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说课稿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说课稿
3.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模型和图示资料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验证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地球气候系统、生物节律等复杂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其运动特征和周期。
2.认识黄赤交角,并解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反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任务,促进交流与合作。
3.角色扮演:设置模拟情景,如“地球公转新闻发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多媒体展示: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运动轨迹和周期,让学生对地球公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如黄赤交角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学习思路,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1

思考:公转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近日点的速度快,远日点的速度慢,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5•黄赤交角
1)概念: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2)大

66 34:黄道面
3)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见课本P16
①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与地球上某
点的地平线垂直,那么该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示意图(即课本P16活动)
③在下图四个点上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说出地球处于该点的
日期。

并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需较长,即此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则较慢。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黄赤交角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对比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结合家乡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概况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 方向:自 向 。

2. 轨道: 。

3. 周期:(1) 恒星年: (真正周期) (2) 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4. 速度: (1) 每年 初,地球位于 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2) 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1. 开普勒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应用该定律解释地球公转速度存在快慢的原因。

2. 北极熊为什么每年能比南极的企鹅多晒几天太阳呢?对点练习 学以致用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 1-3 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围 绕 太 阳 自 西 向 东 运 动B .公转轨道是个很扁的椭圆C .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 .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2. 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 ) A . a B . b C . c D . d3.从五一劳动节到 9 月 10 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 . 持续变快B . 逐渐变慢C . 先变慢再变快D . 先变快再变慢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 黄赤交角 (1) 概念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球公转的意义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然后重点阐释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描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详细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分析了昼夜长短的判断以及变化规律。

4.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介绍了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同时介绍了四季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以及影响。

3.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4.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节气及季节变化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及季节等产生及其影响。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时区及自然地理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老师】导入:同学们家里是否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安装?为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老师】预知知答案,请听下面讲解第一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板书)【老师】首先我们一起看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听讲、划重点【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公转的吗?首先先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形状。

(完整word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集备教案

(完整word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集备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题: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主稿:审核:日期:年月日星期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球公转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科学价值观;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备注:新课导入:[演示]用手电演示地球公转情况,模拟地球倾斜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让学生观察北半球被照亮的部分面积。

[讲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新课教学: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晨夜长短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昼长>夜长白昼越来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夏至: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昼长> 夜长白昼逐渐变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极点缩小冬半年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夜长>昼长白昼越来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冬至:昼最短,北极圈内全为极夜夜长>昼长白昼逐渐变长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极点缩小春分:全球昼夜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日落时间-12)×2课堂小结: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第一个重要地理意义,首先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然后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发现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第一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既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展示:“二分二至地球太阳光照图”学生看图思考总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例:夏至日,南宁、兴国、上海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最小?(2)季节变化规律过渡: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

正午太阳高度的太小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获得热量的多少。

请看我们兴国和以下几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小值?思考:兴国(26.5°N,115°E)、北京(39°N,116°E)、海口(20°N,110°E)、悉尼(34°S,151°E),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候最小?发现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春秋分时南北半球辐射相当。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

3、计算H=90°─纬度差|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例:1、春分日兴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I《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望城县第一中学何清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规律。

2、分析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增强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与合作探究,增强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判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入』以学生起床时间的变化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讲授』昼夜长短的变化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

在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判读。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B夏至口全球的忙长和疋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昼短于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A 冬至日全球的壮长和正午太阳庙度角%^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丿 66。

34‘ 12时00分-P12时00分光、66。

34,12时00分:;::阳 |~190。

12时00分 12时00分—— I2WOO 分' 12时00分】 12时005J — 12时00分二40*J~~' '丁 潇m4^^^23°26z南极 旷-C 存分H 和秋分13全球的厘泾和正午太阳岛度佈•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六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教案

【课题】: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②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③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活动,锻炼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促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法与学法】:分析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探究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方向、周期、速度)
用地球仪、动画、画图演示,归纳完成下表
运动形
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
公转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近日点附近远日点附近
公转
课堂训练1(见学案)
课堂活动探究2——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23°26′)(如图1)
读图1、图2,思考下列问题:
(1)图1中地球的自转平面是面,公转平面是面,它们之间的夹角叫,目前的度数是。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地面接受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就会发生改变,其变化规律是(如图2):当地球公转位于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N(即图1中的甲点),这一天是北半球的日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是,叫着一个年
〖课堂巩固2〗(见学案)
【主要设计与活动】:(见学案)
【板书设计】:
【小结】:
【教学反思】。

