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复杂多样》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3.测试评价:通过随堂练习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正确完成测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学生给予及时订正和讲解,帮助其理解错误原因并改进。
4.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1.提问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概念、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正确理解知识点。
2.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
2.地形因素:海拔、坡向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3.洋流因素:暖流、寒流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4.大气环流:季风、信风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5.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三)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
3.组织学生进行气候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讲解气候的类型、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成因的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类型、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运用气候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成因的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候成因的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深入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气候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候现象。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典型气候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知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气候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气候吗?”2.呈现(15分钟)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成因。

通过PPT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接着分析气候成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是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气候的类型及特点,学会判断不同气候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判断。

2.难点:气候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图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含有图片、实例和图表的课件,生动展示气候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例和图表,用于教学演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了哪些气候类型吗?”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类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1教学目标评论(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强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相联系,树立“生活化地理”的理念。

2学情分析评论我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完成了世界气候的学习,明确气候包含的要素、能够利用气温降水图描述气候特点,并且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学习方法和能力来看,他们初步掌握了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方法,对地理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探究能力,只是判断偏于感性,同时知识的连贯性和迁移性较弱。

3重点难点评论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读图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分布以及特点。

难点: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 第三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三课时评论气候包括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寒假小明从海口到哈尔滨的经历,可以看出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两地房屋屋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

可见我国不同地方气候差异很大,那么人们的生活、生产必定有大的差异。

今天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5位小朋友齐聚地理课堂,分享我国气候的差异。

让我们一起来“找位置”、“定类型”、“析特点”、“思不同”、“明共因”。

活动2【导入】活动评论2、找位置根据图片中5位小朋友的服饰及背景信息,推断他们可能在我国的城市位置。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分布及温度带》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分布及温度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分布及温度带班级:初二(4)班授课教材: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和分布,及其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温度带的划分2.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三】教学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四】课堂类型:讲授、探究等综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学法指导学会运用气温图等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并探求其原因,鼓励学生依据资料、事实等去主动地探求发现结论,就能品尝到科学探索成功的喜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方法:读图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九】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

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

【展示】2月份的漠河与海南的景观图【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我国黑龙江的漠河与海南岛景观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气温)那么我国的冬季到底各地的气温情况如何呢?【提问】:接下来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讲解】:①让学生根据图例,观察图中气温数值的变化规律。

【小结】:根据图例和气温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复杂多样的气候”,属于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气候”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学生对复杂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候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气候类型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分布。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气候类型分布图。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师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气候现象,判断其所属气候类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

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这一节内容是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气候的形成因素等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形成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类型及分布,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气候的形成因素。

2.教学难点: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气候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气候的形成因素。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气候的形成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杂多样》初中地理课教案

《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杂多样》初中地理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杂多样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地理分布。

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地图、图片或图片幻灯片,用于展示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图表或图示,用于说明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图片和图表。

课堂教具和学习材料。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气候对当地的人们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气候多样性(15分钟):
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地理分布,包括寒冷地区、温带地区、季风地区等。

解释每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如温度范围、降水情况等。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5分钟):
讨论不同气候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温对植被分布、降水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等。

使用图表或图示展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降雨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其对当地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交互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参与交互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不同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观点,以及气候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总结课程要点,强调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的气候类型,研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数据,并分析气候对当地的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评估:
评估可以基于学生对课程要点的理解、参与讨论的贡献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广州市南国学校钟燕华一、教材分析《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从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和自然灾害四个方面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的干湿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四方面而展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一节地形地势的延伸,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基础,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中,气候特征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

因此,教材第一,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候的两个要素。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此部分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得到提高,并能将所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学情分析地理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又不计入中考,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就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合作,不会探究,学生识图能力相对较差,且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没有成熟的地理思维。

针对这些问题,我安排读图分析及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温度带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一个气候区的分布特点。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复杂多样》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复杂多样》教案

【课题】八上第二章第2节气候基本特征(第2课时气候复杂多样)《【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材分析】气候的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编写上采用了“分-总”的写法,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他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从而得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上节学生知道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同时介绍了气候的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要素——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两方面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学生利于理解。

根据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根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干湿地区,从而组成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沿着这条主线学习,学生进而对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读图探究【教学方法】读图思考、对比分析、讨论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中国1月(代表冬季)平均气温分布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很大,造就了南北热量的差异,中国温度带分布中国干湿地区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等温线大致经过()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D. 巫山—长江2.(目标一)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A.黑龙江北部B.青藏高原内部C.新疆北部D. 内蒙古北部3.(目标一)去年元旦,哈尔滨的赵经理第一次到广州进行市场调研,他对我国南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感受是()A.普遍高温B.各地温度一样低C.东西温差大D. 南北温差很大4.(目标二三)枣庄市属于()A.暖温带半湿润区B.暖温带湿润区C.中温带半湿润区D.中温带湿润区5.(目标一二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带与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地区与地区的分界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包括气候的成因、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本地区气候与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成因、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成因、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气候区为例,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实例等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图片、图表和实例。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气候类型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冰原等,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成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晋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复杂多样的气候教案

晋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复杂多样的气候教案
课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4、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学会分析导致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该地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实际例子,学会分析导致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该地区气候特点。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基础自测、巩固训练
教后反思
关于复杂多样的气候: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关于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迟早常导致雨季和雨量异常,造成洪涝和干旱。关于季风气候的成因的教学,课本上没有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课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等温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明确划分温度带的标准,温度带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
学习者特征
分析
本节主要是掌握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相关章节学习的铺垫,因而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属于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 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在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资料图,提高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气候资料图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气候类型的图片、图表和案例。

