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实验报告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实验报告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1.实验目的: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状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2.实验用品:(1)仪器及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1)实验药品:蒸馏水、0.9% NaCl溶液、0.3% 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2)实验材料:小鼠3.实验原理:(1)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染色体组型:把真核动物一个体细胞各染色体按长度、形状、着丝粒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

染色体核型:某一物种特有的一组或一套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2)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①鉴别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64条②遗传病的诊断和研究:三体综合征(含三条21号染色体)、卵巢退化症(含45条染色体,比正常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睾丸退化症(含47条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X或Y染色体)等因此,我们可以给孕妇抽取羊水检查器胎儿的染色体,做遗传病早期诊断。

(3)染色体标本的制作①观察:由于分裂期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凝集程度最高,因而我们应尽量使细胞停留在分裂期中期以便观察。

②细胞:为尽量看到多的染色体,我们应当选取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这样的细胞可以来自:胸腺、骨髓、睾丸、小肠等。

我们在此实验中使用的是小鼠的精巢细胞。

在做人的染色体标本时,我们使用的是血液里的淋巴细胞。

③药物:PHA(植物细胞凝集素):PHA具有促进细胞凝集和分裂的作用。

PHA可以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还原至淋巴母细胞(只存在于骨髓中)秋水仙素:秋水仙素可以破坏微管的组装,纺锤体不能形成,细胞分裂停在中期。

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的药物还有长春花碱、鬼臼素、苯环己烯等。

可以促进胃管组装的药物有紫杉酚、重水等。

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染色体标本制备困难
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细胞分裂不佳、染色体分散不均等问题,影响观察效果。解决 方案:可以尝试调整培养基成分、改变培养温度等手段优化细胞分裂条件,提高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成 功率。
染色体识别困难
在观察染色体时,有时会出现染色体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情况,影响组型分析的准确性。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增加拍照倍数、优化染色技术等手段提高染色体的可识别性,同时加强染色体特征的记忆 和识别训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结果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个体的遗传特征和潜在的健 康风险。
结果应用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和遗传咨询,预防和减少遗传 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也可以用于辅助生殖、遗传性疾病的 筛查和诊断等领域。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染色体数 目和结构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观察 、染色体组型拍照和数据分析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 了解染色体的特征。
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以得出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构特征 和变异情况,为遗传学研究和生物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
03 实验操作
样本准备
采集样本
从实验动物或人类细胞中采集样本,确保样本新鲜且无污染 。
细胞培养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以获得足够的细胞用于后续实 验。
染色体制备
细胞固定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1. 了解染色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染色体观察、计数和核型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分析核型,探讨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细胞、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等。

2. 仪器:显微镜、染色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用消毒的牙签刮取人体口腔黏膜细胞,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2. 涂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3.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细胞,然后用流水冲洗。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入Giemsa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流水冲洗。

5. 观察: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

6.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染色体呈带状,有明显的着丝粒和端粒。

染色体分为两类:A类染色体(长染色体),B类染色体(中染色体),C类染色体(短染色体)。

2.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得到每对染色体的数目。

3.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本实验观察到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

1.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的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要适度,以免染色体断裂;染色要均匀,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2. 观察染色体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染色体清晰可见。

同时,要注意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以便进行核型分析。

3.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研究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等遗传现象,为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遗传相关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用来
鉴定个体的表现型,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进行群体种质传承的探索等。

本次实验我们通过使用常见的细胞分析技术,结合基因分析仪器,以传统和现代分析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样品,从而识别和研究染色体组型差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先在实验培养室完成了细胞分析,
利用玻片技术染色,并运用点阵染色,观察染色体分布和特征。

接着,我们选取样品,进行分子染色体分析,以测定每一条染色体的坐标。

最后,运用改良的FISH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利用染色体包膜特有的染色序列,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以获得有效的种群组型信息。

经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它为进一步确定染色体变异的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次实验在获取有效种群组型信息,确定个体表现型和群体种质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目的】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染色体全长 p+q按Levan 划分标准: 50.0-37.5之间为M37.5-25.0之间为SM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4.染色体臂数(NF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 .端着丝粒染色体(T ),NF=1;b .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 ,SM ,ST ),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类别包括染色体的序号 主要特征 A 群第1-3对 体积大,中部着丝粒;第2对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B 群第4-5对 体积大,中部着丝粒;彼此间不易区分 C 群 第6-12对,X 中等大小,亚中部着丝粒。

实验一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组型分析
性或女性)染色体的数目, 计数:统计照片上人类(男性或女性)染色体的数目, 然后,将每条染色体分别剪下。 然后,将每条染色体分别剪下。 测量: • 2.测量:对放大后的照片进行测量,先在每条染色体旁 2.测量 对放大后的照片进行测量, 边用笔作临时标记,随测量随记录,包括每条染色体的 边用笔作临时标记,随测量随记录, 相对长度、长臂长度、断臂长度、随体有无等; 相对长度、长臂长度、断臂长度、随体有无等;对于有 随体的染色体,随体的长度可以计入也可以不计入,但 随体的染色体,随体的长度可以计入也可以不计入, 应注明。对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平分为二, 应注明。对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平分为二,计入两臂 长度之内。 长度之内。 • 3.配对、分组:按照测量结果,比较染色体的大小及 配对、分组:按照测量结果, 着丝粒的位置(见表) 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将所有染色 着丝粒的位置(见表),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将所有染色 配对、分组、排列。 体配对、分组、排列。
材料用具
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放大照片,剪刀,镊子,直尺、细 放大照片,剪刀,镊子,直尺、 线、胶水。 胶水。
方法步骤
人类的体细胞的正常染色体组型( 男性) 人类的体细胞的正常染色体组型 ( 男性 ) 如下 图 所示 : 46 条染 色体 , 相互构 成 23 对 , 其中 1 号 ~ 22 号是常染色体 , 还有 1 对是性染色体 XY 。 22号是常染色体 还有1 对是性染色体XY 号是常染色体, XY。 依据染色体的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 依据染色体的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可以 将这些染色体分为七组(见下页表) 将这些染色体分为七组(见下页表)。
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实验一 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刘福霞
实 验 内 容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中期染遗色传实体验人的类形染色态体组、型分带析型(G显带)
Q-Banding (Quinacrine)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Q带
荧光染料氮芥喹叶
优点:受制片过程和热处理的影响较小, 制片效果较好,带型鲜明
缺点:荧光持续存在的时间很短 ,必须有荧光 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

