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教育和教育学课件
![教育和教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3014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a.png)
《论演说家的教育》
❖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 育》(《雄辩术原理》):系统总结了罗马 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和罗马帝国第一个世纪 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同时吸收了希腊人在 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由于该书集希腊罗 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被誉为欧洲古代 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一、远古教育即教育的起源
❖ 二、古代教育即教育的发展 ❖ 三、现代教育即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二、教育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 三、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四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从摇篮到坟墓)
现
代教育 发展趋势
(
一
全个
民
都 不
化
能 少
)
多元化
(文化融合)
民主化
(人人平等)
第21页,共31页。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 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 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 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 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 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 密切联系。
第11页,共31页。
❖ 3、劳动起源说(或称社会起源说) ❖ 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有意识的
生产劳动之中。 ❖ 评价: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相关。
第12页,共31页。
❖ (二)原始教育的特征
❖ 1、原始的平等性; ❖ 2、内容的贫乏性; ❖ 3、方法的单一; ❖ 4、活动的非独立性.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25f238b7360b4c2e3f64f2.png)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中国: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 《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程序, 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发展健全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
Company Logo
(一)教育的内涵
其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其二,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其三,教育是一项充满期望的活动,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 “任何关于教育的谈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在谈论教育的理想”, 即我们对教育的界定是以好教育为旨归的。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 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理想旨归。
Company Logo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特征可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性、教育 的独特性、教育的全人性、教育的理想性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基本途径。
Company Logo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4.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以法治教。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普及化、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2.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教育逐步一体化,即强调学校、家庭、社会 的一体化; 4.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教育学原理自考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自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57caba9e31433239689376.png)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 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020/5/10
.
10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2020/5/10
2020/5/10
.
21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的装备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作为标准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其职能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
5.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学原理
2020/5/10
.
1
education ?
2020/5/10
.
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Βιβλιοθήκη 2020/5/10.
3
教育的字源-
英语:education; 法语: éducation; 德语: erziehung.
教育的词源-
Educare(引出)
拉丁文
教育
2020/5/10
Q: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11
•学校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 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 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教育学基础ppt课件
![教育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244efb8bd63186bdebbc25.png)
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
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
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
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
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自己从未考虑过的
境遇和问题中去。”
16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 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分 析: 1.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个耦合的过程:
18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 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任务或使命。
学习者 教育影响 教育者
学习者:学习是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影响: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 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 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
19
三、教育的形态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教育形态
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 度化的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与“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的时间标准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 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 会的教育”
20
非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
2.Leslie P. Stffe & Jerry Gale主编 高文 等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
3.小威廉姆丰富E.多尔著 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
预祝大家学习 愉快
谢谢!
7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7bab98fc4ffe473368ab92.png)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教育。
18
(一)产生学校教育
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一部分人专 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社会出现了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据《礼记》记载,夏朝已有名叫“痒”、“序”、“校”的施教机 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学校的设立。
教育学
基础
1
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 2、闭卷考试占70%
2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田晶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教育” 第二节 教育要素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第一节 认识“教育”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二、词源中的“教育” 三、教育学中的“教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翻译日文书籍的工作中,有关“兴学”的活动和 理论就借用了日文中的“教育”一词。
7
2、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 “educare”,该名词由动词“educere”转换而来。
“育”字左下是一个孩子,右半部是一个妇女 ,整个字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
(教、育)甲骨文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当时这两个字还并不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体现在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作者没有 确切的考证)、《进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22541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5.png)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12e005eb84ae45c3b358c6e.png)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2. 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 人类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 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主体—客体 = 生产活动(对象化活动) 主体—主体 = 教育活动(交往性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 勒图尔诺、沛西·能(法)的“生物起源说”
传递经验的形式。
——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
要。
—— 陈焕章《教育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 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 表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动。
——陈焕章《教育原理》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社会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教育学(小学特岗)ppt课件
![教育学(小学特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1fee35998fcc22bdd10d19.png)
21
最新版整理ppt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
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 备的地区,儿童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岁。
41
最新版整理ppt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集体协作的精神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42
最新版整理ppt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学
1
最新版整理ppt
基本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六章 教学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
第五章 课程 第七章 德育 第九章 课外活动
2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3
最新版整理ppt
孟子
一、教育的基本含义
(一)词源上 中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26
最新版整理ppt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7
最新版整理ppt
教育学课件1
![教育学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8bfacdff770bf78a652954e7.png)
(五)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有学者明确主张“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认为:“对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起源,只能从人类社会 生产和生活中去寻求,尤其要从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社 会活动的生产中去寻求. “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 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需要。”
拉丁文中教育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我国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 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大都使用的是 “教”与“学”这两个词。因此,我们这里把 “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 的“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五)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指教育实践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存在的物质条件。时间、空间和教 学设备是其中最为核心和不可缺少的。
教育三要素的另一种分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 育 影 响
学习者
教育者
返回
本节总结:
对教育概念的分析侧重于从理念上来认 识;对教育要素的剖析侧重于从系统的角度 来认识;对教育基本形态侧重于从客观现实 的方面来认识。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逻 辑关联。
