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诉衷情》译文及赏析
《诉衷情》译文及赏析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背景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人。
注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译文1: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译文2: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建功立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译文3: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温庭筠《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诉衷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
①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②弱柳蝶交飞,依依。
③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④
【注释】
①雨霏微:细雨蒙蒙。
②“金带枕”三句:极言女主人公的居室和床上用品十分华美。
帷:这里指“帷房”,妇女居住的内室。
③交飞:比翼齐飞。
④辽阳:地名,在今辽宁沈阳市以南的辽河之东,这里指征人所在的地方。
梦中归:丈夫远征未归,近来连书信都少了,女主人公极为思念,以至在梦中见到丈夫归来了。
【译文】
莺儿娇语,花儿飞舞,这春天的白昼已过正午。
蒙蒙细雨满天飞,女郎独守空屋。
望着床上的金带枕、宫锦被,伤心地拉上绣着凤凰的帐帷。
柔嫩的柳枝下,粉蝶儿比翼齐飞,那依依不舍的样子令人心醉。
远戍辽阳的丈夫近来书信稀少,只能在梦中看他把家回。
【集评】
清·陈廷焯:“节愈促,词愈婉,结三字凄绝。
”(《别调集》卷一)
【赏析】
本首对思妇独处时的百无聊赖场景刻画得很生动。
时间是春天的中午,虽然细雨蒙蒙,却不能稍减鸟语花香的赏心悦目。
然而,女主人公都无心无绪,只是在华屋中懒洋洋地午睡。
原来她的丈夫远在辽阳未归,而且近来连书信都越来越稀少
了。
所以,越是杨柳依依,蝴蝶双飞,越是勾起她的孤独感,越是加重对丈夫的思念,以致白天短短的午睡中,都梦见丈夫意外地归来,难怪陈廷焯说“结三字凄绝”。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鉴赏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鉴赏此首当作于作者夫婿赵明诚任职江宁知府期间,其时约为建炎三年(1129)二月,是李清照所作的数首闺怨词之一。
金兵南下,李清照举家逃离青州,于建炎二年(1128)春抵江宁。
从此开始了后期南渡后的生涯。
国土沦丧之悲,离乡背井之痛,时时郁结于怀,从而写下大量词作宣泄忧愁。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宋代:李清照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注释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
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得:需要。
些:一作“此”。
赏析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
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
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
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句“酒醒”从首句“沉醉’”而来,由醉到醒,在内容上进了一层,在笔法上宕开一笔,同时为“熏破春睡”张本:酒意渐消,春睡才会被梅香熏破。
“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赏析1原文: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诗词赏析: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
南郑属古梁州,故曰。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
”(《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
(《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
“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
古诗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翻译赏析
古诗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翻译赏析《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出林杏子落金盘。
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
雨斑斑。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前言】《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的伤春情怀,大抵用两种笔墨,相映成趣,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形象。
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将少女尝鲜得酸的偶然情事,与其怀春藏酸的本质内容勾连,言情叙事,活泼可爱。
【注释】①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
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②齿软:牙齿不坚固。
③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
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
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
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④陌:泛指田间道路。
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
闲,安静。
⑤斑斑:颜色驳杂貌。
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
⑥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翻译】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
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
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
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南陌上。
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
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赏析】上阕写酸杏子。
“出林杏子落金盘。
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出林杏子”,说明杏子方熟,还没有熟透,一个“落”字,生动地写出女子尝杏的生动、活泼场面;“齿软怕尝酸”,既承上句讲酸杏的新鲜,又是对女子娇柔媚好的形容,韩僵《幽窗》诗有云:“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亦是此义。
上阕生动地描写了一副女子暮春尝杏的人物画,点睛处全在“小唇丹”三字上。
“小唇丹”写女子的红唇皓齿,又有“半残青紫”与之相映。
八年级重点古诗赏析——诉衷情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古诗赏析: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
