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11 人体染色体核型分析

六、思考题
请描述核型: 45,XY, der (14;21) (q21;q14) 47,XY, +21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3.7 点 图标,按原定物种分类器自动配对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3.8鼠标左键双击,单条染色体翻转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五、LUCA软件应用技术 LUCA软件应用技术
1.打开LUCA软件测定染色体长短臂长度
五、LUCA软件应用技术 LUCA软件应用技术
2.点击测量菜单中长度测定,出现
五、LUCA软件应用技术 LUCA软件应用技术
3.测量染色体每一个长臂和短臂长度,直到 23对染色体测完,点击Preprocess,点击 下拉菜单中 ,存盘。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3.1.亮度和对比度键:点击“ ”图标出现
点击Auto键自动设定亮度和对比度,然后点击OK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3.2点击Clean,去掉非染色体残渣, 完毕 后点击OK。出现
三、实验用品
1.计算机、核型分析元件 2.人染色体照片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1.点击karyotyping软件,点击“ ”打开,出现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四、 karyotyping软件应用技术
2.选择分类器:已建人类、老鼠、猪、牛、 羊、鱼等物种染色体分类系统,默认值是 Human。掌握10大指令运用。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1. 了解染色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染色体观察、计数和核型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分析核型,探讨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细胞、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等。
2. 仪器:显微镜、染色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用消毒的牙签刮取人体口腔黏膜细胞,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2. 涂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3.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细胞,然后用流水冲洗。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入Giemsa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流水冲洗。
5. 观察: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
6.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染色体呈带状,有明显的着丝粒和端粒。
染色体分为两类:A类染色体(长染色体),B类染色体(中染色体),C类染色体(短染色体)。
2.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得到每对染色体的数目。
3.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本实验观察到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
1.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的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要适度,以免染色体断裂;染色要均匀,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2. 观察染色体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染色体清晰可见。
同时,要注意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以便进行核型分析。
3.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研究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等遗传现象,为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是一项针对人类染色体的研究和分析。
染色体是一种体细胞内的结构,其中包含了人类遗传信息的大部分。
人类的染色体通常是成对存在的,每个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核型分析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来确定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通过染色体的显带图谱可以确定染色体的编号和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片段缺失、断裂、重排等。
FISH技术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结合到特定区域的染色体上来分析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重排、小片段缺失和重复序列等。
SNP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来分析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SNP是一种常见的基因变异形式,可以用于研究染色体间的基因关联性、种群遗传学研究和个体基因型的检测。
DNA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DNA序列来分析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上的基因组结构、变异位点以及其对基因功能和疾病风险的影响。
此外,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进化学研究、种群遗传学研究和个体基因型的检测。
通过对不同人群之间及个体间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进化历史和变异特征。
总结来说,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是一项研究和分析人类染色体的重要技术。
它在医学、生物学和人类遗传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遗传相关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用来
鉴定个体的表现型,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进行群体种质传承的探索等。
本次实验我们通过使用常见的细胞分析技术,结合基因分析仪器,以传统和现代分析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样品,从而识别和研究染色体组型差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先在实验培养室完成了细胞分析,
利用玻片技术染色,并运用点阵染色,观察染色体分布和特征。
接着,我们选取样品,进行分子染色体分析,以测定每一条染色体的坐标。
最后,运用改良的FISH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利用染色体包膜特有的染色序列,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以获得有效的种群组型信息。
经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它为进一步确定染色体变异的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次实验在获取有效种群组型信息,确定个体表现型和群体种质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一 染色体组型分析

材料用具
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放大照片,剪刀,镊子,直尺、细 放大照片,剪刀,镊子,直尺、 线、胶水。 胶水。
方法步骤
人类的体细胞的正常染色体组型( 男性) 人类的体细胞的正常染色体组型 ( 男性 ) 如下 图 所示 : 46 条染 色体 , 相互构 成 23 对 , 其中 1 号 ~ 22 号是常染色体 , 还有 1 对是性染色体 XY 。 22号是常染色体 还有1 对是性染色体XY 号是常染色体, XY。 依据染色体的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 依据染色体的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可以 将这些染色体分为七组(见下页表) 将这些染色体分为七组(见下页表)。
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实验一 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刘福霞
实 验 内 容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 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 ype)的基本特点即D enve 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 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包含遗传信息的结构,对于了解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对人类染色体进行研究,以探索其结构、功能和变异。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和制备:从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使其增殖到足够数量。
2. 细胞处理:使用高渗溶液进行细胞膜的溶解,使染色体暴露在细胞质中。
3. 染色体制备:将细胞悬液滴于玻璃载玻片上,经过干燥固定后,进行染色体染色。
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拍摄。
5. 染色体分析:通过计数、测量和分类等方法,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描述。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人类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结构,且数量相对稳定。
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色性质以及着丝粒位置等特征,我们将其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按照大小顺序编号,从1号到22号,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常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有所不同。
例如,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而21号染色体则是最小的。
性染色体也有明显的差异,X染色体相对较大,而Y染色体则较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染色体上的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结构,与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有丝分裂过程密切相关。
我们发现,常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粒,而性染色体上只有一个着丝粒。
讨论:染色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探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外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外周血细胞是人体中最容易获取的细胞类型之一,其染色体的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相似。
因此,通过对外周血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以获得对人类染色体的整体了解。
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差异是其功能多样性的体现。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和分布不同,与个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染色体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实【实 验 目 的】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实【实 验 原 理】理】核型核型 (karyotype )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
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 成的,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核型的研究对人核型的研究对人核型的研究对人 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 有重大意义。
有重大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 粒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
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三个: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三个:1.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th ) ,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 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每个染色体的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相对长度=相对长度= 每个染色体的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 /单倍染色体+X 染色体总长度染色体总长度 × 100 2.臂指数(am index ) :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即: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即臂指数=臂指数= 长臂长度长臂长度 / 短臂长度短臂长度按 Levan (1964)的划分标准:臂指数在)的划分标准:臂指数在 1.0 ~1.7 之间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臂;臂 指数在指数在 1.7~3.0 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臂指数在;臂指数在 3.0 ~7.0 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臂指数;臂指数 > 7.0 者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 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
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
短臂向上。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鉴别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64
②遗传病的诊断和研究:三体综合征(含三条21号染色体)、卵巢退化症(含45条染色体,比正常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睾丸退化症(含47条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X或Y染色体)等。
因此,我们可以给孕妇抽取羊水检查器胎儿的染色体,做遗传病早期诊断。
【实验步骤】
1.将染色体逐一剪下,并对每个中期染色体逐一进行测量,包括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和每个臂的长度。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对染色体平均的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
3.把相对长度与臂指数相近者配成一对。
4.参照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的数值,并根据标准顺序,编排出染色体组型图。
5.用胶水或浆糊将每条染色体依照标准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I.实验结果
II.实验总结
在实验中,要注意剪下的染色体的保存,认真比对染色体的四个参数,主要依据其长度大小进行初步排序,再根据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分群,在每个染色体的类群中进行配对,最后进行染色体的粘贴工作。
实验操作中要求认真仔细,有耐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描述染色体的各种数据指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并掌握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此外,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并了解染色体组型与
带型分析的意义。
【注意事项】
(1)注意剪下的染色体要小心存放,最好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2)剪好染色体后,应先按照长短顺序进行初步排序,将染色体分好群,以便正确配对;(3)严格参照染色体的四个参数对各群的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出染色体组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