(2)狭义的定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 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南师版《教育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是指社 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 化的活动,狭义教育也叫学校教育。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不同的形态及其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不同的形态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 教育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 形态的标准大致有四个(见下表)
《教育与教育学》课件
![《教育与教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1ec75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a.png)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目录•教育学的理论流派•教育学的实践应用01教育学概述总结词详细描述教育学的定义总结词详细描述教育学的重要性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总结词详细描述02教育的基本概念广义定义狭义定义总体目的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因材施教原则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品德养成等方面。
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教育传承和创新文化,通过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和推广科学技术,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0201教育的功能03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教育现象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育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育问题教育学还关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基础教育学教育学等学科。
应用教育学术学等。
跨学科教育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教育学专业课程教育学实践课程教育学选修课程教育学的课程设置01020304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基础理论课程。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课程,如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等。
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如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
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程。
教育学的专业要求04教育学的理论流派总结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推崇传统教育价值观。
详细描述传统教育学派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它主张教师主导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权威和指导作用,推崇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教育学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学课件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5e004fd1f34693dbef3e90.png)
ppt精选版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全文1229个字,集中论述了教学论问题。
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 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另一方面 又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 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ppt精选版
13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 代表人物:
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 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 )
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 育学家)
ppt精选版
14
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 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 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代表作 :《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ppt精选版
2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25919c1a37f111f1855b6b.png)
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教师、父母、社会媒体、其他人员。
学习者:
不仅仅是儿童,而且包括全民。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 方法等。
教育(培养人)过程示意图:
教育目标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场所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或称社会起源说)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
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等。
孔子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
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 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
柏拉图
2、 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中国古代的 《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
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 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 分析; 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 概念。 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 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你们对本课程有何期待?
第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与教育学
一、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二、什么是教育?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 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 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2517f6a32d7375a41780c0.png)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原始采集时代
1、普遍性、平等性 2、教育活动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 3、无专业和专职的教师,能者为师 4、无文字的课本、教材,无专门的教育场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 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 成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的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划分标准: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是太阳底 下最光辉的职业!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enius,1592-167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教育的区别 3、了解20世纪几种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
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 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 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 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 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或教科书;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 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 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 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教育的要素
(二)学习者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dac6acbb4cf7ec4bfed057.png)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之后兴起的人类又一种古代社会历
史形态。世界上不同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封建社 会延续的时间各有不同。在欧洲,人们一般把公元5世纪末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其发展包括了 近千年的中世纪,200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实际上,可以把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看成是欧洲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 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在中国,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 之交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了第一个 封建国家,其发展则延续了2 000多年,直至清朝的灭亡, 其间虽不断有朝代的更迭,但封建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 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
欧洲封建时代具有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 就是形成了世俗封建主与僧侣封建主两个由不同的权力系 统构成的统治阶级。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又有共 同的利益。在教育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目 的。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 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 或“牧师”。由于文化教育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手中, 所以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的, 骑士教育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
16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中,教育过 程是与生产和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离的。进入奴隶 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 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 识和技能的。他们要求自己子弟学习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 等等,从思想观念上教唆自己的子弟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 识技能。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有关 这方面经验的传递主要是依靠生产过程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 行的。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于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经验,乃 至促进新技术发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8b65ae1711cc7930b71671.png)
赫尔巴特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学》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 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
6.终身教育思想
•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观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主体性;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 教学手段; 教育的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
中国古代: “修道之谓教”(《中庸》); “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产生:
1. 生物起源说:
(法)勒图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 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人类产 生以前,教育早就在动物界中存在了,他把生物 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
( 英)沛·西能 在《教育原理》中指出, “教育是扎根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 过 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 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 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 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 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 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db595e7cd184254a353519.png)
.
一、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产生的原因
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是维 持生命和群体延续的必需手段。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第二节 教育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对教育认识的不同,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相同。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 培养人的活动中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 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 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
1、教育作为一种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我从这部影片收到了深刻的教育。”
2、教育作为一种方法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
二、词源中的“教育”
1、“教育”的汉字起源
“教”字的左下方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 ,左上方的两个叉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 方是一个手持鞭子的人,表示教的过程与手段,整 个字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学习。
.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教育。
.