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
“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
南郑属古梁州,故曰。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
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
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
《诉衷情》原文及赏析
《诉衷情》原文及赏析《诉衷情》原文及赏析诉衷情【金】吴激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赏析:远离故乡的游子,即将踏上归家的路程,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而作为被强留于金的吴激来说,这种心态显得更加复杂而深沉。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运用白描的手法,既对这种归心似箭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述,又吐露了一腔思乡的浓烈情意。
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写景,但采用了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在寒意料峭的凉秋深夜,游子独自歇宿於荒郊茅店,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入眠。
这里所写旅人的内心感受,使人想起唐代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著名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旅店的客人迎来第一声鸡鸣,趁着月色起身赶路,足迹印在板桥的.霜上。
诗人通过典型的物景,把羁旅早行的意象表现得有声有色。
从旅途的感受来说,词里的含意有相似之处,但观照下句的残月照吟鞭,则意境上是又有不同的。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赶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满腹牢骚,倒像是高兴得自言自语,且行且吟。
一个寒和照字,不仅写出了旅人的感觉与视觉形象,而且丰富了感情的容量。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这两句是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
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情景,那是表现一种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的意绪,而这里的催上渡船是写游子急于思归的心态。
上片以写景为主,作者把自然景象与人物心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景中含情,而情融于景。
这样写思念家乡之情显得十分真切自然。
词的下片,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转下,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作者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水乡之美景,诱发了他对谙熟事物的亲切感。
莹白的水边鸥鸟,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诗与画的交融,可以说与王勃笔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宋词《诉衷情》
赏析宋词《诉衷情》
《诉衷情》是宋词的一种体裁,词牌名。
这首词的作者是晏殊,借助景物来抒写情怀,整首词中洋溢着淡淡的哀愁,情感深沉而内敛。
词的上片描绘了金秋时节的景象,芙蓉与金菊争艳,远处的村庄秋色如画,红叶与黄叶交织在一起。
这一景象给人一种色彩斑斓而又安详的感觉。
然而,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词人却流露出一种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无助。
他望至视界所尽处,凝神眺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正当他在等待的时候,大雁飞来,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下片则主要描绘词人的内心世界。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词人以淡泊的笔触,抒发了对人生旅途的迷茫和无助。
他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只感觉前路茫茫,充满了未知。
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他的内心感到深深的哀愁。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三句,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当看到鸿雁飞过,他都会想起远在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
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无法自拔,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沉思之中。
整首词的和婉雅丽,极有情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迷茫。
这种情感在晏殊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到深深的共鸣。
古诗诉衷情·渚莲霜晓坠残红翻译赏析
古诗诉衷情·渚莲霜晓坠残红翻译赏析《诉衷情·渚莲霜晓坠残红》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
渚莲霜晓坠残红。
依约旧秋同。
玉人团扇恩浅,一意恨西风。
云去住,月朦胧。
夜寒浓。
此时还是,泪墨书成,未有归鸿。
【赏析】
思妇,很容易变为弃妇的,这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大不幸,小晏这首词描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秋莲坠为残红,秋扇亦将弃捐,女主人联想自己的遭际,感觉到了“团扇恩浅”故而“一意恨西风”。
然而,命运究竟如何安排,自己会不会沦为弃妇,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这不正像云之飘忽不定,月之朦胧不明吗?词中先言“旧秋同”,后说“此时还是”,可知如此悬疑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书信不通,还要等待;将会等来什么结果,仍是悬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赏析《诉衷情》《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的如同秋霜,只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敌前线,身却老死在家乡的山林水边!中心: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反映陆游壮志难酬,悲愤和感慨。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诉衷情》古诗原文及鉴赏(通用5篇)
《诉衷情》古诗原文及鉴赏(通用5篇)《诉衷情》古诗原文及鉴赏篇1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晏殊词作鉴赏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
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
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濛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生顿挫。
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寞,“香阁浓睡”,情态异常。