E
16-18 较短的近中着丝点,16号更近于中部着丝点 无
F
19-20 短的近中着丝点

G
21-22 很短的末端着丝点

性染色 23 体
X染色体很象6号染色体,中着丝点。Y染色体 无 很象21,22号染色体,但Y染色体无随体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正常男性— 46, XY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一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原理
组型(核型,karyotype) 是将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 来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 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代表了一物种 染色体组型的特征.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单位— —基因的载体,组型代表了种属的特征.所以组型 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
人体染色体显微照片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四、实验器材
人染色体显微照片,剪刀,镊子,胶 水.
遗传实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五、本实验的步骤
1.同源染色体配对编号:按图片上的染色体大小, 形态,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进行同源染色体配 对,将染色体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编号为1-22号,性染色体编号为23号. 2.分组:将大小,形态,着丝粒位置相近的染色体 归为一组,一般分为A-G的7个组,每组3对染色 体。 3.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划8条横线,用剪刀按编 号将图片上的染色体分别剪下,分组排列粘贴 在横线上.如A组排列1-3对染色体,C组排列6-12 对染色体等.性染色体单独排列在一条线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染色体是细胞中包含遗传信息的结构,对于了解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对人类染色体进行研究,以探索其结构、功能和变异。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和制备:从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使其增殖到足够数量。

2. 细胞处理:使用高渗溶液进行细胞膜的溶解,使染色体暴露在细胞质中。

3. 染色体制备:将细胞悬液滴于玻璃载玻片上,经过干燥固定后,进行染色体染色。

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拍摄。

5. 染色体分析:通过计数、测量和分类等方法,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描述。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人类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结构,且数量相对稳定。

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色性质以及着丝粒位置等特征,我们将其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按照大小顺序编号,从1号到22号,性染色体分为X和Y两种。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常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有所不同。

例如,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而21号染色体则是最小的。

性染色体也有明显的差异,X染色体相对较大,而Y染色体则较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染色体上的着丝粒。

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结构,与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有丝分裂过程密切相关。

我们发现,常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粒,而性染色体上只有一个着丝粒。

讨论:染色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探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外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外周血细胞是人体中最容易获取的细胞类型之一,其染色体的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相似。

因此,通过对外周血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以获得对人类染色体的整体了解。

染色体的形态和长度差异是其功能多样性的体现。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和分布不同,与个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染色体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类别包括染色体的序号主要特征
A群第1-3对体积大,中部着丝粒;第2对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B群第4-5对体积大,中部着丝粒;彼此间不易区分
C群第6-12对,X 中等大小,亚中部着丝粒。

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中央,X染色体
大小介于第6与7之间,第9对的的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
对的短臂极长,第12对的短臂较短,彼此间
不易区分
D群第13-15对中等大小,近端部着丝粒,有随体;彼此间不易区分
E群第16-18对中等大小。

第16对为中央着丝粒,长臂上有一次缢痕;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第17、18对为亚中央着丝粒,后者的短臂较短
F群第19-20对体积小,中部着丝粒;彼此间不易区分
G群第21-22对,Y 第21、22对体积小,近端着丝粒,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Y
染色体较前者略大,近端着丝粒,无随体,长臂常
彼此平行;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短臂向上。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鉴别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64
②遗传病的诊断和研究:三体综合征(含三条21号染色体)、卵巢退化症(含45条染色体,比正常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睾丸退化症(含47条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X或Y染色体)等。

因此,我们可以给孕妇抽取羊水检查器胎儿的染色体,做遗传病早期诊断。

【实验步骤】
1.将染色体逐一剪下,并对每个中期染色体逐一进行测量,包括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和每个臂的长度。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对染色体平均的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

3.把相对长度与臂指数相近者配成一对。

4.参照相对长度、臂指数与着丝粒指数的数值,并根据标准顺序,编排出染色体组型图。

5.用胶水或浆糊将每条染色体依照标准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I.实验结果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II.实验总结
在实验中,要注意剪下的染色体的保存,认真比对染色体的四个参数,主要依据其长度大小进行初步排序,再根据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分群,在每个染色体的类群中进行配对,最后进行染色体的粘贴工作。

实验操作中要求认真仔细,有耐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描述染色体的各种数据指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并掌握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此外,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并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注意事项】
(1)注意剪下的染色体要小心存放,最好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2)剪好染色体后,应先按照长短顺序进行初步排序,将染色体分好群,以便正确配对;(3)严格参照染色体的四个参数对各群的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出染色体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