(一)产生学校教育
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一部分人专 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社会出现了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教育与教育学 PPT课件
![教育与教育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efa86231b765ce0408141c.png)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佛教关心大众,面向大众广设庙宇,形成了寺院学 府的特色。
21
➢ 古代埃及
古王国末期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设职官学校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特征。
22
➢ 古代希腊
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 人; 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说文解字》许慎 荀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5
“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争论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
6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 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
科举不等于八股文,科举制 度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束缚 人的思想,后来八股文的采 取又从形式上钳制了人。
四书五经是什么时候成 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 举考试的依据?
20
➢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与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等级严格
僧侣祭司与刹帝利——吠舍种姓与普陀种姓 内容:《吠陀》;教师:僧侣
8
判断题 学校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 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6.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是 ()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 27.把“刺激——反映”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
何安排强化的观点是
()
❖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论 D。情感教学理论
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C。认识教学理
❖ 28.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
C. 有专门的教学场所
❖ 3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 39.强调课程的内在逻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属
于
()
❖ A.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综合课程
D. 校本课程
❖ 40.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一般以 ()
❖ A.2——3人为宜 B.5——8人为宜 C. 10人以上为宜 宜
❖ A.家庭教育活动之中 B。社会教育活动之中 C。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D。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 29.班级组织的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 ()
❖ A.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 B。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 C。团体要求 架构内的矛盾
❖ D。团体要求与团体文化之间的矛盾
❖ 30.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 A.梅伊曼、拉伊
❖ 33.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 A.《理想国》 B. 《大教学论》 C. 《普通教育学》 D。《爱弥尔》
❖ 34.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 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C. 显性功能和隐性 功能 D. 谋生功能和享用隐性功能
❖ 35.我国现行学制属于 ()
❖ 24.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 思维,这说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 A.顺序性与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个体差异性 D.整体性
❖ 25.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
动作技能等都属于
()
❖ A.程序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 策略性知识 D.目标性知识
社会教育
校外之校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教
教
育
育
的
的
历
史
起
发
展
源
1、教育的起源
A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教育的历史发展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信息 社会
农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
❖ 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我国
克伯屈
❖ 49、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应坚持( ) ❖ A、对现实社会需要的适应B、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越C、适应性和超
越行的统一D、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对立 ❖ 50、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三轨学制 D、四轨学制 ❖ 51、历史上通称的“六三三”制即是( ) ❖ A、壬寅学制 B、葵卯学制 C、壬子——葵丑学制 D、壬戌学制
最早的学校产生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教育 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 高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 ❖(1)学校变革加快
❖(2)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思 想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创立
教育学发展
1
2
3
❖ 23.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 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毓招待过程是 ()
❖ A.教学策略 B.教学设计 C. 教学思想 D.教学模式
❖ 46、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 的模仿”的观点被称为( )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 47、《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杜威 ❖ 4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 A.梅伊曼、拉依B、狄尔泰、斯普朗格C、鲍尔斯、金蒂斯D、杜威、
B。锹尔泰、斯普朗格
C。杜威、
❖ 31.教育者就是 ()
❖ A.教师 B.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 C.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 人 D.传道者
❖ 32.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
❖ A.公元前1000年左右 B. 公元前1500年左右 C. 公元前2500年左右 D. 公 元前1500年左右
教育学基础
Company
LOGO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形态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教育学的价值
一、教育的概念
1
2
3
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形态
1、教育的定义
性质
1
实践活动
目的
2
促使个体社 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
发生背景
3
在一定的 社会背景 下
2、教育的要素
教育影响
教育者
教育
学习者
3、教育形态
(1)根据教育 系统自身的形式 化程度
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 相对独立的教育形 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 制度化的教育中演 化出来,由专门的 教育人员、机构及 其运行制度所构成 的教育形式
(2)根据教育赖以运行的空间特征
家庭教育
首席教师
学校教育
主体教育
❖ A.“道尔顿制” B。“哈利斯制” C。“巴达维亚法” 普里制”
D。“特朗
❖ 44.如果信度的最高值是1,那么正规则测验的信度应达到 ()
❖ A.0,7 B. 0,8 C. 0.9 D.1.0
❖ 45.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这说明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D.20人以上为
❖ 41.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的“过程模式”研究取向主要代表是 ()
❖ A.失范说 B。目标说 C。控制缺乏说 D。标签论
❖ 42.传统教育中的“双基”是指 ()
❖ A.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 B。基础研究和基本思路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
❖ 43.最43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
❖ A.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分支型学制 D。阶梯型学制
❖ 36.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
❖ A.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C. 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 D. 理论本位的价值取向
❖ 37.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 ()
❖ A.有目的的培养人 B. 有专职教师 D. 有特定的教学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