着一“恼”字,既是贯下,也暗暗承上。
上两句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阁女子的怨思,即以乐景而反衬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
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异常,观景亦有异常之感:春色娱人,莺声悦耳,是常情;而春色恼人,闻莺心烦,则是变态。
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情。
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
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
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下,相互叠印复合。
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
•••••••••••••••••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周邦彦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
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
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
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开始,首先刻画这位思妇的外貌。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诗词中也常有,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但这只是客观的描写,美成在这首词中用了“争秀”二字,是说女子的眉在有意和春山比秀,而比的结果是眉比春山更秀。
如果不用“争”字,直接说,眉比青山更秀,就趣味索然了。
“可怜长皱”,也超脱了纯客观描写而注入了作者主观感情。
对这位“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的美人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上句写女子的外貌,下句透过外貌去表现她的内心愁怨。
写外貌也着墨不多,只写了她的秀眉,让读者从她的眉峰之秀去想象她的容貌之美。
这个想象由下文的描写得到证实。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
这位颦眉独坐的女子果然貌美如花。
以花比喻女子的面容,本是沿用已久的陈旧的修辞手法,但美成用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流泪,似比单纯用“花容月貌”之类的陈旧词语要新些。
但也不是美成首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伤心流泪就用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冯延巳在《归自谣》中也写过“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
”但白居易和冯延巳都是写的客观现象。
即杨贵妃泪流满面,好像春天一枝雨中梨花。
冯延巳写的这个女子似乎泪珠已经或将要滴破胭脂脸,都只写了客观现象,而周邦彦却翻进一层说:要小心,不要让清泪滴花枝,因为“恐花也,如人瘦。
周邦彦《诉衷情》“堤前亭午未融霜,风紧雁无行”古诗词阅读理解
周邦彦《诉衷情》“堤前亭午未融霜,风紧雁无行”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诉衷情周邦彦堤前亭午①未融霜,风紧雁无行。
重寻旧日岐路,茸帽北游装。
期信②杳,别离长。
远情伤。
风翻酒幔,寒凝茶烟,又是何乡。
注:①亭午:正午。
②期信:约定的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重寻旧日岐路”一句中的“重”字,说明离别不止一次,强化了离别之悲。
B.“茸帽北游装”一句说明词人此行的目的地是更为寒冷的北方,倍增离愁别绪。
C.词的上阕用风雪等凄清的景物渲染氛围,着力烘托出词人旅途中的寂寞心境。
D.“期信杳,别离长”是说离别会很久,再见将遥遥无期,借此突出“远情伤”。
E.“又是何乡”写词人与友人离别后来到陌生的地方,突出了两人的友情之深。
2.从情景角度赏析“堤前亭午未融霜,风紧雁无行”。
【答案】1.CE2.“亭午未融霜”,正午时分堤上的霜尚未融化,突出天气寒冷;“风紧雁无行”,风大到连大雁都无法排成行,写出了风大。
词人借恶劣的天气渲染了游子离乡时的孤苦(哀景写哀情)。
【解析】1.试题分析:C项,“着力刻画出词人旅途中的孤单、寂寞”错,词的内容只是写与友人的分离,并没有写旅行途中。
E项,“写词人与友人离别后来到陌生的地方”不当。
“又是何乡”是对分手后的想象,并非实写。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考查炼字;B项考查对诗句的鉴赏;C项考查考查诗歌的意境;D项考查诗歌的情感,E项考查诗歌的手法。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分析。
“堤前亭午未融霜,风紧雁无行”从内容上来看,这两句诗是在写景,时间已是正午时分,河堤前的霜花还没有融化,北风刮得正紧,以致南去的大雁根本无法排列成行。
诉衷情赏析
诉衷情赏析
诉衷情是一本古代词曲集的名称,其中收录了众多优秀的词曲作品。
这首词曲集命名源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诉衷情”一词意为倾诉衷肠之情。
以下是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
“诉衷情”一词,意为倾诉衷肠之情。
在这本词曲集中,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在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的情感,呈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
这首词曲集的作品多为短小精悍,构思精巧,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用词上,这首词曲集注重语言的美感,运用了许多精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学艺术性。
诉衷情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词曲集,其中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人们真挚的情感,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诉衷情》原文译文及宋词赏析
《诉衷情》原文译文及宋词赏析《诉衷情》原文译文及宋词赏析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释】⑴远山: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
比喻离恨的深长。
⑵流芳:流逝的年华。
⑶敛:收敛表情。
⑷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译文】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
天气太多,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
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
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
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
上片即行点题。
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
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
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
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
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
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
