析】综合全文,没有拿“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进 行对比,也没有分析其差异。 第1段:写诸子之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2段:重点写“新子学”与“诸子之学”一样,具有历史的承继 性与思想的创造性,可两方面理解,接着引出如何“照着讲”; 第3段:主要讲如何“接着讲”; 第4段:主要讲“照着讲”和“接着讲”无法分离的关系。
B项正确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 想生成。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 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 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 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 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 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 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 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第4段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 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 新”。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 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 “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 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 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 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 要的思想资源。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 进的过程。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 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 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 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 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 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 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 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 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 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 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 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A项正确,参照第1段最后一句话,只是变换了一下说法,注意原 句中的“不限于”“绵延于此后”“至今”;
2018年全国课标卷1论述类文本讲析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 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 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 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 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 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 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 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 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 证。
B项正确 第2段:重点写“新子学”与“诸子之学”一样,具有历史的承继 性与思想的创造性,可两方面理解,接着引出如何“照着讲”; 第3段:主要讲如何“接着讲”; 第4段:主要讲“照着讲”和“接着讲”无法分离的关系。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 能。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Ⅱ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 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 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Ⅱ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 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 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 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 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Ⅱ这一 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Ⅱ
文章思路 第1段:写诸子之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2段:重点写“新子学”与“诸子之学”一样,具有历史 的承继性与思想的创造性,可两方面理解,接着引出如何 “照着讲”; 第3段:主要讲如何“接着讲”; 第4段:主要讲“照着讲”和“接着讲”无法分离的关系。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 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 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 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 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 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 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 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 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 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 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 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 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 的统一。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 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 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 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 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 态。
B项正确,对应第2段第4、5句话,选项中的“实证性研究”是照抄, 选项中的“整理”对应原句中的“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选项中的“发掘”对应原句中的“总结其中……”;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 性的思想。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 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 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 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 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C项正确,对应第3段中的内容,选项中的“接续”对应原句中的“延续”一 词,选项中“在新条件下”指原文中的“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形成创造性的思想”对应第3段倒第2行中的“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 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