必修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必修 (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课方案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王先树【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正确掌握教课内容的中心思想,采纳新奇、合适、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踊跃性的教课模式,指引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课内容,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理解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或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操作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培育学生空间思想和想象的能力,提升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质的思想方法。

【教课重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惹起太阳直射点的挪动。

2、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情解析】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亲近,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

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前没接触地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

所以我制作了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总结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着手操作能力和图文变换、图表变换能力。

【教课方法】启示法、图示解析法、教具演示法。

【教课器具】地球仪、自制带太阳光辉的演示仪、自制日夜长短变化的演示仪。

【课前准备】提早一周找3组学生并进行分工。

A组:记录一周内当地日出时间;B组:在一天内选 8:30 、12:00 、15:30 这样 3个时间观察太阳在空中的地点、旗杆的影子长度;C组:手工制作教具。

【教课过程】教课流程导入新课讲解新课黄赤角的形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生活知识小测试】思虑回答联系学生的秋分的日期这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生活领会增四时是如何产生公转必定产生四时吗一年四强学生兴趣季中白天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正午下学时自己影子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商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由。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一一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2.地球公转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启发学生探究地球公转的问题:
•地球是怎样绕太阳运动的?
•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些影响?
2.认识地球公转(20分钟)
1.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地球公转的原因和影响。

3. 地球公转的影响(30分钟)
1.对气候的影响:季节变化、气温分布;
2.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区系和分布;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节气、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4. 总结(10分钟)
简单总结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针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掌握情况。

2.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以强化学生地理思维和对地理事实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公转轨道等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不同地域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大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课件或图片资料。

3. PPT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大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展示与讨论(10分钟)通过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和轨道。

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公转中的运动轨迹,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对不同地域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有哪些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上不同地域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4. 分享讨论(15分钟)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答疑。

5. 整理总结(10分钟)由教师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思考结果,总结地球公转对地球各地区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其他天体的影响,如水星、金星等行星的公转。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小短文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公转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教学的导入和展示部分需要简洁明了,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2.了解不同时区时间的相差;3.学会运用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等工具,确定地理位置。

1.2 教学重点1.地球的公转运动;2.不同时区时间的计算;3.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的运用。

1.3 教学难点1.不同时区时间的计算;2.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的运用。

1.4 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加强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5 教学内容1.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地球自转;3.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的运用。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个有趣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的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

1.6.2 正文环节1.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公转定义;2.什么是黄道和赤道;3.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影响。

2.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地球自转1.地球自转定义;2.球面角的概念;3.地球自转对于日照时间的影响。

3.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的运用1.太阳高度角的定义;2.区位法的原理;3.太阳高度角和区位法在定位上的应用。

1.6.3 结束环节通过讨论差异,总结地球公转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1.7 教学评估1.绘制一张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2.计算某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3.查找当天某个城市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并且参与度较高。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反思。

2.1 教学方法方面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比较传统的,而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不一定局限于教学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会尝试用更多的图片和视频,来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情境教学的设计,用生活中的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以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 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
【自主学习】
1 、建立概 ( 念1 )太阳高度— — 也叫太阳高度角
表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 2 )读“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填写下表:
时间 太阳高度 表示的地理意义
日出 、 日落
= 0度
太阳在地平线上
昼半球
> 0 度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达到最大值时间
夏至日 被直射时 被直射时
冬至日
达到最小值时间
冬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夏至日
地区
北回归线及 其 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 其 以南地区 赤道和北回 归 线之间的地 区 赤道和南回 归 线之间的地
冬至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北移)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先增大,再减小
先增大,再减小
夏至日——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先增大,再减小
先增大,再减小
2 、总结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离该地越近,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越小远越

3 、迁移应用
家住张店( 36.5°N )的小赵是一名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人,为了使热水 器达到最好的吸热效果,他把家里的热水器支架改成了活动的。冬至日时, 太阳能热水器吸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多少度时,热水器才能达到最好的集热 效果。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90°— ︱当地纬度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高 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 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 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
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
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4 页第一段文字,
读图1-3-2“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完成填空。

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公转速度: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7 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公转方向:自向。

地轴指向: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叫做一恒星年。

想一想:从9 月24 日——2 月11 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怎么变化?观看视频,
通过展示视
频,让学生在
观察和比较的
过程中获取新
知,锻炼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

检查学生的
自学成果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文
字,自主学
视频、教材
习地球公转
的相关知识
小题快

学生思考,
回答PPT 的“ 想一想”
过渡: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在运动中的关系如何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