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
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
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
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
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
《诉衷情·琵琶女》诗词鉴赏
《诉衷情·琵琶女》诗词鉴赏宋代:苏轼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似乎要冲破云天。
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
今晚的月亮照着她,似乎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解释诉衷情: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
有唐词、宋词之分。
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
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
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
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雪白。
莹:玉色美石。
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样子。
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素娥:传奇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故故:有意或特意。
唐、宋时口语。
婵娟:美妙的样子。
赏析上片写琵琶女超群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
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确定。
“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头弹奏。
听去果真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
”古人形容歌声洪亮和奇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
苏轼再加改变,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
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
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行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绽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琵琶女技艺超群,还表如今:“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冗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
诉衷情诗词
诉衷情诗词诉衷情诗词1诉衷情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晏殊词作鉴赏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
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
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
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
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
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
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
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
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
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诉衷情诗词2李清照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捼:揉搓。
孤雁儿(并序)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此词以空灵的笔触,传神地描绘了少女伤春的情事。
词中将少女尝鲜得酸的偶然情事,与其怀春藏酸的本质内容相勾连,以前者触发后者,写来活泼可爱,清丽可喜。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词吧。
《诉衷情》(周邦彦)出林杏子落金盘。
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
雨斑斑。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眉间。
周邦彦词作鉴赏尝杏怕酸的细节,暗示着少女心中萌发着的爱情追求,即如吃杏子一样,想要尝试,又怕齿酸。
作者将少女情春时的微妙心理表现得真切动人。
上片用工致之笔,刻画一个具体情节。
出林杏子一句,先就暗示了这是杏子刚刚成熟的时节,即暮春时候。
金盘里的杏子是摘来的,词人却写做落金盘,不但新颖,而且妥贴(落则熟也)。
不过第一批出林的杏子,乃属尝鲜之列,并未熟透甜透。
这从它青紫相间的颜色可知,所以少女刚品尝一口,便齿软怕酸了。
所谓齿软,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俗语称之倒牙。
这样便留下半枚残杏,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一个青紫相间的'残杏上,留下小小口红痕印,从这个呼之欲出的细节动作中似乎可见那咬杏的人儿,酸口中,蹙到眉尖的情景。
下片则用较空灵的笔触,烘出少女伤春情事。
南陌上,落花闲。
雨斑斑三句用速写简妙笔墨,勾勒出一个背景。
斑斑二字本形容落花狼藉情态,此承雨字作形容,又兼有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的意趣,不独见春雨之骤急。
最后三句则着力写人物的表情及心理,上片写少女尝杏,酸到眉尖,这里一著暮春之景,则那眉间的酸意,又不全是为了青杏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眉间。
《诉衷情》宋词原文及鉴赏
《诉衷情》宋词原文及鉴赏●诉衷情张先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张先词作鉴赏此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
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
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
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
“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有“愁醒”之意。
“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
“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
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
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
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
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
古诗《诉衷情》赏析
古诗《诉衷情》赏析《诉衷情》作品介绍《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的伤春情怀,大抵用两种笔墨,相映成趣,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形象。
