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地理全册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地理全册教案序言本教案针对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材进行编写,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授课。
教案内容简明扼要,便于教师理解和运用。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能够:-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形状;- 掌握使用经纬度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的含义;-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测量和方位的确定。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形态2. 经纬度坐标- 经纬度的概念和含义-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经纬度的应用3.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 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的方位和距离- 地图的图例和符号4. 地图的使用技巧- 地图的测量方法- 地图的方位确定教学活动1. 制作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为什么有不同的地理现象。
2. 进行经纬度坐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经纬度找到相应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位置感知能力。
3. 通过地图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含义,培养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进行地图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直尺和比例尺进行地图测量,培养学生的测量技巧。
5. 进行方位确定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信息,确定目的地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知能力。
教学评价1.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2. 设计个人作业,包括地理位置标注、地图测量、方位判断等,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二单元:气候与天气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能够:- 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关系;- 了解气候要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掌握气象测量和天气预报基础知识;-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与天气概念- 气候的定义和特征- 天气的定义和特征- 气候与天气的关系2. 气候要素和影响因素- 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气候要素- 纬度、海陆分布、海洋影响等气候影响因素3. 气象测量和天气预报- 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气象测量方法- 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大气污染和酸雨- 碳排放和气候变化教学活动1. 进行天气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相关天气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种类、阅读方法掌握地图的制图技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 地形与地势学习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山脉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分布2.2 气候与灾害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了解中国的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3.1 水资源学习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节约用水的意义3.2 土地资源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农业4.1 农业生产条件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技术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2 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分布学习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分布特点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五章:中国的工业5.1 工业发展条件学习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新技术产业了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2 工业分布与结构调整学习中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工业结构调整掌握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第六章:中国的区域差异6.1 区域特征与划分学习区域的定义、特征与划分方法了解中国区域的分类及其特点6.2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掌握中国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第七章: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7.1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与目标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含义、背景、目标了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及成效7.2 东北振兴的策略与挑战学习东北振兴的背景、策略掌握东北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8.1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学习城市化的定义、进程、特点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挑战学习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现状、挑战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与措施第九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9.1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交通与通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9.2 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规划掌握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第十章: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任务学习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任务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公民责任10.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目标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成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是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理解。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13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
我真想去北方避暑。
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
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
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
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一)天气与气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精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对日照的影响。
2. 掌握地球的四季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
3. 理解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
4. 分析青藏高原地形的形成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日照的影响。
2. 地球四季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
3. 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
4. 青藏高原地形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地球的倾斜和地球的日照。
3. 地球的四季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
4. 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
5. 青藏高原地形的形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演讲讲解:通过语言和图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球倾斜和日照的关系。
2.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过程,探究它们对日照的影响。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产生的原因,以及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
4. 视听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加深学生对青藏高原地形形成和特点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有直观的认识。
2.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倾斜和日照的基本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关系。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过程,并观察其对日照的影响。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产生的原因,以及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并向全班展示结果。
5. 视听教学:播放有关青藏高原地形形成和特点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日照的影响、地球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产生的原因、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青藏高原地形的形成和特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题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观察环节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认识地球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通过地球仪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1.2 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第二章: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2.1 地球上的海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分布和特点,掌握海洋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海洋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2 地球上的陆地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和特点,掌握陆地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陆地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3.1 天气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和要素,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3.2 气候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
通过气候图和实例展示气候特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第四章: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4.1 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知识。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4.2 人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实例和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特征5.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特征。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2 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掌握中国的地理特征。