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气候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候类型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资料图,判断气候类型,并阐述判断依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复杂多样的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多样性,认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候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气候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气候类型及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气候影响的认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中)》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中)》优质教学设计

我们在生活中要站得挺拔,坐得端
正,读得响亮,说得大方。

要做一个有精
神的学生!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复杂多样》
教案
【课题】八上第二章第2节气候基本特征(第2课时气候复杂多样)《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
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材分析】
气候的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编写上采用了“分-总”的写法,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他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从而得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上节学生知道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同时介绍了气候的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要素——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两方面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学生利于理解。

根据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根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干湿地区,从而组成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沿着这条主线学习,学生进而对我国复杂的气候类型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读图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思考、对比分析、讨论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
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
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
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放矢。

自主探究(目标一)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
课件展示:中国1月(代表冬季)平均
气温分布平均气温分布
中国1月(代表冬季)平均气温分布
师小结:
师小结: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影响因素:
(自主)生结合助学P32
第1题,根据读图指导进
行学习。

(互助)小组之间进
行交流
(展示)
1、通过找16℃、8℃、
0℃、—8℃、—16℃、—
24℃等温线得出:冬季等
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纬
度越高,气温越低,气温
自南向北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2、1月0℃等温线大致经
过秦岭——淮河——青藏
高原的东南边缘。

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
温>0℃
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
温<0℃
3、海口市与漠河县的温

16-(-32)=48℃
越往北,离冬季风的源地
越近,受冬季风的影响越
大,气温越低,暨冬季风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

得出:南北气温差别大。

让学生充
分对“中
国1月平
均气温分
布”和“7
月平均气
温分布”
的分析,
归纳总结
气温的变
化规律和
影响因
素。

读图指导
1、找:16℃、8℃、0℃、—8℃、—
16℃、—24℃等温线;
看:等温线与纬线的大致位置关

析:气温变化与纬度的关系
2、画:0℃等温线
看:大致经过的地区及南北气温
的分布
3、算:海南海口市与黑龙江漠河县
的温差
看:冬季风对我国影响示意图,对
我国南北方的影响程度
纬度位置和冬季风
课件展示:中国7月(代表夏季)平均气温分布平均气温分布
中国7月(代表夏季)平均气温分布
师小结: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自主)生结合助学P32第2题,根据读图指导进行学习。

(互助)小组之间进
行交流
(展示)
1、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6℃以上——普遍高温
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地势高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2、28—16=12℃
3、7月份等温线分布较1月份稀疏——温差小
4、夏至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且越向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
读图指导
找: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
算:南北的温差
比: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
析:温差不大的原因
“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地点纬度正午太
阳高度
昼长时间漠河53°N 59°58′16时55分
°N
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就越多,所以夏季南北温
差不大。

衔接与
过渡
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很大,造就了南北热量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也有深刻的影
响。

展示一组水果图片。

教师点评小结,这些水果的分布需要有适宜自己生长的
热量、水源和土壤,因而呈现出南北的差异性。

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不同的
温度带。

探究
小结:积温值越大,可供作物生长的种植
期越长,因而一年内成熟的次数随之增
加。

(自主)生结合“中国温
度带分布”图,解决活动
的问题。

(互助)小组之间进
行交流
(展示)
1、对号入座
内蒙古高原——中温带
青藏高原——高原气候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
带塔里木盆地——暖温带
华北平原——暖温带
我们家乡在暖温带。

2、火眼金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0℃
等温线,进而拓展为:秦
岭——淮河一线
进一步了解农作物及其熟

层次的活
动分别引
导学生了
解温度带
的名称及
分布、重
要的温度
带分界线
的确定以
及不同温
度带对农
业生产的
熟制影
响。

衔接与
过渡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还表现在各地的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释疑)
3、其中: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进一步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而不能单独只看降水量。

降水量﹥蒸发量→地区就湿润
降水量﹤蒸发量→地区就干旱(互助)第4题小组之
间进行交流。

(展示)
1、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2、云贵高原——湿润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润区塔里木盆地——干旱区
华北平原——半湿润区
我们家乡在半湿润区。

3、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其中: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对比。

黑龙江省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为湿润地区。

小结
构建与
梳理
【当堂达标】
1.(目标一)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
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B.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 巫山—长江
2.(目标一)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
A.黑龙江北部
B.青藏高原内部
C.新疆北部
D. 内蒙古北部
3.(目标一)去年元旦,哈尔滨的赵经理第一次到广州进行市场调研,他对我
国南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感受是()
A.普遍高温
B.各地温度一样低
C.东西温差大
D. 南北温差很大
4.(目标二三)枣庄市属于()
A.暖温带半湿润区
B.暖温带湿润区
C.中温带半湿润区
D.中温带
湿润区
5.(目标一二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毫米年
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带与
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地区与地区的分
界线。

6.(目标二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温度带的名称。

①带②带③带
④带⑤带⑥带
(2)在②温度带内,农作物可以一年熟,在③温度带内,农作物可以两
年熟至一年熟,在④温度带内,农作物可以一年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图为中心
利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得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进而分析解决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利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知道我国的五带一区,及其种植农作物和耕作熟制;利用“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得出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及其界线。

2、归纳总结
本节课涉及到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利用四幅图进行归纳总结其地理意义
3、注重了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
本节课以“对号入座”、“火眼金睛”“因温而异”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