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将少女尝鲜得酸的偶然情事,与其怀春藏酸的本质内容勾连,言情叙事,活泼可爱。
《诉衷情》原文诉衷情·残杏出林杏子落金盘①。
齿软怕尝酸②。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③。
南陌上,落花闲③。
雨斑斑⑤。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⑥。
《诉衷情》注释①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
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②齿软:牙齿不坚固。
③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
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
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
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④陌:泛指田间道路。
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
闲,安静。
[4]⑤斑斑:颜色驳杂貌。
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
[1]⑥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诉衷情》原文翻译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
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
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
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南陌上。
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
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创作背景《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写于词人周邦彦暮年远宦之时,词体产生于筵宴。
[3]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
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
《诉衷情》赏析上阕写酸杏子。
“出林杏子落金盘。
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出林杏子”,说明杏子方熟,还没有熟透,一个“落”字,生动地写出女子尝杏的生动、活泼场面;“齿软怕尝酸”,既承上句讲酸杏的新鲜,又是对女子娇柔媚好的形容,韩僵《幽窗》诗有云:“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亦是此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的伤春情怀,大抵用两种笔墨,相映成趣,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形象。
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将少女尝鲜得酸的偶然情事,与其怀春藏酸的本质内容勾连,言情叙事,活泼可爱。
【原文】
诉衷情;残杏
出林杏子落金盘①。
齿软怕尝酸②。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③。
南陌上,落花闲③。
雨斑斑⑤。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⑥。
【注释】
①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
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②齿软:牙齿不坚固。
③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
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
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
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④陌:泛指田间道路。
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
闲,安静。
[4]
⑤斑斑:颜色驳杂貌。
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
[1]
⑥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白话译文】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
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
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
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南陌上。
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
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创作背景】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写于词人周邦彦暮年远宦之时,词体产生于筵宴。
[3]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
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
【赏析】
上阕写酸杏子。
“出林杏子落金盘。
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出林杏子”,说明杏子方熟,还没有熟透,一个“落”字,生动地写出女子尝杏的生动、活泼场面;“齿软怕尝酸”,既承上句讲酸杏的新鲜,又是对女子娇柔媚好的形容,韩僵《幽窗》诗有云:“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亦是此义。
上阕生动地描写了一副女子暮春尝杏的人物画,点睛处全在“小唇丹”三字上。
“小唇丹”写女子的红唇皓齿,又有“半残青紫”与之相映。
酸杏与美人、青紫与丹红,不但在色彩上,还在酸涩与甜美的意味上相互映衬。
下阕依旧由景语带起。
“南陌上,落花闲。
雨斑斑。
”南窗下陌,飞红悠悠飘落,雨迹尚残些斑点。
“南陌”就是南边的小路,不写东、西、北,单写南,因为南是温暖柔润之象,用此类意象,将词的氛围烘托得温蕴可人;“落花闲”化自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的句子,亦是描摹闲静而略透悲意的场景;“雨斑斑”是描写雨迹、斑点众多的样子。
这几句写外景的词句,拉开了全词的境界,是情感顺流而出中的一次回溯与净化。
此景既是女子眼中之景,又与女子春心同为一构。
是春景本就如此寂寞,还是女子愁情眼中万物皆如此凄凉。
写景在写人之后,情景模糊、意蕴丰富。
“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是最终的抒情之语。
女子
寂寞一人,不言不语,此时无声,悲情却自现于眉间。
颦颦蹙眉,一段伤春情怀,自在其中。
写眉间蹙皱来表现伤春之情,见苏轼《蝶恋花》词有“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的句子。
词用尝杏引出美人的丹唇皓齿,又回到屋外的春景,再写尝杏美人的伤春之情。
杏酸使人蹙眉,伤春之情亦在眉间一皱中。
词人勾画图景、描摹情态,表现女子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的情景,如落花流水,灵动鲜活。
名家点评
清代词人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四中评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
”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