通过气候图和资源图展示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六章:中国的行政区划6.1 省级行政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类和特点,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6.2 地级行政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地级行政区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地级行政区的基本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认识地球的自转带来的日照变化。
1.通过观察日照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2.让学生探索地球自转的影响,理解日照变化的原因。
3.通过实例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认识地球的自转带来的日照变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知识,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新课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图,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原理和速度。
3.活动探索(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日照时间的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的时间段,记录当地的日照时间,并整理数据。
让学生观察和探索,从实验中总结地球自转对日照的影响。
4.讲解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日照变化的原因。
了解地球自转引起日照时间的不同,从而影响气候和季节变化。
5.案例讨论(10分钟)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并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
例如:为什么南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如何解决南极地区的生活问题?6.概括总结(5分钟)学生共同总结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以及日照变化的原因。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观察当地日照时间变化的过程,并总结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和讨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日照变化,并能够分析解决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从实验和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课时一:地球固定不动吗?-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轨道。
- 教学准备:- 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地球仪或模型;- 图片或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课件或黑板。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
2. 观察与探究: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
3.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地球的自转周期、自转方向、公转周期和公转轨道。
4. 深化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
5. 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问题:地球固定不动吗?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运动。
- 课堂作业:- 写一段小作文,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课时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各层的特点;- 了解地壳的运动方式。
- 教学准备:- 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地球模型切面图;- 课件或黑板。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切面图,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2. 观察与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切面图,并探究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3.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并讲解各层的特点。
4. 深化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地壳的运动方式,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活动。
5. 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地震活动的报道或视频,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2023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3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地图阅读基本技能和测量方法。
3. 理解地球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4.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
5. 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6. 培养地理学的科学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区别。
-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地图阅读基本技能和测量方法-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
- 掌握地图上距离、方位和比例尺的测量方法。
- 运用地图阅读技能解答问题。
3. 地球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大气、水圈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理坐标和边界线。
-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主要地理特征。
-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影响。
5.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位置和特征。
-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分布特征。
- 中国的主要交通和通信线路。
6. 地理学的科学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合作和探究精神。
- 提高地理学的学科认识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图阅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 地球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的掌握。
四、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器材,结合图片、地图等生动形象的教具。
2. 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3. 举办地理实地考察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
4. 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表现等。
2. 学生作业评价:包括地图作业、实验报告等。
3. 学生考试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分析和解答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教材。
20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了解地球的重要地理特征;- 了解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 掌握地球上的人文地理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1. 单元一:地理学是什么- 研究地理学科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了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
2. 单元二:地球与地球仪- 认识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研究如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地理定位。
3. 单元三:地球的自然环境- 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 研究地球上的天气现象、气候和生态环境。
4. 单元四:亚洲大陆- 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 熟悉亚洲各国主要城市和地理景观。
5. 单元五:非洲大陆- 了解非洲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 研究非洲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6. 单元六:欧洲大陆- 了解欧洲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 研究欧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合作组织。
7. 单元七:大洋洲和南极洲- 了解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基本情况;- 研究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和科学考察活动。
8. 单元八:人类活动与地球- 了解人类的历史演进和人口分布情况;- 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和环境问题。
9. 单元九:地理实践- 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地方实地考察、地图制作等;- 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探索。
教学评价方法-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各个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其积极性和兴趣程度;-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精编)
一、教学目标
本堂课我们将研究以下内容:
-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 熟悉地球的构造和各层结构
- 了解地球的各种运动对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 地球的构造和各层结构
三、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 如何理解地球的重力、地磁场及其对人类的保护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导入新知: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地球的构造和各层结构以及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
3. 综合归纳:结合现象分析,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并
探究地球的重力和地磁场对人类的保护作用。
4. 提问解惑: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堂课
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播放视频和图片,引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5分钟)
2. 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地球的构造和各层结构以及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
(25分钟)
3. 综合归纳:让学生结合现象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并
探究地球的重力和地磁场对人类的保护作用。
(15分钟)
4. 提问解惑: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强化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
(5分钟)
六、教学评价
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以及地球
的重力和地磁场的作用。
2. 测验评估: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本次测验
的分数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 反馈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提出适合学生
的改进方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 第二节 气候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候课时1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3、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4、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5、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3、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部编版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1.1疆域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班级
科目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分布、成因,认识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3.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读图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培养在自然灾害中自救和救人的能力。
2、灾害无情,人有情。在灾害发生时源自唤起人们首相相助的情感。2、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中西部的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活动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
特征: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严重,频率高,地域差异大
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
活动三: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1、幅员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海岸线漫长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
4、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5、地质条件复杂
活动四:认识防灾减灾的方法:
1、政府行为:
①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
②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等
③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④政府及时调动救灾人员和物资救灾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组图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给同学们以视觉震撼。
活动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干旱:华北地区;洪涝:南方地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台风:东南沿海地区;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区别。
2. 掌握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3. 了解不同大洋和大洲的特点和地理景观。
4. 能够区分不同大洋和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2. 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3. 大洋和大洲的特点和地理景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洋和大洲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并引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区别。
2. 讲解教师简要讲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区别,并介绍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3. 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世界地图练册自主完成,通过查找资料和地图上的标记,了解不同大洋和大洲的特点和地理景观。
4. 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大洋和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并整理归纳到教学要点中。
5. 拓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扩展学生对不同大洋和大洲的地理景观的认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学生根据提供的地图练册上的题目完成练,教师检查并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份以特定大洋或大洲为主题的海报,并向全班呈现。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和区别,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2. 世界地图练册:用于学生自主探究不同大洋和大洲的特点和地理景观。
3. 图片或视频材料:用于拓展学生对不同大洋和大洲的地理景观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023年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课时一:地球与地图的认识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 掌握地球的绕轨迹线运动和自转运动- 研究地图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PT展示)2. 地球的构造(示意图)3. 地球的运动(课堂讨论)4. 地图的基本构造(实物展示)5. 地图的使用方法(小组活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仪和一张世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地球与地图的认识问题。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展示有关地球构造的示意图,并讨论地球的运动。
3. 总结:概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并强调地球的运动对于人类的影响。
4. 拓展:展示地图的基本构造,引导学生研究地图的使用方法。
5. 实践:让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地图完成一系列任务,加深对地图使用方法的理解。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口头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合作评价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课时一: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境内的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划分和特点- 研究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教学内容1. 中国境内的自然地理特征(PPT展示)2.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地图展示)3.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实物展示)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问题。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展示中国境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讨论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
3. 总结:概括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和自然资源分布,并强调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通过各种资源资料,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口头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合作评价。
202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
202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是针对2023年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编写的。
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人口与经济、中国的交通与通信、世界地理综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研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2.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3.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山脉、河流、气候等;4. 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5. 了解中国的交通和通信发展情况;6. 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综合情况。
三、教学重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 地球的运动规律;3.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4.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5. 中国的交通和通信发展情况;6. 世界地理的综合知识。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本册教材的研究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了解地理位置的概念和作用;3. 研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1. 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2. 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1. 了解中国的山脉、河流和气候特征;2. 研究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中国的人口与经济1. 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和数量特征;2.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五单元: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 了解中国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2. 研究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六单元:世界地理综合1. 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2. 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和交通情况。
六、教学评价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作业评价等。
2023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
2023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老师将为大家带来2023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的说课稿。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教育要求编写的,共分为X个单元,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知识。
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将了解到地形地貌、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地理知识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的意识和对人类活动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与地理坐标- 第三单元: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 ...(依次介绍各个单元的内容)2.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从研究的内容中归纳出规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2. 评价工具: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3. 评价标准:用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和创新。
六、教学反思本教材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积极体验和成就感。
同时,需要我作为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就是2023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的说课稿,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带来帮助,谢谢!。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完整)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完整)一、教学目标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研究,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运动;2. 理解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3. 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现象,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 理解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了解人口与城市、乡村、交通等的关系;5. 理解地球上的经济活动与发展,并了解中国的发展与合作。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运动(2课时)2. 地球的尺度、纬度、经度等地理概念(1课时)第二章: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1. 淡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2课时)2. 岩石圈与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2课时)3. 大气圈与气候变化(2课时)第三章: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城市(2课时)2. 人口与乡村、人口与交通(1课时)第四章:地球上的经济活动与发展1.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1课时)2. 农业与工业(2课时)3. 交通运输与通讯(1课时)第五章:中国的发展与合作1. 中国的主要自然地理条件(2课时)2. 中国的物产、人口、城市、旅游等(2课时)3. 中国与世界的合作(1课时)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运动规律。
2. 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班级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图片与影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和影片展示地理现象和实际案例,增加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成果评价:通过考试、项目作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反馈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并进行改进。
2023年秋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3年秋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和描述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2. 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特点,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3. 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和过程,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4. 能够解释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和人类社会的影响;5.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地壳变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2.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特点3. 地壳变动的原因和过程4. 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致形状和板块分布,并引发学生对地球构造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和动画,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震案例或火山喷发案例,通过图片、视频和文献,向学生展示案例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地壳变动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当地地表和社会的影响。
4. 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板块运动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板块运动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山脉形成?”或“板块运动如何导致地震的发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地球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地球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地壳变动原因和过程的分析能力;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4.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地壳变动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图片和动画2. 地震和火山喷发案例的图片、视频和文献3. 小组讨论问题的提示和指导以上是2023年秋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的大致框架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1.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学生回答、更正)(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
”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学生回答、更正)(1)俄罗斯、蒙古、日本(2)俄罗斯、加拿大、蒙古、日本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
探讨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5、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6、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哪个大陆?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方位如何?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海陆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海陆位置气候(降水)农业对外交往与合作海洋事业四、当堂训练1.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寒温带B.南温带C.热带D.北温带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很大,大部分属于()A.北温带B.北寒带C.热带D.南温带3.我国濒临(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4.下列对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B.我国主要位于热带C.我国东临太平洋,北靠亚欧大陆,海陆兼备D.我国领土跨纬度近50度,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经济条件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为。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半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教学重点】记住并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产生的晨昏差异和季节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预习交流1.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2.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__________千米,相邻的国家有_______个。
3.自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有海、海、海、海。
4.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个。
5、我国最大的盐场和渔场所在的海域是()A.黄海、渤海B、东海、黄海C、渤海、东海C。
南海、东海2.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繁星满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纬度跨度大B。
我国经度跨度大C.我国地势落差大D.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四、小组探究1、阅读图1.3说出我国四至点“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2、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3、阅读图1.4、1.5,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4、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洋、两个海峡、两个内海及三大半岛和主要岛屿、群岛。
五、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B.渤海、黄海、南海、东海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D.黄海、渤海、东海、南海2.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B.黄海、东海 c.南海、东海 D.渤海、琼州海峡3.下列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是( )A.马来西亚和越南B..朝鲜和韩国C.柬埔寨和文莱D.日本和菲律宾4.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洒满了阳光。
说明我国()A.领海面积广大B.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C.南北跨度广D.东西跨度广二、填空题我国陆地面积达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三位。
陆上国界线长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千米。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维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导入:这么大的面积,中国又是如何划分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呢?二、展示学习目标三、预习交流1.我国采用的是哪三级行政区划?省级包括、、。
县级包括、、、。
乡级包括、、。
2.写出你的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
4.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四个直辖市是指()A.京、沪、粤、桂B.沪、渝、晋、鲁C.渝、沪、津、京D.琼、台、辽、宁6.我国直接濒临太平洋的省级行政区是()A.福建省B.台湾省C.广东省D.上海市四、小组探究1.读图1.7中国政区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可以归纳为:“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
”请在图中找出“两湖”、“两广”、“两河”、“两山”、“五江(疆)”、“二宁”分别指哪些省级行政区?2.在图1.7中国政区图中指出:(1)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2)临海的省级行政区;(3)江苏周围省级行政区6.填图游戏:每组准备5分钟后上填中国政区图,并计时,根据时间长短评出一、二、三等奖7.竞猜答题:每组准备5分钟并根据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出六道题提问其他组同学,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一分。
五、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省份与濒临的海的连线,正确的是()A.辽宁、河北、山东——渤海B.辽宁、山东、江苏——东海c.江苏、安徽、山东——黄海 D.浙江、广东、广西——南海2.下列省(区)与简称、人民政府驻地的连线,正确的是()A.广西——粤——桂林 B.福建——闽——厦门C.青海——青——兰州D.贵州——黔——贵阳3.位于我国长江下游的直辖市是()A.北京市B.上海市C.天津市D.重庆市4.我国的4个直辖市中,最早见到日出的是()A.北京B.天津C.上海D.重庆5.以下省级行政区有两个简称的是()A.广东、广西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贵州、云南6.我国最新成立的直辖市是()A.北京B.上海C.重庆D.天津二、读下图完成作业:1.四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省名)2.四个省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
(写省名)3.②南临___________海,流经③境内的河流为_________。
第二节人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增线长曲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一节对我国辽阔的疆域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
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二、展示目标三、预习交流1、2010年第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占世界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的国家。
2、为了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四、小组探究利用下图表提供我国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3、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五、当堂检测1、下列省区中人口超过9000万的是()A、山西省B、广东省C、河南省D、江苏省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速度上升快B、人口开始减少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增加4、小杰想通过某网站购买几本书,他在收货地址中应依次写清楚自己所在的()A、省、县、村、学校B、省、县、乡、学校C、市、乡、村、学校D、县、乡、村、学校5、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晚会上,全国各地送来了17副春联,其中一幅春联:“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这幅春联对应的两个省区是()A、宁夏北京B、内蒙古黑龙江C、云南吉林D、青海福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回忆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呢?这众多的人口在我国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分布。
二、展示目标三、预习交流1、人口密度是指。
2、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总人口数为,总面积为,其平均人口密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